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浙江舟山普陀山的摩岸石刻
话说浙江舟山普陀山的摩岸石刻
锦锈中华,文物荟萃,凡名山胜境,不乏摩崖石刻。“海天佛国”普陀山也不例外,山上随处可见历代文人墨客题镌的摩崖石刻,而其中不少巨字石刻,又多镌刻在峭崖险壁,或莲花洋边,或风景绝佳之处,不仅为这座古老的佛教名山增添了几多神韵,也注入了无限的诗情。
据了解,普陀山现存的摩崖石刻有200余处,大多是明、清以后的题书。这些石刻遍布全山各个旅游景点,形成一种别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成为普陀山的重要人文景观之一。
如你去普陀山游览观光,一踏入正山门,便是普陀山的第一景短姑圣迹。在那里就能见到“短姑古迹”、“同登觉岸”、“世外桃源”、“佛放光明”、“第一佛国”、“十方同聚”、“慈航普渡”、“道义同皈”、“入三摩地”,以及“乐土”等一大批石刻,游人至此,顿生“身临胜境”之感。其中“乐土”两字,每字有72厘米见方,落款为“民国二十二年江西吴迈。 据考证,吴迈,江西著名律师,早年参加国民党,民国二十二年(1933)与八第骧同游普陀时书此“乐土”两字。“乐土”原属佛教术语,为中国佛教净土宗信奉、向往的极乐世界“清净乐土”。据有关专家、学者分析,当时吴迈书此两字,可能还含有中国这块清净乐土不容帝国主义肆意践踏的意思,这从他书题于西天观音洞石壁上的“仙源虽可乐,国耻岂能忘,若不师勾践,斯宜法少康“石刻,也可看出其反对列强的爱国志向。
从法雨寺后门至佛顶山的香云路中段也有“灵山会上”、“云扶石”、“海天佛国”、“云海”、“别有天地”、“生生见佛,世世见佛”、“入三摩地”等众多石刻,其中最著名的数“海天佛国”石刻,每个字径有90厘米,为明朝抗倭名将侯继高所作。这四个字高度概括了普陀山胜景的特色,后人以此作为普陀山的代名词,多念作“海天佛国”普陀山。据传,当年侯继高驻山抗倭,佯装上佛顶山礼佛,呜锣开道,引寇入山,一举而全歼倭寇。此崖刻即在这时题书。
“海天佛国”石上又叠有一石,状似倚钟,直插青冥,云雾缠绕,险而且玄。石上镌有“云扶石”三字,但不知题刻者名姓和年代。据说,1962年大文学家郭沫若游普陀山时,在佛顶山上曾以“佛顶山顶佛”作上联向同行者求对,要求从普陀山寻觅一名与之对偶的下联,而且都要倒读顺读皆成句。当时众人苦思冥想,无以对答。后来后山有一山民郭氏以“云扶石云扶”句对上,闻者无不倾到,传为佳话。
在西天门下方有块刻有一高五米,宽七米左右的“心”字石,仅“心”中那一点,即可站七至八人;全字可容百人驻足,蔚为奇观。据说这是全山最大的一块石刻,称心字石,一个心字竟有7.7米宽广。心字旁有“一片婆心,本自明镜,四大乾坤。释子僧宝头陀手作经理刻石”。此石刻于清末民初,但落款末具时日。
佛教界认为“心”是一种精神现象,与“色”相对,认为一切意识等精神领域的内容,都属于“心”的范围。佛教所称的“内心”亦“心田”,谓“善恶种子随缘滋生,就象田地生长五谷荑稗。”故有“泽雨无偏,心田受润”之说。在佛教中极流行的一本经书就叫“心经”,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在普陀山除了西天门有此巨岩“心”字石刻以外,在东天门法华洞口和朝阳洞口也都有“心”字摩崖石刻,说明“心”字在佛教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从西天香道往西行,直至梅岑峰尽头处,便是著名的“磐陀石”景点。磐陀石由上下两块巨石相累而成,上石上广下锐,高近3米,宽近7米,呈菱形,体积约43立方米,重约400余吨,顶巅平坦,可容近30人,登梯其上,以观沧海,视野野豁达。下石周广20余平方米,将上石托住,两石间隙如线,睨之通明,似无着处,险若滚卵,稳却如磐,亿载末动,万劫不摇。古人云:“洛迦二百里,巨石不可数,磐陀独标异。”石上刻有直径一米见方的“磐陀石”三个字,为抗倭名将侯继高所题。
石上除侯继高题“磐陀石”三个字外,还有明副总兵何汝宾所题“大士说法处”,以及“金刚宝石”、“西天”、“通灵”、“南无阿弥陀佛”“寂寂惺惺”、“渡众生”等石刻,它们不仅与普陀山风光相映生辉,流芳千古,有些引人入胜、富有情趣的传说,还可以增加游人的极大游兴和带来丰富的联想。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