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佛教常用器物(1)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常用器物》


佛教知识普及-法器

法器又称为佛器、佛具、法具或道具。就广义而言,凡是在佛教寺院内,所有庄严佛坛,以及用于祈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的器具,或是佛教徒所携带的念珠,乃至锡杖等修行用的资具,都可称之为法器。就内义而言,凡供养诸佛、庄严道场、修证佛法,以实践圆成佛道的资具,即为法器。

法器的种类十分的繁多,而各种法器的用途、型制、大小也差异极大,因此在不同的时空因缘中,也产生了许多的变化。即使是相同名称的法器,也因为时代、国家区域乃至宗教的不同,而在形式、材料及制作方法上,有极大的差异。在佛教的工艺美术中,也往往都是以法器为代表。

法器如果以用途来区分,一般大约可分为庄严具、供佛器、报时器、容置器、携行器及密教法器等六种。但在本书中,为了使读者能更深切的了解这些法器,所以将之分为八种,做更为细密的分类。其中,除了分出禅门的特别法器之外,再从密教法器中,分出藏密使用的特别的法器,如此一来,读者将更能了解这些法器的原貌及运用情形。这八种法器的分类如下:

一、庄严道场的佛具:这是指庄严佛堂、坛城、道场的器具,包括:佛坛、须弥坛、幡、盖、经幢等物。

二、供养用的佛具:这是指日常以供养诸佛菩萨本尊的器具,包括:灯、华、香、香炉、衣(左示右戒)、阏伽器等。

三、梵呗赞诵用的法器:用于寺院日常行事或临时集会敲鸣用的器具,及唱诵、法会及各种仪式中领众之用。包括木鱼、钟、鼓、磬、云板等。

四、古代比丘生活用器具:此类用品为古代大乘比丘随身所持及生活中所用的器具,包括:钵、三衣、澡豆、头巾、手巾、齿木、滤水囊、念珠等。

五、禅门的法器:此类是指禅门中,除了生活上的实用性之外,亦常为禅师悟入学人的器具,如:拂子、如意、竹篦、蒲团等。

六、置物用的法器:此类法具指可收藏或装置修行用的器具,如:佛龛、舍利塔、经箱、戒体箱等。

七、密教的法器:此类法器指密教修法时经常使用之法器,包括曼荼罗、金刚铃、金刚杵、法螺、护摩器具等。

八、藏密特别的法器:此类法器是指西藏密教中特别的法器,如:唐卡、哈达、食子、八吉祥、七宝、颅器、嘎乌等。

法器其实是实践佛道的器物,同时也是实践佛教礼仪与佛法生活的器具,是与修行相合为一的。因此,法器除了在佛教工具艺术上,有著极高的价值之外。对于修行者而言最重要的当然是要体会法器的内在精神,而应用于佛法的修行上,以实践圆满的佛道,这才是法器真正要展现的风貌。

佛教的法器,又称为“佛器”、“佛具”、“道具”、“法具”。

举凡佛坛,用于祈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乃至行者所携行之念珠、锡杖等修道之资具,统称为法器。

在《华严经》(入法界品·宝髻长者章)中说:“如诸菩萨得不思议功德宝藏,乃至修无分别功德道具。”又云:“善财作如是念:善知识者,至一切智,助道之具。”

在《中阿含经》中说:“所蓄物可资身进道者,即是增长善法之具。”而在《菩萨戒经》也说:“资生顺道之具。”《禅林象器笺》卷十九中也说:“凡三衣什物,一切资助进道之身物,具名为道具。”

法器的内容依诸书所记,并不一定,但一般均将修行修法等所用的器物类,称为“法具”或“佛具”。依《古事类苑》所记载,古称之道具,即三衣六物、独钴、如意、拂子、坐具等僧众所持的资具类,也称为僧具。而花瓶、火舍、香炉、灯台、斗帐、盖、花幔、幡、磬、铃、法螺、木鱼、铙、钹、金鼓、钟等物,则总称为佛器、佛具或法具。

法器的种类非常繁多,其用途、大小、形状等各自不同;即使是同一名称的法器,也会因为制作材料、手法,或宗派、时代的差异,而在形式上完全不同。如果以法器的用途来分类,一般约略可以分为庄严道场的佛具、供养佛菩萨的法器、梵呗法器、置物用的法器等六种。

(1)庄严道场的佛具,如:幡、天盖、伞盖、宝幢等,可以用来庄严佛堂道场之器物。

(2)供养佛菩萨的法器,例如香花、香炉、灯笼、净瓶、衣(祴)等可用作日常勤行供养之器具。

(3)梵呗赞诵的法器,例如钟、鼓、磬、木鱼、云版等,可供寺院日常行事或临时集会之敲鸣用,或于唱诵、法会、仪式中领众之用。

(4)置物用的法具,如:舍利容器、经箱、经箧、戒体箱等,可收藏或装置有关习道之器具者。

(5)古代比丘生活器具,指古代大乘比丘生活中必需之物,如:钵、锡杖、如意、尘尾、拂子、念珠等日常随身所持之物。

钵为比丘游化乞食所用,依个人食量差异而有不同大小,材质则以铁钵、瓦钵为主。锡杖则是为了托钵时避免打扰施主,而于门口振锡,代替敲门。锡杖之杖头为金属所制之轮状宝珠形,其间有数环相接,振之即相撞鸣,僧侣持之,既为圣智威仪之表帜,且可于荒野行脚时,振动警觉,驱遗毒蛇等物。

(6)密教的法器,包括了修法、灌顶及护摩时所用之法器。例如羯磨杵、金刚杵、金刚铃、金刚盘、六器(火舍、阏伽器、涂香器、华鬘器、灯明器、饭食器),及结界所用之金刚橛。以上,总称为大坛具。

羯磨金刚又称羯磨杵,亦单称羯磨,呈三钴十字之状。金刚杵有独钴杵、三钴杵、五钴杵、九钴杵等诸种,其各钴(股)形状或呈鬼面,或为人形,钴之上方则呈握状,可供行者手持之用。

金刚铃亦有独钴铃、三钴铃、五钴铃之别;若将以上三种铃安置于塔顶宝珠形之上端,则称为塔铃、宝铃。金刚盘为修法时安置金刚杵、金刚铃等物者。此外,尚有藏密特别的法器,如:唐卡、食子、摩尼轮、八吉祥、七宝、曼达、嘎乌等。

密教的法器,除了修法所用之外,由于其制作十分精美,亦常被视为艺术品珍藏。

在法器中,有一类是供养佛、菩萨等资具。如香华、灯明、饮食等。根据《陀罗尼经》卷三所说,供具有二十一种。如果不能具足备办二十一种,则略备香水、杂华、烧香、饮食、燃灯等五种也可以。

供在佛前的香、华、灯明、饮食等,称为供物,盛装供物所用的盛器则称为供具。

供物的种类有衣(左示中戒)、饮食、卧具、汤药、香华、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伎乐等。

佛陀住世时,信众除供献佛及诸弟子日常所需的资具外,亦奉献苑林、精舍等。佛陀减度后,则别置佛像,以饮食、庄严、伎乐等供养礼敬。

供养又称供施、供给,或略称供。乃供给资养之意,原是指以饮食、衣服等供给佛法僧三宝以及父母、师长、亡者。由于供养物的种类及供养的方法、对像有别,故经论中所说之供养也有种种不同,其中对佛菩萨的供养,在《苏悉地羯罗经》卷中中说:“先献涂香,次施花等,后献烧香,次供饮食,次乃燃灯。如其次等,用忿怒王真言。此等物清净,善悦人心。”

《大日经疏》卷八则说:“若深秘释者,涂香是净义,如世间涂香,能净垢秽息除热恼。今行者以等虚空阏伽洗涤菩提心中百六十种戏论之垢,以住无为戒涂之,生死热恼除灭,得清凉性,故曰涂香。所谓花者,是从慈悲生义,即此净心净种子于大悲胎藏中,万行开敷,庄严佛菩提树,故说为花。烧香是遍至法界义,如天树王开敷时,香气逆风、顺风自然遍布,菩提亦尔。”

在密教,以阏伽(净水)、涂香、花、烧香、饮食、灯明六物为供物。

(1)阏伽:即是净水,供净水代表清净一切杂染,出生清凉大智慧泉。

(2)涂香:供涂香象征具足诸佛圆满功德。供献佛部本尊系用由诸草、根汁之香及花等三物合制而成。莲华部本尊用由诸香树皮、白旃檀香、沉水香、天水香、煎香等类及香果和合。金刚部本尊用由诸香草之根、花、果叶等和合。因诸根果之香气重,故通用于三部本尊。又,修息灾法用白色涂香,修增益法用黄色涂香,修降伏法用紫色涂香。

