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逝的塔影
不逝的塔影
作者:江东樵夫
公元1998年初夏的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矗立在鄱阳湖东岸四百多年之久的双港塔,在耗尽了最后一丝与风雨抗争的力量后,终于轰然坍塌。
古塔倾倒的巨响,伴随着滚滚炸雷,在暗黑低沉的夜空久久回荡。这一刻,鄱阳湖东畔所有的心灵都感受到猛然的震撼,所有的耳朵都在凝听这悲壮的声音,所有的目光都投向塔倒的方向。无尽的痛惋和悲叹,凝成密骤的雨点,失去节制地倾泻在这已散成砖堆的墟丘。
关于双港塔修建的传说有着多个不同的版本。据传,塔为明万历年间(1573—1620)双港人京都御史陈子干所建。此人横行乡里,作恶多端,竟借故将安置塔顶的四力士杀害,刀落之时,塔顶亦不翼而飞,所以双港塔一直无顶。又传为明太祖朱元璋答谢布袋游僧相助之恩而建。
另一个说法,即为明万历年间鄱阳知县顾自植所建。
昌江在经历了上游的狂野不羁之后,一变而为风情万种、优美清纯的饶河。当饶河进入鄱阳湖域,优美清纯更成了“侍儿扶起娇无力”式的酥软柔腻。在这样酥软柔腻之侧,树起一座突兀峥嵘的高塔,使柔软娇媚的景色陡添阳刚之气,真是巧夺天工的神来之笔。就像不朽的音乐《二泉映月》一样——含蓄深情的旋律如泣如诉、如悲似怨、委婉低回中突起激越高亢之音,给人以哀而不伤、媚而不妖、柔中有刚的感受。
有眼光选中这样奇妙的塔址,一定是个胸有丘壑、风流蕴藉、对美有着超人感悟力的奇人。进士出身的顾自植,有着“倜傥不群”雅誉。他那个著有《签泽词徽》的女儿——一代才女顾静帘,写有“梦断鸳鸯惟抱恨,声闻鶗鴃不如归。桃花人面愁侵骨,萍梗生涯泪湿衣”诗句,才情更是广为人知。在那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背景下,能培养出一个如此灵秀女儿的父亲,我想,绝不会是一个庸俗的人,正具备了这种胸襟和眼光。
双港塔用城墙砖砌成,共7层,最底层基足约2米厚,塔基直径8米。自第二层至顶均为双层砖墙,中有旋梯可上,结构可谓极尽巧思。塔的挺拔、崖的峻险,一与江的柔媚、湖的浩淼结合,尽显湖光山色的壮丽神奇。
曾经的四百多年中的日日夜夜,双港塔挺立在赵家湾绝壁之上。伟岸的身影,傲然而孤寂,见证着鄱阳这广袤湖畔的历史沧桑,悯视着人世间演绎的一幕幕悲欢离合。不知多少回又多少回,它举起自己摩天的巨臂,像母亲一样召唤着在烟雨凄濛天水苍茫中迷航的渔舟;也不知多少回又多少回,它将自己夕阳中的丽影,投进远方游子思乡的梦,慰藉着他们漂泊的灵魂。它早已成为鄱阳的标志性建筑——当你从鄱湖千顷翠澜间乘舟破浪而来,远远迎接你的首先就是它那永不疲倦的温情,一如你离开时它默默送上的祝福。
而今,却是山河虽在,斯塔已杳。
在一个夏日的黄昏,我独自伫立在龙头山双港塔的废墟上。江风不停的呜哑着,带着鄱阳湖水的潮湿,执著的在我身边每一个角落翻找,嗅寻着逝去的古塔遗留下来的气息。江水的碎波间,不时有游鱼相嬉,努力搜寻着记忆中的古塔倒影。江边晚归的渔舟劈浪而来,河畔顿时一片喧杂。突然飘来一阵渔歌,依稀听得唱道:
……水底塔影随波碎,江上扁舟鱼满仓……
不由一阵感动,想起不久前报载重修双港塔计划已纳入鄱阳县“十一五”规划中,心里分外欣慰——人们,并没有因为双港塔的离去而将它遗忘。
江风飘逸,江水流淌。永不逝去的,是心中双港塔那傲然而孤寂的伟岸身影。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