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聖言量來建立人間佛教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62冊
頁151-195
大乘文化出版社出版
1980年十月初版
151頁
一、導言
稽首牟尼世間解,至教真理聖賢眾,
唯願慈悲哀攝受,令我作業速得成﹗
經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吾人處此五濁惡世,最
為痛苦,一切眾生能忍苦故,是故名為堪忍世界。諸佛世尊
,及諸菩薩,為解眾生一切痛苦,是故返往來此世間,行菩
薩道,成等正覺,無數方便,令諸眾生,出不善處,安立善
處。釋尊自云﹕「來此娑婆世界共八千反,度諸眾生出一切
苦」。由此觀之,人間之所以需要佛教者,都為解脫人間之
一切痛苦而已。
夫以歷史家之眼光觀察,人間世之因果律,所謂自世界
之有文字始,有歷史記載始,則世界人類史,乃一部痛苦的
歷史也。由謀痛苦之解決,故有哲人賢士之出世,宗教哲學
家等之出世,
152頁
乃至我佛世尊亦云吾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大事謂何﹖所
謂開示眾生,悟入佛之知見,悟入佛之知見者,解決其痛苦
已矣。從歷史的宗教觀察,佛教為救度人間之一最熱忱最偉
大之宗教,或曰佛教在世界宗教史上之價值與地位為首屈一
指,殆非過言也。佛教在人間有數千年之光榮歷史,有數萬
卷之百科文獻,有全世界人類過半數之信徒,故佛教與人間
有最深切之關係,而為人類唯一獨尊之救度者,是故建立人
間佛教。
佛教既設教於人間矣,當以人間佛化為第一要務,觀夫
釋尊四十九年人間運動,概可見矣。其超人間之一切佛教,
固亦以此人間教化為基礎矣。吾人之佛教見解,以為佛之教
化,以人間為最大基礎,且為一切教化之根本教化﹔傳佛教
者,倘此而不知,或知而不行,專為一切超人間的非人間的
佛教事業者,實等於虛空樓閣,陽焰化城,亦如欲流之長而
不疏其源,欲樹之茂而不培其根也。
自利之小乘佛教,本亦不離世間之教化,然以其修學者
之厭離世間,畏懼生死,亟求個人之享樂解脫,故於人間佛
教運動救濟人類而犧牲其個人精神者不為也。由此演成世人
對佛教以為出世的宗教,非人類宗教之觀念,此在印度如此
,在中國亦如此,即在今日世界大多數人,亦仍作如是觀耳
。然觀釋迦牟尼佛之精神所在為人間,其所教化為人間教化
,非非人間更非厭離人間,是故依聖言量建立人間佛教。
153頁
大乘佛教之立場,固為入世矣。其精神所繫,殆全為犧
牲主義,凡所作業,皆以利益眾生為前提。蓋小乘佛教之於
眾生,以不損害為極,乃為消極之利益,大乘佛教之於眾生
,非僅不損害而已,更進而有積極之救濟焉。雖然其教義發
達之極,一般之佛教思想與認識,皆有大乘佛教是玄想的空
談的底印象。四十階位之菩薩境界與福智,絕非人間所繫。
六度萬行之覺道,又從何行起﹖滔滔苦海,火宅焰焰,縱有
一二大心凡夫,杯水車薪,何所濟耶﹖菩薩大願,行之維艱
,人間痛苦,拔救何期﹖佛教徒之所謂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者,心從何處發﹖道從何處行﹖大話易說,小事難成,度生
度生者,唯冀不作空頭支票也。觀釋尊之大乘教化,境行果
三,不過擴大志士之心境耳。登高自卑,六度四攝,何一法
一事而外人間﹖致遠由邇,三賢十聖,何一位一人而不住人
間﹖況祖師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是故依聖言
量建立人間佛教。
復次,大乘佛教晚期發展之最盛者,唯秘密法。此法本
為攝受當世之婆羅門教而開展者也。然依吾人之觀察密教,
乃施設為鬼的教化,天的教化,超人的教化,非人的教化,
故此法一興,印度佛教云亡矣﹗何以故﹖脫離人間教法故,
不設人間教化故,完全對人類施以非人的教法故也。按釋尊
之有密法,非如當時印度之密法,亦非現行之密法。觀釋尊
之意,在人間說一種法,解決一種人間痛苦已,則方便攝受
非人類之眾生,或為護持此解決人間痛苦之正法,而說有咒
語等,是故密教,非佛教之正法,殆佛教附品也。故佛教若
全開張其密法之某天儀軌曼陀羅,某明王
154頁
金剛儀軌曼陀羅,某大菩薩某佛之儀軌曼陀羅,而忘本身之
為人,更忘本身之在人間受人間之恩惠矣。其所謂度生度生
者,真為空頭支票耳﹗飲水思源,理所應爾,世間恩,眾生
恩,亟應報答。故既生人間,且逢人間之佛教,當先為人間
佛教之實行,自身如是行,教化人間亦如是行,方為正軌。
即身成佛一語,在久遠之無上菩提觀,雖不等空頭支票,而
在人間殆為救化眾生發心之方便語。眾生苦亟矣﹗待至何時
方有三密相應即身成就悉地之人作大佛事耶﹖釋尊之教化,
為人間的,非非人間的,凡能利益此人間者,即是能超出此
人間者,亦即為秘密行之不可思議者,是故依聖言量建立人
間佛教。
佛教之於中國,有大因緣,歷史亦久,人民之信仰又極
深切。然其最特殊之發展,曰八大宗,八宗之中,以天台賢
首三論三宗為融貫中國文化思想之發展場合,以淨土禪宗密
宗三宗為適合中國一般公民信仰之要求。前者多為哲學的發
達﹔後者多為宗教的發達。在哲學方面者,演繹之極為理想
,為空談,徒起教內之爭,妄生人我之見而已。在宗教方面
者,淨土宗趨於厭娑婆,欣極樂,念佛等死之往生自了﹔其
教宗之應修人間三種福業等事,全不履行,致成佛教與世無
關,世人見僧人,唯目之無用人,或呼之阿彌陀佛以代之,
而譏視之﹗所言密宗者,舊者流為應付之度鬼工具。然真能
超度鬼者固善矣,其實世人於喪壽等事,請僧誦經放焰者,
真等於請戲子做戲而已。僧人之所行,亦不知其為何而如此
,只唯金錢斯取耳。禪宗本為佛法總髓,然明清以來,已
155頁
養成其山林清淨百事無為之懶惰惡習,其所謂選佛場者,實
無佛可選﹗古賢尊宿,尚有一番寒澈骨的精神,俾作梅花遍
地香,留些語錄機鋒,今則並此而不可得。嗚呼﹗所謂續佛
命,繼祖燈,見性成佛之大丈夫事業者,實已滅亡久矣。空
留世間人士對佛法和尚乃清淨無為者與世無涉之一種觀念。
然今日之禪林,殆又為養世間懶惰懈怠之道場也。觀乎此原
為人間之佛教,已演成為非人間的佛教,僧眾原為人間僧眾
,已演成為非人間的僧眾,其生活殆非人間生活,常聞人云
﹕「某也不做人,去做和尚」。蓋以和尚非人也,佛法當亦
非人間所有。此無何,蓋僧眾所行,如樹根之不在地故也。
故近人大倡佛法不在寺廟裡,寺廟僧眾不足代表佛教之精神
。嗚呼﹗有心人之出家者,聞斯言得無感乎﹖是故欲振興今
日中國佛教,欲挽救今日中國僧眾,其唯有建立人間佛教乎
﹖
人類之痛苦,自有史以來,蓋未有今日痛苦之深且大,
亦未有今日痛苦之烈且劇也。不觀其遠者,即最近二三十年
來之國際的演變,各國內的演變,世界人類之痛苦,已不堪
回首,而展望目前與將來,其殘忍之國際行動,又何堪設想
耶﹖挽救之法,固有各種之政治的挽救,然宗教之挽救力,
實亦不可忽視也。宗教中佛教之力最大,次為耶教,然惜耶
教多為帝國主義所利用為戰爭的工具耳。故唯有佛教為救今
日人類之宗教,然佛教中其最適應而合理現代人間者,則唯
有人間佛教,是故依聖言量建立人間佛教。
156頁
總觀上述各義,佛教原為人間的,而今已失其為人間之
意義矣。佛教在人間之時代,世界人類----印度等多為安樂
的,而今日佛教既失其為人間教化之方便精神,佛教不在人
間,故世界人類之痛苦,則如火益熱,如水益深。諸佛之功
