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大日如来的精神内涵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有三身,即法身、報身及應化身,釋迦牟尼佛是賢劫千佛中,第四尊應化到娑婆世界的教主,屬應化身佛,祂的報身是盧舍那佛,法身是毗盧遮那佛,也就是大日如來。何以稱為大日如來呢?以世間太陽為例,日出時,陽光遍照大地,無分貧富、貴賤、賢愚、好人、壞人,對大地萬物均平等普照,這就好比佛陀大公無私地施予眾生無限地佛光加持般。為何在「日」之前要加一個「大」字呢?因為太陽的光照仍有陰影及死角,它無法照及覆盆、暗室及地下……等處,且太陽亦有毀滅的一天;而佛德卻能週遍一切處,無一眾生不接受其普照,此佛光乃不生不滅,互古常恆,遍十方法界,故稱「大」日如來。接下來介紹「法身、報身及應化身」,以人為例,我們可說是法、報、化三身同時具足於一身;淺言之,吾人之中心思想好比是法身,吾人之肉體形相即是報身〈故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而平常生活在不同場所扮演的各種角色,如:父母、子女、夫婦、師生、長官及部屬……等諸身份,此即是應化身。舉例而言,我們現在因環境與大眾的需要而出來說法,於是產生了說法者,這就是隨緣示現之應化身。這三身的根本在那裏呢?最重要的是在於「思想」。有思想後,才會有行動。就如人有種種思想後,才會創造出種種的事物。譬如吾人有建造理想家園的思想後,就會拚命賺錢,然後請建築師依設計圖建造,完成的房子就是思想的報相。因此,法、報、化在一個人而言是一體的。另外,我們要討論「什麼是佛」?吾人所認知的佛應是怎樣的形 相?供在佛桌上的雕像是佛嗎?要學佛,若連佛的定義都不清楚,如此不是變成毫無目標,如盲人行路嗎?這點值得我們深思探討。佛桌上供養的佛菩薩,每一尊都是依據經典而造的。譬如:阿彌陀佛的形相是一手拿蓮臺,一手結接引印接引眾生。例如:三寶佛,若將手印或手持之物去掉,我們可以發現,三尊都變成一樣了。若非從他手上拿的東西去辨認,根本分不出那一尊是釋迦摩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佛本身是一種思想;誠如,顯教中常常聽到的一句話,法身佛是沒有形相的,無形、無色、無相,只有報身佛才會有形相。如前所言,依己理想將之建造出來,這即是妳的理想凝聚而成的報相 。所以,報身佛是根據法身佛的思想而產生的。從此一角度觀之,吾 人可以了解,佛相的好否?光明否?乃至道場之莊嚴,給人寧靜、清淨的感受,會令人心情愉快,這就是一種相。就以內心感受而言,這些都是眾生對佛思想的認取罷了。當我們看佛相很莊嚴時,請問是誰在感覺莊嚴啊!是透過人們的心,將之寄託在佛相上。就佛而言,佛沒有定位,祂乃隨著眾生的喜好與內心的好壞而投射出來的思想罷!法身佛本身是個思想而已。就報身佛來講,諸報身佛的形相是不同的。譬如,阿彌陀佛為什 麼拿著一朵蓮花?這是祂累劫修行時,所發的願力使然。願力本身就是祂的思想,故以那種思想來行菩薩道,乃至最後得以成佛。依照此一法門修持,這種思想所凝聚出來的特殊點,就會形成報相的特色。所以,佛手上拿的東西,就代表他特殊行願,所產生出的特殊果報。每一尊佛,除了基本長相相同外,其他的外相是不同的。就報身佛而 言,他的不同點就是建立在依報淨土及手上拿的東西之不同。