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云导师关于观心的开示
什么叫穷理澈源?你追求真理,若跟螃蟹一样横着走,这样的话道理就多得很。等你眼晴一闭,离开人间的时候,道理还没搞清楚,依然要做个糊涂鬼。所以你要找道理,一定要找到道理的源头──道理哪那里来?水有源、木有本,道理的源头在哪里?你必须穷追到一切事、一切理的源头才算了事。智者不惑,你若想断惑,就必须把道理搞清楚,你若想真正搞清楚就不单是要找到了道理,还要找到所有道理的「始祖」,那你才可能断惑。人断惑了以后,就不再有疑惑、不再有疑问、不再有无知,所以他就心安了,心安则吉祥,他就安祥了。
为什么要识心达本?要知道每个人都有心,而每个人的心都是三心二意、多头马车、自相矛盾、互相牵制,没有办法让心灵统一,让生命潜力集中发挥,没有办法表现出自己的价值。而你这一生也就这样窝窝囊囊、糊糊涂涂的被彻底埋没了。
什么是你原本的心?我们为什么要识心达本?因为所有理性的学问都公认:真实的是原本的──只有你那个原本的心才是真实的心、永恒的自己。所以你要努力认识自己,自己尚不认识,认识别人是没有用的。
一个自我迷失的人,做什么事都不会成功,所以人首先要认识自己。而认识自己,自己生命的本质就是心,心不是你的表层意识──由眼、耳、鼻、舌、身、意对色、声、香、味、触、法所感知、所累积的这一层法尘。你如果认为你现在的分别心是你,那你是认贼作子,终归无常;如果你说你现在的分别心不是你,你又在自我否定。这个问题很麻烦!你若说这个表层意识不是你,无风不起浪,它从什么地方来的?又凭藉什么存在?烦恼即菩提──没有菩提,连烦恼你也不会感知。一块石头,它能感受烦恼吗?必定你有觉性,你才能感受得到烦恼。所以你若追求自我,首先便要认识自我;认识自我,就是认识自己的心,认识「圣主」未曾蒙尘以前的原本真心。能够做到这一点,你就能够得到安祥。
为了说明这个条件是必要而且是足够的,我可以跟各位讲:很多人听说别人开悟,总认为这个家伙一定是悟出来一套大道理──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的真理,实在说没有这回事,谁若是因开悟而讲出一篇大道理来,那这个人是神经病。
有人说这个家伙开悟了,大概有了神通变化。我告诉各位:真实的是原本的,原本没有人、没有神、没有佛,神通从哪里来?神通也不是真实的。
那么说这个人悟了,悟了个什么东西呢?很简单,所谓之悟就是穷理澈源、识心达本;也就是说,当下一切问题、一切问号统统消失,统统不见了;一切烦恼、一切业障统统瓦解、冰消了,而当时自己生命所唯一拥有的只有两个字:安祥。如果不是这样,那就不是真悟。
各位!假如你在打坐的时候胡思乱想,想出了一篇大道理,你一拍腿,跳起来说:我悟了。那你要小心一点儿,小心走火入魔啊!真正大澈大悟了,能得到什么?也只不过是得到了安祥而已。
那么,如何才能够穷理澈源、识心达本?这八个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要有方法才行,方法不对,就没有效果。如何才能够穷理澈源、识心达本?有两句话:第一句话是「致虚极,守静笃。」第二句话是「守本真心」。
什么叫做致虚极?我们所看到的一切总感觉都是实在的:山是山,水是水,统统实在。我们既然认同一切实在,我们便只能活在相对的生活中,我们那个绝对的心灵就被压抑了。必须过活得非常虚,不但虚,而且虚到极点,走在地上好像走在海绵上一样──开悟前会有这种感觉。
静笃,不但要静,要静到极点,否则便是万法本闲,唯人自闹了。
有人说这是执著,很多人认为:你看!又「致」,又「守」,这都是动词,都是有为法,都是执著。你若这么看,你根本不懂佛法。佛法是不住无为、不尽有为的。有为而不执著有为才是无为;无为而执著无为就是有为。所以唯信能入。
你要能够虚,尽量地虚。你打坐打得很好,有人吵了你的安宁,你就发脾气,这证明外在的一切在你心里是实在的,对你来讲是两个,佛法是不二法门,你到处都是两个乃至多个,与修行绝不相应。所谓「外门闭、内门开」,这是修密宗闭黑关的着眼点。所以修行人一定要虚,要虚到极点;不但要静,要静上加静。这样的话,才比较容易相应。
什么叫守本真心呢?五祖弘忍大师最上乘论里一再说到这四个字──守本真心。
刚刚修行的人,唱高调说要自在、要洒脱、要无我,说俏皮话、嘴巴滑溜是没有用的,见了阎王,你那一套一点都用不上。而触境遇缘烦恼重重,你又莫可奈何。所以从达摩大师到五祖都是倡导观心的。以后虽然很少用观心的词句,本质上也离不开观心。观心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反省而观心。学佛法都是要先反省。学任何一个法门,都是先反省忏悔,否则障不除不能相应。先在反省的时候观心,可以帮助你认识自己──你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在座的包括我都认为自己是个好人,自己是个完整而统一的人,自己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自己是一个言寡尤、行寡悔、可以无大过矣的人,其实,绝对不然。如果认真反省一番,就会发现:自己根本不是个人。如果承认过去所做、所为、所想,根本不是人,接近没有进化的动物;然后勇于面对自我,才可能做到真实的忏悔,才会获得实质的进步。如果不能够勇于面对自我,永远保持那种虚伪的假象,谁也救不了你。所以第一步要观察自我是个什么?
第二阶段:使每一念都不要漏过。萌生一念,自己立刻知道,而自己始终用最客观的立场来批判自己的念头。这个念头太不好、太黯淡,就自己打自己耳光,乃至于说话、做事,都要观察自己的念头,不让念头自由活动。如果我们要思惟一件事──有目的的思惟,应集中心力去思惟它,那叫正思惟;如果我们不需要思惟任何事时,不要让念头像无缰之马,自由奔驰,否则就会搅乱了心地。
第三阶段:要观察念从哪里来?明白念从哪里来,就可能找到自己原本无念的真心。找到了无念的本心,就要守住它,守住才不会迷失于妄想与认同之中。
哪个是无念的本心呢?记得十几年前,在东引服务时,有一天在禅定中得到了几句话(为什么说得到呢?这不是书上看到的,也不是我自己的创意)。这几句话是「以子之心,觉子之觉,以子之觉,觉子之心。觉者是心,是心自觉,觉心不二,允称正觉。」这几句话极为究竟,它给我的启示是什么呢?「觉者是心,是心自觉」,不是觉到外面,也不是外面觉进来,套用笛卡尔那句话的模式──我「觉」故我在。
观心观到最后的阶段,就是我觉故我在,就是守本真心。你守着你的心,它才不会乱跑,你守着你的真实的心,真实的是原本的,守原本的本心,就是守真如。后来禅宗的子孙看了这个守字,觉得用得太拙,其实拙就是大智慧。你若能够守你原本的心,那就是守摩诃般若,也就是以后讲的保任,名词虽然不同,它的含意完全一样,而我认为守本真心更明确、更积极。(文/耕云)
菩提书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