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杨文会佛教净土观的内容及其特征(二)
试论杨文会佛教净土观的内容及其特征(二)
作者:杨彪、陈永革
(续前)
四、以经为宗,批驳真宗
杨文会对日本净土真宗的批判是其净土思想的重要内容,其净土思想在和日本真宗的交涉中得到彰显。
在日本平安后期,比睿山的一些学僧首倡净土信仰,对社会影响很大。后源信著《往生要集》,对净土经典和中国僧人的净土著作作了分类摘编和评述,提出以观想见佛为重点,同时提倡口称念佛的净土理论。日本净土宗的真正创始者是源空。他原是天台宗的学僧,在旧有佛教严重贵族化的情况下,为适应净土信仰日渐为社会普遍接受的趋势,经过自我选择,创立了净土宗。其提倡口称念佛,易于为一般人理解和修行,快速传播开并成为影响很大的佛教宗派。源空的净土宗教义基本上是唐善导净土教说的继承和发展。由源空的弟子亲鸾创立的净土真宗,又作了新的发挥,到15世纪以后成为拥有众多农民信徒的强大宗派。清末之际,真宗僧人来华传法、建寺,而为中土所识。
杨文会在与日本净土真宗僧人的接触中逐渐认识到净土真宗的教义与中国传统佛教的教义、与中国的净土信仰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别。杨文会站在中国传统佛教的立场和自己对于佛教的理解,曾著《阐教刍言》、《评真宗教旨》并在一些书信中表达了对日本真宗的教义进行批评。
杨文会对日本净土真宗的批判以佛经为宗,他坚持认为末法时代的佛教必须依经而行,规矩准绳,不容假借。佛经是佛教的依据,佛教宗派均须以佛经作为主要依据,即使是据论而立的宗派归根到底也是依佛经为依据的。杨文会认为日本净土真宗的教义中违经之语甚多。
古来阐教大士,莫不以佛经为宗,横说竖说,皆不违经意。作与真宗教士往还有年矣,而未知其旨趣所在。顷因北方上人自日本来,建立本愿寺于金陵城内,欲将祖书刊版流行,爰取《选择本愿念佛集》阅之,觉其中违经之语甚多,已略加批评,复取《真宗教旨》详览一遍,逐细辩论,归之北方君。[1]
在《杂评》中,杨文会总结了日本净土真宗的错谬之处:
贵宗所别于通途者,摘其大纲,一曰取一愿而废诸愿,贵宗以第十八愿为宗本,判十九愿为非佛本意,则佛有违心之语,故取一愿而令人专修可也,贬诸愿非佛意不可也。二曰专他力而尽废自己力,考经中佛说云云,平心论之,虽以他力为所信,仍以自力为能信也。三曰贬经中所说三辈九品之相为不足贵,而另立一往生之相,驾于九品之上,云往生即成佛,是修行者生品反低,而不修者生品反高也。四曰判圣道为此土成佛之教,夫圣道为十方三世成佛之教,极乐世界亦在其内,所胜者无退缘,常与诸上人同会一处耳。然在净土得忍以后,度生愿切者,必回入婆娑,或往他方世界行大悲利生,净土菩萨若阙大悲,弥陀亦应呵斥也。[2]
杨文会对净土真宗的批判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
1,反对净土真宗只主张净土门而全废圣教的教义
日本净土宗的基本教典是源空的《选择本愿念佛集》。源空用“圣道门”、“净土门”和“难行道”、“易行道”来判释佛法,把旧有的大小乘佛教教说和各个宗派统统称之为“圣道门”,而把依据净土经典的净土念佛法门称为“净土门”,认为末法时期的众生无力通过修持圣道之教达到解脱,惟依靠简单易行的弥陀净土法门方能往生净土。进而主张舍弃圣道教说,修持易行的净土念佛法门。净土真宗在判教理论上继承了源空的教说,也主张废弃圣道之教而专修净土法门。
杨文会认为小乘的四谛、八正道和大乘的六度,包括坐禅、修行、持戒、行善、读经、礼佛等等在内,均为圣道之教说,而念佛只是众中之一法门。日本净土真宗把圣道与净土二门绝对对立的做法是错误的,对此一再予以批驳。