(3)花:供花代表庄严佛身,具足佛陀相好。佛部供养阇底苏末那花,莲华部供养红莲花,金刚部供养青莲花。息灾法用味甘之白色花,增益法用味淡之黄色花,降伏法用味辣之紫色花。《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一中说:“但以一华散虚空中念佛,乃至毕苦其福不尽。”

《百缘经》卷六中也说:“诣林树间采娑罗花作诸花,(中略)以所采花散佛世尊,于是而去。”《杂宝藏经》卷五则谓天女以华奉迦叶佛塔,依其功德生天上得金色身。

(4)烧香:供烧香表遍薰法界,具足大乐幢。佛部用沉水香,莲华部用白檀香,金刚部用郁金香。息灾法用捣丸香,增益法用作丸香,降伏法用尘末香。

(5)饮食:供养饮食代表以如幻法悦禅密藏为食,包括诸果、饼、羹,及圆根、长根等。佛部用山中所生之圆根,莲华部用水中所生之圆根,金刚部用苦辣味淡之圆根。息灾法用甘味之果实,增益法用甜酸之果实,降伏法用淡辣味之果实。又,佛部供养米粉之食,可圆满息灾之上成就;莲华部供养麦面之食,可圆满增益之中成就;金刚部供养油麻与豆子之食,可圆满降伏之下成就。

(6)灯明:供灯代表如来无尽正觉心灯,照破诸暗。三部皆用最佳之牦牛苏点灯。息灾法用香木油或白牛苏,增益法用油麻油、药油或黄牛苏,降伏法用白芥子油、乌牛油及恶香气油。

而藏密中则多以八供来行供养:净水、饮水、香华、烧香、灯明、涂香、水果、乐器(多以海螺为之)。

与香有关的人物与故事

与香有关的人物与故事

由于香所象征的是美好意含,在佛教中不但以香为重要的供养,也用香来代表诸佛清净法身,或是以香来修持、说法。

本章所介绍的,就是与香有关的人物及故事,其中有以香为名号的佛菩萨故事,也有善修香三昧的善知识,以及由于供香而得到福报的故事。以下分别介绍之。

师子香菩萨

据《悲华经》中记载,师子菩萨往昔在宝藏如来住世地,曾为无诤念转轮圣王的第七王子名善臂。当时善臂王子与父王及其余王兄王弟,受到大臣宝海梵志的劝发,因此一一在宝藏如来前发愿,愿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当时善臂王子,即在佛前发愿,如果其所有菩提胜愿都能圆满,愿令十方如微尘般无量无数的诸佛世界,都雨下忧陀罗婆罗香、栴檀香、牛头旃檀香、种种末香;如果有众生在在处处闻到这香,都能发起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而自身也能得证金刚愿三昧,以三昧力的缘故,都能遥见一切世界所雨下的种种香。

也因此,宝藏如来为善臂王子更名为师子香。又授记师子香菩萨将于青香光明无垢世界圆满成佛,号光明无垢坚香丰王如来。而依善臂王子当时所发的愿,在此世界所有微妙的香,悉遍传于十方如微尘般多无量无数等诸佛世界。

香手菩萨

在《悲华经》卷五中记载着香手菩萨往昔发心的因缘。

香手菩萨过去生在删提岚世界时曾为转轮圣王无诤念王的第十王子名为软心,当时有宝藏如来住世。软心王子在大臣宝海梵志的劝发下,与父亲及其他诸位王子共同发心,在宝藏如来前各发菩提胜愿,宝藏如来也为他们授记。

当时软心王子即在宝藏如来前发愿,其发心除与第九王子阿閦菩萨无异外,并特别在佛前祈愿,如果所发愿成就,得己利者,愿使一切众生悉得思惟诸佛境界,手中自然生出栴檀香、优陀婆罗香,且以此手中自然散发的种种香来供养诸佛。

缘于软心王子所发的胜愿,愿众生手中自然发出香气的缘故,宝藏如来因此替王子取名为“香手”。并授记香手菩萨在未来世过一恒河沙等阿僧祇劫,在进入第二恒河沙等阿僧祇劫,阿閦如来般涅槃后,正法灭尽过去七日后,香手菩萨将成证无上正等正觉,佛世界名妙乐,佛名金华如来。

香手菩萨听了宝藏如来的授记,又禀白如来:“世尊,如果我的誓愿能够圆满成就,当我礼敬佛陀时,此阎浮园周围,当雨下种种薝蔔华。说完,香手菩萨即五体投地礼敬宝藏如来,立时园中果真雨下薝蔔华。

金刚香菩萨

金刚香,梵名,Vajra-dhupa,为密教金刚界三十七尊中,外四供养之一。位居金刚界曼荼罗外院方坛东南隅。又称金刚烧香菩萨、金刚焚香菩萨。密号无碍金刚、速疾金刚、端严金刚。

此尊为毗虑遮那佛于内心证得金刚焚香云海三摩地的智慧,由于自受用的缘故,从金刚焚香云海三摩地的智慧中,流出金刚焚香,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供养一切如来,破除一切众生臭秽烦恼,获得适悦无碍智慧之香,还来收为一体。为了使一切菩萨受用三摩地智慧的缘故,化成金刚烧香侍女菩萨形,安住东南角金刚宝楼阁。

由于金刚烧香菩萨加持的缘故,能证得如来悦意无碍智香。

此尊之种子、形像等,于金刚界曼荼罗各会中皆不同,于成身会,种子为□(ah),系远离烦恼之义;三昧耶形为宝香炉;形像为黑色天女形,两手持香炉;真言为“唵跋折罗杜鞞婀”。于三昧耶会,三昧耶形为莲上之烧香器,真言为“啰诃逻”。于微细会,形像为跪坐之姿势,两手持莲形之有柄香炉。于供养会,两手持莲,莲上有香炉;真言为“唵萨怛他多度波布惹咩伽三母捺萨发啰拏三摩曳吽”。

香象菩萨

梵名Gandha-hastin。音译作乾陀诃提菩萨、乾陀呵画菩萨、健陀诃娑底菩萨。又作香惠菩萨、赤色菩萨、不可息菩萨。是位于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之外院方坛,南方四尊中之第一位菩萨。香代表遍满无碍之义;象代表行足大力之义。香象即诸行果地圆满之意。

其尊形,身呈白肉色,坐莲华上,右拳在心前,手上持莲,莲上有香器,左拳置于腰上。此菩萨经常出现于大乘经典,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九、《无量寿经》卷上,《阿弥陀经》等。

香音神王的故事

《菩萨处胎经》〈香音神品〉第三十一中,记载了以香气为食的香音神王及其眷属发心的因缘:“往昔我在人间作香音神王时,有一阎浮提、二阎浮提乃至无数恒河沙阎浮提的男女眷属,皆以香气为食,衣服、被饰也都用香熏染。或是投生在北方郁单曰土,或是拘耶尼、弗于逮等土,不论投生在何处,都是作香音王,寿命或长达一劫、或二劫或三劫,甚至无数阿僧祇劫。

然而在这样久长的寿命里,虽然知道世间有佛、有法、有比丘僧,却心常远离而不亲近。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我心常贪着于五欲之乐,并以善香为乐,在善香中听不见其他的音声;日日夜夜只听闻五欲中的歌咏戏乐,不知厌离知足。”

有一天,有往昔修习善根的善知识,从地中踊出,现半人身来问香音王:“此处有何乐?为何贪着于此?这并非真实清净的行处,离余这些香薰,才可得到究竟安稳之处。这香幻化不实,从徒为灾障。现今佛正住于世间,你应前去听受佛陀的教导,才能得到真实遍满十方的清净之香。”

香音王听了善知识的教诲,心中生起极大的欢喜。踊出地神又以偈教示香音神王,在南方界阎浮提有佛住世,当前去随学归依。香音神王听了心开意解,即向地神忏悔前过。这时地神即从地踊出,示现佛陀具足三十二相的金色身,放大光明,并在与会大众没有察觉的状况下,以神足力接香音神王至胎中。

佛陀告诉会中大众:“我从无数阿僧祇劫以来,能示现大身或现小身,出入微细之处也无障碍;或在天上教化,或在人中代众生受苦,或在畜牲、饿鬼、地狱等三恶道教化济度,分身教化,无处不在。”当时香音神王及七十二亿眷属,听闻佛陀的教化,立即发起无上正等正觉的心,安住在不退转的境地。

善财五十三参鬻香长者

在《华严经》〈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八中记载善财童子参访一位名为优钵罗华的卖香长者,卖香长者为其宣说调和种种薰香法门的经过。

当时善财童子在遍行外道的指示下,来到广大国,拜见优钵罗华卖香长者。

善财顶礼了长者的双足,围绕长者无量圈之后,合掌站立。对长者说:

圣者啊!我已经发起无上正等正觉心。所以,我想求取诸佛的平等智慧,想满足诸佛的无量大愿;想清净诸佛的最上色身;想面见诸佛的清净法身;想知道诸佛的广大智身;想清净治理所有菩萨的种种德行;想照明所有菩萨的三昧;想安住所有菩萨的总持;想除灭所有的障碍;想游行十方世界。但却不知道菩萨应如何修学菩萨行、修习菩萨道,才能出生一切的智慧?

