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如何以三法印鉴别正统佛法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日常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今天要介绍佛法的一个基本概念--三法印。佛法的内涵无非是三法印,以三法印的内容为标准,衡准世间的一切,让我们认清楚该走的路。实际上要彻底了解三法印,不是一生两生的事情。为什么要谈这个问题呢?因为现在有人假藉佛法之名行诈骗之实,使得很多原先不信佛法的人,对佛法产生更深的误解,乃至于很多对佛法有一点信仰的人,也受到极大的影响。因此,我想向大家说明,做为一个学佛的佛弟子,我们是否有比较简明的方法可以来分辨是佛法还是非佛法?如何以佛告诉我们的三法印,来辨别是佛法还是非佛法?
  首先,我要说明什么是三法印,其次谈三法印对我们有什么价值。
  ‘三’是一个数字,法印的‘法’,指的是佛法。广义来说,‘法’包含世间万事万物所有的一切,就是我们认知的对象,以及存在的所有一切,佛法里通称为‘法’。世间为什么有佛法?其实佛就是一个觉悟的人,‘佛’是印度话、梵文,翻成中文就是‘觉’,觉悟些什么呢?也就是对世间所面对的万事万物‘法’的真相觉悟了。世间万事万物的真相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说明,现在总结起来可以归纳为三个,如果合乎这三个标准来说明‘法’的这些真相,就叫做佛法;如果不能用这三个标准来说明这个事实的真相,就不是佛法,因此称它为三法印。‘印’就像我们世间通用的大印,比如政府的印叫关防,大印一盖,到哪里都行得通,现在是佛来印定,由正觉者-世尊所开示的三法印来看世间的万事万物,以这三点衡准,那就是佛法。
  正皈依
  佛出世有一个基本的原则。佛跟你我完全一样,是一个有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希望离苦得乐。既然大家都为一个目标----离苦得乐,那么我们普通人跟佛有什么差别?差别是他得到了,我们没得到。他得到的原因是他对世间的真相看清楚、觉悟世间的真相;世间的人所以得不到,是由于迷糊,我们称它为无明,世间人始终被无明所覆盖而轮回生死。了解佛法以后,透过佛法去观察、去行持,我们称之为修行-修改以前在错误认知之下的这个行为。所以学佛的人认真的一步一步深入,我们称为修行人,最后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世间的无明之行是永远轮回生死,虽然他人生推动的目标也是离苦得乐,但因为对事实的真相认不清楚,或做不到,所以白忙一场。所谓‘小人枉自为小人’,我们在生死轮回中吃冤枉苦头,就是这个意思。
  对佛法有了正确的认识,照着去修改我们的行为,最后得到究竟的果-成佛、跳出生死轮回;小则解决自己的问题,究竟的果是还要帮助一切人彻底解决一切问题成佛。世间有一些人----我们称之为有善根,他们都希望离苦得乐,可是有的人照这种方法去做,有的人照那种方法去做,现在,有一类人照佛法的方法去做,就是皈依佛法僧。为什么要皈依?因为这个才是真正的究竟离苦得乐之道。我们每个人感觉到在生死轮回当中真的只有苦,没有真正安乐之处,因此想找一个可以依靠的人,而这个人至少是已经解决这个问题的人。
