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二法門
「兩頭俱截斷;一劍倚天寒。」這是禪門術語最特出的名詞,象徵著悟到最高級,獲得澈底開悟,與佛同心,清淨光明,性相如如,常樂不遷,明朗坦然的心境。
「兩頭」是什麼?就是「世間的一切煩惱。」我們捫心自問,所有的煩惱,是不是因為這「愛、恨;貧、富;成、敗;得、失;是、非;善、惡;生、死;榮、辱???」等等對立、或比較的東西,「兩頭俱切斷,」就是把這一切屬於對立、比較的東西,通通掃除,斬盡殺絕,消滅乾淨。
「一劍」就是佛的「般若智慧」「最高覺醒」或「至上佛法,」即「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不二法門。」本文所述,就是研究「不二法門」的心得,還望諸方大德,圓通長老,賜予廣慈大悲,無私指教,使佛法愈益昌明,更便普化接引眾生,如是,功德無量,阿彌陀佛!
一、天邊的一顆星
二千五百多年前,當天邊有一顆美麗的星出現的時候,釋迦牟尼太子,在菩提樹下,獲得一個空前偉大的發現。他究竟發現了什麼?他發現在宇宙中,有兩個世界:一個是「現象」世界;一個是「實體」世界。
這現象世界,就是所謂「二」的世界;或稱「無常」的世界。因為它總是在「成、敗;得、失;是、非;善、惡;生、死;榮、辱;悲、喜;苦、樂??」等等「二者」之間,瞬息萬變,千變萬化,反覆無常。
這實體世界,就是所謂「真實」的世界;或「真理(至道)」的世界,它是「永遠不變,」「永恆不移,」「常住不遷」的。這永遠不變,永恆不移,常住不遷的「真實」或「至道」它究竟是什麼?在釋迦牟尼看來,就是「空。」
但是這一個「空」決不是一般人所謂「什麼都沒有」的「空。」而是「法空」或「性空。」它就是:「心如明鏡,不斷萬象。」當「六根」接觸「六塵,」有「知」的「感覺,」但無「知」的「意念,」故不起任何作用--「清淨光明;性相如如;不增不減;不斷不常;不去不來;不生不滅??一切平等無二。」故又稱之為「真空實性。」
為了超越這「二」的「現象」世界,駕凌於千變萬化「無常」之上,所以我們的心,對宇宙萬物,不可絲毫「執著」--無論處何時何地,不管它任何變化,應「隨遇而安」--即「無所住而生其心!」
這就是「不二」法門。
二、「習禪」、「禪者」
在「不二法門」裡,充滿無限法喜、平安祥和,永恆歡愉,無邊妙樂???那些所謂「習禪」或「禪者」,只不過體會到這種「無二」真實狀況下的「妙樂感受」而已,他們稱之為「To experience the Buddha mind(實體佛心)。」但並未真正瞭解「不二法門」,或真正進入「不二法門。」
例如聖嚴法師就說:「Those fortunate enough to have some genuine experience find that the results don't necessarily stay with them.Over a period of time there is a fading away of the experience if it is not reinforced with practice.This is quite common. Even monks and nuns will lose the energy of a deep experience,but it is much more difficult for lay people to retain it.<Getting the Buddha Mind>p.16」(那些有幸獲得一些這種「真實感受」的經驗的,發現結果不一定能把它永遠保持下去。倘若不繼續增強練習,過了一段時間,它們就會完全消逝,就連和尚尼姑,非常普通的現象,都會失去他們曾經有過的較深層次的功夫。若一般常人,要想永久保持它,那就更難了。《佛心》第十六頁)
光只知去體會這種真實狀況的妙樂快感有什麼用?倘若他(或他們)不知道「為什麼有這種真實狀況?」「這種真實狀況的意義究竟代表什麼?」