至於,應化身佛,又怎麼解釋呢?有人說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只要至心祈禱,菩薩很靈驗,馬上就可以找到我們,給我們加 持,甚至示現在眼前。試問菩薩何以那麼神通廣大。芸芸眾生何其多 ,只要內心一生此種念,祈求觀世音菩薩趕快來,結果祂真的現在吾人面前,甚至給吾人不可思議之加持。其實,你本身就是一尊觀世音菩薩。就應化身而言,只要具有了與觀世音菩薩相同思想的人,他本身就是一尊觀世音菩薩。就眾生來講,當遇到危難時,至心的祈禱,由於精神力的凝聚及企求心的引導,很容易依我們的思緒,將吾人內心本俱的觀世音菩薩德行,感應出特殊的觀世音菩薩。所以,你可以問很多曾看到過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的人,見到的報相一樣否?幾乎每個人所見到的都不一樣,何以故?因為,每一眾生的心念不同,對佛菩薩性德的體受不同,故所感應的不一樣。介紹過大日如來的名稱之後,已知法身佛是一種思想,是一種性德。試問,他是否有固定的思想內涵呢?在宗教上的觀點來講,大日如來本身就是一個空。任何思想皆不能代表祂,但是任何思想都是他的性德所分化出去的。所以,就真言密教言之,大日如來就是吾人的自性佛,即吾人的佛性。要進一層認知大日如來,就需介紹「曼荼羅」。大日如來就像一輪太陽,或像一顆玲瓏剔透的明珠一樣。象徵著我們的自性菩提,從 而演化出種種的相。故真言宗祖師云:「大地含靈,一草一木,一瓦一石,本身皆具有大日如來的德行,都是大日如來的等流分身。」這句話告訴我們,在任何事物上都是一種佛德的展現,在每個眾生的身 上,都可以看到佛性,因為佛性是人人本俱平等的。依真言宗而論,胎藏界是以大日如來為主尊,祂以東方阿佛、西方阿彌陀佛、南方寶生佛、北方天鼓雷音佛。四佛的德行來代表其全體,即四佛的精神,全部合起來,就是大日如來的精神。從行為實踐方面來講,他用東南方普賢菩薩、西南方文殊菩薩、西北方觀世音菩薩、東北方彌勒菩薩,四行菩薩分別代表大行、大智、大悲、大慈,表契入大日如來精神的四個法門。大日如來本身即是吾人的佛性,吾人的內心就等於是整個法界。真言宗講六大緣起,整個法界的形成是由六大所成,地水火風空,還包括吾人的意識作用─識大。因為,這個世界若沒有你來覺受,還存在嗎?就自然界而言,空間是空大,溫度即是火大,流動的即是風大,依住即是地大,水份即是水大。以人體言之,身體肌肉即是地大,體溫即是火大,呼吸的氣息即是風大,體內的水份即是水大、佛教謂人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假合所成;另外,空即表吾人所居住的空間。以上這些都要我們的識覺產生作用以後,才能感覺其存在。所以,五大加上吾人之識大,這個世界才能夠成立。這些人類的全體活動,整體綜合起來即是大日如來佛德的展現。所以,要了解大日如來,粗淺言之,即可從地水火風至五大之德行去了解。五大又代表五方佛的德行。「地」也是指我們居住的地球。如果沒有它,人類怎麼生活得下去啊?因為地球的存在,我們可以種植很多植物,挖取很多礦物……等等。因為,有地的存在,我們才有生存的可能。所以,地大本身就具足了含藏與長養之德行。大地一切含靈依之而住,而能出生萬物來長養眾生。就性德方面之,地大是指我們的內心---菩提心地。我們內心含藏著無量無邊的德行,就好像大地一樣,含藏著無量無邊的萬物供給人類所需一樣。