德,不可思議﹔今日眾生之痛苦,亦不可思議矣﹗
二、何謂人間佛教
所謂人間佛教者,人間乃指人類所處之世間,名曰人間
。或人謂人類,間即世間,亦名世界,人類即世間,故曰人
間。在此人類世間中,設施佛陀教化,以佛陀之教化,而利
濟世間之人類,故曰人間佛教。
佛典常舉三種世間﹕曰有情世間,曰器世間,曰正覺世
間。有情世間者,或通指人類天眾鬼趣傍生地獄等五趣眾生
。器世間者,即此山河大地日月時運之大自然界。正覺世間
者,有聲聞乘正覺世間,有緣覺乘正覺世間,有佛菩薩之正
覺世間。今此人間佛教者﹕人,即代表五趣六道之一切有情
世間。間,謂世間,即代表一切有情所處之世界。佛教,即
代表三乘之正覺世間。由三乘聖者之正覺世間,善權方便教
化救度此人等五趣之一切有情世間故,或人等五趣有情世間
,皆依此三乘聖者之正覺世間,而得離苦得樂,故名曰人間
佛教。
復次,人間佛教為五乘佛教之基礎,由此人間乘佛教建
立故,餘四乘佛教方能建立。今為救
157頁
度引人間痛苦,及建立餘乘佛教,故建立人間佛教。由此觀
之,人間佛教為一切佛教之大總法門。一切佛教,不離人間
佛教,故建立人間佛教者,使人間即佛教,佛教即人間,佛
教全為教化人間故,則人間外無佛教,故曰人間佛教。
三、建立人間佛教之程序
建立人間佛教之程序者,略列大綱,總有七端。欲人類
世間之安樂,須有良善之人類份子,故一曰關於人類個己之
修養者。既有良善之人類,由個人組成之家庭,亦須良善,
故二曰關於人類家庭之生活者。由有個人家室等,則當有彼
此往返之社會交涉,此亦須求其良善而安靖,故三曰關於人
類社會之生活者。能求社會之安樂與否,在於國政,故四曰
關於人類國家之政治者。以一國為單位,則有國與國之相交
,國交之善與否,即能影響全世界之人類和平,故五曰關人
類世界之和平者。如是五端,中國儒家嘗曰「修身齊家治國
平天下」,今亦寓斯意焉。次明出家者之生活,又次明菩薩
之事業,關於此七種施設,今一一依釋迦牟尼世尊之遺教而
述說之。
四、依聖言量建立人間佛教
問曰﹕以何因緣依聖言量建立人間佛教耶﹖答曰﹕聖言
即釋尊在印度對人間所說之遺教,此
158頁
種遺教,適用於任何時代及任何民族之人生問題的要求。此
種遺教(聖言量)在過去印度實施試驗,有良好之結果,故今
依聖言量而建立人間佛教。復次﹔釋尊為大覺悟者,所見無
妄,所說不虛,是真語者,是實語者,是如語者,是不妄語
者,凡所宣說,能令眾生得安樂故,是故依聖言量建立人間
佛教。復次,經論有云﹕「一切菩薩,有四依﹕一者依法不
依人,二者依義不依語,三者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四者
依智不依識」。今云依聖言量者,即取四依義故。
一、關於人類個己之修養者
拔一身毛,則全軀感知,吹口空氣,則太空現浪,故個
人之善惡,直接能影響於家庭社會國家世界之安寧。故欲家
庭之康泰,國家社會之安樂,世界之和平,宜先重個人之修
養,除其惡而行其善,今引善生經之關於個人修養者,有善
惡兩種觀察﹕
佛告善生﹕「若長者長者子,知四結業,不如四處而
作惡行。又復能知六損財業,是謂善生。若長者長者
子,離四惡行,禮敬六方,今世亦善,後獲善報,今
世根基,後世根基。於現法中智者所稱,獲三十一果
,身壞命終,生天善處。善生當知﹗四結行者﹕一者
殺生,二者盜竊,三者淫佚,四者妄語,是四結行。
云何為四處﹖一者欲,二者恚,三者怖,四者癡。若
長者長者子,於此四處,而作惡者,則有損耗。」
佛說是已,復作頌曰﹕「欲瞋及怖癡,有此四法者,
名譽日損減,如月向於晦」。
159頁
佛告善生﹕「若長者長者子,於此四處不為惡者,則
有增益」。
爾時世尊,重作頌曰﹕「於欲恚怖癡,不為惡行者,
名譽日增廣,如月向上滿」。
如是四者,為人生內心修養之龜鑑,而佛典中如此教授誡者
,甚多甚多。又如經云﹕
佛告善生﹕「有四親可親,多所饒益,為人救護。云
何為四﹖一者止非,二者慈愍,三者利人,四者同事
,是為四親可親,多所饒益,為人救護。止非復有四
事,云何為四﹖一者見人為惡,則能遮止,二者示人
正直,三者慈心愍念,四者示人大路,是為四止非,
多所饒益,為人救護。復次,慈愍有四事﹕一者見利
代喜,二者見惡代憂,三者稱譽人德,四者見人說惡
,便能抑制,是為四慈愍,多所饒益,為人救護。利
益有四。云何為四﹖一者護彼不令放逸,二者護彼放
逸失財,三者護彼使不恐怖,四者屏相教戒,是為四
利人,多所饒益,為人救護。同事有四。云何為四﹖
一者為彼不惜身命,二者為彼不惜財寶,三者為彼濟
其恐怖,四者為彼屏相教戒,是為四同事,多所饒益
,為人救護」。
復次,人生之為惡作業,恒藉諸他人他事而為之,自己似不
負責任,殊非道理。如經舍利子為陀然居士說法云﹕
於是尊者舍利子,過夜平旦,著衣持缽,入王舍城,
次行乞食。乞食已竟,往至梵志陀然家。是時梵志陀
然從其家出,至泉水邊,苦治居民,梵志陀然遙見尊
者舍利子來,從坐而
160頁
起,褊袒著衣,叉手向尊者舍利子讚曰﹕「善哉舍利
子」﹗舍利子久不來此。於是梵志陀然敬心扶抱尊者
舍利子將入家中,為敷好床請使令坐,尊者舍利子即
坐其床。梵志陀然見尊者舍利子坐已,執金澡灌請尊
者舍利子食,尊者舍利子曰﹕「止﹗止﹗陀然,但心
喜足」。梵志陀然,復再三請食,尊者舍利子亦再三
語曰﹕「止﹗止﹗陀然,但心喜足」。是時梵志陀然
問曰﹕「何故入如是家,而不肯食﹖」答曰﹕「汝不
精進,犯於禁戒,依傍於王,欺誑梵志居士」。梵志
陀然答曰﹕「舍利子當知我今在家,以家業為事,我
應自安隱供養父母贍養妻子,供給奴婢,當輸王租,
祠祀諸天,祭餟先祖,及布施沙門梵志,為後生天而
得長壽,得樂果報故。舍利子﹗是一切事,不少得疑
,一向從法」。於是尊者舍利子告曰﹕「陀然我今問
汝,隨所解答。梵志陀然﹗於意云何﹖若使有人因父
母故,而行作惡,因行惡故,身壞命終,趣至惡處,
生地獄中,生地獄已獄卒執促極苦治時,汝向獄卒而
作是語﹕『獄卒當知莫苦治我,所以者何﹖我為父母
而行作惡』。云何陀然,彼人所得,從地獄卒脫此苦
耶﹖」答曰﹕「不也」。復問﹕「陀然於意如何﹖若
復有人為妻子故,而行作惡,因行惡故,趣至惡處生
地獄中,生地獄已,獄卒執捉極苦治時,彼向獄卒而
作是語﹕『獄卒當知莫苦治我,所以者何﹖我為妻子
而行作惡』。云何陀然,彼人可得從獄中脫此苦耶」
﹖答曰﹕「不也」。復問﹕「陀然於意云何,若復有
人為奴婢故,而行作惡
161頁
,身壞命終,趣至惡處,生地獄中,生地獄已,獄卒
執捉極苦治時,彼向獄卒而作是語﹕『獄卒當知莫苦
治我,所以者何﹖我為奴婢而作惡』。云何陀然,彼
人可得從獄卒中脫此苦耶﹖」答曰﹕「不也」。復問
﹕「陀然﹗於意云何,若復有人,為王及天,為先祖
為沙門為梵志故而行作惡,固行惡故,趣至惡處,生
地獄中,生地獄已,獄卒執捉極苦治時,彼向獄卒而
作是語﹕『獄卒當知莫苦治我。所以者何﹖我為王及
天為先祖為沙門為梵志而行作惡』。云何陀然,彼人
可從獄中脫此苦耶﹖」答曰﹕「不也。」
復曰﹕「陀然﹗族姓子可得如法如業如功德得錢財,
尊重恭敬孝養父母,行福德業,不作惡業。陀然﹗若
族姓子,如法如業如功德得錢財,尊重恭敬孝養父母
,行福德業不作惡業者,彼便父母之所愛念,而作是
言﹕『令汝強健壽考無窮。所以者何﹖我由汝故,安
隱快樂』。陀然﹗若有人極為父母所愛念者,其德日
進,終無衰退。陀然﹗族姓子,可得如法如業如功德
得錢財,愛念妻子,供給瞻視,行福德業,不作惡業
者。彼便妻子之所尊重,而作是言﹕『令汝強健,壽
