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僧团“六和敬”的理论与实践(五)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心 见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僧团“六和敬”的理论与实践(五)
  心 见
  另则叮见释尊说戒的本意,乃至诸乘施设戒法的差别,从以上这些列子可以获得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从戒法的差别去看:有在家戒,有出家戒。出家戒中,又有止戒,有作戒:有性戒,有遮戒;有世间戒,有出世间戒等的无量差别。然无量戒法的根本实质,简言之,就是“十善戒”。以十善戒统摄一切戒法,恰像大海之总摄众支流宽广以及诸星拱月一样明亮。声闻乘的五戒、八戒(在家戒)、十戒、具足戒(出家戒),部下离此,菩萨乘的三众净戒,也还是它。如(大智度论)卷四十六说:十善为总相戒,别相有无量戒:不饮酒,下过中贪,入不贪中;杖不如众生等,人不嗔中,余则随义相从。戒名身业、语业,七善道所摄。十善道及初后,如发心欲杀,是时作方便:恶口、鞭打、系缚、圻黥,乃至垂死,皆属于初;死后剥皮、食敢、割截、欢喜,皆名为后:夺命是本体;此三事和合,总名杀不善道。拒一条杀戒,即有无量恶行为其眷属,盗、淫、妄语等。要想不把重戒,首先须防护轻戒;要想下起身、语恶行,首先须制止三毒:贪、嗔、痴恶念。凡一切过错,无不由小至大,由隐至显:故欲得清净道,必须防止恶为善,严护于起心动念之间。比丘戒行虽多,结其所归,不过为护:杀、盗、淫、妄,菩萨戒行深重,乃至起心动念不于众生有杀害等想。当如是持戒清净,始可与道法相应,进而可除自心之烦恼。由此可知,佛教戒法,分位愈高,则其持守就愈加严密,然而,要其所归,实不外此卜善业道。所以说:“十善道则摄一切戒。”佛弟子并以十善戒法为根本,可以观知诸乘戒法的粗细深浅;更从粗细浅深的诸乘戒法,可以知道佛教戒法之重要。僧学者为了应求解脱,应从根本由始至终,奉行由粗至细,从浅入深。如是观察戒法,奉行戒法,知戒法皆为对症而制,佛弟子应心生嘶隗,勿轻易忽略戒法之重要。大乘律所定的十种重大禁戒。即大乘菩萨严禁作犯的十种波罗夷罪。相对于四十八经戒,又名十重波罗提木叉、十波罗夷、十下可悔戒、十重戒、十重禁、十无尽戒,或十重。穴梵网经》卷下佛告诸佛子说有十重波罗提木叉,若受菩萨戒不诵此戒者,非菩萨非佛种子。我亦知是诵。一切菩萨已翠,一切菩萨当学,一切菩萨今学。善学诸仁者,是菩萨十波罗提木叉,应当学,于中不应一一犯如微尘许,何况具足犯十戒。若有犯者不得现身发菩提心,亦失国王位、转轮王位,亦失比丘、比丘尼位,亦失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佛性常住妙果,一切皆失堕三恶道中,二劫、三劫,不闻父母、三宝名字(中略)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所谓十重禁戒,即嘢杀戒(不断一切生命),嘥盗戒(下窃他人财物),嘞淫戒(守礼自慎,不行淫欲之事),疃妄语戒…口常诚实,不以虚妄诳他),呵酤酒戒(酒能昏神乱性,故不酤),呼说四众过戒(下说在家出家菩萨、比丘比丘尼之罪过),启自赞毁他戒(不自矜谤他),噃悭惜加毁戒(下悭惜财、下毁谤法,悉舍所有),噍嗔心不受毁戒(不起嗔心,接受他人追悔),嘭谤三宝戒(恭敬尊重佛法僧三宝而不敢毁谤)。凡此十戒,不论自行或教唆他人行事,皆严加禁止。智凯的《菩萨戒义疏》、元晓的穴菩萨成本私记》及法藏、义寂、太贤等的穴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对此均有详细的解说。《菩萨璎珞本业经》将十重戒分共不共,以前四戒通于南北传,称共戒;后六戒只限于大乘,不通于小乘,称不共戒。义寂则在穴梵网经菩萨戒本疏》中依道俗论拒戒的轻重,认为对出家众而言,前四与后四的八重禁戒重,第五、第六二戒较轻。对在家众而言,前六重禁戒是重戒,后四重禁戒轻戒。盖前四重禁戒,小乘也视为性罪,而加以制止,故无论是道俗,凡违犯此四重禁戒者,都会招堕地狱之恶果报。至于小乘声闻将淫戒置于四大根本戒之首,大乘菩萨却以杀戒为第一重戒的差别,智凯在《菩萨戒义疏》中提出了他的看法,谓小乘以淫欲染著强,极易犯过,故先制之。杀生虽是重罪,但容易防断,故后制。而大乘以“慈悲”为本,故先制杀戒重罪。即北传强制其“杀心”,南传著重其“作为”。
