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由大慈门 演毗尼法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成蹊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由大慈门 演毗尼法
  作者:成蹊
  今天是星期一,农历二月十五,佛涅槃日。本来每周一上午僧团安排大出坡,下午是放香。但依佛制,僧团应当每半月诵戒,所以,执事法师通知我们:下午两点钟诵戒。
  师父多年的依止师圆拙长老,曾追随印光大师、弘一大师修学,受二位大师的影响很深。弘一大师是发愿尽未来际,生生世世弘扬道宣律祖所开显的南山律。所以,受到这个传承的影响,师父也一直非常重视戒律,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弘戒、传戒,恢复诵戒、学戒的良好风气。过去,无论谁从广化寺派到法门寺去学习,师父所给的基本教授就是:第一要随众,第二上殿、过堂、出坡、诵戒四种功课要坚持,第三要坚持写善行日记。弟子们只要能坚持好这些基本功课,身心就能保持基本的稳定,能持续地散发出自己的能量。
  龙泉寺是师父白手起家的道场,师父更是一开始就把学戒、持戒的精神带给所有弟子。去年安居学戒,师父每天白天去佛协,晚上赶回来为僧众弟子作戒学开示,前后持续了一个多月。讲完之后不久,师父就生病住院了。很多老同学都说,师父是在为教法奔命。但师父很少对弟子说他的付出,师父总是拼命地努力,也时时教诫弟子们:说得漂亮没有用,要做得漂亮才有用;真正的报恩,就要以实际行动建立教法。每当想到这些,我内心就涌起深深的感动,同时也觉得自己做得太少,很对不起师父。
  记得刚学佛时,对戒不了解,总觉得受戒、守戒是一种束缚,所以虽然对佛法很好乐,但对戒律却不怎么上心。后来有一次参加法会,听到法师开示说:“别解脱戒,就是别别解脱,我们每持守一条戒,就是从一种烦恼痛苦中解脱出来,圆满的持守,就是圆满的解脱。”譬如不杀生戒,杀的果报是短命和多病——因为你带给其他众生的是这个,所以这个业回馈在你自己身上也是一样,公平的很。所以要不杀生,进而护生,感得的果就是少病和长寿——这就是每一个人所希望的一种快乐。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等十戒亦然。
  《十地经》中,对十恶业中的每一个恶业,都举出了两种相应的果报,谓:“寿量短促多诸疾病(杀生之果),资财匮乏与他共财(偷盗之果),眷属不调或非可信妻有匹偶(邪淫之果),多遭诽谤受他欺诳(妄语之果),眷属不和眷属鄙恶(两舌之果),闻违意声语成斗端(恶口之果),语不尊严,或非堪受无定辩才(绮语之果),贪欲重大不知喜足,寻求无利或不求利(贪欲之果),损害于他或遭他害(瞋恚之果),见解恶鄙谄诳为性(邪见之果)。”业果法则是宇宙间的自然法则,不是佛创造出来的,而是佛陀以他无尽的智慧所观照到的。如果我们真正了解了业果,也就破解了人生苦乐的密码。我们可以从果溯因,看看我们今生的命运,就可以明白我们在业果的抉择上有多少智慧;亦可从因推果、见微知著,对自己和他人的未来有清晰而深刻的认识和了知。而业果是“律中纲骨”,了解了业果,对戒律的持守就有了最坚实的基础。
  这下内心开始有点动转,对戒律的恐惧稍稍减低,好乐也开始启发。《入行论》中说:“众生欲除苦,奈何苦更增,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快乐、避免痛苦,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快乐的秘诀在哪里。出了家才开始一点点明白,快乐的秘诀就在于认清我们内心的烦恼和恶劣的习性——这是生命中一切痛苦的根本。透过戒定慧的熏修一点一点净化,我们能够一分一分从自己烦恼恶业的习性中透脱出来,从而得到生命中真实、永恒的快乐。
