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论浅释
肇论浅释
单培根
(续上期)
此绝言之道,知何以传?廉参玄君子,有以仓之耳。
这是不可言说之道,何可以知来传达呢?参寻玄妙的君子,差不多有能领会吧!
以上答第一疑,刘遗民所述谈者之疑,由于论主说异乎人者神明语而来。欲求圣心之异,于是以为若穷灵极数妙尽冥符,那末,即是空慧之体,有何圣心之异?若有圣心之异,心体自然,灵泊独感。那末,不应有群数之应了。因群数之应是凡心,有群数之应,圣心不异了。故要求有深证,僧肇之答,先说:两言虽殊,妙用常一,以理极同无,其用不勤为释。次辨有无之名,是心之影响,谓圣心之有,乃强谓之然,圣心不可以有无二边之见测之。后又辨般若非有非无,是绝言之道。
又云:宜先定圣心所以应会之道,为当唯照无相耶?为当咸
睹其变耶?谈者似谓无相与变,其旨不一。观变则异乎无相
,照无相则失于抚畲。
此举第二疑。你又说:圣心所以应会之道,应当先作出决定。唯照无相呢?还是见一切变呢?从这个问,看谈者之意,似以为无相与变,二者是不能一致的。见变则不是无相了,照无相则不见变而不能抚会了。
然则郎真之义,惑有滞也。
此僧肇斥之。说:你这样的话,对于郎真的意义,是迷惑而没有通啊!
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郎是空,空即是色。引经说证明其非。经说:色与空不异,色舆空相即。
若如来旨,观色空时,应一心见色,一心见空,若一心见色
,则唯色非空。若一心见空,则唯空非色,然则空色两陈,
莫定其本也。
假使照你来信的意义,那末,观色空时,应有一心见色,另有一心见空了, 一心见色的,唯见色不是见空, 一心见空的,唯见空不是见色。这样,空和色放在两起,不能决定谁是其本了。
是以经云非色者,诚以非色于色,不非色于非色。
所以你要知道,经说非色,乃是于色上讲的,不是于非色上讲的。说色是非色,不是说非色是非色。
若非色于非色,太虚则非色,非色何所明?
若于非色上讲非色,太虚是非色,于太虚讲非色,有什么叮讲明呢?因为太虚原来是非色。
若以非色于色,郎非色不异色。
若于色上讲非色,郎非色不是异于色了。
非色不异色,色郎为非色。
既非色不异色,那末,色郎是非色。
故知变郎无相,无相即变。群情不同,故教迹有异耳。
所以知道,变即无相,无相即变。惟是众生的情见不同,故认为教中所说有异。
考之玄籍,本之圣意,岂复真伪殊心,空有异照耶?
从谈深理的经典中查考,推究圣人所说的本意。那裹还有真伪不同的两种心,空有不同的两种照啊?
是以照无相不失抚会之功·观变动不乘无相之匕昌,造有不异
无,造无不异有。故曰:不动等觉而建立诸法。
所以在照无相时,没有失去抚会的功用。睹变动时,不乖违无相的宗旨。到有的地方,处三界之有,不异于无。到无的地方,证涅槃之无,不异于有。从来未曾不有,也从来末曾不无。所以经说:不动等觉而建立诸法。
以此而推,寂田何妨。如之何谓睹变之知异无相之照乎?
从这个道理来推知,寂和用是不相妨的。为什么要说睹变的知和无相的照要是不同呢?
恐谈者脱谓空有两心,静燥殊用,故言观变之知,不可谓之
不有耳。
我是因为恐怕你们听了后谈论,或许有认为:空和有是两种心,静和躁是两种用,对你说空说静,执为非有非动了,所以说,睹变的知,不可说是没有。
若能舍己心于对内。寻玄欐于事外,齐万有于一虚,晓至虚
之非无者。当言:至人终日应会,舆物推移,乘运抚化,未
始为有也。
你的心被封住了,现在要不被封住,而于事物之外寻求其深玄之机妙。观万物纷纭同归一虚,而又明白至虚并不是无,能这样,应当说:至人一天到晓的应机抚会,随着事物而推移,乘其时运而施化,不能认为是有的。
圣心若此,何有可取?而曰未释不取之理?
圣人的心是这样的,那里有可取P,你为什么说没有解释不取之理呢?
