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忍辱与宽容
慈悲,忍辱与宽容
一、慈悲
对于每个佛教徒来说,在你修行学佛的过程中,不管你根基的深浅,也不管你悟解佛法的程度如何,都应该具备一个学佛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品格——慈悲,忍辱与宽容。这三种品格不仅是一位佛教徒所应具备的,更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必备的基本素养。这三种品格即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础,也是一个人修行成佛的基本保证。一个人若具备了这三种品格,你不仅是一位很有爱心和同情心的人,而且还是一位受人尊敬和爱戴的人,下面我们就来分别解说这三种品格。
一、慈悲
慈悲是佛教对一个佛子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一个人为人处世所必备的基本修养。所谓慈悲就是对人怀有慈爱之心,怜悯他人以及各种生灵的痛苦和不幸,并想尽办法予以救拔的行为。慈悲的心念不仅对人,而且对一切生灵都应该如此。对人的慈悲友爱,我们一般人都很容易做到,但是对生灵怀有慈悲之心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在我们周围有很多动物,虽然他们不会说话,但他们却通达人情,善解人意,有着自己表达情感的方式。对他们我们同样应该怀有慈悲之心。
现代高僧虚云老和尚就是一位对生灵深怀慈悲之心的典范。1936年春,南华寺开春期戒坛,在戒期即将结束时,漕溪驻防军第十六团团长林国庚来南华寺拜望虚云老和尚,他带来了一只狐狸,其毛色银白光滑,尾巴细长蓬松,十分惹人喜爱。
团长告诉虚云老和尚说这只狐狸的来历很奇特:起初是猎人从广州白云山捕获。他的一个朋友赵某以四十元买下,本来打算把它杀掉作补品。在将杀之时,他看到这只白狐用哀求的目光看着他,且频频叩首,遂生怜悯之心,于是用笼子将其关起来送到广州动物园中。后俩赵某因事被捕入狱,虽然其事并非他的过错,但案子却久托不决。赵某的妻子便向一个善于占卜的人询问吉凶。还没待他抽签,签筒中的一个签已然在轻微晃动。于是她将其取出,其所示内容竟然是说他丈夫狱讼官司是因囚关白狐而遭致的果报,并指示她南华寺现有高僧住持,应该尽快将白狐送往放生,唯此才会让案子迅即终了。赵某的妻子于是从广州动物园赎回白狐,托付林团长将白狐送往南华寺放生。
听过林团长的述说,虚云老和尚便收下了这只白狐。并为它说三皈五戒法。然后把它放归后山树林中。每当饥饿时,它就会回到寺中找食物。僧人就给它喂以食物。奇怪的是自从云公给它说过三皈五戒后,它就不再吃肉了,而喜欢吃水果。有时当寺院的工匠用肉搀杂果类食物给它吃,它觉出后,随即吐出来,还用前爪反复擦几遍。尔后怒视工匠良久,窜出树林,数日不返。
有一次,白狐被一村名追捕,于是它像一只猴子一样迅速爬上一颗大树,面向南华寺不停地哀叫。一个沙弥听到后告诉了云公。虚云老和尚便赶往那棵树下。见到云公到来,白狐便立刻下树,跳到云公所展示的长衫上,好像一只家犬见到了主人一般。虚云老和尚便把它带回寺院,因担心它再次被人猎获,就把它放置在一个大笼子中,每天放它出来走动时,它也不再到处乱跑,只在院中活动,再也不去树林中了。
有一天,国民党主席蒋介石带领随从十余人来拜望虚云老和尚,走到漕溪门时,看到了这只白狐,蒋的随从举枪要打白狐,被蒋制止。而白狐摇头摆尾地引导着蒋介石前行,走到大殿中,白狐便飞跑至方丈室,咬着云公的衣角下楼。当云公与蒋介石详说了白狐的来历后,蒋抚掌大笑,夸赞白狐的灵性。
当虚云老和尚坐禅时,白狐就趴在云公的禅床上,见云公坐禅时间过长,它就不时的弄云公的胡须嬉戏,示意云公休息。虚云老和尚睁开眼睛看看它,让它不要胡闹撒野,它就安静地趴了下来,不再胡闹了。
后来白狐不幸被车轧伤,拖着受伤的身体在地上挪动却不能站起来。虚云老和尚看它时,它还勉强挣扎,以伤给老和尚看。老和尚知道其不治,哀怜它的痛楚,便开示它:“这个皮袋,无足留意,汝须放下,忏悔过去宿业,一念之差,堕于异类,复遭恶报,婴此痛苦,此是宿业报满,愿汝一心念佛,速得解脱。”