考無窮。所以者何﹖我汝尊故安隱快樂』。陀然﹗若
有人極為妻子所尊重者,其德日進,終無衰退。陀然
﹗族姓子可得如法如業如功德得錢財,愍傷奴婢,給
恤瞻視,行福德業,不作惡業者,彼便奴婢之所尊重
,而作是言﹕『願大家強健壽考無窮。所以者何﹖由
大家故我得安隱』。陀然,若有人極為奴婢所尊重者
,其德日進,
162頁
終無衰退。陀然﹗族姓子,可得如法如業如功德得錢
財,尊重供養沙門梵志,行福德業不作惡業,彼便極
為沙門梵志之所愛念,而作是言﹕『令施主強健壽考
無窮。所以者何﹖我由施主故得安隱快樂』。陀然﹗
若有人極為沙門梵志所愛念者,其德日進,終無衰退
」。於是梵志陀然,即從坐起,偏袒著衣,叉手向尊
者舍利子白曰﹕「舍利子﹗我有愛婦,名曰端正,我
惑彼故而為放逸,大作罪業﹗舍利子﹗我從今日捨端
正婦,自歸尊者舍利子」。尊者舍利子答曰﹕「陀然
汝莫歸我,我所歸佛,汝應自歸。」梵志陀然白曰﹕
「尊者舍利子,我從今日自歸於佛法及比丘眾。唯願
尊者舍利子,愛我為佛優婆塞,終身自歸,乃至命盡
」。於是尊者舍利子為梵志陀然說法,勸發渴仰成就
歡喜。
欲養成良善之人格而為趣求菩提之資糧,於此善惡各方
之作業,則不能不善為觀察。由觀察而慎思,由慎思而明辨
,由明辨而行之也。人若不行四結,不作四惡,是為內心上
之修養。若以四親而利人,不為虛偽欺騙之事,以進其德,
是為行為上之修養。若具大善根者,更進而皈依三寶,勤持
五戒十善戒等﹔若發大心者,當更求菩薩淨戒多聞熏習漸次
修學佛陀無上之人格,其以斯為基乎﹖﹗
二、關於家庭生活者
家庭制度,中國向重倫常大道﹕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夫婦隨順等。光前裕後,齊家以禮。
163頁
佛教於家庭之教化,亦頗慎重,佛常說為一種互助政策,如
善生經云﹕
善生﹗夫為人子,當以五事敬順父母。云何為五﹖一
者,供奉,能使無乏。二者,凡有所為,先白父母。
三者,父母所為,恭順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
違背。五者,不斷父母所為正業。
善生﹗夫為人子,當以此五事敬順父母,父母復以五
事敬視其子,云何為五﹖一者,制子不聽為悲。二者
,指授示其善處。三者,慈愛入骨徹髓。四者,為子
求善婚娶。五者,隨時供給所須。善生﹗子於父母敬
順恭敬,則彼方安隱,無有憂畏。
斯為父子間之倫常關係。較諸中國古時父子制度,更為嚴密
詳盡。父不止慈,子不止於孝,其義可思。其父與子能各行
其五事者,則各得安樂矣。
復次,家庭中除父母子女關係外,則以夫婦之關係為重
。中國制度,夫唱婦隨,互相愛順。夫為主,治外事,婦為
助,理家政。其關係當為至深,善生經又云﹕
善生﹗夫之敬妻亦有五事。云何為五﹖一者,相待以
禮。二者,威儀不闕。三者,衣食隨時。四者,莊嚴
以時。
善生﹗夫以此五事,敬待於妻。妻亦復以五事恭敬於
夫,云何為五﹖一者,先起。二者,後坐。三者,和
言。四者,敬順。五者,先意承旨。善生﹗是為妻之
於夫,敬侍如是,則
164頁
彼方安隱無有憂畏。
斯夫婦間之關係,各盡其道,相待以禮,相事以敬,誠如是
,真一和樂之新家庭也。次關於親族者,又云﹕
善生﹗夫為人者以五事親近親族,云何為五﹖一者,
給施。二者,善言。三者,利益。四者,同利。五者
,不欺。善生﹗是為五事,親敬親族。親族亦以五事
親敬於人,云何為五﹖一者,護放逸。二者,護放逸
失時。三者,護恐怖。四者,屏相教戒。五者,常相
稱歎。善生﹗如是親敬親族,則彼方安隱,無有憂畏
。
斯為家族間之互助關係,族姓之發展家庭之安樂,其在斯乎
﹖人之有役使者,其主人與僕役亦各有其互助相敬之道,經
云﹕
善生﹗主於僮使,以五事教授。云何為五﹖一者,隨
能使役,二者,飲食隨時,三者,賜勞隨時。四者,
病與醫藥。五者,縱其休暇。善生﹗是為五事教授僮
使。僮使復以五事,奉事其主。云何為五﹖一者,早
起。二者,為事用密。三者,不與不取。四者,作務
以次。五者,稱揚主名,是為主待僮使,則彼方安隱
,無有憂畏。
以上為略引善生經以言者,其他關於家庭者,如佛為各
長者等所說諸經,皆可得其教化家庭之方便。
165頁
又如華嚴經淨行品云﹕
菩薩在家,當願眾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孝事父母,當願眾生﹕善事於佛,護養一切。
妻子集會,當願眾生﹕怨親平等,永離貪著。
若得五欲,當願眾生﹕拔除欲箭,究竟安隱。
妓樂聚會,當願眾生﹕以法自娛,了妓非實。
若在宮室,當願眾生﹕入於聖地,永除穢欲。
著纓絡時,當願眾生﹕捨諸偽飾,到真實地。
上昇樓閣,當願眾生﹕昇正法樓,徹見一切。
若有所施,當願眾生﹕一切能捨,心無愛著。
眾會聚集,當願眾生﹕捨眾聚法,成一切智。
若在厄難,當願眾生﹕隨意自在,所行無礙。
由此觀之﹕菩薩雖在五欲,不離菩提,一切作業,以利
益眾生為目的,起心動念,亦以安樂有情為心願。人間之佛
教歟﹖菩薩之行願歟﹖由菩薩之行願,而建立人間佛教,其
在斯乎﹖
三、關於社會生活者
166頁
人生在世,既不能獨處而不與人往來,則社交尚矣。惟
社會之交際,至為繁雜。何以故﹖以社會有其善處,亦有其
不善處。故順其善而改其惡,則社會安樂,個人亦安樂。倘
一不慎,墮於惡習,則自害害他,罪業無邊,痛苦無量。今
先言其交友之惡,有四種怨家,本應遠離而人反視如親,不
相捨離,其為害深也。所謂交接四種怨家親朋者﹕
佛告善生﹕「有四怨如親,汝當覺知﹗何謂為四﹖一
者,畏伏。二者,美言。三者,敬順。四者,惡友」
。佛告善生﹕「畏伏有四事。云何為四﹖一者,先與
後奪。二者,與少望多。三者,畏故強親。四者,為
利故親。是為畏伏四事。佛告善生﹕美言親復有四事
。云何為四﹖一者,善惡斯順。二者,有難捨離。三
者,外有善來,密遮止之。四者,見有危事,便排擠
之。是為美言親四事﹕敬順親復有四事。云何為四﹖
一者,先誑。二者,後誑。三者,現誑。四者,見有
小過,便加杖之。是為敬順親四事。惡友親復有四事
。云何為四﹖一者,飲酒時為友。二者,博戲時為友
。三者,媱泆時為友。四者,歌舞時為友。是為惡友
親四事。」
現代社會之社交最為開展。其所謂為互助益友者,真能
直諒多聞,誠信篤和者幾人﹖現社會之人,蓋無人不以勢陵
人以畏伏人,華言巧語以欺誑人,復以酒色博舞以惑人,以
為害人而利己者,實俱害矣﹗故今日社會已演為一欺詐巧騙
濁惡不堪之社會。而今日一般之社會生活狀態又為
167頁
何如﹖請讀以下之經文,真為今日社會之寫實。有六種損滅
財產事,行之能令人家破人亡,乃人本不應為者,而人皆為
之,為之復不以為過,故受大苦,無量無邊﹗所謂行六種損
財行為者﹕
佛告善生﹕「六損財業者﹕一者,耽湎於酒。二者,
博戲。三者,放蕩。四者,迷於妓樂。五者,惡友相
得。六者,懈惰。是為六損財業﹗善生當知﹗飲酒有
六失﹕一者,失財。二者,生病。三者,鬥諍。四者
,惡名流布。五者,恚怒暴生。六者,智慧日損。善
生﹗若彼長者長者子,飲酒不已,其家產業,日日損
減﹗善生﹗博戲有六失。云何為六﹖一者,財產日耗
。二者,雖勝生怨。三者,智者所責。四者,人不敬
信。五者,為人疏外。六者,生盜竊心。善生﹗是為
博戲六失﹕若長者長者子,博戲不已,其家產業,日
日損減﹗放蕩有六失﹕一者,不自護身。二者,不護
財貨。三者,不護子孫。四者,常自驚懼。五者,諸
苦惡法,當自纏身。六者,喜生虛妄。是為放蕩六失
﹕若長者長者子,放蕩不已,其家財產,日日損減﹗
