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伦理学--新的医道伦理
以前,医道伦理只是医生与病人之间的事;现在,因为生命科学发达,这方面的观念正扩大到医道的领域里。关于人的生命,包括人工受精、人工堕胎、安乐死、植物人的处理、癌症是否可向患者透露?这些都属于医道的伦理范围。另外,还有人工内脏遗传因子的治疗、内脏移植等,也是今天仍在争论的课题。
事实上,医道不是只有这些课题而已,还得创造若干崭新的医道伦理才行。
在东方社会,医生们的伦理泉源,都来自释尊的精神。
许多佛经上提到医生的心态,都属于佛教医学的伦理,而影响医生的行为。例如《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指出,药师如来为了救渡众生,曾经立下十二大愿。
第六愿说:“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其身下劣、诸根不具、丑陋顽愚、盲聋喑哑、挛臂背偻、白癞癫狂、种种病苦、闻我名矣、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诸根完具、无诸疾苦。”
这项誓愿是不要有聋、盲、跛躄、癞、癫狂等身疾。
第七愿说:“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众病逼切、无救无归、无医无药、无亲无家、贫穷多困、我之名号、一经其耳。众病悉除、身心安乐、家属资具、悉皆丰足、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这项誓愿是,若有人为疾病所逼,无依无靠,也无居住时,立刻去看顾他们,提供住处和医药,解除他们的痛苦,让他们能够究竟无上的菩提。
由此可见,释尊的大慈大悲,充分表现出一套医道伦理了。
释尊为了具体教示众生的医道,诚恳叙述了医生的伦理,同时指出护士也要发扬护士的伦理。还有一项要紧的是,病人也得表示病人的伦理。这些可以称为医道、护士道和患者道。释尊教示,医生、护士和病人等三方面合作无间,才能治疗身心的病苦,具体表现佛陀的慈悲。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上说过:
“佛如医王,法如良药,僧如护士,戒如服药,禁忌。”(第二十二卷)
“病人应该像追求良医药草一样,要以佛为良医,以诸善根为药草,以护士为善知识。患者若能具备这三方面,才能除去病痛。”(第八十五卷)
对于病人,也有一些指示:
“良药虽然能够治愈众生的疾病,倘若不能保持顺序,那也治不好病苦。它会失去药效。”(第六十五卷)
“药师为病人讲述服药的方法,只要好好服用,才能治病。”(第九十六卷)
释尊说,要以大慈大悲救渡众生,三方面要互相谅解和合作,这种医道可以挽救今天被人荒废的医道伦理,也会成为新伦理的泉源。
总之,佛教伦理将会成为新医道的基础。以下将以龙树为轴心,讨论它的相关问题。
龙树菩萨传--
由《大论》展露才华佛教伦理学要探讨有关医学的各类佛经与论释。
像龙树写的《大智度论》(《大论》),深妙详尽,不失为一本难得的医学与医道伦理的著作。
《大智度论》的原名叫《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论》,属于《大品般若经》的注释书。虽然,其中注释《大品般若经》,但他能够依照每一个字句,详细解说思想、学说、用例和实践规定,可知龙树的学识多么渊博。
而且,他能吸收像《法华经》等大乘佛学的思想,来解说般若空观。世人认为他的解说堪称“真空妙有”。同时,他也努力讲解大乘的菩萨思想,和六波罗蜜等实践规则。
他引用的内容非常广泛,几乎涉及佛教的一切经典、论述,以及佛教以外的资料;呈现一种百科全书的概观。
首先,不妨列举《大智度论》关于医道伦理的文章,再编入各类佛经,藉此描画出一套佛教伦理学的大纲。
那么,这位著述《大智度论》,开展医道论说的龙树大菩萨,到底是何许人耶?原来,他不仅是一位佛学家,也精通医术,留下若干医学书籍,实际上也能替人看病,毋宁说,他是一位医僧比较恰当。
因为自己精于佛教医学,也是临床医生,难怪他常在佛教书里探究医学与佛道理论,从此露出佛法与医学互相融合的实况。