  《瑜伽师地论》或《菩提道次第广论》上面也说,就是因为我们感觉到世间的苦,现在要想除苦,所以要找真正可以依靠的人。既然我们在这个原因之下找依靠,这个真正可以依靠的人必须具足的条件,也就是皈依的境----这个能够做我们皈投依靠的对象,必须具足四个条件。第一,他一定是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假定他自己都没办法解决,怎么能救我们?第二,他不但自己解决,也要懂得怎么帮助别人解决这个问题。否则我们去找他,他也没办法帮忙我们。第三,他有这个愿心,愿意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否则他虽然有这个本事,但是他不想帮忙,你找他也不一定有用。第四,我们所皈依的对象----佛,并不只是今天你跟我好,我帮你;你送我东西,我帮你;而是你只要肯听我的话,我都能够帮你。为什么呢?如果他是佛的话,他应该救助每一个人,因为佛法的特点,并不是说你皈依我,信者得救,我一定救你。佛说:‘我之所以解决问题,是我照着正确的方法去做;今天你皈依我,如果你不照着正确的方法去做,我也救不了你。’所以佛并不是‘你听我的话,让我来控制你。’而是‘你真正要皈依我,必须照着我告诉你的话去做,我并不想从你身上谋取什么利益。’具备这四个条件去皈依,佛无有不救。
  因此,我们想离苦得乐,就必须皈依,而皈依的对象必须具足这四个条件。
  真正皈依时该怎么做?《广论》上说,应先看佛的功德、法的功德、僧的功德。为什么要这样看呢?我们不是觉得世间很苦吗?我们不是信赖佛有这个能力能救我们出苦吗?那我们先看一看,是不是像我们想像中那样?一看,对!佛的确有这样的功德,不管祂的身、语、意,都完全具足这个条件。就好像我们长大了,我们将来要选一个职业,哪一个职业最好,哪个将来最有出路,我们就朝这个方向去走。现在既然已皈依佛,当然要看一看皈依的对象,他如法修行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如果很认真去看的话,我们内心会产生一个非常崇敬仰望的心情:‘这个才是我要的!’知道佛的功德后,我们内心一心仰望,将来我也要走这条路,要学他一样,所以皈依佛。佛告诉我们正皈依是皈依法----为什么呢?因为,如果照这个道理一分一分去做,然后,苦就慢慢的拿掉,最后得到圆满的功德,所以正皈依是皈依法。那么要想照着去做就要修行,要修行要有同伴,就是僧,所以叫皈依三宝。所以做为一个佛弟子,正式的说要三皈依。就我们现在这个传承,以及眼前社会大体上来说,衡准辨别是佛弟子或非佛弟子,是以皈依为准。
  谈到这里,大家也许会觉得现在有很多人皈依,这里要明确界定一下,现在一般的皈依,并不能真正称得上佛法告诉我们的皈依。举个例子,也许有些人认为三宝、佛法很好,我们应该皈依;或者某个师父很好,应该皈依;或者因为某个法师很有声望,皈依他可以得到很多好处,所以我也去皈依。也有一种情况是,有人带你去皈依,你就莫名其妙的跟着人家去,人情难却,跑去拜三拜,包了一个红包,念了几句话,有了一个法名,我们以为这样就是皈依了。以佛法来说,不是!
  不过,也有的人像前面所说的,或许刚开始时不是那么坚定,可是他内心的确想透由佛法来追求离苦得乐之道,只是因为眼前或许为生活忙碌,一下子不大可能全部投入学习佛法,不过他一定是渐次渐次的深入。所以总结来说,对佛法有了正确的认识,觉得这个才是人生崇高的理念,并依照着佛法来修行,步步提升,不但改善自己,还要改善一切众生,究竟解决这个问题。这样才能称为正皈依。
  正皈依的佛弟子,不是以皈依证有几张,老师有几个来算,而是对于世尊告诉我们的教法,现在透过皈依的师长告诉我们如法去行,这个才是佛弟子。所以佛弟子与非佛弟子的辨别,是在如法与否。什么是法?现在简单的从三方面来说明,即佛讲的三法印。一般来说,特别是汉地,佛说的法印有两个不同的标准,一个叫实相印,一个叫三法印,或者叫四法印。真正了解了以后,三法印跟四法印是同样一件事情,而我们真正趋入还必须从这个基础步步深入,否则所谓的四法印都是空话。
  三法印
  什么叫实相空性,这种名字可能很多人都听过,也可以说出一大堆道理,可是好像跟我们了不相干,事实确实如此,因为单单说这个,我们根本没办法契入。现在讲三法印,理论上稍微做一点说明,就会比较清楚的了解,四法印是什么,跟三法印的关系是什么?三法印第一个是诸行无常,第二个是诸法无我,第三个是涅槃寂静。如果加上有漏皆苦,叫四法印。
