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都释道》 (二)
头陀行者——诃罗竭
在中国佛教的发展过程中,有不少僧人除弘教外,专门以技术服务于社会僧俗语,在科学不太发达的当时,起到了良好的社会作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西晋僧人诃罗竭的医术疗病、法术取水就是多例之一。
一 行头陀 除瘟疾
诃罗竭,襄阳人。少年时出家为僧,因聪明颖悟,不久就能背诵经书二百万字,得到师博的赞赏和僧友们的好评。
诃罗竭,崇尚虚静,坚守戒节,善于交往,长得仪表出众。在当时僧俗语间,有一定的好名声。
诃罗竭是一位修头陀行的僧人,独自一人常住山野里。这“头陀行”,是佛教徒苦修行的一种。头陀,是梵文的音译,它的意思是“抖擞”,也就是去掉尘垢和烦躁的意思,共有十二种修行规定。在穿衣方面的规定是:著粪扫衣(用被人扔掉的破布来缝制僧衣);著三衣(三种用不正色布缝制的袈裟)。在吃的方面的规定是:常乞食;不作余食(一天只吃午饭);一坐食(除午饭外,不吃零食);节量食(钵中只受一团饭)。在吃的方面是:住阿若兰(远离人家的空闲处);冢间坐;树下坐、露地坐;随地坐;常坐不卧。履行这些规定的佛徒,称为“修头陀行者”,诃罗竭就是这样一位僧人。
晋武帝太康九年(公元288年),诃罗竭到了洛阳。当时,洛阳一带流行瘟疫,死人很多,百姓都很害怕,纷纷携老带细幼逃到外乡。诃罗竭看到这种情况,就立即投入城市和民间的治疗服务中,凡是经他治疗过病的,十有八九都能治好,一时神医降世的说法流传洛阳。
二 习坐禅 开清流
晋惠帝元康元年(公元291年),诃罗竭到洛阳一西的娄至山传教弘法。他在娄至山的石洞中坐禅修炼。但这个山洞距离水源很远,原来没有住过人。自从诃罗竭住到这里后,来投师学经习禅 的人络绎不绝,因缺水,给来这里的僧俗人员带来很多不便,于是大伙商量打算开涧引水。诃罗竭得知后,对僧众俗说:“不能劳驾,不能劳驾!”虽经这么一说,大家暂不行动了,但总因为这里没有水而犯愁。
这一天,诃罗竭坐禅之后,忽发奇想,他环视这个山洞后,便站起来, 用左脚蹬踩洞室的西石壁,突然“古通”一声,脚下蹬出一个大坑,左脚整个陷了进去,诃罗竭立即用力拔出左脚,可是,在顺着拔出左脚的一刹那,一股清水,汩汩地流出来了,很快流满洞中,接着翻流洞坎往山下流去。
诃罗竭,和众僧俗都拍手高兴,大家又共同想办法修了一道小水渠,让水从渠道里向外流去。
这条小流,清香软美,四时不绝,凡来娄至山上的僧俗,饮到水的人不但能止渴,还能治病,就这样一人传十,十人传百,来娄至山取水治病人,越来越多。凡来山上的人,都虔诚地顶礼膜拜这位开源人。
晋元康八年(公元298年),诃罗竭在洞中端坐从化,他的弟子们按佛教的规矩,在洞前进行火化。谁知火化了几天,而遗体完好无损,于是,弟子们只好把诃罗竭力的遗体移到石洞中,平坐在一个小石龛内。
后来,不分年月时节,来娄至山观瞻诃罗竭肉体的人很多。
东晋咸和年间(公元326——334年)一位名叫竺定,字安世的西域僧人,来到娄至山,亲自观瞻诃罗竭的肉体,肉身仍然是平坐无损。这都己经是三十多年了。竺定后来到渡江京都建业,在僧俗间传布了这件事。
天竺高术僧人——耆域
在佛教传入中国后,来华的天竺和西域僧人中,有极小数精通法术的僧人,他们除了传教弘法外,以自己特殊的法术,服务于社会各界,产生了良好 的社会效应,看来,宗教法术,各教都有,不独中国。天竺奇僧耆域,有法术多种,轻功、医疗,预测等,与中国道教的法术可以等观。
一 一路神奇 洛阳妙算
耆域,是天竺国僧人,为人洒脱而有神奇之术,有时自我放任,还俗为常人。曾周游西域各国。他从来没有一定的居所。他的行为飘忽不定,当时的人没有谁能够知道他的隐情。
有一天,他从天竺国出发,一直到达扶南,历经波涛涌的大海,才又到了交州,广州一带,一路上,他的灵异行为不断出现。后又继续北上,到了襄阳,又打算北渡,撑船老板看见这个梵僧,衣服破烂不堪,轻蔑地瞧了瞧他,不让他坐船。船老板撇下他,就启航北行。谁知披风斩浪航船抵达北岸码头。船老板回头一看,那位梵僧也己登上岸边。船老板瞪眼张口“呵”了一声,其它行人眼见梵僧后,面面相觑,都说不出话来。
耆域,继续前行,忽然看见当路有两只老虎。这两只老虎都没了耳朵,并且掉了尾巴。耆域走上前去,用手摸摸两只老虎的额头,老虎张目看看他,就下道向山中去了。这时,河边、路边围观的人很多,一时,都很惊奇地看着这个人,等到他又上路时,这些围观的人才又纷纷议论起来。
耆域是在晋惠帝末年(公元306年)到达洛阳的。他在襄阳的奇异行为,很快传到了洛阳。这一天,洛阳城的僧人,都出寺院迎接这位天竺奇僧,一般老百姓都到大街上安然盘坐,垂头闭目,没有一丝表情。
不久,白马寺住持接耆域在寺中挂单,暂时住了下来。
耆域有一套高超的预测人生的高术。佛教讲究因果报应,此生是前生托生的,而耆 域却能预测出前生是什么托生的。有一次,有两位僧人叫他预测,一位叫支法渊,一位叫竺法兴。二僧人,话音刚落地,耆域就指着支法渊说:“你的前生是牛。”又指着竺法兴说:“你的前生是人。”说得两位僧人哈哈大笑。
耆域的弘法传教,注重自己身体力行。他从天竺到中国来,穿了一身破旧的素色僧装,认为这是佛教僧人的本色。他到洛阳后,看不惯洛阳僧人穿着华丽的僧装,口里不时说着讥讽的话,当时,有不少僧人,改换为素装,耆域见了很高兴,连连说“好!好!”
