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金刚和五百罗汉
当我们跨进中国的寺庙,首入眼帘的便是天王殿正中供奉的大肚弥勒佛。在弥勒佛的左右两侧,有四座威武雄壮、面目狰狞的天王像,俗称“四大金刚”。提起他们,其中还有很多故事呢!
据印度佛教说,整个世界分为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包括人类在内有欲念的众生都属于欲界。欲界还有六天,称为“六欲天”,其中又有六重,第一层是“四大天王”,在须弥山的山腰,高四?二万由旬(注一),为“护世四天王”及其眷属(近侍、随从、信徒)所居。天王的宫殿,有七重宝城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重诸宝铃,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
须弥山腰耸立著一座犍陀罗山,山上有四座山峰,分别为四大天王所看守:东为持国天王、南为增长天王、西为广目天王、北为多闻天王,各护一天下。他们手下各有一个从者,名为乾闼婆、鸠槃荼、龙、夜叉,还各有九十一子,辅佐四王守护十方。据称四大王另有八大名将,代为管理所属各处山、河、森林及其他地方的小神。《四天王经》说:“每月六斋日四天王下四洲,伺察众生之善恶,而报告于帝释。”
在我国古典小说《封神演义》中,对四大天王生前的姓名和行为却有另一类神话。据说,四大天王原是我国佳梦关“魔家四将”,在周武王起兵反对暴虐无道的商纣王时,魔家四兄弟曾率兵阻挡周武王向东的进军,结果使周武王军队全部被歼。那个拿琵琶的,叫魔礼海,他卷动琴弦时,曾使武王的军队“尸横遍地”;那个拿宝剑的,叫魔礼青,“人逢此刃,四肢成为齑粉”;那个拿绢索的,叫魔礼寿,网中藏著「花狐貂”,这个貂两肋生翅,一旦放出,能够“食尽世人”;那个拿宝幡的,叫魔礼红,一旦手中的“混元伞”撑开时,便“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就是这四个助纣为虐的“魔头”,后经姜子牙开封神榜而派去作“四大天王”。
不管怎么说,“四大天王”的职司是护国利生,劝善惩恶,由他们把守寺门,显示了佛门的威武森严。
在天王殿里,四大天王形象各异,栩栩如生,手执器物,各显神通。左边第一尊谓“东方持国天王”,因能护持国土而得名。他身为白色,穿甲戴胄,左手把刀,右手执矛拄地(也有手执弓矢的),专门守护东胜身洲一带。元代天王像改为手持琵琶,表明他们用音乐来劝导众生去恶为善。
左边第二尊谓“南方增长天王”,因能令他人增长善根而得名。他身为青色,也著甲胄,手握宝剑,为的护善惩恶。专门守护南瞻部洲一带。
右边第一尊谓“西方广目天王”,因能以净眼观察世界而得名。他身为红色,披甲戴胄,手持绢索(注二),表示若有人怙恶不悛,就用他捕捉来,使其改邪归正。专门守护西牛货洲一带。清代天王像被改为手拿蛇一类的动物。
右边第二尊谓“北方多闻天王”,因福德闻于四方而得名。他身为绿色,著七宝金刚庄严甲胄,头戴金翅鸟宝冠,带长刀,左手持供释迦牟尼佛的宝塔,右手执印度式的三叉戟,专门守护北俱卢洲一带。明代天王像被改为右手持宝幡(伞),左手持银鼠,用以引导众生,制服魔众。
后来,人们取他们手中器具的谐音,表示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心愿。
罗汉,是梵文Arhat (阿罗汉)的简称,它是小乘佛教修行所能达到的最高果位。当我们进入寺院的大殿,就可看见众多的罗汉塑像,姿态各异,神情毕露。有的慈眉善目,妙相庄严;有的怪诞狰狞,动作诡异;有的伸足屈腿,打坐箕躆;有的拄杖持珠,合十做礼;有的矫揉作态,念念有词;有的闭目凝思,跏趺入定,真是千姿百态,妙趣横生。
