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在困境中探索我们的慧心 ——佩玛 丘卓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29日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深夜里或外出散步时,我们可能会跟朋友们讨论到我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举止或生活中重要的事项;如果我们正在研究佛法,练习静坐,我们可能会谈到无我、空,谈到布施、忍辱、爱和慈悲等等。我们或许刚看过什么书,听闻过什么法,而颠覆了我们平日看事情的习惯,我们觉得自己突然和一个早就知道的真理重新产生了连结。而如果我们能懂得更多,也许我们的生活会更丰富、愉悦。我们告诉朋友,我们很想卸下自己背负已久的重担,我们突然发现那是可能的,因而觉得相当振奋。我们告诉朋友自己所获得的心灵启示,而这一份启示又是如何开展了我们的生命。我们说:“同样的事情,以前总是令我感到消沉,现在却觉得很有兴致。我们确实是可以喜欢自己的职业,喜欢搭地铁、铲雪、付帐单、洗碗等等的。”

不过,你也许已经注意到,我们的观念及友善的意图与现实之间往往存在着恼人的或令人沮丧的出入。真实的生活有许多繁琐的细节必须处理,我们时常会面临挑战。

有一天下午我在旧金山搭公车时读到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文章中探讨的是人类的痛苦以及如何帮助人的问题。当我读到有关布施及扩大自己、帮助别人的那一段时,感觉非常强烈,于是禁不住哭了起来。车里的人眼睁睁地看着我泪流满面,我当时心中充满了对每一个人的温柔之情,并且暗自许诺要利益众生。可是一回到家就接到一个电话,问我当天晚上能不能帮她带一下静坐的课程,我已经工作了一整天,觉得相当疲倦了,于是就告诉她说:“很抱歉,我要休息。”然后就挂断电话了。

这并不是选择得对或错的问题,而是我们经常碰到心灵启示和现况冲突的两难之局。我们的心灵启示和疲倦、饥饿、压力、恐惧、消沉、愤怒等等生活中的经验之间时常有一份紧张感,令人不知如何是好。

十一世纪印度瑜珈宗师那若巴有一天在街上遇见一个丑婆娘,这个丑婆娘显然知道他是印度最伟大的佛教学者,于是就质问他手上抱的那本大书是否每一个字都了解了,他回答说:“是的。”她就笑了起来,开心得手舞足蹈。接着她又问他是否了解其中所说的佛法的含义,他说:“了解。”这一回她居然勃然大怒,斥责他是骗子,骂他虚伪。这个遭遇彻底改变了他的一生,他知道丑婆娘一眼看穿了他的底细,他虽然可以把书中的佛法解说得天花乱坠,但其实他根本不懂其中的含义。

我们或多或少都会发现自己也是如此。我们可以欺骗自己于一时而声称自己已经了解了静坐和佛法,然而我们迟早得面对真相。挚爱的人离我们而去,孩子在超市里闹脾气给你看,在办公室里遭到同事的羞辱等等,碰到这类事,我们平常学到的东西就完全使不上劲了。如果老板走进我们的办公室对我们臭骂一顿,你会如何处理心中的这份怨恨感?我们平常渴望自己对人开放、慈悲,不伤害别人,也不伤害自己,现在你要如何将这些东西和你的挫败感及羞辱感互相调和?你打坐总是一坐下来就睡着,但是你平常一直很希望自己静坐时能保持清醒,那么你要如何调和这两者?你坐下来打坐,心里却一直惦记着刚才在路上见到的一个人或某样东西,这时你该怎么办?静坐的时候你会觉得很无聊,而且腰酸腿麻,所以你动个不停,那时你该怎么办?那时候我们并不安宁、清醒、无我,而是变得更加焦躁、易怒、固执。这都是发现自我的有趣时刻。对于修行人而言,这些状况都是非常重要的。

那若巴后来决心寻访明师,了解文字背后的意义。但是他却一直落入这份冲突中。在知识的层面,他完全理解慈悲,然而路上遇见了癞痢狗,他却转头不想看;他知道所谓的不执着、不评断是什么意思,但是师傅要他做一件事,他却因为不认同这件事而拒绝了。我们会不断地发现自己落入这样的困境,这时我们就应该设法安住在那个状态中,那种状态是非常令人不舒服而困窘的,像我们这样的人也时常会放弃。我们只有在得到心灵启示,觉得自在或路子走对的时候,才会喜欢静坐、肯定佛法。但是,如果我们感觉修行是一种负担,觉得自己选择错误而失望的时候,我们又会如何? 我们遇见的人并不全是心智清明的,事实上他们可能是十分困惑无明的人。我们生活的地方也可能不是那么理想的,就连师傅都可能有问题。