极乐净土,由弥陀愿力所成。弥陀既发大愿,勤修圣道,方得圆满。经云: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此,此即观法之极则也。以圣道修成本愿。若云舍圣道,则是违本愿矣。因果相违,岂得往生?经云:深信因果,不谤大乘,良有以也。以净土为入圣道之门,生净土后,则一切圣道圆修圆证。若在初修时,唱言舍圣道,便是违背净土宗旨矣。净土门以三经一论为依,切须体究经论意旨,方名如来真子也。[3]
法藏亦是通过修持圣道及大乘的空、无相、无愿的三解脱门,最后成佛,成就西方净土。怎可教人舍圣道教说而只修净土法门?显然与《无量寿经》中所记载的弥陀四十八愿的本意相违背,照此修行又怎能往生净土?修持净土门只是为了进入圣道门,通过念佛往生净土后,一切圣道会得到圆修圆证。若对初修之徒便唱言舍圣道,则是违背净土宗旨矣。
作为一个佛教宗派,对于佛教所包含的庞大复杂的法门体系,是允许根据自己的情况侧重选修某些法门,但却不能对其它法门予以排斥。
专修净土之语可说,不修圣道之语不可说。盖净土亦是圣道无量门中之一门。修净土即摄一切圣道入一门。[4]
在《评选择本愿念佛集》中,杨文会对于“道绰禅师立圣道、净土二门,而舍圣道,正归净土。”的提法提出异议,说:“此一舍字,龙树、道绰皆不说,说之则有病。盖圣道与净土,一而二,二而一者也。”[5]强调净土与圣道不可分离。
依据佛经,认为日本真宗已经背离了佛教的真正教旨,《无量寿经》说阿弥陀佛成佛之前通过修持“菩萨道”才成就佛道,庄严净土。若舍圣道,何得有净土耶?
2,反对日本净土真宗提倡纯他力而废弃自力修行
净土经典并非讲只有口称念佛才能往生净土,修持其它法门也可以作为往生西方净土的业因。《无量寿经》中指出修净土法门的人有三个等级,称之为三辈,死后皆可往生净土,只是往生情景有所不同。其中上辈者是为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死后无量寿佛亲自来迎接;中辈者,虽不出家,但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善持戒,造像立塔,饭食沙门等,死后由无量寿佛的化身迎接到西方净土;下辈者,是为普通民众,只要发菩提心,专心念佛,乃至十念,发愿生往西方净土,在临终时梦见彼佛,亦得往生。《观无量寿经》则劝人修持净土观,即通过观想西方极乐世界的日、水、地、树……上辈往生、中辈往生、下辈往生等十六个方面,来积累往生的功德,称十六观。在最后的三观中说,有三品、九类众生,因为修善,读经,信奉大乘,持戒,孝养父母以及在善恶行为方面情况不同,通过发愿并修持念佛等净土法门,皆可往生西方净土,但往生情景是有差别的。中国的佛教学者关于净土的著作中,也不仅仅提倡口称念佛一门,一般包括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五念门,在赞叹门中有口称念佛,在观察门中有观想念佛。虽强调弥陀愿力具有无限威力,可以接引一切发愿往生的众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但也承认个人修持佛法和善行功德是达到往生的重要业因。
日本净土真宗,把弥陀本愿他力与修行者个人的自力修行完全对立起来。只强调弥陀本愿中的第十八愿-念佛本愿,强调对弥陀本愿的信念,认为众生只要“一念净信”即可往生成佛。把弥陀本愿“他力”置于绝对的高度,而完全否定自力修行的功德。甚至把传统佛教的善恶伦理观念、持戒等排斥在往生解脱论之外,认为往生靠的是弥陀他力,而人们的善恶行为则是由前世的宿业决定的,对往生不起任何作用,由此提出以恶人往生为本位的“恶人正机”说。 这与中国佛教重视心性修养在修行解脱中作用的观念大相径庭,在深受禅影响的杨文会看来,是断然不可接受的。
二者(自力、他力)不可偏废,如车两轮,如鸟两翼,直趋宝所,永脱轮回矣。[6]
他在与住南京本愿寺传教的日本僧人一柳的交往中,多次就真宗教义发表评论。在评论中全面地表达了对日本真宗专弘他力而废弃自力的批评。