龙树是梵文原名的音译,另外译作龙猛、龙树等。根据推测,大乘论师大约属于公元一五○年到二五○年前后的人物。
他是付法藏第十四祖师,也是集大乘佛教之大成者,在日本,他被人尊称为南都六宗、天台、真言等“八宗之祖”。至于龙树一生的传记,主要有下列几项:
《龙树菩萨传》,鸠摩罗什译,没有梵文原本,仅存汉译部份。
普敦著《佛教史》里,有关龙树的记述。
塔拉那达著《佛教史》里,有关龙树的记述。
其中,中国和日本都习惯用《龙树菩萨传》,了解范围以这本书为主。现在,笔者也以本书为主,另外参考《付法藏因缘传》、《大唐西域记》、《南海寄归传》、《佛祖统记》第书,详细地讲些龙树的生平。
依照《龙树菩萨传》的记述是--龙树菩萨出身南印度的梵志族,缘于他的母亲当年在树下生下他,才取名阿周陀那。阿周陀那是一种树名。龙是要成全他的道,故用龙字冠名,才称他龙树。
这条龙后来成了一位大龙菩萨,世人认为他在海里宫殿讲授妙法。从此以后,他的名字就叫做龙树了。
龙树生长在富裕家庭,隶属婆罗门族,成长过程都不愁衣食,应有尽有。
他天资聪明,才能非同小可。对于所有事物都有非凡的理解力,一听便懂,也能举一反三。
在喂奶时期,据说他听了许多婆罗门诵读四吠陀圣典,计有四万句偈语,每句偈语有三十二个字,但是,他在私底下会讽吟那些文章,也懂得其中的意义。
他在少年时代就已经天下闻名,周游各国时,不许别人跟随。
其实,他不但懂得四种吠陀的内涵,也通晓天文、地理、未来的预言和诸项道术,堪称无所不知,什么都懂,可见他的智慧实在非同小可。
据说他当时也深入古印度时代的医学。当然。古印度的医学也有内科与外科。龙树似乎也能领悟内、外两科的学问。结果,他却成为佛学者,而不曾扮演僧医的角色。活跃在药学界。
学隐身术追求快乐
在《南传大藏经》的“增支部经典”里,明白记载释尊出家的动机。第三集的“天使命”上说-
“诸位比丘呵,我过得非常幸福,根本不知道苦恼的滋味。我父亲的宫殿设浴池。一处种青莲,一处种红莲,另一处种白莲。
诸位比丘呵,我只用迦尸出产的栴檀香,别处的产品都不用。我的衣服也是迦尸的名产。诸位比丘呵,我有三座宫殿,一座适合冬天居住,一处适合夏天居住,一处适合春天???”
释尊很幸运,出生富贵家庭,说完自己舒服的生活之后,又提及出家的动机。
“话虽如此,我却开始寻思了。那些愚笨的凡夫,自己日渐衰老,而且难免衰老的命运,但是,他看见别人老态龙钟,会觉得可耻、厌恶,而完全忘了自己???,殊不知自己也难逃衰老,难道可以嫌弃别的老人吗?诸位比丘呵,我观察到这种情状时,一切青春的傲慢全部消失了。”
接著,释尊也谈到世人自己会患病,但会嫌恶病人,忘记病苦终有一天也会降临自己身上,所以显得很骄傲,殊不知这样对自己不好。释尊观察到这种情形,毅然打断无病的骄慢,知悉自己也有一天会患病。
对于死的问题,释尊也同样在仔细观察。结果,释尊认为世人难免一死。若忘记死的苦恼,只知醉心于生活的骄傲,这样对自己也不好。于是,他放弃生存或活命的傲慢。只听释尊说:
“诸位比丘呵,人生有三种傲慢或得意。这三种是什么呢?就是得意自己壮年青春、得意自己的健康无病、得意自己幸好有命在???诸位比丘呵,凡是得意自己年轻力壮、表现傲慢的比丘,都会放弃学习,生活糜烂。”
至于傲慢自己无病健康、幸有命在也同样要不得。
释尊观察世人表现三种傲慢,之后,才毅然放弃富裕的生活。选择出家修道这条路了。
年轻的龙树发觉自己持大傲物,各方面很得意,若要开拓修道的生活,实在要去体验有关生死的问题。纵使自己活在人间,龙树也体会出死亡的苦恼,发现死亡的阴影随时存在,这样才驱逐了自己的傲慢。关于这些经过,也在《龙树菩萨传》里记载。
且说龙树自认年轻力壮、才气纵横,表现出不可一世的样子,脑海里毫无衰老与死亡的影子。
他有三位好友,全是青年才俊。一天,他们彼此商量:“凡用天下的义理,启蒙人的心灵,让人开窍的学问,我们几乎都研究完了。以后,我们要靠什么来自娱呢?还是尽情享受,陶醉在快乐里过一辈子才对。”
释尊警告世人,如果沉迷在三种傲慢或享乐,会不顾学问。生活糜烂、为非作歹。
龙树和一群好友,既然享有婆罗门的特权意识,也有渊博的知识,极易陷入这种傲慢里。果然不出释尊的警告,他们纷纷丢弃学识,最后变成恣情纵欲的享乐主义者了。
