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賴耶緣起與如來藏緣起之研究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25冊
大乘文化出版社
1978年11月初版
頁97-146
. 97頁 一、 云何緣起 莊子曰:「天其運乎?地其處乎?日月其爭於所乎?孰 主張是?孰綱維是?孰居無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機緘而不 得已耶?意者其運轉而不能自止耶?」又曰:「雲者為雨乎 ?雨者為雲乎?孰隆施是?孰居無事淫樂而勸是?風起北方 ,一西一東,在上彷徨,孰噓吸是?孰居無事而披拂是?敢 問其故?」釋子曰:宇宙天地之起也,人生萬物之生也,日 月時運之周行也,風雨氣節之變化也,於斯大自然界中一切 萬法,無主張者,無綱維者,無推而行者,亦非機緘而不得 已也;無隆施者,無勸是者,亦非無事而披拂也。曰:然則 宇宙天地果烏乎以運處耶?乃至風雨果烏乎噓吸而披拂耶? 一切萬有,生生變化百態不已者,果何故耶?曰:眾緣以起 ,因緣成熟,而現象結果以之而起故也。是故宇宙萬法之起 ,從眾緣而起;日月之周行,從眾緣而運動;風雨之變 98頁 化,乃至大自然界內一切生物,若動物,若植物,若礦物, 凡有現象形體之法,皆從眾緣而起,其中決無主張綱維之者 。所謂眾緣者何?曰:宇宙之萬法是也。此法之生起,由他 法為緣而得生起,即此一法,又為他法生起之緣。如是法法 為緣,相互以成其體,即此眾緣所成之體,又復為緣生起眾 法。如是觀之,宇宙也,萬法也,自然界也,生物聚也,一 緣之變化而已;故曰緣起。 一切有情,若人類,若動物,五趣四生,昇沉流轉,冀 樂不得,反受痛苦,誰為為之?孰令行之?復次,有情界之 轉變,或為人類,或作天眾,或為牛馬昆蟲之類,乃至或為 餓鬼地獄之類,其生活之狀態,或享受快樂,而飲食衣物自 在豐裕;或感受痛苦,而飲食衣物困乏不得。孰創造是?孰 主宰是?孰觀樂而迫行是?意者自然不變之如是耶?意者物 競天擇而不得已耶?敢問其故!釋之曰:眾緣以成,從因緣 而得結果。生滅律中,因果不爽,無誰何而為之?無誰何而 行之?無誰何而主宰?更無誰何觀樂而迫行之?曰:若爾, 一切有情昇沉變化苦樂無常,果何為而然耶?曰:為因緣而 如是也。是故人類之生死無常,苦樂時移,乃至社會界內一 切變遷,生物類中無量差異,皆從眾緣而得顯現;離緣眾外 ,則無一切社會變遷,亦無一切人生苦樂差別可得。由是觀 之,人生也,苦樂也,有情界之差別也,社會現象之變遷也 ,生滅無常之轉移也,亦緣之變化而已;故曰緣起。 有情眾生,由厭苦故,起上求心,止惡修善,沁心淑世 ,明因果理,漸次修學,見四諦道, 99頁 曰聲聞者;觀緣生理,曰緣覺者;發大悲心,自度度生,勤 修六度四攝,求證菩提涅槃,究竟利樂一切有情者,曰菩薩 人;菩薩之極,大覺圓明,宇宙人生,一切性相,幻事真如 ,如量如理,畢竟證得,為三界尊,作天人師,是曰佛陀。 聲聞緣覺,雖獨善其身而自利,然亦為消極出世之聖者;菩 薩佛陀,不顧自利,以利他為前提,乃積極入世之聖者。喻 其福樂,四聖咸已解除人生最大之痛苦,入涅槃樂。言其智 慧,四聖雖見地不同,而要皆各明自境之性相事理。論其行 為,四聖則威儀精嚴。談及福德,四聖則普為人天供養。若 廣論三乘之別,無量無邊,一如經論分別所說。如是聖者, 皆為人天眾生之救度者;四種聖人之出世,蓋為人天世間之 福音,能真實予眾生以快樂,除人類之痛苦也。或曰:四聖 自度而度人固矣!其度人之方便,又復無量,範圍時間,無 邊無盡,等眾生界,窮未來際,畢竟救度一切有情,皆令離 苦,獲諸安樂。如是之作為,誰所使耶?自動作耶?他使作 耶?抑天命自然而作耶?復次,眾生之能成聖者,出離生死 ,其自然之演進歟?已成聖者之所使然歟?復次,一切眾生 ,皆能成就聖者功德,何以眾生界之不減而日見繁殖?聖者 界之不增而世間罕遇,況今日世界文明之進化,眾生益感其 痛苦,大悲之聖者,果烏乎而不降生人間作大佛事濟救眾生 耶?將眾生之永為眾生與?聖者之永為聖者與?敢問其故? 曰:一初事業,皆由因緣而得成就。聲聞乘人之成聲聞者, 依其因緣故;緣覺乘人之成緣覺者,依其因緣成故;菩薩乘 人之成菩薩者,依其因緣而成故;佛陀之成佛陀者,亦依其 因緣而得成就 100頁 。是故出世聖者,皆從緣起,其度生濟世造作諸佛作諸事業 者,又何一而非從緣而起依緣而成耶?由此觀之,人天乘之 佛法也,聲聞乘也,緣覺乘也,摩訶菩薩也,究竟佛陀也, 亦緣之變化而已;故曰緣起。 宇宙萬有,人類群品,世間諸法,出世諸法,凡有生滅 現象者,皆待緣起。此一法之生成養育,待彼眾緣;彼一法 之生成養育,亦待眾緣。如是一一法之生成養育皆待眾緣, 故知諸法為眾緣而起諸法,亦即眾緣起諸法而還為眾緣。一 法為諸法緣而起彼諸法,諸法為一法緣而起此一法。如是如 是,諸法同入於一法,共起於一法,則諸法不可得。如是如 是,一法遍入於諸法,遍成於諸法,則此一法亦不可得。從 其所起之諸法觀之,唯有緣之變化現象,而諸法之自體不可 得。故一切宇宙諸法之生成養育,唯緣起而已耳! 為緣能起諸法之法,本即諸法,決無超諸法外,或出諸 法上,別有一種物力或神力以起諸法也。雖然就其為緣起諸 法之特勝點以推論,則有其各種集中觀點之不同,因此集中 觀點之不同,則為緣而能起諸法者不一。以此種為緣能起之 法,於宇宙萬有諸法之中,為一種抽象說明之緣起,在古之 印度宗教哲學上,或說為自性、神我、梵、天等等,在中國 哲學上,或說為虛無大道、無極、太極、混沌元氣、自然、 天命等等,在近代之西洋哲學上,或說為氣體、水體、原子 、電子、量子、分子等等,耶教等則說為上帝創造;在佛教 上則說為業感緣起,六大緣起,阿賴耶緣 101頁 起,空智緣起,無明緣起,真心緣起等等。所言真心緣起, 即是如來藏緣起。 上述為萬有緣起之各種觀點,雖出抽象說明的差異而不 能同一,然仍各有其主張與見地,亦皆為世間道理極成之住 尋伺地具聰慧者所研討,吾人對於佛法以外之能起萬有的諸 說,且略置勿論;今茲就佛法緣起諸說中,一探討阿賴耶之 緣起說與如來藏之緣起說。 二、阿賴耶緣起 甲、阿賴耶緣起之兩種作用 「阿賴耶」乃不具體形而普遍攝持諸法之一種精神的心 靈的作用,且為有情界類各個有情全部精神之主體,而亦為 宇宙萬有諸法之全體所依止。就宇宙萬有之本體現象說,阿 賴耶能變現此宇宙萬有之現象,所謂一切諸法,皆是阿賴耶 之現行。凡為有情心識所緣慮之一切對象(諸法),皆是阿 賴耶識之所變現。因此阿賴耶在為宇宙人生萬事萬物之生起 總緣上,阿賴耶識有兩種強有力之作用而為宇宙人生之緣起 :一者內在之執持作用;二者外在之變現作用。 云何阿賴耶識內在之緣起作用?內在之法,即指各個有 情命之生物的肉體根身而言,普通之所謂五感官,佛典所謂 五根色身之正報的有情世間是也。此五根色身,為一一有情 命之生物的全體。依生理學說,人身之機體組織,藉有十數 種之原素而組成,依唯識理,此說與四大之說可茲 102頁 成立。然而此種原素所組合之身體,由於阿賴耶識之變生。 從入母胎,執受父母精血,漸次轉令增長,成就報身;出胎 之後,復由此識所執持故,乃由外緣資養育故,漸復成長; 乃至此識未捨此身根時,此種身根終不壞滅。若復此識捨離 身根,則此身體頓失知覺,而成死尸,如木如土。由此道理 ,一一有情命之生物,皆有此阿賴耶識。此識復為一一有情 命之生物之內在的肉體的主人翁,即是此識為緣而起此一一 有情命之生物的體系現象。 云何阿賴耶識外在之緣起作用?此所言外在之法,即總 指大自然界,謂吾人所處之世界國土,山河大地,草木叢林 ,生活所需諸資生具,一一有情所受用者;在身外者,依科 學之分劃,為天文、地理、動物、植物、礦物、及社會等等 ,除去自身,咸曰外在,佛學之所謂依報的器世間是也。如 是紛雜難窮之器世間,所謂大自然界有不可思議的現象和神 秘難測的美妙,然亦各有其組織和生成原素,似與賴耶不甚 關係;但依據唯識之道理推究,此大自然界之演變,森羅萬 象之奇妙,有情生活之資具,生存壞滅之蛻移,皆由阿賴耶 識之所變起。