纯他力教,一家之私言,非佛教之公言也。请以经文证之:大经明三辈;观经开九品,惟修观者别为一途,而论观行之浅深,亦入三辈九品中摄。贵宗概以自力弃而不取,另立一种往生之法,以驾于三辈九品之上,名曰纯他力教。此乃贵 宗独创之教,非通途之教也。盖佛教所说接引往生,皆是他力之教,而仍不废自力。废 自力,则有无穷过失,已于《真宗教旨》内辩之详矣。夫以自力往生,必至圆初住别初住而后可。凡夫往 生,全仗佛力,而以自力为阶降之差。此千古不易之定论也。[7]
《真宗教旨 》第九号云:
信心从他力而发,名他力信心。佛力为他力,明信佛智为信心。祖师曰:归命之心非从我生,从佛敕生,故名他力信心。自力之徒,修杂行杂修;他力之徒不修之。自力之信,有九品,所生之土,亦有九品,经曰胎生。他力之信,一先相无别,所生之土,亦一无量光明土,经曰化生。[8]
对此,杨文会的回应道:
经云: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发此三心者,乃系自力也。若云从他力生,他力普遍平等,而众生有信不信,岂非各由自力而生信乎?尚不仗自力,全仗他力,则十方众生皆应一时同生西方,目前何有四生六道,流转受苦耶![9]
日本真宗认为弥陀本愿是他力,当人们认识到它具有引导众生往生净土的神威力量时,便在内心形成往生的信心。这一信心不仅源于弥陀本愿,而且它本身也就属于他力。在杨文会看来佛力对一切众生是平等的,但对佛力有信、不信者,对佛的本愿他力产生信心是个人的问题,岂不是自力?若仅靠他力,否认每个人自力的因素,一切众生岂不早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世上哪里还会有众生轮回受苦呢?虽凡夫不能靠自己力量往生净土,但其善恶之行将决定他们往生净土的高低品级。
据《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经》的说法,日本真宗的纯他力教是违背了佛经的旨意。
3,反对净土真宗贵第十八愿而废其它诸愿
日本净土真宗对《无量寿经》的弥陀四十八愿的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强调信念)、第十九愿(修诸功德愿)、第二十愿(植众德愿)和净土三经作了独特的解释。
于四十八愿中,以第十八愿为真实,其所被之机为正定聚,生真实报土。十九、二十为方便,十九之机,回向诸行,止至化土,故为邪定聚。二十之机,或进入第十八,或退堕第十九,故为不定聚。开说第十八为大经,开说第十九为观经,开说第二十为小经。大经机教俱顿,观经机教俱渐,小经教顿机渐。[10]
废弃自力修行,甚至包括口称念佛在内,只强调念佛往生的信心。对此,杨文会评道:
生净土者,盖入正定聚,绝无邪定聚及不定聚。经在明文,处处可证。若以观经所摄判为邪定聚,则是聚九州铁铸成一大错矣。[11]
四十八愿本平等,独贵第十八愿而废诸愿是有违经意的。
4,反对不要发菩提心
中国佛教一向重视发菩提心在修行解脱中作用。发菩提心,上求菩提;行菩萨行,下度众生是解脱的必由之路。大乘佛教通过引导人们发四弘誓愿,让人们确立普度一切众生,断除烦恼,修证佛法,达到最高觉悟的信念。可以说发菩提心,是修一切大乘佛法的第一步。
在日本净土真宗看来发菩提心是非必要的,认为口称念佛和往生信心就是一切。《选择本愿念佛集》第十六云:
选择赞叹者,上三辈中,虽举菩提心等余行,释迦即不赞叹余行,唯于念佛而赞叹云,当知一念无上功德,故云选择赞叹也。[12]
杨文会对此反驳道:
菩提心即正觉心也,成正觉方名佛。今重念佛而轻菩提心,大违经义。念佛有多门:念佛名号,念佛相好,念佛光明,念佛本愿,念佛神力,念佛功德,念佛智慧,念佛实相,随念一门,即摄一切门。方入十玄法界,若存取舍之见,则全是凡夫意想,与佛界悬远矣。[13]
佛由菩提心成,犹之饭由米成,今欲吃饭而不准用米,试问可得饭乎?今欲念佛而不准发菩提心,试问可见佛乎?佛者究竟菩提也。舍菩提心则无由得佛。犹之舍米无由得饭也。[14]