之后,他们为了贪图享乐,竟要不择手段。他们说:“婆罗门不是王公大臣,没有足够的权力与金钱可以尽情挥霍。听说世上有一种隐身术,如果有这套本事,简直可以为所欲为,什么快乐都能到手了。”
四个人有了共识,马上要采取行动了。
不久,他们听说有一位道术师父,擅长隐身术,他们果然登门去请教了。
这位道术师暗自寻思--这四位年轻婆罗门绝顶聪明,不把别人看在眼里,趾高气扬。现在,他们为了要学隐身术,才委屈求全,亲自来拜访。对他们来说,他们简直什么都懂,只不知这门贱术罢了。倘若自己据实指点他们,他们一定会把我丢弃,再也不肯委屈了。我何妨先给他们药物,暂时不教授法术,让他们用完药物,自然会回来央求。这样,我才能终生做他们的老师--
心里有了计较,道术师只递给他们一颗药丸,当面告诉他们:“你们到无人的地方,先嗅一下药丸,然后溶在水里,把它擦在眼睑。这样,你们才能隐去身形,别人也看不见你们。”
不料,道术师的一番计策,被龙树丰富的知识揭穿,变成泡影了。
终于看到“死亡影子”
本来,道术师思量,对方用完药后,会再回来央求。
不料,龙树把药品一磨,闻到那股香气,就明白它有那些成份、多少数量、轻重如何,一点儿差错也没有。
也许他拥有丰富的药物知识,才帮了他一个大忙。
上述他年轻时代早已学到充分的内科与药物学。《大智度论》里,处处提到药的譬喻,可见他实际上也能分辨药物种类,而且百无一失。
古代印度的医药也普及很广,据说,不少植物用药也曾经出口到西方各国。历代传承的印度药物学,在龙树时代达到世界一流的水准。
除了植物用药,印度人也常用动物与矿物药品来治病。
再说龙树回到道术师的住处坦白吐露:“你刚才给我的药品含有七十种成分。”同时详述数量、轻重等处方内容了。
老师父吃惊地反问他:“你怎么知道我的处方?”
龙树回答:“药品含有诸种香气,我一嗅就知道了。”
老师父非常佩服龙树:“能听说有这种人就很不容易,何况还能跟他相遇呢!但是,他已经站在眼前,我还能珍惜自己那套贱术吗?”一想到此,就把隐身术传授给他。
不消说,龙树的确学到道术师的隐身秘方了。
这位道长也许搞错了,医学、药品的知识,跟高尚人格有所不同。反正龙树几位朋友也很快地把隐身术当做恣情纵欲的工具,为非作歹起来。
原来,这四个年轻人学会隐身术后,经常肆无忌惮进出王宫,宫中美女全都被他们强暴奸淫了。一百多天后,宫女们纷纷怀孕,只好向国王透露,央求国王免罪。国王不高兴地问道:“怎么回事呢?竟然会发生这种不吉祥的怪事,岂有此理?”立刻召集群臣商量解决。
只听一位老臣禀告:“宫里发生这种怪事,不外两种原因。一种是妖鬼作祟。另一种是用法术。如果是利用法术,只要在门上铺著细沙,自然会呈现脚迹。如果有鬼怪作祟,当然没有脚迹,不妨用咒术消灭他就行了。”
国王马上吩咐守卫们,依照老臣的指点,把细沙铺在门边。果然现出四人的脚迹了。国王一听,立刻率领数百名大力士进宫,封闭各个宫门,下令大力士拔刀向虚空乱砍一阵。
不消片刻,三位好友就被砍伤,死于非命了。
龙树亲眼看见好友们死得凄惨,死亡的恐怖笼罩全身,忍不住颤抖不已。
瞬息间,那种不曾想过的死亡,把昔日的快乐驱逐得一干二净。平时,他一直得意生命与青春,以为老、病、死跟自己毫不相干。如今,他害怕死亡会降临自己的身上了。
青春、健康无病、和生存的骄傲,见到死亡的影子,全部都软弱无力了。面对著死亡,那么,费尽青春所学来的一切知识,完全派不上用场--龙树陷入绝望的深渊,叫苦连天。
生死挣扎下出家
在《南传大藏经》的“相应部佛陀品”上,记载释尊大彻大悟以前的菩萨阶段,也有过正念思惟的历程,十分逼真又感人,在此值得一提:
“的确,人间有无限的苦恼。生、老、衰、死、再生,又不懂怎样脱离这些苦痛????那么,为何有这些老、死呢?老、死是为什么缘故呢?诸位比丘呵!当时,菩萨靠正思惟与智慧,才获得问题的解决。
因为有生,才会有老、死。老、死缘起于生也。
为什么有生呢?生起于什么缘故呢????由于有才会生、生缘起于有???由于取才出现有,有缘起于取???因为有爱,才会有取,取缘出于爱???爱缘出于受???受缘出于触???触缘出于六处???六处缘出于名色???名色缘出于识???识缘出于行???行缘出于无明。
由此看来,行缘出于无明,识缘出于行???这些全是苦蕴的集合。”
老死-生-有-取-爱-受-触-六处-名色-识-行-无明,这即是十二因缘说。
释尊知道苦恼的人生来自于生,同时明白怎样去解决这种苦恼的人生?