善生﹗迷於妓樂復有六失﹕一者,求歌。二者,求舞
。三者,求琴瑟。四者,波內卑。五者,多羅槃。六
者,首呵那。是為妓樂六失﹕若長者長者子,妓樂不
已,其家財產,日日損減。惡友相得,復有六失﹕一
者,方便生欺。二者,好喜屏處。三者,誘他家人。
四者,圖謀他物。五者,財利自向。六者,好發他過
。是為惡友六失﹕若長者長者子,習惡友不已,其家
財產,日日損減﹗懈惰有六失﹕一者富樂不肯作務。
168頁
二者,貧窮不肯勤修。三者,寒時不肯勤修。四者,
熱時不肯勤修。五者,時早不肯勤修。六者,時晚不
肯勤修。是為懈惰六失﹕若長者長者子,懈惰不已,
其家財業,日日損減﹗」
夫人生之樂,誰不欲得﹖然其結果,往往反得其苦,其
故何耶﹖蓋其行為不外此六種事耳。從此六種損財害命之行
為觀之,酒筵也,賭博也,浪漫放蕩也,妓樂歌舞也,惡友
相交也,懶惰懈怠也,殆無一不是今日之社會情況也。然人
類貪欲無窮,以有限之財產,當不能供無限之欲望。欲望不
滿,則更事者追求而不依正業,因行不正之業與貪欲之心無
窮,故日日雖有職業,其生活無不感覺痛苦。如佛為摩男說
人之貪欲心理狀態,瞋恚心理狀態,愚癡心理狀態。以不離
貪著欲望,在社會生活中,受五大痛苦,亟應皈依三寶,少
欲知足,奉持五戒,而改悔者也。所謂由貪欲五種痛苦者﹕
「世間人,或作田家用得生活,或作工師用得生活,
或作賈市用得生活,或作長吏用得生活,或作畜牧用
得生活,或作畫師用得生活﹔是人寒者忍寒,熱者忍
熱,苦者忍苦,飢者忍飢,渴者忍渴,俱坐貪意俱忍
是寒溫飢渴。自怨言﹕『我治生若干歲若欲死,殊不
得錢財,與寒苦共居,或得病瘦』」﹗佛告摩男﹕「
是為一苦」﹗
「二事者,貪淫之意中有人,或作田家,或作工師,
或作市賈,或作長吏,或作畜牧,或
169頁
作畫師行治生,忍寒熱飢渴致貪錢財,以得饒富。復
懷憂恐,畏縣官亡其錢財,或恐火起燒其錢財,或恐
乘船船沒亡其錢財,或恐賊劫取其錢財,或恐貿賣亡
其錢財,或恐貧家親屬持毒藥毒之,或親子散亡錢財
,是人常與重憂共居,晝夜懷憂無有解已時。中復有
人持錢財行,或逢縣官或逢水火,或貨賣財物不還,
或埋置地中不知其處,或有來誣謗之,或有親子用父
錢財。其人自念言﹕『我從少小治生,忍寒熱飢渴,
忍勤苦致錢財,今復亡失』﹗從是憂念或病或死皆坐
財錢,是皆貪意五樂所致。是為二苦」﹗
「三事者,世間人坐錢,父與子諍,兄與弟諍,夫與
婦諍,或知識朋友共諍,背後相說惡露,是皆貪樂所
致,世間人坐錢財故,王者與王者鬥,道人與道人鬥
,田家與田家鬥,工師與工師鬥,皆坐錢財故。口相
罵,杖相捶,刀相斫,或相傷殺,皆坐貪所致,是為
三苦」﹗
「四事者,世間人從軍,受取官錢公知,當行鬥戰生
死無期,皆貪心故行從軍,以受官錢不得復休便鬥,
或傷頭或截頭,或傷臂或截臂,或傷腳或截腳,展相
奪命,是皆貪所致。是為四苦」﹗
「五事者,世間人貪意,夜行穿人室壁,或於道中劫
人,攻人城廊為吏所得,或截頭或截手或截腳,或辜
磔或割其肌,或以火燒之,或以大椎椎其額,或斬其
腰,是皆貪意所致。
170頁
是為五苦」﹗
「世間人坐錢財轉相欺,口亦相欺,身亦相欺,意亦
相欺,時自以為可自用,無有過罪,不知殃毒在後當
入地獄。其有若賢者若沙門婆羅門,自思惟世間五樂
多耶憂苦多乎﹖」
五種痛苦﹕第一貪為生活所苦,第二貪為經濟害,第三
第四貪為戰鬥之苦,第五貪為災害所苦,是五痛苦又皆世人
之互相貪求爭奪以釀成之共同結果也。
如上所述六種損財事業,及五種痛苦,吾人試觀世界人
類,誰不為之,又誰不受之﹖今舉世社會人類,行此六種事
業,受此五種痛苦,其經濟之恐慌,世界之苦厄,更非筆墨
所能寫其萬一也﹗不僅經濟恐慌,凡一切社會之罪惡,家庭
之不良,乃至世界人類之戰禍,都因於此﹗然此種濁惡之社
會習慣,因於教育之不良故也。故欲改造社會,首宜改良教
育,教育之能否改良,又首觀師生之承禮為何如,今述善生
經之師生教授者﹕
善生﹗弟子敬奉師長,復有五事。云何為五﹖一者,
給侍所須。二者,禮敬供養。三者,尊重戴仰。四者
,師有教敕,敬順無違。五者,從師聞法,善持不忘
。善生﹗夫為弟子,當以此五法敬事師長。師長復以
五事,敬視弟子。云何為五﹖一者,順法調御。二者
,誨其未聞。三者,隨其所聞,令善義解。四者,示
其善友。五者,盡己所知,誨授不吝。善生,弟子於
師長敬順恭奉,則彼方安隱,無有憂畏。
171頁
教育為做人之根本,故中國古時最重師。人之能否成為
良民﹖全在師教,今佛教有如是教訓,世之教育界可以本此
先整學風焉。
社會雖有社會之教育以謀改良,而宗教師之感化,不可
闕也。宗教於社會人類之感化力最大,改惡從善,消社會罪
惡於無形者,至深且大也。是故社會應當確立宗教信仰。但
於宗教之信仰與維護,宜有正規。而宗教師既受社會國家民
眾之惠施,故應盡其責任義務以從事於人民之教化,能如是
,人類精神,殊感快樂,社會意識,亦極安定矣。經中所明
之施主與宗教師之互助,至為簡略。今當本此以立宗教法,
而統一與安定人民之信仰也。經云﹕
善生﹗檀越當以五事,供奉沙門婆羅門。云何為五﹖
一者,身行慈。二者,口行慈。三者,意行慈。四者
,以時施。五者,門不制止。善生﹗若檀越以此五事
供奉沙門婆羅門﹔沙門婆羅門當復以六事而教授之。
云何為六﹖一者,防護不令為惡。二者,指授善處。
三者,教懷善心。四者,使未聞者聞。五者,已聞能
使善解。六者,開示天路。善生﹗如是檀越恭奉沙門
婆羅門,則彼方安隱,無有憂畏。
上述為個人家庭社會三方面之佛教之人間施設。因篇幅
有限,所引之聖言,只一二經典。然佛關於此等事業,所說
之經典,或專門說,或附說,實不下類百種也,安得熱心救
世之人一一為之發皇者也﹖
172頁
四、關於國家政治者
一國之事,猶一家一身之事也。一人之身,調理得法,
則百病不生,樂如也。一家家務,調理善巧,則全家敦睦,
亦樂如也。國家為政,亦復如是,內外庶政,治理善巧,則
全國之民族清寧也,社會之秩序晏如也,國力富強,民眾康
樂,大有賴於國家之政治也。
夫政治之為物,本治理民眾國家之事務,執政者名位雖
高,而實為一國民眾之公僕,倘卸其任,則仍平民焉。故執
政者,負其務而享其祿,重其事而輕其人。換言之﹕執國政
者,應以國家大事為己任,藉己智謀,任勞怨而代民為之,
理其事而治其政,與民同樂,絕非以圖高位名祿而為政者,
此現代民主政治獨裁政治之原義,而亦古代政治之本體也。
倘非然者,執政者不重其責,不勤其事,日唯名利貪欲之是
圖,顛倒是非,百害貽民,萬禍於國,其所謂國家政治者,
夫復何言﹖觀乎此則國家人民之安樂與否,都視其國政之良
善與否,而國政能否良善,則又在其執政者,能否勤其事,
盡其職,而為其政者也。因是之故,為國政者,及時及處及
事而可以利吾民,亦可以害吾民,又及時及處及事而可以修
爾德,亦可以招爾禍。以佛法言﹕執政者及事及時及處,可
以饒益眾生,弘揚佛法,亦可以惱害眾生,摧毀佛法,又及
事及時及處,可以莊嚴爾之三途惡道,亦可以莊嚴爾之無上
菩提。故仁王等諸經,一切發心菩薩,欲度眾生,救護人類
,皆作執政中心之國王。非有國王之權勢不能利益一國之有
情,故菩薩之作執政王者,小則粟散王,次則
173頁
大國王、四天下王、金輪王,乃至初禪天王、二禪天王、三
禪天王、四禪天王、色究竟天王,而各就其範圍,總統其務
,安樂利樂一切有情,無有休息。其為王之道,小事為護國
土,護眾生,大則護佛果,護菩薩行。總而言之,為政者唯
有一事,曰利益眾生而已。是故佛教對於政治之運動與政治
之施設,極為重視,絕非一般普遍之小乘佛法見解以為佛法