卖香长者听了善财的祈请,就告诉他:“善哉!善哉!善男子啊!你能发起无上正等正觉心,真是太稀有了!

善男子啊!我善于分别了知种种的香,也知道调配各种香的方法。

就是所谓的:一切薰香、一切烧香、一切涂香、一切末香。也知道一切香王出生的地方,又非常清楚天香、龙香、夜叉香、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的各种香。

我也清楚知道治病的香、断除诸恶的香、生欢喜的香、增加烦恼的香、灭除烦恼的香、会使人乐着有为法的香、会使人厌离有为法的香、能使人舍弃一切骄傲放逸的香、发心念佛香、证解法门香、圣者受用的香、一切菩萨的差别香、一切菩萨的地位香。

如此等等香的形相、生起的地方,如何出现成就,怎样使人清净安稳,及它们造成的方便境界及威德业用,及以根本等等,我都完全通达了解。”

卖香长者又告诉善财:人间有种名为“象藏”的香,这是因为龙族互相争斗而产生的。如果有人一焚烧这种象藏香丸,虚空就会生起大香云,弥漫覆盖整个王都,在七日中降下细香雨。如果有人一沾到这香雨,身体就会变成金色;如果衣服、宫殿、楼阁沾到,也会变成金色。如果微风将这香雨吹入宫中,凡是嗅到的众生,七日七夜都会欢喜不已,身心快乐。还能除去各种疾病,人人都不相侵害,并且远离各种忧苦,不惊慌、不恐怖、不散乱、不嗔恚。都慈心相向,志意清净,这时卖香长者知道之后,就会为他们说法,使他们都能决定发起无上正等正觉之心。

又海中有种名为“无能胜”的香。如果有人能拿它涂抹大鼓及各种螺贝,那么这些东西一发出声音的时候,所有的敌军都自动退散。

而在阿那婆达多池边,出产一种名为“莲华藏”的沉水香,这种香丸如芝麻般大。如果有人薰烧这种香,香气就会普遍熏满整个阎浮提界,凡是闻到的众生,都会远离所有的罪恶,戒品清净。

雪山有种名为“阿卢那”的香。凡是嗅到这种香的众生,都能发起决定的心意,远离各种染着。然后我就能为他们说法,使他们都能证得到离垢三昧的境界。

罗刹界中有种名为“海藏”的香,这种香是转轮王专用的,他只要薰烧一个香丸,转轮圣王及他的四军就都会飞腾虚空。

善法天中有种名为“净庄严”的香,只要有人一烧这个香丸,诸天就都会一齐念佛。

须夜摩天有种名为“净藏”的香,只要有人一烧这个香丸,夜摩天众没有不云集天王面前,共同听闻佛法的。

兜率天中有种名为“先陀婆”的香,如果有人能在一生所系即将成佛的最后身菩萨宝座前,薰烧这个香丸,虚空就会兴起大香云,遍布覆盖法界,普遍雨下种种的供养器具,供养所有的诸佛菩萨。

善变化天有种名为“夺意”的香,如果有人一烧这个香丸,七日内就会普遍雨下种种的庄严器具。

最后,卖香的长者告诉善财:“我只知道这种调和薰香的法门,如果是像诸大菩萨远离种种过恶的习气;不染着世间欲乐;永远断绝烦恼众魔的羂索;超越各种存有的生趣;能以智慧香庄严自身,不染着所有的世间;具足成就无所着的戒律;清净无着的智慧;普遍修行无着的境界;不执着任何地方、心念平等,既无执着也无所依的种种功德行,根本不是我能够了知、宣说的。更何况是示现菩萨所有的清净戒门,示现他无过失的作业,或分辨他永远断离染着的身、语、意行?”

于是他又介绍善财向南去,有一座楼阁城,参访一位名为婆施罗的般师,并请问他应如何修学菩萨行,修习菩萨道。

用香的戒律

《摩诃僧祇律》中记载有佛陀制戒不许出家众用香屑的原委:

往昔佛住世时,有一在家居士与外道的弟子,辩论谁的老师比较少欲知足,后来双方就约定,以五百钱作赌注,用香屑来试探双方的老师,看看谁比较少欲知足,不会贪染爱者。

这时,外道弟子就偷偷派人先去告诉外道师自己与在家居士赌约的事,并请外道师待会儿若见弟子送香屑来,千万不可接受。然后外道弟子才拿着香屑,到自己老师的住处,假意请求外道师说:“请老师以哀愍我的原故,接受这香屑的供养。”

外道师也照弟子先前的嘱咐,拒绝收下香屑,说:“我是出家人,又不是王子大臣,那里用得到这香屑呢?”

见到外道师不收香屑,于是,就轮到在家居士,拿着香屑前往祇洹精舍,同样说:“请诸位老师以哀愍的原故,接受这香屑的供养。”由于居士很老实,不曾像外道弟子泄漏赌约的事给自己的老师知道,所以毫不知情的比丘们,就击打揵椎召集比丘众共来分香屑。有的比丘虽不亲来,也有弟子前来为其迎分。因此,“我为我的老师及自己来分迎香屑!”等大声竞相求分香屑的话语,一时此起彼落。

佛弟子觉得十分惭愧,只好默默无言来到佛陀前,礼敬佛陀后,向佛陀禀告事情经过,并解释他不是因为输出了五百赌金而难过,而是因为外道竟然得胜而觉得惭愧。在佛陀为他开示教法后,居士欢喜离去。

以此因缘,佛陀便前往众比丘所,以上事告诉众比丘,并制戒从此比丘众不可用香屑。

尔后,有一日,佛陀住在王舍城时,见到比丘患了癣,需以香屑末洗浴才能康复,便开许比丘若有病需以香屑疗病时,即可以香屑末为药涂抹洗浴伤处,不算犯戒。

口出异香的法师

《大庄严论经》卷十中记载,有法师因赞叹佛陀的功德,而口中常出妙香:

远在迦叶佛住世的时代,当时有一位法师为大众说法,并于大众中,赞叹迦叶佛,以此因缘命终后得生天上,在人天中常受快乐果报。并在释迦牟尼佛般涅槃后百年的阿育王时代,做大法师、证阿罗汉果,具三足明六通八解脱,常有微妙的香气从口中散发出来。

一日,此大法师,在距离阿育五王不远的地方,为大众说法。阿育王闻到法师口中所散发的香气,不禁心生疑惑地想着:“那位比丘口中到底含着什么上妙的香,以致于能散发这么微妙的香气。”

因此,阿育王就请比丘把口张开,比丘依言将口张开,但见比丘口中并没有含藏任何东西,于是阿育王又请比丘漱口,比丘也依口漱了口,但香气犹然存在。

不明所以的比丘,终于忍不住问阿育王为何一会儿要求他张口,一会儿又要求他漱口?阿育王这才将心中的疑惑对比丘明说,请比丘为他解脱为什么口中能散发香气的原因。

比丘听了阿育王的请求,就微笑地告诉阿育王:“此香既不是沈水香,也不是任何花、叶、茎或栴檀木等所散发出来的香气,而是由于往昔赞叹迦叶如来的功德,而获得如此的香气,自那时候起直至现今,香味都与初发散时无异,且昼夜恒常都有香气散发,不曾断绝过。”

以旃檀香涂治佛塔的功德

在《百缘经》中记载有一长者以旃檀香涂治佛塔的功德,而得生生世世身口缘散发香气最后并值佛证果的故事:

