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不二法门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罗行健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两头俱截断;一剑倚天寒。”这是禅门术语最特出的名词,象征著悟到最高级,获得澈底开悟,与佛同心,清净光明,性相如如,常乐不迁,明朗坦然的心境。
  “两头”是什么?就是“世间的一切烦恼。”我们扪心自问,所有的烦恼,是不是因为这“爱、恨;贫、富;成、败;得、失;是、非;善、恶;生、死;荣、辱???”等等对立、或比较的东西,“两头俱切断,”就是把这一切属于对立、比较的东西,通通扫除,斩尽杀绝,消灭干净。
  “一剑”就是佛的“般若智慧”“最高觉醒”或“至上佛法,”即“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不二法门。”本文所述,就是研究“不二法门”的心得,还望诸方大德,圆通长老,赐予广慈大悲,无私指教,使佛法愈益昌明,更便普化接引众生,如是,功德无量,阿弥陀佛!
  一、天边的一颗星
  二千五百多年前,当天边有一颗美丽的星出现的时候,释迦牟尼太子,在菩提树下,获得一个空前伟大的发现。他究竟发现了什么?他发现在宇宙中,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现象”世界;一个是“实体”世界。
  这现象世界,就是所谓“二”的世界;或称“无常”的世界。因为它总是在“成、败;得、失;是、非;善、恶;生、死;荣、辱;悲、喜;苦、乐??”等等“二者”之间,瞬息万变,千变万化,反覆无常。
  这实体世界,就是所谓“真实”的世界;或“真理(至道)”的世界,它是“永远不变,”“永恒不移,”“常住不迁”的。这永远不变,永恒不移,常住不迁的“真实”或“至道”它究竟是什么?在释迦牟尼看来,就是“空。”
  但是这一个“空”决不是一般人所谓“什么都没有”的“空。”而是“法空”或“性空。”它就是:“心如明镜,不断万象。”当“六根”接触“六尘,”有“知”的“感觉,”但无“知”的“意念,”故不起任何作用--“清净光明;性相如如;不增不减;不断不常;不去不来;不生不灭??一切平等无二。”故又称之为“真空实性。”
  为了超越这“二”的“现象”世界,驾凌于千变万化“无常”之上,所以我们的心,对宇宙万物,不可丝毫“执著”--无论处何时何地,不管它任何变化,应“随遇而安”--即“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就是“不二”法门。
  二、“习禅”、“禅者”
  在“不二法门”里,充满无限法喜、平安祥和,永恒欢愉,无边妙乐???那些所谓“习禅”或“禅者”,只不过体会到这种“无二”真实状况下的“妙乐感受”而已,他们称之为“To experience the Buddha mind(实体佛心)。”但并未真正了解“不二法门”,或真正进入“不二法门。”
  例如圣严法师就说:“Those fortunate enough to have some genuine experience find that the results don't necessarily stay with them.Over a period of time there is a fading away of the experience if it is not reinforced with practice.This is quite common. Even monks and nuns will lose the energy of a deep experience,but it is much more difficult for lay people to retain it.p.16”(那些有幸获得一些这种“真实感受”的经验的,发现结果不一定能把它永远保持下去。倘若不继续增强练习,过了一段时间,它们就会完全消逝,就连和尚尼姑,非常普通的现象,都会失去他们曾经有过的较深层次的功夫。若一般常人,要想永久保持它,那就更难了。《佛心》第十六页)
  光只知去体会这种真实状况的妙乐快感有什么用?倘若他(或他们)不知道“为什么有这种真实状况?”“这种真实状况的意义究竟代表什么?”
  圣严法师又说:“To hear the Buddha Dharma is not verydifficult.More difficult is it to realize the Path. To realize the Path isn't verydifficult. More difficult is it not to fall from the Path.p.16”(听闻佛法并不难,困难的是不容易实地练习,实地练习并不难,困难的是找不著途径。找到途径并不难,困难的是而不从这途径上退失。《佛心》第十六页)
  六祖惠能说道:“道由心悟,岂在坐也?”
  像这样的“禅者,”他们永远也不会懂得“不二法门。”
  三、瞎子摸象
  读者到此,一定会提出一个好奇的疑问:“圣严法师,乃当今的佛学泰斗。假使他都不懂得什么叫‘不二法门,’那末谁才
  懂得?究竟什么才算是‘不二法门’?”