耆域在洛阳僧人的引导下游览了洛阳城。当他看到洛阳那宏伟壮观的宫城时,便说:“这简直是天竺国的忉利宫,只不过那是西方,这是东方罢了。”随后,又对沙门耆都密说:“我想,担任这座大宫殿的大匠工,大概是从忉利天来的吧?宫殿建成后,他一定要回到天上去了。”说罢,耆域指着宫殿说:“这座大殿的屋脊瓦下面,安有一千五百个会起动的小机器。”停了一会儿,他又说:“这人哪!”不再说了。
耆域到洛阳前,洛阳城早就流传着宫城大殿屋脊瓦下面安装有会活动的小东西,这东西究竟干什么用,谁也说不清楚,有不少人曾往坏处想。不过,有可靠消息说,宫殿建成后,这个大匠工不久就被害死了。
二 奇医妙术 人愈树青
耆域在洛阳把他的绝招都用出来了,尤其是他给人看病的一招。
这时衡阳太守,南阳人滕永文在洛阳述职,寄住在满水寺。忽然得病,己经有一年了还不见轻,两脚经常痉挛蜷屈,不能起身走路。这一天,特请耆 域到寺中给滕永文看病。耆 域看到滕永文后,说:“你的病很快就会好的!”于是,叫人倒了一杯净水,折了一根柳条。他拿着杨柳枝,沾着水,举起来朝着滕永文身上绕着,口里还念念有词。这个动作,连续作了三次。接着,用双手握着滕永文的两膝,同时说:“起来,起来!”话音一落,滕永文就立即站起来走起路了,和他无病时一样,轻松自如。
耆域不但能给人治病,还能给树治病。洛阳满水寺院内有数十株思维树,原来枝叶繁茂,树干参天,两年前不知什么原因突然叶落枝枯,都成了孤单单的光干了。当滕永文走起路来对耆域表示感谢时,无意中提到了这几十棵思维树。耆域问:“这些树死有多长时间了?”永文答:“两年多了。”耆域便走到树前,向着树念念有词,念着念着,棵棵树便开始从枝头透出嫩芽,嫩芽慢慢伸大,不到一刻功夫,满树绿叶丛生,随风招展,似乎都在向耆域招手表示谢意。寺内外僧俗人等都跑来看新景,一时惊动洛阳城。
洛阳市衙尚方署中有一个身患重病将死的人,家属听说耆域是神医,就请分他来医治。耆域手拿应器放在病者的腹部上,并用白布覆盖着,然后口中念念有词,一直念有几千字的时候,忽然屋内充满一股扑鼻的臭气,这个病人说:“我活了,我活了。”耆域立即叫人把病人腹部上覆盖的白布去掉,发现应器中有好几升像是污水坑中的淤泥,臭不可近。病人随即康复了。
三 留偈味深 辞谢洛阳
洛阳不久发生“永嘉之乱”耆域打算辞别洛阳,返回天竺。
洛阳城中有个沙门叫竺法行的,是僧中的姣姣者。当时人把他比作高雅人乐令。他和耆域有交往,甚得耆域赏识,困此二人感情深厚,听说耆域要走了,心中恋恋不舍,于是,他请求耆域 说:“可以跟众僧会一会面吧?”
当众僧都会聚在讲经堂时,耆域升上高座,面对众僧,朗声诵道:
“守口摄身意,慎莫犯众恶。
修行一切善,如是得度世。”
诵毕,便进入禅默。竺法行停了一会儿,重向耆域请求说:“愿上人应再教给我们没有学过或听说过的东西,如刚才老师诵咏的那首偈诗,就连八岁小孩子也会谙诵,到背如流,这不是我们所希望的得道人呵!”耆域笑着说:“八岁小孩会背诵,百岁之人不能施行,会背诵 有什么用处?社会上的人都知道尊敬得道的人,却不知道,施行了自己也会得道的。我的话虽然很少,但对施行的人来说,那收益也是够多的了。”于是,他走下讲堂,辞别了众僧。
洛阳城中,凡是得益或崇拜耆域的,都纷纷延请他。耆域是有请必往。第二天,延请耆域的五百家中都有耆域。开始时,耆域说先到他家,等到开延时,耆域说:“到了,到了!”后来,大家相互一问,才知道耆域 有分身术,洛阳人越发感到奇怪了。
这天风和日丽,耆域要离开洛阳了,洛阳各路僧俗,排着长队护送恩僧耆域一直到河南城。耆域在河南城西门外,面向东方,双手合十,连连点头,感谢洛阳僧俗各界。然后转身西向,大家都看着他慢慢地启步走了,有不少人,想继续送行,但就是赶不上,耆域只好用禅杖在当路划了一条横线说:“就在这里相别吧!”耆域一转身上路了,瞬息间,不见了踪影。
这一天,有一个从长安回来的洛阳人说,他在长安城内的一座寺院里,见到了耆域,二人还相互问候。
这一天黄昏时节,洛阳商人胡湿登在流沙城见到了耆域 ,二人也以礼相问候。计算起来,耆域己日行九千余里。
耆域回到天竺后,不知所终。
西域健行僧人——犍陀勒
在佛教的僧人中,有的炼就了一身健步如飞的功夫,内中必有真伟传秘诀,但也必须苦炼,都非一朝一夕所成。当人们看到的时候,似乎是“得来并不非功夫。”请看健行僧犍陀勒的事迹,就知道了。
犍陀勒,西域僧人,在周游西域各国后,又东渡华夏,最后在洛阳大市寺住了下来,一转眼有十多年了。
洛阳僧俗都爱听犍陀勒讲经说法,也都十分敬仰他的高风这亮节,但没有人能真正说出他的底细来。
有一天,犍陀勒在讲经说法后,对众僧说:“洛阳东南有一座盘至山,山上原来有座古寺,现在寺己全毁,而寺址犹在,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可去看一看,或者说把它修复起来。”
众僧人一开始不相信犍陀勒老师的话,因为洛阳僧人压根儿就没有听说过盘至山有座寺院。众僧人,不好意思当老师的面,提出反对意见,但都知道犍陀勒老师能预知别人不知晓的事情。于是,众僧人商量着派几个僧人到盘至山前去调查一下,验看个究竟。谁知,犍陀勒师知道了众僧的安排,便决定同众僧一起前去盘至山。
这一天,天高气爽,秋风拂拂,犍陀勒师一行人,早饭用过,便兴致勃勃地离开寺院,向东的大道走去。
中午过后,他们进入林木葱茂,山果累累的盘至山腰,在一处四面平坦的地方,犍陀勒查看后,示意僧友们说:“这里就是古寺的基础呵。“僧友们用带来的工具,照着犍陀勒指示的地方就立刻挖了起来,不一会儿,在二尺多深处,探出了青石条铺的石基。众僧友高兴极了,看看犍陀勒师不露容色的表情,越发对老师尊敬了。
犍陀勒看着众僧友的高兴劲儿,在这块地表没有作任何痕迹的平地上,又给他们指出了山门和各层大殿的位置,尤其是指示到这里是讲经堂那处是僧舍址时,众僧友很想当面验看。犍陀勒同意,立即又挖掘 了起来。不大一会儿,这两面三刀处的地基都裸露出来了。众僧友十分惊叹犍陀勒师的预测功夫。
犍陀勒回到洛阳后,商量着要在山青水秀的盘至山恢复这座寺院。
一年后,盘至山寺院,修复一新,洛阳众僧都推荐犍陀勒为该寺寺主。洛阳远近的僧俗,都慕名前去盘至山寺,听经传法,弘扬佛法。
盘至山约距洛阳有一百余里远。犍陀勒师每天被邀要到洛阳各寺讲经说法,但他决定不住洛阳,仍回盘至山。所以,他每天一早就起身去洛阳,不误讲经时间,一到黄昏,就到洛阳大街上化一钵油,回寺点灯,就这样,长年累月,不曾间断过。
洛阳僧俗中,也有健步疾行的人,总想给犍陀勒比试一下快慢程度,这一天黄昏,犍陀勒准备返回盘至山。有一人在犍陀勒后边,紧紧跟着如飞马奔跑,直跑得气喘嘘嘘,通身大汗,才跑了一半路,就叫苦不迭:“跟不上啦!”
