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經譯與洛陽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王慶峰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洛陽是可溯源千古的帝都,也是中華民族暨漢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它與佛教也有著千年之淵源。從「永平求法」到玄奘大量辭典的刊世,都與這方熱土繫綰著不解之緣。高僧森羅、古剎櫛比,群宿繁綴,文典充棟。籍翻籍典,炙手灼人。
  兩漢之際佛教傳入東土。東漢永平年間(西元五八~七五年)漢明帝遣蔡愔、秦景等人出使印度尋求佛法。蔡愔從西域請來僧人迦葉摩騰、竺法蘭,並得佛像經卷。
  據《歷代三寶記》、《洛陽伽藍記》等書記載,高僧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將《四十二章經》與佛像用白馬馱抵洛陽,漢明帝禮請二位高僧暫下榻於鴻臚寺。翌年,又敕命建造了白馬寺。時永平十一年(西元六八年)。
  為使竺法蘭譯經,明帝又於永平十四年(西元七一年),在嵩山玉柱峰下建「大法王寺」。
  《四十二章經》是現存最早的漢文佛經,為天竺國高僧攝摩騰、竺法蘭抵洛陽後所譯。
  白馬寺被後世佛門弟子尊為「祖庭」、「釋源」。
  漢明帝時起歸於洛陽的「永平求法」,是我國佛教史上的第一次「西天取經」。
  東漢末年,桓帝、靈帝時,古印度和西域僧人來到漢地,以洛陽為中心,譯出了大量佛教典籍。據《出三藏記集》載,從桓帝到獻帝的四十餘年中,共譯佛典五十四部七十四卷。著名譯僧有:
  安世高,名清。漢桓帝建和二年(一四八年)到達洛陽。靈帝建寧年間(一六八~一七二年)二十餘年中,共譯佛經三十四部四十卷。所譯經有《陰持入經》、《安般守意經》、《道地經》、《大十二門經》、《小十二門經》、《百六十品經》及《人本欲生經》等。
  安玄,安息人。漢靈帝末年來到洛陽經商,是一位在家持戒居士,常與沙門講論佛法,世稱之「都尉玄」。他同嚴佛調一道翻譯了大乘佛經《法鏡經》一卷。此經與《大寶積經?鬱伽長者會》屬同本異譯。
  支婁迦讖,月氏國人。漢桓帝建和元年(一四七年)來到洛陽。至靈帝中平年(一八四~一八九年)譯出佛經十四部二十七卷(或作十五部三十卷)。主要有《道行般若經》、《首楞嚴三昧經》、《般舟三昧經》、《阿閃佛國經》等。
  在漢靈帝、獻帝之間於洛陽從事譯經的遠有支曜、康巨、康孟詳等人。先後譯出《問地獄事經》、《中本紀經》等。
  曇柯迦羅,中印度人。於魏嘉平年間來到洛陽。翻譯《僧祗戒心》,請梵僧立羯磨法,從此中國有了出家受戒制度。曇柯迦羅被奉為律宗初祖。
  安息沙門曇諦,魏正元年間(二五四~二五五年)來到洛陽,翻譯了《曇無德羯磨》一卷。
  康居沙門康僧鎧,於魏加平末年(二五三年),來到洛陽,譯出《鬱伽長者所問經》一卷,《無量壽經》二卷。
  龜茲人帛延,於甘露年間(二五六~二五九年)來到洛陽,譯出《首楞嚴經》、《須賴經》、《除災患經》三部四卷。
  朱士行,穎川人。他是第一個西行求法的漢僧,同時也被認為是中國佛教史上第一個依律受戒成為比丘僧的漢人。他有「中國第一僧」之譽。於甘露五年(二六○年)西行求法,西晉太康三年(二八二年)其弟子弗如檀等十人將《放光般若》凡九十章、六十餘萬字、二萬餘頌的梵本送抵洛陽。
  安法欽,安息人。惠帝光熙年間(二八~三○六年)在洛陽譯《道神足無極變化經》四卷,《樓炭經》七卷五部。
  佛圖澄,本姓帛,龜茲人。西晉永嘉四年(三一○年)經敦煌來到洛陽。