  有漏皆苦
  现在先解释有漏皆苦,‘皆苦’,就是统统都是苦的。‘漏’是什么?不是说茶杯打了一个洞水漏掉了,这里的‘漏’是指烦恼,就是烦恼的异名。这个烦恼也不是说,我今天心里不高兴了,烦烦恼恼,佛法的烦恼是专门指我们内心当中一种不寂静相,通常我们称它为见惑、思惑。烦恼的根本就是我执,只要有烦恼,这个烦恼一定会推动我们造很多业,只要由烦恼造的业,结果一定是苦。烦恼本来就是个苦;造了业,业会感果,又是苦;那个苦的境现起时,往往我们又会引发烦恼再去造业,永远在这个生死的苦轮当中转,根本原因就是有漏----有烦恼。
  涅槃寂静
  假定我们烦恼解决了,这个苦就会消失。苦消失了是什么现象?涅槃寂静。‘涅槃’是印度话、梵文,翻成中文就是苦果及苦因都消失掉了,剩下来的就是‘寂静’。寂静,我们不太容易了解,因为我们没有体验过,不过我们可以勉强的说它是-真正的快乐,现在我们的快乐不是真正的,是不究竟的、不圆满的;究竟圆满的快乐,是真正涅槃
  寂静的境界。
  在我们对万事万物的认知当中,有很多认识是错误的,获得正确的认识通常有两种方法,最好的方法就是直觉,直接地让你感受、体会到,佛法有个专有名词叫‘现量’。譬如说今天你跑得很热、很累,要擦一把汗,手上有一条毛巾凉凉的,你一摸很凉,一擦汗就消失掉了,那你感觉到很好,就是这个感受,这个是比较单纯的。如果这件事情本身比较复杂,特别是精神上面比较抽象的,不是那么容易就感受得到,而且有一些东西必须要透过学习,然后自己去实践,渐渐的才能够真正的体会得到。‘学习’这个事情勉强不来,一定要我们自己愿意去做,这时一定要有一些理由,使得我们能够信服,让我们愿意改变我们的方向跟着他去走。虽然,说明这些理由,启发我们信心的内涵,我们还没有直觉体会到,但是只要我们信得过,依稀仿佛了解这样一个内容,佛法当中有一个专门名词叫做‘比量’。譬如说世间很多人说:‘你好好的念书,将来去留学,将来得到博士学位啊!’到底博士是什么,我们不太清楚,不过依稀仿佛被人家这么一说,我们内心当中可以想像得到大概如此。现在关于‘涅槃寂静’的内涵我们没体会到,如果照着前面说的,同样的要先确定人生的目标,认识理论后照着去实践,慢慢的做到才能够体会。假定我们讲‘快乐’,用我们现在的快乐标准去想可能错误,所以佛告诉我们‘寂静’;也就是说,所有的痛苦的因跟果都消失了。以上所说的是四法印当中的后两个:有漏皆苦、涅槃寂静。
  诸行无常
  若依次第来解释,第一个是诸行无常,‘行’是行为、作为,‘诸’就是一切,凡是一切有作为的,实际上‘诸行’是专门指有为法,什么叫有为法?也就是说,凡是所有我们造作出来的,譬如说我们的一切行为,一切行动,一切努力……,不管从因到果,都是有为法。‘为’就是行为、作为,就是行动,就是变化,就是流转,它有一个特点-‘无常’。讲到无常,我们通常说无常有两种普通的概念,一个是,死了叫无常;另一个是,所有事物不能常保得住,叫无常。以上两个都是很粗浅的无常。佛法讲的诸行无常是比较细微的、细密的,所以无常有粗细两个相。佛告诉我们的‘三法印’是细密的,因为这个细密的内涵,粗显的一定也显出这个无常相来。现在说凡是这种有为的一切法,要做到恒常不变,根本不可能,所以‘无’就是没有,没有‘恒常不变’这个特征,就是‘诸行无常’。
  这个法印包含的范围是哪些呢?凡是世间看得见的,所有在三界之内的天、人、地狱、饿鬼、畜生,没有一样例外,永远都在变化。譬如我们坐的这个地方,这个房子好像造了几十年,乃至几百年不变;我们看眼前这个钢铁维持更久,好像也不变。实际上,所有这些东西都是表相,它真实的内涵却变化得非常快,快到什么程度?实际上连它最短的能够保持这个定相的状态都没有。一般来说,这个内涵我们很难懂得,‘现量’当然谈不到,就是‘比量’,用道理去讲,我们也无法那么容易体会到。我们会以为明明这个东西是铁的,这个房子在这里几百年不坏,怎么说它一直在变?现在科学上已经告诉我们,原来这些东西表相上这样,实际上里边变化快到什么程度,科学也没办法测出来。佛真了不起,他不必靠科学就可直截了当看得非常清楚,所有的东西没有一个例外,这叫‘诸行无常’。