全宇宙內若事若物,大至河嶽,小至原子,無 一法而非賴耶之為緣以轉變以生起也。離此識外,非僅親切 之根身必壞,即此疏遠之萬象,亦皆歸消亡。是故內在根身 ,外在器界,皆非離識而獨存在。由是故可知阿賴耶緣起諸 法道理,唯識常言,唯識無外境,證明此事,經論多端,今 略示知。如成唯識論說,成就四種智慧之菩薩,即可證知一 切外境及與根身,皆依賴耶而為緣起。言四智者:一、「相 違識相智 103頁 」,謂對同一境界,有情各別,業識差別,所見各異,故知 境界為識所變。二、「無所緣識智」,如緣過去未來及夢境 等,雖無事物,而識可現,此既如是,現實所觀一切境界, 亦應無實而唯識現。三、「自應無顛倒智」,此謂凡夫異生 之智,不得實境,而常顛倒。若境實在不顛倒者,則凡夫異 生,無庸修習對治之道,應自然解脫其痛苦也。此既不爾, 故知外境不實,由內識緣而虛妄起。四、「隨三種智轉智」 :一者「隨自在者智轉智」,即現得自在人,隨其欲樂,可 以轉變一切外境,心有自在力故。二者「隨觀察者智轉智」 此即得大定力之人,能觀一境而眾相可現,定心力強故。三 者「隨無分別智轉智」,此即入見道位親證實相時,一切境 界概不現前,一相無相,真如法性,唯智斯證,心智力故。 由此故知宇宙萬法,若有體有現象者,有生有住滅相者,皆 依阿賴耶識以為緣故而得生起,亦因阿賴耶識以為緣故而得 變滅。 由此阿賴耶識兩種力用,為宇宙人生一切萬法生起之要 因。依其第一種作用力故,更可說明一切人生社會之內層的 變化。蓋識既為一一有情命之生物的本體因緣,則一一有情 命生物之所以成其差別者,皆因此識轉變力故。有情物之此 識,依其業力差別熏習,即變現其一類一類之有情命生物的 等級不同,大別之為低級的動物類(包括傍生餓鬼地獄類有 情),中級的人類天類,上級的超人天類之聖者類(包括聲 聞等三乘聖者)。如是如是有情類之差別,無量無邊。其一 一有情類,復有一一有情類之社會組織,生存養育。如是如 是交遍互成之各種關係,以表示大宇宙內萬類生靈無量 104頁 無邊之差別,在其各種關係交替上而現有善惡利害之無量無 邊之互異,即所謂各種之生物社會也。如是如是此種各異之 關係為識業力故,而使一一有情在各類各類之有情聚中展轉 生滅變化。如是如是之轉變威力,在唯識教上,雖八識之互 相變起,而要在其為主之阿賴耶識以為根本之緣起。是故此 現實的宇宙萬有現象與現實的人生社會現象,皆依此阿賴耶 識為緣而顯現而轉變者也。 上所述之諸法為緣而起諸法,知諸法即緣起,緣起即諸 法。今以阿賴耶識以說明緣起諸法之道理,則仍為一種說明 宇宙人生萬有諸法之方便實理,並非離卻諸法之外之上,別 有阿賴耶之物,為萬能者創生諸法也。故此阿賴耶識為緣起 而起諸法,則當知阿賴耶即諸法,諸法即阿賴耶,離阿賴耶 固一切法不可得;當知離諸法外,阿賴耶亦不可得!如是即 可推知緣起為阿賴耶,阿賴耶即緣起,離阿賴耶緣起不可得 ,離緣起則阿賴耶亦不可得也。 乙、阿賴耶釋名 「阿賴耶」,是梵文之譯音,義譯曰「藏」。言阿賴耶 識,即是藏識;阿賴耶緣起,即是藏識緣起。藏識對一切法 作能起緣,由三方面而不同:一、能藏緣性;二、所藏緣性 ;三、執藏緣性。能藏緣性者,就因果以言也;謂此識能集 藏一切法之種子為諸法生起之因,而諸法為此識所藏種子之 果,故應曰能攝藏識。此識如倉,諸種猶榖;能藏緣性,亦 復如是。所藏緣性者,就熏習以論也;謂此賴耶受前七轉識 心心所法之熏習,此識所熏,轉識能熏,能熏勝故;此識力 劣, 105頁 將劣就勝,以劣顯勝,故此識曰所藏。其實應曰所熏藏識。 執藏緣性者,就我相以立名也;謂此識一向無記,而為第七 末那識執以為我相故,起我見故,是則此識常為「末那」之 顛倒見慢痴愛所執持,其實相真面,不得顯現,不得自在皆 因此故,故應名曰我受所執藏識。如是三藏,或就因果之關 係,或就熏習之差別,或就我相執藏之顛倒,皆能顯示此識 與宇宙人生萬有諸法之互待關係的因緣條件。此種關係條件 ,極其繁雜難知,如八識頌「浩浩三藏不可窮,淵深七浪境 為風,受熏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公」,此阿賴耶識之 全體寫照也。 復次,此識為諸法緣起,前二種義通指情與無情,而亦 攝無漏種子,故又通漏無漏。第三義則唯就精神之有情以言 ,且唯有漏也。就能藏言,賴耶攝持宇宙人生萬有諸法之本 質種子,而不失不壞,若遇勝緣,種起現行,故此能藏之所 藏性,乃宇宙萬有之本體也。就所藏言,賴耶全體為轉識境 界等熏習,即是宇宙人生萬有諸法之轉變熏習,而此能熏習 之種種轉識(人生),種種境界(宇宙)及其熏習時之各種 差別,一一不同。故此所受熏識之表現,即彼能熏之轉識境 界;故此所藏之能藏性,乃宇宙萬有之現象也。就執藏言, 此識為末那執以為我,由執我故,諸轉識等,顛倒變現,造 作諸業,人生社會之變遷,萬類有情之升沉,五趣四生之流 轉,皆此被執藏之現象也。今特列一表以明之: 106頁 阿賴耶識 ┌──────┴───────┐ 三執藏 二所藏 一能藏 ∣ ∣ ∣ 我相執愛 熏習性 因果性 ∣ ┌─┴─┐ ┌─┴─┐ 人生有情 此識為 轉識諸 此識所 種子能 個別之本因 所熏 法為能熏 藏種子 生諸法 ∣ (果) (因) (因) (果) ∣ └─┬─┘ └─┬─┘ 人生諸法 諸法為宇宙現象 種子為宇宙本體 之緣起 (熏習依於現行故) (能藏一切為種子 故) └────┬────┘ 宇宙諸法之緣起 丙、阿賴耶之異名與分位 此有組織性有攝持性之阿賴耶識,為宇宙的人生的一切 諸法之本體,故宇宙諸法烏乎而有?由阿賴耶緣起而有。人 生萬有由何而有,由何而生滅變化?由阿賴耶而有而生滅變 化。然此為宇宙萬法之總緣之阿賴耶,因變現之威力極其廣 大,故歷來研究者之說明,亦復不一。其所安立之異名,尤 復不一,今特一一舉之。依成唯識論別立:(一)心,由種 種法熏習,種子所積集故。(二)阿陀那,執持種子及諸色 根令不壞故。(三)所知依,能與染淨所知諸法為依止故。 (四)種子識,能遍任持世出世間諸種子故。(五)異熟識 ,能引生死善不善業異熟果故。(六)無垢識,最極清淨諸 無漏法所依止故。(七)根本識,是眼識等所依止故。(八) 有分識,是恒遍三有之因故。(九)窮生死蘊,唯有此識窮 生死際故。(十)愛樂欣喜阿賴耶,有情執我生愛著 107頁 故。(十一)名意,真能結生相續故。(十二)名了,心意 識了,名之差別故,了別根身器界種子故。(十三)名初能 變識。(十四)名第八識。(十五)名如來藏識。 此諸名字之不同,故其含義有別。名義故別,則其在於 法界有情類之分別位次,亦復廣狹不一。就其名義分位之各 異,以推定其變現諸法而為緣起之功能勢力,亦復差別。名 字雖有如是之多,而其體則一也。名之所以不同者,蓋因其 染淨熏習勢力之別故也,然此識之所以能支配變現盡虛空遍 法界之一切諸法,而又各別顯現不同者,蓋因其與諸法間之 互相熏習轉變之所致。熏習之力,在有情界交互關係上,佔 最重要之意義,一切社會關係之轉變,宇宙天地之推易,皆 由此識與轉識之熏習力所使然。所謂為人、為天、為地獄、 為餓鬼、為傍生,皆由此識與諸轉識熏習力所使然。所謂為 人、為天、為地獄、為餓鬼、為傍生,皆由此識与諸轉識熏 習力故變現不一,乃至為出世之聲聞人,緣覺人,菩薩人。 並與佛陀,無不由於此識與轉識之熏習勢力而使其成就也。 故知此阿賴耶為諸法緣起,而亦有等級分位之不同,勢力之 支配亦因之有別。茲將異名之分位勢力表示如次: 108頁 ┌(一)人──┬┬┐ ┌─一、心 ∣(二)天 ∣∣∣ ┌─∣─二、阿陀那 ∣(三)地獄 ∣∣∣ ├─∣┬三、所知依 ∣(四)餓鬼 ○∣∣──∣─┤└四、種子識 十法界┤(五)傍生 ∣○∣──∣┬∣─五、異熟識 有情類∣(六)阿修羅┘∣∣┌─∣∣∣─六、無垢識 ∣(七)聲聞 ∣∣∣ ├∣∣─七、根本識 ∣(八)緣覺 ∣○∣─┤∣├─八、有分識 ∣(九)菩薩──┘∣∣ ∣├∣─九、窮生死蘊 └(十)佛陀───┴┤ ∣︰├─十、愛等阿賴耶 ∣ ├︰∣─十一、意 ∣ └︰∣─十二、了 ∣ ︰├─十三、初能變識 ∣ ︰└─十四、第八識 └──┴──十五、如來藏 依此表觀之,阿賴耶之種種異名與十法界有情之關係, 可推知其如何而支配十法界之有情也。