往昔佛陀住世的时候,在迦毘罗卫城中有一位长者,非常富有,家中有无量无数不可计的财宝。这位长者生有一男孩,容貌端正,世间少有;身上的毛孔,会发出旃檀香,从口中发出优钵华的香味。长者见了十分欢喜,因此为男孩取名为“旃檀香”。旃檀香长大后从佛陀出家,证得阿罗汉果。

有比丘见到旃檀香的生平,就请问佛陀旃檀香往昔曾种何种福德,以致今世不但能生于富豪的家族中,身上口中皆发出香味,还能遇到世尊出家证圣果。

佛陀告诉比丘:“在过去九十一劫时,毘婆尸佛入涅槃后,当时有王名盘头末帝,收取毘婆尸佛的舍利,并起造四宝塔,塔高一由旬,来供养佛陀舍利。一日有一长者进入佛塔,见到佛塔的地破落,就和泥涂平,再以旃檀香坌散在上面,并发了善愿然后离去。缘于此功德,从那时起至今九十一劫以来,不坠入恶道,不论投生在天上或人中,身口常散发香气,受用福报快乐,乃至于今世能值遇佛陀出家得道。”

佛教的香与香器

佛教的香与香器

香是人类生命中最美好的感动,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也具有极大的意义,因此,早在西元前三千年,就有埃及人大量使用香料的记载。

想到香,我们的脑海中就会浮现花香、烧香、煮食的香味,化妆品的香味等,而这种种香味,大多伴随着我们生命中美好的记忆。

从古老的文明开始,香就伴随人类穿过时空的长廊,馀烟袅袅。

早在西元前三千年左右,埃及人就开始大量用香,如著名的金字塔是土坦卡门墓(Tutankhamen‘sTomb),在墓内就存放了许多各种香料的瓶罐。

甚至古埃及许多战争,也是为了稳定香料来源而发动的。如女法老王海切舒特(Hatschepsut)的陵墓壁画上,就刻满了此类事迹。

而在古波斯文化中,香味也象征着身份地位。当时富贵人家的花园里,大多流行种植着种种珍贵的香花,如:茉莉、铃兰、紫罗兰及红玫瑰等。

而希腊用香的起源,则是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波斯之后,从波斯带回来珍贵的香料。人们认为闻到香味时,必定有众神的莅临与祝福。

什么是香呢?

在《说文解字》中说:“香,气芬芳也。”而馨香的“馨”,也就是香气远闻之意。

一般的香,大多是指由富含香气的树皮、树脂、木片、根、叶、化果等所制成的香之原料。常见的香料有旃檀香、沈香、丁香、郁金香、龙脑香、薰陆香、安息香等丰富的种类,甚至也有动物的分泌物所形成的香,如龙涎香、麝香等。

香料大多出产于气候酷热的地区,由于热带地区人体容易产生体垢及恶臭,所以古来为了消除体臭,就将当地盛产的香木制成香料,涂抹于身上,称为涂香;或是焚香料薰室内及衣服,称为烧香或薰香。

随着香料的不同,也要以不同的方式来散发香气,才能造成特别的效果,用香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燃烧、薰炙及自然散发等三种方式,而配合不同的香器使用。如,香草、沈香木及作成香丸。线香、盘香和香粉的合香,就必须以燃烧的方式,而龙脑类的树脂性香品,则必须用薰炙的方式;也就是将香放在炙热的金属或炭块上,让其散发香味。

佛教中对香的定义则更为广泛,将鼻根所嗅的一切,都统称为香。佛教并将人类生活中这种美好的经验,重新诠释,使香超越了原始的意义,而用香来象征修行者持戒清净的戒德之香,乃至圣者具足解脱、智慧的五分法身,可以说是解脱者心灵的芬芳。

例如,在《佛说戒德香经》中,佛陀就以香来比喻持戒之香,不受顺、逆风的影响,能普熏十方。在《六祖坛经》中,也以香来比喻圣者的五分法身,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由于香美好的特质,在佛教中就成了供养佛菩萨重要的供品之一,甚至以香为说法譬喻、修持方法,让人依此而悟入圣道。

而香的气味能薰染真物,使环境芬芳美好的特质,也被用来比喻念佛者以念佛的缘故,薰染如来的功德,这就是所谓的“香光庄严”。

由于香与鼻根的密切关联,古德也有以闻香而悟道者,最著名的就是《楞严经》中的香严童子。在本书中介绍香的修持法门,祈愿读者以香入道。

焚香、装香料的香器,展现了香的具体之美。也以成香的文化中颇为独特的艺术。无论是在种类、材质、造型与色彩的显现上,都为人类的视觉与嗅觉心灵带来极大的喜悦。

这些丰富的香器种类,主要是为了配合各种不同型态的香焚烧或蒸薰的方式而产生。除了实际上的用途之外,基于美观及装饰的考量,香炉的型制、炉身的造型、色彩,更是琳瑯满目,配合袅袅香烟,及美好的香味,让用香的情境达到极致。

在香器的种类上,除了最常见的香炉之外,还有香囊、香球、香筒、香盒等用香的器具。因此,在本书中也介绍了中国历代的香炉,及各种不同类型的香器。

由于香美好的特质和飘渺弥漫的香烟,而被视为能上达天听,传达诚心的供养之意给佛菩萨及天神等。所以香也是佛教中极为重要的供养,并发展出供香的仪轨、方法及真言、手印等。本书介绍金刚界法及护摩法中常用的供香手印、真言,以及日常供香的方法,希望让读者在供香时能有所依循。

由于香所象征的美好意含,在佛教中不但以香为重要的供养,用香来代表诸佛清净法身,或是以香来修持、说法。

本书并介绍与香有关的人物及故事,其中有以香为名号的佛菩萨故事,也有修持香三昧的善知识,以及由于供香而得到福报的故事。此外,本书也搜罗了香的相关语汇,希望让读者从这些语汇的意义及典故,窥见香在佛教中更广泛的意含与运用。

本书展现出香丰富多样风貌,祈请一切生命都能洋溢着香喜悦甜美的心灵芬芳!

香与佛教

香与佛教

在佛教中,无论是对佛菩萨的供养,或是在说法的譬喻中,经常都可以见到香的踪影。密法中,不同的本尊甚至有不同供养的香,香与佛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由于香能袪除一切臭气、不净,使人身心舒畅,产生美妙的乐受,因此常被用来做为供养佛菩萨、本尊的圣品,如《苏悉地经》中,就把香列为五种供养之一,而《大日经》也将之列为六种供养之一。

除了被用来做为殊胜的供品之外,由于香的芬芳远闻,经典中也常以其来比喻修行者持戒之德。如《戒德香经》中,佛陀告诉阿难,只有持戒之香不受顺、逆风的影响,能普薰十方。而《六祖坛经》中,也以香来比喻五分法身,称为“五分法身香”。

此外,香也被用来比喻念佛的功德,如《首楞严三昧经》中,以“香光庄严”来比喻念佛的人染上如来功德庄严,就如同制香的人染上香气一般。

经典中甚至记载有香的净土,如《维摩诘经》中所说的“香积国土”,不但以香构成食、衣、住、行的一切,也以香来说法。在《华严经》中也说,华藏世界被重重无数的香水海所围绕。

密教的种种修法中,更是经常看到供香的记载,而依供养佛部、莲花部、金刚部,乃至天龙八部等一切世圣众,则用种种不同的香来供养,与其相应。

除此之外,经典中也记载着与香有关的修持法门。其中最著名的是《楞严经》中的香严童子,以闻沈水香,观香气出入无常而悟入本心。

而《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中,则有清净忏悔鼻根的方法;《慈悲道场忏法》中,也有关于鼻根与香的发愿,如文中发愿一切众生不闻一切臭恶之气,常闻一切栴檀、妙树花香之气,常闻一切说法香、戒香、菩萨香、五分法身香等。

香在佛教中的风貌如此丰富多姿,从最基本令人愉悦的香,升华乃至心香、解脱香的境界,令人叹为观止!

