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人生>>正文内容

化烦恼为快乐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付国兰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 自小内心比较喜欢雅致安静的东西,比如喜欢插花,养花;喜欢听古典音乐,尤其是古筝;喜欢喝茶,尤其喜欢在山涧,月色之中喝自己随便泡的一壶茶。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现自己的性格中追求一种闲雅,仁意的品味,也很欣赏像刘备这种有大度胸怀的人。于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便成了自己生活的警句,时刻提醒自己处事为人,去过很多佛教圣地,如少林寺,白马寺,龙门石窟,还有家乡的双桂堂等。也会烧烧香,拜拜佛,不求信与不信,只求把自己虔诚的心和美好的祝福与愿望诉诸神灵。直到今年有幸能上“佛教文化导论”这门课,在这里,我突然眼前豁然开朗,我的一切爱好,心性找到了寄托,找到了自己信念的归宿。通过一学期佛教知识的学习,让我的性情更加明朗,内心更澈明,善良的眼神更清亮,智慧的微笑更是真诚。在这里,我想通过对佛理的认识,在生活中修行,达到消除苦恼,明心见性的道理。
   禅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也是重要的一个宗派。禅宗因主张修习禅定而得名。它的宗旨是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禅宗是儒道释三家融合的重大思想成果,在思想史、文化史上起过很大作用,有着特殊的意义。禅宗所蕴含的对本性的关怀,以及由此出发而展开处世方法,人生追求,直觉观照、审美情趣、超越精神,凸现着人类精神澄明高远的境界,从而保持了它对禅宗爱好者的持久魅力。
   佛教禅宗的本心论揭示本心澄明、觉悟、圆满、超越的内涵与质性,迷失论揭示本心扰动不觉、缺憾、执着的状况及缘由,开悟论揭示超越分别执着以重现清净本心的方法与途径。境界论揭示明心见性回归本心时的禅悟体验与精神境界。从诗学意象上来表达,就是触目著提的现量境,水月相忘的直觉境,珠光交映的圆融境,饥餐困眠的日用境。
   首先,提倡因缘相生之法,众生苦难的根源在于把自己看成有实体性,以自我为前提,苦痛遂因之而起。若通达法性无物,则苦海波平,爱河浪息,“欲除苦海浪,先干爱河水。”一切事情的发生都有其前因后果,“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辰一到,必定都报。”当体现在所受到的任何好的或坏的待遇都是前世或以前所做所为的结果;而现在的行为却为以后的生活中下因。所以,当自己处在挫折困难中时,那是因为自己以前做了孽才得到的果,怨不得别人。当别人对待自己不好时,我们不要以爆治爆,以恶治恶,别人那样做是他人的因缘,自己现在忍让,退一步,行善事,为自己的将来种善缘!“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大肚能容容天下难溶之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杨洪老师也说:“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钱财如粪土,仁意值千金。”“宁可人负我,我绝不负人。”要广结善缘。
   其次,一切苦恼产生于欲望,欲求得越多越强烈,烦恼就越多。佛教教我们消除私欲,消除执着。圆悟禅师认为,父母未生之前,净裸裸赤洒洒,没有纤毫翳蔽。等到投胎既生之后,同样净裸裸赤洒洒,没有纤毫翳蔽。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分别取舍之心渐重,人愈来愈深地陷堕在四大五蕴之中,情欲炽盛,清明的自性遂为烦恼浮云遮覆。法眼通彻之人,洞知四大空寂,五蕴本虚,回光返照,识取四大五蕴中那个辉腾古今、迥绝知见的本来面目,即可悟成佛。
   明心见性,就是照见五蕴的空相,破除对五蕴的执着,发现五蕴之中辉腾今古的清明自性,复归于纤尘不染的生命源头:
   般若灵珠妙难测,法性海中亲认得。隐显常游五蕴中,内外光明大神力。(《佳灯》卷30《丹霞》)
  五蕴山头古佛堂,拈香择火好承当。何须向外求贤圣,终日无非是道场! (《颂古》卷4)
   这与道家的“无为”有相通之处。一切高扬都是变化无常人,无须执着,当体即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经》)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人们欲望之丝把自己缚住了。“春蚕引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切皆作虽自缚。
   再次,人生有八苦“生苦,弱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五明盛,消除苦恼的苦集,灭道三法是方向之四海皆准的真理,遇到问题来了就去面对,感应它,事情过去了也无许再留恋它,就让它过去,无许执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譬如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心随万境转,转处时比幽。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以平常心去面对人生中的每一件事情,随缘任运,生活将是一片安乐,“知足常乐”。
   最后,般若是燃烧的大火,一切肯定否定的观念都熔化无余;般若是珍贵的宝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甘泉,般若是苦海的慈航,拯度众生达到安详解脱的彼岸;般若是不灭的心灯,照亮众生昏沉黯淡的漫漫长夜!《圆悟录》卷六:“般若如大火聚,般若如无尽藏,般若如泛海舟楫,般若如照夜明灯。”般若是六度之首,是佛法的眼睛,只有在它的引导下,才可能迈向生命的圆满。般若不是枯木死灰般的断空,而是生机洋溢的真空,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生机活趣,是花枝春满、天心月圆的饱满宁谧,是触处现成的生命情境。
   了悟“诸法空相”,证得一切色相都是因缘所生,是了无自性的镜花水月,就可以通过色相见本性,就会无住生心,解脱自在。《证道歌》:“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心随万物生起种种妙用,却丝毫不注入什么东西,随缘起用,无所执着,才是真正的大受用,大自在。
   “行深般若”而“照见五蕴皆空”,能够“度一切苦厄”,解除人生的种种痛苦,而直济涅槃解脱后的彼岸。《心经》最后的咒语,再一次向们发自功呼唤:“去,去,度过烦恼海,到彼解脱岸!大众到彼岸,速速证菩提!”
   “世间即涅槃,“生死即解脱”,“烦恼即菩提”,“即世而出世。”佛度有缘人,下面以两首诗来结束我们的讨论,让我们生活更快乐,更平静!
   “今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此生度,更待何时度此生?”
  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祝好人一生平安!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