  为什么说诸行无常?因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造作的,凡是造作的东西都是因缘和合,凡是因缘和合而存在的东西,都是无常的。譬如说我们现在有法会,这个法会是因缘所成的,有人愿意讲、有人愿意听,然后,也找到这个地方,还有其他东西,譬如说我们使用的桌子、椅子,有的是钢铁做的,有的是木头做的,把它兜起来就变成桌子、椅子,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很多东西兜合起来的。譬如说我们人,我们有身体,有心灵,这些东西都是各种各样的条件兜起来的,我们的身体是父精母血结合,然后生下来,然后要食物、营养慢慢增长,还要更多客观的条件,心灵亦复如是。既然这些东西都是要各种因缘,那么因缘一直在变化,凡是变化的东西,辗转的会互相影响,所以它永远在变化。这个细的无常很深细,我们看不见,但是这是所有世间的一切现象的真相,这一部分虽然我们不一定能够很明确的看见,但是我们容易领会也容易接受。
  诸法无我
  最后要讲‘诸法无我’,这个比较难,实际上这个是佛法的中心,最重要。从‘诸法无我’,向前可以讲无常,向后可以讲涅槃,向上可以说一实相。因为‘诸法’就是所有的一切法,前面讲的诸行是专指有为法,现在这个诸法无我的‘法’包括有为无为。关于这个有为无为就不大容易懂,简单来说,‘有为’就是指三界之内会轮回生死的;‘无为’就是超出有为,圣人的法叫做无为。只要存在这个世间的,不管是凡夫,是圣人,所有的这些现象都有个特征-‘无我’。‘无我’不易了解,例如,每个人都说我叫日常,如果‘无我’的话,我是什么?在座每一个人没有你的‘我’,你又是什么?有人学佛以后会讲:‘一切都是空的,你不要这么执着。’,误以为这样就叫做‘无’!拿掉了就没有了吗?那你还谈它做什么?所以‘有、无’是相对的,而且在这个相对的状态中谈‘诸法无我’,就必须在这个‘缘起有’上面谈,它没有真实的自性,一旦拿掉了‘缘起假有’谈自性空,那是空话!因此讲这样的存在,我们有一个专门名词叫做‘缘起性空’,这也是《法华经》的中心。
  所有一切法,没有一个例外,都是性空,它不是天生如此,都是缘起的存在,所以性空跟缘起,是一体两面。就像我们的手一样,你可以看得见这只手,是缘起的,有骨头、有肉、有皮,这个手所以这样的存在,是因有这些因缘条件存在的,它的本性空。也就是说凡是缘起的东西一定性空,这是佛法最重要的中心理念,因此在这个状态当中,我们说诸法自性空无。如果要比较详细来说的话,这是应该认识的,这个才是我们平常讲性空的内涵。因此凡是任何一样东西,不管有为无为,它都是这样的一个行相,这个才是真实的,有时我们给它另外一个名字----真如。
  什么叫真如?本来就是这样,这才是真的,所有的东西都这样。从它缘起的方面去看,不断的在变化,所以诸行无常;然后呢?它本质是真如,或者叫诸法无我;如果了解了这个特征以后,不再有生灭的变化,那是涅槃寂静;所以这个事情整个的中心就是真如实相,如果我们从这个上面单谈,那叫一实相印。这个实相必然会显出几个面貌来,一个是诸行的无常,一个是涅槃寂静,它的本质就是缘起性空。或者我们从性空方面去讲,或从缘起方面去谈,其实这件事情是两个面,这是三法印跟一实相之间的关系。
  依法修行