聖嚴法師又說:「To hear the Buddha Dharma is not verydifficult.More difficult is it to realize the Path. To realize the Path isn't verydifficult. More difficult is it not to fall from the Path.<Getting the Buddha Mind>p.16」(聽聞佛法並不難,困難的是不容易實地練習,實地練習並不難,困難的是找不著途徑。找到途徑並不難,困難的是而不從這途徑上退失。《佛心》第十六頁)
六祖惠能說道:「道由心悟,豈在坐也?」
像這樣的「禪者,」他們永遠也不會懂得「不二法門。」
三、瞎子摸象
讀者到此,一定會提出一個好奇的疑問:「聖嚴法師,乃當今的佛學泰斗。假使他都不懂得什麼叫『不二法門,』那末誰才
懂得?究竟什麼才算是『不二法門』?」
自佛教傳入中國到現在,真正懂得的人並不多,其原因應歸根究底到佛陀?為了要引渡那些愚夫愚婦、下智下根的人,方便說法,林林總總,汗牛充棟??使後人不知究竟誰是誰非,何去何從?雖然說:「條條道路通羅馬。」但正是因為「路」多,則「歧」多!佛陀早有遠見,唯恐後世學佛之人,困惑迷糊,為了要救正「語言文字」的缺失,所以特在靈山會上,鄭重宣佈:「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可見這才是他真正的意思,也就是「佛法的精髓。」
大迦葉只用「以心傳心」的方式,究竟傳了多少代到達摩?其說不一。達摩來到中國,經過六代,傳到惠能。在這六代以前,除了那五個祖師以外,任何人都不知「不二法門。」也就是說,在惠能以前,或惠能教訓所不能傳達的地方,一般人對佛法的研究,都是在「捉迷藏」,好比是「瞎子摸象」。
例如:在一般人的觀念中,佛法就是:「只要唸阿彌陀佛,死後即可昇入西方極樂世界!」就連現今泰、緬等國的小乘佛教,都是如此。
近代史上,一位中國最偉大的佛教傑出人物「太虛法師」,抗戰時期,他的聲譽,不但國內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更紅遍東南亞。當他離世,突然還陽,只說了一句話:「極樂世界好淒涼!」然後才真正的「涅槃。」
法師不懂「不二法門」,一點也不稀奇!
惠能問道:「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
讀者至此,不禁會喟然嘆道:「世若無惠能,佛教如長夜!」
我們現在來看,惠能大師是如何傳授與宏揚「不二法門。」
四、惠能的顯世
自東晉亡後,中國分為南、北兩朝。北邊為拓拔氏所統治,國號魏,都平城(山西大同)。南邊為劉武帝所統治,國號宋,都金陵。
武帝永初元年(公元四二○年),有一印度僧人,求那跋陀羅三藏法師,來廣州法性寺,創一壇,並立碑預言:「將來當有肉身菩薩,在此壇受具足戒。」
宋亡於齊;齊亡於梁。梁武帝天監元年(公元五○二年),又有印度僧人智樂三藏法師,航海到此,裁植一株菩提樹,並立碑預言:「一百七十年後,當有肉身菩薩,於此樹下,開上乘佛法,度無量眾生。」並云:此地將來建寺,可稱為「寶林寺。」
讀《法寶壇經》「自序品第一」:果然一一從惠能身上所應驗。
1.被甄
惠能原一貧苦樵夫,因聞誦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大受震動,遂立志往五祖弘忍處學法。腰石樁米,克盡辛勞;自見自性,早得開悟。
一日,弘忍盡召徒眾,命弟子各呈心得,以授衣法。
首座弟子神秀提出一偈: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五祖只稱讚,未首肯。
惠能只在後院劈柴樁米,從未隨眾打坐參禪。因聽小沙彌朗誦,一聞此偈,便知未見本性,未獲開悟。