白狐似会其意,连连点头,叫了三声而亡。云公为其配备棺木,依照亡僧的标准,葬于南华山后。
由此可见,动物不仅通人情世故,而且能够体察人的意图,并尽其所能地博得人类的欢欣,它们以无声的语言给人以慰藉,使人类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因此,我们人类应当生起悲悯之心,戒杀放生,善待众生,以求得人类与自然的长久和谐。
此是《广东佛教》08年第二期上的一篇文章,道出了佛教徒包括世人所应有的慈悲之心,从中也可窥见佛教所蕴含的环保理念,戒杀护生,保护生态平衡和惜福知足的思想都是佛教环保的重要理念之一,佛教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倡导了一系列健康向上的文明行为,从慈悲济世,戒杀护生的角度,宣扬生态平衡的重大意义;从少欲知足的角度,劝导人们爱惜生灵,保护环境。这些观念日后当另撰文详述,今天把这段文章码上博客,是希望诸善友看后发起些许慈悲护生之心,为构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空间做点滴之贡献!!!
二、忍辱
忍辱就是忍受屈辱,就是当自己遭受别人无故的侮辱和责难时,不与他人争论辩解,也不采取极端报复措施的一种忍让行为。忍辱是一种人格修养的提升,也是全身远祸的最好方式。很多时候,当我们面对他人对我们强加的误解和责难时,大多数人都会选择以牙还牙的方式来报复。但是,当你采用这种方式报复的时候,也许你当时发泄了心头的怨气,但是你却与人结下了更大的仇恨,导致他人采取更残忍的方式来加害于你,最后造成两败俱伤的后果。所以,你若能够忍辱,不只是可以使自己免受更大的伤害,还会使那些刁难你的人被你超人的忍辱精神所感动,从而放弃前嫌,主动向你认错,他自己也因此成为一个品质高尚的人。
在中国佛教史上,有许多大德高僧都是以超人的忍辱精神来磨练自己的心性,成为一代高僧的。唐代高僧浮山法远禅师就是一位这样的高僧。浮山法远出家之后,想参访名师寻求佛法真谛。当他听说汝州叶县广教寺有一位令人十分敬仰的住持——归省禅师后,十分仰慕归省禅师的高风。他就和天衣义怀禅师一起到汝州广教寺去向归省禅师求法。他们两人到广教寺时正值大雪纷飞的寒冬腊月,二人随同众僧一起拜见归省。不料归省禅师非但不表示“同守寂寥”之喜,反而抄起一盆水向众人泼去。在这滴水成冰的时节,众僧身上被泼上水,棉衣结冰,苦不堪言,纷纷起身而去。惟有浮山法远和天衣义怀端跪如山,纹丝不动。尽管归省再三苛斥,令其离去,二人终是不肯,还说自己千里求师,岂能因一勺水而去!最后,两人的一片诚心,终于感动了归省,归省禅师同意两人留在寺内,成为“挂单”僧人。可是,广教寺内的生活十分清苦,一日,浮山法远趁归省不在,偷偷做点油面粥充饥,不想被归省发现,按照清规,浮山法远被结结实实打了三十杖。归省又令其以衣钵折价赔偿油面,而后将其逐出。浮山法远被迫居于寺外廊下。归省发现后又向其追索房租,浮山于是四处乞化,将房租如数奉还,但他仍不肯离寺。归省禅师深为其求法精神所感动,终于同意他在广教寺内安单,并传法与他。浮山法远禅师不仅接受了归省禅师临济宗的衣钵,而且深明曹洞宗的宗旨,接续了曹洞宗的香火。他也因此成为禅宗史上著名的高僧。
这个故事虽然是宣扬浮山法远学佛求道的坚韧不拔的忍辱精神,说明一个真正虔诚的佛教徒应当能经受得起各种各样的考验。但其中也透露出,一位真正想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一定要具备忍辱精神,只有这样你才能抓住成功的机会,有大的作为。
博主: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不待我多说,大家心中自明,如何改变这争锋相对的状况?非行忍辱行不可,世人做不到浮山法远禅师那般忍辱负重,也难做到司马迁那样(有名的忍辱负重,成就大事业者,著《史记》)但最基本的忍让,不为小事动怒,人与人之间互相体谅,我想应该是不难的,做到这样,也就不会有地铁上为争个位置挤的不可开交,为不小心的摩擦或踩脚而破口大骂甚至动手打架。现在社会提倡和谐,“忍辱”对促进和谐应该具有不可替代的功效吧!