犍陀勒,轻松自如,不快不慢地回过头看看这个精疲力尽的人说:“来,来,拉住我的袈裟角。”这人赶快照办,随后这个人只听大风在耳边呼呼作响,顿失疲倦,转眼见,和犍陀勒一同到了盘至山寺,僧人们便接过油钵点燃了油灯。山寺中荡漾着幽扬的诵经声。
犍陀勒在洛阳和盘至山传法讲经数十年,后不知去向。
写经僧人——安慧则
在佛教僧人中,书法大家不乏其人,而以正楷书写经书、字体如豆、辨识清晰而载之于籍的,恐怕只有西晋僧人安慧则了。
安慧则,出生地和氏族不详。少年时,性格反常,他的思惟特别敏捷远远起过常人,谈论天下时事,历史人物,听者无不佩服。安慧则有一手好写,尤其是正书写得极不寻常,不少富贵之家请他写幅,他有求必应。
晋怀帝永嘉年间,天下流行瘟疫,安慧则昼夜祈祷,愿患疫百姓早日康复,一方面亲临疫区为患民治病,所到之处,受到患者及其家人的亲切欢迎。
这一天,安慧则早出寺门,履行给患者治病。不知不觉走到一个拐弯处,发现路边有两块石头,形状象瓮一样,口朝上摆着,安慧则看到后,很是诧异,于是,就走近它,拿起来一看,发现里边还有水,摇晃一下,里面晃晃当当,发出水的响声。安慧则一想,这一定是佛安排的,是给病人用的。他把两块石头用袋子装着搭在肩上。到了一个患者家里,先倒了半匙让病人喝下去果然立刻痊愈。安慧则便走家串废物户,让一个个患者饮用,结果救治了好多患者。
安慧则,后来到了洛阳,住在洛阳大市寺。诵经之余,他用狼毫小楷在黄绢上书写《大品经》一部,合为一卷,字体形如小豆一样大,但一般人都能看清楚,总共写了十几本。其中一本送给了汝南周仲智的妻子胡母氏供养。胡母氏后来带着这部经卷到了江南。有一次,胡母氏的住家失了火,风吹火盛,来不及抢救经卷,胡母氏哭天抢地痛苦万分。待火息后,胡母氏一点希望也没有地想在灰烬中查找到一点那怕烧剩的片纸痕迹,也得保存下来,受到安慰。就这样漫无目的的扒找着,谁知在灰烬 深处扒出来了第一轴本,还是那样黄亮亮的颜色,齐整整地完好无损。胡母氏高兴极了,全家以及所有邻居都感到震惊。一时广为流传,有不少心肠不好,行为不端的人,也都改邪归正,有的也就信起佛来。
这部经火无损的经卷,后来藏在建业简净寺住持首尼处。
在中国佛教史上,象金刚智和不空这样的外来师徒,能在异国同创一宗,蔚然成风,绝无仅有,一种文化事业的开创,靠这样默契的凝聚力,方能开拓。金刚智之后,不空继续扛起弘扬密教的旗帜,往来故国与大唐,把密教的流布推向了高峰,其精神可嘉,值得后人景仰。
一 弘传密教 赴大唐译经传教
不空,梵名阿月佉跋折罗,意译不空金刚,只言“不空”,为略称。法名智藏,所以又称不空智。原籍北天竺,幼失双亲,和后随叔父观光东国。年五十,于阇婆国(今印尼爪哇)师事金刚智。金刚智开始以梵本《悉昙章》及《声明论》来启导,不到十天,不空就把两部通彻完了,老师己看到不空和一般人不同,就给他授了菩萨戒,接着引入金刚界大曼荼罗,以掷花作考验,由此金刚智知道不空以后能夠大兴教法。不久,不空随师父东渡大唐。
不空20岁时,在洛阳广福寺受具足戒,后善解一切有部,闇熟异国书面语和口语,常随师金刚智共同译经。不空的颕悟,出类超群,他学《声明论》,一般需十二年,他只用了半年;诵《文殊普贤行愿》,需一年功夫,他只用了两个晚上,可见他的悟性超人。来大唐前,不空想学《新瑜珈五部三密法》,求师示教,因需三年,当时师有他事而未应诺。这时,不空打算重返天竺,当天晚上,金刚智梦见京城里寺院的菩萨像都向东走,醒来方知道不空是真法器,于是,荅应了他的请求,并授与《五部灌顶护摩阿阇梨法》及《毗卢遮那经》,《苏悉地轨则》等,所有密教经典,有求必应。此后,不空紧跟老师,随侍不离。长期来往东、西二京,译经弘教,成了金刚智一位得力的手足。
玄宗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下诏准允金刚智和不空师弟,一同回国。一到洛阳,金刚智预知自己大限己到,即向不空告诉后事。金刚智圆寂后,不空尽力料理一切葬事。后奉师遗命,前往师子国和五天竺,继续求法。同时,大唐让不空以大唐特使名义,持国书前往这些国家。不空受双重之命,便离开洛阳到了广州。
不空刚到广州,为应采访使刘巨邻之请,特为他举行了灌顶仪式,紧接着,在法性寺连续广度众人数以千计。将启行时,刘巨邻召见蕃客船主,告诫要将不空三藏顺利送达目的地。这年十二月 ,不空与弟子含光等37人,一同登舶前行。中经诃陵国(今印尼爪哇),到了师子国。
不空到了师子国后,受到了隆重的礼遇。国王派专使去迎接,将入城,步骑羽林军开道。国王迎见不空,并恭请他住在宫中,七日供养。每天用黄金斛盛着香水,为不空洗浴。太子、后妃、大臣亦都象国王一样加礼。不空率弟子含光等37人,前往拜见师子国著名密教大师普贤阿闍黎,并拜他为师,还承蒙允准开坛重受灌顶。继而从阿闍黎学五部契印,曼陀罗法,瑜伽、护摩等,前后三年。又在师子国广泛收集密教经典和各种佛教典籍,共100部120卷。后又率弟子遊学五天竺,求师寻典。从天竺返回大唐,途经师子国时,国王罗迷伽派特使随不空一起前赴大唐。
天宝五载(公元746年),不空一行风尘仆仆回到了长安,遂进上师子国王的呈表和所贡献的宝物。奉诏暂住鸿胪寺,继诏入大内,立坛为玄宗帝灌顶。后移居净影寺,开始译经,并进行设坛灌顶活动。
天宝八载(公元749年),不空奉诏准允回国,乘骑五匹,一到韶州,诏至再留。
天宝十二载,奉诏赴河陇节度使哥舒翰之请。次年,不空到武威住开元寺,哥舒翰及其幕僚皆愿受灌顶,士庶数千人都在道场围观,弟子含光等亦受五部法。另外,还为功德使、开府李元琮受法,并授金刚界大曼荼罗。这一天,道场突然发生地震,人心惶惶,不空从容回荅大家说:“这是群心合拢之力所至呵!”