  自佛教传入中国到现在,真正懂得的人并不多,其原因应归根究底到佛陀?为了要引渡那些愚夫愚妇、下智下根的人,方便说法,林林总总,汗牛充栋??使后人不知究竟谁是谁非,何去何从?虽然说:“条条道路通罗马。”但正是因为“路”多,则“歧”多!佛陀早有远见,唯恐后世学佛之人,困惑迷糊,为了要救正“语言文字”的缺失,所以特在灵山会上,郑重宣布:“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可见这才是他真正的意思,也就是“佛法的精髓。”
  大迦叶只用“以心传心”的方式,究竟传了多少代到达摩?其说不一。达摩来到中国,经过六代,传到惠能。在这六代以前,除了那五个祖师以外,任何人都不知“不二法门。”也就是说,在惠能以前,或惠能教训所不能传达的地方,一般人对佛法的研究,都是在“捉迷藏”,好比是“瞎子摸象”。
  例如:在一般人的观念中,佛法就是:“只要念阿弥陀佛,死后即可升入西方极乐世界!”就连现今泰、缅等国的小乘佛教,都是如此。
  近代史上,一位中国最伟大的佛教杰出人物“太虚法师”,抗战时期,他的声誉,不但国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更红遍东南亚。当他离世,突然还阳,只说了一句话:“极乐世界好凄凉!”然后才真正的“涅槃。”
  法师不懂“不二法门”,一点也不稀奇!
  惠能问道:“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
  读者至此,不禁会喟然叹道:“世若无惠能,佛教如长夜!”
  我们现在来看,惠能大师是如何传授与宏扬“不二法门。”
  四、惠能的显世
  自东晋亡后,中国分为南、北两朝。北边为拓拔氏所统治,国号魏,都平城(山西大同)。南边为刘武帝所统治,国号宋,都金陵。
  武帝永初元年(公元四二○年),有一印度僧人,求那跋陀罗三藏法师,来广州法性寺,创一坛,并立碑预言:“将来当有肉身菩萨,在此坛受具足戒。”
  宋亡于齐;齐亡于梁。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五○二年),又有印度僧人智乐三藏法师,航海到此,裁植一株菩提树,并立碑预言:“一百七十年后,当有肉身菩萨,于此树下,开上乘佛法,度无量众生。”并云:此地将来建寺,可称为“宝林寺。”
  读《法宝坛经》“自序品第一”:果然一一从惠能身上所应验。
  1.被甄
  惠能原一贫苦樵夫,因闻诵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大受震动,遂立志往五祖弘忍处学法。腰石桩米,克尽辛劳;自见自性,早得开悟。
  一日,弘忍尽召徒众,命弟子各呈心得,以授衣法。
  首座弟子神秀提出一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五祖只称赞,未首肯。
  惠能只在后院劈柴桩米,从未随众打坐参禅。因听小沙弥朗诵,一闻此偈,便知未见本性,未获开悟。
  何故?因悟“佛性本空,清虚灵洁,平等无分,如如自在,永恒常乐,无别无二。”此等“菩提树”与“明镜台”;“身”与“心”;“尘埃”与“拂拭”,皆是“相互对立,有别有比,成双成对,矛盾冲突”的东西,在“不二”世界里,应完全消灭!遂请当时游览寺中的张居士(县长随员)代呈一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何等干净俐落!立蒙五祖赏识。
  2.脱险
  惠能既受衣钵,为全寺所有不平徒众所追赶,其中以曾为四品大将军的惠明追得最快。将被追及,惠能掷衣钵于石上,自隐莽草中。惠明见衣钵,伸手欲取,心中自忖:衣钵,只不过乃祖师印证佛法之信物,我今纵取衣钵,未得佛法,取此物又有何用?何不试探惠能是否有此身为祖师之佛法?遂大呼曰:“我为法来,不为衣来,请上座出。”惠能盘坐石上云:“汝既为法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待明心平气定,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此刻,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明及徒众之所以追赶惠能,皆以为五祖年老智昏,误把衣钵传给这不懂佛法之獦獠野人。追回,则是善;不追回,则是恶。但又恐惠能果有此大智,而追,则是恶;不追,则是善。所以当他们追赶时,一路上这善、恶、是、非,时时不断在他们心里争执交
