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僧团“六和敬”的理论与实践(一)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心 见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僧团“六和敬”的理论与实践(一)
  心 见
  第二章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佛陀时代,印度四姓阶级显示不平等的现象,佛陀目击当时社会种种不平等的情形,生大悲心,本其众生皆有佛性之纯高理论,以建立一平等,无上中下品家族差别之理想制度,这种精神在当时之僧团制度中,确实展现出和合的象征;就是依六和敬摄众,亦是菩萨渡化众生的六种态度。六和敬,又作六和,六慰劳法,六可喜法,即求菩提,修梵行者须互相友爱,敬重之六种事,亦是大乘佛教所称菩萨与众生有六种和同爱敬的表态。外同他善,称为和,内自谦卑,称为敬。菩萨与物共事,外则同物行善,内则常自谦卑,故称和敬;所以佛陀才会以悲心怜悯众生,以六和敬勉励佛弟子精动向上。
  本研究宗旨在于研讨佛教僧团六和敬的精神依规(是依六和敬的法规)。何以成为佛教僧团重要教育理论之一?为何是菩萨度化众生的重要法则?虽然有少数学者研究六和敬思想,但是每位学者的思想和诠释不尽相同:本研究希望能探讨早期佛陀时代,僧团的庞大摄众精神,以及它实践内容的策略与方法,期望有助于唤醒当今家庭、团体、宗教及社会以及对政党国家昏乱的现象,进而能促进这些团体的和谐与进步。
  本研究著重于原始经论,如佛陀在穴中阿含》说:“慈身业向诸梵行,法是慰劳法,爱法乐法,令爱令重令奉令敬令修令摄,得沙门,得一心,得精进,得涅槃。慈口业,慈意业,其余五法亦复如是。”佛陀是一位大智慧,大慈悲者,以平等心软化众生,以慈悲心呵护众生,教导无数众生断除烦恼的方法,然而众生顽强难调难服,刚强众生,如地藏经说:“…南阎浮提众生,其性刚强难调难服,是大菩萨百千劫头头救燃,如是众生早令解脱。”佛陀赞叹菩萨度化众生也如他一样之心,深恐众生受苦,早早度脱他们离苦得解脱。佛陀是如此有耐心,悲心,愿力心去软化众生,他的精神,如一盏照亮黑暗的明灯,变得光明,有智者依法奉行,无智者依然故我。
  研究佛教六和敬的目的在于提升佛教教团的僧众教育品质、僧众教育的重要性,培养信解行证的僧众,并呼吁佛教发扬僧团和合的正知正见的理念,和合的僧众如火车头载者无数众生往解脱道行走,本研究目的在于匡正端正僧学员身心行为,为了引导自己及信众向善向上的正确目标,若僧众举止行为端正,有正见之见解,佛教的正法将永续不断,并增其慧命。佛陀建立僧团主要的目的是“依法以摄僧,和乐净为本,事和或理和,礼僧众中尊”为基本原则,佛并非自己在集结僧众,所以佛说:“我不摄众”,佛是依法摄僧, “法”是人生的正道,可获得究竟解脱,透过有组织、有纪律、清净和合的六和敬僧团,令“正法久住”延续“佛”、 “法”慧命,将身心完全奉献于佛教的僧人使命,做好僧人应有的责任。犹如鸟的两翼,飞行平衡和美妙,又如车的两轮平稳行驶不是像那泄气的轮胎,一跛一跛的开在路上阻碍来往的车辆。
  二、研究方法及进行步骤
  本研究主要是以学术方法及历史的角度来探讨佛教僧团从佛陀时代至今廿一世纪仍然采用六和敬的方法去实践与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依据佛陀的教法和持戒的精神作为法规。
  此研究原因涉及为何当今的僧团不如佛陀时代的僧团那样具备优秀品格;是否教团缺乏善知识的引导,或是当今社会的迷惑,亦或是僧众福德善根浅薄;亦或是僧教育不够完善;僧团居住的问题,以至于影响僧团各人修持的问题;以及当今僧团腐败原因等等,作一综合分析与诠释。
  本研究主题在国内有许多人研究,但不是像一般很多学者共同喜欢研究的热门主题,网站上查到如佛教的狮子吼和僧伽杂志等的研究。国外资料如英国、美国的西方国家只要有僧团的建立都应依六和敬摄僧精神作依规,如日本闻名的永明寺也不例外,日本的佛教学术发展得极多元蓬勃,学者也都遍及中西海外,涉猎文献深广,并对该国僧团有相当的贡献。
  三、可能遭遇之困难及解决途径
  预计可能遭遇之困难是批判僧团不够严谨,对一些不持戒者会受到他们的指责与反弹,或批判腐败的僧团给外教制造机会毁谤佛教,甚至教团内的僧员自甘堕落,只借佛教的名义做不正当的行为,成为不良僧员的书群之马。