天宝十五载,不空奉诏还返长安住大兴善寺。
二 依国主 荣哀一生
安史叛乱爆发,玄宗离京逃往西蜀,不空滞留长安。不久,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史称肃宗。不空随时与肃宗通情报,肃宗也派专使暗中向不空求秘密法。打败叛军收复长安这一天,就是不空预测出来告诉肃宗的,所以,不空特别受到皇帝的礼遇。后来,肃宗特请不空入大内,建道场护摩法,特为肃宗转轮王位七宝灌顶。肃宗有病时,不空特以经术为之祓除,第二天,病痊愈,肃宗尤加礼遇。不空上奏入山修炼,不久,遂恩准不空到终南山智矩寺修功德。代宗继位后,恩渥弥厚。不空刚译完《密严》、《仁王》二经,代宗知道后,特为作序,于是,将这两经颁行天下,发布之日,红云绕空,举朝庆贺。
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十一月,诏授特进试鸿胪卿,加号大广智三藏。
大历三年(公元768年),于兴善寺立道场,勅赐锦绣褥12领,绣罗旙32首,又赐道场僧27日斋粮, 并敕近侍大臣、各禁军使一起灌顶。
大历四年冬,不空奏请天下食堂中置文殊菩萨为上座,皇帝照准。
大历五年夏,不空奉诏入五台山修功德,法事完毕,代宗以师子骢并御鞍辔派内监出城迎入大内,赐沿路供帐。
大历六年(公元771年)十月二日,皇帝诞节,不空上表祝贺,并陈述历受皇帝恩赏和自己从事译经成果和弘法情况。内监李宪诚宣诏赐不空锦綵绢八百疋,同翻经十大德各赐三十疋,沙门潜真表谢,僧俗弟子都有不同的赏赐。
大历九年六月的一天夜里,不空对弟子赵迁说:“拿笔来我略出《涅槃荼毗仪轨》以留后代,你们就以此来给我送终。”赵迁一连叩了三个头说:“幸请慈悲久住。不然,众生托附谁呢?”不空笑笑罢了。紧接着,就向赵迁示疾,并上表告辞。皇上敕特使慰问,并赐医药。敕加开府仪同三司,封肃国公,食邑三千户。不空看到这种情况很不高兴,并说:“圣众俨如舒手相慰,白月圆满,我当走了。为什么临终时更加窃取名位呢?”于是就以先师所传的,五股金刚铃杵、银盘子、菩提子、水精数珠,留作赠别纪念,交给内监李宪诚进上。六月十五日,不空用香水澡沐,头朝东倚卧面朝北望着宫阙,以大印身定中而寂灭,享年70岁,僧腊50。
不空圆寂的消息传到宫廷,皇帝辍朝三日,以示哀悼。诏赠开府仪同三司、司空,赐肃国公,谥号大辨证广智三藏和尚,赐绢布杂物很多,赐钱40万,造塔钱200余万。特派功德使李元琮负责丧葬事宜。
七月六日,不空遗体在长安城南陵原火化,帝派内给事刘仙鹤以香茶祭奠。火化后,收拾利子数百粒,八十粒进内保存。不空的顶盖骨没有燃化,中有舍利一颗,半隐半现,敕于寺院另建塔存放。这个月,朝廷重臣,中貴,神策六军,御史大夫,尚书仆射,侍郎,列卿,京兆尹,诸卫将军俱申祭奠,僧俗四众弟子数千人,也都各自设位祭奠。
三 弘教显方技 荣哀一世中
不空在大唐的佛教活动,因其属密经一系,所以注重法事活动,尤其法术之高超,可与善无畏、金刚智齐名,久旱祈雨,是不空的一项高技,玄宗时,因久旱不雨,敕空祈雨,空说:“过了某一天可以祷告,不然如强得,雨暴得厉害。”敕请本师金刚智设坛果然风雨大作不止,大街上出现漂溺,树木有被拔倒的。玄宗诏空制止,不空于寺中捏了五六个泥人,放到水中并用梵咒,顷刻间,雨过天晴。
代宗时,有一年春夏不雨,诏空祈请,诏书说,如三日内下雨,是和尚的法力;三日以后下雨,那就不是法力了。不空受敕,建立法坛,到第二天,大雨如瓢泼一样下来。代宗赐给不空紫罗衣并杂綵百疋,弟子衣七副,特设千僧斋,作为报功。
玄宗很想测试一下不空的法术,有一次,特召术士罗公远与不空对法,同在便殿。开始后,不空不断反手搔背,罗公远说:“愿借尊师如意。”当时殿上有花石,不空挥动如意,在罗的前面击碎了花石,罗公远再三向前,就是得不到如意。这时,玄宗急了,想起身去取,因为眼睁睁看着如意在那里。玄宗起身时,不空说:“三郎(玄宗小名)请不要起身,这是影子啊!”当着玄宗的面,不空举手向罗公远出示了如意,如意又宛然在手。
不空在弘教中,一般情况下不展施法术,也不向僧众宣扬,每次出手施术,都是在不得己时,其法术增强了密教僧众的凝聚力。
不空在大唐的宣教活动,主要在译经,总其一生,所翻译的经论、仪轨、陀罗尼等共140部143卷,这些主要属密教经典。从善无畏开始,中经金刚智,到不空结束,中国密教从天竺传来后,其经典大体上翻译完备,可以说,不空是最后一位集大成者,他译的三卷本的《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五卷本的《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和一卷本的《一字顶轮王瑜伽经》等,对密教的弘扬都起到了最大的作用。不空不囿门户之见,还翻译或重译了大量显教的经典,他改译了《仁王般若经》而是般若余蕴更明;重译了《密严经》,而进一步沟通了《华严》、《胜曼》的意旨;重译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而抉择了大集法门。
不空对于前人西去求法,带回大量没有翻译的经卷资料,十分重视,他于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奏请将这些资料集中在大兴善寺,以备日后译出流传。这些资料的来源由玄奘、义净、善无畏、菩提流志和宝胜等,经过了无法形容的困难,来到了大唐,所以不空特别珍爱。遗憾的是,这些梵文经夹,在唐武宗“会昌法难”(公元845年)中,毁灭殆尽。
不空的译经,从质与量上讲,与前人比都有所突破,并成为后人译经的楷模,在中国佛教史上,堪与北朝的鸠摩罗什,南朝的真谛和唐代的玄奘,合称四大翻译家。