  战,纠缠冲突,心里非常不安。当惠能要他把善、恶丢开,一切抛弃,心里感觉“多么舒服,多么自在..”遂大悟“此“无别无二,”莫非正是“佛法”与“自性”乎?但恐佛法不这么简单,复再问曰:“自上承传,还有更深一层,更秘密的意思乎?”惠能答:“没有。若有密处,在你自己。”明答谢云:“明虽在黄梅,实未知自己本来面目,今蒙指点,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泣啼再拜,并助大师脱险。
  3.显众
  当惠能承受五祖衣钵,曾一度回到故乡,但一直为不平恶党追逐迫害。不得已,潜身猎人队中,一十五载。一日思惟,不可终遁隐遁,有误祖师传法恩德与咐托厚望,遂出至广州法性寺。时有印宗法师,讲涅槃经,值风吹幡动,二僧起而争执:一曰风动,一曰幡动,争不得解。能起而言曰:“既非风动,亦非幡动,乃仁者心动。”听众莫不大骇。
  盖“风”与“幡”俱是二者对立的东西,在“不二法门”里,根本就不存在。古人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假如你心不在那儿,那里会感觉有什么东西在动?所以被惠能一语道破:是他们的“心”动,立刻为印宗法师所赏识。
  印宗法师,起座相迎,曰:“仁者举止,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非行者乎?”能答曰:“不敢。”于是延之上坐,征诘奥义,验证衣法,印宗法师为其剃发授戒,并拜其为师,拥为第六代祖。
  正是:不仅应验了求那跋陀罗法师的预言;也正距智乐三藏法师立碑一百七十五载。
  于斯“开东山法门,”宏“不二”之教,彰“般若”顿法。凡听闻者,莫不皆大欢喜,赞叹奉行,齐认他乃“当今活佛。”
  五、惠能的宏法
  1.“不二法门”之定义
  当惠能被印宗所发现,证为六祖。随即作礼请问:
  “五祖亲授衣法,所传究竟为何?”
  惠能答曰:
  “祖告诉我,只有一件事,最重要的,就是要我们自己发现,此‘如如自在,无别无二,无有污染,无有阻障,光明皎洁,普照万物,浑然一体,和光同尘,不增不减,永恒常乐’之‘本性。’不论‘禅定’‘解脱。’”
  “为什么不论‘禅定’‘解脱’?”宗又问道。
  “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原无烦恼;本自具足,没有冲突;本自无縳,没有阻障;如如自在,来去自如。’何更需禅定解脱?如另加造作,是为‘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惠能回答。
  “如何佛法是‘不二之法’?”宗再次问道。
  “《大论》说:‘佛谈般若三十年,唯谈一空字。’其实何止在《般若经》中谈空,即佛自鹿苑初转法轮,乃至泥洹入灭,其间说法四十五年,何曾有一刻离开这‘空。’
  例如:佛说:‘四大皆空;’‘五蕴皆空;’‘色即是空’??
  ‘色’就是我们眼所能见,手所能摸,耳所能听,鼻所能嗅??的世界。岂不正是这千变万化,瞬息万变,变化无常如:生死;荣辱;是非;善恶;成败;得失;喜忧;苦乐;贫富;寿夭;爱恨;聚别??但总是成双成对,矛盾冲突,所以我们概称之为‘二’的世界。
  但它们仅是一种表面,一种现象,而且如过眼云烟,瞬间即逝的,又因其变化无常,所以我们又称之为‘现象世界’或‘无常’的世界。
  这‘空’就是‘佛法’或‘自性,’它是‘活泼庄严,不断万象,清虚灵洁,不沾不染,生趣盎然,不生不灭,永远不变,净寂安祥,不增不减,永恒常乐’||所以又称之为‘实体世界’或‘永恒’的世界。
  这‘实体世界’与‘现象世界,’并非真正的两个世界,而是一体两面。所谓‘真空妙有,’‘妙有真空,’‘真空’就是‘实体;’‘妙有’就是‘现象。’佛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正代表一体的两面。所以佛法是‘一’不是‘二’的。
  ‘蕴’(即:色、受、想、行、识)之与‘界’(1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为内界;2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为外界;3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为中界--即是我们的感官,与外在的感受,如:生、死,喜、忧,成、败,得、失,荣、辱,是、非,美、丑,善、恶??等等),凡夫见二(在一般常人看来,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们只看表面的现象世界),智者了达(若用佛家的慧眼来观察--大智慧到彼岸-一目了然-‘本来无一物’),其性无二(既然是空,当然也就没有差别),此无二之性,就是‘佛性。’所以,佛法就是‘不二’之法。”惠能回答。
  印宗闻说,欢喜赞叹!