  我们谈万事万物都不是天生,都不是恒常不变,都是缘起性空的话,那么我们现在要求离苦得乐是不是也是这样?当然是。因此佛告诉我们,世间一切的事情本来就是这样,在《法华经》里面有一句话“诸法从本来,常住寂灭相”,一切法本来就是寂灭相,有什么样的因缘,它就现什么样的状态,你造了杂染之业,它就显出生死轮回来;现在我们既然了解了这个特点,我们愿意跟着佛法去做,就渐渐远离杂染。因此了解三法印以后,对我们每一个人,希望离苦得乐,就产生一个最积极的意义,什么最积极的意义?我们所有的努力都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去做。我们不是都不希望痛苦吗?那么应该根据这个原则,了解痛苦的原因在哪里,把痛苦的原因拿掉,痛苦自然消失。我们不是要快乐吗?找到正确的快乐的原因,并去努力,快乐就现起。并没有天生的苦乐,这些都是缘起。“缘”就是形成苦乐主要的条件,我们既然都希望离苦得乐,这岂不是我们该做的吗?三法印给我们的启示是这样的。所以要离苦得乐,就要皈依三宝,皈依三宝正皈依是法,法的特征是这样,了解后在这种状态当中,我们的行为就不会像以前这样的乱来,并照正确的方法去做,修改以前的行为,这个叫做修行。
  修行是根据三法印,可是三法印的内涵非常广泛,它有趣入的正确方便,《菩提道次第广论》即是三法印的展开。我们来看看《菩提道次第广论》讲些什么?甲一、甲二、甲三、甲四。为什么讲这个?首先讲造者的成就,为什么要讲人的成就呢?我们也希望成就,既然希望成就,岂不是要找一个理想当中所仰望的,我们现在理想当中想做官、想做总统,或者你想要钱,王永庆非常有钱,你心目当中想做他,那他是怎么成功的?做父母的常指给孩子看:“你看那一家的孩子怎么怎么!你应该向他学啊!”那么我们学佛的佛弟子,是不是应该把佛法当中真正有成就的这个人拿出来啊!释伽牟尼佛也是讲这个,这样一个崇高理想是不是我要的?是!他告诉我们他是怎样成功的?这是甲一的内涵,讲的是造者的殊胜。甲二是法的殊胜,甲三是你应具足什么条件。三样有了,然后我们如理一步一步做,就是甲四。所以三法印正是说明这样的现象,首先我们理路上有了正确的认识,然后我们步步去渐次深入改善,这是佛法的特征,真正来说,这也是世间任何一个人修行必经之路。以上是三法印的内涵跟三法印的效应。
  了解了这个特点以后,我们再谈为什么有许多知识分子,会受骗上当?是因为他觉得这样会得到好处、利益。如果不认识佛法,有人告诉你:信他,就可以得到这样的利益、这样的好处,你是不是也会被他所骗?但是假定你了解一切都是因果,好处、利益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会很清楚如是因如是果,佛法告诉我们的因果必然是这样的,因此,想骗我们绝不可能,我们也就不会被他所骗。
  所以我们进一步来看,被骗的原因是什么?总之不外乎有人设了一个骗局,他让你有一个小小的甜头,然后就告诉你要这样才能得到好处,然后你就被他所骗,也就是他设了一个鱼饵,引发我们内心当中一个贪欲。现在我们了解了佛法,并不是要把贪欲心拿掉,不过,我们要把这个贪欲心改变成善法欲。贪也是一个欲呀!为什么这个称为善法欲,不叫贪欲呢?我们了解了,并照着正确的道理渐次走上去,的确可以得到离苦得乐,可是我们了解苦乐的根本是烦恼,烦恼最严重的是贪、嗔、痴,所以像这种烦恼相应的贪对我们是没有好处的;但是,如法的去做,应该得到离苦得乐的这些希求,我们叫做“善法欲”,在得到之前称为修行。经论上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修行是件苦事情,那为什么苦事情我们还愿意去做呢?因为了解了正确的方法,这样去做可以用小苦去掉大苦,以小苦得到大乐。进一步来说,世间任何一个成就,哪有一样东西可以不要努力就自然掉下来的?都要经过一些努力!所以我们很清楚修行的特征后,就不会受一些人骗,大家很清楚,一定是根据缘起,或者我们说是根据因果的本质。
  缘起与因果
