开启人生智慧大门二;
开启人生智慧大门二;
二OO五年五月五日讲于
马来西亚巴珠岂曰辖佛教会(Batu Pahat Buddhist Asso.)
郑振煌 讲述
吴金政 整理
么是正法?合乎三法印才是正法。听闻正法很重要,八万四千法门那么多,三藏十二部那么多,总归起来只有几个原则。第一个原则:原始佛教说三法印,如果你所听来的教法合乎三法印就是正法。什么叫做三法印?第一 、诸行无常,即世间的每—个现象都是无常的。如果有人告诉你,什么东西是永恒的、是常的,对不起,这不是正法。自己可以检验,现代的科学知识更是告诉我们,人世间没有哪样是恒常的。想要长生不老、想要不死,办不到;想要永远快乐,办不到的,除非已经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诸行无常是第一个法印,是正法。
佛法、正法的证明是什么?第一个,诸行无常,一切都是无常。人生也是无常,谁都不知道明天会怎么样,谁都不知道今晚合上眼睛睡觉,明天是不是还能够张开眼睛?都不知道啊!大家要提起正念,赶快修行,我们都没法把握两个小时之后会怎么样。所以西藏的修行者有一个习惯,晚上睡觉前一定把茶杯倒过来。倒过来表示,今天的事情做一个结束、了断,不亏欠人家,不要负债。不只是不负金钱的债,也不负人情的债;也不要有所贪,或是因贪而负债,负债将来还是要还的。诸行无常是第一个法印。
第二个法印,诸法无我。“我”,不只是有情众生的我你他的我,“我”指的是常一主宰。如果有人告诉你,有某一个人、某一件事情、某一个东西可以常一主宰的,对不起!这不是正法。因为所有的现象都是因缘所生,都是依赖无数的因缘所产生的,哪里有一个东西可以常一主宰呢?诸位想要判断所听到的是不是正法,就用“诸法无我”作标准来检验。合乎诸法无我的就是正法,如果有人认为不是诸法无我,那不是正法。
第三个法印叫做涅槃寂静。涅槃的意思是烦恼痛苦的止息;寂静是心的宁静,不受一切外境的干扰,外面的人、事、物,八风吹不动,这叫做寂静。前面讲过,涅槃是实际可得的。历史上有许多的修行者已经证得寂静涅槃,他们的心如如不动,他们的心永远安详自在、慈悲具足,这叫做涅槃寂静。涅槃寂静也是检验是不是正法的标准之一,三法印是原始佛教,也就是现在南传佛教的标准。
大乘佛教就很简单,只有一个字“空”,空性是真理,是正法,空的梵文是sunyata。大乘佛教把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三法印都归于“空”。什么叫做空?“空”不是没有,“空”有三种层次:第一种空叫做“不存在”,比如说这个佛堂,等一下大家都走了,就说佛堂空出来;比如说,我们这桌子上空空的,那是把桌子上的东西通通拿走,这个叫做空。这一种空不是佛法的空,注意喔!佛法的空不是说什么都没有,或人死掉就是空。不是!佛法的空是第三种空,不是说不存在、不出现的那一种空。第二种空叫做断灭空,所谓断灭空,就是说一个现象本来有,经过住、异、灭,老、病、死的变化而消失。比如说人,现在活著,生病老了、死了,我们就说人已经空了;一棵树现在长得好好的、茂盛的,而后这棵树被砍,或是枯萎、死掉,我们说这棵树已成空。这一种空也不是佛法的空,佛法的空不是第一种不存在的空、不出现的空,或者是第二种断灭的空、消失的空。佛法的空是第三种空,第三种空是什么?一切现象、万法皆无生是第三种空。
请注意!—切现象、万法无自性空,这叫做佛法的空。无自性的意思是,—切万法现象包括人、事、物,没有自己生存的性质,其生存都是依赖于其他因缘,这叫作佛法的空,称之为无自性空。无自性空才是佛法真正的空,换言之,佛法讲的空,并不是离开这个东西来说它空,而是就每一个东西来说它空。杯子是一个物质,是一个物件,不是把杯子打破才说杯子空了。杯子虽然存在,但杯子没有自性,因为它是依靠其他众因缘而成的,它不断的在生灭变化,是无自性的,所以说它是空。即每一个现象、每一个人事物本身就是空。花是空,桌子是空,天花板是空,地板是空,人是空,连涅槃也是空,连空也是空。注意喔!一切都是空,空并不是没有,并不是不出现、不存在叫做空,也不是说本来有,后来消失了叫做空。空是每一个“有”的当体就是“空”。