不空自随其师入大唐弘教以来,就表现出非凡的宣传才能,玄宗时,不空的才华和能力,可与早来的善无畏及其师金刚智并称“开元三大士”,足见其在佛教界和大唐朝廷的地位之高。安史叛乱中,不空虽滞留长安,但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与和平,与元在灵武的肃宗,保持信讯来往,鼓动收复京师,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所以得宠于肃宗。代宗时期,不空出入朝廷,与文武官员、王公貴戚,深交相纳,情谊特厚,并进而跻身于公卿班位,被授予特进试鸿胪卿;寂灭后,还又被赠肃国公、司空,这些特殊的荣誉,在中国佛教史上,可以说没有任何僧人可与论比,真所谓“冠绝千古,首出僧伦”了。
不空“翼赞三朝,近三十载”的特殊地位,和他本身的高尚道德修养,以及他天赋的精湛的语言本质,造就了他弘扬密教优越的自然条件。密教两位创始人善无畏和金刚智,地位虽高,徒众虽多,但仅限于东西二京,而不空在继续弘扬密宗的道路上,濶步前进,在二京,在河西,在岭南,在朝野,时不时与君臣,与僧俗,与士庶都在交往,足迹所止,即法到处。不空晚年,在五台山让弟子建造五处寺院,又在太原置文殊院,这些寺院成为密教盛传之地,并不断深入社会基层,经不空的弘传,密教遂为唐代佛教六大宗派之一。佛教史家称不空为密教三大创始人之一,而僧传则列善无畏为密教的创祖,金刚智为始祖,不空为二祖。
第三章 历史故事 曹操对方术道士“聚而禁之”
汉献帝初平三年(公192年),曹操在济北诱降黄巾军三十万,男女百余口,他挑选了精锐的黄巾军将士,组织了号称“青州兵”的一支武装力量,归属部下,扩大了自己的势力 。
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又击败汝南、颍川的黄巾起义军,收起义军降卒数万,并占领汝南、颍川两郡,接着又以武力挟持献帝迁到颍川郡的许昌,自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掌握了主动权,在军事上建立了自己坚实的基础。
就在曹操隐定住局势之后,他从太平道的黄巾军起义中,得到了教训便开始对道教术士进行笼络利用和控制镇压相结合的手法。
当时天下的术士高道,大都在洛阳活动过,载之口碑,名传天下,所以,曹操按图索骥,网不虚撒,有名术士,完全被曹操笼络到许昌,不允许个人随便活动,这就叫“聚而禁之”。
被“聚而禁之”的高道有: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年百岁犹有壮容,时人称为仙。他所创编的“五禽戏”,能强身祛病,至今流传民间。
冷寿光,与华佗同时,年纪一百五六十岁,须发尽白,而面色如三四十岁。
鲁女生,长乐人,曾在嵩山采药,得一女道士秘诀,后炼长生术,绝谷八十余年,日更少壮,面如桃花,日能行三百里。
甘始,太原人,善行气,不饮食,又服天门冬,行房中事,依容成玄素之法,并有著作传世。在世百岁,后入王屋山。
东郭延年,山阳人,少好道,合服灵飞散,能夜书,在寝室中,身生光,照见左右。行六甲左右术,能占吉凶。后入山隐遁。
封君达,名衡,陇西人,平时不告人姓名,常因骑青牛往来,人们称他为“青牛道士”。少好道,通老、庄,勤访真诀,凡图笈传记,无不诵习,后入山服术百余年,回乡里如二十余岁,乡人称奇。其有名炼功诀曰:“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去肥浓,节咸酸,减思虑,捐喜怒,除驰逐,慎房事”。据说,曹操行之有效。
赵圣卿,洛阳人,善作丹书符劾,能驱神使鬼。为魏国军吏。
王真,上党人,少为郡吏,年七十,乃好道,曾得仙经歌诀说:“巾金巾,入天门,呼长精,吸玄泉,鸣天鼓,养泥丸”,甚得其法,后入洛阳女儿山。
郗俭,上党人,师事王真十余年,善辟谷,曾得王真蒸丹小饵法,曹植曾亲自见他辟谷百日,一切起居生活正常,深感其奇。
费长房,汝南人,曾为市掾。一日,独见一卖药老汉,在散市后,跳入药壶中。后随老汉入山学道,老汉授其驱鬼神之术,又授其一竹杖骑上可腾空行走,日行千里。并能为人治病。
左慈,字元放,庐江人,善道术。据说,曹操曾试闭之,让他断谷一月,而颜色不变气力自若。操以为他是左道旁门,想杀他,他又乘机逃到江东。见孙策,孙策知其有道术,也想杀他,他又隐遁起来;后见孙权,孙权知其有高术,以礼接见了他。左慈,明五经,通星气,善六甲,精隐遁术。
蓟子训,有神异道术,名传京师。士大夫皆从其学。善胎息之法,喜读《易经》,并有幻化奇术后隐遁去。
曹操把上述方术道士,集中起来,是怕他们聚众闹事,因为他们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曹操对那些愿意接受其利用的人,则优宠他们,待之以厚礼,甚至对他们封为军吏,如郗俭、左慈、甘始等;有的不听劝告,则忍痛杀之,如华佗等。
第四章 寺观简介 第三节 历代寺观名人祠庙一览表 (一)历代佛寺一览表
白马寺 东汉永平11年(68) 洛阳城西阳门外3里御道南
少林寺 北魏太和20年(496) 洛阳城南少室山北麓(今登封西北13公里处)
风穴寺 北魏 洛阳城南少室山南麓(今汝州北5公里处)
石窟寺 北魏永平3年(510) 洛阳城南大谷关(今偃师水泉)
石窟寺 北魏熙平2年(517) 洛阳龙门古阳洞
灵岩寺 北魏正光4年(523) 洛阳龙门宾阳洞
香山寺 北魏 洛阳龙门香山
皇姑寺 北魏 洛阳城西北丛王岭(今孟津境内)
永宁寺 北魏熙平元年(516) 洛阳皇宫前阊阖门御道西
建中寺 北魏普泰元年(531) 洛阳城内延年里阉官司空刘腾宅
长秋寺 北魏 洛阳城内延年里
瑶光尼寺 北魏 洛阳城内阊阖城门御道北
景乐寺 北魏延昌元年(512) 洛阳城内阊阖门南御道东
昭义尼寺 北魏 洛阳城东门内御道南
胡统寺 北魏 洛阳城内永宁寺南一里