  我们常常讲缘起,好象缘起就是因果,事实上,缘起范围比较广,因果比较狭。凡是缘起的现象,大体上呈现三个面貌,第一个因果的必然性,第二个相待性。什么叫相待性?比如说好坏、大小、长短、冷热,这个叫相待性。今天到这个地方来,天气热,穿多了会觉得热,穿不够会觉得冷,这个房间的温度,无所谓冷热,是不同的人的感受,你感觉热,他感觉冷,原因何在?这是对比出来的,以我个人的感受,来对比这件事情。或者说我手上这个茶杯,大小如何?你无法说它大或小,也许你看很大,因为你平常用的茶杯比较小,所以根据你习惯用的茶杯去衡量它,但是它本身并有没有大小的问题;如果另一个人平常是海量,他看这个杯就太小了。所以这个缘起的现象一定是相待性。
  以上两个比较容易懂,缘起还有一个名物的特征。凡是缘起的东西,都叫假名有,或者叫假有。为什么叫假有呢?就是以上所说,万法不是实有的,并不是天生而有的,是因种种因缘条件组成的。例如,我们说这张桌子,是因为各种因缘兜起来以后,才叫桌子。当这个东西呈现的时候,不一定有名字,也许是最初发明的人异想天开想出个名字来,就这样,凡是缘起的东西,一定有这个东西的存在,然后有一个名字。这个名物之间也有一定的关系,“名”就是名字,“物”就是名字所指的内涵,这东西是无常、变化、也是无我的。譬如这个茶杯,我刚才说茶杯,为什么叫它茶杯?因为它是装茶的;如果不是装茶,装着水,就叫它水杯;你也可以不叫它水杯,叫什么?不 飧值母直?;如果装了酒的话,就变成了酒杯;所以同样是茶杯,一个是钢做的,一个玻璃的,那又不一样了。这是名物之间的交错关系,或者是相应、或者是相克的相待关系,这些都是缘起现象当中的必然现象。
  当我们真正了解名物的特点后,这个因果的必然关系,我们会把握得比较准。因此在这种状态中,一般的骗局,我们就比较不会受骗,何况那个骗局很明显的有一样东西在里头,有的是骗钱财,有的是拿宗教来骗人,例如照片会放光,或者其它神通。假定我不太了解佛法,还可能被他骗,如果正确深刻了解佛法以后,知道缘起一定有它的次第和内涵,当你了解了以后,那个骗局就不能出现。
  我们学佛法,真正的目标,就是认识世间错误的、迷糊的一面,我们认识了正确的那一面,不再被他迷糊,而后步步走上去。如果我们周围的人,不懂得这一点,走错了,那我们可以用所学的正确标准来衡量,真假立刻判别出来,我们不但不会受骗,而且有机会让周围的人也避免受骗。如果大家都了解了,骗局尽管骗局,可是也骗不到你。我们自己去受用,又可以帮助周围的人不被骗,又可以维持社会的安宁,这是多好的事情!
  我们学广论,好象没听说过三法印,很多人没学广论之前,已经接触佛法很久了,好象也没听说过啊!佛法中为什么要讲这个呢?实际上这是因为现在末法了,大家不太注意。最早,在印度的时候,衡量佛弟子,有不同的标准,曾经有一派或者有一度(我也不太清楚),并不是以皈依来衡量你是不是佛弟子,而是以你是不是接受三法印做为指导你人生的原则来衡量。是,才叫做佛弟子!那是非常严密的标准。我们这个传承是阿底峡尊者的传承,阿底峡尊者是根据是否皈依三宝来判别是否为佛弟子,而正皈依是法,法的内涵是三法印,所以这个皈依法,已经涵摄了三法印。
  广论与三法印
  我们现在不妨从广论上面去看三法印。广论前面是甲一、甲二、甲三,真正修行开始是甲四。正式开始时,首先要跟随善知识,跟随了善知识要听闻,然后修行,修行要利用暇满人身。正修行第一要去观察,思惟观察。思惟什么?无常!不过它是指粗显的,所以并没有讲“诸行无常”,但是反过来说,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广论上告诉我们的是不是诸行无常?它已经讲了!前面基础准备好了,然后再不断的深入,到最后奢摩他、毗钵舍那。奢摩他是止,毗钵舍那是观,观什么?一切法缘起无我。了解以后,如法去修行,得到涅槃寂静,这是广论内涵。