老死的苦恼,究竟在无明。有一股力量从生命的深渊冒出来,这股冲动形成渴爱,在现世上造业,成了一种朝向将来的生因。
怎样克服无明?等于克服苦恼的途径,也是修行佛道的目标。
无疑地,龙树眼前的情状,正面对著死亡。无底的死亡恐怖令他颤抖,逼迫他用整个生命去思索死苦的根源。与其说是思索,毋宁说是生命的呼唤,也许在呼唤他赶紧想出某种解决生命之谜的智慧。
处在生与死的绝境时,才看见龙树的直观智慧在闪耀。这是要脱离死处的智慧,这道光芒仿佛闪电般冲击在龙树的全身上下。
根据《龙树菩萨传》上说,当时,三人死了,只剩下龙树站著不动,摒息凝气,躲在国王的头部旁边。原来,国王的头侧七尺内,不许任何人进来,当然,一群大力士斩向虚空的刀锋也不能到达了。
他学来的隐身术,可以说此时真正开启了龙树的智慧。
如果他也跟三位朋友一样,在慌恐之下受制于生命的冲动,盲目地要逃出去,一定会在顷刻间,死在乱刀之下。
幸好龙树没有逃走。他身上失去求生的冲动了。
他面对死亡,一切的傲慢都消失,什么欲望、贪婪也不见了。当烦恼的狂乱平息下来时,他天生的智慧光芒开始发射出来。幸亏在这份智慧的指引下,他才能死里逃生。
然而,这份智慧不再助长他去追求享乐的生活了,它反而成了一种明智,帮他竭力去找寻死苦的根据。
龙树的身体紧缩在国王头侧的树荫下,聚集全副精力在思索。生存、死亡、时间的流动,全都从他的脑海里消失了,在这瞬间,甚至连笼罩他的死亡恐怖也溜掉了。
死苦的根据是什么?死苦缘出于何处呢?他以往那种糜烂、傲慢的生活方式、无异一种明白的解答。
那就是憧憬知识、目空一切、追求享乐的愚蠢人生观。这样委实不适合龙树的身份。
那时候,他才觉悟到欲望为苦恼的根本、各种灾祸的来源;伤身败德,全部由它而起。于是,他暗自发誓:“倘若我要得到解脱,就得拜访沙门,接受出家之法。”
当然,龙树这次觉悟到底有多深、多远,外人不太清楚。不过,他至少明白死苦的根源来自人生的渴爱。那么,若要追溯爱欲的深渊,也不得不深入过去世的业、生命底流的业,和无明的真貌。
这样一来,龙树由于这次的契机,才下决心要探究爱欲、渴爱和无明,他终于做了沙门,打算进入佛道。
那时的龙树,虽然还没有明察十二因缘,确立一套打破无明的方法,至少在他的内心里,若隐若现地浮出从老死到无明的连锁,因为他是绝顶聪明的后起之秀。
周游列国找佛经
根据天台大师的五时说,获悉释尊 对声闻弟子,在成道初期先讲《华严经》,之后才按顺序讲《阿含》、《方等》、《般若》等经,教化四十多年,最后才说出《法华经》,直到一乘圆教的开悟为止。
据说《华严经》是释尊坐在菩提树下期间,深入海印三昧的境界,用纯粹一致的形式,突然说出的真理。它好像晨曦照射著高山顶上,也似挤出的乳味,兼具圆教的内容。
不料,《华严经》未免太深奥,让人在理想的光辉下,目眩不已;好像一时无法消化乳味,引起泻肚一样。
据说声闻和缘觉的人们听了,也像聋哑一般,莫名其妙。
当年释尊刚从悟境出来,决心教化众生,先访鹿野苑的五位比丘,然后游化十六国,为了便于诱教,才讲《阿含经》。
这是渐教的初次产品,譬如阳光照射幽谷,也譬如乳味稍微发酵容易喝出的酪味。