  2.往“不二法门”之途径
  “不二法门”不见得人人都可以体会,人人都可以了悟。所以“世间”才有那么多的痛苦,那么多的冲突与纠纷,那么多的哀愁与烦恼??世尊称之为“苦海。”佛法好比救世的宝筏,它能使人超脱苦难,到达幸福快乐的彼岸。那末如何才能登上这“宝筏?”什么才是通往“不二法门”的途径呢?
  惠能大师教训我们:“总要净心常念‘摩诃般若波罗蜜。’”此偈究竟是什么意思?
  “第一,就是要‘大’(梵语曰‘摩诃’)。”要我们的心胸放大,眼光放大。惠能说:“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无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喜好恶,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不二之境,尽同虚空??凡是一切成双成对,差别对立的东西,都当抛弃。佛与众生,一心无异,犹如虚空,无杂无坏,无生无灭,光明皎洁,普照天下--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惠能又说:“不要听吾说‘空,’便即著『空’(如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不二法门,’要外不著相,内不著空;不沾染,不执著)。在‘实体’世界里,并非一无所有,但要用慧眼观察: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相,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自性能含万法,万法能应万变(心体廓然大公,物来顺应。则过化存神,而上下与天地同流。庄子曰: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也。行之于人事,如‘庖丁解牛。’):行之于诸人性中,若见一切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虚空,名之曰‘大,’故曰‘摩诃。’
  唯迷人口念,智者心行。心量广大,偏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来去自如,心体无滞。”
  “第二,凡事用慧眼观察,何谓‘般若?’倘用中国话,就是‘智慧。’若用慧眼观察,自然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超然,清净自得,常行智慧,即是聪明伟大的超人行为,有此大智慧,好比生‘慧眼,’助你渡‘迷津,’不被‘二’纠缠。”
  何谓“二纠缠?”读者请想一想,在这个“二”的“现象”世界里:如“生死,荣辱,成败,得失,贫富,贵贱,是非,善恶,好坏,美丑,爱恨,喜忧,吉凶,祸福??等等。”一者为正,一者为负。这二者是永远对立,永远冲突的。人人都想处在正的一面,而不愿居负的一面,天下万事万物,样样你都能处在正的一面吗?既然有“负,”就有“痛苦。”所以被称之为“苦海。”“不二法门,”不看“现象世界,”只看“实体世界,”就是要你“超脱苦海。”
  “第三,”惠能大师说道:“何谓‘波罗蜜?’此是西国语,若用吾国话来说,就是‘到彼岸。’了解它的真义,会使你‘了脱生死。’著境(即执著于‘二’的现象世界)生灭起,如海有波涛,即名为此岸。离境(即超越‘二’的现象世界)无生灭,如水常流通,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实则‘到彼岸。’
  一念悟,凡夫是佛;一念迷,佛是众生。前念迷失即凡夫;后念悟时即是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不二法门’与你同在。”
  惠能大师特别为此作一颂偈: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
  惟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速。
  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
  说即离万般,合理还归一。
  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
  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
  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
  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
  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
  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道心,闇行不见道。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即是左。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但自除非心,打除烦恼破。
  僧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见。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
  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
  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
  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3.“不二法门”在心中
  “念阿弥陀佛,会升入西方极乐世界。”真的会吗?大唐韦刺史就以这个问题请教惠能。
  惠能答曰:
  “佛在舍卫国说法,接引世人往生极乐。此去分明不远,但论里数,却有十万八千。明白地说,作这样的想法,身中十恶八邪,愚人才如此见,是谓下根。上智利根者,则不是那样想。
  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任何地方都一样。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不二法门”|也就是真正“净土”|原来在自己心中)。
  心无不善,西方此去不远,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有识之士,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
  于是惠能问俯伏在他面前的听众问道:
  “我今天要为你们施移山倒海之法,迁西方于刹那间,目前便可以得见佛陀,诸位愿见否?”