修梵寺 北魏 洛阳城青阳门内御道北
嵩明寺 北魏 修梵寺西
景林寺 北魏 洛阳城开阳门内御道东
明悬尼寺 北魏 洛阳城建春门外石桥南
龙华寺 北魏 洛阳城建春门外阳渠南
璎珞寺 北魏 洛阳城建春门外御道北
宗圣寺 北魏 洛阳城东
崇真寺 北魏 洛阳城东
昌尼寺 北魏 洛阳城东建阳里东南角
景兴尼寺 北魏 洛阳城东
庄严寺 北魏 洛阳城东阳门外御道北
秦太上君寺 北魏 洛阳城东阳门外2里御道北
正始寺 北魏 洛阳城东阳门外御道南
平等寺 北魏 洛阳城青阳门外2里御道北
景宁寺 北魏 洛阳城青阳门外3里御道南
景明寺 北魏 洛阳城南宣阳门外1里御道东
大统寺 北魏 洛阳城南景明寺西
秦太上公西寺 北魏 洛阳城南景明寺南1里
秦太上公东寺 北魏 洛阳城南景明寺南1里
报德寺 北魏 洛阳城南开阳门外3里
正觉寺 北魏 洛阳城南延贤里
龙华寺 北魏 洛阳城南报德寺东
追圣寺 北魏 洛阳城南报德寺东
京师寺 北魏 洛阳城南报德寺东
菩提寺 北魏 洛阳城南慕义里
高阳王寺 北魏 洛阳城南津阳门外3里御道西
冲觉寺 北魏 洛阳城西阳门外1里御道北
宣忠寺 北魏 洛阳城西阳门外1里御道南
典御寺 北魏 洛阳城西阳门外宣忠寺东
宝光寺 北魏 洛阳城西阳门外御道北
法云寺 北魏 洛阳城西阳门外宝光寺西
开善寺 北魏 洛阳城西阜财里
追先寺 北魏 洛阳城西寿丘里
融觉寺 北魏 洛阳城西阊阖门外御道南
大觉寺 北魏 洛阳城西融觉寺西1里
永明寺 北魏 洛阳城西大觉寺东
禅虚寺 北魏 洛阳城北大夏门外御道西
凝玄寺 北魏 洛阳城北广莫门外1里御道东
洛雁寺 隋开皇19年(599) 洛阳城西南延秋
惠日道场 隋大业七年(611) 洛阳皇城景运门内道右
法云道场 隋大业七年(611) 洛阳皇城景运门内道右
敬爱寺 隋 洛阳城内
天女寺 隋 洛阳城内
云花寺 隋 洛阳城内
光发寺 隋 洛阳城内
汉王寺 隋 洛阳城内
延庆寺 隋 洛阳城内
景福寺 唐贞观9年(635) 洛阳城内
敬善寺 唐显庆中(656~661) 洛阳城南
奉先寺 唐调露元年(679) 洛阳龙门西山南
香山寺 武周天授元年(690) 洛阳香山
大云寺 武周天授2年(691) 洛阳城内毓材坊
佛光寺 武周证圣元年(695) 洛阳皇城大内
同德寺 武周 洛阳皇城大内
徧空寺 武周 洛阳皇城大内
佛授记寺 武 洛阳城建春门内
奉国寺 唐 洛阳城内行修坊
崇化寺 唐 洛阳城内旌善坊
波斯胡寺 洛阳城内修善坊
荷泽寺 唐 洛阳城内宜人坊
长寿寺 唐 洛阳城内南市西南隅
福先寺 唐 洛阳城内延福坊
安国寺 唐 洛阳城内宣风坊
昭成寺 唐 洛阳城内道光坊
太平寺 唐 洛阳城内归义坊
卫国寺 唐 洛阳城内殖业坊
华严寺 唐 洛阳城内景行坊
太原寺 唐 洛阳城内积德坊
天宫寺 唐 洛阳城内天津桥南
广福寺 唐 洛阳城内
广爱寺 唐 洛阳城内
龙兴寺 唐 洛阳城内宁人坊
东魏国寺 唐 洛阳城内
天竺寺 唐景云2年(711) 洛阳龙门东山
皇觉寺 唐开元7年(719) 洛阳龙门西山
菩提寺 唐开元14年(726) 洛阳龙门西山
广化寺 唐乾元元年(758) 洛阳龙门西岗
乾元寺 唐乾元2年(759) 洛阳龙门东山
宝应寺 唐宝应元年(762) 洛阳龙门广化寺南
潜溪寺 唐 洛阳龙门广化寺、宝应寺间
安国寺 明 洛阳老城一中东院
莲花寺 明 洛阳老城二师学校
圆觉寺 明 洛阳老城二师学校
观音寺 明 洛阳老城老集煤厂
寿春寺 明 洛阳老城康乐巷南
万泉寺 明 洛阳老城体育场
地藏庵 明 洛阳老城民生制药厂
云集庵 明 洛阳老城民生制药厂
石佛堂 明 洛阳老城大西门内路南
白衣堂 明 洛阳老城六中后边
水路堂 明 洛阳老城老集宏达粮店
白衣堂 明 洛阳老城一中东院
观音堂 清 洛阳老城人和巷
无量殿 清 洛阳老城马市街道北
华章寺 清 洛阳老城马市街小学
目莲庙 清 洛阳老城成功街豆制品厂
迎恩寺 明 洛阳老城东关洛一高中学校
千祥庵 明 洛阳老城东关洛阳林校西院
古唐寺 明 洛阳老城东郊唐寺门
第三节 历代寺观名人祠庙一览表 (二)历代道观一览表
中岳庙 西汉元封元年(前110)洛阳城东南嵩山
濯龙宫 东汉初 洛阳皇城濯龙园
濯龙祠 东汉初 洛阳城南万安山
通天宫 西晋 洛阳城内
洞天宫 西晋 洛阳城内
灵仙宫 西晋 洛阳城内
灵宝宫 西晋 洛阳城内
道坛 北魏 洛阳城南
通真玄坛 隋大业七年(611) 洛阳皇城景云门内道左
玉清玄坛 隋大业七年(611) 洛阳皇城景云门内道左
上清宫 唐龙朔2年(662) 洛阳城外北邙山
福唐观 唐 洛阳城内崇业坊(今洛南角西岗村)
龙兴观 唐 洛阳城内明教坊(今洛南赵村)
弘道观 唐咸亨3年(672) 洛阳城内修文坊(今安乐窝南)
景云观 唐 洛阳城内修业坊(今洛南西岗村北)
麟跡观 唐 洛阳城内敦化坊(今洛南栖霞宫)
景龙宫 唐 洛阳城内道德坊(今洛阳南关)
全真观 唐 洛阳城内宣教坊(今洛南狮子桥)
道冲观 唐 洛阳城内绥福坊(今洛南白碛)
太微宫 唐 洛阳城内积善坊(今洛阳西工下池)
弘道观 唐 洛阳城内清化坊(今洛阳十字街东北)
圣真观 唐 洛阳城内立行坊(今洛一高中)
开元观 唐 洛阳城内
安国观 唐 洛阳城内正平坊(今洛南赵村北)
通玄观 唐 洛阳城内敦化坊(今洛南栖霞宫)
凌空观 唐 洛阳城内
延唐观 唐 洛阳城内
老君庙 唐 洛阳城北郊(今邙山下清宫)
升仙观 唐 洛阳城东南(今偃师缑氏)
云溪观 北宋 洛阳城东北(今洛阳十一中)
洞真宫 北宋 洛阳城东夹马营(今湹河环卫站)
风仙姑洞 金 洛阳城东北(今三井洞街)
三井洞 金 洛阳城东北(今洛阳十一中)
玉虚观 金 洛阳老城道尊街(今洛阳制盒厂)
岱岳观 元 洛阳东关(今洛阳林校)
洛神庙 元 洛阳东关洛川街
九真观 元 洛阳城南安乐窝
玉清宫 元 洛阳老城人民会堂
府城隍庙 明 洛阳老城西大街(今六中、三十中)