  六和敬是佛教佛菩萨摄众的方法之一,为了不使一些众生不了解僧团和谐的意义来诠释教义的目标与宗旨;此解决途径的方法是提供最好的分析资料作详细比喻或图表解说或用问卷调查的分析,如佛陀说持戒可得清凉自在的最终目标、提供好的僧伽教育、多听闻佛法如理思维作意、提供完善的修行环境,使僧众无后顾之忧,能安心办道、僧团内能善用人才、以“正法”摄众、以公正平等心为宗旨、以佛陀慈悲和智慧作为僧团的导航;以免部份人误解佛教僧团没落混乱而失去六和敬的意义,但是要提出科学的证实却仍不可能。
  四、对于学术研究之贡献
  本计画的研究成果,将提供佛教教团更新的理念与实践方法,如以下重要几点:
  (1)提供国外及社会团体好的学习方法以及更深入的影响。
  (2)并且配合当今的科技及各团体有所运用。本计画将使研究者得以了解六和敬对国内外实际影响,基础上能以僧团现状情形加以改善更新,解除一些不必要的腐败及没落。
  第二章前言
  选择二八和敬”的因缘是期望能藉此做为僧团僧众的省思与勉励。因为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前曾以二八和敬”来教诫出家僧众在日常生活中的规戒并实践其精神的基本理念与宗旨。然而当今虽然时空不同,但是法是常在的。如印顺法师说:
  “法定非佛作亦非余人作”的,…有本然性/,署定性、普遍性,而被称为“法性、法住、
  、法界”的。
  法本来就是如此,是我们没有发现它,没有察觉它,运用它。虽然当今科技发展鸿博,但法仍然没有改变其真实性,以至于当今廿一世纪仍然存在,与佛在世时一样无改变,更不会因科技发展迅速,而改变其真实义。
  佛陀软化众生第一以出家弟子为首要,并提示了“法味同受”, “财利共享”为原则,目的在于对出家众能在行为律仪端正,由于出家众多了便开始制戒,使众僧们成为和合的僧团。因此佛陀“以法摄僧”,不但为了出家众,目的在未来的“正法久住”于世。由此可见佛陀爱护众生之心与恳悯之心是显而可见的,由于佛陀发现了出家众的过失,故从事僧众的组织,以法摄僧,是为了住持佛法,尤其特别嘱咐阿难尊者不要忘记正法久住的责任,佛陀是慎重的托付在僧团中。和合僧的存在,即是正法的存在。能令佛法久住世间,下能离社会而独立,一般社会的信解佛法,作学理的研究者少,依佛弟子的行为而决定者多,所以没有和乐清净的僧团,便难以引起世人的恭敬。僧团三大美德是:和合、安乐、清净,为律治僧团。有时常有世人不理解佛的教义与教理,世人容易误解或不满意佛弟子所代表的佛法。这样佛法的本质就已失其真义,佛法的存在就有问题了。因此和合的僧团要对整个佛教的宗旨有深切的体认,才能展发其真实义。僧团人员端正的行仪,可以令世人发人省思与学习,不但如此,进一步可令世人恭敬三宝佛、法、僧:学习佛法,获得身心上的解脱,和乐的僧团,才能适应世间的环境而获得社会大众的信仰与肯定。进一步能引导世人,获得法乐,学习僧团清净和乐的精神,将此之和乐的精神教育,并用于社会团体、家庭、学校、政府团体等地方,一则可净化团员,二则净化世间,少做杀、盗、淫、妄的害他人,与不端正的行为,故选择二(和敬”的理论与实践藉此导正世人无羞愧之心,使世人能依此而改邪归正,达到净化的目的。例如当今电视媒体的无益的传播,染污民心是一件非常负面染污的传播,大部分的世人都已厌倦此种无聊的媒体。真如佛说已生恶令断除,来生恶下令生。
  第三章、六和敬的定义与意义
  僧团的六和敬主要是惛学员大家共处修行,精进用功向道之团体,处在一个和乐清净的环境中,彼此无斗争、无利益相争、无权利相争,大家一起向著解脱道而努力精进。因此在穴妙法莲华经》说:
  平等大意无住无著即名出家以中观自资。法身慧命为乞士,观五住烦恼即是菩提是名破恶
  。一切诸边颠倒无非中道即是布魔。众者。天竺云僧伽此翻和合众。一人不名和合,四人
  已上乃名和合。事和无别众,法和无别理。佛常与千二百五十人俱。三伽叶个人。身子目
  连二百五十。又云。耶舍五十。杂阿含四十五云,五百比丘中,九十人三明,九十人俱解
  脱,余但慧解脱。
