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人生>>正文内容

第三只眼看生命的痛苦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释来圣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当年,佛陀说法的本怀,就是教导众生了生脱死,离苦得乐。人,作为六道众生之一,虽有殊胜之处,但一样在生死的狂流里轮回,在痛苦的深渊里挣扎。生命有什么痛苦?这些痛苦是如何产生的?怎样才能消除这些痛苦?“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佛陀作为觉者,超越生死,超越苦乐,在契理契机的说法中,已经把这些问题剖析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一、痛苦的现象
  这是一个充满痛苦的世界。无论是灯红酒绿,穿金戴银,还是清风明月,梅妻鹤子,无论是年富力强,功成名就,还是黄发垂髫,依然自得,只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摆脱不了痛苦的纠缠,避免不了痛苦的纷扰。
  那么,这个世界到底有那些痛苦呢?经论上有几种说法,现举三种来说明:
  (一)、二苦。《大智度论》中说,人生有二苦,即内苦与外苦。
  1、内苦。内苦又分两种,即身苦与心苦。身苦,就是肉体上的痛苦,像疾病、饥饿、疼痛、疲劳等等。这种由生理变化带来的痛苦,与生俱来,谁也避免不了。心苦,就是精神上的痛苦,像嗔怒、憎恨、嫉妒、恐惧等等。这种由七情六欲的变化带来的痛苦,同样地,谁也别想远离。
  2、外苦。外苦就是外在环境对个体生命所造成的痛苦。现在,生态失衡,环境污染,二氧化碳增多,臭氧层减少,面对大自然,人们越来越觉得自己的渺小与无能、生命的痛苦与不安。
  (二)、三苦。《俱舍论》中说,人生有三苦,即苦苦、坏苦、行苦。
  1、苦苦。苦苦就是说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本身就让人痛苦的事情,比如盲聋痴哑,比如天气的炎热与寒冷,比如生活中的天灾人祸。不管大家愿不愿意,这些事情都会如影随形,紧紧地跟着我们。
  2、坏苦。坏苦是说有些事情本身让人感觉快乐,但他们一旦毁坏,就会让人痛苦不堪。比如姣好的面容,美妙的声音,成功的事业,它们都人觉得活着真好,而一旦毁坏,就会把人从快乐的巅峰一下子推倒痛苦的谷底。
  3、行苦。行苦是说生活中有些事情,就本身来说,既不让人痛苦,也不让人快乐,但他们却迁流不停,变化无常,让人觉得生命不易掌握,从而产生对生命的恐惧感。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本身无所谓苦,也无所谓乐,但它的流驶,却让人觉得青春不再,韶华易逝,痛苦极了。
  (三)、八苦。《大涅槃经》中说,人生有八苦,即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等八种苦。
  1、生苦。脱离母体之前,要受挤压之苦,脱离母体之后,要受恶浊空气的刺激之苦,更要受粗重的抓捏之苦,而且有苦说不出,只能用哇哇大哭来表示。
  2、老苦。人老的时候,生理机能衰退,想吃吃不好,想睡睡不好,左右都不如意。在现代社会,儿女远离膝下,即使拥有大把的票子,也要倍受孤独、寂寞之苦。
  3、病苦。人的一生,可说是病痛的一生。少年时,有天花病、脑膜炎、水痘病等,成年时,有高血压、糖尿病、脑血栓等,老年时,有风湿病、心脏病等,时时刻刻都在威胁着人的身体健康。而且,医药的发展无论如何也赶不上疾病的增加,即使赶得上,面对精神分裂、妄想狂、忧郁症等心理疾病也只能是望洋兴叹。
  4、死苦。死的时候,四大分离,骨骸破碎,犹如生龟破壳,真是苦不堪言。而且,一生奋斗而来的成果、名誉、地位等想拥有也无法拥有,而不想拥有的却甩也甩不掉,这就是“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5、爱别离苦。“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生活中,不是生离,就是死别。夫妻离婚,朋友反目,学生毕业,这是生离;幼年丧父,中年丧偶,老年丧子,这是死别,都是那么让人痛苦。
  6、怨憎会苦。“不是冤家不聚头。”天下虽大,却处处都是自己不愿相见的人,低头不见抬头见,想回避也回避不了,真是让人苦恼万分。
  7、求不得苦。现代社会,商品丰富,条件优越,然而却总也满足不了人的欲望,如愿以偿永远都是水中月、镜中花。“人到无求品自高”,但生而为人,总会有所求,总会有所求而不得之苦。
  8、五阴炽盛苦。五阴就是五蕴。五蕴炽盛,就会起惑造业,造生死轮回之因,然后就有无尽的生死轮回之苦。
  总之,娑婆世界,一切是苦。我辈凡夫,愚痴不明,不自觉知,不求解脱,甚至以苦为乐,真是悲哀!