  进僧团多年了,对戒功德的体会才刚刚开始,恰如甘地所说:“我在一瞬间所瞥见的一点真理,很难把它无法形容的光辉宣泄于万一,这光辉的强烈,实百万倍于我们日常亲眼看见的太阳的光辉。”我发现,自己过去的恐惧,实际上是自己内心的烦恼在恐惧,因为一旦我们能提起持戒的武器,内心的烦恼就开始不安了。
  但我们实在太习惯自己的烦恼了,我们总把它当作生命中最要好的朋友,不了解它的行相、过患,天天被这个大骗子骗得团团转。所以一位善知识说得好:“如果有人能够把地板变成天花板,或把火变成水,还不会让我感到惊讶。如果有人能够解脱一种烦恼,那才是真正的奇迹。”所以佛陀很慈悲,“由大慈门,演毗尼法”,有了戒,我们才有真正的下手方便。持戒,首先要了解戒的功德,这样我们才有足够的动力来学戒、持戒。
  佛最后临涅槃前留下的《遗教经》再再叮嘱后世的弟子:“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缺。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稳功德之所住处。”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亦数引经论宣说对戒律受学的殊胜利益及受已不护的极大过患,如云:“当略宣说学戒之理,此中最初当数思惟尸罗胜利,令其至心增长欢喜。如《大涅槃经》云:‘戒是一切善法之梯。戒是根本,犹如地是树等根本;戒是一切善法前导,如大商主是为一切商人前导;戒是一切法幢,如帝释幢;戒毕竟断一切罪恶及恶趣道;戒如药树,治疗一切罪恶病故;戒是险恶三有道粮;戒是甲剑,能摧烦恼诸怨敌故;戒是明咒,能除烦恼诸毒蛇故;戒是桥梁,度罪河故。’”
  “龙猛菩萨亦云:‘戒是一切德依处,如动不动依于地。’《妙臂请问经》云:‘一切稼穑依于地,无诸灾患而生长,如是依戒胜白法,悲水灌浇而生长。’应如思惟,若受不护,过患极重,如《苾刍珍爱经》云:‘或有戒为乐,或有戒为苦,具戒则安乐,毁戒则成苦。’此说受学通于胜利、过患二品,是故亦应善思过患,敬重学处。”
  每当我因为放逸和烦恼炽盛而开始懒惰懈怠时,思维思维这些内涵,内心对戒的恭敬就会慢慢提起来。
  不过学戒持戒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看过日见闻觉知的朋友,也许会对持戒的辛苦有一点点感受。就像师父说的,我们的内心很容易在“死守戒相”和“忽慢戒律”两个极端之中摇摆。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刚刚开始学戒,对戒的开遮持犯不清楚,对境不知如何取舍,内心当然会时有煎熬。就像一位刚学骑自行车的人,上路时双手紧紧抓住车把,东南西北都搞不清楚,内心定会惶恐;就算小心翼翼地闪避来往的人和车,一不小心,还是会摔跟斗。而且,僧团里,受戒有早有晚,每个人对戒的开遮持犯理解都不尽相同,所以对境时常常有很多内心的碰撞,而这一切,也不足为外人道了。
  记得那天南少林的一位法师跟了一份长长的帖子,我一直想找机会把它刊出来,因为淹没在一堆评论中,很少有人会认真学习关注。他是这样谈到他对学戒持戒的理解的,我想这也是他出家二十多年来的最好总结:
  “看了今天的见闻觉知,内心很欢喜,感觉佛法有望。古人云:‘佛法二宝,赖僧弘传,僧宝所存,非戒不立。’大和尚要做的三件事,其中一件就是培养人才,龙泉寺能够有这样重视戒律的僧才,真是末世的芬陀莉花,非常随喜!”“在这里,不成熟的人有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在南山律中,道宣律祖对戒的概念以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个方面来阐述,祖师说:‘圣人制教名法、纳法成业名体、依体起护名行、为行有仪名相。’