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按照自己的步伐前进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讲述:萨雍米旁仁波切,即,创巴仁波切之长子;现任香巴拉国际负责人。
  译者:JF_C·那一点
  佛法如你想象的一般宽广,甚至,它超越了你的想象。在某些方面你认为已经明白了,但实际上教导是无限的。即使你是五地菩萨,八地菩萨还是知道得更多。教法有如山,我们非常缓慢地爬行,几乎寸步难移。然而每一步都非常了不起,每一步都是奇迹。在传统上,实践教法被看作是穿越浓厚的迷雾。它慢慢深入我们的骨髓,浸入到“我们是谁”的那个地方。
  人们认为开悟是突然发生的,就像电灯被关上,然后打开:悉达多王子在树下,你打开灯,当他醒来后便成佛了。可事实上,他的悟道并非突发事件:他走过了自己的历程,真正净化及蜕变了自身。
  许多人觉得禅修意味着不去思考:思考得越少,禅修就越好。但禅修的实质是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知觉——这是令人惶恐的观点!因为我们更喜欢顺着道路抵达佛性,而不是或多或少的结束目前这个人。
  通常我们盘算道:“我将会开悟,将会成为自己。我会得到所有的好东西。”但是我们从不这么想:“也许我会变得完全不同,也许我在世上的角色将完全不同,甚至自己都无法辨认出自己。”
  禅修其实是帮助我们去做一件独特的事:转变!转变我们和世界发生关系的方式,这是禅修的目的。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是在重新再教育自己,不是某些神秘的灵性感知,而是如何做好一个人。禅修是实践,我们通过它真正成为一个人。我们变得优雅而有用,我们抓住自己,抓住惯性的自我,改变看待世事的眼光。在禅修中开始了解身为本质的人类特征,一旦开始了解自己就能学习如何改变。我们的心有如很久没有甘露滋润的干旱土地,没什么能在这块土地上获得滋养。无论种下什么都将死去,什么都长不出来。通过禅修,我们耕种自己的意识,如此觉悟的心才会发生。我们在尝试改变。
  觉悟之心就象菩提心一样清晰,这意味着人会持续自发地考虑他人利益。我们可以询问自己的心是否如此。当早晨醒来是否立刻感到一种朝向他人的温暖以及如何帮助别人的感觉?这也许会发生,但一般而言,我们考虑的是自己。如何才能从此到彼呢?
  警觉或奢摩他的禅修产生的心,能解决这类问题。当开始禅修实践时,必须让心处在当下情境,并使时间长到足够我们去领悟和吸收。例如我们说:“祝愿所有感到痛苦的人能停止痛苦,拥有欢乐。”这一禅修之心能停留在慈悲足够长的时间就会带来转变。如果它无法停留,菩提心永不会发生、永远无法生根。
  无论我们做什么,通常都认为心有五个持续存在的层面,其中之一是警觉。警觉是通常的心——我们现在就有——能抓住某些东西的心。它是使我们注意到茶杯,以便把它拿起来。它使我们能将一幅画面停在脑海或某个地方很长时间,使我们能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在警觉实践中,我们学习如何扩展这种基本的心力。以此方式实践,就象我们和孩子的关系:当我们教育他去做什么,必须一再提醒。我们以相同方式训练心——把它带回来,带回来,一再带回来。
  在这点上其实不必谈佛教。关于警觉的学说来自佛陀之前的古印度禅修传统。佛教并不是融合了这一观点,原因在于佛教认为如果你打算进行禅修,则警觉是必不可少的稳固心的第一步。什么在阻止人们警觉、阻止心变得稳固呢?在禅修过程中可以看到心处于永续的运动中。如果观察心,就会发觉它总是一片骚乱,尽管毫无必要,但一直动个不停,象海上的波浪。
  我们在念头上也看到这一点。当尝试警觉练习时,学习辨认心的运动,并把思绪的许多层面分离出来。我们通呼吸技巧和其他禅修方式获得对发生之事的觉察。当警觉随着呼吸稳固,我们就停在当下,心就在这儿,只是看。
  一旦我们离开,开始想其他的事,心就将我们带回。一位著名的禅者说,将佛教带入其它文明就象带来一朵花,把它放在石头上,希望能生根,这要花很长时间。我们的心有如石头,法义则是那朵美丽的花,然而这朵花用了多长时间才能在我们身上扎根呢?转变不是立刻发生的,它需要长时间自然进化。你学习所谓的高层教导越多,就越了解耐心的重要性。耐心意味着,全然面对生命中发生的情况。包括每个思绪、情景的升起。我们慢下来训练自己,慢慢地学。荒唐的是,最快理解心之伟大自然属性的方法就是这种平凡的耐心。我们不关心自身存在的心理疾病,但我们关心的是,自己能否按照自己的步伐前进。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