在成唯識論,大別此 識為二位:「一、有漏位,無記性攝,唯與觸等五法相應, 但緣前說執受 109頁 處境。二、無漏位,唯善性攝與二十一心所相應。」 十五名中,一、八、十、十三、十四之五名,唯通有漏 位之異生。五、九、十五之三名,則通於九界之聖凡有情。 餘二、三、四、七、十一、十二之六名,則通十界聖凡位。 第六一名,唯通佛位。此各種異名,就有情之類別與其智識 之程度以為准定,具有某種智慧,踞於某種地位,即由某種 名義之阿賴耶識,以變現其種種境界之現象,若捨離某種染 污熏習之境地,亦即捨去其阿賴耶之某種名義矣! 丁、阿賴耶緣起之現實 (一)熏習阿賴耶之所以能為諸法緣起者,當為其熏習 之意義。熏習在唯識學上佔重要之地位,蓋若無熏習之事實 ,則無種子,無種子則無現行,無現行則無一切異生之依正 現象,亦無一切聖者之依正莊嚴。坦率言之,無熏習則在因 無種子,在果無異熟也。換言之,即無阿賴耶。倘無此識, 則一切法無矣。故知賴耶之所以成為阿賴耶緣起者,由於熏 習。一切眾生之所以沈淪五趣生死流轉者,由於熏習。二乘 菩薩之所以出生死修萬行者,亦因熏習。成唯識論云:「一 切皆有異熟種子,皆異熟生。……由熏習力,轉變成熟,立 異熟名」。究竟成佛,圓滿果德,而復展轉教化有情者,皆 因熏習之故也。熏習通染淨,通漏無漏,由熏習而成種子, 由種子而起現行,即由熏習之原因,而成結果之現象也。故 宇宙萬有以阿賴耶而為緣起,阿賴耶識由受熏習而成其 110頁 緣起。如成唯識論第二卷云: 種子皆熏故生,所熏能熏,俱無始有,故諸種子,無 始成就。種子即是習氣異名,習氣必由熏習而有,如 麻香氣華熏故生。如契經說:「諸有情心,染淨諸法 ,所熏習故,無量種子之所積集」。論說「內種定有 熏習,外種熏習,或有或無」。又名言等三種熏習, 總攝一切有漏法種,彼三既由熏習而有,故有漏種, 必藉熏生。 無漏種生,亦由熏習,說聞熏習聞淨法界等流正法, 而熏起故,是出世心種子性故。 種子各有二類:一者本有,謂無始來異熟識中,法爾 而有,生蘊處界功能差別,世尊依此說諸有情,無始 時來有種種界,如惡義聚法爾而有。……此即名為本 性法種。二者始起,謂無始來數數現行熏習而有。… …諸論亦說染淨種子,由染淨法熏習故生,此即名為 習所成種。 由此證知阿賴耶之能成為緣起者,由於熏習。熏習在經 論皆說為一種習氣,習氣即吾人常言之習慣性也。此種意義 ,在普通之心理學上,為一種普遍的習性。孟子曰:「仁義 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語云:「性相近也, 習相遠也」。應知一切萬物,唯心所造,豈獨仁義禮智哉? 舉凡一切人生社會之各種景象,各種狀態,人智之賢不肖, 人性之善不善(中國性善性惡之說)「,何一非熏習與種子之 關係而使然耶?又如孟子云:「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 之心,人 111頁 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辭讓 之心,人皆有之。……」此固為熏習所成之種子心心所之現 象也。故知人性之善惡,在乎其熏習之善惡,所謂轉識心浪 之熏習也。社會環境之好壞,亦在於熏習之好壞,移風易俗 ,所謂境界塵風之熏習也。人生之果欲安樂也,宜速改其不 善之熏習,而易以善之熏習!社會之果求良善也。宜速換其 不好之熏習,而易以好之熏習!庶安樂之可得也,良善之可 期也。 有情界之熏習法,有熏習者,有被熏習者,即論說為能 熏所熏也。此二皆在於心。阿賴耶為所熏法。轉識心所境界 等為能熏法。如成唯識論第二卷云: 何等名為所熏四義?(一)堅住性,若法始終,一類 相續,能持習氣,乃是所熏。此遮轉識及聲風等,性 不堅住,故非所熏。(二)無記性,若法平等。無所 違逆,能容習氣,乃是所熏。此遮善染,勢力強盛, 無所容納,故非所熏。由此如來第八淨識,唯帶舊種 ,非新受熏。(三)可熏性,若法自在,性非堅密, 能受習氣,乃是所熏。此遮心所及無為法,依他堅密 ,故非所熏。(四)與能熏共和合性,若與能熏,同 時同處,不即不離,乃是所熏。此遮他身,剎那前後 ,無和合義,故非所熏。唯異熟識,具此四義,可是 所熏,非心所等。 何等名為能熏四義?有生滅,若法非常,能有作用, 生長習氣,乃是能熏。此遮 112頁 無為,前後不變,無生長用,故非能熏。(二)有勝 用,若用生滅,勢力增盛,能引習氣,乃是能熏。此 遮異熟心心所等,勢力羸劣,故非能熏。(三)有增 減,若有勝用,可增可減,攝植習氣,乃是能熏。此 遮佛果圓滿善法,無增無減,故非能熏。彼若能熏, 便非圓滿,前後佛果,應有勝劣。(四)與所熏和合 而轉,若與所熏同時同處,不即不離,乃是能熏。此 遮他身,剎那前後,無和合義,故非能熏。唯七轉識 及彼心所,有勝勢用而增減者。具此四義:可是能熏 。 由此所熏與能熏之法交互和合,「俱生俱滅,熏習義成 ,令所熏中,種子生長,能熏成種,種起現行」。種子阿賴 耶者,宇宙萬有之本體也。現行阿賴耶者,宇宙萬有之現象 也。故由熏習,阿賴耶為緣起而宇宙現實,人生現實。如表 : 賴緣現熏 耶起實習 ┌──┴──┐ 轉識等 阿賴耶識 ∣ ╱ ∣ ∣ ╱ ∣ 能∣──→∣所 熏∣←──∣熏 └──┬──┘ ╲ 熏變 ╱∣ ╲╱ ∣ 種子 ∣ 本體∣宇宙∣ ──┼──∣ ↓轉變∣ 現行 ∣ 現象 宇宙∣ ─────∣ ╲ 熏∣阿 ↘變∣賴 ╱ ∣耶 ╱ ∣ 能∣────∣所 熏∣────∣熏 ╲ ╱ ╲╱ 熏變 113頁 (二)種子 一切法之生起,由於阿賴耶識所攝持之一 切種子,遇因緣故,而得生起。種子者,「謂本識(阿賴耶 )中親生自果功能差別」。各類種子在阿賴耶識上,由賴耶 所攝持,並非賴耶能生諸法種子。由此知阿賴耶在諸法之生 滅熏變的過程中,雖具有吸引性之攝持力,而不能主宰諸法 之生滅命運,諸法之生滅熏變,仍為諸法之眾緣關係。然諸 法種子與「本識及所生果, 體(本識)用 (種子)因(種子)果 (現行),理應爾故,雖非一異,而是實有」。是謂種子,即 是阿賴耶識之所攝藏,亦即是阿賴耶識。雖不定一而亦不定 異故,故由種子之因,而親生諸果現象。一切法在種子位, 由賴耶攝持故,種子不異賴耶故,種子為賴耶之因相。諸法 在現行位,由賴耶所轉變故,亦攝持故,現行諸法亦不異阿 賴耶故,一切法之異熟現行,為賴耶之果相。宇宙萬法之生 滅,人類眾生之差別,即皆不離其因果關係,而因果之本相 ,又即為阿賴耶識。故就諸法種子義,現行義,可以推知宇 宙人生之現象,由於阿賴耶識而得現實者也。如表: 114頁 ┌本體位─因─種子 ┌宇宙界┤ ╲ 因相阿┐ 一∣ └現象位─果─現行 ╱ 賴耶識∣ 切┤ ╳ ├賴耶緣起 法∣ ┌本體位─因─種子 ╲ 果相阿∣種子 現實 └有情界┤ ╱賴耶識┘ └現象位─果─現行╱ (三)四緣 一切法之生起,其種子由於熏變,其現行 則由種子,是為唯識緣起之正理。然諸法之起,所藉之緣實 不僅賴耶。因賴耶為諸緣中之最重要而有力者,唯識常說為 一切法之親因緣者,故說阿賴耶緣起。其實諸法生起之緣, 應具四種:一、因緣,謂種子賴耶,即一切法(若色若心) 各自親生自果之因。若宇宙體相,若人生心理,若環境差別 ,皆由其自種為因緣而生;如榖之有榖種子方生榖芽等然。 二、等無間緣,謂心心所法(除無學者最後之心)前念引後 念故,因此而有一切心理變態之不同。三、所緣緣,即是一 切心心所法所知所緣之境界現象。廣義之所緣緣,謂此種種 境界現象,一方面有力助生,一切現象界諸法;(此即作增 上緣)一方面亦有力引生一切心心所法之各種變態。故就所 緣緣說明諸法,此緣即是唯物論,不但現象環境,是心所緣 所知之 115頁 物而生起,即心理之各種變態,亦皆由於此環境現象而生起 ,如云:「心不孤起,仗境方生」等。