香与供养

供养是以饮食等各种用品供养、法、僧三宝。常见的供品有香、花、饮食等。其中涂香代表清净义,能清净一切染垢秽,及燥热烦恼;而以香供佛,则代表生除灭一切生死烦恼,得到清净自在。

在《苏悉地经》卷中的五种供养为:涂香、花、烧香、饮食、燃灯等五种供养;在《大日经》中则有六种供养,即:水、涂香、花、烧香、饮食、灯明等六种供养。

在《行法肝叶抄》中,并以六种供养象征六波罗蜜;水代表布施波罗蜜,涂者代表戒波罗蜜,花代表忍波罗蜜,烧香代表精进波罗蜜,饮食代表净波罗蜜,灯代表般若波罗蜜。

除了供佛之外,供养经典也应以种种妙香清净庄严。在《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卷一中说,若欲受持读诵是经,当净洗浴,着清净衣服,净持坊舍,以悬缯幡盖,庄严室内,烧种种妙香、旃檀香、末香、种种涂香、礼拜,如是六时,从初一日,乃至七日,日日中间,读诵是经,正心正忆,正念正观,正思惟,正思议,正受持,正用行,正教化。

在《法华传记》卷十〈十种供养记九〉中,鸠摩罗什曾说,若要供养《法华经》,须依经说,略备十种供具:一华、二香、三璎珞、四抹香、五涂香、六烧香、七幡盖、八衣服、九妓乐、十合掌也。其中香就占了四种。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十三中,就有广大不可思议的香供养:“百万亿黑沈水香,普熏十方,百万亿不可思议众杂妙香,普熏十方一切佛刹,百万亿十方妙香,普熏世界,百万亿最殊胜香,普熏十方,百万亿香像香彻十方,百万亿随所乐香,普熏十方。

百万亿净光明香,普熏众生,百万亿种种色香,普熏佛刹,不退转香,百万亿涂香,百万亿栴檀涂香,百万亿香熏香,百万亿莲华藏黑沈香云,充满十方,百万亿丸香烟云,充满十方,百万亿妙光明香,常熏不绝。

百万亿妙音声香,能转众心。百万亿明相香,普熏众味,百万亿能开悟香,远离瞋恚寂静诸根充满十方,百万亿香王香,普熏十方,雨百万亿天华云雨,百万亿天香云雨,百万亿天未香云雨。”

而在《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十五中,也记载行者以善根迥向,供养诸佛,以无量香盖、无量香幢、无量香幡、无量香宫殿、无量香网、无量香像、无量香光、无量香焰、无量香云、无量香座、无量香轮、无量香住处、无量香佛世界、无量香须弥山王、无量香海、无量香河、无量香树、无量香衣、无量香莲华,以如是等无量无数众香庄严,以为供养。

以不可思议涂香盖,乃至不可思义涂香庄严,以为供养,以不可称末香盖,乃至不可称末香庄严,以为供养。

而在《大宝积经》卷十三中,也记载天人以香供佛之事:“兴起光照一切香华,善妙香、常熏香、乌虚延香,常有花乐、眼目乐、如是众花兴云致雨。雨众杂香鼓天妙乐。”

除了有形的香之外,经中也以心香供佛来比喻精诚的供养。在供香时,我们不妨将身心沈静下来,让香成为我们与佛菩萨之间,最寂静深秘的交会。

香比喻清净戒德

芬芳的气味,令人愉悦,带来美好的感受,而有德的修行者,心灵也散发出美好的芬芳,令人崇仰,芳香远闻。因此,经典中常以香来比喻修行者持戒之德,如《戒德香经》中记载,在世间的香中,多由树的根、枝、花所制成,这三种香只有顺风时得闻其香,逆风则不闻;当时佛陀弟子阿难思惟欲知是否有较此三者更殊胜之香,何者能不受风向影响而普熏十方,于是请示于佛陀。

佛陀告诉阿难,如果能守五戒、修十善、敬事三宝、仁慈道德、不犯威仪等。如果能持之不犯,则其戒香普熏十方,不受有风、无风及风势顺逆的影响,这种戒香乃是最清净、无上者,非世间众香所能相比。

就一般人而言,香可以增长我们身体诸根大种,并藉着香传递给信息给诸佛菩萨。但是最高明的用香方法则不仅只如此,而是以香直接燃烧供佛,心香就是用最至诚的心来直接面对佛。以有相的香,加上无形的心香;一个是庄严的表征,一个是心的常寂光明,以此供养诸佛,移相内薰,供养自身的法身佛,这是用香法门的极致。

如《诸经要义》卷五、《集诸经礼忏仪》卷上、《六祖坛经》〈忏悔品〉中,即以香比喻五分法身,其将无学圣者于自身成就的五种功德法,称为五分法身;并以香来比喻,则称为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

香又代表五分法身,也就是戒香、定香、慧香、解脱知见香。在《六祖坛经》〈忏悔品〉里提到这五分法身之香:

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名戒香。

二定香,即覩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

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着,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

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

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沈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

五分法身的观念来自原始佛教。当初舍利弗涅槃后,他的弟子很伤心,便请问佛陀,舍利弗灭度之后,大众将何所依恃?

佛陀很慈悲地告诉他们,舍利弗虽然灭度了,但是他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还存在着,这就是五分法身的由来。舍利弗灭度了,一切诸佛灭度了,一切圣者灭度了,但是他们的五分法身永远存续着,永远令人崇仰。从五分法身所散发出来的香,非世间的香,而是心香。心香一瓣,遍满十方,一切诸佛悉能闻此。

在《华严经》〈入法界品〉中,有一位善知识称为胜热婆罗门,他所居住的山充满大火,善财童子不敢经过,胜热婆罗门一直鼓励他,最后善财童子终于鼓起勇气向火里行去,结果发现这堆大火原本是清凉的火。

同样的,香也是是清凉的香。从火里点出清凉的香,它弥漫内心,能使人维持正念,以正念相继入诸禅定,再从禅定中生出一切解脱的智慧,使行者自证解脱法身,证得诸佛功德无上之香。

在佛法中,从有相的用香,到无相的用香,最后将此香回薰自内,证得五分法身,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将此光明之香遍满一切,使众生闻此香,心离一切杂染而得解脱,自证法身,自证智慧,以智慧的香焚烧一切,这可以说是佛法把香的境界从世间的用香,彻底转化升华到越超究极的境界。

香比喻念佛功德

念佛是指忆念佛陀的悲心、智慧及相好等种种巍巍功德,而生欣喜而向往之,祈愿成就与之同等圆满的生命境界。

念佛可以让我们忆起佛陀,让生命不断朝向成佛的道路,终究圆满成就佛陀不可思议功德。因此念佛能庄严行者。

有《首楞严三昧经》中,以“香光庄严”来比喻念佛三昧的作用。就好像香气会染在人身上,所以称为香光庄严。

《首楞严三昧经》卷五种中说:“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这是以母子相忆及香气染于人身来比喻念佛相应,如念佛者薰染佛陀的功德,盈满身心。

在《观佛三昧海经》中,佛陀也以栴檀香木和具恶臭的伊兰木来说明念佛三昧:

当时佛陀教导父亲净饭王念佛三昧,净饭王问佛:“念佛功德的相状为何呢?”

佛陀告诉父王:“就如同有着恶臭的气味的伊兰林方圆四十由旬,其中有一棵牛头旃檀,虽然已有根芽,但是犹未出土。此林中只有伊兰林,唯臭无香,如果有噉食其花果者,无不发狂而死。

一直要到栴檀根牙渐渐生长,纔欲长成大树,香气转为昌盛时,才能改变此林,使林中普皆香美,众生见到者无不生起稀有赞叹心。”

佛陀以此来说明,一切众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也是如此,如果能系念不止,必定生于佛前,一旦得往生,就能改变一切诸恶,成就大慈悲,就如同栴檀香改变伊兰林一般。恶臭的伊兰林就如同众生身内贪、瞋、痴三毒,及身、语、意三障无边重罪,而美好的栴檀则比喻众生念佛之心。纔欲长成大树,则是比喻一切众生能念佛不断,道业成办。

香与净土

净土代表着一切生命最欣悦向往的世界,因此,净土中所有的事情,都是能使人身心感受舒适愉悦,修行增长的环境。因此,能带给人愉悦感受的香,也是净土中常见的庄严。

菩萨所发愿成就的净土中,众生香风的种类各各不同,有求优钵罗华香风、菩陀派罗香风、求沈水香、求多伽罗香风、求阿伽罗香风、有求种种香风,如果众生心中希望吹拂何种香风,在其心想时即得成就。

而天上也以香为庄严,在《毗耶娑问经》中说,善见天宫殿中有汁香、叶香、沈水等香,种种香薰,复有种种菩萨香胜熏,帝释天王在此处与百千天女娱乐戏乐。

在《悲华经》卷四中也记载,欲界所有诸天,常有柔软香风触身,此风香气微妙具足,薰诸天人,不须其馀之香,如是香风随诸天人所需求,冷温皆使其满足。

在无量的诸佛净土中,以香着和的,就是香积佛国,又称为众香国、众香世界,是香积如来所在的国土,位娑婆世界上方过四十二恒沙河之佛土,这个净土的一切皆以香作楼阁,经行香地,苑园皆以香所成。香积佛国的食物香气,周流十方无量世界。