县城隍庙 明 洛阳老城西关(今豫通街小学)
神州庙 明 洛阳老城吴家街路北
祖师庙 明 洛阳老城北大街路东(今市文物局)
三清庙 明 洛阳老城西关(今坛角小学)
关林庙 明 洛阳老城南郊(今市古代艺术馆)
延福宫 明 洛阳老城康乐巷(今盐业公司家属院)
三官庙 明 洛阳东关上窑
祖师庙 明 洛阳南关演武场北
祖师庙 明 洛阳南关河堤北
祖师庙 明 洛阳西关豫通街
祖师庙 明 洛阳人和巷东
大王庙 明 洛阳南关河堤旁
后土庙 明 洛阳老城北关(今市机床厂)
春秋阁 明 洛阳北关徽安影院
关帝庙 明 洛阳老城西北角煤土沟
灵关庙 明 洛阳西关坛角北
文昌阁 明 洛阳老城柳林街(今文峰塔)
魁星阁 明 洛阳老城柳林街)(今文峰塔)
灵官庙 明 洛阳老城人民会堂北
灵官庙 明 洛阳西工东下池
天爷庙 明 洛阳老城高明街路北
妥灵宫 明 洛阳老城四眼井
关帝庙 清 洛阳老城东和巷
奶奶庙 清 洛阳老城中和巷
祖师庙 清 洛阳老城人和巷
二仙奶奶庙 清 洛阳老城柳林街
马王庙 清 洛阳老城民生制药厂
天齐庙 清 洛阳老城东北隅
鲁班庙 清 洛阳老城北大街路东
小关庙 清 洛阳东都商厦北半部
火神庙 清 洛阳东都商厦南半部
龙王庙 清 洛阳东都商厦东人民银行
三皇庙 清 洛阳老城古香小学
九龙圣母庙 清 洛阳老城同化街
关帝庙 清 洛阳老城豫西宾馆
五谷庙 清 洛阳老城义勇街西
奶奶庙 清 洛阳老集煤厂东
关帝庙 清 洛阳老城旧府门东
旗纛庙 清 洛阳老城合盛栈
三义庙 清 洛阳老城同化街
马王庙 清 洛阳老城操场街西南角
马王庙 清 洛阳老城营林街西头
白衣阁 清 洛阳老城农校街
文昌阁 清 洛阳老城农校街
火神庙 清 洛阳南关贴郭巷
关帝庙 清 洛阳西关铸造厂
关帝阁 清 洛阳西关万安街南
关帝阁 清 洛阳南关凤化街
关帝庙 清 洛阳北关五权街
五道庙 清 洛阳老城北邙路街
灵官庙 清 洛阳北关灵官洞
炎帝庙 清 洛阳西关坛角西
财神庙 清 洛阳东关新街北口东
奶奶庙 清 洛阳东关环东小学
火神庙 清 洛阳东关环东小学
大王庙 清 洛阳东关环东小学
三灵侯庙 清 洛阳东关大通巷东
奶奶庙 清 洛阳东关湹河影院对面
五道庙 清 洛阳东关湹河影院南边
帝君庙 清 洛阳老城东门口南边
大仙堂 清 洛阳老城东门口南城壕边
四龙庙 清 洛阳东关春场街东
大仙堂 清 洛阳东关民族路北城壕边
太祖庙 清 洛阳东关湹河环卫站东
小关庙 清 洛阳东关三乐食品厂
岳王庙 清 洛阳东关三乐食品厂
土地庙 清 洛阳东关林校
关帝庙 清 洛阳东关林校
土地庙 清 洛阳东关爽明街小学
关帝庙 清 洛阳东关良佳街北
关帝庙 清 洛阳启明西路北
三仙庙 清 洛阳东关乐善街
牛王庙 清 洛阳夹马营路北
马王庙 清 洛阳东关买家街
火神庙 清 洛阳北窑小学家属院
火神庙 清 洛阳下窑和顺街
关帝庙 清 洛阳下窑勒马听风街
关帝庙 清 洛阳上窑北湾街
奶奶庙 清 洛阳上窑星星对窝街
吕祖庵 清 洛阳北郊邙山
吕祖庵 清 洛阳北郊猪龙嘴
老君庙 清 洛阳涧西浅井头
关帝庙 清 洛阳涧西西小屯
齐天大圣庙 清 洛阳西工东下池
大仙堂 清 洛阳西工东下池
火神庙 明 洛阳关林镇大屯
泰山庙 明 洛阳龙门镇李屯
大王庙 清 洛阳南安乐窝
泰山庙 清 洛阳南赵村
祖师庙 清 洛阳南田村
玉皇庙 明 洛阳古城乡夜叉母
玉皇庙 明 洛阳李楼乡石人村
第三节 历代寺观名人祠庙一览表 (三)历代名人祠庙一览表
贾谊祠 明 洛阳东关爽明街西
董宣祠 明 洛阳鼓楼东路北
老子故宅 明 洛阳市二十四中校内
府文庙 明 洛阳市文明街小学
县文庙 明 洛阳东关问礼碑后
周公庙 明 洛阳都城博物馆
狄公祠 唐 洛阳白马寺前
薄太后庙 明 洛阳东关通巷
三贤祠 明 洛阳林校西院
邵公祠 宋 洛阳南安乐窝
吉利区
泰山庙 明 里仁村 道教
老君庙 晋 冶戍镇 道教
万佛寺 佛教
宜阳县
光武庙 汉 三乡镇北汉山上 名人祠
子陵祠 汉 光武庙西侧 名人祠
虎头寺 北魏 县城东虎头山 佛教
灵山寺 明 县城西凤凰山北 佛教
太和寺 清 县东丰李村 佛教
长真观 金 韩城 道教
玉阳宫 元 三乡南寨村 道教
福昌阁 明 韩城福昌村 道教
龙潭寺 佛教
汝阳县
岘山寺 北齐 县城南岘山北麓 佛教
宝应寺 唐 县城北20公里处 佛教
观音寺 五代 县城东南15公里处 佛教
练溪寺 元 县城东紫罗山练溪岭 佛教
崇天宫 明 县城南岘山山腰(二道宫) 道教
老君庙 明 县城南岘山山下(头道宫) 道教
桃园宫 战国 县城东南云梦山下 道教
云梦洞 战国 县城东南云梦山下 道教
祖师庙 明 县城南岘山顶上(三道宫) 道教
汉高祖庙 明 县城北旗杆山下 名人祠
玄武宫 明 县城北娘娘山上 道教
文昌宫 明 县城北娘娘山上 道教
伊川县
皇觉寺 唐 县城关镇郭寨村 佛教
大觉寺 元 县高山乡谷窑村 佛教
姜公庙 县城关镇 道教
南岳庙 县鸣皋镇 道教
府君庙 县吕店街 道教
南行宫 县吕店北 道教
栾川县
静安寺 唐 县汤池温泉源上 佛教
白岩寺 县秋扒乡光峻岭北 道教
长春观 元 县赤土店乡观沟 道教
老君庙 县城东老君山上 道教
太清宫 清 县城东老君山下 道教
朝阳宫 清 县城东老君山下 道教
嵩县
庆安寺 元 县城北赵村川北岸 佛教
慧光寺 县车村乡顶宝石村 佛教
五顷寺塔 唐 县城南110公里处 佛教
姜公庙 县田湖镇东 道教
鹤鸣观 县田湖镇东 道教
祖师庙 县田湖镇东 道教
敬老宫 县城南 道教
汤王庙 县城南 名人祠
伊尹祠 明 县城 名人祠
二程故宅 县东耙耧山程村 名人祠
玉皇阁 县南白云山中 道教
乌曼寺 县南白云山中 佛教
洛宁县
金山寺 赵村乡樊村 佛教
玉泉寺 小界乡嶕峣山顶 佛教
紫盖寺 长水村西龙头山腰 佛教
龙王庙 长水村西龙头山顶 道教
龙泉观 元 故县乡寻谷村 道教
城隍庙 元 老城西大街 道教
龙王庙 小界乡嶕峣山半腰 道教
