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皈依三宝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從為什麼皈依三寶談到皈依三寶後應做些什麼自從中國佛教協會成立會議對於佛教徒與非佛教徒的界限,確定以受持三皈與否為基本條件之後,各地佛教徒對於三皈的意義掀起了學習的熱潮。現代佛學七月八日號上發表了兩篇專題的文章,關於皈依的體性名義、種類等等,廣征博引大小乘經論,解釋甚詳,實是學習這問題的最好資料,茲不重說。今只就便於初發心學佛的人為什麼要皈依三寶?何以獨說皈依三寶?及如何皈依三寶?皈依三寶後做些什麼?略一敘述。
                一、
   為什麼要受皈依?一般說來起因很多,也很複雜,有惡的(如外道輩,想借皈依為門,竄入佛教,盜取佛法,欺騙人們等)、有無記的(如小兒隨父母參加法會受皈依等)、有善的(如正信受三皈依等)、有出世的、也有最無上的。惡的、無記的今不具說,且說善的、出世的無上的受三皈依的起因。由於知道人身難得與人命無常的道理,而人死之後既不是化為烏有,也不是人死為人、馬死為馬,更不是由便種有力的真神度回天國,實是隨各人業力的善惡,流轉六道而已。這樣認識,已超過了無因和邪因的惡見了,知善惡業果之決定,又知業果通於三世非局一生,於是要求皈依三寶,希求超諸惡道,常生善趣。依此正知正信而皈依三寶的,是為發起善心起因的皈依。進一步若能了知如來所說生死輪回,性皆是若、空、無常、無我,凡夫為無明所迷,妄計為樂。知此苦果,更察苦因;其苦皆從業力所感;更察諸有漏業,由煩惱起;故知有漏業及煩惱,是感眾苦之因。若不能斷除煩惱制止其有漏業,任憑作何苦行,終不能滅除苦果。唯有依照如來所說八種正道、三增上學、修清凈行,乃能對治惑、業,解脫生死。由此認識唯有皈依三寶、修四諦理者,乃能真實離苦得樂。若能依此正知信皈依三寶,是為成就出世正因的皈依。若能更進一步推已及人,普觀一切眾生沉淪三有苦海,無有出期,於是發大悲心,願普度一切眾生,同出苦海,誓求成佛;並知要想完成此大誓願,必需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經歷五道十地等位,廣修二種資糧,乃能究竟。然此一切道、地之開始,都基於皈依三寶。依此大悲大菩提心故皈依三寶,是為具足最無上正因的皈依。
                二、
   上來已說皈依因,則已了知為什麼皈依三寶。其次當說何以單說皈依三寶,不說皈依別的?這是研究皈依對境的問題。要知何者可皈依,何者非可皈依,這須了知有內道與外道之差別:一是真能令皈依者出離生死,又具有出離之正方便,是可皈依處;一是非真出離,無度人之正方便,即使皈依亦不能完成皈依之目的,則是非可皈依處。外道,是非可皈依處,它的種類繁多,今以類攝,不出常斷二見,或無因邪因之妄計,這些都從非真理的妄心出發,已如瑜伽師地論等廣破,茲不暇述。若能了知外道各種邪說之謬誤,進觀如來大慈大悲所告示眾生之法要,了知唯有此法是真能斷煩惱、出生死、離苦得樂,故唯此法門是真皈依處。是以見四真諦後的諸聖者,多作是說:唯有如來是我大師,唯此正法是我所學,唯此僧眾是我善伴。由能辨別內道外道之差別,而皈依者的皈依信心乃能堅固不退,是為堅固皈依。又瑜伽師地論說:由四緣故,唯有三寶真可皈依處。第一、其所皈依之對象必須自身已斷盡一切煩惱眾苦;若自未出苦,不能度他出苦故。第二,要於一切度生方便皆得善巧;倘僅自解脫,而不知隨順機宜宣諸法要,縱皈依他,也不能度人出離苦海故。