菩提心为因果交彻之心,诸佛极果,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求生西方净土必须先发菩提心,此后可以围绕专修念佛而修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由浅入深,成菩萨妙行,最后方能往生净土。
他还对于日本净土宗真宗彻底否定所谓杂行、杂修,废除世善乃至出世善,贬低乃至否定出家之仪,只要求信徒口称念佛或确立往生信心的做法也进行了批评。
黑谷以菩提心及六度等,皆判为杂行,悉应废舍。诚如彼言,是不发菩提心者是为正行,废布施则悭贪者为正行,废持戒则恣纵者为正行。由此推之,嗔恚懈怠散乱愚痴者,皆为正行,颠倒说法,至于此极!如师子身中虫,自食师子肉。故知佛法非外人所能破也!众生违于法性,则乐著生死悭贪恣纵嗔恚懈怠散乱愚痴,如来愍之,教令发菩提心,修六度行,逆生死流,顺涅盘道,求生净土,无非为此而已。必欲废之,不知求生净土为何事也。[15]
杨文会对日本净土真宗教义反复进行的批评基本是依佛经为宗,但其中亦不乏偏颇之处。他对日本净土真宗还没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对孕育日本真宗的社会土壤和历史环境也缺乏深入的考察。以一个中国佛教徒的眼光看待被不同文化具体化的佛教,难免有先入为主之嫌,毕竟中国佛教也并不那么本正源清了。且他本人本有意愿到日本去考察、学习,但终未成行,对此也表示感到遗憾。
杨文会对日本净土真宗的评价是比较全面的,在很多方面亦给予了肯定,他在一定程度上在日本佛教身上看到了中国佛教救国的希望。日本的佛教兴起和日本的崛起的同时性或许给了人们两者之间因果性的错觉。对日本净土真宗的佛教教育,传教活动的赞赏后来转化为其振兴中国佛教的行动。
还有两者的身份的差别也值得注意,很多问题在居士的立场可以是一个圆融的,不是选择一个而排斥其他、非存即废的问题,而是如何把它融在一起,融通的问题,在净土真宗看来则只有一个答案,不是两者并存。杨文会居士具有以华严为基础的非常融合的思想,有一些比较自由的、个性化的因素,这样的因素很难在净土真宗里面找到。
作为对时代的回应,杨文会佛学思想超出了其同时代人的地方在于蕴涵着忧患意识的大乘精神,兴教与救世、治理心与救国得到了统一。杨文会的净土思想既维护了传统又开了居士佛学的新风。但用华严的精神融会各宗亦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也破坏了佛教的原来面目。但此对于杨文会在近代佛教思想复兴史上的地位是瑕不掩瑜的。
参考书目:
[1]《杨仁山全集》清·杨文会撰,周继旨校点,黄山书社,2000年
[2]《近代居士佛学研究》,刘成有著,巴蜀书社,2002年
[3]《二十世纪佛教》,陈兵、邓子美著,民族出版社,2000年
[4]《晚清佛教与近代社会思潮》,麻天祥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1]杨文会:《阐教刍言》,《杨仁山全集》第521页
[2]杨文会:《杂评》,《杨仁山全集》第556页
[3]杨文会:《评真宗教旨》,《杨仁山全集》第523页
[4]杨文会:《评真宗教旨》,《杨仁山全集》第525页
[5]杨文会:《评选择本愿念佛集》,《杨仁山全集》第529页
[6]杨文会:《般若波罗密多会演说三》,《杨仁山全集》第341页
[7]杨文会:《评日本僧一柳纯他力教》,《杨仁山全集》第402页
[8]杨文会:《评真宗教旨》,《杨仁山全集》第527页
[9]杨文会:《评真宗教旨》,《杨仁山全集》第527页
[10]杨文会:《评真宗教旨》,《杨仁山全集》第526页
[11]杨文会:《评真宗教旨》,《杨仁山全集》第526页
[12]杨文会:《评选择本愿念佛集》,《杨仁山全集》第535页
[13]杨文会:《评选择本愿念佛集》,《杨仁山全集》第534-535页
[14]杨文会:《杂评》,《杨仁山全集》第556-557页
[15]杨文会:《杂评》,《杨仁山全集》557页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