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求放心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杨利利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文化导论”是迄今为止,我所感觉到的最满意的课。佛教文化所创设的意识形态在表象上与现实世间所存在的完全是两个世界,两种表情。
  不可否认,佛教文化是一种更人性,更人文的文化形态,为什么呢?我认为佛教更关注气是人本性本心的修养,将人从名分、道德、美丑、好恶等等充满功利与欲望内涵无形抽象的束缚压制中解放出来,使人真正复归到人的本心本性。而世俗的文化形态更多的所要处理的是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错综复杂而又充满不可抗拒的矛盾关系,这就是使人生出种种苦恼,碰到各种痛苦的抉择,使人心力交悴,同时又被受压制和压抑。所以说,在高扬人、关注人,解脱人上,佛教文化似乎做的更好一些。可以说,人最大的痛苦不在于肉体上的痛苦,而是精神上的。精神一旦无法获救,肉体亦即随之灭亡。我认为,现实的文化形态,太注意调整人与外部世界的和谐,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大体的人自身的和谐,如果自身都无法达到自在的和谐,何谈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即使用这种方式达到了表象的和谐,其内在仍潜存着危机,因为这不是自然而然的和谐,没有抓住到达和谐的主要矛盾。
  历来人们认为佛教是消极避世的,这种理解不失其片面性,从本质上讲,佛教所提倡的最本质的东西就是自我赎救——精神上的赎救,以此扩展到人对人,人对社会的赎救。人们大谈其出世思想,我认为这种对佛教的看法实在错误,他们将精神世界的静观理解为出世恰恰表明了他们的入世是焦躁的。静观也是入世的另外一种表现形态。这种态度使人更聪慧,更有远见卓识。我认为佛教文化其实是一种对个体精神修养极有价值的文化形态。社会中的人理应具有多种形态的思想武器;针对自己的,针对别人的,针对社会的和针对自然的,需要处理某种关系时相对应的就应当使出相应的思想武器,只有这样个人才能平衡进步,社会才能得到发展。
  比如禅宗思想中的本心论,迷失论,开悟论和境界论,其实是对人生当中每一次痛苦具体而微的高度性概括的论述,同时也是人生每一次重新选择所必须经历的心理过程,可以说人的一生就是对这个过程的不断重复,与此同时,人也得到不断的提升;而对整个人类社会来说是对这个过程永无休止的,永恒的重复与轮回。因此,人类社会也会不断地走向精神的更纯美的境界。
  我感觉这个心理过程与王国维的人生三境有异曲同工之妙: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他虽然概括的是人一生中的三个阶段,但却包含有哀痛之后的提升和喜悦之情,就这点来看王国维与禅宗却是达成了共识。说白了,我认为佛教就是对人生的另一个侧面的阐释。人太复杂了,处在不同的时代、环境、接触到不同的人事时,处于人生不同阶段时,他所表现出来的状态就是相并的,而多种文化样式则对人能够做出更加精当的表述,佛教文化也应当是表述的一种独到的形式,一种人生求放心的形式。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