  二、痛苦的原因
  痛苦的现象纷繁复杂,变化多端,若要解除痛苦,必须要从这如麻的痛苦中找到症结的所在,然后才能对症下药,手到病除。概括地说,从浅到深,从事到理,痛苦的原因可分为三类:
  (一)、违背事物运行的客观规律。
  古有云:“过,犹不及。”超过事物所能承受的质量与数量,或者不能满足事物应有的质量与数量,都会给生命带来痛苦。饥寒交迫是苦,暴饮暴食也是苦;作茧自缚、自我封闭是苦,放纵不羁、骄奢淫逸也是苦,总之,只要违背事物的规律,就要承受违背规律所带来的苦痛与后果。
  (二)、违背三世二重的因果规律。
  佛陀说,“是故随业,各自受报”,随着过去各种不同的业力,现在接受不同的人生结果。社会上,有的人贫病不堪,有的人相貌丑陋,有的人多灾多难,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就是因为过去不信因果,诽谤因果,造下了各种各样的不善业,种下了痛苦的种子。
  (三)、无始以来的无明与贪爱。
  以上二类原因,一类是现在世的,一类是过去世的,都是事相上的,是引发痛苦的直接原因,而引发痛苦的根本原因,则要从理则上来说,这就是无明与贪爱。
  1、无明。无明不是没有知识,而是对宇宙和人生的认识不正确,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对宇宙的真相,人生的真理,不是执常就是执断,不是执有就是执无,总也不能认识得清清楚楚。具体到人来说,就是误认这个假合的色身为我,从而产生我见。无论干什么,都是我字当头,我字为先,“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一切以我为中心,一切以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以我作为衡量事物的标准与尺度。对世界上的事物,也深深地打上我的烙印,衣服是我的,儿女是我的,成绩是我的,事业是我的,地位是我的,金钱是我的,一句话,这个世界为我而存在,一切都是我的。
  2、贪爱。贪爱就是对事物的贪恋,什么都想拥为己有,死死抓住不放。这又可分为自体爱与境界爱二种。自体爱,就是自觉不自觉地爱恋着色心和合的有情本身,换句话说,就是强烈的生存欲望。这个世界上,谁都不想死,谁都想活得更好一些,更长一些,就是最好的证明。境界爱,就是对身外之物的贪爱。现在,大家拼命地攫取一切东西,有时候甚至不管这东西对自己有没有用,也盲目地攫取,而动机仅仅只是因为别人拥有这样的东西,为了不服输,自己也必须拥有。总之,从自体爱到境界爱,就是贪爱从自我中心不断向四周扩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人的贪心不断膨胀的过程。
  三、痛苦的解脱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工作的三大步骤。生命痛苦的现象已经提出,产生的原因也已经分析,接下来,就是如何解决生命的痛苦。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操作:
  (一)、按客观规律行事。
  生产不足导致缺衣少食,就要想方设法增加生产;体制僵化,制度不灵,就要进行体制改革;工作过度、学习过头导致身体疲乏,就要休息放松,恢复身体的正常运转。总之,不按世间规律行事带来的痛苦,只要依着规律办事,痛苦就会迎刃而解。
  (二)、广积善业,勤修三福。
  首先,对过去造恶带来的痛苦,我们要坦然面对,不要怨天尤人。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相信因果,相信善恶业报,积极主动地修行十善业,也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这样,只要成心行善,未来就会得到善的果报。
  (三)、认识三法印,受用三法印。
  以上两个层面,都能解决一部分生命的痛苦,但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第一层面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有从全身进行调理,而第二层面也是挖东墙,补西墙,修持五戒十善带来的天福一旦享尽,依然要在生命的痛苦里打滚。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认识三法印,受用三法印,因为三法印是印证佛法的标准,不仅揭示了事物的真相,而且把事物的真相与修行的过程,主观与客观,事实与价值,一切都综合而统一了。
  1、认识无常。这是从时间上来解决生命的痛苦。无常,就是说世界上万事万物都不是恒常不变的,物理世界有成、住、坏、空的循环,生理世界有生、住、异、灭的轮回,而心理世界,更是瞬息万变,变化多端。事物从盛到衰是无常,从衰到盛还是无常,更应该注意的是,事物产生、存在的当下就是无常。从内心深刻地把握这一点,就不会再执着于常,执着于永恒,于是,生命就会变得美好起来。
  2、认识无我。这是从空间上来解决生命的痛苦。人是什么?人是“四大围空,识住其中”。离开四大,离开五蕴,人将不复存在,变得什么都不是,而四大、五蕴本身却又不是人。唯有四大协调,五蕴和合,人才能存在。所以,“我”实际上是没有的。从此出发,没有我,就没有我所;没有我与我所,就没有自体爱与境界爱的贪恋。这样,生命的痛苦之流就会从源头上截断,痛苦将会消失得干干净净,生活就会幸福起来。
  3、认识无生。这是从时空的综合上来解决生命的痛苦。因为我们生活在时空里,痛苦也存在于时空里,痛苦的解除就必须从时空的综合上下手。
  无生,就是涅槃。涅槃的特性是寂灭,而寂灭不是要打破什么,或者取消什么,仅仅只是超越纷乱的、喧嚣的、束缚的表象,回归安宁的、平和的、解放的自在境地。痛苦解除,生死超脱,不是现生不死,也不是未来永生,而是未来的生死痛苦不再起,于现生的痛苦中得自在。认识无生,就能远离情爱的束缚,不再为烦恼所逼迫,现生就能解除生命的痛苦,因为涅槃是现生自证的,是现实所能经验的,而不是一味寄托在未来的。
  当然,应该注意的是,从理则上认识无常,认识无我,认识无生,我们就能把问题看得透彻明白,但进一步,我们必须以学导修,以修证学,只有修持定慧,灭除烦恼,才能真正进入没有痛苦的境界。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