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格魯派的淨土觀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鴻泥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只要具備五力資糧便可以順利往生應化生身佛淨土,並不限於已完全懺淨業障的大聖者才可以達到。
  淨土分為三種,即法身佛、淨土報身佛、淨土應化身佛淨土。法身佛淨土只有成就佛境時才能說是達到了;報身佛淨土只有大菩薩才能達到;但應化佛淨土的性質不同,凡俗的衆生是可以靠五力而往生於其中的。我們平時所說的 彌陀如來之極樂淨土,其實是指彌陀的應化身佛淨土,並非指他的報身淨土或法身淨土。三種淨土性質完全不同,如果我們把三者混為一談,就不易弄明白往生其中的條件了。
  時下漢人許多學習往生破瓦法者,有觀音、度母、阿彌陀佛、及金剛亥母、那洛空行母、各種本尊五花八門,就以阿彌陀佛破瓦法為例,又因為各教傳不同而有各種阿彌陀佛破瓦法,不同本尊、加上不同教傳,破瓦法可謂不勝枚舉。而各教傳又自詡已教傳破瓦法最為殊勝,實令學者茫然不知所從,甚至此派行者與他派行者陷於何種破瓦較為殊勝的無謂爭論中。
  事實上,我們如能把握往生破瓦的根本原則,學習一切破瓦就能事半功倍,如未能把握其根本原則,縱然平日努力練習嘿呸(破瓦法何謂破瓦法的根本原則)就是「白法善種子力、對治力、牽引力、修習力、串習力」這五力往生法。
  須知時下破瓦法系以明點、氣脈行功,口呼嘿呸,神識破頂門而出,但彼無五力,徒修破瓦法者,如鳥足尚纏有重物,雖飛不遠,又惡業未淨,雖獲往生,亦非善處。故修破瓦法者,須依大乘五力為重也。以此大乘五力為資糧,斷無往生不成者。
  此大乘五力,分現世五力、臨終五力二種,分別解釋如下:
  現世五力:
  牽引力:五力中以此力最重要。每天早晨起床後,應立即猛力發願:「今生、特別是今年、尤其是今日,我不能浪費光陰,而要降伏我愛執這個敵人,要做些有意義的事情。」如此發願後,使自己由一天而兩天,乃至於每天起床穿衣起至晚上睡覺間,不再起心動念為了衣、食、名利、現世安樂,每天所行皆是為了菩提心、為了降伏我愛執。
  白法善種子力:這是為了增長菩提心而由各種加行法門所做的積福懺罪。
  串習力: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中,使願、行兩種菩提心增長,不間斷地修行。
  對治力:我愛執初露苗頭,即予剷除,如俗人打偷食的狗一樣,應用這樣子的方式對治我愛執。
  發願力:晚上臨睡前,將日間所作的善根回向,使願行兩種菩提心增長。
  臨終五力:
  牽引力:是發願自己在臨終與中有階段,能夠不離菩提心。
  白法善種子力:是將自己最貪愛的財物用來上供下施,佈施給殊勝福田,或是將已財物分成幾份回施他人,如此一來,心無貪著,這當然要比死後由別人代為薦福有用得多了。
  串習力:是指平時精熟於菩提心的修法,臨終因習慣的力量,在修菩提心當中往生。
  對治力:是指臨終時要修強力的懺悔、防護,如果臨終者是密宗行者,屆時應修自入灌頂或求師灌頂,還淨菩薩律儀與密宗律儀。
  發願力:這不是指發願往生淨土而已,而是發願將一切有情的苦與罪障成熟到自己身上,以及發願能生起菩提心。
  行者如有此大乘五力而往生,保證往生善趣,又假如有此五力,命終時任修習何種破瓦法則如錦上添花更進一步,若缺乏此五力,於臨終縱然拼命嘿呸,焉能保證往生!本末之間,不可不知。
  修行五力、五類往生~堪欽金剛持
  頌曰:攝教授心要 應修五種力
  謂攝持教授之心藏要處,須修五種力也(中略):
  一、牽引力者,即是起心動念之力。先有起心動念,然後有事實可成。起心動念善,則造善業。不善則造惡業。善惡二業,皆由起心動念之中牽引而成。(中略)
  二、白法善種子力者。依此修菩提心法前四加行而培一切善,即此力也。要之,菩提心未生者令生,己生者令不退。如是一切善種子力,每日應修。
  三、憶念對治力者於我愛執起時,能憶念此我愛執,常行遮止。彼執若已引生罪業,則追悔懺除。常思我愛執過患,他愛執功德。佛以他愛執功德圓滿成佛,我以我愛執流浪生死。由是遮我愛執,生他愛執,是憶念對治力也。
  四、修習力者,即說修法之緣念。依緣起而修四加行,世俗菩提心等。
  五、發願力者,願以一切善根,回向有情,為利有情,而願速得成佛。(中略)
  此五種力,任修何法,任何儀軌,皆攝其中。(中略)
  修習力:發願力及餘三力,皆攝于一生修法。限於未死以前,至臨命終時,應如何修?
  頌曰:大乘往生法 五力重威儀
  彼行氣功,呼黑拍,破頂門之往生法,不如大乘法往生殊勝。此以五力為資糧,而成往生。彼無五力,徒修往生法者,如鳥繫腳,雖飛不遠。又惡業未淨,雖獲「往生」,而非善處。故修往生法,須依大乘,以五力為重也。(中略)
  凡內道往生,略有五種:
  1.下士夫以皈依三寶往生(皈依二因:怖畏惡道苦及信三寶能救。具此二心,方具往生淨土最低限度的條件,這可從經、論、公案──例:屠牛張善和往生的公案──得以了知。若連此都無,諸餘善業也與往生資糧無關)
  2.中士夫以出離心往生。
  3.上士夫則以現說菩提心往生。
  4.過此,則通之空性者,安住空性往生。
  5.更上則以金剛乘成就而往生。
  根據堪欽金剛持之《最勝耳傳修心七義論講記》
  (作者:鴻泥 編.中國)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