  末法时最盛行的是什么?念佛。为什么要念佛?是说现在末法了,法在世间渐渐消失了,也不懂怎么修;就算懂了,没有修行的环境,怎么修?就算有条件,可是一天到晚为了生活忙得透不过气来,怎么修行?那怎么办?念佛啦!为什么要念佛?正因为世间的真相是诸法无我,缘起性空,我们看不清楚这个,所以流落在生死轮回当中,枉受辛苦,现在唯一解决的办法要修行,偏偏现在这个时代不行,只好赶快拼命念佛。所以念佛有一个特点,这也是现在念佛的人容易走上的岔路,总觉得好象随便念几声,死的时候就可以到极乐世界,哪有这样容易啊!印光大师告诉我们真的念佛,“死”字贴在额头上,因为他看得很清楚,随时要死啊!世间忙得毫无意思,想修行又不行,所以它真正的内涵是了解了三法印的特点,又不能如法去修行,晓得流转生死毫无意义,生起了厌离心,又没有正确的方法可行,就拼命念佛,希望佛的大慈大悲救我们到极乐世界,到了那里有最好的环境,再慢慢照着三法印一步一步提升。所以念佛法门的根本内涵是这个,因为现在末法了,你什么都不要管,到了极乐世界自然都解决,它的内涵一定是以这个特征为主。所以假定说我们念佛,却被这个骗局骗了是有可能的,因为不了解法嘛!但是念佛跟这个骗局一定是两回事情。
  其次谈禅。禅是什么?禅是因为了解佛法的特征,原来我们把这个“我”看得这么重要,好象是永远不变,实际上,它是无我的,没有真实的我,因此透过前面所说努力思惟,然后去参。真正的参,是看:“这个到底是什么?”所以禅门当中讲禅公案,后代的人重视禅公案、参话头。什么是话头?我简单说明一下,话头有一个公案,叫你参“念佛的是谁?”这个还用问吗?念佛是谁?我念啊!禅不是这样的。参禅是去找念佛的是哪一个在念?譬如说我日常在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谁在念?这个不是一个问答题,这个若是问答题就毫无意思,我念嘛!张三李四念嘛!不是这样的,而是去参“谁在念?”这个和“念佛是谁?”是没有什么关系的,要找到“话头”。还有一个公案,说“什么是你本来面目?”是因为六祖大师对一个上首弟子慧明上座说:“什么是你明上座的本来面目?”他“当下”恍然开悟。我们说开悟,悟些什么?我们不知道,实际上真正的悟,就是见道,就是无我。所以凡是参禅真正开悟的时候,这个才是境界。
  真正在悟的境界当中,照见五蕴皆空。平常我们看见的我消失掉了,佛门有各式各样的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诸佛的心要,一开头有一句话,“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蕴是什么?每一个人,是这五样东西──色、受、想、行、识缘起兜成的一个假有,它没有真实的本体,即五蕴自性空,我们凡夫眼光去看是有,以般若去看是没有。般若是什么?智能!以真实的智能去看是没有,但是这不是问答题。所以我到底是谁?你到底是谁?谁在念佛?什么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你要去参,禅的真正用意是这样,要下苦功,所以古人参禅一辈子或几十年。我们现在跑到佛堂里面坐了七天,“喔!这个打七很有意思!很受用啊!”假定这样就好的话,那为什么古人要花一辈子还不行?真正看看那个禅门的祖师,很多人花几十年功夫,而且宿生有大根性的人才去参、才去开悟,那时真正悟的是什么?就是这个。为什么讲到这个呢?因为谈到关于以“三法印”来辨别是佛法、非佛法。一般来说,佛法就是佛开示最完整的内容,而以三法印来涵盖,可是到后来,因为佛弟子们的根性差别,因此把它大概分成几类,禅、净、律、密、教下三家。禅、净刚才讲过了,律是什么?整个的佛法来说,修行戒定慧,有一定的次第。我们要解决人生问题,究竟离苦得乐,了解了这个特点去修行,第一步是戒,戒是什么?受戒。然后,告诉你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喝酒,真正的戒不是这个,也没有离开这个,怎么讲?我还是运用广论卷三,“道总建立”曾经谈到三士之名,下士、中士、上士。