第三,要具足大悲心,見有情受苦甚於己受,不暇休息;若無大悲心,縱有度生方便,因見眾生難調難伏,或因時間長遠便生疲厭,不肯利人;縱皈依他,也難得其慈悲攝受。第四,要不願財利供養而喜愛如教修行。就是說只要學者能依教實行,便不吝知,開示一切適應之教授教誡。若唯願財利,有財物供養者教授,否則不肯教授,心隨財轉,並不重法,縱皈依他,到了無財物供養時,便不能得其教授。是以要求皈依者先當以四緣觀察皈依處。若具備此四緣者,即真皈依處,否則非真依處。唯佛如來,具足上說四種勝德,故佛如來是真可皈依處。那麼,佛以大悲心隨順眾生機宜所說各種能解脫生死、隨順修學的法門,也就都是所應皈依,是真可皈依處了。這樣,一般已經依佛所說的法門精勤修學先進的人,也就是真正修行的極好伴侶,也是真可皈依處了。如論云:“由如是故,彼所立法,彼弟子眾,皆可皈依。”照這樣說來,我們知道唯有如來斷盡二障、證大菩提、善巧說法、大悲利生,皆到究竟,真是我們可皈依的大師。也唯有佛如來由大悲心所流出的教法,乃能使眾生解脫生死,唯此法門,是所應修學。也唯有隨佛修行弟子,乃是真正修出離生死法門的善友。除上所舉的大師、教法、善友三者之外,更無餘人餘法能出其上,或與相等。故知唯有三寶,是真可皈依之對象,是真皈依處。
                 三、
   既具有發心受皈依之正因,又了知所應皈依者唯有三寶,則可進而說如何皈依。要求皈依主要的是以至誠信心為基礎,然後進行如佛所說之儀軌的加持:心念口言,皈依三寶。謂即了知佛是兩足中尊,自得一切種智,又能善巧為眾生說法;我今誓言皈依具備如是勝德之佛陀、為我大師。了知唯有佛所說法,對治煩惱不順煩惱,滅除生死不順生死,唯有依照此法精勤修學,乃能超除生死得大涅槃;我今誓言皈依如是離欲寂滅之正法,隨順修學。了知唯有隨佛所說正法之修學者,乃能斷除煩惱解脫生死,自解脫已兼能度人;我今誓言皈依如是清凈和合之僧伽,為我依教修行之伴侶。這就是由前信心引起心念口言的誓願,遵照儀軌起堅定誓願,即為皈依。連同能皈依發心之起因,瑜伽論說四種皈依。初由了知三寶之功德故,發起清凈決定信念皈依三寶。次由了知三寶相等差別,分清三寶之各別勝德,發起清淨信念,皈依三寶。一、即由信敬為先,自知唯有皈依三寶,依教修行,乃能離苦得樂,是故決定誓願皈依三寶,寧捨身命,不捨三寶。二、由知內道與外道差別,了知唯有佛法斷惑證真,乃能出離。求受皈依者如是認識正確,唯有如來是我大師,更不見有餘師能自度度他,故更不說有餘大師。如瑜伽論云:“齊四緣故說能皈依。一、知功德故,二、知差別,三、自誓願故,四、更不說有餘大師故。”前二是約能皈依之因,後二是約正皈依之誓願。是故應知受皈依者,首先應了知三寶之功德差別,發起堅固信心,立起堅固誓願而受。不可唯因他人所教或隨學他人,或為事所迫,或無知盲從等而受皈依;即使受之,亦不堅定,遇緣即退。
               四、
   正信皈依三寶已,不是無所修持便能離苦得樂。三寶只是教示修行者的道路方向而已,解脫生死,必要自修,若不修行終不解脫,這個患不在三寶而唯在自身。如經云:“當自精進無令空過,後致有悔,我如良醫,知病說藥,服與不服非醫咎也。又如善導,導人善道,聞之不行非導過也。”那麼皈依三寶之後,要做些什麼事呢?瑜伽論說了八件事──兩個四種正行。一、皈依後應常親近善知識,必由師長漸次指導方能有進益故。二、依師願為學法,故必常常聽聞正法,要由聞法,乃能了知何者應斷,何者應修,斷修關要,非自臆度所能了知故。