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工巧明>> 雕塑>>正文内容

石钟山四号石窟:华严三圣造像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董增旭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石钟山四号石窟:华严三圣造像 [董增旭
  人们对佛教造像的观念,一般认为越古老越好。这种观点,其实已偏离了佛教造像审美的标准,因为中国佛教早期造像,大都模仿印度造像,在中唐以后才逐渐有自已的创造风格,出现了较精致美观的石刻造像,到了唐末宋初才趋于完美与成熟。
  纵观我国石窟造像,不管是中原的云岗、龙门石窟,还是西北的新疆克孜尔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天水积山石窟、宁夏须弥山石窟,大都开凿于汉末兴于魏晋南北朝,延至中唐就开始衰落了。这个时期的作品,为了符合佛教造像仪轨,雕刻艺术手法上既继承秦汉以来的传统方法,又借鉴犍陀罗、秣菟罗和笈多式的雕刻,因而这一时期的佛教出现了中西合璧的韵味。
  我国的佛教造像进入隋唐,是发展极盛的时期,此时造像受我国传统思想艺术理论影响,融合印度造型艺术,向着现实主义的民族形式向前发展,开始出现了形象逼真、造型优美、丰满端庄、褒衣薄带的中国式的佛、菩萨造像。佛教造像日趋世俗化和生活化,富于人间生活气息,到了唐末宋初更趋于成熟与完美。雕凿于唐末宋初的石钟山石窟第四号窟华严三圣雕刻就是这一时期的成功之作。第四号石窟的华严三圣雕刻体现了南诏、大理国时期西南地区各民族人民高超的雕刻艺术水平与丰富精湛的艺术内涵。使我们得以窥视到古人创作石雕造像时鲜活的形象,读到形象里承载的美丽,也才得以使我们对那个伟大时代做着自已的猜测和遥想。
  唐宋两代的石刻达到了中国石刻艺术的顶峰,足以美化圣洁人灵,能产生感化人群,移风易俗之效果,石钟山石窟第四号石窟就足以证明了这点。华严三圣即释迦、文殊、普贤。此窟中间所坐的是释迦牟尼的“法身佛”,梵文称为“毗卢遮那佛”,佛像肃穆端庄,丰颐秀目,仪表堂堂,眉宇之间带有白毫,身带佛光,满身的智慧,正是当时民间雕刻匠师们所理解的佛的典型。宗教艺术的世俗化,也是宗教艺术的生活化。古代雕刻匠师们在雕凿佛像中有意无意地留下了当时的社会情况和人情世态,使今天的我们能够在佛和菩萨身上,看到当时社会生活和人物的面貌。四号窟中骑白象的普贤就是鲜明的代表。普贤白象象奴这一组合是剑川石窟当中雕刻极为精美的一件艺术作品,也可以称得上是晚唐中国石刻中的佼佼者,是中国石刻趋于成熟与完美的代表作。普贤菩萨造型优美,脸庞圆润清秀,目光平视,凝神沉思,指如玉笋,头戴豪华宝冠,双耳戴环,颈戴缀铃项链,手戴玉珠手镯,满身珠光宝气,加上嘴角形象刻画入微,眉宇之间的造型和表情变化更是惟妙惟肖。柔薄的衣裙、飘垂的饰带、精美的璎珞,给人一种秀美的感觉。再看普贤座下的大象,身上披毯,胸挂金链,形象逼真,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俯视前方,而又显得十分温顺。白象旁边的象奴体魄矮小健壮,双手持钩,气质粗犷,大嘴圆目,双耳戴环,和坐上的普贤形成显明对比,刚柔相济,使菩萨的理想性格更为突出。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