关于罗汉的数目,有许多不同的说法。据大乘佛经载,有十六罗汉,他们是佛陀释迦牟尼的弟子,受佛陀的嘱咐,不入涅槃,常住世间宣传佛法,受世人的供养,为众生作福田。他们的名字在玄奘译的《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中都有记载。自《法住记》译出后,罗汉受到了广大僧众的普遍崇奉,但由于当时资料的限制,给佛教艺术家提供了充份想像、自由驰骋的余地,形成了唯妙唯肖的罗汉形象。史载,唐代的“诗佛”王维喜画罗汉像,而五代以后画罗汉像之风更盛。现在我们在杭州烟霞洞看到的是最早的十六罗汉像,为吴越王钱元瓘的妻弟所作。
那么,十六尊者又从何时改为十八罗汉的呢?根据现有史料,最早的十八罗汉画像是宋朝西蜀金水张玄画的,后来苏东坡见到这幅画,题了十八首赞,并一一记其神通灵感。在十六罗汉之外,又增补迦(口+十) 尊者为十七,君屠钵叹尊者为十八。据说,这就是最早的十八罗汉。其后,又有在十六尊者之外,加上庆友尊者为十七,玄奘法师为十八的。这样命名似乎较为合理,因为庆友尊者是《法住记》的作者,玄奘法师是该作的中文译者。
据清代咸丰时梁章锯所著的《浪迹续谈》载,乾隆皇帝曾在西湖圣因寺中观看梁贯休和尚画十八罗汉,并肯定了第十七位应是降龙罗汉(迦(口+十) 尊者),第十八位应是伏虎罗汉(弥勒尊者)。经此番御定,这种说法就成了定论。关于十八罗汉的传说相当广泛,后来逐渐取代了十六罗汉的传说,自元朝以后,寺院大殿中也多雕塑和供奉十八罗汉像了。
以后,罗汉像的数目增加到了五百个,因此有了“五百罗汉”的称号。五百罗汉之名,最初见于宋朝绍兴年间《江阴军乾明院罗汉尊号石刻》碑,以后各地寺庙一般都沿用此碑列序排座,并纷纷建立五百罗汉堂,其中著名的有北京碧云寺、成都宝光寺、苏州西圆寺、汉阳归元寺和昆明筑竹寺等。
苏州西圆寺的罗汉堂驰名中外。正堂广阔,有三进四十八间,布局成田字形,以四大名山塑座为中心。五百罗汉像沿著墙壁对面排列,略大于人身,神态、姿势各异,栩栩如生。进入罗汉堂,如同来到辉弘神圣的佛国,有一罗汉的右手长约四米多,正对著挂在天花板上的一只玉蝙蝠伸去,做出意欲捕捉的神态;另一个罗汉则眉长一米,两手托抚著眉毛,神情欢愉安祥,好像心中一无牵挂似的。令人最感兴趣的,还是那里的济癫像,你看,济公和尚头戴破僧帽,身披破袈裟,手持破蒲扇,从三个不同的角度看他的脸部表情,可以得三种不同的视觉效果:从右边看,突出眉目皱纹,轻轻的几条鱼尾纹,是“满脸笑容相”;从左边看,嘴角斜歪,嘴纹较深,是“一脸愁气相”;从中间看,则似笑非笑,似愁非愁,是“啼笑皆非相”。一相而兼得三种神态,实为不可多得的雕塑杰作。传说,他不守戒律,嗜好酒肉,尤其喜好狗肉蘸大蒜,性格诙谐幽默,举止如痴如狂。但据中国佛教传记,说他是宋朝天台人,在杭州灵隐寺出家,名道济,是有得道的高僧,佯作疯癫,隐行化度,故被称为“济癫僧”,也称“济公”。据说他临终时,作了一首偈:“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倒西壁,于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看来,由于他到罗汉堂报到迟了一步,只好委屈地站在过道里或蹲在房梁上。
有些寺庙的罗汉堂内,往往混杂著「编外罗汉”。从前广州市西关华林寺里,就有一个穿西装、著革履、戴呢帽的罗汉,旧传为马可?波罗。因元代我国西面边陲与欧洲不分,凡是西方来者,一律论作佛教徒。在成都宝光寺的五百罗汉中,有四百九十八尊罗汉,虽然在神态上各不相同,但是都光著脑袋,披著袈裟,这是受“具足戒”和尚的共同之处。如果一个个仔细观看,就会发觉有两个凡夫俗子也挤在这群罗汉之中,一个踞在二百九十五号席位上,称“晴夜多罗汉”,一个踞在三百六十号席位上,称“直福德罗汉”。前者是康熙皇帝,后者是乾隆皇帝。他们生前说自己是“金身罗汉”下凡,于是他们手下的御用文人秉承皇帝旨意,编造了一套传说,说什么这两个皇帝在前世里“积善好德”,“专心修行”,取得了小乘佛教中修行的最高果位,到人间来当皇帝是受到如来佛的派遣。这样,康熙、乾隆竟然也就挤进了五百罗汉的行列。
【注解】
注一:古印度计算距离的单位,帝王一日行军 之路程为一由旬。
注二:捕鱼捉鸟的的网。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