何故?因悟「佛性本空,清虛靈潔,平等無分,如如自在,永恆常樂,無別無二。」此等「菩提樹」與「明鏡台」;「身」與「心」;「塵埃」與「拂拭」,皆是「相互對立,有別有比,成雙成對,矛盾衝突」的東西,在「不二」世界裡,應完全消滅!遂請當時遊覽寺中的張居士(縣長隨員)代呈一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何等乾淨俐落!立蒙五祖賞識。
2.脫險
惠能既受衣缽,為全寺所有不平徒眾所追趕,其中以曾為四品大將軍的惠明追得最快。將被追及,惠能擲衣缽於石上,自隱莽草中。惠明見衣缽,伸手欲取,心中自忖:衣缽,只不過乃祖師印證佛法之信物,我今縱取衣缽,未得佛法,取此物又有何用?何不試探惠能是否有此身為祖師之佛法?遂大呼曰:「我為法來,不為衣來,請上座出。」惠能盤坐石上云:「汝既為法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待明心平氣定,能云:「不思善,不思惡,此刻,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明及徒眾之所以追趕惠能,皆以為五祖年老智昏,誤把衣缽傳給這不懂佛法之獦獠野人。追回,則是善;不追回,則是惡。但又恐惠能果有此大智,而追,則是惡;不追,則是善。所以當他們追趕時,一路上這善、惡、是、非,時時不斷在他們心裏爭執交
戰,糾纏衝突,心裏非常不安。當惠能要他把善、惡丟開,一切拋棄,心裏感覺「多麼舒服,多麼自在..」遂大悟「此「無別無二,」莫非正是「佛法」與「自性」乎?但恐佛法不這麼簡單,復再問曰:「自上承傳,還有更深一層,更秘密的意思乎?」惠能答:「沒有。若有密處,在你自己。」明答謝云:「明雖在黃梅,實未知自己本來面目,今蒙指點,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泣啼再拜,並助大師脫險。
3.顯眾
當惠能承受五祖衣缽,曾一度回到故鄉,但一直為不平惡黨追逐迫害。不得已,潛身獵人隊中,一十五載。一日思惟,不可終遯隱遁,有誤祖師傳法恩德與咐託厚望,遂出至廣州法性寺。時有印宗法師,講涅槃經,值風吹旛動,二僧起而爭執:一曰風動,一曰旛動,爭不得解。能起而言曰:「既非風動,亦非旛動,乃仁者心動。」聽眾莫不大駭。
蓋「風」與「旛」俱是二者對立的東西,在「不二法門」裡,根本就不存在。古人說:「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假如你心不在那兒,那裡會感覺有什麼東西在動?所以被惠能一語道破:是他們的「心」動,立刻為印宗法師所賞識。
印宗法師,起座相迎,曰:「仁者舉止,定非常人。久聞黃梅衣法南來,莫非行者乎?」能答曰:「不敢。」於是延之上坐,徵詰奧義,驗證衣法,印宗法師為其薙髮授戒,並拜其為師,擁為第六代祖。
正是:不僅應驗了求那跋陀羅法師的預言;也正距智樂三藏法師立碑一百七十五載。
於斯「開東山法門,」宏「不二」之教,彰「般若」頓法。凡聽聞者,莫不皆大歡喜,讚嘆奉行,齊認他乃「當今活佛。」
五、惠能的宏法
1.「不二法門」之定義
當惠能被印宗所發現,證為六祖。隨即作禮請問:
「五祖親授衣法,所傳究竟為何?」
惠能答曰:
「祖告訴我,只有一件事,最重要的,就是要我們自己發現,此『如如自在,無別無二,無有污染,無有阻障,光明皎潔,普照萬物,渾然一體,和光同塵,不增不減,永恆常樂』之『本性。』不論『禪定』『解脫。』」
「為什麼不論『禪定』『解脫』?」宗又問道。
「若頓悟自心:『本來清淨,原無煩惱;本自具足,沒有衝突;本自無縳,沒有阻障;如如自在,來去自如。』何更需禪定解脫?如另加造作,是為『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惠能回答。
「如何佛法是『不二之法』?」宗再次問道。
「《大論》說:『佛談般若三十年,唯談一空字。』其實何止在《般若經》中談空,即佛自鹿苑初轉法輪,乃至泥洹入滅,其間說法四十五年,何曾有一刻離開這『空。』
例如:佛說:『四大皆空;』『五蘊皆空;』『色即是空』??