三、聞正法已,應自審諦如理思維,必以現量比量等觀其是理非理,乃能引起定智,非唯聽聞便能決定故(聽聞只能引生聞慧,思維方能引生思慧)。四、既善思維,了知其是理非理。如知苦諦真是苦,惑業真是招感生死之因等,則須如所知者而起正行,漸由戒定慧三學,或資糧、加行等五道,進求斷除煩惱,解脫生死,乃至證得無上菩提。這即是瑜伽論說的“當之皈依有四正行:一、親近善士,二、聽聞正法,三、如理作意,四、法隨法行”第一四種正行。復次有二四種正行:一、皈依三寶後須漸學制伏煩惱。煩惱之起,多由根隨境轉,引起非理作意而生,故防護根門,制止煩惱之生緣,是為初學佛者第一要著。通常所謂“眼不見心不煩”者,即近此法(躲避現前環境,雖非真能對治,在初心學習,先使心有所專,減少煩惱生緣,煩惱較易調伏)。二、皈依三寶後,要依佛說而行,進一步須隨自力能受學學處(學處即戒律)。如佛說隨佛學者常發大悲心,愛護眾生命,故須不為己利而殺生。若皈依三寶仍好樂殺生,則難得學佛之益,當隨自己能力,學習如來所制學處。三、隨佛學者須修悲心。當念無始生死以來,無一眾生不曾作過我之父母兄弟姐妹諸親眷屬。既是親屬,則皆於我有恩,皆應報答。幸我今日皈佛因緣,了知世事無常而復得知正趣解脫之道,然此世間於我有恩眾生,處此苦海,竟無知覺,實可怜憫。我須發心精進學佛,進度一切眾生。四、由知三寶殊勝功德故,則知唯有三寶是無上福田。又知眾生所受苦樂皆隨業感故,唯修福業乃能得樂。今我值遇如是無上福田,若不培福,如入寶山空手而返,殊為可惜,故應隨力隨時供養三寶,修諸福德資糧。又涅槃經說皈依三寶後,有三學處應當修學:第一自皈依佛後,應當思維唯佛如來是我大師,其餘世間天神如大梵天王、忉利天王等皆非真皈依處,故皆不應再行皈依。第二自皈依法寶後,應對一切眾生常起悲憫心,不應故意損惱有情。第三自皈依僧寶後,應與正如正見之善友共住共學,不應與邪知邪見不信三寶外道邪眾共住。如經云:“若皈依三寶,是謂正近事,終不應皈依,諸餘天神等;皈依正法者,應離剎害心;皈依於僧伽,不共外道住。”又皈依六支論說,皈依三寶後,有三事應知:一、謂皈依佛寶後對於代表如來住世利生之形像,不論其泥塑木雕,大小好丑,皆應恭敬,起大師想。二、皈依法寶後對於如來所說教法,下至一四句頌,皆應恭敬起正法想。三、皈依僧寶後對於一切佛弟子眾,不論其持戒、犯戒、有修行、無修行,只要受持如來所遺之僧相,皆應恭敬,起僧寶想。遇破戒僧,應如是念:五濁惡世中,多諸聖者,為普利一切惡行眾生故,示現同事,非我輩肉眼凡夫所能識別,應以凈心視之,於已有益無損。如論云:“應於形像頌,及諸碎黃布,信解為大師;親口所說法,不謗應頂戴;凈未凈諸人,應觀為善士。”阿底峽尊者所傳之教授中,又說皈依三寶後有六種學處,應隨修學:一、應常時隨念三寶功德差別,數數皈依,二、應常時隨念三寶大恩,恒修供養。三、應常隨學三寶大悲,方便接引諸餘有情令受皈依。四、隨作何事皆應先供養三寶,發願祈禱,不作世間諸邪方便。五、應善了知皈依三寶殊勝,晝三次、夜三次,勤修皈依,六、輕如戲笑,重至寧捨身命,絕對不說“棄捨三寶”之語言。總之,吾人皈依三寶,原為隨佛修學,以求出離生死,證大涅槃,若自不學,則終不能達到其目的。故皈依三寶之後,實以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為吾輩初學佛者最要之隨行。關於皈依問題,大小乘論中多有闡述,並有辟為專章者,不暇廣引。即上來所述之少分義,亦不免多諸乘誤,望諸大德,有以指正!(原載《現代佛學》1953年第十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