  “若此处得见,何须更愿往生?愿和尚慈悲,使佛国到来,让我们大家都得看见。”众人顶礼齐声说。
  惠能说道:
  “诸位听著!你们的身体就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即‘不二法门’)。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就是佛。你若生慈悲心,就是观音菩萨。乐于施舍,就是势至淮佛 。能无执著,就是释迦牟尼。平等无二,直心直肠,就是阿弥陀佛。若分辨人我,就如被须弥山阻隔。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涛。毒恨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淫乱是饿鬼。
  听者诸君: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山倒;去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涛灭;毒害忘,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不二’就大放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饿鬼,完全消灭。内外明澈,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大众闻说,了然见性。悉皆礼拜,俱叹善哉!齐愿与师一起出家修行。
  惠能忙道:
  “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必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家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天。”
  “在家如何修行?愿为吾等教授。”韦史公又问道。
  “吾与大众说无相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作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能师回答并作颂曰:
  ‘平时何劳持戒,行直焉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签;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4.了脱生死
  浙江永嘉玄觉禅师,本名姓戴。幼年出家,少习经论,博览群典,尤其精通天台止观法门。因读维摩经,智慧大开--但总不得了脱生死。时有祖师弟子玄策来访,二人畅谈问对,颇为契入投机。
  觉提出维摩经有关生死问题,求策验证。策回答说:
  “我人微言轻,曹溪有受‘法’六祖,四方问道云集,何不往访?”
  觉认其言甚妙,于是二人遂偕行。
  当他们到了曹溪,参见六祖时,觉师只围绕著六祖,转了三个圈子,并未下跪,振锡而立。心中自忖:
  “净土与天台,二宗虽然方法不一,但旨趣均同,以为死后念佛即可生入西方极乐世界。自己内心,实未全信。又有人说,成佛可以不死,甚至肉身升天。自己已经修持了多年,但还不知道我究竟死或不死?死后是否可以真的升天?眼看无常就要到来,心里实有无限的彷徨与恐惧--这六祖未必就可以解决这生死大疑?”故尔不跪。
  惠能见他迟疑不决,早知他心里有事,故大喝道:
  “出家人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怎如此骄傲,见了本祖,为何不跪?”
  “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玄觉懦怯怯地回答。
  “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祖师不慌不忙地开示说。(注:这句话若用白话来说,就是“何不以本来就没有出生那么想,岂不是就没有无常的迅速么?”)
  “是要我体念‘自性’(即‘不二法门’),无死无生;一‘了’百了,概无迟速么?”玄觉顿开茅塞,惊讶地问道。
  “正是如此。”六祖安慰地回答。
  从此,一脚把“无常”踢出九霄云外!”
  了脱生死,是人生如何重大的事。玄觉心里顿感如释重负,万分畅快,立振威仪,虔诚礼拜。
  时天色已晚,玄觉立刻就欲告辞。经祖师挽留,始住了一宵。被后世称为“一宿觉。”后来,玄觉著《证道歌》,大宏顿教,开化一方,盛名于时,逝后,被敕谥“无相大师。”(注:这就是惠能大师伟大之处。他决不像一般“法师”“身中十恶八邪,”用“死后升入西方极乐世界,”或“另换一件衣服,”等来“自我麻醉,”“安慰”“欺骗”信众。广钦老和尚,在离世前,也只说:“没去也没来;没有事。”他没有说:“我将到西方极乐世界!”这正合乎“体取无生”之真意,所以人人都钦佩他。)
  5.指点迷津
  “不二法门”的特点,就是不看“现象”世界的“烟幕,”要看“实体”世界的“永恒。”对这“昙花一现,”“瞬息万变,”“变化无常,”成双成对,对立冲突,比较差别的各种云雾、烟幕,通通抛弃。不沾不染,不执不著。凡是属于“二”(即两边对立)的,都将其消灭;凡是“相对”“比较”的,都将其超越,而达到中和、圆满、湛然、纯净、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清虚灵洁,永恒光明灿烂的境地!
  例如,在前述大师开示的偈语中,有:“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正”故然好,可以除烦恼,但“邪”“正”俱不用,才“清净”至无余,读者至此,不难体会出“不二法门”之真趣。
  当时有一和尚,名叫卧轮。他修禅习定,己经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地步。竟然自我膨胀,作偈曰:
  “卧轮有伎俩,
  能断百思想。
  对境心不起,
  菩提日日长。”
  别的和尚,都以为他果真了不起,必然到了超凡入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无与伦比的地步。
  他这种“空心静坐,”唯我独尊,“夜郎自大,”天下无双的姿态,终于被惠能的弟子知道了。于是便把他的偈拿到惠能面前来念,请六祖指教。
  惠能说:“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自加系缚。”于是便开示一偈:
  “惠能无伎俩,
  不断百思想。
  对境心数起,
  菩提作么长?”