乃離世的,不宜作政治運動,不宜為政治生活者也。
依據多種經論中所說一切菩薩之行,或說菩薩為國王大
臣時之發心,或說其往世之因緣功德過失諸事,或說釋尊及
其弟子等過去行菩薩道時之為國王大臣治理國政諸事,如是
諸事,不能具引。總之,崇信佛教之信徒為速成菩薩事業作
政治工作以利濟眾生,亟所應為者也﹗
依瑜伽等論,所謂安住淨戒律儀菩薩,利他為勝,不顧
自利,於利他中宜多事多業多希望住,不犯戒律,反此則犯
。又如所說菩薩見為增上增上宰官上品暴惡,逼惱有情,菩
薩見已,若廢若黜,增上等位,不犯律儀,反生功德。如是
行者,不作政治運動者不能為也。又如見一眾生害多眾生生
命,菩薩為救此多生命故,而願自墮泥犁,殺彼一惡眾生,
此常人雖亦獨能為,但非有政治等權位不易也。要之菩薩之
事業「惟觀有情利義,非無利義」。
審如上義,佛教大乘菩薩所行所為,雖不限於國家政治
而作國家政治利國安民救濟眾生者,故應積極為之者也。作
國家政治,既為利國安民,換言之,即全為利濟眾生之事業
,而使眾生生
174頁
活等安樂者。如是事業,非有大悲之心,大智之慧,不能為
之。換言之,即非大菩薩不足以為政治事業利濟國民,其作
政治事業利濟國民者惟菩薩能也。
執政者既以國政為己任,當盡其責,其或不善為政者,
當有罪惡,徒苦吾民,若善為政者,當利濟斯民,積大功德
,成其菩薩之行願,關於此者,雖散見於各種經論中,而專
論王道政治者,有不空譯佛為優填王說王法政論經,此經與
玄奘譯之王法正理論,當為同本也。茲將全經引之如次,以
明人間佛教之政治主張。佛為優填王說王法政論經全文﹕(
大興善寺三藏法師不空譯)
爾時優填王,獨處空閑靜室而坐,生如是心﹕我當云
何知諸帝王真實過失及真實功德﹖我若知者,當捨其
失,當修其德。誰有沙門淨行者,能了為我廣開示﹖
良久思已,便作是念﹕唯我世尊三界大師具一切智,
定知諸王所有真實過失及真實功德,我今當往佛世尊
所請問斯義。故我今者來至佛所,唯願如來為我開示
。「世尊﹗云何諸王真實過失﹖云何諸王真實功德」
﹖作是請已。
爾時世尊告優填王曰﹕「大王﹗今者應當了知王之過
失王之功德,王衰損門,王可愛法,及能發起王可愛
之法」。
國政之罪惡
云何王之過失﹖大王﹗當知王過失者,略有十種﹕王
若成就如是過失,雖有大府庫有大臣
175頁
佐有大軍眾而不可歸仰。何等為十﹖一、種姓不高。
二、不得自在。三、立性暴惡。四、猛利憤發。五、
恩惠賒薄。六、受邪妄言。七、所作不順古先王制。
八、不顧善法。九、不鑑是非勝之與劣。十、一問縱
蕩,專行放逸。
云何名王種姓不高﹖謂有庶臣下類而生,非宿尊貴纂
紹王位,是名種姓不高。
云何名王不得自在﹖謂有帝王,被諸大臣輔相官僚所
制,不隨所欲所作常有諫約,於妙五欲亦不如意歡娛
遊戲,如是名王不得自在。
云何名王立性暴惡﹖謂有帝王,見諸臣類或餘人等犯
小愆過,即便對面發粗惡言,咆勃忿恚顰蹙貶黜,設
不對面背後向餘而作於前黜罵等事﹔或不長時瞋恚,
或於長時不捨,如是對面暴惡背面暴惡,是名帝王立
性暴惡。
云何名王猛利憤發﹖謂有國王,見諸群臣有小愆過,
有小達越,便削封祿奪去妻妾,即以重法而刑罰之,
如是名王猛利憤發。
云何名王恩惠賒薄﹖謂有國王,謂群臣等親近侍衛,
雖極清白善稱其心,而以微劣軟言慰喻,其頒賜爵祿
酬償勳庸,不能圓滿,不順常式,或損耗已,或稽留
已,然後方與,如是名為王恩惠賒薄。
云何名王受邪佞言﹖若有帝王,見諸群臣實非忠政,
不閑憲式,潛謀輔佐,佞心偏黨,不
176頁
修善政,妒嫉良賢,信用如是等人所進言議,由此因
緣王務財寶,名稱善政,並皆衰損,如是名為王受邪
妄言,
云何名王不順先王所制﹖謂有國王不能究察,不審簡
擇諸群臣等,於種種務國法事中,不堪委任而委任之
,堪委任者不委任之。應償賚者而刑罰之,應刑罰者
而償賚之。又此群臣處大朝會,餘論未終發言間絕,
不敬不憚而興諫諍,不能依法而善奉行,不能正住先
王教命,如是即名不順先王所制之教法。
云何名王不顧善法﹖謂有國王不信因果,不悟當來善
不善業人天果報,墮情造作身語意業三種惡行。不能
以時惠施修福持齋學戒,受陀羅尼業灌頂法門,於四
無量心不興廣濟,如是名王不顧善法。
云何名王不鑒是非勝之與劣﹖謂有國王,於諸大臣輔
相官僚,用心顛倒,不善了知,忠信技藝智慧差別,
以不知故,非忠信所,生忠信想,非技藝所,有技藝
想。於惡慧所生善慧想。又諸臣等年耆衰邁,曾於久
時親近侍衛,知其無勢遂不敬愛,不賜爵祿,不酬其
償,,被他陵蔑捨而不問,如是名王不鑒是非勝之與
劣。
云何名王一向縱蕩專行放逸﹖謂有帝王,於妙五欲一
向沉沒耽著嬉戲,不能時時誡慎,方便作所應作,慰
勞群臣。如是名為一向縱蕩專行放逸。若有國王成就
如是十種過失,雖
177頁
大府庫有大輔佐有大軍眾,不久國界自然災亂而不可
歸仰。大王當知﹗初一是王種過失,餘九是王自性過
失。
國政之功德
云何名王之功德﹖大王﹗王功德者,略有十種﹕一、
種姓尊高。二、得大自在。三、性不暴惡。四、憤發
輕微。五、恩惠猛利。六、受正真言。七、所作諦思
,善順先教。八、顧戀善法。九、善知差別。十、不
自縱傷,不行放逸。
云何名王種姓尊貴﹖謂有國王,宿植善根,以大願力
故生王族,紹繼國位,恩養萬姓,淨信三寶,如是名
王種尊高。
云何名王得大自在﹖謂有帝王,自隨所欲,於妙五欲
歡娛遊戲,所應賞賜隨意而作,於百僚等所出教命宣
布無滯,如是名王得大自在。
云何名王性不暴惡﹖謂有國王,見諸群臣,雖違少小
愆犯等事,而能容忍,不即貶黜,不發粗言,亦不對
面憤發,亦不內意秘匿,如是名王性不暴惡。
云何名王憤發輕微﹖謂有國王,諸群臣等雖有大愆,
有大違越,而不一切削其封祿奪其妻妾,不以重法而
刑罰之,隨過輕重而行矜降,如是名王憤發輕微。
云何名王恩惠猛利﹖謂有國王,有諸群臣親近侍衛,
其心清白其心調順,王即時時以正圓
178頁
滿,軟言慰喻,頒賜勳庸,而不令彼損耗稽留劬勞怨
恨,易可親近不難承事,如是名王恩惠猛利。
云何名王受正真言﹖謂有國王,諸群臣等,實有忠正
無濁無偏,善閑憲式,情無違叛,其王信用如是等人
,所進言議,因此因緣國務財寶悉皆成就,名稱遠布
,黎庶咸歡,如是名王受正真言。
云何名王所作諦思順先王教﹖謂有國王,性能究審,
能簡擇諸群臣等,於種種務公法事中,不堪委任者而
不任之,堪委任者而委任之,應賞賚者而正賞賚,應
刑罰者而正刑罰,凡有所為審思,審擇,然後方作,
亦不卒暴,其王群臣等離處朝會,終不發言間絕餘論
,要待言終而興諫諍,如其王教而善奉行,如是即名
順先王教。
云何名王顧戀善法﹖謂有帝王,信有因果善不善業人
天果報。具足慚恥,而不恣情作身語意三種惡行,時
時惠施修福持齋,建立曼荼羅受灌頂法,而設護摩供
養聖眾,四無量心,常懷廣濟,如是名王顧戀善法。
云何名王能鑒是非勝之與劣﹖謂有國王,於諸大臣輔
相百僚心無顛倒,能善了知忠信技藝智慧差別,若有
若無並如實知,如其無者輕而遠之,如其有者敬而愛
之。又諸臣等年耆衰邁,曾於久時親近侍衛,雖知無
勢無力,然念昔恩,轉懷敬愛而不輕賤,爵祿勳庸分
賞無
179頁
替,如是名王能鑒是非勝之與劣。
云何王名不自縱蕩,不行放逸﹖謂有國王,於妙五欲
而不沉沒,傲慢嬉戲而不耽者。能於時時誡慎方便,
作所作應慰勞群臣,如是名王不自縱蕩,不行放逸。
若王成就如是功德,雖無府庫,無大輔佐,無大軍眾
,不久國界自然豐饒而可歸仰。大王當知﹗如是十種
王之功德,初一名為種姓功德,餘九名為自性功德。
國政之非法
云何名為王衰損門﹖大王當知﹗王衰損門略有五種﹕