『色』就是我們眼所能見,手所能摸,耳所能聽,鼻所能嗅??的世界。豈不正是這千變萬化,瞬息萬變,變化無常如:生死;榮辱;是非;善惡;成敗;得失;喜憂;苦樂;貧富;壽夭;愛恨;聚別??但總是成雙成對,矛盾衝突,所以我們概稱之為『二』的世界。
但它們僅是一種表面,一種現象,而且如過眼雲煙,瞬間即逝的,又因其變化無常,所以我們又稱之為『現象世界』或『無常』的世界。
這『空』就是『佛法』或『自性,』它是『活潑莊嚴,不斷萬象,清虛靈潔,不沾不染,生趣盎然,不生不滅,永遠不變,淨寂安祥,不增不減,永恆常樂』||所以又稱之為『實體世界』或『永恆』的世界。
這『實體世界』與『現象世界,』並非真正的兩個世界,而是一體兩面。所謂『真空妙有,』『妙有真空,』『真空』就是『實體;』『妙有』就是『現象。』佛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正代表一體的兩面。所以佛法是『一』不是『二』的。
『蘊』(即:色、受、想、行、識)之與『界』(1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為內界;2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為外界;3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為中界--即是我們的感官,與外在的感受,如:生、死,喜、憂,成、敗,得、失,榮、辱,是、非,美、醜,善、惡??等等),凡夫見二(在一般常人看來,有很大的差別--因為他們只看表面的現象世界),智者了達(若用佛家的慧眼來觀察--大智慧到彼岸-一目了然-『本來無一物』),其性無二(既然是空,當然也就沒有差別),此無二之性,就是『佛性。』所以,佛法就是『不二』之法。」惠能回答。
印宗聞說,歡喜讚嘆!
2.往「不二法門」之途徑
「不二法門」不見得人人都可以體會,人人都可以了悟。所以「世間」才有那麼多的痛苦,那麼多的衝突與糾紛,那麼多的哀愁與煩惱??世尊稱之為「苦海。」佛法好比救世的寶筏,它能使人超脫苦難,到達幸福快樂的彼岸。那末如何才能登上這「寶筏?」什麼才是通往「不二法門」的途徑呢?
惠能大師教訓我們:「總要淨心常念『摩訶般若波羅蜜。』」此偈究竟是什麼意思?
「第一,就是要『大』(梵語曰『摩訶』)。」要我們的心胸放大,眼光放大。惠能說:「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無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瞋喜好惡,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不二之境,盡同虛空??凡是一切成雙成對,差別對立的東西,都當拋棄。佛與眾生,一心無異,猶如虛空,無雜無壞,無生無滅,光明皎潔,普照天下--自性真空,亦復如是。」
惠能又說:「不要聽吾說『空,』便即著『空』(如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不二法門,』要外不著相,內不著空;不沾染,不執著)。在『實體』世界裡,並非一無所有,但要用慧眼觀察: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相,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
自性能含萬法,萬法能應萬變(心體廓然大公,物來順應。則過化存神,而上下與天地同流。莊子曰: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也。行之於人事,如『庖丁解牛。』):行之於諸人性中,若見一切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捨,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曰『大,』故曰『摩訶。』
唯迷人口唸,智者心行。心量廣大,偏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來去自如,心體無滯。」
「第二,凡事用慧眼觀察,何謂『般若?』倘用中國話,就是『智慧。』若用慧眼觀察,自然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超然,清淨自得,常行智慧,即是聰明偉大的超人行為,有此大智慧,好比生『慧眼,』助你渡『迷津,』不被『二』糾纏。」
何謂「二糾纏?」讀者請想一想,在這個「二」的「現象」世界裡:如「生死,榮辱,成敗,得失,貧富,貴賤,是非,善惡,好壞,美醜,愛恨,喜憂,吉兇,禍福??等等。」一者為正,一者為負。這二者是永遠對立,永遠衝突的。人人都想處在正的一面,而不願居負的一面,天下萬事萬物,樣樣你都能處在正的一面嗎?既然有「負,」就有「痛苦。」所以被稱之為「苦海。」「不二法門,」不看「現象世界,」只看「實體世界,」就是要你「超脫苦海。」