静坐和生活中出现的冲突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事物,这个冲突点我们既无法接受,也逃脱不了。我们陷在岩石与硬地之间,卡在高超的理念和眼前活生生的事实之间——然而这的确是个会开花结果的地方。我们一旦陷在困境中,我们的心就会变得十分狭小,我们会觉得自己很悲惨,像个受害者、可怜虫或是绝望的病人。然而信不信由你,就在这种恼人、困惑而又尴尬的时刻,我们的内心还是可以变得很宽阔。我们可以不认为这就代表自己很弱、别人很强;自己很苯、别人很坏;我们不去抱怨自己和别人,我们可以纯然安住在那种状态中,既不想知道该怎么办,也不防卫,只是和当时那原始而温柔的能量安然共处,就在这种时刻,我们开始学习到观念和文字背后的真实含义。

我们已经太习惯逃避不舒服了,而且我们永远都可以被预料到,不喜欢一件事,我们就怪罪别人或责难自己,处在无所依持的境地。我们偏偏想觅得安全感与确定感。所以下一次再感觉无所依持,不要再认为那是障碍,要认为那是好运当头,无依无持会激励我们,我们的心会因此而柔软。这样,只要经过一段时日,我们就会真的成长。创巴仁波切说,最好的咒语就是:“嗡——成长。”我们随时都有改变的机会,我们可以执着于安全,也可以像初生婴儿一般,赤裸裸地跃入光亮的人生,将自己暴露在这个世界中。也许这些话听起来很不舒服或者很恐怖,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却是一个大好机会,让我们了解这个俗世就是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我们可以用全新的眼光来看待它,然后从“成见”这种长久的昏睡状态中觉醒过来。

中国古代一位法师说过,真理既不是这样,也不是那样,真理如同狗想喝沸油,它走不开,因为这油实在是太香了,但是又不能舔,因为太烫了。所以我们要如何看待这个困境呢?不论如何,到最后总会有人鼓励我们探索这个未知的领域,探索“接下来会如何”的解答。在这困窘的一刻,我们才能体悟当下,在这尴尬而暧昧不明的一刻,我们的慧心就出现了。在日常生活混乱的不确定性中,便存在着我们的慧心。

我们需要一些鼓励来实验与尝试这样的修行,这是相当大胆的举动。我们或许会觉得自己能力不足,但其实这就是重点所在。那种有所欠缺的、不安的感觉就是我们的慧心。我们可以做个实验,绝对没有什么好损失的。我们可以实验看看自己能不能不被对与错弄得团团转,看看自己能不能学着放松,安住在无依无持的境界中。

小时候我有一本图画书叫做《圣人的一生》,里面的故事所说的圣人都是一辈子从来不生气、从来不对人存有坏念头,也从没打过苍蝇的人。我后来发现这本书根本无法引导我们过人类应有的善良生活。对我而言,《米拉巴日的一生》反而比较具有启发性。这几年,这本书我一读再读,每次觉得自己停滞而无法前进的时候,我都能从这本书中得到启发。起初,米拉巴日杀了人,他和多数人一样,很想补偿自己的罪责;追求解脱的过程中,他也和多数人一样时常失败;他说谎、偷东西,他曾经忧虑到想自杀;也曾经非常怀念往日的美好时光;他和大部分的人一样,一生中一直有一个人在考验他,企图掀开他的假面目,甚至几乎每一个人都认为他是西藏最神圣的人了,他的老姨妈还是常常打他骂他,他时常在想怎么对治这窘迫不堪的困境。

我们应该感谢有那么多老师都曾经坚定不移地面对过这类困境,他们一再受到考验,一再失败,可是仍然努力探索如何安住在当下,不寻求什么依持。他们一辈子修持又修持,为的就是当自己的观念和理想变得毫无意义的时候,还是不放弃自己、不逃避。他们透过自己的经验把勇气传递给我们,使我们遇到巨大的困境时也能够不逃避,并且能如实地看着它,而不是以眼角余光偷偷地瞥一下就转移视线了。他们教导我们如何彻底体验这些困境,并将其视为无任何属性的平常之事。

当年那若巴发愿探索道途中一切事物的奥义,他的师傅帝洛巴给了他以上的开示。但愿我们和他一样勇敢,也能试着去探索各中奥义。

编辑: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