一、不善觀察,而攝群臣。二、雖善觀察,而無恩惠
,縱有恩惠,不得及時。三、專行放逸,不思國務。
四、專行放逸,不守府庫。五、專行放逸,不修善法
。如是五種皆悉名為王衰損門。
云何名不善觀察而攝群臣﹖謂有王國於群臣等不能究
審不審思擇,忠信技藝智慧差別,攝為親侍。加以寵
愛,厚賜爵祿,重委寄處,而相委任,數以軟言而相
慰喻,然此群臣,所付財寶多有損費。若遇冤敵惡友
軍陣,而先退敗,以懼破散,便生奔背,無戀於主,
如是名王不善觀察而攝群臣。
云何名王雖善觀察而無恩惠,縱有非時﹖謂有國王,
性能究察審能簡擇,知是忠信技藝智慧 ,攝為親侍
而不寵愛,不量其才,不賜爵祿,於形要處而不委任
,忽於一時王遇冤敵惡
180頁
友軍陣,大怖畏事,臨急難時於諸群臣等,方行寵爵
,而以軟言慰喻。時群臣等共相謂曰﹕王於今者危迫
因緣,方於我等暫行恩惠,非長久心,知此事已,雖
有忠信技藝智慧,悉隱不現,如是名王雖善觀察而攝
群臣,無恩惠行,縱有非時。
云何名王專行放逸,不思國務﹖謂有國王於應和所作
所成國務等事,而不時時獨處空閒,或與智士共正思
惟,和好方便乖絕等事,及應賞乃至軍陣所作所成要
務等事不勤在意,如是名王專行放逸,不思國務。
云何名王專行放逸,不守府庫﹖謂有國王,寡營事業
,不觀諸務,不禁王門宮廷庫藏,國家密要,說向婦
人,乃於捕獵博戲事中,費損財寶而不慎護,如是名
王專行放逸,不守府庫。
云何名王專行放逸不修善法﹖謂有國王,於世所知柔
和淳質,聰慧辯才得理解脫,所有沙門婆羅門不能禮
敬諮詢,云何是善﹖云何不善﹖云何有罪﹖云何無罪
﹖云何有福吉祥法門遠離諸惡﹖設得聞已,不依修行
,如是名王專行放逸,不修善法。
若有國王成就如是五衰損門,當知此王退失現世果報
,乃至來生失人天福,謂前四門退現受福利﹔最後一
門退來生果報。
國政之正法
181頁
云何名為王可愛法﹖大王當知﹗略有五種,謂王可愛
可樂可欣可意之法,何等為五﹖一者,人所敬愛。二
者,自在增上。三者,能摧冤敵。四者,善攝養身。
五者,能修善事。如是五種是王可愛可樂可欣可意之
法。
云何善能發起王可愛法﹖大王當知略有五種善能發起
王可愛法。何等為五﹖一、恩養世間,二、英勇具足
,三、善權方便,四、正受境界,五,勤修善法。
云何名恩養蒼生﹖謂有國王,性本知足,能為謹慎,
成就無貪白淨之法,所有庫藏隨力給施貧窮孤露,柔
和忍辱多以軟言曉喻國界,諸有群臣有故違犯,不可
免者,量罪矜恕,以實以時,如理治罰。如是名王以
正化法,恩養蒼生,故感世間之所敬愛。
云何名王英勇具足﹖謂有國王,神策不墜,武略圓滿
,未降伏者而降伏之,已降伏者而攝護之,如是名王
英勇具足。
云何名王善權方便﹖謂有國王,一切好事,分明了知
,方便能和攝受強黨,故得摧伏一切冤敵。
云何名王正受境界﹖謂有國王,善能籌量,府庫增減
,不奢不吝。平等受用,隨其時候所宜給與所有臣佐
親族王等及伎樂人。又有疾時,應食所宜,避所不宜
,醫候食性,方以食之,若食未消或食而痢,皆不應
食,應共食者,不應獨食,所有精味,分布令歡,如
是名
182頁
王正受境界,遂能善巧攝養自身。
云何名王勤修善法﹖謂有國王,具足淨信戒聞捨慧,
於淨信處了信他世,及信當來善不善業人天果報。如
是名為具足淨信,受持淨戒於年三長每月六齋,遠離
殺生及偷盜邪行妄言飲酒諸放逸處,如是名王具足淨
戒。於淨聞處於現世業及當來果,修德進業,樂聽般
若眾妙法門,專意勤心究竟通達,如是名王具足淨聞
。於淨捨心遠離慳貪,舒手惠施,常應修福圓滿平等
,如是名王具足淨捨。謂於具足淨慧之處,如實了知
有罪無罪,修與不修勝劣方便,親近多聞戒行沙門,
遠離諸惡邪教之者,善知三種果報圓滿,士用圓滿,
功德圓滿。所有國王,繼習帝業,所生宗族聰利明慧
,府庫財寶應用不虧,如是名為果報圓滿。若諸國王
善權方便,恒常成就英勇進退善達藝能,是即名為士
用圓滿。若諸國王任持正法,與諸內宮王子大臣,共
修惠施,行好善事,持齋受戒,慈三摩地門上妙梵行
,頻作護摩息災增益,建曼荼羅,具受灌頂,是為功
德圓滿。若能如是行者,是名淨慧具足。
復次,大王當知﹗我已略說王之過失,王之功德,王
衰損門,王可愛法,及能發起王可愛之法。是故大王
每日晨朝,若誦若讀此秘密王教,依之修行即名聖王
即名法王。諸佛菩薩天龍八部,日夜加持恒常護念,
能感世間風雨順時,兵甲休息,諸國朝貢,福祚無邊
,國土安寧,壽命長遠,是故當獲一切利益現世安樂
。
183頁
爾時優填王聞佛所說,踴躍歡喜,信受奉行。
關於世界和平者
地球上有無數之民族,有無數之國家,各國之民性不同
,故各國之政治亦異,各民族之風習不一,故各民族之信仰
亦別,政治異故,文化信仰等亦異焉。此國與彼國相往來者
,乃謀國與國之親善互助,以發展人類之道德,而促進人類
之安樂,世界之和平者也。然因人類自我執見之過高,故一
切所為,均以我為出發點,首之為我身,次之為我家,次為
我親族,次為我團體,次為我國家,我之所為,至國家而極
大矣。從為小我之身,至為大我之國,充滿於人類之心田者
,我而已矣。依群眾之心理觀之,凡家庭意識,社會意識,
國家意識,乃至世界意識,亦皆我而已矣。由為我故,不顧
他人,為我國故,亦不顧他國,凡利於吾國家之事,雖損害
他國之一切生命財產,亦不惜而為之。世界之侵略主義與被
侵略民族之痛苦,由斯露骨。世界國際之不太平,民族生存
之互相競爭,文明物質之互相攘奪,文化經濟之互相侵略,
從此人類之道德性全盤喪失。目的不達,則動以武力,而求
足其侵略之欲望,安慰其自我之目的,世界之國與國相鬥,
而慘殺無量不可說之人類,而損失無量不可說之財產,厥為
此也。然如是之現勢露表於目前者,即今日之國際情勢,人
類大劫,固亟亟將臨而可畏,佛教之救濟,推其使命,問其
責任,固亦應速為挽救者也。
184頁
世界和平在佛教教典中,任何經論中,皆具說之,即就
佛教之出世目的論,佛教原為世界和平而出世,為救濟世界
人類而產生,其所救濟者,乃謀根本之救濟。如破除自我也
,慈愛眾生也,不分國家而普度一切人類也,乃至不分種姓
性別情非情等也,佛教之一切事業蓋無非世界之和平運動也
。聖言量者,如佛教誡各國王所說之治國方法,智者研尋,
不能廣引。
六、關於出家生活者
以上所述,皆關於人間佛教之基礎,而重在先教做人,
後學佛法,或以佛法教以做人處世之義。今再論出家眾之人
間生活,釋迦世尊之所以出家而成道,及其度諸弟子而出家
修學者,原為充足養育人間佛教化之人材。換言之,即所謂
專事高尚出世之修養與負責指導教化人類者也。既爾,故出
家者之生活,取於被教化之在家信眾宜矣。故出家僧眾,僅
內修精進,以蓄其德,多聞熏習,以廣其學,行為制度與社
會人眾有別耳。出家僧既教化此人類眾生自身之所行,當隨
順此人類眾生,作近情盡理之引導,使人類於佛教生純潔之
信仰。換言之,佛教與僧伽,既在人間,應作純潔之人間佛
教化,萬不宜標奇堅怪,而為不近人情,不合佛法,或非常
人所能及之非人間的非佛教化,而己反持之以為正法宣揚以
招搖也。除自內之反省修養,或安住於勝定勝境之各己密行
(凡修行皆曰密行)者,或教授學徒之勝義諦法者,於普通之
人民,不作甚深的微妙的不可思議之宣化,何以故﹖難生信
故,易生謗故,反招眾生之罪惡故,此尚不為,其他如關於
神秘之咒術
185頁
邪魔之鬼怪,乃至易生人民之迷信,而障其正智。非人間佛
教者,自不修學,亦不宣傳,如有為者,佛教則流易為鬼神
教。今日之出家者與佛教正信弟子,於此不可不注意焉。茲
引佛說長阿含經一段以證之﹕