「第三,」惠能大師說道:「何謂『波羅蜜?』此是西國語,若用吾國話來說,就是『到彼岸。』瞭解它的真義,會使你『了脫生死。』著境(即執著於『二』的現象世界)生滅起,如海有波濤,即名為此岸。離境(即超越『二』的現象世界)無生滅,如水常流通,即名為彼岸。故號『波羅蜜,』實則『到彼岸。』
一念悟,凡夫是佛;一念迷,佛是眾生。前念迷失即凡夫;後念悟時即是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不二法門』與你同在。」
惠能大師特別為此作一頌偈:
「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
惟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速。
只此見性門,愚人不可悉。
說即離萬般,合理還歸一。
煩惱暗宅中,常須生慧日。
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
邪正俱不用,清淨至無餘。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
淨心在妄中,但正無三障。
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
常見自己過,與道即相當。
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
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
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
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無道心,闇行不見道。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若見他人非,自非即是左。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
但自除非心,打除煩惱破。
僧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
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見。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恰如覓兔角。
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
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
此頌是頓教,亦名大法船,
迷聞經累劫,悟則剎那間。」
3.「不二法門」在心中
「唸阿彌陀佛,會昇入西方極樂世界。」真的會嗎?大唐韋刺史就以這個問題請教惠能。
惠能答曰:
「佛在舍衛國說法,接引世人往生極樂。此去分明不遠,但論里數,卻有十萬八千。明白地說,作這樣的想法,身中十惡八邪,愚人才如此見,是謂下根。上智利根者,則不是那樣想。
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淨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即佛土淨。
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任何地方都一樣。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恆安樂(「不二法門」|也就是真正「淨土」|原來在自己心中)。
心無不善,西方此去不遠,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有識之士,先除十惡,即行十萬。後除八邪,乃過八千。念念見性,常行平直,到如彈指,便睹彌陀。」
於是惠能問俯伏在他面前的聽眾問道:
「我今天要為你們施移山倒海之法,遷西方於剎那間,目前便可以得見佛陀,諸位願見否?」
「若此處得見,何須更願往生?願和尚慈悲,使佛國到來,讓我們大家都得看見。」眾人頂禮齊聲說。
惠能說道:
「諸位聽著!你們的身體就是『城。』眼耳鼻舌是『門。』外有五門,內有意門。心是地,性是王(王即『不二法門』)。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就是佛。你若生慈悲心,就是觀音菩薩。樂於施捨,就是勢至淮佛 。能無執著,就是釋迦牟尼。平等無二,直心直腸,就是阿彌陀佛。若分辨人我,就如被須彌山阻隔。邪心是海水;煩惱是波濤。毒恨是惡龍;虛妄是鬼神。塵勞是魚鱉;貪瞋是地獄。愚痴是畜生;淫亂是餓鬼。