如此大家就明白了,为什么佛教称之为空门,这是大乘佛教最深的智慧,即看透了表相。穴心经》一开头就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观自在菩萨用观照般若去体会—切万法皆是空。空的意思叫做无自性,就是每一个现象都是空性,是自性空,并不是说东西不存在的空,而是无自性的空。也就是说,大乘佛法所说的空,并不是一个空无的现象,不是杯子不存在是空;或人生是苦、是空,人生不存在就不苦了,所以赶快去自杀,空了就可以快乐;也不是说,有人打你一下,你不会痛,因为你是空性,不是那个意思。人家打你一下,你的感觉还是会痛,但是你知道,痛是无自性的。什么叫做无自性?痛是因为有人打你,你有感觉神经,没有麻痹,所以被打会痛。痛是有,可是它无自性,因为不是本来就痛,而是因为别人打你,而你的皮肤痛感神经仍然存在(因缘和合而有痛觉),所以要知道它是空性。既然知道是空性,就不会执著,就明白这个痛是是因缘生起的假有,它是空性,它会过去的;而我是五蕴合成的假合,他也是假的,“打”这件事也是假的:虽然有痛这回事,它只是一个暂时的现象,很快就过去,这是佛法的空。
佛法的空,不是现象空,不否认人、事、物的存在,而是要不执著,叫我们放下;因为一执著就一定痛苦,诸位有经验吗?执著一件事情、一个人、一个现象就一定痛苦。你放不下一个现象、一个观念、一件东西,不管好的坏的,放不下就一定痛苦。再坏的人放不下会很痛苦;再好的人放不下也是痛苦。因此要能够不执著,去体会空性,体会人生真正的道理。
若要得到人生的智慧,第二个步骤叫做听闻正法。正法听得愈多,人生智慧愈高,开展得愈快,才知道怎么修行,修行是不是走在正确的路上。
第三步骤:如理思维。这是《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又一要义。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晓得了什么是正法、什么是真理后,第三件事情就要如理思维,如理思维就是根据正理、真理来思维。比如说碰到一个人,这个人很讨厌,我恨他,那怎么办?一有恨就无法如理思维,若当时能够思维恨这回事是空性、那个人也是空性、我也是空性、我的观念也是空性,如理思维就晓得一切皆空,一切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就会不执著,就能够放下,如此叫做如理思维。
为什么会烦恼?那是因为没有如理思维,烦恼的境界一来,就不能如理思维,人们都不是根据正法、真理来思维。根据什么呢?根据自己的执著、自我中心、自己的成见、自己的喜怒爱恶欲,都是根据自己的情绪来反应,连思维都没有,怎么能快乐呢?故第三步叫做如理思维。
依照真理来思维,非凭空想像,而是读了经,听了法以后就去思维。依照经验,在日常生活里去体会。当碰到讨厌的人,就如理思维,提起正念,佛法说,每一个人、事、物都是空性,都是无常,都是无自性,我也是,那就放下,自然就不会去执著。不执著、不垩碍,远离颠倒梦想,自然就能够成就涅槃,得无上正等正觉,这就叫如理思维。请记住,如理思维并不只是听闻佛法、看经之后去思维,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里,每一分钟、每一秒钟、每一个境界,不管碰到什么样的人、事、物,都要如理思维。如理思维,如什么真理?三法印的真理,空的真理,晓得一切无自性,放下执著,事情就解决了。