在佛教的宇宙观中,认为这个世界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有八大山成列围绕,而山与山之间各有一海水,所以总共为八海九山,其中除了第八海为咸水之外,其馀均为八功德水,因为水有清香,所以又称为香水海。

此外,在《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十中,也记载有各种香水海:“次有香水海,名无间宝王轮,世界种名宝莲华茎密云。次有香水海,名妙香焰普庄严,世界种名毘卢遮那变化行。”

次有香水海,名宝未阎浮幢,世界种名诸佛护念境界。次有香水海,名一切色炽然光,世界种名最胜光遍照。次有香水海,名一切庄严具境界,世界种名宝焰灯,如是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香水海。

可见香也是净土中常见的殊胜庄严之一。

密教中的香

在密教许多修法中,香也是必备的供养,烧香与阏伽、涂香、花鬘、灯明、饮食等合称为六种供养。依不同的经轨而焚不同的香。如胎藏界三部所烧之香就有分别。根据《苏悉地羯啰经》卷上〈分别烧香品〉记载,佛部应燃烧沈水香,金刚部应燃烧白檀香,莲华部应燃烧郁金香,或是混合三种香,通用于三部,或是以一种香通用于三部。

在各种香中,室唎吠瑟吒迦树汁香,通用于三部,也可以用来献与诸天。而安息香献与药叉,薰陆香则献与诸天天女,娑折啰娑香献与地居天,娑落翅香献与女使者,乾陀啰娑香献与男使者等,各有不同。

龙脑、乾陀啰娑、娑折啰娑、薰陆、安悉、娑落翅、室唎吠瑟吒迦等香,称为七胶香,为最胜最上者,以此和合而烧之,可以通用于佛部、金刚部、莲华部之息灾、增益、降伏等三种法,共为九种法。

而《蕤呬耶经》卷中〈请供养品〉记载,在一般供养法中,应该以白檀香混合沈水香来供养佛部,以尸利稗瑟多迦(室唎吠瑟吒迦)等诸树汁香供养莲华部,而以黑沈水、安悉香供养金刚部。

而白檀香、沈水香、龙脑香、苏合香、薰陆者、尸利稗瑟多迦树汁香、萨阇罗沙香、安悉香、娑罗枳香、乌尸罗香、摩勒迦香、香附子香、甘松香、阏伽跢哩香、柏木香、天木香、地夜香等,与砂糖混合,则称为普通和合,可以随意取用,以供养诸尊。

另根据《苏悉地羯啰经》卷上〈分别烧香品〉记载,因为所修之法不同,相应于所烧香的种类也有差异,如修息灾法,应焚捣丸香,修降伏法应焚尘末香,修增益法应焚作丸香。

而据不空三藏《佛顶尊胜陀罗尼念诵仪轨》则记载,于息灾法应焚沈水香,于增益法应焚白檀香,于降伏法应焚安悉香,于敬爱法应焚苏合香。另于《金刚顶瑜伽千年千眼观自在菩萨修行仪轨经》卷下及《金刚寿命陀罗尼经法》等也有相同的说法。

在密法中,常可见到“五香”的说法。如:《成就妙法莲华经王瑜伽观智仪轨》、《建立曼荼罗及拣择地法》中说,密教作坛时,与五宝、五谷等共埋于地中之五香,即是指沈香、白檀香、丁香、郁金香、龙脑香。另也有为成就诸真言而备办之五种香。在《苏悉地羯啰经》卷下〈备物品〉中说,即沈水香、白檀香、紫檀香、娑罗香、天木香。

在《乳味钞》卷二十、卷二十五中记载修孔雀经法时所烧之五香,即沈香、白胶香、紫香、安息香、薰陆香。

在《一切如来大秘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拏罗经》卷一中并记载供养曼荼罗的各种调香法:又复有诸香等,于供养义亦有分别,所谓:白檀、麝香、睹鲁瑟迦香、乳香、乌尸览香、室哩吠瑟吒迦香、(左牟右含)尸香母瑟吒香、吉萨啰香,如是诸香捣筛为粖,用沙糖和是为和香,此香可用供养最上曼拏罗。

又白檀香、龙脑香、沈香、麝香,及不蚛恭俱摩香,如是等香,可用供养中等曼拏罗。

又复以安息香、牛角、驼毛,及鼠狼皮等为屑,用摩儞木汁和合为香,如是等香可为调伏法用。

又复赤檀香及黑药黑毛及苦辣香,如是诸香,可於调伏曼拏罗用。

若是随力随分得诸妙香者,可用供养陀罗尼曼拏罗、最上忿怒曼拏罗等。

经中说供养最上曼荼罗、中等曼荼罗,及调伏曼荼罗等,皆用不同的香,与不同的本尊相应。

香的修持法门

在佛法中,将人类与外界沟通的途径,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来统摄。相应于此六根所对应的外境,则有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由于这些外境很容易使人心思迷惑、执着,如同尘垢覆盖清净自性,因此称为“尘”。

六根、六尘虽然容易使人执着、迷妄,但却也是最佳修行悟道的入手处。因此,与鼻根相应的香尘,也是极佳的修行法门。

楞严经中的香严童子

《楞严经》中谈到诸根圆通的法门中,其中关于香的修法,是香严童子以香尘来修持:“香严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闻如来教我谛观诸有为相,我时辞佛,宴晦清斋,见诸比丘烧沈水香,香气寂然来入鼻中。我观此气,非本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着,来无所从,由是意销,发明无漏。如来印我得香严号。尘气倏灭,妙香密圆。我从香严,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香严为上。”

大意是说,在《楞严经》的法会中,有二十五位圣者,分别叙述自身开悟的法门。当时香严童子叙述自身得悟的因缘,就是以闻香入手:“当时我听见如来教我谛观一切有为相。告别佛陀之后,就于居处静堂养晦自修,看见比丘们烧沈水香,香气寂然,入于鼻中。

我观察这个香气,并非本来有的,也不是本来空的;不是存在烟中,也非存在火中,去时无所执着,来时无所从来。我由此心竟顿销,发明无漏,证得阿罗汉果位,佛陀问圆通法门,如我所证悟者,以香的庄严为最殊胜。”

香严童子就是由于闻沈香味而发明无漏,证得罗汉果位。

以鼻根入道的孙陀罗难陀

另外有一位孙陀罗难陀,也是观鼻中气息出入,如烟一般,由此而悟道。经中记载:

孙陀罗难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从佛入道,虽具戒律,于三摩提心常散动,未获无漏。世尊教我及俱絺罗观鼻端白,我初谛观经三七日,见鼻中气出入如烟,身心内明圆洞世界,遍成虚净犹如瑠璃。烟相渐销鼻提成白,心开漏尽,诸出入息化狭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罗汉,世尊记我当得菩提。佛问圆通,我以销息息久发明,明圆灭漏,斯为第一。”

经中孙陀罗难陀自述悟道因缘:“当初我出家,随从佛陀入道时,虽然具足戒律,但是心却常散动,无法证入无漏解脱。

于是世尊教我和俱絺罗观鼻端一片白。当是我初开始定心谛观,经过二十一日,只见鼻中气息出入如烟一般,身心内在,遍成虚空清净如瑠璃一般。后来,这个烟相逐渐消失,鼻息成为白色,心中开明,烦恼尽除,出入的呼吸都化为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由此孙陀罗难陀,以数息入道,证得阿罗汉之圣果,世尊授记其未来当得无上菩提。

成就鼻根神通的法门

在《菩萨从兜率天降神母胎说广普经》卷二中,记载着释迦牟尼佛为最后生菩萨时,曾经自述其修持鼻根神通之事;“我从无数阿僧祇劫修鼻神通,能遍嗅十方无量众生,悉能了知分别善香恶香,麤香细香,火香水香,俗香道香,乃至菩萨坐树王下香,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

教授众生大慈无边香,悲愍众生香、喜悦和颜香、放舍周遍香、神足无畏香、觉力根本香、破慢贡高香、自然普熏香、庄严佛道香、趣三解脱门香、相相殊胜香、明行果报香、分别微尘香、光明远照香、集众和合香、五聚清净香、持入不起香、止灭众垢香、观灭众垢香、闻戒布施香、惭愧无慢香、仙人法胜香、说法无碍香、舍利流布香、封印佛藏香、七宝无尽香。”