聽者諸君: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須彌山倒;去邪心,海水竭;煩惱無,波濤滅;毒害忘,魚龍絕;自心地上覺性,『不二』就大放光明:外照六門清淨,能破六慾諸天,自性內照,三毒即除,地獄餓鬼,完全消滅。內外明澈,不異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大眾聞說,了然見性。悉皆禮拜,俱嘆善哉!齊願與師一起出家修行。
惠能忙道:
「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必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家不修,如西方人心惡。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天。」
「在家如何修行?願為吾等教授。」韋史公又問道。
「吾與大眾說無相頌,但依此修,常與吾同處無別。若不作此修,剃髮出家,於道何益?」能師回答並作頌曰:
『平時何勞持戒,行直焉用修禪;
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
若能鑽木取火,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籤;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4.了脫生死
浙江永嘉玄覺禪師,本名姓戴。幼年出家,少習經論,博覽群典,尤其精通天台止觀法門。因讀維摩經,智慧大開--但總不得了脫生死。時有祖師弟子玄策來訪,二人暢談問對,頗為契入投機。
覺提出維摩經有關生死問題,求策驗証。策回答說:
「我人微言輕,曹溪有受『法』六祖,四方問道雲集,何不往訪?」
覺認其言甚妙,於是二人遂偕行。
當他們到了曹溪,參見六祖時,覺師只圍繞著六祖,轉了三個圈子,並未下跪,振錫而立。心中自忖:
「淨土與天台,二宗雖然方法不一,但旨趣均同,以為死後念佛即可生入西方極樂世界。自己內心,實未全信。又有人說,成佛可以不死,甚至肉身昇天。自己已經修持了多年,但還不知道我究竟死或不死?死後是否可以真的昇天?眼看無常就要到來,心裡實有無限的徬徨與恐懼--這六祖未必就可以解決這生死大疑?」故爾不跪。
惠能見他遲疑不決,早知他心裡有事,故大喝道:
「出家人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怎如此驕傲,見了本祖,為何不跪?」
「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玄覺懦怯怯地回答。
「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祖師不慌不忙地開示說。(註:這句話若用白話來說,就是「何不以本來就沒有出生那麼想,豈不是就沒有無常的迅速麼?」)
「是要我體念『自性』(即『不二法門』),無死無生;一『瞭』百了,概無遲速麼?」玄覺頓開茅塞,驚訝地問道。
「正是如此。」六祖安慰地回答。
從此,一腳把「無常」踢出九霄雲外!」
了脫生死,是人生如何重大的事。玄覺心裡頓感如釋重負,萬分暢快,立振威儀,虔誠禮拜。
時天色已晚,玄覺立刻就欲告辭。經祖師挽留,始住了一宵。被後世稱為「一宿覺。」後來,玄覺著《證道歌》,大宏頓教,開化一方,盛名於時,逝後,被敕謚「無相大師。」(註:這就是惠能大師偉大之處。他決不像一般「法師」「身中十惡八邪,」用「死後昇入西方極樂世界,」或「另換一件衣服,」等來「自我麻醉,」「安慰」「欺騙」信眾。廣欽老和尚,在離世前,也只說:「沒去也沒來;沒有事。」他沒有說:「我將到西方極樂世界!」這正合乎「體取無生」之真意,所以人人都欽佩他。)
5.指點迷津
「不二法門」的特點,就是不看「現象」世界的「煙幕,」要看「實體」世界的「永恆。」對這「曇花一現,」「瞬息萬變,」「變化無常,」成雙成對,對立衝突,比較差別的各種雲霧、煙幕,通通拋棄。不沾不染,不執不著。凡是屬於「二」(即兩邊對立)的,都將其消滅;凡是「相對」「比較」的,都將其超越,而達到中和、圓滿、湛然、純淨、無拘無束,自由自在,清虛靈潔,永恆光明燦爛的境地!
例如,在前述大師開示的偈語中,有:「煩惱暗宅中,常須生慧日。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邪正俱不用,清淨至無餘。」「正」故然好,可以除煩惱,但「邪」「正」俱不用,才「清淨」至無餘,讀者至此,不難體會出「不二法門」之真趣。
當時有一和尚,名叫臥輪。他修禪習定,己經到了爐火純青,登峰造極的地步。竟然自我膨脹,作偈曰:
「臥輪有伎倆,
能斷百思想。
對境心不起,
菩提日日長。」