故一切人生社會,心 理物理,皆是唯物緣起。其為緣助生環境現象者,為唯物的 物;其為緣引生心理變化者,為唯物的心。四、增上緣,此 緣最廣,一法之生,除為直接關係之三緣外,餘一切間接關 係,或不作關係,或逆關係者,皆曰增上緣。凡一法之生, 皆藉此四緣,故緣起之「緣」當通指此四緣也。而阿賴耶又 總攝此四緣。如表: 一切法生起因緣 ┌────────┴────────┐ 四、增上緣 三、所緣緣 二、等無間緣 一、因緣 ∣ ∣ ∣ ∣ 輔 助 物 的 心 的 心 物 的 間 接 力 境 界 力 引 導 力 種 子 力 ∣ ∣ ╱ ∣ ├─────┼───────────┤ ∣ ∣ ╱ ∣ 環 境 現 象 心 理 變 態 宇 宙 體 相 └──────┬──────┘ 現 四 人 宇 實 緣 生 宙 此四緣以因緣為最精深而廣博。其所緣增上二緣,雖亦 廣博而不精深,且於諸法只能為緣而不為因也。至等無間緣 範圍最狹,乃引生心理轉變之一種勝增上緣而已。又此四緣 ,後後必具前前,故以因緣為基礎;而因緣者,阿賴耶識之 一切種子也。餘之三緣,阿賴耶識之現行,現行上助生諸法 之特緣而已。如表:---- 116頁 四 緣 ┌────────┴────────┐ 三、增上緣 四、所緣緣 二、等無間緣 一、因緣 ∣ ∣ ∣ ∣ ├─────┼─────┼─────┤ ∣ ∣ ∣ ∣ 增 上 緣 所 緣 緣 等 無 間 緣 因 緣 ╲ ∣ ╱ ∣ ╲ ∣ ╱ ∣ ╲ ∣ ╱ ∣ ┌─┴─┐ 賴耶 賴耶 現行 種子 └──────┬──────┘ 現 四 緣 賴 實 緣 起 耶 戊、賴耶緣起之實驗證據 阿賴耶識為生起宇宙一切法之總緣,其道理與現實,已 如上述。諸有智者,應自明瞭,應自信解!其有愚者,或未 解了,或未諦信,故在成唯識論第三卷,廣引聖言及諸正理 而證明之。惟此教理在古印度學說上,思想界、教育界、佛 教界中,或有力量,然在今日世界學說思想之轉變中,人心 已大非昔日可比,一般科學哲學界,於五教十理,信者極囗 ,故今曰須另找事實,以證明證知賴耶之五教十理,然後此 五教十理,在現代學說思想上方有力量,使一般科、哲、諸 子信仰。因今日之一切學說,須有事實經驗作證,斯為佛學 界所亟應努力之工作也。由此今之證驗阿賴耶緣起,為一切 法之現實緣起,除舊教理外,須尋新的事實經驗以證之也。 近讀王恩洋居士八識規矩頌釋論之抉擇段,以現代之事實證 明此識,極近道理,爰擇引一二於此,以為賴耶緣起之新證 據焉: 117頁 且依心理學故知此識有者:一者一切有情於曾習事, 皆有記憶,及經驗等。過去已滅,云何能不忘失,反 因經驗長智力耶?彼生理的心理學家,則謂人有大腦 司知覺等,且能將曾所習事留其印象於腦膜中,故能 久而不失?此理不然!姑無論大小腦髓司知覺運動思 想為智慧之根本等為未定之說,今之行為派心理學者 已斥其非。謂有動物其腦髓與身體之比重大於人,而 智慧乃不及人;又腦髓某部雖復病壞,而某種之知覺 運動思想等並不消失,故知腦髓非知識智慧之根本。 且如腦髓雖極復雜,然有形有量,必不能遍留一切無 窮無限之經習印象。又智慧知識思想經驗極發達者, 其頭部並不因之而加大,其腦髓並不因之而加重;思 想簡單經驗寡少之人,亦多有龐其軀而大其頭者,腦 髓之說必無當也。有以全身組織全身作用說明心理之 用者,其病亦然。若爾,則身體發達,必有益於智慧 。然而不然,諸文明人身體多弱於野蠻人,文人學士 身體必弱於農工用力者,是知身體與心理之發達,非 成正比明也。若說別有心識,則諸難皆釋。且第八識 能持種子,諸已經事皆曾習種子於此識中,識非形量 物,種子又非形礙物,互無障礙,而可攝受,故爾經 驗日增,而智慧日進,已往之事,可得記憶也。較之 大腦之說,豈不優越萬萬哉?(清齊召南墮馬傷腦, 蒙古醫取牛腦補之而愈。齊之心理,不因是而牛也。 亦腦非心之證。) 又心理學上有所謂下意識,有所謂人格之破裂,多重 人格之迭起,每有一身前後儼如多 118頁 人,思想經驗互不相關者,此即變態心理也。如此之 態變心理,不可於身體上求之,亦不可於今生之經驗 中求之。如若謂有阿賴耶識,種子熏習無始時來原有 多種,遇緣而起,起而還伏,則此問題亦便解決。 近世德國心理學胡爾茲堡學派,主張意識覺而不為, 杜里舒等,謂必有靈魂為經驗之儲存所,其用如積水 池,並以解釋變態心理;雖不必為近世心理學者所公 認,亦不必盡同於佛理,然彼積水池之心,實為正當 必有之假設,當知彼所謂靈魂,即有當於佛所阿賴耶 識也。 再就生物學言,則生命之源起,唯物之理不能通。達 爾文之進化論,杜里舒謂其但為積壘說,無當於進化 論,故別主張有隱德來希者,超夫物質而能為有生之 物之本;生物之所以能各部調和互相攝養損傷回復者 ,必非各個元子各個細胞之適爾而然,必有超夫各部 分各器官各細胞各元子電子之外,而入夫各個之間, 有以陰司其調和,長養生生不息之道焉。又曰:此在 生物界則曰隱德來希,在心理界則曰靈魂,然安知二 者非互通為一?此互通為一者,在佛法則曰阿賴耶識 。所以者何?此識一面能執持種子,一面能結生相續 ,執取自體,及能執受根身故。有情之所由生死不在 血肉之軀,設無此識,則此血肉無由生長成就,以此 識捨身,血肉雖具,成死屍故。 119頁 三就生理學上言,此識必有。所以者何?人之身體有 外部之行為,有內部之活動。外部之行為,意識主持 之,內部之活動,阿賴耶識主持之。彼空氣之呼吸, 血液之循環,飲食之消化,屎尿之排泄等,皆非意識 所能主持。睡眠等位,六識皆不起,而此等作用一刻 不停故。彼為生理的心理學家言:人身譬如機器,心 理之作用,即機體之動作耳。吾則以為且置心理之用 於不談,即以生理言,取譬機器。機器必有造機者, 有司機者,否則無有自然疊積之機器,又且無有自動 自轉無損無停之機器。今此人類乃至一切動物之至復 雜奇妙之機器,至今科學雖已發達,尚無能有造之司 之者。彼造焉司焉,又皆超乎六識。然則果誰造之果 誰司之乎?曰:有阿賴耶識造之,生之,長養執持之 ,而司其內部一切之動作。所以者何?此識執取自體 結生相續故,執受根身安危共同故,此識捨身冷觸便 起因成死屍而開發作用皆停故。 從此心理生物生理諸方面觀察,能證實阿賴耶之實有, 即賴耶為緣起道理,亦已證知宇宙萬有由何而起?由阿賴耶 而為緣起,諸有智者,應信應知! 三、如來藏緣起 上略述阿賴耶之義,以說明宇宙萬法,人生群品,本體 現象。今次述如來藏緣起: 120頁 甲、如來藏釋名 欲知如來藏緣起之義,於如來藏之一名,當先審定解釋 。前云「如來藏緣起,即是真心緣起」。真心者,乃指一切 眾生各個本具之清淨覺心,亦即圓覺經所明之大圓覺心。言 如來者,即總攝果位上之一切無漏功德而言。藏有二義:一 含藏義,二統攝義。如來藏之解釋,紛紜不一,今略為二釋 :一眾生如來藏,謂在眾生位上----廣攝凡夫二乘菩薩等, 含具攝藏如來果位一切功德,名如來藏;以眾生為能藏,如 來功德為所藏,藏如來故,是為隱義。二、佛果如來藏,謂 在佛果位上,究竟的全體的,彰顯統攝其一切之果位功德; 是以如來為能藏,一切功德為所藏,是為顯義。 或作四釋:一、如來即藏義,言如來即統攝一切佛果無 量功德。二、如來之藏義,謂如來所證之清淨法界,為如來 四智菩提所藏。三、如來在覆藏中義,謂如來之一切功德聚 相全體覆藏于眾生----九法界眾生有漏心。四、眾生佛性未 顯義,謂如來即眾生之本具清淨佛性,此佛性在眾生雖具而 不缺,但隱而未顯現,倘一顯現,即是佛果法身相也(參閱 楞伽義記上卷)。四義之中,前二義唯就佛說,後二義亦通 九法界。 復次,如來藏亦有三藏之義,如天親佛性論第二卷云: 如來藏義有三種應知。何等為三?一、所攝藏,二、 隱覆藏,三、能攝藏。 121頁 「一、所攝名藏者,佛說約具自性如如,一切眾生是如 來藏。言如者有二義:一、如如智,如如境。並不顛倒,故 名如如。言來者,約從自性來至來至得,是名如來。故名如 來性,雖因名應得,果名至得,其體不二,但由清濁有異。 