  可惜惠能的弟子与后世,连注书的丁居士福保,均不知此偈的真实意义。盖“逞能”与“不能”均属“二”的对立”“比较”的东西。在“不二”世界里,应完全消灭。你说你“能,”我偏说我“不能。”故然我们两个都不对。但你说“你能”是真,我说我“不能,”是假。不过藉我这个“假不对”来点破你的“真不对”罢了,凡事不可以“逞能。”
  惠能常说:“无一法可得,方能建立万法。”所有属于“二”的,无论“两边对立,”“两边比较,”或“两边争抗”都当消灭,方能升华而至“无二”之境||“来去自由,无碍无滞,”“无二”之性,即是“佛性,”也就是“自性。”无“你我强弱,”无“大小高低。”无“相”无“知见,”犹如“虚空,”犹如“皓日,”不沾染“一切,”“光芒”永射,这就是“不二法门”之真谛。
  6.永垂后世
  惠能大师,于离世前,预召门人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澈、志道、法珍、法如等近前曰:
  “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后将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不二法门”之大要,以便将来说法应对,不失本宗。
  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入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不二。’倘若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到了最后,这‘二’的一切现象尽除,便显‘自性。’
  三科法门者,‘蕴、界、入’是也。‘蕴’者,五蕴:色、受、想、行、识便是。十二‘入’:外有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有六门(亦称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界’是指十八界:六尘、六门、再加六识。‘六识’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对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之辨识与反应是也。
  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生一十八界,皆由自性起用。自性不正,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若歪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用’之产生,由自性起,而生对于外界之感受与反应。
  ‘不二法门,’是要你凡事用‘慧眼’观察:但看实体世界,不看现象世界。若看现象世界,就是‘此岸,’也就是‘执著。’就会‘歪用’藏识,有‘烦恼,’起‘邪念,’生‘三毒’(贪、嗔、痴),堕入‘苦海。’但看实体世界,就是‘到彼岸,’灭‘执著,’消‘邪念,’除‘三毒,’立登‘极乐。’
  三十六对者,无情五对:天地、日月、明暗、阴阳、水火,此是五对也。法相语言十二对:语与法对;有与无对;有色与无色对;有相与无相对;有漏(烦恼)与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与小对;此十二对也。自性起用十九对:即长短、邪正、痴慧、愚智、乱定、慈毒、戒与非对、直曲、实虚、险平、烦恼与菩提、常对无常、悲与害对、喜嗔、舍悭、进退、生灭、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此是十九对也。若知解用,包含万法。凡对出入即离两边(心既无两边、中亦何有哉。得如是者、即名中道|此“中”非“中间,”而是“中和”之道-如酸与咸中和之后非酸亦非咸矣),渡人超于‘不二’之境。
  如是,道贯一切经法,‘不二法门’与人言语,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著相,即长邪见;若全执空,即长无明。任何有情有比有对,皆使之中和升华。
  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烦恼,以菩提对。二道相因,产生中和,两边升华,即抵‘不二’之境。”
  以上,是惠能大师“不二”之心要。大师概用此法,引渡世人,超出“烦恼,”获得“开悟。”解除“痛苦,”证得“菩提。”活用的例子,前文已经枚举不鲜,兹再举一例:
  唐中宗神龙元年,则天皇后,欲诏大师进京,以便与安、秀二师一同供养。万几之暇,得参究佛义。二师均推荐南方惠能大师,密受忍祖衣法,传佛心印,可解大惑。于是遣内待薛简,驰诏往迎。师上表辞疾,愿终林麓。
  简曰:“弟子回京,主上必问,愿师慈悲,指示心要。传奏两宫及京城学者。我们每人,人人都有内心的痛苦与烦恼,若得师指点,譬如一灯亮,引燃百灯亮,一千灯亮,暗者皆明,明明无尽。一人心里的苦恼获得解脱,一百一千,使众人心里的苦痛都获得解脱。”
  师云:“‘道’(不二法门)无明暗。明暗是‘现象世界’变幻代谢之词。明明‘无尽,’亦是‘有尽。’尽与无尽,仅是相对的名词。在‘不二法门’里,没有比较,也没有对立的东西。故《净名经》云:‘法无有比,无相待故。’
  薛简答曰:“若不以‘智慧’照破‘烦恼,’好比‘生死’轮回,永无止息,我们如何得以‘出离’。”
  师曰:“‘烦恼’即是‘菩提,’‘苦海’在觉悟者眼中原是‘天堂,’无二无别。若以‘智慧’照破‘烦恼。’此是二乘见解,羊鹿等机;上智大根,悉不如是。”
  简曰:“如何是大乘见解?”