  竺法護,從晉武帝泰始二年到懷帝年間,他來往於洛陽、長安、敦煌之間。在洛陽譯出《文殊師利淨律經》;在長安譯出《須真天子經》;在敦煌譯出《聖法印經》等。
  法立、法炬,於惠帝、懷帝間在洛陽合譯《法問經》一卷,《樓炭經》六卷,《大方等如來藏經》一卷。
  竺叔蘭,於元康元年(二九一年)和無羅叉在陳留倉水南寺共譯《放光般若經》二十卷。竺叔蘭在洛陽自譯《首楞嚴經》二部,《異維摩詰經》三卷。
  帛尸梨密多羅,龜茲嫡子。西晉永嘉年間(三○七~三一二年)來到洛陽。後避亂過江,住吳建初寺。他翻譯了《大孔雀王神咒》、《孔雀王雜神咒》和《大灌頂神咒》等經典,最早把密教傳到建康(南京)。
  西元五○八年至五四三年間,即宣武帝遷都洛陽的三十五年中,以菩提流支為代表的沙門譯著了大量的佛經,形成了北魏時的譯經高潮。
  曇摩流支,於宣武帝景明二年到正始四年(五○一~五○七年)間,譯出《信力入印法門經》等三部佛典。勒那摩提,譯有《究竟一乘寶性論》、《法華經論》、《寶積經論》等多部經論。佛陀扇多,於正光元年(五二○年)至元象二年(五三九年)間在洛陽白馬寺,鄴都金華寺譯《攝大乘論》等十部經論。
  菩提流支,於北魏永平初年(五○八年)來到洛陽,開始譯經。永寧寺建成後,即住於此。後隨遷至鄴都,至天平二年(五五三年)先後譯出《佛名經》、《入楞枷經》、《法集經》、《深度解脫經》、《破外道小乘涅槃論》等共三十部經論,一百零一卷。
  洛陽龍門石窟經北魏、隋唐五代及北宋諸朝,其中北魏洞窟佔據三分之一。北魏佛寺建築也很興盛,僅洛陽即有佛寺一千餘座。永寧寺建於熙平元年(五一六年)。九層浮圖,高九十丈。「殫土木之功,窮形造之巧」。
  大業二年(六○六年)煬帝遷都洛陽,在宮廷內建慧日內道場,為中國佛教史上內道場之始。大業二年,煬帝下敕在洛陽上林園設譯館,翻譯佛經。《續高僧傳》卷二《達摩笈多傳》載:「煬帝定鼎東部,敬重隆厚,至於佛法,彌增崇樹。乃下敕於洛水南濱上林園內,置翻譯館,搜舉翹秀,永鎮傳法。...四事供承,復恒常度,致使譯人不墜,其緒成簡,無替於時。」
  大業七年煬帝將達摩笈多譯場遷至洛陽上林園翻譯館。達摩笈多(?~六一九年)南印度人,他在上林園共譯經論九部四十六卷,主要《大方等大集菩薩念佛三昧經》十卷、《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一卷、《攝大乘論釋論》十卷、《金剛般若經》二卷、《菩提資糧經》六卷等。
  武德三年(六二○年)秦王李世民率兵圍攻洛陽,征討王世充,為取得少林僧侶支援,曾致函少林僧「護持正帝」、「化闡緇林」。十三棒僧救秦王,在民間廣為流傳。
  玄奘(六○二~六六四年),河南偃師人,俗姓陳名禕。是光炳史冊的大翻譯家和旅行家。是譯經史上的時代人物。貞觀十九年(六四五年)春,玄奘法師西行求法載譽回國,朝野轟動。唐太宗在洛陽召見玄奘,並請他住長安弘福寺譯經。唐太宗親為他的譯著作序,即著名的《大唐三藏聖教序》。
  玄奘在翻譯佛經時制定了嚴密的合作程式,細緻明確譯程分工,確立了「五不翻」的翻譯原則,開創了「直譯」與「意譯」之先河。這些對後世及今天的翻譯都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玄奘的翻譯,從數量上來說,占唐代譯經總數的一半以上,是中國佛教史上其他三大譯師鳩摩羅什、真諦、不空譯經總數的一倍之多。後人通常將他的翻譯稱為「新譯」,稱鳩摩羅什以前的翻譯為「古譯」,稱鳩摩羅什以後玄奘以前的翻譯為「舊譯」。
  《華嚴經》八十卷,在實叉難陀的主持下於洛陽翻譯完成。時武周時期(六九九年)。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佛教與狗
下一篇:拜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