如是我聞,一時佛遊摩竭陀國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
人俱遊行人間,詣竹林,止宿在王堂上。……
佛告諸比丘﹕如餘沙門婆羅門受他信施,更求儲積衣
服飲食,無有厭足,沙門瞿曇,無如此事。
如餘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自營生業,種植樹木,
鬼神所依,沙門瞿曇,無如此事。
如餘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更作方便,求諸利養,
象牙雜寶,高廣大床,種種文繡氍毹毾囗,綩綖被褥
,沙門瞿曇,無如此事。
如餘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更作方便,求自莊嚴。
酥油摩身,香水洗浴,香粖自塗,香澤梳頭,著好華
鬘,染目紺色,拭面莊嚴鐶紐,深潔以鏡自照,著寶
革屣,上服純白,戴蓋執拂,幢魔莊嚴,沙門瞿曇,
無如此事。
如餘沙門婆羅門,專為嬉戲某局博弈,八道十道,至
百千道,種種戲法,以自娛樂,沙門瞿曇,無如此事
。
186頁
如餘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但說遮道無益之言,王
者戰鬥軍馬之事,群僚大臣騎乘出入遊戲園觀。及論
臥起行步女人之事,衣服飲食親理之事,又說入海探
寶之事,沙門瞿曇,無如是事。
如餘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無數方便,但作邪命,
諂諛美辭,現相毀砦,以利求利,沙門瞿曇,無如此
事。
如餘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但共諍訟,或於園觀,
或在浴池﹔或於堂上,互相是非,言我知經律,汝無
所知,我趣正道,汝趣邪徑,以前著後,以後著前,
我能忍汝,汝不能忍,汝所言說,皆不真正,若有所
疑,當來問我,我盡能答,沙門瞿曇,無如是事。
如餘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更作方便,求為使命,
若為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通信使,從此詣彼,從彼至
此,持此信授彼,持彼信授此,或自為,或教他為,
沙門瞿曇,無如此事。
如餘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但習戰陣鬥諍之事,或
習刀仗弓矢之事,或鬥雞犬豬羊象馬牛駝諸獸,或鬥
男女,或作眾聲,吹聲鼓聲,歌聲舞聲,緣幢倒絕,
種種技戲,無不翫習,沙門瞿曇,無如是事。
如餘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
占相男女,吉凶好醜,及相畜,以生
187頁
求利養,沙門瞿曇,無如此事。
如餘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
召喚鬼神。或復驅遣,種種厭禱,無數方道。恐熱於
人,能聚能散,能苦能樂,又能為人安胎出衣,亦能
咒人使作驢馬,亦能使人聾盲瘖啞,現諸技術,叉手
日月作諸苦行,以求利養,沙門瞿曇,無如是事。
如餘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
或為人咒病,或誦惡術,或誦善咒,或為醫方,針灸
藥石,療治眾疾,沙門瞿曇,無如此事。
如餘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
或咒水火,或為鬼咒,或誦剎利咒,或誦鳥咒,或支
節咒,或安宅符咒,或火燒鼠囓能為解咒,或誦知死
生書,或誦夢書,或相手面,或誦天文書,或誦一切
音書,沙門瞿曇,無如此事。
如餘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
占相天時,言雨不雨,穀貴穀賤,多病少病,恐怖安
隱,或說地動彗星,月蝕日蝕,或言星蝕,或言不蝕
,方面所在,皆能記之,沙門瞿曇,無如此事。
如餘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
或言此國當勝,彼國不如,或言彼國當勝,此國不如
,占相吉凶,說其盛衰,沙門瞿曇,無如是事。
經中所說餘沙門婆羅門者,指當時印度除佛法外之一切
外道宗教師也。讀此經文,可知佛在
188頁
世時,人間佛教之僧眾教團生活,絕不許流為不正當之邪命
生活,作一切不正當迷信之情事,更不許有非人間一切不近
人情鬼怪神奇之行為,以障人民之純潔正信也,又如阿摩晝
經云﹕
如是我聞,一時佛遊拘薩羅國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
人俱至伊車能伽羅俱薩婆羅門村,即於彼伊車林止宿
。
摩納﹗如餘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
自活,占相男女吉凶好醜,及相畜生,以求利養,入
我法者,無如是事。
摩納﹗如餘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
自活,名喚鬼神,或復驅遣,或能令住,種種厭禱,
無數方道,恐熱於人,能聚能散,能苦能樂,又安為
人安胎出衣,亦能咒人,使作驢馬,亦能使人聾耳瘖
啞,現諸技術,叉手向日月,作諸苦行,以求利養,
入我法者,無如是事。
摩納﹗如餘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
自活,為人咒病,或誦惡術,或為善咒,或為醫方,
鍼灸藥石,療治眾病,入我法者,無如是事。
摩納﹗如餘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
自活,或咒水火,或為鬼咒,或誦剎利咒,或誦鳥咒
,或支節咒,或安宅符咒,或火燒鼠囓,能咒為解,
或誦別死生書,或讀夢書,或相手面,或誦天文書,
或誦一切音書,入我法者,無如是事。
189頁
摩納﹗如餘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
自活,占相天時,言雨不雨,穀貴穀賤,多病少病,
恐怖安隱,或說地動彗星,日月薄食,或言星食,或
言不食,如是善瑞,如是惡徵,入我法者,無如是事
。
摩納﹗如餘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
自活,或言此國勝彼,彼國不如,或言彼國勝此,此
國不如,占相吉凶,說其盛衰,入我法者,無如是事
。
讀上所引之經,當可知釋尊對於僧眾弟子之人間教化生
活,不許其走入非人間的,或非人間的佛教化生活以外。何
以故﹖佛教不離人間故,住持佛教之僧眾,亦復不離人間故
,佛教僧眾之職責皆為教化此人間故也。
七、關於菩薩事業者
夫今世之出家者,已不能依釋尊聖教,如情如理,以度
其出家之正命生活,早為事實之說明,故於上章一糾正之。
然佛教之所謂菩薩事業者,社會中除迷信鬼神以為菩薩之含
義之無智者外,即正信佛法之士,對菩薩之行為,菩薩之事
業,菩薩之生活,亦往往趨於迷信,立以神秘,或敬以不可
思議者,或以菩薩乃非常人所行者,如是如是,非僅障大乘