  师曰:“明与无明,凡夫见二。若用慧眼观察(大智慧到彼岸),一目了然(只看实体世界,不看现象世界),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体世界之本性)。
  ‘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永恒不变,名之曰‘道,’亦即‘不二法门。’
  简曰:“师说不生不灭,何异邪说外道?弟子更不懂‘不二法门,’乞师详为解释之。”
  师曰:“外道所说不生不灭者,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不灭。汝若要知‘不二法门’心要,凡事但用慧眼观察,一切善恶是非凡是对立比较的东西,都莫放在心上--
  (注:后人苏东坡诗云:“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 飞鸿那复计东西。”某禅师的诗写得更好:“雁过长空,影落碧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
  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平安祥和,永浴光明灿烂的境地。”
  简得指教,豁然大悟。礼辞归阙,表彰师语。则天与满朝文武,莫不感恩欢喜。后来圣上赏赐:“磨纳袈裟、及水晶钵,”并敕修寺宇,诏褒师德。
  接著,惠能大师又说:“设有人问:‘何名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缘;明没则暗,以明显暗,以暗显明,来去相因,即生中和。’你们可以按照这一公式,解决任何问题,汝等以后传教,依此辗转相授,不失本宗法脉,必得‘不二’之要旨。”
  最后,大师将入涅槃,众僧悲泣。能曰:
  “汝等悲泣,盖为不知吾去处,若知吾去处,即不该悲泣。法性本无生灭去来。你们请坐,我与你们说一偈,名曰:‘生死动静偈。’
  (注:原文为“真假动静偈。”盖“真”与“假”均是属于“二”对立的名词。在“不二”世界里,“真”与“假,”“生”与
  “死,”“动”与“静”通通要消灭。门徒当时悲泣,是为的“生”“死,”而不是为的“真”“假。”真假在此容易使人迷糊
  ,故揭开惠能大师真意,改为“生、死,”使后人打破“生、死,”获得开悟。)
  汝等诵取此偈,与吾意同,依此修行,得成正觉。”
  众僧作礼,请师作偈。偈曰:
  ‘一切无有分,不以见于生。
  若见于生死,是见尽非真。
  若能自有生,离死即心生。
  自心不离死,无生何处生?
  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
  若修不动行(误会不动以为 得开悟),同无情不动。
  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
  不动(即空心静坐)是不动,无情无佛种。
  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
  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
  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
  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此句点破本偈主旨)。
  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
  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义。
  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时徒众闻说偈已,普皆作礼。法海复恳求曰:
  “和尚留何教法,令后代迷人得见佛性,永离生死?”
  能曰:“佛在心中,不假外求。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吾今留汝一偈,名‘自性真佛偈。’后代之人,识此偈意,自见本心,自成佛道,无死无生,常享极乐。”偈曰:
  “真如自性是真佛,
  邪见三毒是魔王,
  邪迷之时魔在舍,
  正见之时佛在堂。
  性中邪见三毒生,
  即是魔王来住舍。
  正见自除三毒心,
  魔变成佛真无假。
  法身报身及化身,
  三身本来是一身。
  若向性中能自见,
  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从化身生净性,
  净性常在化身中。
  性使化身行正道,
  当来圆满真无穷。
  媱性本是净性因,
  除媱即是净性身。
  性中各自离五欲,
  见性刹那即是真。
  今生若遇顿教门,
  忽遇自性见世尊。
  若欲修行觅作佛,
  不知何处拟求真?
  若能心中自见真,
  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见自性外觅佛,
  起心总是大痴人。
  不二法门今已留,
  救人度世须自修。
  无动无静无生灭,
  无寿无夭无是非。
  报汝当来学道者,
  了脱生死永日辉。”
  惠能大师,虽然己离我们远去。可是,他的教化与精神,却永留人间,历久弥新,永世长垂!
  (作者:罗行健.台湾)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