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与「多」
「一」与「多」,一般人当然希望「多多益善」。其实「多」不一定就好,「一」有时候更有妙用。有一个故事说;有两个人走在路上,一个人身上戴了一尊观世音菩萨的项链,另一个人挂了许多神明的香火牌。忽然路上遇到了强盗,被强盗一刀砍下来,信奉观世音的人没有受伤,只是砍在项链上,项链被砍弯变了型,这个人当然万分感谢观世音菩萨以身代他受难。另外一个人虽然也挂了许多香火神牌,却被一刀砍断了膀子。这个人就心生埋怨,觉得自己的信仰一点也不差,为什么信观世音的人平安,我的膀子却断了。这时候他身上的众多神牌说话了,祂们说:对不起!在很多的神明面前,我们谁来救你都不礼貌,所以一开始我们就推派城隍来救你。城隍不好意思,他就推派老子来救你,老子又再派关公来救你,关公又派耶稣来救你,耶稣又派穆罕默德来救你。正当我们大家你来我往,互相推来推去的时候,强盗一刀砍下来,你就受伤了。
这一个故事看来,「一」很管用,一个人的信仰不可以太复杂,要单纯。有时候佛教也说「三个和尚没水喝」,因此凡事最好能专一。「一之用」有四点:
第一、一忍可以挡百勇:做人要勇敢,但做事不能只凭勇气,「小不忍,则乱大谋」,有勇无谋也不能成事。不如能忍的人,遇事冷静,「静而能虑,虑而能得」,反而能成事。所以一忍可以挡百勇。
第二、一静可以制百动:武士比武,高手过招,要以静制动;两军对峙,不明军情时,一动不如一静。所谓「宁静致远」、「静极思动」,静才能综观全局,才不至于妄动招祸。
第三、一勤可以成百业:儒家讲「业精于勤荒于嬉」,又说「一勤天下无难事」。佛教讲「四正勤」,并说「在家懈怠,失于俗利;出家懈怠,失于正法」,可见精进勤劳的重要。勤能补拙,人只要肯勤劳奋发,不管贤愚,都能开创出一番自己的事业。
第四、一善可以消百恶:经云:「一念善心,成佛有余」。小沙弥因为一念善心,救了一群蚂蚁而延寿,可见只要我们作一件善事,可以抵消无边的罪业。因此我们不要小看自己的一念善恶,要念念清楚自己的举心动念,能够时时心存善念,自然可以随缘消旧业。
佛教讲「不二法门」、「一念三千」、「一即一切」,「一」的妙用无穷,所以「一之用」有四点:
第一、一忍可以挡百勇。
第二、一静可以制百动。
第三、一勤可以成百业。
第四、一善可以消百恶。
人皆有所畏,有的人怕暗,有的人怕苦,有的人怕痛,有的人怕死。也有人说,战争最可怕,因为刀枪子弹不长眼睛;更有人说,天灾地变最可怕,因为水火风灾最是无情。其实,世间上最可怕的不是外来的暴力;外境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自己。为什么自己最可怕呢?有四点说明:
第一、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才能。俗语说「一钱逼死英雄汉」,贫穷有时的确会让英雄气短,但所谓「人穷志不穷」,只要自己有才智,肯努力,终有鲤跃龙门、扬眉吐气的一天。反之,一个人最怕的是自己没有才能,既无一技之长,又不肯勤劳奋发,如此不但贫穷很可怕,即使家财万贯,也有坐吃山空的一天,所以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才能。
第二、卑贱不可怕,最怕的是没有志气。经云「众生皆有佛性」;佛性既然人人本具,本不该有贵贱之分,然而凡夫众生总要从人的出身、职业、学经历来分个高低、贵贱。佛陀时代的古印度便有四姓阶级之分,在佛陀的弟子中如尼提、优婆离,都是人称贱种的首陀罗,然而他们并不因此而丧志,或是自怨自艾,反而在跟随佛陀出家后,精进修道,终于证果成圣。此即所谓「英雄不怕出身低,自古将相本无种」。一个人只要有志气,就有力量脱困而出;反之,不立志,终将一事无成,所以卑贱不可怕,最怕的是没有志气。
第三、疲累不可怕,最怕的是没有毅力。人的体力有限,长时间工作难免有疲累的时候,所以要有适度的休息。所谓休息是为了走更长远的路,一个人不怕一时的疲倦,最怕的是在工作上遇到挫折,从此灰心丧志,觉得自己疲倦了,没有力气了,失去了上进的毅力,因而一蹶不振,此即所谓「哀莫大于心死」。当一个人无心于事,甚至对自己失去信心的时候,这是很可怕的危机;反之,只要有心,就有力量,就能继续向前走,所以只要有毅力,疲累不可怕。
第四、慌乱不可怕,最怕的是没有仪制。人在遇到突如其来的事情时,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定力、修养,有的人遇事容易紧张、慌乱,有的人即使生命交关之际,他都不露声色。东晋时代的谢安,三国时代的诸葛孔明,他们在大军压境时,依然气定神闲,指麾若定,这实非一般人所能及。不过,遇事忙乱、慌张都还不要紧,重要的是要有自我安定的力量,自己要有仪制,不能慌张出丑,甚至失去风度,否则自己定力、涵养不够,难免遗人笑柄。
人,不一定要当天下无敌的勇者,但绝不能做一个被自己打败的懦夫。所以人应记取四事最可怕:
第一、贫穷不可怕,最怕的是没有才能。
第二、卑贱不可怕,最怕的是没有志气。
第三、疲累不可怕,最怕的是没有毅力。
第四、慌乱不可怕,最怕的是没有仪制。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