孔庙 宋 老城 名人祠
万安王府 明 老城东北隅 名人宅
琅华馆 明 陈吴乡新寨村 名人宅
祖师庙 县西南全宝山顶 道教
陈吴庙 陈吴乡 名人祠
偃师市
唐僧寺 缑氏 佛教
药王庙 城关 佛教
玄奘故里 缑氏 名人宅
万佛寺 上洞 佛教
老君庙 下洞 道教
火星宫 火神凹 道教
玉皇庙 曲家寨 道教
祖师庙 万安山顶 道教
祖师庙 牛心山 道教
白龙王庙 白草坡 名人祠
白龙王庙 万安山半腰 道教
黄大王庙 王庄 名人祠
升仙观 缑氏 道教
吕蒙正故里 相公庄 名人故居
独乐园 诸葛镇司马村 名人宅
黄大王故里 王庄 名人宅
九龙庙 石家庄 名人宅
关帝庙 老城 道教
马王庙 老城 道教
玉皇庙 老城 道教
天皇庙 老城 道教
城隍庙 老城 道教
新安县
石窟寺 北魏 西沃乡黄河崖壁 佛教
洞开真观 元 铁门镇烂柯山麓 道教
方山庙 铁门镇北 道教
娘娘庙 峪里乡黛眉山 道教
王乔洞 元 县城西烂柯山中 道教
白起庙 白墙村 名人祠
孟津县
负图寺 后赵建武十四年(348) 会盟镇西雷河村 佛教
升堂寺 明 会盟镇翠屏峰半腰 佛教
白云观 明 会盟镇翠屏峰北麓 道教
老君洞 清 会盟镇东小寨村 道教
碧霞祠 清 会盟镇东神州坡 道教
狄仁杰故居 唐开元二十三年(735)会盟镇西梁周寺村 名人祠
附录:原隶属于洛阳的各县佛寺、道观及名人祠庙一览表
石窟寺 北魏熙平二年(517) 巩义城北大力山下 佛教
兴佛寺 明崇祯十年(1637) 巩义东北莲花山上 佛教
圣母庙 明 巩义东南石城山下 道教
三官庙 清 巩义城南石井村 道教
杜甫故里 巩义东北架山下 名人宅
法王寺 东汉永平十四年(71) 登封嵩山玉柱峰下 佛教
嵩岳寺 北魏正光元年(520) 登封城北太室山下 佛教
永泰寺 北魏 登封西北太室西麓 佛教
会善寺 北魏 登封西北积翠峰下 佛教
刘碑寺 北齐天宝元年(550) 登封东南刘碑村 佛教
在孙寺 北齐青河三年(564) 登封东南蒋庄村 佛教
龙华寺 北齐武平元年(570) 登封东告成北门外 佛教
龙坛寺 唐 登封北太石东路 佛教
卢崖寺 唐 登封东北悬练峰下 佛教
莲花寺 唐 登封少室莲花峰下 佛教
马鸣寺 宋 登封东凤凰岭上 佛教
清凉寺 金贞祐三年(1215) 登封少室清凉峰下 佛教
宝林寺 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 登封颍阳南街 佛教
朝阳寺 明 登封东南曹村 佛教
广惠安 明 登封北轘辕关上 佛教
龙泉寺 明嘉靖九年(1530) 登封西南 佛教
崇福宫 东汉 登封东万岁峰下 道教
嵩阳观 隋大业八年(612) 登封嵩山太室山南 道教
奉天宫 唐调露元年(679) 登封嵩山逍遥谷中 道教
峻极宫 唐 登封嵩山峻极峰下 道教
清微宫 唐 登封嵩山少室清微崖下 道教
无极洞 唐 登封嵩山逍遥谷北 道教
嵩阳洞 唐 登封嵩山太室三皇口东南 道教
白鹤观 唐 登封嵩山太室三鹤峰上 道教
南岳庙 金 登封大金店中街 道教
卢医庙 明 登封东南凤凰山南 道教
九都释道》 后记
1965年秋,我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被分配到洛阳市十一中学任教。未几,被抽调于郊区邙山搞“四清”。在休假期间,顺便到上清宫浏览,结识了住持师维新道长。经研究:十一中校址为北宋云溪观,是易学家邵康节读书处;又是金代“全真七子”之一的刘长生,开创全真随山派之处;云溪观后的风仙姑洞,为金代“全真七子”之一的道姑孙不二,开创全真清净派之处。元代,洞观合并,建“三井洞”,流传至今。
八十年代初,我被调入省重点高中洛一高任教。我又发现洛一高校址,为明代创建的一座最大寺院——迎恩寺,为光宗皇帝之弟、福王朱常洵,为其母祈福而建。后又为李自成起义军擒捉福王处;又是林则徐充军新疆时在此结友处。
这两个校址的丰碑大篆,累累遗迹,激励了我,使我对九都洛阳的文化古迹,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兴趣,便一发而不可收,课余时间,实地考查寻访,搜集文字资料,具体研究起河洛佛、道教来,连带对《易经》也发生了兴趣。
1987年,我接受了河南省宗教局委托,撰写《河南省道教志》。
1988年九月,洛阳市道教协会宣告成立。师维新道长被推选为会长,我被推选为副会长兼秘书长。十月,洛阳市佛教协会宣告成立 ,我代表道教界到会祝贺,并结识了不少佛教界朋友。不久,我又受洛阳市宗教局委托,撰写《洛阳市道教志》。
九十年代起,转入对《易经》的研究。至1999年上半年,完成了近30万字的《易经语法研究》一书的定稿。
1999年5月下旬,我接受了撰写《九都洛阳历史文化丛书·九都释道》一书的具体任务。从6月下旬开始到今年9月,己完成了53万字的稿本。根据出版要求,再次修订成为现在的正本。
通过对九都洛阳释道文化的研究和本书的写作,我发现释道文化是历史文化的中心内涵。它代表了一个朝代和一个国家的政治、思想、经济、文化、信仰、民俗和伦理道德的高下水准。汉、唐两朝的政治思想宽松与包容,给释道文化,提供了能夠生存发展的肥沃土壤和适宜气候。它们所形成凝固的音乐文化,己造福于时人,并荫泽及子孙。至今,洛阳旅游的支柱文化,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这也正是我竭力写好本书的目的。
最后,我要顺便提及的是:儿子赵展,为我写作方便,特意弄台电脑;再者,我还要提到妻子王宜君医生,她为帮我写作,将全部稿子输入电脑,一直到反复修订成书。就这样,一年多来,同本书稿共始终;否则,我是难以按时完成的。
作者
于洛阳一高中
2000年10月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