三、宽容
宽容是指为人大度有器量,对别人的过错不计较不追究。具有宽容心的人,是一位有一定涵养的人,也是以为以善待人的人。对我们一般人来说,当你遇到他人的一些过错行为时,通常都会以一种歧视和批评的态度来对待。常常抓住他人的过错不放,不肯给人一个将功补过的机会。以这种态度对待的直接结果,是导致那些有心改过的人也变得破罐子破摔,失去了重新改过的机会。佛教中有则“佛桌开花”的故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这则故事说,一天早上,在一所寺院门外凝满露珠的春草里,跪着一个人:“师父,请原谅我把!”
他是一个风流的浪子,二十岁前曾是庙里的小沙弥,极得方丈的宠爱。方丈将毕生所学悉数传授给他,希望他能接受自己的衣钵,成为一名出色的高僧。令方丈失望的是,就是这位极有培养前途的弟子,却在一夜之间动了凡心,偷偷下山,五光十色的城市遮住了他的双眼,从此花街柳巷,放浪形骸。
他在花天酒地的生活中过了很多年,起初他对这种与寺院清苦生活截然不同的新鲜生活方式十分满足,但是当他享受了世间各种娱乐之后,忽然觉得五欲之乐都是虚幻不实的。于是,他在十年后的一个深夜,陡然惊醒,窗外月色如洗,澄明清澈地洒在他的掌心。他幡然悔悟,披衣而起,快马加鞭赶往寺里。他跪在地上请求方丈和尚:“师父,你肯饶恕我,再收我做弟子吗?”
小沙弥以前的行为伤透了方丈的心,方丈深深厌恶他的放荡,对于弟子的请求,他只是摇头。“不,你罪孽深重,必堕阿鼻地狱,要想佛主饶恕,除非……”方丈信手一指供桌,“除非那个佛桌也会开花。”
听过方丈无情的话语,这个浪子失望地离开了。
第二天一早,方丈刚踏进佛堂,一下子惊呆了:一夜之间,佛桌上开满了大簇大簇的花朵,红的、白的、蓝的,每一朵都芳香逼人,佛堂里一丝风也没有,那些盛开的花朵却簌簌摇曳,仿佛在焦灼地召唤着什么。
方丈瞬间大彻大悟,连忙下山寻找浪子,却来不及了,心灰意冷的浪子重新又堕入荒唐的俗世生活。
佛桌上盛开的花朵,只开了短暂的一天。是夜,方丈圆寂。在临终前,他把众弟子召集到身边,对他们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歧途不可以回头,没有什么错误不可以改正。一个真心向善的念头,是最罕有的奇迹,就像佛桌上开出的花朵。让奇迹陨灭的,不是错误,而是一颗冰冷的、不肯原谅、不肯相信的心。在这一方面,我犯了一个大错误,希望你们以后要汲取这个教训。”
故事中的方丈临终前还在为自己没能宽恕弟子的过错而追悔不已,也许他在后悔自己因为苛刻葬送了一个弟子的美好前途。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人世间,对别人多一分宽容,少一分苛责,就会减少许多令自己后悔莫及的事情发生。进一步来说,就是可避免许多人间悲剧的发生。愿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学会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去塑造他人高尚的人格,用自己善良的情感去熏陶他人的情感,以一个博大宽容的胸怀去容纳他人的过错。则人与人之间一定会建立一种温馨和谐的氛围。
全篇文章到此就告一段落,整体的来看,慈悲,忍辱与宽容,都是由内而外的一种和善的表现。作为个人,能处出与人为善、给人方便,所得的回报也一定是处处受人恭敬,处处得到方便。人人如此,就像歌词所唱那样“世间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让我们一起来改变,一起来实践!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