在因時為違二空故起無明而為煩惱所雜,故名染濁,雖未即 顯,必當可現,故名應得。若至果時與二空合,無復惑累, 煩惱不雜,說名為清,果已顯現,故名至得。……所言藏者 ,一切眾生,悉皆在如來智內,故名為藏。以如如智,稱如 如境,故一切眾生,決無有出如如境者,並為如來之所攝, 故名所藏眾生如來藏」。復說正境正行正果三無比,故能藏 一切眾生,故說眾生為如來所藏。此以眾生為所藏,如來之 境行果為能藏,故即凡夫乃至菩薩皆名如來藏。 「二、隱復為藏者,如來自隱不現,故名為藏。言如來 者有二義:一者現如不顯倒義,……二者現常住義。此如性 從住自性性來至至得,如體不變異,故是常義,如來性住道 前,時為煩惱隱覆眾生不見,故名為藏。」此以如來自體性 為所藏,眾生之煩惱為能藏,故就如來名如來藏也。 「三、能攝為藏者,謂果地一切過恒沙數功德住如來應 得性時,攝之已盡故」。此以果位之如來為統攝藏一切果位 之功德,即是如來攝藏功德義,名如來藏也。 如是二義三義四義,僅釋其名,列攝如次: 122頁 二、佛果如來藏 一、眾生如來藏 ∣ ╲ ╱ ∣ ∣ ╲ ╱ ∣ 能攝如來藏 隱覆如來藏 所攝藏如來藏 └──╱┼───────┐ ╱ ∣ ╱ ∣ ╱ ∣ ╱ ∣ 如來未顯藏 如來覆藏 如來之藏 如來即藏 乙、云何如來藏義 吾人之所以流轉生死受痛苦者,由於賴耶之染污熏習 ,其能返轉而證悟真理者,固亦由於賴耶熏習之反攻。然此 賴耶之生滅轉變者,卻又依止如來藏而轉變焉。故知一切眾 生,皆有阿賴耶,當知「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大方等如 來藏經云。 善男子!一切眾生,雖在諸趣煩惱身中,有如來藏, 常無染污,德相備足,如我無異。 又華嚴經等云: 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得相,但以無明障覆而不證 得。 寶性論云: 如來說一切時一切眾生有如來藏。 123頁 然以何義知諸眾生皆有如來藏耶?總觀經論,略有三義 :一者如來法身遍在一切眾生故。二者如來所證如如之境, 如如之理----真如無差別故。三者一切眾生皆悉具有如來法 身,亦復具有真如之境佛性體故。由此故知一切眾生皆悉具 有如來之藏。茲分別述之約有六義: (一)佛性義是如來藏義 如來藏依寶性論說有十義, 而佛性論說佛性有十相與此十義全同,茲先說十義: 一、如來藏體義 如偈云:「自性常不染,如寶空淨水 」。謂如來藏之體是常是清淨,如如意寶珠,如虛空,如淨 清水,此義如真如性法,如自性涅槃。 二、如來藏因義 如偈云:「信法及般若,三昧大悲等 」。此謂如來功德之藏,乃從信仰教法及般若慧三昧力大悲 心之因以致也。 三、如來藏果義 如偈云:「淨我樂常等,彼岸功德果 」。如來藏之果以如來之無倒四德顯之。此四功德,寶性論 釋之為四種波羅密,總顯法身德聚,如涅槃經如來性品之所 宣說。 四、如來藏業義 偈云:「厭苦求涅槃,欲願等諸業」 。謂求證如來藏之作業也。由厭苦故,欣求涅槃,一切有情 之常情也。求之之方,雖在上精進上願等之淨業發動,倘無 如來藏者,則不必厭苦,不必求滅,亦無欲願等業矣。如勝 鬘經云: 若無如來藏者,厭苦樂求涅槃,亦無欲涅槃,亦不願 求也。 124頁 五、如來藏相應義 謂佛之法身,定慧大悲等,為如來 藏之功德性,此性並攝一切眾生性。此三種性,就因以說其 相應也。若就果言者,謂如來法界中諸通諸明及漏盡德,皆 與真如來相應也。 六、如來藏行義 行即行位,謂由不能如實證見如來藏 之凡夫,及不能圓滿證見如來藏之聖人(菩薩),及佛果究 竟證得如來藏之法身,由次第行位,漸漸剋證如來德藏。 七、如來藏時差別義 此之言時,即由前能證如來藏之 人,因其修證之時分不同,故云差別如來之藏,「謂不淨時 名眾生,淨時名菩薩,善淨名為如來」。即證如來藏之時間 別也。 八、如來藏遍一切處義 如偈云:「如空遍一切,而空 無分別,自性無垢心,亦遍無分別」。此義總顯如來藏性, 在眾生,在菩薩,在佛陀,其自性清淨心,悉皆平等,無有 分別,不增不減,無有差別。 九、如來藏不變異義 如偈云:「諸過客塵來,性功德 相應,真法體不變,如來後亦爾」。謂如來藏法性功德,雖 在一切眾生位中,為諸煩惱所染,隨順流轉,任在何時,任 其何處,而其自體不變不異,如本不變,後有煩惱,亦復不 變,及雜煩惱,仍然不變也。 十、如來藏無差別義 如偈云:「法身及如來,聖諦與 涅槃,功德不相離,如光不離日」。謂如來藏說為法身,說 為涅槃,說為佛性,說為實際,……皆名異而體無差別也。 125頁 如上十義,佛性論辨相分之自體相等十品,說佛性之有 十相:一、自體相,二、因相,三、果相,四、事能相,五 、總攝相,六、分別相,七、階位相,八、遍滿相,九、無 變異相,十、無差別相。此與如來藏十義相同。故佛性義, 即如來藏義。如表示之: 如來藏十義 佛性十相 一、體義─────一、自體──┬┬┐ 二、因義─────二、因相──┤∣├─境 三、果義─────三、果相──∣┤∣ 四、業義─────四、事能相─┤∣∣ 五、相應義────五、總攝相─┼∣∣─行 六、行義─────六、分別相─┤∣∣ 七、時差別義───七、階位相─┘∣∣ 八、遍一切處義──八、遍相───┼┘ 九、不變異義───九、無變異相─┼──果 十、無差別義───十、無差別相─┘ 又此第一義通境行果,第八明如來藏之正境,第二、第 四、第五、第六、第七明如來藏之正行,第三、第九、第十 三義明如來藏正果。明如是,則一如來藏義,含攝佛法境行 果義,即能總攝持一切佛法,詳如論說,不復一一。 126頁 復次:如來藏義從其隱覆一面觀之,清淨法身,為煩惱 所隱覆而不顯現。此於大方等如來藏經(寶性論或即釋如來 藏經者)中,以九喻顯示隱覆義,寶性論中復演釋之。九喻 者:一、如來藏,譬如萎華中佛,二、譬如蜂中蜜,三、譬 如皮囗中實,四、譬如糞穢中金,五、譬如貧家地中寶,六 、譬如菴摩羅果內子,七、譬如破衣裹金,八、譬如貧女怀 輪王,九、譬如黑模中真像。然此九義,皆為凡夫位至菩薩 位之隱覆義如來藏。 (二)法界藏義是如來藏義 如佛性論云:「如來藏自 性是其藏義,一切諸法,不出如來自性,無我為相故,故說 諸法為如來藏」。此即舉一切諸法,為如來如如境所攝所持 之義,以顯如來藏義也。 (三)正法藏義是如來藏義 如來是果,藏是其因。佛 性論云:「因是其藏義,以一切聖人念處等正法,皆取此性 作境,未生得生,已生得滿。」此即顯示由淨法界等流正法 為因,而能取證此果性也。 (四)法身藏義是如來藏義 如來詮法身功德藏是至得 ;佛性論云:「此一切聖人信樂正性,信樂願聞,由此信樂 心故,令諸聖人得於四德,及過恒沙數等一切如來功德,故 說此性,名法身藏」。 (五)出世藏義是如來藏義 「如來是真實之藏,世間 是顛倒虛妄,出來或超出此世間顛倒 127頁 虛妄」,故名真實為出世藏;即如來藏。 (六)自性清淨藏義是如來藏義 佛性論云:「五者自 性清藏以秘密是其藏義,一切法隨順此性則清淨,違越此性 即染污,有情眾生常違此佛性法藏」;故此清淨佛性,而成 為秘密矣。此即真言宗之所言眾生秘密藏也。此後五義勝鬘 經中作如是說:「世尊!如來藏者,是法界藏,是法身藏, 是出世間藏,性清淨藏」。又經云:「世尊!如來藏者,即 是如來空性之智,即如如智也」。由此智故如來藏有空不空 二義。經云:「此如來藏空性之智,復有二種:何等為二? 謂空如來藏,所謂離不解脫智一切煩惱。世尊!不空如來藏 ,具恒沙佛解脫智不思議法」。復從顛倒義說生死法是如來 藏,從真實義說如來藏不生不死,離有為相,常恒不壞等義 。廣如經說,恐繁且止。 丙、如來藏緣起義 夫如來藏之名義體相已如上說:今次說其為緣起義,先 舉聖教,次明正理。言聖教者,勝鬘經云: 世尊!生死者,依如來藏,以如來藏故說前際不可了 知。世尊!有如來藏故得有生死,是名善說。世尊! 生死者,諸受根滅,無間相續,未受根起,名為生死 。世尊!生死二法,是如來藏。……如來藏者,則不 生不死,不昇不墜,離有為相。