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也谈佛教的现代意义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梁春柳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有一次上课,吴老师到外地开会去了,他的研究生给我们看了一段吴老师的讲座录像,内容是“佛教对建构和谐社会的意义”,大致是这样吧,具体的题目记得不太确切了。总之吴老师的讲座目的就在于指出了佛教对建构现代和谐社会有着它特殊的功用与意义,听罢很受启发。写些所感,作为我这一门课的作业。
  之前对佛教的了解非常有限,又觉得它非常神秘。上了吴老师的课后,我开始对佛教非常感兴趣,自己看了一些关于佛教方面的书籍,又聆听杨洪居士的“现身说法”,使我对佛教又有了新的认识,并且发现自己的许多思想都可以从佛教的教义中找到契合点。这个发现让我自己有些惊讶甚至是兴奋,难道冥冥之中我已经皈依了我佛吗?例如吴老师的这堂讲座,他提到的很多佛教的教义都是我们这个社会乃至全世界的人类都在努力的方向,可见佛的智慧无边。
  的确,20世纪是个伟大的世纪,人类的文明从未达到过如此高的程度,并且仍以更快的步伐向前迈进。人们的智慧使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们的辛勤劳动使知识为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提供了前人难以想像的种种物质和精神享受。但是,与此同时,人们也在遭受着高科技带来的困扰与烦恼。我们不该忘记这个世纪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并且现代战争仍在一定的区域里继续;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空前的破坏,泥石流,沙尘暴,温室效应……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而对我们自身而言,也被现代化所征服,我们生活嚣张、机械、单调、乏味,甚至越来越失去自我。许多人生活富裕了、舒适了,然而精神也空虚了,以至于找不到人生的真正乐趣与生命价值之所在。
  究其原因,皆来自于人类的“欲”太过强烈。想扩大国土,使他人称臣,威霸四方的“欲”挑起了战争;想要有更大的空间的“欲”让我们砍伐了树木,毁了良田;想要更好的“吃穿”的生活的“欲”让人们忘却了人格。这一切欲望延伸的结果便是无边无尽的痛苦。战争造成了多少家破人亡的惨剧;自然灾害的频频发生又给我们带来了多少损失;而人们由于精神上的空虚又饱受了多少内心的煎熬与折磨?这些,我们都无法回答。
  世界需要拯救,自然需要拯救,人们的灵魂也需要拯救。那么,就让佛来拯救我们众生吧!也只有佛陀能拯救我们汲汲可危的心灵了。因为佛正是教导我们如何离苦得乐,了却生死,而最后成佛。
  佛教以慈悲为怀,呵护众生,利益有情。它无微不至地关怀生命,让每一个生命都生活得有保障,而且生活得更好。佛教“十善”以“不杀”为首;佛教“五戒”,以“戒杀”为第一。“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句我们人人皆知的俗语,正是说明了佛教对每个生命的关怀。若将这种精神扩大到维护世界和平,定可防止全人类免受战争和暴力之苦。
  佛教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思想,告诉了我们人与人之间内在交流的可能性。从而将人类社会引向真正的亲和凝聚。如“一日三善”,将人与人之间除了平等之外,还要进行那些无微不至,极其平常却又深刻无比的无缘同体的沟通,只有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世界才会更温暖,社会才会更团结,人类发展才会在和谐中进步。
  佛教又以清静为根本,即“空”。世人追名逐利,烦恼无穷无尽。俗话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对每个人来讲,都是颠扑不破的道理。佛教以精神本性为自我的真实不虚,当空即空,而并不灭空断空,可见佛教并不否定人们创造物质财富以及人类必需的生活需要。它只是要人们不要沉溺于物相,沉溺于物欲。人类创造的财富归根结蒂都是社会的,对于个人而言完全为身外之物,不仅不可执著,还应还之社会,以改善社会大众之生活,故而佛教里有报“四恩”之说:“报众生思,报父更恩,报国家恩,报三宝恩”。若人人抱此“报恩”思想,不愁世界不和谐社会不发展了,而自我也因精神上的充实而不再灵魂空虚。
  佛教教我们“依自不依他”,“自性自度”,就是要人们认识自我,把握自我,用自我的力量来解脱自己的烦恼和痛苦。俗话说:“解铃还需系铃人”。自我造成之病,要自己去除。这不仅指我们个人,更指整个社会与人类。如果从我们个人到整个社会乃至全人类都能节制自己的欲望,不让它无限放纵,那么人类便不会再有战争,自然也不会再被肆意挥霍浪费,人们自我也就不会再痛苦了。若不能如此,人人以自我为中心,一味追求自我欲望的最大满足,这样只能造成痛苦的轮回。
  佛有“三毒”之说,即对名声财物等己所爱好的东西永无满足的贪欲;对不合己意而生憎恨的嗔怒;愚昧无知不明世理的愚痴。正是这“三毒”让人逐欲不止,夺争不已,偏执不明,永远痛苦。因而佛才要修“戒定慧”,以灭“贪嗔痴”。因而在实践中才要求人们以布施化贫,以慈悲为嗔,以智慧化愚。若众生能以此为指引,必将能以自身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一己之力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