第四步骤:如法修行。请参阅穴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如法修行就是如法门、如正法来修行。怎么晓得哪一些是正法呢?只要是善知识告诉我们的就是正法——念佛、修禅定、持咒是正法。这些都是依于三法印,都是依于缘起性空的一实相印,依照佛所说的正法来修行的。依照正法门,任何一个法门,修修修修修,一直修一直修一直修,不仅仅参加佛七禅七的当下修,而且要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出来。每一个境界如理思维,有了正见以后,就是正思惟、正念提起、正精进,如此就能够开展智慧。
智慧
佛法谈到两种智慧,第一种叫做相对的智慧,即世俗谛。相对的智慧只能够解决相对的问题,世俗智只能够解决世俗的问题。比如说我现在肚子饿,当然肚子饿是空性,可是肚子饿是存在的,它是空性,却是存在的,我肚子饿没吃东西就会愈来愈难过,甚至于饿死,就必须找东西来吃,吃了就觉得舒服有力气了,这个是相对的真理。世间的事物、世间的智慧只能够解决相对的问题。如前所说,我们都想离苦得乐,若没有找到苦的原因去断绝苦的原因,却反而造作苦的原因,是永远都得不到快乐的。因此,肚子饿就必须找东西吃,这是相对解决问题。要永远解决问题,则要努力工作,多赚一点钱,身体健康,吃得下,营养均衡,生活就可以过得很好。即使这一世过得很好、未来世很快乐,但都不能究竟解决问题。
世间的知识来自第六意识的思维,来自眼、耳、鼻、舌、身前五根,接触外界而后第六识的思维。可是第六识的思维都是有缺陷的,即使是思维或观察出来的科学定理,都陆续被推翻,而一直有新的科学定理出现。为什么?很简单,因为这是第六识的作用,它不是真正的真理,它只是相对的真理。相对的真理,只能够解决相对的问题。绝对的真理是永恒的智慧,我们称之为胜义谛或第一义谛。
胜义谛的智慧,是绝对的。绝对的真理,包括几个特性,第一个特性是普遍的,才能够称之为真理。即一个原理,不仅仅适合我,也适合所有的众生,不仅仅适合两千年前的众生,也适合两千年后的众生,也适合未来所有的众生,这样的原理才算是真理。如果说你们要好好努力才能够觉悟,才能够成佛;我不必,我是例外,我本来就已经是成佛的,我不必努力就可以成佛,这不算真理。因为不普遍,因为有例外,就不是真理,我们可以用这个原则去检验。佛说我也是众生,我只不过是一个觉悟的众生,众生是还没有觉悟的佛而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作心作佛,是心是佛,只要我们的心跟佛的智慧慈悲一样,我们就是佛。但是只要我们的心有贪、嗔、痴、慢、疑出来,我们就轮回,我们就在六道里面来来去去,受苦不堪。所以佛是没有例外的,佛说,我是跟你一样,还没有修行以前,虽然有外界的享受,贵为王子,娶很漂亮的夫人,也有很可爱的儿子,可是也有痛苦,只是经过六年的苦修,菩提树下觉悟成佛,才有人生智慧。所以没有例外,每一个众生都没有例外,每一个众生只要依照佛法来修,就可以成佛,这才是真理。
第二个真理的标准是超越时间的,也就是说所有时间都可以适用。不能说两千六百年前适用,现在就不适用,若不适用就不是真理。固然佛经里面有一些讲法跟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但那是相对的真理,是世俗的真理,不是绝对的真理。佛对众生说法时,有时是用相对真理。比如说现在是晚上,这个是真理吗?这不是绝对真理,这是相对真理。因为我们这里现在是晚上,但美国现在是白天;所以现在是晚上的九点半不是真理,它只是相对的真理,不是绝对的真理,绝对的真理是所有的时间都适用。
第三个标准是超越空间的。佛经里面讲的,有世俗谛,有胜义谛,也就是所谓了义经和不了义经。 “四依四不依一讲,依法不依人,依法就是依真理。什么是法呢?就是说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也就是说有一些“经”是讲世俗真理,有一些是讲绝对真理,我们要依绝对的真理,因为世俗的真理只能够解决世俗的问题。