我們的菩提心地,可以長養一切的性德,進而讓我們開展無量無邊的佛德,這就是地大的功用。如果地大失調,就地球方面,若氣候不調時,生產不出東西來,人類、動物都要受苦了。若我們身體的地大不調時,整個人就會覺得很笨拙、沈重。在心性方面若失調的話,則會產生種種煩惱,無明就會乘機而起,吾人整個思緒則凌亂無章了。其次,介紹風大。在夏天的時候,我們希望有微微涼風吹來,把我們身心的懊熱拂去。因為,風可以給我們清涼,佛教稱之為解脫風、清涼風。如果,風大失調的話,整個大地被狂風襲捲,多年的建設會被吹毀;此猶如無明煩惱業風動時,平日所修之功德林,會被業風連根拔起般。風大在佛教上代表行動與因緣之德,舉凡人類所有的行動,就是風大的作用。就人體而言,感冒時會打哈欠、噴嚏,這就是風大失調之狀。在修行的時候,最容易產生作用的是風大。風大不調,整個人會產生膨脹的感覺、頭暈的種種症狀。所以,風就我們本身及自性而言,是一種行動力〈實踐的力量〉與傳播力。大地花草樹木開花結果後,其種子是藉由風之傳播,而生生不息。就人而言,人際往來是透過語言等等之行動來接觸,促進彼此的情感交流,這就是風大的作用。水大方面來講,如果大地沒有水的灌溉滋潤,則萬物無法成長。就自性言之,如果沒有佛陀慈悲智慧之甘露法水滋潤,我們的菩提心種子,就無由發芽成長。水即代表滋潤之德。火大具有成熟之德,亦代表智慧。沒有火,東西就煮不熟。試問,為何春、夏期間花開最繁盛?因為,有溫度的關係。就個人而言,火表智力,這種智慧的力量能夠讓我們的一切作為成熟,而成就佛果。「空」是一種圓融性德,這地水火風四大要有一空間來圓融。就我們來講,一切的作為、思想……等等,皆要依住在佛理上〈空性上〉;此猶如,地水火風皆需依住于空間中才能存在,這就是一大圓相。瞭解五大粗淺性德以後,接下來講述曼荼羅之涵義。胎藏界曼荼羅代表一個人思想的開展。人依據中心思想透過行、住、坐、臥等,會以各種具體行為來表達。佛亦復如是。胎藏界即是大日如來中心思想,具體的開展。其中最具體的即是中台八葉九尊的思想開展。胎藏界曼茶羅中台八葉九尊首先討論中台八葉,中央大日如來代表吾人的佛性,其佛德是以四行、四智作表達。大日如來的智德是以阿佛、寶生佛、無量壽佛、不空成就佛四佛的智德來表現,而萬行則是以普賢、文殊、觀音、彌勒四行菩薩來表現。所以,大日如來與四佛四行菩薩綜合起來,就代表中台八葉九尊,象徵著人的「九識」。〈前五識是眼、耳、鼻、舌、身,第六識是意識,第七識是末那識,第八識是阿賴耶識,第九識是菴摩羅識,即白淨識或圓滿識。〉十三大院胎藏界曼荼羅的東方是釋迦院,由大日如來無量差別智變化的應化身所組成。祂代表了一個人在一切行為活動之中,示現無量變化身救渡一切有情的精神。釋迦摩尼佛應化到娑婆世界,祂的一生,處處所展現的是以無量的身份〈智慧〉來度化眾生。胎藏界曼荼羅的南方為薩埵院與除蓋障院,是依大日如來的大智慧所產生的。顧名思義,吾人若要驅除一切障礙,或要得到永恒的生命,就必須要有大智慧。何謂「金剛薩埵」?就是金剛有情,無限生命的延續者。何謂無限生命的延續者?就是具有大智慧能斷除一切煩惱,契入般若空性,體受佛法的人。凡此種種能夠掌握到佛陀精神的人,即可稱為金剛薩埵。所以,金剛薩埵不以是右手持五股杵,左手拿五股鈴的外相表徵而已。就真言宗教相而言,果地的佛是大日如來,因地的成就者是金剛薩埵。金剛薩埵繼承了大日如來的精神,並加以無限地延續下去。 所以,真言宗第一代祖師是大日如來,第二代祖師是金剛薩埵,第三代祖師是龍樹菩薩〈也是金剛薩埵〉,乃至於弘法大師也是金剛薩埵。