  如果犯的是轻戒,只要直心发露,承认错误,就可以了。相反地,如犯杀、盗、淫、妄的重戒,并非说忏悔了就没有罪业。要知道犯严重罪行的,不但影响未来,招感后果;对于现生,也有影响力,能障碍“为善的力量”。譬如一落入坏人手中,就受到牵制,不容易自拔一样。发露忏悔,能消除罪业,对于今生的影响,真是昨死今生一样。自此,从过去的罪恶,不在会障碍行善,不致障碍定慧的熏修,就可以证悟解脱。这如新生一样,所以称为清净,回复了清净的僧格。
  鸯掘摩(又名指曼)因师命须杀一百人,其母见子未回,备饭茶欲随送之,佛于禅坐中见鸯掘摩之行为,中止他,为他免杀其母而堕地狱之罪,佛往之救度他。此经文说:
  佛念指曼若害母者,再不中止罪不可救。佛便忽然住立其前,时鸯掘摩见佛舍母,如师子步往迎
  世尊。心自念言,十人百人见我驰并不敢当也,今我规图必剿其命,即执剑趣佛不能自前竭力奔
  走亦不能到则心念曰:我跳度江河解诸系缚,投俾勇猛曾无匹敌,重关固塞无不开阖。而此沙门
  徐步栽动我走不及,残尽威势永不摩近,指曼谓佛,沙门且止。佛告逆贼。吾止已来其日久矣,
  但汝未止,时鸯掘摩摇以偈颂曰:于足世尊为指曼颂偈。而告之曰:于是指曼心即开悟,弃剑稽
  首自投于地,为愿世尊,恕我迷谬,兴害集指念欲见道,侥赖慈化乞原罪叠,垂哀接济得使出家
  受成就戒,佛则授之即为沙门。
  可见佛的悲心,未免众生堕落而心有下忍,急急去营救他。就如地藏菩萨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萨都有这样的悲愿,那佛更不用说他的愿力和悲心了。所以大智者都有共同的悲愿那就是, “众生未度尽,不要自己逃了”。鸯掘摩因一念之差,成了杀人狂,连自己母亲都想杀之。可见当人为恶时:心已失去理智、失去人性:心中那还有亲情之敬?亲情之别?
  佛世时,佛与弟子们都过托钵生活,有一天鸯掘摩入城取食,见有一女怀孕,月满难产,问指曼说:
  欲何至趣唯蒙救济。指曼得供出城食毕。澡竞去器独坐加敬。旨佛稽首白世单日:我朝晨旦著衣
  持钵入城分街,见有女人临月欲产,产难恐惧求见救护。佛告指曼:汝便速往谓女人曰,如指曼
  言至诚不虚,从生已来未尝杀生,审如是者,姊当寻生安隐无患。指曼白佛:我作众罪不可称计
  ,发九十九人一不满百,而发此言岂非两舌乎?世尊告曰:前生异世今生不同,是则至诚不为妄
  语,如期用时救彼女厄,即奉圣旨往到女所。如佛言曰:如我至诚所言不虚,从土以来未曾杀土
  ,审如是者,当令大姊安隐在产,所言未竞女寻免躯儿亦获安。
  当出家为沙门后,其意思就是重新自己的生命,之前所作所为已全心全意忏悔改过自新,所以佛陀教诫鸯掘摩赶紧回去那位大姊前,以自己清净心修清净戒行回向给此位大姊,愿他们母子安祥。由此经文可知修清净戒行的功德是何等大的力量,此经真实在勉励佛弟子用功办道:心无愧疚,能远离妄想颠倒。
  假使一位为恶者不知反省、不知忏悔,那恶业的影响,犹如心中有了创伤一样。在深夜自思,良心发现时,总不勉内心愧疚,只是增加内心的苦痛,成为修学者为善的障碍。所以忏悔即清净,当然是心“得安乐”,自在了。
  戒的意义,也是在家弟子所应学习的:但从事相来说,是佛特别为出家弟子说的。这是于(世间道)出世“离欲道”的必备“资粮”。著重在戒行,为习定的方便。
  在家出家的七众弟子,在修学(世)出世道中,首先要安住净戒,以净戒为根本。凡“能持于净戒”的,身口意三;莱”都能“清净”,这才能生、能证世、出世间的一切功德。如(遗教经)说:
  若人能持净戒,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足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住处。如以比丘、比丘尼的具足戒来说,那就要:
  (1)守护所受的别解脱戒:如犯了,不可覆藏,立刻生惭愧心,如法忏悔。
  (1)对佛制的“轨则”——行住坐卧等威仪;衣食等应守的规定;尊敬师长,护待病人,听法,修定等一切善行。这些,都要如法学习,做到合于律的规定,又适应世间,才能不被社会的正人君子,教内的高僧大德所诃责。