菩薩之正業,且有顛倒相似邪法以害人也。原為人間之佛教
,因之亦多為人視為非人間教。原為入世救人之菩薩,亦被
視為非人間之怪物矣。總之,菩薩之行,有程序,有淺深,
隨類教化,隨分修養,既在人間應作人間
190頁
之菩薩事業,此聖言量者,如瑜伽菩薩戒本,此戒本為彌勒
菩薩所說。其所教誡者,皆為人間佛教之菩薩事業,亦即人
間佛教之菩薩之正命生活。凡發菩薩心而欲於人間行菩薩道
求證其究竟圓滿之無上菩提者,此瑜伽戒本,是其指南矣。
而亦為其菩薩慧命之規律也。處今之世,出家在家,不少大
心凡夫發無上菩提心,其所行所為,欲救人救世,或作政治
運動,或作宗教運動,求其不違佛法,而能增長德慧﹔不違
世法而能教導眾生救濟眾生者,應本此戒本以持身處世也。
其文應自尋究,茲不具引。
五、人間佛教之遺囑
釋尊在生,享年八十歲,計三十歲前,是其修學時代,
三十以後,則專門作其人間之教化,實乃一大覺悟之社會運
動者。奔走印度數十國間,歷時五十餘年,說法度人,何止
千萬﹖其所說法,出其親口者,又何止千百種﹖吾觀釋尊全
部歷史,精神所在,從初說三皈五戒度商人始,迄晚年臨去
世止,蓋未有一時不諄諄於人間之教導也。釋尊臨入涅槃時
,尚對阿難說人間佛教四事,以留遺囑,其哀愍人間之痛苦
與慈悲心之深切,亦如火之熱水之深也。姑錄如次﹕
佛說阿難四事經﹕(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是﹕一時佛在拘夷那竭國,欲滅度時,阿難白佛
言﹕「我念天龍鬼神,帝王人民與佛
191頁
相見,聞佛教誡,無不歡喜。在志所願,或作沙門,
得應真者,或有居家,奉行五戒,死得上天者。今佛
去世,天龍鬼神,帝王人民及四輩弟子,當何恃賴,
得福得度,將當復從誰得之乎﹖」佛言﹕「善哉﹗善
哉﹗阿難﹗慈心多愍天人雜類,無不由汝得度脫者。
吾去之後,世名五濁,人心憒憒,穢垢自亂,世多顛
倒,賤善尊惡,此實可憂﹗世雖然者,吾有經籍懇切
之戒,盡心遵行,福自歸身,汝莫憂也﹗吾雖去世,
典籍續存,六度大法不持之去,行者得度,非神授與
,汝等不解吾之所言耶﹖」
阿難即曰﹕「願重說之。」
佛言﹕「大法有四,可從得福,亦可得道,與得佛身
,其福正等」。阿難又言﹕「願佛為我解釋四事」。
世尊曰﹕「當以慈心育養幼弱,見禽獸蟲蛾下賤仰人
活者,常當愍念,隨其所食,令得蘇息,莫得如刀杖
傷絕其命。惻愴慈心,當如慈母。天龍鬼神,帝王人
民,有行此慈者,其得大福,與侍佛身功德正等,此
謂一事也。
世有災異,水旱不調,五穀不豐,人民饑饉,不安本
土,志欲叛亡,王及臣民,富有倉穀,當惟無常,身
命難保,勿愛寶穀,知愛人命,當起悲心,出穀廩假
賙諸窮乏,以濟其命,安居本土。若意慳貪,不欲布
施,當諦計念﹕人初來生,魂神空來,依因二親情欲
之氣,以成己體。在母腹中,十月乃生,得親喜悅,
可得全命,愁忿之日,即切絕之,困極乃
192頁
終,魂神不滅,復更求身。豪貴貧賤,皆由宿行,官
爵俸祿,國土珍寶,無為迷惑,以亂高德。至其壽終
,身及珍寶,故留世間,不隨己去。常當慈心,練行
經道,以佛明教,觀視人物,如幻如化,如夢如響,
一切皆空,不可久保。觀世皆爾,此為真諦。世人愚
惑,心存顛倒,自欺自娛,猶以金價買囗銅也。身死
神去。當墮三塗。諦思如此,急當布施,與身命競,
貧窮乞匈,羸老疾病,隨所當與,莫令命絕。執心如
此。十方諸佛,開士大人,天龍鬼神,莫不愍之。至
於壽終,鬼神所生,輒受豪貴,身意俱安,災害不生
,具獲上願,如佛在時,供養佛身,正等無異,此謂
二事也。
國中多有盜賊,水火災異,變生毒氣,流布疾病縱橫
,悉是海中龍神鬼王之所為也。故得此毒,重病憂惱
,此諸鬼神龍者,皆是所為,射獵屠殺魚網中毒死者
,其魂神或墮海中為龍,或為有力太神化生之類,皆
知宿命,忿怒宿怨,因作霧露,吐惡毒氣,雨其國中
,其時人民,或中毒死者,或但得病者,有相塗污者
,皆由世人所作,不仁殘殺物命,展轉相怨,手自殺
者,中毒即助其喜者,皆更困病。或相塗污不相塗污
者,皆由食肉,有相分者,不相分者,聽聰之士,覺
知殺罪,追人不置,以己度彼,正等無異,如此奉行
,佛之弘道,行四等心,慈悲喜護,福自歸身。若彼
殺家,以肉與己,慎莫食之,不食之者,雖處惡世,
盜賊災變,毒氣之時,雖處其中,不相塗染。其帝王
人民,當有盈穀,孤獨鰥寡,
193頁
衣食不充,疾病困篤,無以自濟,當給醫藥,糜粥消
息,令其得愈,命不橫盡,當明此人宿命行惡,不信
三尊,背真向偽,慳貪所致,罪福分明,慎莫為惡。
亦當慈心,以佛經法,教訓愚癡,令行經道。若活一
人,使病得愈,示之善道,令持五戒,終身清潔,與
侍佛身,其福正等,是謂三事也。
世有高節,清潔無欲,沙門梵志,懷抱經典,言輒法
律,帝王臣民,心當恭肅,詣稟律行,此曹高士,口
之所陳,皆是諸佛之遺典也。令人去惡就善,恩倍於
親,百有餘分,使人壽終不墮三塗。常當慈心,恭肅
向之。寧洋銅灌口,利刀截舌,慎莫謗毀此清潔之人
。寧自斷手,莫加之痛。甯自剖腹,出心燒之,無怒
此人。設使愚者見佛經道明知去就,由遠頑闇之群,
馳就賢者之眾,講受聖典,以成高德。沙門梵志,無
以貿買,求利為身穢垢,心清行淨,猶明月珠。護持
應器,勞身乞食,供口即止,不畜遺餘。或居寺舍,
或處山澤,樹下塚間,皆知宿命,分別真偽,制作經
籍,為世橋梁,慈心多愍,坐起咒願,帝王臣民,令
國平夷。如此高士德訓,諸天龍鬼,惻心不務世俗故
,不為情欲之失所見歎述耳。國王臣民,若有智者,
當尋求之,供所當得衣食床臥疾病醫藥,使其安隱,
得講經戒,敷演訓導,坐禪念定,或從得道,或死得
上天。衣食一國穢濁之人,不如盡心供養清淨道士一
人,其福弘大。如佛在時,供養佛身,正等無異,此
謂四事也。
194頁
帝王臣民,視此輩人。天龍鬼神,無不擁護,助之歡
喜者也。佛告阿難﹕「吾前世時,行此四事,展轉受
福,自致得佛。吾以是故,重說四事,汝當廣為諸天
帝王臣民說之,所作善行,自得其福,終不唐捐。吾
將滅度,四事累汝」﹗阿難聞經,且悲且喜,前以頭
面,為佛作禮。
經中第一事,執政者與人民,有仁慈之心,不害生命,
其福德,等於侍佛。第二事執政者與人民,救濟災難,如供
養佛。第三事執政者與人民止殺業,以弭災患,濟窮苦,以
修慈心,亦如侍佛。第四事執政者與人民恭敬供事有智德者
,亦如供佛。世之大慈善家,大政治家,大宗教家,以及一
切發心學佛之菩薩,依佛囑行,則救人濟世之目的立達,修
福求樂之心願當遂,曷速起而奉行之﹖﹗
六、結論
吾今依據大乘小乘少分經論,略述人間佛教,以謀今後
重新建立此人間佛教。觀夫釋尊之說法,吾人生於今世,得
聞聖言,不幸中之幸,宜亟努力建立人間佛教,從事於一切
佛教之人間事業。吾意此事乃菩提之因也,菩薩之行也,欲
證無上菩提乎,當建立此人間佛教﹗欲行菩薩乎,當建立此
人間佛教﹗百千佛果功德,斯為無上,三祇菩薩因行,斯乃
初步。故吾普勸人世,凡欲
195頁
救人類、救世界、救國家、救自己者,作此人間佛教之信徒
,方能圖成自救救人之目的。再勸吾儕在家出家之一切佛教
同志,凡欲發菩提心求證無上正覺而行菩薩道,自度以度人
者,今後應努力於此人間佛教之建立,務期全世界佛教化,
全人類佛教化,使全世界之人類,立受佛教之恩光與幸福,
庶幾近救人類於水火,遠符釋尊之本懷,並報佛恩眾生恩於
萬一也。偈曰﹕
已依聖言量,建人間佛教﹔
所有微分福,普施諸有情﹗
癸酉初冬三十初度寫於武昌世館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