所以,真言密教認為,凡是能夠確實掌握到佛陀精神,並將之無限延續的人,就是金剛薩埵。試問,要如何才能長生不老呢?若要讓四大假合之身永遠不壞,那是癡心妄想。因為,金剛經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幻」,都會有成住壞空的現象,只有精神不死而已。所以,凡有大智慧,能夠觀照一切因緣法,能夠斷除一切無明,降伏一切習氣,契入空性,如實掌握自心的人,就能夠不死。除蓋障院是要除掉我們一切無明蓋障。「蓋」即表無明、煩惱、所執。「障」者乃障礙通往菩提之道者也。 除蓋障院的主尊是除蓋障菩薩。因此,吾人可以了解要去除無明及通達菩提道障礙,必須要具有大智慧。相同的,人在一生之中何嘗不是秉持著某一理念或精神,一直走下去。有時,我們為了某一精神,堅持排除萬難,在日常生活中針對某一方向,想盡辦法克服,來達到理想與目標。或許能夠堅持正確的理念,這就是大智慧吧!如果把你比喻作大日如來,這一段人生過程,不正是胎藏界曼荼羅中的薩埵院與除蓋障院嗎?北方觀音院與地藏院是從大日如來大悲德行分化出來的。觀音院以觀世音為主尊,地藏院以地藏菩薩為主尊。從這兩院的主尊,我們很清楚地了解其 精神。觀音大悲可以尋聲救苦,地藏可以長養一切。從「觀世音」聖號,可以知道「觀」是觀照之意,觀照一切因緣法,能夠通達一切。吾人透過種種因緣,可以從中了解到空理,進而產生悲愍之心。譬如,歷盡滄桑的老人,遇到諸多煩人的事情時,總是「老神在在」,心不動搖。相對地,年輕人總是會為了事業、婚姻或其他瑣事而煩惱,為什麼呢?基於過去的經驗,老人家知道凡事必會事過境遷,亦能預見未來的結果。依其經驗,這些事情的起伏,只不過是人生過程中的一段小插曲,沒什麼嘛!其實,妳不把它當一回事,也可以活的很好,此猶如透過種種因緣法,了達諸法本空,自然地,就不會因無明而妄動,產生種種的煩惱。相同的,因觀照到一切,了知諸法本空,很自然地,看到這些沉淪的眾生,心中就會油然生起悲愍之心,想到往昔,自己未能通達一切,了達諸法本空,觀照實相的時候,也跟他們一樣,常常煩惱萬狀。所以,看到一切眾生自然就會產生悲愍之心。大悲是這樣產生的,而不是莫名其妙地發生。試問,慈悲心從何而發?實無從發起啊!唯有內心了達諸法,觀照一切因緣法,從緣生緣滅,成住壞空之過程中去看透。看到別人犯了與自己過去所犯的錯誤時,會感覺到以往我們也是,陷在這樣的痛苦之中。所幸的是,今天我們能夠從中解脫出來。悲心於焉油然而生,自然的生起救護的行動。因此在了達諸因緣法與諸法本空後,自然會有大智力,知道怎樣拔除眾生的業根,進而開示解脫之道,這就是觀世音的大悲精神。從「地藏菩薩」聖號,吾人即知「地藏」有含藏之意。教導眾生。猶如教導小孩,你本身雖具有大智慧,知道其行為之錯誤,並具有開導其如何對治的能力。但是,他一定會聽你的嗎?如果教導小孩有這麼容易的話,這世界上再也沒有壞小孩了。有時吾人有大悲心,亦有大智慧能觀照到眾生正陷在苦惱中,也知道應怎樣做才能令其離苦得樂。但不幸的,身陷苦惱的人,並不知道該如何解脫,亦無法接受所開示的理念。所以,這個時候就需發揮地藏包容的精神了〈這個也是由悲心而發的。 〉「地藏」猶如大地能含藏一切。地球〈大地〉它很偉大,它不但長養萬物供給吃住,還任你隨便挖。無論你怎樣挖,它都仍然不增不減,安然不動,而且能含藏一切,這代表著無限的忍辱精神。所以,實行大悲的當下,應具備地藏菩薩忍辱的精神。是故,救度眾生只有觀音的大悲精神不夠,還應具地藏安忍不動的精神。