世尊!如來藏者,與 128頁 不離解脫智藏,是依是持,是為建立,亦與外離不解 脫智諸有為法,依持建立。世尊!若無如來藏者,應 無厭苦,樂求涅槃。……」 由此故知若生死法,若非生死涅槃法,由如來藏而為緣起。 復次楞嚴經云: 「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 ,隨緣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如,妙明覺體,如是 乃至五陰六入從五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 有生,因緣別離,虛妄有滅。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 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 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 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四諦,十二因緣,七處 徵心,十番辨見一切諸法,皆是如來藏心,妙真如性。如是 諸法,離如來藏,不可得有,故如來藏為五蘊四諦等諸法緣 起。楞伽經云: 大慧!如來藏是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趣生。譬如 技兒變現諸趣,離我我所,以不覺故,三緣和合,而 有果生。外道不知,執為作者。無始虛偽,惡習所熏 ,名為藏識。生於七識無明住地。譬如大海而有波浪 ,其體相續恒注不斷,本性清淨,離無常過,離於我 論。其餘七識意意識等,念念生滅,妄想為因,境相 為緣,和合而生。不了色等自 129頁 心所現,計著名相,起苦樂受,名相纏縛,既從貪生 ,復生於貪。若因及所緣,諸取根滅,不相續生,自 慧分別,苦樂受者,或得滅定,或得四禪,或復善入 諸諦解說,便妄生於得解脫想,而實未捨未轉如來藏 中藏識之名。若無藏識,七識則滅。何以故?因彼及 所緣而得生故。然非一切外道二乘諸修行者,所知境 界,以彼唯了人無我性,於蘊界處,取於自相及共相 故。若見如來藏,五法自性,諸法無我,隨地次第而 漸漸滅,不為外道惡見所動,住不動地,得於十種三 昧樂門,為三昧力諸佛所持,觀察不思議佛法,及本 願力,不住實際及三昧樂,獲自證智,不與二乘諸外 道共,得十聖種性道,及意生智身,離於諸行。是故 大慧!菩薩摩訶薩欲得勝法,應淨如來藏藏識之名。 大慧!若無如來藏名藏識者,則無生滅,然諸凡夫及 聖人悉有生滅。是故一切諸修行者,雖見內境住現法 樂,而不捨於勇猛精進。大慧!此如來藏藏識本性清 淨,客塵所染而不為淨,一切二乘及諸外道,臆度起 見,不能現證。如來於此分明現見,如觀掌中庵摩勒 果。」 又云: 如來藏者,生死流轉,及是涅槃,苦樂之因,凡愚不 知,妄著於空。…… 此即說如來藏為一切世間雜染法因,一切出世清淨法之因, 由此諸法方得生起。故起信論云: 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所謂不生不滅與 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阿黎耶識 130頁 。此識有二種義,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云何為二 ?一者覺義;二者不覺義。…… 此言如來藏為一切有為生滅諸法之因,阿黎耶等諸有為法, 依之為緣而生諸法,而攝諸法;其二義者,即如來藏之空不 空義也。 已引經論,明如來藏為諸法之緣起義。本可了知宇宙萬 有,人生輪轉之一切世間雜染諸法,依如來藏以為緣故,而 得生起。一切出世間若因若果之一切有為無為無漏功德善法 ,亦依如來藏以為緣故,而得生起。真如法性法界無為,亦 皆依止如來藏心,以為緣故,而得顯現,由如來藏如如之智 ,如實證如如境故。 言正理者,依何道理說如來藏為一切法緣起性耶?一曰 如來藏心總為一切漏無漏法緣起性故。阿賴耶識為一切雜染 現行法之緣起,過失重故,有漏熏變故,不為一切無漏諸法 現行緣起。但為一切有漏諸法現行緣起。阿賴耶識既不為一 切無漏現行法緣起,則地上菩薩之無漏現行法依何而起?當 然非依凡夫心境之阿賴耶識以為緣起。故地上菩薩所現行之 無漏法,乃依如來藏心而起。 復次一切無漏功德法,在已得佛果位上,當依已轉依之 四智心品之如來心以為緣起。因佛陀之心品,念念無漏故, 故一切無漏法,即依菴摩羅識以為緣起。亦曰佛心緣起,空 智緣起等。但地上菩薩有時起有漏煩惱染法,此染法決不依 佛心而為緣起,故地上菩薩所現行之有漏法,不依 131頁 佛心,乃依此如來藏心而為緣起也。 二曰如來藏心是菩薩心故。由前道理,如來藏之一名, 最適用於地上之菩薩位人,即楞伽、勝鬘、佛性、寶性等所 指之聖人(十地曰聖)也。由此道理,太虛大師之起信唯識 釋云: 此具無量性功德之如來藏,指是「菩薩心」無漏現行 時根本後得智及二智所相應、所緣了、所變現、所攝 屬之無量數清淨心境而言。 又云: 蓋菩薩心無漏現行時,可依根本智起後得智。復可依 後得智無漏無間,有漏現行。後得智,亦如來藏攝。 依後得智無間而起執障相應之三界有漏心,故可云「 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亦可云「不達一法界故, 心不相應,忽然念起,名為無明」…… 次論及賢首家唯以如來心為如來藏,而不應理,不為有 漏法緣起故。天台以真如為如來藏,理亦不通。真如無為無 生滅故。唯識家以異生心為如來藏,理亦不應,執障不斷, 無漏不現起故。是故當知如來藏者,唯指地上菩薩心而言。 如來藏緣起者,亦唯指菩薩心境所詮之漏無漏法以言也。 丁、如來藏緣起之建立及其殊勝 由前道理,應建立大乘菩薩「如來藏宗」。何以故?法 相唯識家依阿賴耶緣起,根據六經十 132頁 一論,以建立其一切唯識之宗義。般若法性宗依二空智緣起 ,根據般若四論,以建立其一切法無得正觀之宗義。賢首宗 依法界緣起,根據華嚴經等,以建立其十玄六相,無礙互融 法界之性具起宗義。天台依法性緣起,根據法華、涅槃等經 ,而建立事理三千性具之宗義。真言依大日諸經說六大緣起 以立宗。禪宗依泯相歸性,真如離一切相,以立宗義。按唯 識法相宗則多發明宇宙萬有一切現象,眾生心境,解行而趣 佛果義。法性、天台、禪宗則多發明真如性理義。賢首、真 言則多發明如來果德義。今則應依如來藏緣起,根據勝鬘, 大方等如來藏,楞伽、密嚴、央掘摩羅、理趣等七經,佛性 、寶性、起信、釋摩訶衍等四論,以建立此統攝一切法(有 漏無漏有為無為)出生一切法,泯會一切法,詮顯一切法之 菩薩心境的如來藏宗義。建立此為下化上求轉迷成悟之樞要 之菩薩心境宗義。 云何如來藏緣起殊勝耶?曰:唯識宗之賴耶,多明眾生 心境,有漏故劣;此如來藏之菩薩心境,攝無漏故,有漏由 此而解脫故勝。法性、天台、禪宗破執顯理,少建立故劣; 此如來藏之菩薩心境,事理雙彰,理由此證,亦由此顯故勝 。賢首、真言、淨土都讚佛果。然果分不可說,難可思議, 非眾生心所了境故劣;此如來藏之菩薩心境,因果同顯,果 由此證故勝。由此觀之,漏無漏勝故,理事勝故,因果勝故 。諸有智者,應深探討,入如來藏。特列一表,以示菩薩心 境「如來藏宗」之殊勝。 133頁 ┌唯識賴耶緣起───明有漏勝 ┐ 各宗緣起┤法性空智真如緣起─顯無為理勝├菩薩心境如來 └法界六大等緣起──明無漏果勝┘藏緣起之殊勝 戊、如來藏之異名與分位 如來藏之異名者,略見如來藏義一段;今再舉之,密嚴 經說:亦名涅槃界、法界、無垢智、阿賴耶、不思議如來境 界。楞伽亦名空、實際、不生等。又或說:亦名佛性、亦名 法身等。約皆隨真如或功德等而別立名也。 言分位者,如來藏有異生位之如來藏,亦有聲聞緣覺及 地前菩薩位之如來藏,有地上菩薩位之如來藏,有佛果如來 藏,有真如性之如來藏等,依其詮義別故。