別的和尚,都以為他果真了不起,必然到了超凡入聖,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無與倫比的地步。
他這種「空心靜坐,」唯我獨尊,「夜郎自大,」天下無雙的姿態,終於被惠能的弟子知道了。於是便把他的偈拿到惠能面前來唸,請六祖指教。
惠能說:「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自加繫縛。」於是便開示一偈:
「惠能無伎倆,
不斷百思想。
對境心數起,
菩提作麼長?」
可惜惠能的弟子與後世,連註書的丁居士福保,均不知此偈的真實意義。蓋「逞能」與「不能」均屬「二」的對立」「比較」的東西。在「不二」世界裡,應完全消滅。你說你「能,」我偏說我「不能。」故然我們兩個都不對。但你說「你能」是真,我說我「不能,」是假。不過藉我這個「假不對」來點破你的「真不對」罷了,凡事不可以「逞能。」
惠能常說:「無一法可得,方能建立萬法。」所有屬於「二」的,無論「兩邊對立,」「兩邊比較,」或「兩邊爭抗」都當消滅,方能昇華而至「無二」之境||「來去自由,無礙無滯,」「無二」之性,即是「佛性,」也就是「自性。」無「你我強弱,」無「大小高低。」無「相」無「知見,」猶如「虛空,」猶如「皓日,」不沾染「一切,」「光芒」永射,這就是「不二法門」之真諦。
6.永垂後世
惠能大師,於離世前,預召門人法海、志誠、法達、神會、智常、智通、志澈、志道、法珍、法如等近前曰:
「汝等不同餘人,吾滅度後將各為一方師。吾今教汝「不二法門」之大要,以便將來說法應對,不失本宗。
先須舉三科法門,動用三十六對,出入即離兩邊。說一切法,莫離『不二。』倘若有人問汝法,出語盡雙,皆取對法,來去相因,到了最後,這『二』的一切現象盡除,便顯『自性。』
三科法門者,『蘊、界、入』是也。『蘊』者,五蘊:色、受、想、行、識便是。十二『入』:外有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內有六門(亦稱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界』是指十八界:六塵、六門、再加六識。『六識』者:六門(眼、耳、鼻、舌、身、意)對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之辨識與反應是也。
自性能含萬法,名含藏識。若起思量,即是轉識。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生一十八界,皆由自性起用。自性不正,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若歪用,即眾生用。善用,即佛用。『用』之產生,由自性起,而生對於外界之感受與反應。
『不二法門,』是要你凡事用『慧眼』觀察:但看實體世界,不看現象世界。若看現象世界,就是『此岸,』也就是『執著。』就會『歪用』藏識,有『煩惱,』起『邪念,』生『三毒』(貪、瞋、癡),墮入『苦海。』但看實體世界,就是『到彼岸,』滅『執著,』消『邪念,』除『三毒,』立登『極樂。』
三十六對者,無情五對:天地、日月、明暗、陰陽、水火,此是五對也。法相語言十二對:語與法對;有與無對;有色與無色對;有相與無相對;有漏(煩惱)與無漏對;色與空對;動與靜對;清與濁對;凡與聖對;僧與俗對;老與少對;大與小對;此十二對也。自性起用十九對:即長短、邪正、癡慧、愚智、亂定、慈毒、戒與非對、直曲、實虛、險平、煩惱與菩提、常對無常、悲與害對、喜瞋、捨慳、進退、生滅、法身與色身對,化身與報身對,此是十九對也。若知解用,包含萬法。凡對出入即離兩邊(心既無兩邊、中亦何有哉。得如是者、即名中道|此「中」非「中間,」而是「中和」之道-如酸與鹹中和之後非酸亦非鹹矣),渡人超於『不二』之境。
如是,道貫一切經法,『不二法門』與人言語,外於相離相;內於空離空。若全著相,即長邪見;若全執空,即長無明。任何有情有比有對,皆使之中和昇華。
若有人問汝義:問有將無對;問無將有對。問凡以聖對;問煩惱,以菩提對。二道相因,產生中和,兩邊昇華,即抵『不二』之境。」
以上,是惠能大師「不二」之心要。大師概用此法,引渡世人,超出「煩惱,」獲得「開悟。」解除「痛苦,」証得「菩提。」活用的例子,前文已經枚舉不鮮,茲再舉一例:
唐中宗神龍元年,則天皇后,欲詔大師進京,以便與安、秀二師一同供養。萬幾之暇,得參究佛義。二師均推薦南方惠能大師,密受忍祖衣法,傳佛心印,可解大惑。於是遣內待薛簡,馳詔往迎。師上表辭疾,願終林麓。
簡曰:「弟子回京,主上必問,願師慈悲,指示心要。傳奏兩宮及京城學者。我們每人,人人都有內心的痛苦與煩惱,若得師指點,譬如一燈亮,引燃百燈亮,一千燈亮,暗者皆明,明明無盡。一人心裡的苦惱獲得解脫,一百一千,使眾人心裡的苦痛都獲得解脫。」
師云:「『道』(不二法門)無明暗。明暗是『現象世界』變幻代謝之詞。明明『無盡,』亦是『有盡。』盡與無盡,僅是相對的名詞。在『不二法門』裡,沒有比較,也沒有對立的東西。故《淨名經》云:『法無有比,無相待故。』