安忍不動之德,猶如母親很有耐心地包容小孩,不斷地給予教導呵護,直到他真正長大成人,能夠獨立自主。地藏菩薩亦然,希望眾生迷途知返,能夠真正地從煩惱痛苦深淵中解脫出來。由以上日常生活實例的介紹,吾人應知,其實觀音、地藏是大悲佛德的展現。位居胎藏界曼荼羅西方的是持明院。持明院聚集有很多明王〈護法〉,密教稱明王,顯教稱護法。就以人之角度觀之,持明院諸尊皆是從降伏與攝受德行所展現。或許,有人會覺得很奇怪,為何顯教的護法都是慈眉善眼。譬如,伽藍、韋陀菩薩,不僅斯文,而且令人覺得十分親切。相反地,密教的護法,卻個個看起來像鬼一般,甚至更難看。此是為降伏一些剛強難化的眾生,而現此忿怒相,然後攝受之,令其安住在佛法上。譬如,教導小孩。有些只要和言悅色跟他說,他就會聽話。但有些小孩很調皮,你跟他說:「不要動哦!」他就偏要動。你說:「你再動我就拿一棍子打你喔!」他還是不在乎地動的很厲害。顯教護法的表達大概是屬於這種溫和程度範圍的表達。密教護法的表現就不一樣了。猶如母親看到頑 皮的小孩,就說:「你再動」,棍子喝拿起來,做很生氣要打下去的樣子〈其實他不會真的打下去〉。但是,小孩看到大人真的拿起棍子,裝的比他還兇時,他知道這個不是鬧著玩的,馬上就被降伏了。於多元錯綜複雜的社會,我們往往曾遇到講理的人與不講理的人。和講理的人,只要據理以爭,用理來折服。但有些人不吃這一套時,你就要現出怒目金剛相了。密教形容護法有句名言:「外現憤怒相,內密菩薩行。」即是說,護法外相如魔鬼一般,但是內心卻像菩薩的心腸為何要這樣呢?因為,如此才能降伏剛強難化的眾生。誠如,每個人皆有八萬四千個煩惱心,如果你能夠把八萬四千個煩惱心一一降伏,則一一煩惱心,就能夠成就一一金剛護法神。因為,金剛護法的意義在降伏無明煩惱與攝受、安住在佛道上。如果你能夠去除一分無明,與佛性相應一分,你就證得一分金剛性。所以,每個人不要往外請金剛護法,只要好好降伏自己內心無明煩惱,證得如如不動的心,你就擁有八萬四千個金剛護法神。是故,一切不假外求。當吾人有些輕微的煩惱習氣,只要在佛理上稍為觀照一番,就可以克服過去了。但是,有些習性自己明明知道,卻克服不了,就需要密教的護法,施予一些強烈的手段。所以,金剛護法不是用來抓鬼的,是用來抓你內心無明煩惱的。綜觀我們整個人生旅途,無論人際關係、微細煩惱習氣的改造……等,都需要這一方面的性德。同樣地,唯有具備這些性德方能成就大日如來。接下來介紹文殊菩薩與虛空藏菩薩。文殊菩薩是智慧的象徵,其利劍能斬斷眾生無明煩惱;虛空藏菩薩是福德的象徵,虛空寶庫像虛空一般,可滿吾人諸願。兩者皆是從大日如來性德所流現。佛是兩足尊,表福與慧具足也。學佛者所求亦是為了圓滿智慧與福德。有智慧方能解脫,唯有智慧才能分辨是非、善惡,選擇正確的道路,不致落入無明陷阱。福德本身是修行資糧,修行人必須要有足夠的福報,才能夠得遇善知識與正法。試想,修行人若缺福報,能修行嗎?修行需要購置供品、法器、行供養等;亦需要住所、飲食、衣服來維持、調護色身等。那一樣不花錢,這一切的供需皆來自福報啊!有人說:「阿羅漢修慧不修福。」台灣人說:「羅漢腳」就是指孤獨、淒涼之意。因羅漢缺福報;所以,通當外顯消瘦的苦瓜臉,好像修行修得很苦。菩薩則不一樣,臉長得如滿月般的圓滿。穿的服飾是上好的「綾羅」,還配有很多瓔珞等美麗的飾品。這代表菩薩累劫以來,依其誓願修種種法門,所得的果報。試想,若妳是個窮人或是乞丐,同眾生說:「你們都來找我,我來救度各位、信我就可得大勢力。」