如太虛大師起信 論唯識釋云: 依異生心說如來藏----唯本有無漏種----(可名空如 來藏一切現行心境俱非故) 依如來心說如來藏----一切性相種現----(可名不空 如來藏一切佛法俱是故) 依菩薩心說如來藏----一分無漏種現----(可名空不 空如來藏一分有漏非一分無漏是故) 依真如性說如來藏----諸法離言自性----(可名非空 非不空如來藏一切法全非全是故) 此雖依四位義說如來藏,乃顯其如來藏依分位之含義不 同也,實非明示其行位次第也。茲引大師起信論略釋之一圖 ,以見其分位齊限也。 134頁 如來藏圖表 都無一切 如來藏 ┌─┐ 法雜染相 ︰ ∣佛性心 ∣ 不變隨緣──┘中眾生 ├──┬──┬──┬──┬──┤ 佛 八 初 信 二 三 妙 不 歡 住 乘 界 覺 動 喜 行 聖 凡 地 地 地 向 賢 愚 ︰ ︰ ︰ ︰ └┬┘ 圓 始 始 信 ︰ 顯 住 悟 解 全 如 持 達 如 具 來 顯 密 來 如 藏 證 證 藏 來 而 如 如 起 藏 圓 來 來 修 而 證 藏 藏 證 全 └──┴──┴┬─┴─── 迷 ┌────┘ ∣ 眾生心中 隨緣不變 諸染淨法 佛性藏 ︰ 皆如來藏 如來藏 全體 四、阿賴耶緣起與如來藏緣起之比較 已分別說二緣起義。今次總論二緣起義,可得數義,比 較明之:一、同義別義,亦曰共義不共義;二、廣狹比較; 三、廣大義;四,依如來藏說即心即身成佛義;五,如來藏 即阿賴耶生阿賴耶義。 甲、阿賴耶與如來藏之同異義 阿賴耶與如來藏之同別義,可得而言者,舉數義: 賴耶為一切有漏有為法緣起,如來藏亦為一切有漏有為 法緣起,此一同義也。 135頁 賴耶攝一切染淨法種,如來藏亦攝一切染淨法種,此二 同義也。 就眾生位曰阿賴耶,曰如來藏;若依佛果「曰圓明自在 如來藏,無垢清淨藏識,皆以名如來法身而無二無二分者也 。『如來法界藏身』之量,正同於『凡夫阿黎耶識量』,具 足自體相用」,此三同義也。 賴耶為染淨一切法因,如來藏亦為染淨一切法因,此四 同義也。 阿賴耶甚深凡小等不可知,如來藏亦甚深凡小等不可知 ,此五同義也。 阿賴耶境界,唯佛了知,如來藏心境,亦唯佛證知,此 六同義也。 賴耶不為一切無漏法之緣起,而如來藏作一切無漏法之 緣起,此一別義也。 賴耶有漏現行,如來藏漏無漏皆可現行,此二別義也。 賴耶名唯行於異生及小乘聖者,有學位大乘七地前菩薩 位,如來藏則可通一切位,此三別義也。 賴耶一名,唯依有情有為立,無情無為不受熏故,不是 阿賴耶故;如來藏可通無情無為,法性藏故,法界藏故,此 四別義也。 藏識是生滅牽轉晦昧雜染之相,而如來藏是在常寂圓明 淨之相,此五別義也。 阿賴耶有變異,如來藏不變異,此六別義也。 136頁 阿賴耶是識,如來藏是智,此七別義也。 阿賴耶依異生位說,如來藏依菩薩說,又名即別故,此 八別義也。 乙、阿賴耶與如來藏之寬狹深淺義 依前道理,自可推知阿賴耶之名義較狹,唯有漏位異生 具故,如來藏之名義寬廣,通漏無漏,異生聖者故,楞伽起 信等說,阿賴耶識依如來藏而生起故。起信別說云:「真如 、如來藏、阿黎耶三位,雖不離不異,而皆能盡收一切法, 然其內容之深淺與外延之廣狹,亦殊不即不一」。茲依其原 圖,製表如次: ┌───────────┐ ∣┌─────────┐∣ ∣∣┌───────┐∣∣ ∣∣∣生滅不生滅和合∣∣∣ ∣∣└───────┘∣∣ ∣∣ 不 生 不 ↑滅 ∣∣ ∣└──────┼──┘∣ ∣ 無 隱↑ 無 ∣ 顯 ∣ └────┼──┼───┘ ↑ ∣ ∣ 真如 如來藏 阿賴耶 ∣ ╱∣╲╱/∣ 無 不 通 有 在 唯 為 屬 漏 為 真 有 法 生 無 法 如 漏 滅 漏 如 現 故 種 來 行 現 之 故 故 深 狹 寬 藏 中 故 深 「外延以真如為最廣,內容以阿賴識為最深」。由此圖 表,亦可了知阿賴耶之最狹而如來藏廣之,真如更廣,即凡 為生滅之賴耶必具不生滅之如來藏與無隱顯之真如也。故阿 賴耶依如來藏 137頁 而有,而阿賴耶與如來藏,則又同依真如性也。依勝鬘,央 掘摩羅、楞伽、起信論等,阿賴耶與如來藏之廣狹,則謂如 來藏為眾生本性清淨心,亦即是本具之佛法身,此清淨之如 來藏心,由不覺一法界故,妄動念起,虛妄熏習,而成阿賴 耶。由阿賴耶再生七六等識,起一切法。 丙、阿賴耶與如來藏之廣大義 夫從眾生位以觀一切法,則一切法唯識,一切法由阿賴 耶之所攝持之所生變轉現,宇宙人生,世出世間,異生聖者 ,唯一阿賴耶耳。廣矣哉阿賴耶!大矣哉阿賴耶!從菩薩位 以觀一切法,則一切法唯心,一切法不離自性清淨之如來藏 心,一切法唯智,趣菩提覺故,般若之發展故。有為有漏, 有為無漏,乃至無為真如,亦唯一如來藏心智耳。廣乎如來 藏!大乎如來藏!然此廣大甚深之義,由何而開顯耶?依諸 名義差別,而得詮顯,故摩訶衍論關於此阿賴耶如來藏之廣 大義,各出十名以顯示之。特列舉之,以供研究。阿賴耶十 名者: 一者、名為大攝主阿黎耶識----所謂即是大總相義也。 二者、名為根本無明阿黎耶識----依根本無明立,所言 不覺義,不如實真如法一故,不覺心起,而有其念也。 三者、名為清淨本覺阿黎耶識----依自然本智立,起信 論體相四大義,如清淨鏡也。 四者、名為染淨本覺阿黎耶識----依不守自性陀羅尼智 立,即自性清淨心,因無明風動,心 138頁 與無明,不相離故也。 五者、名為業相業識阿黎耶識----依根本業相與業識立 ,即不覺故所生三相之無明業相也。 六者、名為轉相轉識阿黎耶識----依能見境界與轉識立 ,即能見相也。 七者、名為現相現識阿黎耶識----依境界相與現識立, 即境界相也。 八者、名為性真如理阿黎耶識----依正智所證清淨真如 立,即清淨般若質境真如攝也。 九者、名為清淨如覺阿黎耶識----依本有清白,始覺般 若立,即始覺者,即同本覺也。 十者,名為染淨始覺阿黎耶識----依隨緣般若始覺立, 即依不覺故有始覺也。 此為阿黎耶識隨其別義而立之十名,總攝一切自體相應俱生 所屬,及應攝之一切有關係法盡。然其義則依諸起信論所詮 之法相而言,其與攝大乘論之九識等義可共同研尋,蓋一切 法無不可說為識,境無識有故,故此十名正顯一切法唯識之 義。依此建立唯識宗可也。 次如來藏十種名者: 一者、大總持如來藏----攝盡一切如來藏故。 二者、遠轉遠縛如來藏----一清一滿故。 三者、與行與相如來藏----與流轉力法身如來令覆藏故。 四者、真如真如如來藏----唯有如如故。 139頁 五者、生滅真如如來藏----不生不滅被生滅之染故。 六者、空如來藏----一切諸空覆藏如來故。 七者、不空如來藏----一切不空被空染故。 八者、能攝如藏----無明藏中自性淨心能攝一切諸功德 故。 九者、所攝如來藏----一切染如來煩惱所隱沒覆藏故。 十者、隱覆如來藏----法身如來煩惱所隱沒覆藏故。 此為如來藏之十種名字,從其覆藏攝藏以立也。如來藏 由此十名,亦攝一切應攝法盡,大功德藏、大法樂藏,從此 顯現故,而亦正顯一切法唯心義,一切法唯智勝義,應依之 建立一切法如來藏宗唯智宗也。 丁、依如來藏說即心即身成佛義 在眾生異生位,如來藏心為阿賴耶所攝,言阿賴耶不言 如來藏。在菩薩聖者位,阿賴耶識攝於如來藏,「眾生不出 如來智境故」。言如來藏心不言阿賴耶。若在佛位,則言法 身言如來等,而不言賴耶與如來藏也。又阿賴耶之起,由於 如來藏心,而如來藏之不得顯現者,由於阿賴耶等諸識之妄 熏。由此義故,在諸大乘經論,可尋阿賴耶與如來藏之關係 者,如大方等如來藏經云: 140頁 雖在諸趣煩惱身中,有如來藏,常無染污,德相備足 ,與我無異。 佛見眾生如來藏,欲令開竅,為說經法,除滅煩惱, 顯現佛性。…… 此經有九喻說如來藏,大意皆顯如來功德藏在眾生煩惱心中 覆藏也。又如勝鬘經云: 如來法身,不離煩惱藏,名如來藏。……此自性清淨 如來藏而客塵煩惱上煩惱所染,不思議如來境界。 又如大乘入楞伽經云: 如來藏本性清淨,常恒不斷,無有變異,具三十二相 ,在於眾生一切身,為蘊界處垢衣所纏,貪恚癡等妄 分別之分染污。 