人生的智慧怎么来呢?从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思维、如法修行而来的。其中有几个过程,智慧来源在最早的时候叫做圣言量。圣言就是圣人的话,量就是测量,以圣者的话为标准叫做圣言量。比如说,听闻善知识的开导,这就是圣言量。但圣言量只是第一步,不能变成自己的智慧,我们固然可以透过读书、听闻正法而得到佛法的智慧,但这只是圣言量,是圣者的话,并不是自己的经验。
智慧的第二种来源叫做比量。比量的意思就是运用逻辑思维,即利用经验法则来想,过去的经验是这样子,所以现在一定是这样子。比如说我现在看到那边有烟冒出来,根据经验我就说,那边有人在烧柴火,这是一种比量的知识。圣言量的知识是别人的智慧;比量的知识是依于逻辑思维而得到的。
现代科学很发达,有所谓虚拟世界,有些现象虽然如此,但是跟经验法则不一样。我们如果去看话剧、看舞蹈表演,他们经常会用干冰,干冰的作用会有雾气跑出来,因此不能说那是雾、是下雨;或者看到有火焰冒出来,就说有人在烧柴火。现代科技可以用电发光,它的效果看起来就好像火焰。依照比量来讲,看到火焰就应该说有人在那边烧柴火,但实际上没有,这只不过是科技蒙骗了我们的眼睛、耳朵,我们的眼耳鼻舌身都可能被科学的知识所蒙骗。换言之,比量可以得到智慧、得到知识,但比量所得到的智慧、知识有时候会出差错。因此,比量不尽然可靠。
第三种智慧知识的来源叫做现量。我现在看到桌上有杯子,这是现量境界。没有错,桌上就是有杯子。现量境界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叫做“五根现量”,五根就是五种感觉器官。五根现量就是感觉器官的现量,透过眼、耳、鼻、舌、身去接触色声香味触等外境所得到的知识。可靠吗?我看到杯子,没有错,我确实看到杯子;我听到你在讲我的坏话,没有错,你是在讲我的坏话,我确实听到。若别人告诉你,说某甲在说你的坏话,你就相信某甲在说你的坏话吗?你一定要亲耳听到某甲在说你的坏话,你才说别人在说你的坏话,这叫做五根现量。五根现量所得到的人生智慧可靠吗?可靠,但不全然可靠,注意,不全然可靠喔!
佛法告诉我们,眼睛想要看到一个东西,要有九个因缘,即有九个因缘在影响我们的眼睛,才能看到一样东西;耳朵想要听到一个声音,要有八个因缘;鼻子想要闻到香气,舌头想要尝到味道,身想要接触某样东西,都要有七个因缘。我们能够保证九个因缘都是具足、都没有出差错吗?八个因缘、七个因缘都没有出差错吗?其实都会出差错了。比如说我们看到,眼见为凭,难道我们所看到的就是真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也就的吗?眼睛有老花眼、近视眼、散光眼、远视眼等等,都有毛病了,我们看到菊花是黄色的,难道不是黄色吗?不是,在阳光或灯光下都觉得是所谓黄色,但它所呈现的只不过是光波而已,人产生了错觉以为它是黄色,因为现在是在白色的灯光之下,看到菊花就以为是黄色,大家都认为它是黄色,诸位不相信的话,牵一只狗来看,它会看成黄色吗?不会;牵一头牛来看,它会看成黄色吗?不会。
电视上西班牙的斗牛节目,大家看得很高兴,斗牛士拿著红布在那边斗牛、耍牛,以为是牛看到红布而情绪兴奋起来。诸位大德,斗牛士所拿的那一块红布不是在斗牛,而是在逗人,是在逗我们这些可怜的人。因为人看到红色都会兴奋,小姐们很喜欢穿红色的衣服,因为红色的衣服会让人兴奋,会让人情绪高昂,所以斗牛士不是在斗牛,斗牛士是在斗什么?在逗人。牛是色盲的,它分辨不出红色、黄色。牛只看到两个颜色,黑、白色,中间只是灰色浅色而已。(未完待续)
摘自《慧炬》497期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