以上答第二疑,仍由圣心之异而来,故指其于郎真之义迷惑有滞。为说色空不二。郎真之有,亦郎不取。
又云:无是乃所以为真是,无当乃所以为至当,亦可如来言
耳。
你又说:无是乃所以为真是,无当乃所以为至当。是可以这样说的,僧肇推测他所许的意义可能有不同,故如是说。
若能无心于为是,而是于无是,无心于为当,而当于无当者
,则终日是不季于无是,终日当不乖于无当。
是于无是,不能执着于此是,执着于此是,仍是是,不是无是了。当于无当,不能执着于此当,执着于此当,仍是当,不是无当了,故要无心于为是,无心于为当。能无心于为是而是于无是,无心于为当而当于无当,那末,终日是而不违背于无是,终日当而不违背于无当。
但恐有是于无是,有当于无当,所以为患耳。
惟恐仍在是字上执着,当字上执着,有是于无是,有当于无当,所以仍为患了。
:何者?若真是可是,至当可当。则名相以形,美恶是生,生
生奔竞,孰与止之。
为什么无是也不可是,无当也不可当?要知,若有真是可是,至当可当,则名和相已起来了,好和坏的观念也要生了,仍奔竞于生生之中,谁能将他止绝呢A·
是以圣人空洞其怀,无识无知,然居动用之域,而止无为之
境,处有名之内,而宅绝言之乡,寂寥虚旷,莫可以形名得
。若斯而已矣。
所以圣人不是这样的。圣人的胸怀,空空洞洞,无识可识,无知可知,你看他居于动用的地方,而是止于无为的境界。处在有名的所在,而是住于绝言的家乡。真是无声无色,寂寞空旷,不可以形和名得之的。圣人乃是这样的啊!
乃曰:真是可当,至当可当,未识雅旨也。
你乃说:真是可是,至当可当,我不明你的高见了。
恐是当之生,物谓之然,彼自不然,何足以然耳。
恐怕是是当当的生起,你认为他这样,他自己不是这样的!有什么可以这样啊!
以上答第三疑。刘遗民要求有真是至当,故以无是无当为疑,盖以其仍是执有之见。故僧肇这样答之。总刘遗民所提三疑,皆由于闻圣心之异一语而起执,故僧肇又以下文总答。
夫书迹之兴,异途之所由生也,而书有所不言,迹有所不
迹。是以善宫言者,求莒所不能言,善迹迹者,寻迹所不
能迹。
要知一有言迹,即可由此生起不同的见解,因之而走入歧途。而是要知有言语所不能言的,形迹昕不能迹的。所以懂得说话之所以为说话的,应于此而求得其言所不能言。懂得形迹之所以为形迹的,应郎此而寻得其迹所不能迹三百以言象,象以象意。应得象忘言,得意忘象。
至理虚玄,拟心已差。况乃有言,恐所示转远,庶通心君子
,有以相期于交外耳。
最极之理,极为抽象。甚虚甚玄,无具体可执。起心象之,已是相差。况乃再加之以言,恐所指示反而更远了。希望心理上通达的君子,有能够在文字语言之外互相领会其意。在人类的思想,智即知,无知则不知,不知郎同于木石,今般若名智慧,不可以同于木石,此无疑问。然般若无知,无知之智,极难理喻。故又设种种难问。此种种难问,都是从知的方面为说,论主一一辨其非是。说明般若非此知。这样,般若无知,已无复可疑问了。但是,般若既非此知,此无知之智,究竟怎样呢?此论傅至庐山,刘遗民等,从这方面发生疑问了。圣人之心是异于众人之知的,于是要求圣心之异,圣心既异于知的,此异者如何?又圣心既异于知的,又如何能与象生有交涉?这是从异于知的一方面提出疑问,论主也详为作答。
不真空论所说的不真空,即般若之所知,般若郎知不真空的智。知不真空的智乃为般若。家生的智不知不真空。若知不真空郎不同于家生的智了。般若不同一般家生的智,故般若无知,不真空乃就缘起法以明,若离缘起法亦无从谈不真空。般若照缘起法而见其不真空,故般若非离世间而存在,而乃是应化抚会,无所不知,般若是无知而无所不知,一切法不真空,般若亦不真空。一切法不真空是本来不真空,非于今不真空。家生之智本来不真空,故惑智之无者知无。般若亦本来不真空,然般若则知不真空,故圣智非但以性空而称净,圣智之无者无知,惑智圣智,不可不辨。般若之与真谛,亦言寂则同,言用郎异,不知不真空而欲求明般若,终不能明般若,若知不真空,则知此不真空之智,即是般若了。佛说般若经,都明不真空义,故知般若,当知不真空。
(未完)
摘自《内明》第177期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