你想會有人信你嗎?眾生會想;你都比我窮,信妳不就跟你一樣了嗎?相反地,菩薩都很莊嚴〈這都是願力所集而產生的果報〉,眾生看到菩薩的莊嚴,自然會生欣往之心,求「菩薩保佑」,這就是菩薩的功德。佛經有個典故記載:佛陀講經說法時,有很多天人散花供養佛。花掉到佛陀身上就消失了,撞到菩薩身上也一樣,唯獨落在阿羅漢身上,則黏住了,怎麼揮,也揮之不去。於是阿羅漢問釋尊,何以花掉落到妳們身上就不見了,而落在吾等身上就黏住了呢?這個故事使我們瞭解「羅漢著相」,著於功德相。菩薩則已、人、我法空。羅漢修行求自了,尚有個我,不像菩薩一樣已達大我、無我的境界。所以,花掉下去他都如實受用,故愈積愈多。佛與菩薩三輪體空,一切無住,常住性空,故落花不著痕。再看目前我們的社會,學佛的人已經有點變樣了。學佛都是繞著「我」在修。諸如:「我要求智慧」、「我要求福德」、「聽說誦那一部經可以消災解厄,就去誦經」、「聽說拜那尊佛有大福德,就去拜那尊佛」、「聽說參加消災可以息災解厄,就去參加」、「聽說唸阿彌陀佛,可以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就唸彌陀聖號」,無形中已經繞著「我」在修,已經不是在學佛了。求福德、智慧固然是好,但不要忘失本心,捨本逐末。如果做每件事的當下,背後仍有個「為我的心」存在,那就太沒智慧〈已經著相〉。如此,如何能出離呢?再怎麼修都繞著一個「我」在修,縱使投注一輩子亦徒然。如是學佛只是放下世間名利之追逐,換個環境而已!美其名 是在學佛,但所做之一切都是為了「我」在修,如此換湯不換藥,縱其一生能解脫自在嗎?〈一味追求機緣及福報,不知往自性求。〉佛陀云:福德是契入空性以後,自然就具足的,不假外求,人人本俱。 好比佛性人人本有,不假外求。如何從內心深處,透過肉體,把它開展發揮,體露於行住坐臥上,這就要智慧了。所以,在此勸請各位要有智慧,不要每件事都著在「功德利益」上。佛經常云:「……有功德利益。」但是,不契入自性何來的功德利益呢?譬如:大悲咒持誦須知記載:「唸誦大悲咒,所有魍魎鬼神、猛獸,都會退避三舍,不擾行人。」但偏偏有人唸到神經錯亂〈中魔〉,不禁令人對佛經起懷疑心。其實,這無關乎佛經,佛經所述之理絕對正確,只是我們用邪心來修持,執著的心來用功,則一切必偏離正道。佛是那麼地慈悲,一定會救度苦厄的眾生,或許,妳會懷疑,佛陀為何不讓眾生皆疾速成佛,佛陀法力不是無邊嗎?何以眾生的無明、煩惱、業力,佛無法為其承擔,令一切眾生即刻成佛呢?其實,佛陀只能明示解脫之道,解脫終究還是要靠自已去行持。佛經常記載,如何做,會有功德利益,但也常提示:「不誠不信之人無效。」試問,什麼叫做「誠」?譬如,若唸大悲咒為求神通;為求咒水加持用來收驚治病……等。如此著相修持,心已偏邪,還算是誠心嗎?何謂「正意」?魔由心生,心已偏邪,當然會著相。這實無關佛經啊!所以,做任何事都要有大智慧,像文殊菩薩一樣,有大智慧能夠洞悉一切。自然會生起大信心,契入空性行事,如是就能合乎佛法,自然會有無邊的功德。種如是因,得如是果,所以,六祖壇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總之,福與慧都很重要。吾人能遇明師、正法、善知識或修行時行、住、坐、臥一切資糧所需都能完整無缺,這全是「福報」的緣故啊!像大陸有很多修行人福報不夠,紅衛兵一造亂,死的死,逃的逃,還俗的還俗……等。很多人想修都沒辦法修,連肚子都吃不飽,除非很有心,否則是無法修行。