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华严宗>>正文内容

试论华严宗哲学的无碍精神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黄丽华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试论华严宗哲学的无碍精神
  黄丽华
  一、引言
  毫无疑问的,无碍精神是华严宗哲学的主要精神之一,我们由杜顺大师的“华严法界观”一文中、亦可窥此义之不可移。近人方东美教授在其“华严宗哲学”一书中,亦盛言此义,并与西方哲学相比观,陈义精到,论列周详堪称亘著。而本文之方向,乃是缩小论述之范围,而予以一种较理论性与分析性的说明,希望藉此说明,而能使吾人认清无碍的诸多种类及层次,由此而对华严宗哲学有一多面性的了解。
  二、理事无碍的二个层次
  华严宗哲学中的无碍精神可以由“圆融无碍观”著手,而欲掌握“圆融无碍观”,实必须了解其四法界观,此郎: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简单地说,事法界可以指涉吾人的经验世界之一切,如日月山川,鸟兽虫鱼等;理法界可以指涉吾人对此经验世界的理解方式以及一种对世界所持有的一种理想标准。由此看来,理事无碍法界即可有二层意义:
  ㈠实然世界的理,当以事为优先,否则郎成“以理限
  事”:
  毫无疑问的?吾人的科学理论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同时亦必须能对人类所有之经验及其对象,有一种客观而理论性的解释或说;明。换言之,人类的经验正是一切科学的基础,也是吾人用以判定其真伪的依据,当新的经验出现而吾人的科学理论不足以说明时,则吾人便应修正吾人的科学理论,使其更为完备而有效,也因此,事法界在此意义下是较理法界为优先的。果如此,则理事无碍法界在此意义下,是表示理法界不当与事法界相碍,虽然事实上我们的理法界有时是无法含摄事法界而相碍,但吾人可经由修正而化除此碍。因此,此时理事虽可有碍,但吾人可令其无碍,令理法界融纳事法界。基本上,这是吾人成就客观经验知识的态度与意义。
  ㈡应然的理,当以理为优先,争取创造与自由,这是
  “摄事归理”。
  应然的理是指吾人的价值与理想,无论世界为何,如何,我们总可以问:这世界应该如何?在这里事法界只是一个事实,它没有强迫性,吾人对于此事实做如何的评价乃是我人主观的创造与自由。我们在世界上只看到一些行为或事实,看不到慈悲孝悌,看不到意义与价值,只有当我们以一种价值与理想的创造精神投注其中时,一切才生机盎然,而充满意义。因此,人此时是世界的创造者,是使世界成为有意义、有价值的创造者,此时的事法界是必须服从埋法界的。而当吾人的世界尚本完全成为理想世界之时,此即表示事法界尚未完全服从理法界所赋予之意义,此郎理事之相碍,而当理事无碍之时,实即是净土之实现了。当然,我们必须努力使现实世界更为理想而富有价值,理事无碍不是一个想法,它是吾人在努力实践中所凸显的境界,也是现实净土的完成。
  相对于佛家“破执去妄”的精神,我们可以说在实然的理事无碍中,就是要我们破除对理论的执著,而以一种开放的精神来聆听一切存在的不同面目,并由此而丰富吾人的生命。而在应然的理事无碍中,便是要吾人能含摄——一切实然的知识,而用以帮助吾人现实生命之存在,而藉此现实生命而实践一切的价值与意义,这里吾人乃能进一步地使实然与应然世界都能达到无碍而相融的地步。
  三、事事无碍的可能与实现
  吾人以为:事事无碍法界乃是理事无碍法界充其极的发展,实即是净土世界的圆满境地。关此,我们可由辩证的三个步骤来说明。
  ㈠本无碍:
  如果我们心无戍见,而能如现象生生之状态而如实观之,则现象是不断交替变化的,此中,、实找不到相碍的存在。换言之,如果我们如草木瓦石一般地顺随世界之迁流不已,则一切就是如此而已,一切只是事实与现象二晕无相碍。我们可以说,这种完全服从于自然的不自觉状态就是世界本无碍的状态,是不自觉的无知无欲,是第一度和谐。
  ㈡有碍:
  然而,当我们一旦有了自觉,有了“我’的感觉,则此时便不再只是服从于自然,而开始有了特有的角度、期望、想像等心理要求,这也就是我执的种种表现,而也就由于我执,因此便会与自然有不一致、不和谐之时,此即吾人之所以事事之相碍的起源。这也就是说,相碍是起自于我们主观的执著与自然间的冲突舆不一致,因此,化除事事之相碍乃成为吾人文化的主要目标。不过,事事间的相碍固然是起自吾人的执著,但也表示吾人对自然的看法,而此中最为可贵的,便是吾人对此自然世界有一种超越的提升与理想化,而在尚未圆满前的相碍,此相碍亦显出我们创造与自由的可能。因此,我们可以相应理事无碍的二个层次,而说明再无碍的实现。
  ㈢再无碍:
  再无碍,就是破除有碍的境界而达到无碍的圆满。就实然之事事无碍说,此要在指出自然本身是无矛盾可言的,一切的相碍与矛盾只是相对于吾人之执著而成立,因此,只要服从事法界之优先性而修正理法界,便能达到事事无碍的可能,至少,吾人可以经由不断地开放而逼近之。其次,就应然的事事无碍而言,吾人要不断地使现实世界理想化,使诸多理想相辅相成,消弭一切自私与偏执。因此,就应然的意义而言,事事无碍是表示事舆事的价值及意义是相融无碍的,而此两种再无碍是舆第一度和谐之无碍不同的,最大的区别便是前者之和谐缺乏自觉与创造性,而后者则有吾人的努力与实践。由此,吾人也能发现:真正的无碍精神不仅只是一种观照的智慧,同时也是一种身体力行的实践,这才是华严哲学的真精神,也是佛教的真精神。
  四、结论
  在华严经中最让我们注意的两位大菩萨便是文殊与普贤了,这也显示出华严悲智双运的根本智慧。由智慧的发展,我们可以充分证成实然世界的一切无碍,并辅助吾人悲愿的实现;另一方面,我们亦悲愿的实践而凸显出应然世界的事事无碍,及其所显示出的人文意义与价值理想,此实即净土的充分实现。
  古德谓:不读华严,不知佛家富贵。吾以为佛家之富贵即在此悲智双运的精神,即在此无碍的努力,即在此圆融无碍的理想净土!
  摘自《中国佛教》第32卷11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