薛簡答曰:「若不以『智慧』照破『煩惱,』好比『生死』輪迴,永無止息,我們如何得以『出離』。」
師曰:「『煩惱』即是『菩提,』『苦海』在覺悟者眼中原是『天堂,』無二無別。若以『智慧』照破『煩惱。』此是二乘見解,羊鹿等機;上智大根,悉不如是。」
簡曰:「如何是大乘見解?」
師曰:「明與無明,凡夫見二。若用慧眼觀察(大智慧到彼岸),一目了然(只看實體世界,不看現象世界),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體世界之本性)。
『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在賢聖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永恆不變,名之曰『道,』亦即『不二法門。』
簡曰:「師說不生不滅,何異邪說外道?弟子更不懂『不二法門,』乞師詳為解釋之。」
師曰:「外道所說不生不滅者,將滅止生,以生顯滅;滅猶不滅,生說不生。我說不生不滅者,本自無生,今亦不滅。汝若要知『不二法門』心要,凡事但用慧眼觀察,一切善惡是非凡是對立比較的東西,都莫放在心上--
(註:後人蘇東坡詩云:「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 飛鴻那復計東西。」某禪師的詩寫得更好:「雁過長空,影落碧水;雁無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
自然得入清淨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恆沙,平安祥和,永浴光明燦爛的境地。」
簡得指教,豁然大悟。禮辭歸闕,表彰師語。則天與滿朝文武,莫不感恩歡喜。後來聖上賞賜:「磨納袈裟、及水晶缽,」並敕修寺宇,詔褒師德。
接著,惠能大師又說:「設有人問:『何名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緣;明沒則暗,以明顯暗,以暗顯明,來去相因,即生中和。』你們可以按照這一公式,解決任何問題,汝等以後傳教,依此輾轉相授,不失本宗法脈,必得『不二』之要旨。」
最後,大師將入涅槃,眾僧悲泣。能曰:
「汝等悲泣,蓋為不知吾去處,若知吾去處,即不該悲泣。法性本無生滅去來。你們請坐,我與你們說一偈,名曰:『生死動靜偈。』
(註:原文為「真假動靜偈。」蓋「真」與「假」均是屬於「二」對立的名詞。在「不二」世界裡,「真」與「假,」「生」與
「死,」「動」與「靜」通通要消滅。門徒當時悲泣,是為的「生」「死,」而不是為的「真」「假。」真假在此容易使人迷糊
,故揭開惠能大師真意,改為「生、死,」使後人打破「生、死,」獲得開悟。)
汝等誦取此偈,與吾意同,依此修行,得成正覺。」
眾僧作禮,請師作偈。偈曰:
『一切無有分,不以見於生。
若見於生死,是見盡非真。
若能自有生,離死即心生。
自心不離死,無生何處生?
有情即解動,無情即不動。
若修不動行(誤會不動以為 得開悟),同無情不動。
若覓真不動,動上有不動。
不動(即空心靜坐)是不動,無情無佛種。
能善分別相,第一義不動。
但作如此見,即是真如用。
報諸學道人,努力須用意。
莫於大乘門,卻執生死智(此句點破本偈主旨)。
若言下相應,即共論佛義。
若實不相應,合掌令歡喜。
此宗本無諍,諍即失道義。
執逆諍法門,自性入生死。』
時徒眾聞說偈已,普皆作禮。法海復懇求曰:
「和尚留何教法,令後代迷人得見佛性,永離生死?」
能曰:「佛在心中,不假外求。自性若悟,眾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吾今留汝一偈,名『自性真佛偈。』後代之人,識此偈意,自見本心,自成佛道,無死無生,常享極樂。」偈曰:
「真如自性是真佛,
邪見三毒是魔王,
邪迷之時魔在舍,
正見之時佛在堂。
性中邪見三毒生,
即是魔王來住舍。
正見自除三毒心,
魔變成佛真無假。
法身報身及化身,
三身本來是一身。
若向性中能自見,
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從化身生淨性,
淨性常在化身中。
性使化身行正道,
當來圓滿真無窮。
媱性本是淨性因,
除媱即是淨性身。
性中各自離五欲,
見性剎那即是真。
今生若遇頓教門,
忽遇自性見世尊。
若欲修行覓作佛,
不知何處擬求真?
若能心中自見真,
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見自性外覓佛,
起心總是大癡人。
不二法門今已留,
救人度世須自修。
無動無靜無生滅,
無壽無夭無是非。
報汝當來學道者,
了脫生死永日輝。」
惠能大師,雖然己離我們遠去。可是,他的教化與精神,卻永留人間,歷久彌新,永世長垂!
(作者:羅行健.台灣)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