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亮点
可就是这么一、二件事,可能就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亮点,就能支撑着我们走过泥泞和艰难,走向希望和光明。
一
童年住在鲁西南一个偏僻的小镇。当时,还是人民公社、大队、 粮票,人们都忙着挣工份。家中一向经济拮据。
要过年了,已闻到爆竹的药香,小伙伴们穿上了新衣。我依旧是一身破旧的棉衣且褪了色,还打上几块补丁。最难受的黑棉鞋,一套上脚,就像伸入了冰碴,痛心的凉。
有一天,爹和娘看起来精神很好。吃午饭时,娘说:“文,这个学期你评上了三好学生,为父母挣了气。今个儿过年你想要什么?”
迟疑了片刻,我才讲出了愿望:“书包。”
弟妹小,家中拮据,我不能和别的孩子一样随意提出父母能够满意的条件。我爱读书,成绩优秀,非常渴望拥有一个崭新的书包;再说,一个书包于家庭,也不算什么大开销。
“好!”爹答应的很干脆,“明天给你。”
我兴奋,又紧张。饭后,借故出去,有意无意告诉了要好的伙伴。我急切地盼望明天。那个年龄,很 容易为一件梦寐以求的愿望即将变成现实,而激动不已。
第二天从早到晚,爹和娘却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他们除了沉着脸把三叔送出门口,始终沉默着。爹在八仙桌上写春联的时候,我故意晃来晃去,破棉鞋也踢得很响。爹仍然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那天依稀阴霾密布,寒风凛冽,我觉得透心的冷!
很快到了除夕夜。我回家时,夜很深了,娘怔怔地想事情。“文,来这边”,看我回来,娘叫道,送给你。”说着递过一件叠得整整齐齐的衣物。我接过来,打开,是书包!这是用不同颜色的布块连缀在一起的,小巧、别致。我鼻子酸酸的,急忙别过脸。
“孩子,上回你爹准备了两块钱,让你三叔进城时捎个书包回来,谁知半道上他把钱丢了。这几天,我和你爹心里都不好受。”
“娘!”我的泪水夺眶而出。
那一年,我七岁。
一晃二十多年,历经了许多事情,但只有这件事随着岁月的流逝,记忆依然深刻。想想在那样一个不平常的年代,一件平常的小事突然轻易地感动了我,让我在满目的桔焰和爆竹声里,体味到人生中久违的祝福和温馨,真是幸运!真应该感恩父母心!
去年春节回家,我与家人讲了孩提时的那件事。母亲想了许久,最后还是摇了摇头并略带歉意地说,人老了,记不起一些旧事了。其实,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太多了,他们不能记起每件事;于子女,记住的恐怕也不会多,深刻的也只是那么一、二件事。可就是这么一、二件事,可能就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亮点,就能支撑着我们走过泥泞和艰难,走向希望和光明。
二
游出避风的港湾,背井离乡,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去拚命运,前途未卜,面对社会的抉择,我曾一度陷入困惑。
九二年夏天,和友人同游石壁山,在观海寺礼佛时,结识了一位名叫义净的僧人。在客厅里我们交谈了许久,我第一次听到《金刚经》的微妙大义;说到事业和工作,义净师告诉我,事情都是由因缘而生灭,是充满辩证的。凡事但求尽心,如果是一棵小草,只能长成一棵小草;如果是一棵小树,只能长成一棵大树;假如你尽力了,将生命的潜能全部发挥,那么,一棵小草和一棵大树都同样包含着生命的全部意义。
在慈悲亭里,我与友人陷入无尽遐思。回头看看走过的脚印,歪歪斜斜的,遭遇不少坎坷,也受到很多挫折,也有为伊人死去活来的感受。作为一介凡夫,常常有烦恼困扰。但如果想一想,这些烦恼没有多少是困苦和不幸,而更多的是对鲜花和掌声的期望过高,实际上却一事无成的心理失衡造成的。
其实,人不管在何时何地,只要你摆正自己的位置,立足于现实,对每件事都投入进去,这个过程就是最好的收获。成功也好,失败也罢,都是我们心态的平衡和偏失所为。当我们拥有一颗平常心,不再去为色财名利生活时,生命才会变得美丽和可爱。喝一杯清茶,在月光下散散步,到户外吹吹风,都会带来一份好心情。生活和事业就在心理的不断调适中,变得生气勃勃,然后得以提高和发展。
义净师现在淡隐于丰顺一个偏僻的小庙,依旧日中一餐,依旧用指血缮写着六百卷的《大般若经》,依旧热爱放生、公益,依旧持戒如斯。他在默默的行持中,就像一盏真善美的灯塔,引导着迷航人的理念。
三
翻阅佛经,知道佛陀鼓励世人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是让我们人类彼此理解、尊重、友爱、帮助,甚至善待大自然的一草一树,人类能在同一个空间和睦相处,共享一个地球。
《碧严录》中有句话:“日日是好日。”但愿我们生命的天空每天都有亮丽的彩虹!
摘自《人海灯》2000年第3期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