  可见一人不称和合,四人以上才称和合,因此打开每一部经都会提到佛陀与多少出家弟子一起在某处,他为出家弟子们数诫修行方法,大都在阿含经里,每一经佛陀为诸比丘说完此经已,诸比丘向佛陀说,欢喜奉行。诸比丘们都获得法乐,而赶紧去奉行,依照佛说的方法去修行。在短暂的时间内,这些弟子有的在修行上有问题在四精舍请示,有的证得阿罗汉果,并说:我身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后有。不像现在的比丘僧只能依教法去实践,可是根器浅薄者,无法见法、得法、知法、入法,不像佛陀在世的时代,比丘一心向往解脱道,所以见法、得法、知法、人法者多。而且知苦、离苦者多,僧团的和合的气氛也比现在好上数千倍。再则僧町分为下列许多不同的层次。如穴妙法莲华经》说:
  释论明四种。不依净命名破戒僧,不解法律名愚痴僧,五方便名惭愧僧,苦法忍法,名真
  实僧。此中非三种。但是真实僧。若依四教者,此僧历偏圆五味座作同闻人。今正定圆教
  中证信也。本述释者。本与实相理和。又与法界众生机缘和,而述为半字事理之僧,历五
  味中引诸众生,观解者,初学中观人相似观,既未发真惭第一义天愧诸圣人,即是有羞僧
  。观慧若发及真实僧。若异此者,即前两僧,不依观行名破戒僧,不解观相名愚痴僧。举
  类义竟。二明数者,即是一万二个人也,本述者,本是一万二千菩萨。亦为万二千声闻也
  。……十二入,即是万二千沙门也。
  僧分有许多种,如不明了法及律仪者,叫愚痴僧,不能依净命名者叫破戒僧,五方便名惭愧僧,假如知苦,修忍辱者叫真实僧,通常真实僧是所有僧众想要到达解脱的真实目标。如果一个僧团的僧学员能个个有真实僧的实名,此僧团必定能和乐相处,因为大家有同样的目标——离苦得乐,有一共同的修行方向走向解脱道。如《本事经》说:
  云何一法。是谓僧和。所以者何。比丘当知。僧若和合。一切大众。互无诤论。不相诃责
  。不相陵蔑。不相骂辱。不相毁此。不相怨嫌。不相脑触。不相反庚。不相毁谤。不相弃
  舍。当于尔时。一切世间。未敬信者。便生敬信。已敬信者。转增敬信。比丘当知。如是
  名为世有一法。于生起时。与多众生。为大利益。为大安乐。作大义利。感大乐果。
  由此可见僧众若能和合,不会有辱骂,毁谤,诃责,怨恨等行为,常言道:僧赞僧,佛法方能兴盛,那末便能使在家众令未敬信者,生敬信心,已敬信者,更加增信,免于退敬信心。僧众的和谐有助于引导在家弟子也能深信佛法,学佛的好榜样。反之,僧众的行为若不威仪,不检点,信众当不会敬信三宝,反而遭来毁谤三宝行为。故僧众当自行省思,检讨自己的行为为首要。免些不必要的落人口舌行为。因此在《本事经》说:
  世有一法生,能起多量福,所谓僧和合,慧利者随喜,能何合乐,和合众亦乐,僧破坏合
  和经劫受天乐。
  僧和合,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及福报,他人下敢侵犯,能得无上的智慧与利益,又能获得清凉自在的喜乐。相反地。如《本事经》又说:
  世有一法生,能起多量恶,所谓僧破坏,愚痴者随喜,能破坏僧苦,破坏众亦苦,僧和合
  会坏,经劫多问苦。
  破和合僧者,当会得到下善之恶果报,甚至受他人利用,毁坏僧团,像这类的僧众表现出愚痴的行为,亦是佛陀一再诃责此类的恶比丘,严重者会被逐出僧团,下得再成为出家众僧了。因此六和敬的定义是:
  僧以和合为义。和合有二义、一理和、同证灭理也、定在见道以上之圣者。二事和、此有
  六种、即六种敬具也。属于见道以前之凡僧。一身和敬、同礼拜等之身业也。二口和敬、
  同赞咏等之口业也。三意和敬、同信心等之意业也。四戒和敬、同戒法也。五见和敬、同
  空等之见解也。六利和敬、同衣食等之利。也或名行和敬。同修行也。或名学和敬、与行
  和敬言别意同。或名施和敬、同布施之行法也。旧译仁王经下曰:“住在佛家修六和敬。
  所谓三业。同戒。同见。同学。”
  可知佛学辞典解释的僧以和合为基本教育理念是多么重要,没有和谐的僧团,就无法有圣僧转法轮,无圣僧那么也无法有“正法久住”世间,那更不用提及法轮常转了。因此穴妙法莲华经文句》说:“众者,天竺云僧伽,此翻和合众,一人不名和合,四人已上及名和合。”和合众是梵语“僧伽”的意译,僧伽的原意为“聚集”、 “集会”、 “集团”或“会议”。
  “僧伽三这个词汇早在古印度社会中,在佛教之前就已出现。由于当时社会工商业发达,人们于是依不同的职业性质而组织出许多不同的团体,这样的团体即名为“僧伽”,甚至包括政治团体,宗教团体也沿用至今。 (未完待续)
  摘自《中国佛教》第49卷2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