所以,福報很重要啊 !次「蘇悉地院」的蘇悉地是成就的意思,成就就是一切圓滿,即六度萬行自利利他事業皆圓滿。譬如:家裏環境不乾淨,而你發心把它清潔了。如此,不僅利他,而且也自利呢;但重要的不在這事相上分別,而是在心性上的收穫。當妳把家裏整理乾淨時,當下除了家人受惠外,同時內心亦會感覺到清爽、舒適,這份乾淨的感覺,不就是你發心為家人整理環境所得到的那種覺受嗎?這份清爽、乾淨的感覺與煩惱、無明習性清除時的覺受又有什麼兩樣呢?這不僅是事相上的收穫,更重要的是無形中習性的轉化。因此,實在難以分別是自利或利他啊!很多人到廟寺發心奉獻與服務,常誤以為所做的事情與俗家一樣,無形中就把俗家的習氣帶到廟寺。若如此,縱使做一輩子亦枉然,一點功德都沒有。就如同梁武帝問達摩:「我度生無數,蓋廟亦無數,你看我的功德大否?」達摩說:「了無功德」一般。有無功德?全看做事當下的心與佛性相契合否?到廟寺發心奉獻,最重要的是落實佛法。佛法之實踐不僅要講理,而且事相亦要圓滿。故真言宗強調「理事不二」。所以,內心感受到清淨時,很自然地就會表現在週遭環境上。譬如:廟寺處處都很乾淨,因為,每位出家眾都時時在清除內心無明煩惱,所以到廟寺時,環境的明亮、清淨事相,會令我們感受到佛法薰習的氣氛。因此,凡事經過佛法的透析,再重新給予定位,賦予新的意義〈生命〉,做起事來就不會那麼煩人了。譬如:到廟寺煮飯供養,若心存「吾今發心奉獻不為己求,為令修行人 吃後能使色身調養,具足充沛的精神,能更精進地追求佛法,乃至得證菩提。如是,若有一人開悟,則千萬人將蒙受大益。」如此不是更具生命的意義嗎?其實,在廟寺服務或任何地方工作都一樣,若執著分別何者較有功德,則永無解脫之日矣!但是,若換個心態就不一樣了。若以菩薩言之:「但為眾生求出離,不為自己求安樂」的精神,為眾生服務奉獻,自然地無明習性就不會妄動,而漸與解脫道相呼應了。試問,若要得到幸福圓滿,一定要藉由宗教儀式才能獲得嗎?其實不一定,同樣的,落實自利利他圓滿,做任何事皆掌握佛法的精神來實踐。這一過程就是一種「蘇悉地的成就」。胎藏界最外面是「四大護院」。如前所云:大日如來本身有四菩薩代表其萬行,即普賢表大行、文殊表大智、觀音表大悲、彌勒表大慈。因每一法門都必須有守護,故有四大護院之成立。尤其吾人在佛法上稍有體受時,由於本身體證不夠,累劫無明習氣又深重,這個粗淺的體受與累劫習性相比,有如小草剛發芽,禁不起踐踏。所以,初發心菩薩在佛法學習過程就必須要好好守護。胎藏界外圍有四大護院即是此理,旨在守護菩提心。「莫因善小而不為,莫因惡小而為之。」此理有如,水壩只要有個小孔,整個水壩就會崩潰。若完好無缺,便可以擋住很多的水,而達到蓄水之功能。於學佛過程中,面對習氣與理智抗戰掙扎時,當心念一鬆散,就會被習氣拖著走。記取這個經驗教訓,於掙扎時,多忍耐一點,多堅持一刻,多守護一下,當安然突破時,從此在此方面就養成〈成就〉了一個防護的心。佛教講戒律,戒即守護意,守護菩提心,不被外境干擾,這個就是戒律的根本精神。經由上述介紹後,各位應知何謂「大日如來」?什麼都是,也可說什麼都不是。若要成就大日如來,開顯本有佛性,就必須要有大悲 、大智、大勇的精神,具足福慧與守護的心,能隨緣應化現種種身,了解法報化三身一體本俱……等精神,如數奉行。總之,大日如來的精神深廣難述,在此所陳者乃滄海一粟,只有如實修持,才能契入體證。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