又如大乘理趣經云: 賴耶妄熏習,隱覆如來藏,修習純熟時,正智方明了。 又如密嚴經云: 必性本清淨,不可得思議,是如來妙藏,如金處於礦 ,藏識亦如是,諸習氣俱,而恒性清淨,不為所染污 。 又央掘摩羅云: 謂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自性清淨意,是如來 藏。…… 141頁 斯等諸經,皆說如來藏在眾生位之妄熏習煩惱心識中,而正 顯一切眾生本具佛性法身功德。由此義故,天台、賢首、禪 宗、淨土、真言等宗,而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是心 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成佛。」謂「心佛眾生,三 無差別。」「父母所生身,即登大覺位」。然此本來是佛之 心,即心即身成佛心,皆依此漏無漏現行之菩薩位之如來藏 心以言也。除此如來藏心阿賴耶識有漏種現未斷除故,無無 漏種可起生故,不得說言即心即身成佛也。 戊、如來藏即阿賴耶生阿賴耶義 復次,阿賴耶識,依如來藏心而有者,本為大菩薩心境 ,不共餘乘之義。然在眾生位,全體諸法,皆阿賴耶,無漏 種子寄賴耶故。不說如來藏,以此識即同菩薩心境住之如來 藏心故。諸有未明此義者,故多生惑,其阿賴耶由彼生者, 如楞伽經云: 如來藏者是善不善因。……外道不知,執為作者,無 始虛偽,惡習所熏,名為藏識,生於七識無明住地。 又云: 而實未捨如來藏中藏識之名。……菩薩欲得勝法,應 淨如來藏藏識之名。 又云: 若無如來藏名藏者則無滅。 142頁 又如大乘密嚴經云: 佛說如來藏,以為阿賴耶。惡慧不能知,藏即阿賴耶 。如來清淨藏,世間阿賴耶,如金與指環,展轉無差 別。 又入楞伽經云: 我為勝鬘夫人及餘深妙淨智菩薩說,如來藏名藏識與 七識俱起,令諸聲聞見法無我。 又云: 甚深如來藏,而與七識俱。 是諸經文,皆謂如來藏即阿賴耶,或如來藏熏生阿賴耶之二 義。論說「地前菩薩見少分如來藏。是諸經文,皆謂如來即 阿賴耶,或如來藏熏生阿賴耶之二義。論說「地前菩薩見少 分如來藏。」則其相續生滅現行者,當為阿賴耶,依此故地 前菩薩位,而說如來藏即阿賴耶,無有過失。又眾生心本具 如來藏,佛性法身功德,故阿賴耶識本具無漏種故,故依眾 生心,說如來藏即阿賴耶,無有過失。又地上菩薩容有無漏 無間,起有漏現行,故依菩薩心,說如來藏即阿賴耶,亦無 有過。由依如來藏虛妄熏生賴耶等,道理準此,亦可了知。 五、結論 甲、從阿賴耶緣起說到如來藏緣起 143頁 應當了知現前宇宙,萬有體相,生起因緣,轉變差別, 學唯識學。學唯識學,應窮八識;窮八識故,應究賴耶。知 阿賴耶,即可了知宇宙諸法。自體現象,以阿賴耶為緣起。 賴耶是藏,染污為性,流轉生死,過失重故,應當捨離。三 乘菩薩,同厭捨故,是我軌範,應學彼學,捨阿賴耶,求解 脫智,無師智,自然智,一切智,一切智智。求智當學菩薩 所學,學菩薩學,應即明了菩薩心境。依斯心境,漸證德智 ,涅槃菩提。明斯心境,詮此學者,有摩訶衍,曰如來藏。 是故發心新學菩薩,先明賴耶,次應進明大如來藏,勤求修 學,漸次圓證。如來藏者,大法樂藏,菩薩學處,如來境界 。漏無漏法,緣起性故。眾生苦境,賴耶緣起,從此捨故; 菩薩行果,由此修故;如來極果,因此證故。以智該識,不 思議境,菩薩應了,菩薩應證故。復次,依如來藏有生死故 ;依如來藏捨生死故;依如來藏得解脫故;依如來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得不退故。由此勝義,應學唯識學,明眾生境, 阿賴耶緣起。應學唯心學,明菩薩境,如來藏緣起。登高自 卑,自淺之深,從初發心而至成佛,由眾生而菩薩,由阿耶 賴識而如來藏心,由阿賴耶緣起而如來藏緣起。何以故,心 境次第,熏修進化,理應爾故,事實爾故,是故應明阿賴耶 緣起,而明如來藏緣起。凡有智者,曷深探討,以彰慧目, 正法眼藏。 乙、建立菩薩如來藏宗 弘法利生,以菩薩為軌範,以佛陀為鵠的,六度萬行, 行在于斯,恒沙功德,證在於斯,菩 144頁 薩心境,大如來藏,以為中心。應設方便,不離諸趣,饒益 有情,六道二界二乘凡外是眷屬故,運大悲心,權巧接引, 而不同流。方便在於斯,菩薩心境,大如來藏。功行究竟, 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圓滿圓滿,平等平等,四智菩提,薩 婆若海,我所求故,一境境界,智差別現。菩薩應得,菩薩 應證,證得在於斯,菩薩心境大如來藏。由此理趣,建立菩 薩不共學處,如來藏宗,亦曰唯心宗,聖教正理,已略分別 ;若廣分別,應尋七經四論,厥為慧目,大法燭。是故結曰 :發心菩薩,應學唯識學,建立唯識宗,更應學唯心唯智學 ,建立如來藏宗。 菩薩學 ╱∣╲ ╱ ∣ ╲ 唯智學 唯心學 唯識學 ∣ ╱∣╲ ∣ ∣ ╱ ∣ ╲ ∣ 二空智 如來藏 阿賴耶 緣 起 緣 起 緣 起 ∣ ╱∣╲ ∣ ∣ ╱ ∣ ╲ ∣ 性 相 性 相 性 相 唯智宗 唯心宗 唯識宗 ∣ 即如來藏宗 丙、結歸緣起 說二種緣起已,建立如來藏宗已,謹依聖教,密嚴經結 云:「於法恭敬,恒居此土,不生餘處。咸共悲愍未來世中 ,一切有情,普欲等慈,為作饒益」。有諸菩薩各共瞻仰, 金剛藏菩薩摩訶薩 一心同聲以偈問曰: 尊者具辨才,惟願見開示,世間諸色像,其誰之所作 ?為如工造瓶,泥輪以埏埴。為如 145頁 奏樂者,聲動所成音。為如一物體,有三種自性。為 已成未成,成在於一物。 云何種種色,一物而建立?為兜率所作?夜摩所作耶 ?他化自在作,大樹緊那羅,善見天所作,色究竟天 耶?螺髻梵王作,諸色天作耶?一切天主作,自然所 作耶?變化之所作,諸佛所作耶?為餘世界中,佛子 之所作? 是諸作眾色,惑亂而建立,所起於惑亂,如鹿見陽燄 。譬如於瓶處,為德之所依。一切諸世間,能住於處 者,非德者屬德,非德依德者,展轉和合故,眾德所 集成。諸色惟惑亂,為亦有住耶?為梵王所作?那羅 延作耶?雄猛及勝論,數論自作耶?勝性之所作,自 在「自然」耶?「時」「無明」所生,「愛」「業」 所作耶?天仙及世定,皆悉懷疑惑,為先無有體,猶 如於幻夢。亦如熱時燄,及乾闥婆城,無始妄分別, 隨彼彼相續,起能取所取,如蛇有二頭,亦如起屍行 ,木人機所轉,空中見垂髮,及旋火輪耶?爾時金剛 藏菩薩摩訶薩告普賢眾色大威德菩薩摩訶薩及餘大眾 而說偈曰: 世間眾色像,不從作者生!亦非劫比羅,因陀羅等作 !亦非祠祭果,亦非圍陀教!彼有多種因,修行不常 住。亦復非無有,能持世間因,謂第八丈夫,是名為 藏識,由此成眾色。如轉輪眾瓶,如油遍在麻,鹽中 有鹹味,如無常編色,丈夫識亦然,如香在沈麝,及 光居日月,遠離能所作。及以有無宗,亦離於一異, 一切外道過,非智所尋求,不可 46頁 得分別。定心解脫者,自覺之所證。 若離阿賴耶,即無有餘識。譬如海波浪,與海雖不異 ,海靜波去來,亦不可言一。譬如修定者,內定清淨 心,神通自在人,所有諸通慧,觀行者能見,非餘之 所了。如是流轉識,依彼藏識住,佛及諸佛子,定者 常觀見。 藏識持於世,如以線貫珠,如輪與車合,業風之所轉 ,陶師運輪杖,器成隨所用,藏識與諸界,共力無不 成。……最上瑜伽者,地地而進修,了知一切法,皆 以心為性。善說阿賴耶,三性法無我,其身轉清淨, 而生密嚴國。 二十三年元月彌勒誕日,在世館考校室。 參考書目: 一、大方等如來藏經 二、大乘入楞伽經 三、楞嚴經 四、勝鬘經 五、佛性論 六、寶性論 七、央掘摩羅經 八、密嚴經 九、理趣經 十、起信論 十一、釋摩訶衍論 十二、成唯識論 十三、楞伽經義記 十四、楞伽經研究 十五、楞嚴經論 十六、起信論別說 十七、同唯識釋 十八、同略釋 十九、八識頌釋論 二十、內學刊 二十一、海潮音文庫 二十二、大乘宗地引論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