由此来看,戒体、戒行、戒相都是从戒法而来,如果不了解什么是戒法,一味从最后的戒相去持戒,是非常辛苦的一件事。”“那么什么是圣人制教呢?弘一律师在扶桑集释中引资持记云:‘佛本无身,全是积劫修成功德之聚,还以己德开示群生,故名为戒。当知此戒即是如来。’由此看来,戒法乃如来从初发心,久经长劫,为了救度一切有情,断一分过,证一分德,一点一滴累积无量无边的功德所成,这些功德皆是从利益众生而来。大和尚也说:‘佛陀内在的善法欲,不是以五欲获得为主、为快乐,而是以拯救天下苍生、普度众生为快乐。五欲的境界如梦如幻,不是永恒存在的,而是暂时存在的,它是无常的,它本身不存在着厌恶不厌恶的问题。佛陀是为了要普度众生而出家的,不是因为对五欲境界的厌恶而出家的。’”“如果了解了这一点,把佛陀利生成佛的初愿领纳于心胸,透由羯磨作法,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愿体,依愿体指导自己的行为,从而产生出来的威仪才叫戒相,这种外相也叫三世诸佛的清净幢相。如此而来,我们的起心动念,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非是佛戒所摄的净业。最麻烦的是我们和佛陀不同,佛陀念念想着众生,如何拔除众生的痛苦,给以无量的快乐。我们是念念考虑自己如何不要有麻烦,不要下地狱。这样下去是越搞越苦,越搞越累,正如祖师所说的:‘爱自即成众苦因,爱他则成万善根。’”“南山祖师对戒体的阐述以三宗(实法宗、假名宗、圆教宗)来分别,无非是想引导我们趋入一佛乘的大乘佛法。我们如果能够老老实实地跟着一位具量的老师,一群同心同愿的善友,互相切磋琢磨,努力进取,这些也不是很难的事。但道理是可以很快理解,若想做到,确实不太容易。正如昨天见闻觉知中维那法师所说的:‘好在透过师父的加持,总算听到了一些道理,但这些道理要落实在自己身心上,却不是那么容易的。有位善知识说过:‘看别人做着容易,等到自己真正做时,一样是莫名其妙啊!’把道理变成行持的力量,不经过长时间的用功,努力去修、去改,根本不可能。修行苦不苦?苦啊,认识了烦恼,却往往对它无可耐何,一次又一次被打败。但是我在烦恼的脚底下咬牙:我现在虽然斗不过你,但我已经认得你了,总有一天我会把你打败!’”“不管做到做不到,只要开始做了,总有到的一天。慢慢修,快快到,别急!”
  法师一直策励我们要以大乘发心来持别解脱戒,而且持戒一定要把握住戒体亦即佛陀制戒的精神和根本意趣,否则,一开始就落在戒相上,根本把握不住,怎么弄怎么错
  蕅益大师的话可以为证:“不解四念处,徒诵木叉篇。”所谓四念处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对世间一切无常、苦、空、不净、无我本质的深刻体认,是策发出离心的根本,而出离心是菩提心的基础。也可以说,二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对自己而言叫出离心,希望一切众生出离生死的痛苦叫菩提心。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摄持,持戒永远只是在外相上转,早已偏离了佛陀引导众生走向出离、还灭生死的意趣了。所以,师父等善知识一直数数敲打我们,希望我们能够真正面对一切境界,策发广大无我的发心。这样的发心,是我们自己无限生命的希望,也是一切众生的希望。
  今天,佛涅槃日,值得纪念的一个日子。谨以此文,供养给师父,供养给慈悲伟大的佛陀,也供养给所有的有缘众生。
  让我们一起来向悲心无尽的佛陀祈求:祈求您赐予我们无尽的悲心、智慧、勇气和力量,能够生生世世,值遇佛陀圆满圣教,追随大乘善知识,清净地学戒、持戒,早日圆成无上佛道。也让我们一起来发愿:无论我们烦恼、恶业的习性有多强,我这一颗清净学戒、持戒的心永远不变……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