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與佛教的因緣
龍在中國的出現,由來已久。《禮記》載有「麟、鳳、龜、龍」四靈之說。《左傳》記有「深山大澤,實生龍蛇」。考古發掘的「後窪石龍」、「紅山玉龍」,則比史籍記載還要早。然而,從原始社會後期到唐朝以前,龍在中國本土一直是被作為動物神崇拜的。龍雖是華夏祖先的圖騰,但它的流傳發展,卻與佛教有著不解之緣。
龍在梵語中稱「那伽」,長身無足,又譯「龍象」,形容諸阿羅漢中修行最勇猛者。因為水中龍力最大、陸上象力最大,所以以
此為喻。在佛教中,它是護法神之一。《孔雀王經》、《大雲經》、《僧護經》等,均載有龍王護持佛法事。
《六度集經》曾記載一則故事,說明龍王與佛陀的「本生」事蹟亦有關。其大意是:拘深國國王抑伽達之女安闍難,嫁給龍王為妃,生男女二人。男的叫槃達,後來襲承龍王之位,但他想拋棄世間的榮華富貴,修出世的高行。於是登上陸地,在私梨樹下,隱形變為蛇身。不久,它遇到一個叫陂圖的術士,術士以毒藥除去它的牙齒,並且用手杖打得它皮傷骨折,然後用手指掐它,使它十分痛苦。龍卻毫無怨言,發誓說:「如果我能成佛,願拯濟眾生,使它們離苦得樂,不要遭受我現在這樣的痛苦。」而後,術士攜帶龍去行乞,來到拘深國,正巧被前去找尋的龍母龍兄認出。抑伽達王看到這番情景,火冒三丈,想當場殺死術士。不料,槃達龍王卻以德報怨,不僅放走了術士,而且還滿足他的要求。術士到達鄰國後,被強盜砍成肉醬,財物一空。於是,佛告諸比丘:「槃達龍王者,吾身是也;抑伽達國王者,阿難是也;母者,今吾母是也;男弟者,鶖鷺子(即舍利弗)是也;女妹者,青蓮花除饉女是也;時酷龍人首,調達是也。」
龍王的神力,佛經記載與中國傳說相似,皆具降雨功能。《華嚴經》云:「有無量諸大龍王,即如毘樓博義龍王、娑竭羅龍王等,
莫不勤力興雲佈雨,令諸眾生熱惱消滅。」可見,民間盛行的求雨祈龍王風俗,是與佛教有關的。另外,中國古代傳說的龍神,本
來沒有守護疆土的責任,唐宋以後,道教受佛教影響,吸取人們對龍王的信仰,說有諸的責的責的責的責的責的責的責的責來引申
到凡是有水之處,無論江河湖海、淵潭池井,莫不駐有龍王。這樣一來,致使大江南北,龍王廟林立,龍的眷屬也大大增加了。在
佛寺中,也有「天龍八部」和「龍女」,佛像後背光、須彌座、轉輪藏等器物亦雕有龍,不過其形狀與中國本土的龍形略有差異,它是佛教摩竭魚(鯨魚)與中國龍的混合物。
(作者:樓培敏.中國)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