  (3)下要到歌舞娼妓,淫坊,酒肆,政治机关去走动,因为这是容易生起不净心行的地方。
  (4)就是小小的罪,也不可看为轻易,而要谨严的护持。能这样受持学习,就能安住于净戒,引生一切善功德了!另有四项修学者应注意:
  一、 “密护于根门”,如(遗教经)说:“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
  可知制伏五根及制心是修学持戒者必须俱有正念之心,方能不受外界诱惑,而正心可守护自己的念力。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是认识的门路,也叫六识::劫功德贼的入门,所以叫根门。五根是见色,闻声,嗅香,尝味,觉触的。意根是知一切法的,为六根中最主要的。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见色,闻声……知法,修学者应要严守根门。如看门人,见小偷等进来,应给予拒绝,逐出门去。凡夫者,在见色,闻声等时,取著其相。合意的,就取相而引生贪欲等。下台意的,就取相而引生嗔恨心。不能控制自心,跟著烦恼转,就会造业而堕落。像牛马乱闯,踏坏田苗。所以,在见色,闻声等时,必定要守护根门。这样闻了的当下,能“制心而不随”烦恼转。再则见美色而不起淫念等。这要有正知,正念之心才不令心再执著外面的境界,要能正确认识他是好是坏,叫正知。学佛者应从这些地方去用心才是。
  二、 “饮食知节量”:出家众,依赖施主,佛世时依赖乞食而生活的。生在人间,为生存所限制,饮食为了色身,没有便无法生活,无法修行,因须借假(身)修真。所以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但依赖施主而生活的,应该思量:饮食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不可在美味上著想。在家人为了物资的取得,保存,发生了种种的苦难。现在,施主为了福德而施舍,不应该好好修行,岂能报施主之恩德?
  三、 “勤修寐瑜伽”:这是有关睡眠的修持法。为了修养身心,保持身心的健康,睡眠是必要的。依佛制:初夜、后夜,出家弟子都应过著经行及静坐的生活。中夜,是应该睡觉的,但应动修觉寐瑜伽。睡眠时,应做光明想,熟练后梦中有一片光明,就不昏沉,不作梦,不起烦恼:心念佛、念法、念僧。
  四、 “依正知而注”:僧学者应学习行、住、坐、卧、觉寐、语、默、解劳睡等,都要保持正知,如实了知自己的身行、语行、意行当下在做什么。
  由此可知“戒”是我师,就印顺说:以戒为师,一样之意思。佛又勉励弟子如何持净戒。佛说:
  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俾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
  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合和汤药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不应。节身时食清净
  自活。不得参与世串通致使命。咒术仙药结好贵人。亲厚谍慢皆不应作。当自端心正念求度。不
  得包藏疵显异惑众。于四供养。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应绩积。
  从经文里得知佛之教育是如此用心,以正觉之心来引导弟子走向正道的方向,勿借佛来做非法之行为。然而,现在的佛弟子,在佛法的教育上似乎有待改进,用心学习,精勤修持,有许多佛弟子,身著袈裟,但所作所为并非佛陀的教诫,甚至违背佛的本怀,并没有在佛道的正道上去实践,离正道已远了。持戒清净者,不得贩卖,不得占相吉凶的做为谋生的工具。这是佛所禁止的行为。戒能令身口意止恶,到达彼岸,戒能令修持者生诸禅定,及灭苦令智慧增长。因此(中阿含经)里的(伤歌罗经)说:
  何因何缘,昔沙门翟昙施设少戒,然诸比丘多得道者?何因何缘,今沙门翟昙施设多戒,然诸比
  丘少得道者?
  (未完待绩)
  摘自《中国佛教》第49卷第6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