这些香,从世间的好、坏之香,乃至出世间的解脱之香,菩萨都通遍闻。

接着菩萨就用以下的偈颂,来宣说菩萨种种特德之香无有退转,并赞叹佛身戒德之香更是有未曾有:

“摩伽山所出产,花香及栴檀香,三界所有的香,不如戒香殊胜。

戒香灭除众垢,往来出入无间,菩萨住不退转,涅槃香为第一。

譬如善射之人,仰头射于虚空,箭势不尽虚空,不久复堕于地。

德香远播无际,终无有转远时,今宣说佛身香,戒、定、慧、解、度香。

于亿百千时劫,不能尽说佛香,若于千万劫时,佛赞叹佛功德。

大圣不能尽说,佛身戒德之香,诸佛威仪之法,及授前补处别。

佛口中五色香,上送至忉利天,还回来至佛所,回遶佛身七匝。

诸天散供花香,称叹未曾有此,定香远远流布,济度阿僧祇劫。”

当菩萨宣说此偈之后,法会中十二那由他众生,心识开悟,都发愿愿乐欲生香积国土。这是菩萨摩诃萨成就鼻根神通的事迹。

普贤菩萨鼻根忏悔法门

在《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中,普贤菩萨宣说六根忏悔的法门。在鼻根忏悔法门中,行者思惟自身累劫以来由于鼻根分别贪着好香,堕落生死,因而发露忏悔。

经中为行者说忏悔的法门:“你在前世无量劫中,以贪香故,分别诸识,处处贪着,堕落生死。现今应当观大乘之因,所谓大乘之因,就是诸法实相。”

行者听闻如法是语,五体投地,复更忏悔。

忏悔之后,应当对菩萨说:“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多宝佛塔!南无十方释迦牟尼佛分身诸佛!”作是语后,再遍礼十方诸佛,南无东方善德佛及分身诸佛,如眼目所见,一一至心顶礼,以香华供养。供养完毕之后,胡跪合掌,以种种偈颂赞叹诸佛。

赞叹之后,又说十恶业,忏悔诸罪。忏悔之后,行者又自行忏悔:“我于先世无量劫时,贪着香味触,造作众恶业,以如是因缘,无量世来,恒受地狱、饿鬼、畜生、边地、邪见等诸不善身,如此恶业今日发露,归向诸佛正法之王,说罪忏悔。”如是渐次忏悔六根清净,就如同器皿清净无有破损,能受持无上妙法。

愿一切众生得闻无上菩提香之愿

《慈悲道场忏法》卷十中记载“发鼻根愿”的法门。

经中说,行者于鼻根发愿时,应如是发愿:“又愿今日道场同业大众,广及六道一切众生,从今日去乃至菩提,鼻常不闻杀生味饮食之气,不闻略猎放火烧害众生之气,不闻蒸煮熬炙众生之气,不闻三十六物革囊臭处之气,不闻锦绮罗谷惑之气。

又愿鼻不闻地狱剥裂炸烂之气,不闻饿鬼饥渴饮食粪秽脓血之气,不闻畜生腥臊不净之气,不闻病卧床席无人看视疮坏难近之气,不闻大小便惴臭秽之气,不闻死尸膖胀虫食烂坏之气,唯愿大众六道众生从今日去,鼻常得闻十方世界牛头旃檀无价之香,常闻优昙钵罗五色华香,常闻欢喜园中诸树华香,常闻兜率天宫说法时香,常闻妙法堂上游戏时香,常闻十方众生行五戒十善六念之香,常见一切七方便人十六行香,常闻十方辟支学无学人众德之香,常闻四果四向得无漏香,常闻无量菩萨欢喜、离垢、发光、焰慧、难胜、远行、现前、不动、善慧、法云之香,常闻从圣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之香,常闻诸佛菩提之香,常闻三十七品十二缘观六度之香,常闻大悲、三念、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香,常闻八万四千诸波罗蜜香,常闻十方无量妙极法身常住之香。

发鼻根愿之后,相与至心五体投地,归依世间大慈悲父:南无弥勒佛、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梨陀法佛、南无应供养佛、南无度忧佛、南无乐安佛、南无世意佛、南无爱身佛、南无妙足佛、南无优钵罗佛、南无华缨佛、南无无边辩光佛、南无信圣佛、南无德精进佛、南无妙德菩萨、南无金刚藏菩萨、南无无边身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又复归依如是十方尽虚空界一切三宝。

并祈求十方诸佛愿以慈悲力同加摄受,令自身得如所愿,满菩提愿。”

由于鼻根和香与我们身心的密切关系,而发展出各种香的修持法门,从了悟香的无实体性而悟道,乃至以鼻根广起广大胜愿,成就鼻根神通,开启了香的成佛之道!

佛珠漫谈

佛珠漫谈

佛珠是佛教徒用以念诵记数的随身法具,由于在僧俗间的广泛使用,了解佛珠的起源和意义,会对佛珠生起尊重心,故撰此文以飨读者。

一、古印遗风——佛珠的起源

佛珠,本称念珠,是指以线来贯穿一定数目的珠粒,于念佛或持咒时,用以记数的随身法具。其梵文原语包括四种意义:

(一)pa^saka-ma^la^,音译“钵塞莫”,意译作“数珠”。

(二)aks!a-ma^la^,音译“阿叉摩罗”,意译作“珠鬘”。

(三)japa-ma^la^,音译“渣巴摩罗”,意译作“念诵鬘”。

(四)aks!a-su^tra,音译“阿叉修多罗”,意译作“珠之贯线”。

而梵语ma^la^是“鬘”的意思。佛珠的起源,通常来讲是由于古印度人有缨珞鬘条缠身的风尚,沿袭至后世,遂逐渐演变成为佛珠。

在佛教经典中,关于佛珠的起源,一般都以《木槵子经》所载佛陀对波流离王的开示作为通说。经云:

佛告王言:若欲灭烦恼障、报障者,当贯木槵子一百八,以常自随;若行、若坐、若卧,恒当至心无分散意,称佛陀、达摩、僧伽名,乃过一木槵子;如是渐次度木槵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万。若能满二十万遍,身心不乱,无诸谄曲者,舍命得生第三焰天,衣食自然,常安乐行。若复能满一百万遍者,当得断除百八结业,始名背生死流、趣向泥洹,永断烦恼根,获无上果。……王大欢喜,遥向世尊头面礼佛云:大善!我当奉行。即敕吏民营办木槵子,以为千具,六亲国戚皆与一具。王常诵念,虽亲军旅,亦不废置。[1]

由此可知,波流离王在听到佛陀的开示之后,便开始用木槵子来制造佛珠,持念佛法僧三宝之名,用以消除烦恼障和报障。这应是佛教当中佛珠最初的起源了。

应当指出的是,佛珠虽然已经成为佛教徒的一项重要标志,但若溯其本源,佛珠并非佛教所创用。如古印度婆罗门教中的毗湿奴派,很早便有持珠的记载。这在出土文物中,便有例证,如在印度出土的公元二世纪“龙王皈佛”造像上,有一尊婆罗门像,其颈上是挂有串珠的。

在我国,国人知道佛珠这一称谓,最早应始于东晋(317—420)时翻译的《木槵子经》,只可惜译者的名字已经失佚了。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两晋时期异域僧侣来华者甚众,这些外国沙门中必然会有携带佛珠的。

延至唐代,在佛教大兴的时代背景下,记载有关佛珠的经典被广泛传译,先后有天竺僧人阿地瞿多译的《陀罗尼集经》、宝思惟译的《校量数珠功德经》、不空三藏译的《金刚顶瑜伽念珠经》、义净三藏译的《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数珠功德经》等诸多经典。

至此,佛珠开始在朝野上下、僧俗之间普遍流传开来,如《旧唐书·李辅国传》载:

辅国不茹荤血,常为僧行,视事之隙,手持念珠,人皆信以为善。[2]

《续高僧传·道绰传》载:

人各掐珠,口同佛号,每时散席,响弥林谷。[3]

从现存的实物来看,甘肃敦煌莫高窟中,保存下来有一尊十六国时期(304—439)的泥塑弥勒菩萨像,便是一尊颈部挂有佛珠的造像。此外,在日本保存下来有《佛像图鉴》一书,其中绘制的唐代高僧像,使用佛珠者比比皆是。可以肯定地说,唐代以后,国人使用佛珠已经是相当普遍了。