下士分两种:下士、共下士;中士分两种:中士、共中士;上士就是上士;后面又可分显教、密教。大家忙了半天,是为现世安乐的这个叫下士,修行人也要为现世忙,但是目标不是单为现世,是为了后世。为什么修行人还要忙现世呢?因为修行要藉重身体、及修行的环境,我们称它为资粮。要集聚资粮也须要努力,所以为了继续不断的修行,须要暇满的人身,得暇满的人身须要修行。这一部分我们称为共下士,因为这个是跟下士共同的。就像我们念书,小学、中学、大学,只想念小学的,也在小学里念,准备念中学、大学的,也要念小学,所以为了念中学、大学,现在在小学叫共小学,我们称它为共下士,然后共中士,然后上士。这个下、中、上是阿底峡尊者《道炬论》讲的,根据《瑜伽师地论》的摄决择分讲下、中、上,什么是下士?受持非律仪、非非律仪的叫做下士;什么叫中士?受持声闻缘觉相应的净戒律仪的叫中士;上士呢?受持菩萨律仪的叫上士。律仪是专门名词,也就是戒。
  我把“戒”简单说一下,然后再讲定慧。佛法告诉我们的戒定慧,有一个特点,我们不是要离苦得乐吗?为什么有苦乐?因为透过“迷”的眼睛,对世间的真相看不清楚,看错了,造了轮回的业,所以虽想离苦得乐,可是结果是离乐得苦。佛是觉者,看清楚世间的真相,告诉我们,我们就要修改我们的行为。虽然要修改行为,不过,仍像以前一样,每个人还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是,面对境界时,以前我们是照足来说,佛应的理念、行为习惯去做,现在改一个方法,叫修行。以前看见喜欢的东西总归是想办法得到它,现在不是,要舍掉这个,这个不可以,那个不可以,凡是不顺佛法的我们不可以做;反过来,以前该做的事,我虽然不习惯做,现在我也要去做。
  “戒”有个目标──要解决生死轮回。所以真正的戒是从中士开始,所以刚才说的“受持非律仪、非非律仪,以及受持声闻缘觉的净戒律仪”,到“声闻缘觉”的时候开始叫做戒,因为这时开始,以跳出生死轮回为准的戒条,对着境要照这样的戒条去做。至于共下士呢?叫非律仪,不是戒,下面又说非非律仪,也不是不是戒,两个否定变成肯定,说这个戒虽然不能帮忙你跳出生死轮回,但是它是个戒,可以使你得到现在生死轮回当中的好处。
  现在我讲的禅、净、律、密当中,律宗讲的什么呢?律宗真正讲的,就是中士以上的内涵,拿这个标准去衡量。为什么要持戒呢?因为它告诉我们世间一切诸行无常,我们不了解这个道理,所以无明,轮回生死,我们了解了这个道理以后,涅槃寂静。你真正想从眼前这个迷的境当中改过,必须要戒除一些不好的习惯或行为,这叫“止持”;相反的,有些事情你本来不习惯的,这时要去做,叫“作持”。律宗是讲这个,所以律宗的真正的中心是从三法印开展出来,而且律宗是所有佛弟子的标准,但是现在很少人去研究、深入,很少人谈,我们可以不知道,但是“律”一定是从这个地方谈。密呢?正规密法的上师,必定根据前面这个三法印而来;教下专门谈这个问题的,不管贤首或天台或唯识法相都是。
  因此可以简单扼要的说,整个佛法衡准的标准是三法印,这是讲这个题目的根本原因。现在社会上发生宗教骗人的事件,了解这一点,如果周围的人也被骗,那我们可以告诉他:“错了!错了!假定你早一点肯相信我,学习正统佛法的话,就不会走偏。如果社会上人人都这样,以宗教来骗人的事件也不会出现了。现在已经发生了这个事情,你还不赶快学佛、学广论?”即使我们现在没办法劝他,我们了解了这个,可以更理直气壮的告诉自己:“以前我可以不好好的学,今后我要更加好好的努力。”因为过了几年,大家一定把这件事忘得干干净净,但怎么保证这种事情不会换汤不换药又来骗你呢?对呀!赶快努力!现在还来得及呀!当我们一步一步地照着广论去深入,固然会了解,但是这样太慢了,毕竟在座大部分学广论是业余的,而这种诈骗事情随时可能又发生的,所以我就很简单扼要的介绍这个佛法的精要──三法印。(全文完)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