二、名目繁多——佛珠的种类

佛珠的种类很多,若就其使用方面来讲,通常可分为三种类型:

1、持珠——用手掐捻或者持念的佛珠;

2、佩珠——戴在手腕或臂上的佛珠;

3、挂珠——挂在颈上的佛珠。

持珠,多用来记录念诵佛号或咒语的数目。在经典中说:

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诵念诸陀罗尼及佛名者,为欲自利及护他人……若欲愿生诸佛净土者,应当依法受持此珠。[4]

这就说明,持用佛珠就是藉以约束身心、帮助修行、消除妄念,待日久功深,便能增加智慧,利己护人,同时还会获得无量的功德。

佩珠,俗称手串,以十八颗子珠者最为普遍,多以名贵材质或颜色亮丽者为之。时下许多并非信仰佛教的男女,皆以佩带佛珠为荣,使佛珠俨然成为一种时尚饰品了。在我看来,凡是这些爱戴佛珠的人,皆应看作是深具善根、无始劫来与佛有缘的人。佛陀早有明示:

若复有人手持此菩提珠,不能依法念诵佛名及陀罗尼,但能手持随身,行住坐卧,所出言说若善若恶,斯由此人以持菩提子故,所得功德如念诸佛、诵咒无异,获福无量。[5]

挂珠,多采用水晶、玛瑙、翡翠、珊瑚、密蜡、绿松石等珍贵材料制成,子珠的色泽必须匀净,要求选用彼此间色彩变化不大、温润细腻、光洁晶莹的好材料制作。同时,子珠的直径亦要求在一厘米左右,不可有大的误差。在联缀时,每二十七颗子珠间嵌入一颗隔珠,在母珠的下方还会配有一种编织精美的“中国结”与美玉、翡翠等挂件组合而成的“佛头穗”。在重要的法会上或大和尚礼佛拈香的时候,这种“佛头穗”能够起到一定的平衡作用,从而保证在整个佛事活动中仪态庄重。一般来讲,挂珠的佩戴要考虑一定的季节性,如夏季应选用那些水晶、玛瑙、翡翠、珊瑚等宝石类,能够使人有凉爽贴身的感觉;在冬季里就应选用琥珀、密蜡或果实一类的挂珠为好。

此外,尚有一类挂珠是由佛珠衍化而来的,那便是“朝珠”,它是清代官吏特有的一种饰物。朝珠与普通挂珠最大的区别是,朝珠将佛头穗的样式改成了由阔丝带系缀、用银丝珐琅裹着、被称作“背云”的大坠子,而弟子珠也移到了胸前,由三串组成。因近世有仿制朝珠样式来充当挂珠者,所以在佩戴朝珠样式的挂珠时,应当注意以胸前的三颗隔珠为中心对称,将后背的“背云”紧靠后背中心,而三串弟子珠是左侧一、右侧二的形制,切不可乱挂一气,有悖礼仪。

为了更好地使人了知佛珠的种类,下面介绍一下佛珠各部位的名称。一串标准的佛珠应该包括母珠、子珠、隔珠(又称作“数取”)、弟子珠(又称作“记子”)、记子留和一些饰物组成。

母珠,俗称“三通”或“佛头”,通常只有一颗,但亦有两颗的,用以将不同数目的子珠归结于一处,同时还可以起到连接弟子珠、记子留和一些饰物的作用。旧时的母珠,多会在内部绘有佛像,采用凸透镜的原理,可以清晰地观察到里面的佛像,更加使人感受到佛珠作为一种法具的庄严。

隔珠,又称作“间隔珠”或“数取”,多用来将子珠平均分隔开。一般来讲,隔珠均要比子珠稍大一些,数量可采用一颗至三颗不等。如一百零八颗的佛珠和五十四颗的佛珠,就需要每二十七颗子珠用一隔珠;二十七颗、十八颗的佛珠,则每九颗子珠用一隔珠。

弟子珠的体积比子珠要小一些,一般以十颗或二十颗居多,多串在母珠的另一端,以十颗为一小串,如同算盘一样,采用十进位,用来计算掐捻过的数目。“十”这个数目代表了佛教的“十波罗蜜”,即:施、戒、忍、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6]

记子留是指每串弟子珠的末端所附的比弟子珠稍大一些的珠粒或者饰物,也可以用线绳结成“中国结”来替代,目的是为了防止弟子珠的滑落。

三、意蕴深远——佛珠的数目(附佛珠图片)

每串佛珠都由一定数目的子珠串缀而成,子珠数目随所据经典不同,表征不同的含义,兹列表如下:

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佛珠子珠数目在经典中差异很大,共有九种之多。其实,佛珠有不同的颗数,是因为具有不同的含义,下面就根据普遍流传的说法,将其不同的含义略述如下:

(一)一百零八颗

是最为常见的数目,为了表示求证百八三昧,断除一百零八种烦恼,从而使身心能达到一种寂静的状态。百八烦恼的内容,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总的来说,六根各有苦、乐、舍三受,合为十八种;又六根各有好、恶、平三种,合为十八种,计三十六种,再配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合为一百零八种烦恼。如经中所言:

诸菩萨问:云何百八?佛言:有所念,不自知心生心灭中有阴有集,不知为痴,转入意地亦如是,识亦如是,是为意三。见好色、中色、恶色,不自知著不自知灭有阴有集,乃至触亦如是。彼经但列六根各六,虽无三世之语,而结云百八,故知是约刹那而为三世也。既以心意识三为意地三,故通三世,如雲集起名心、筹量名意、别知名识。意三既尔,故使所依五根亦尔。三世三个三十六故,故有百八。[7]

(二)一千零八十颗

按天台宗理论,十界无不性具善恶,故一千零八十数目表示十界各有一百零八种烦恼,合成一千零八十种烦恼。“十界”表示整个迷与悟的世界,即:1、地狱界,2、饿鬼界,3、畜生界,4、修罗界,5、人间界,6、天上界,7、声闻界,8、缘觉界,9、菩萨界,10、佛界。

(三)五十四颗

表示菩萨修行过程中的五十四个位次,其中包括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五十阶位,再加上四善根位。分述如下:

十信:

1、信心,2、念心,3、精进心,4、慧心,5、定心,6、护法心,7、迴向心,8、戒心,9、舍心,10、愿心。[8]

十住:

1、初发心住,2、治地住,3、修行住,4、生贵住,5、方便具足住,6、正心住,7、不退住,8、童真住,9、法王子住,10、灌顶住。[9]

十行:

1、欢喜行,2、饶益行,3、无瞋恨行,4、无尽行,5、离痴乱行,6、善现行,7、无著行,8、尊重行,9、善法行,10、真实行。[10]

十迴向:

1、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迴向,2、不坏迴向,3、等一切佛迴向,4、至一切处迴向,5、无尽功德藏迴向,6、随顺平等善根迴向,7、随顺等观一切众生迴向,8、如相迴向,9、无缚无著解脱迴向,10、法界无量迴向。[11]

十地:

1、欢喜地,2、离垢地,3、发光地,4、焰慧地,5、难胜地,6、现前地,7、远行地,8、不动地,9、善慧地,10、法云地。[12]

四善根:

指见道以前,观四谛及修行十六行相以达到无漏圣位的四种修行阶位,包括:1、暖位,2、顶位,3、忍位,4、世第一法位。[13]

(四)四十二颗

表示菩萨修行过程的四十二阶位,即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觉和妙觉。

等觉:又作等正觉,即指在内容上与佛相等,而实际修行上比佛略逊一筹者。如欲详细了解,请参阅鸠摩罗什译《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受持品》。[14]

妙觉:指觉行圆满之究竟佛果,係由等觉位更断一品之无明,而得此位。[15]

(五)三十六颗

无确切的含义,通常皆认为是为了便于携带,遂三分一百零八颗成三十六颗,其中蕴含有以小见大的义理,故与一百零八颗相同。

(六)二十七颗

表示小乘修行四向四果的二十七贤圣位,即前四向三果的“十八有学”与第四阿罗汉果的“九无学”。

十八有学:1、随信行,2、随法行,3、信解,4、见至,5、身证,6、家家,7、一间(一种),8、预流向,9、预流果,10、一来向,11、一来果,12、不还向,13、不还果,14、中般涅槃,15、生般涅槃,16、有行般涅槃,17、无行般涅槃,18、上流色究竟。[16]

九无学:1、退相,2、守相,3、死相,4、住相,5、可进相,6、不坏相,7、不退相,8、慧解脱相,9、俱解脱相。[17]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