这项内容只是小乘教的东西。
《方等》部经同时说明小乘、大乘等教,企图指示大乘教理的卓越。
所以,大家不爱小乘而仰慕大乘,在渐教里,属于中间阶段。若用阳光做譬喻,等于八点多钟的饮食时刻,若用牛奶来譬喻,无异发酵不久,稍带生苏味道。
《般若经》算是明确化的经,确立大乘真理的“空”,属于渐教的最后阶段。
有人说这部经的内容,兼备通、别两教。若用阳光做譬喻,等于上午十时左右;若用牛奶来譬喻,等于熟苏味,也如同发酵后的牛奶。《般若经》确立“空”的理论,使小乘转为大乘。
最后是《法华经》,据说释尊历经四十多年教化,调整了众生的机根,才好不容易变成法华圆教,尽量导入一乘教里。
总之,《法华经》是一部真实究竟的教理,释尊为了引入实教里,才花费四十多年说明方便权教。
《法华经》明白叙述释尊的出世本怀,也指出综合与统一的根本真理,所以,它属于纯粹的圆教。若用阳光做譬喻,乃是正午时刻,日正当中,普照大地。
若用牛奶做譬喻,无异很圆熟的醍醐味。
《涅槃经》是释尊入灭时说出来的,针对那些熟悉《法华经》的人,补述藏、通、别、圆等四教,希望他们能够回到圆教,才特地讲出这部经。
因此,龙树成了沙门,最先研究小乘佛经。不久,他前往雪山,涉猎各类大乘佛经。
根据传记上说,龙树终于放弃婆罗门的家庭,放掉富裕生活,到处行乞,来到一所山中寺庙,皈依佛门了。
他在佛塔前受戒以后,起初九十天,遍读所有三藏教义(经、律、论)。
四圣谛与十二因缘等小乘教义,对于龙树也许太轻松了,故能在很短时间内读完,他才继续找寻不同的佛经。可惜,这座佛塔里只有小乘的经典,他只好被迫到外地去找。
不久,他来到雪山,山里有一座佛塔,塔里居住一位老比丘,他送龙树摩诃衍的经典,也就是大乘教理。
话虽如此,也照样不能满足龙树的求知欲望。
据说龙树虽然背诵,受持教理文章,知道真正意思,但也不能融会贯通。
于是,他开始周游列国,找寻其他佛经。其间,他逐一驳倒外道的论师和沙门的教义。
那么,龙树到底周游各地去找什么经典呢?他读遍许多大乘佛经,也驳倒一群外道沙门,难道他还有不能融会贯通的地方吗?
门神指出增上慢
龙树在佛教里继续寻找有什么途径能够对付世人的无明,治愈人类的渴爱。人跟死亡对峙时,那股被迫体验的无明之力--怎样克服这股巨大的冲动呢?
龙树一直找寻这把对付无明的“利剑”,才要深入佛经。从小乘找到大乘--他在许多大乘佛经里没有找到自己希望的利剑。
的确,大乘把“空”的真谛弄明白,再迈向生命的内在领域。龙树从小乘的《阿含经》著手,读破大乘的《方等》、《般若》和《华严》等经典,才领会到大乘佛教的“空”。其中指出如何制御渴爱?再靠菩萨道,在现实上打破许多出自无明的烦恼。
尤其,《华严经》试图解除生命内在的无明。可是,他觉得好像一直摸不到一切无明的根柢。
如果不能克服最基本的无明,纵使打破渴爱或表面的其他无明,终究不能彻底解除人生的死苦或四苦。
那把对付根本无明的利剑,即是佛的生命本身,一定要靠释尊觉悟那套佛法。因为这套佛法也在贯穿宇宙生命的根源。
可是,在大乘佛经里,始终没有露出宇宙的根本法。
正在此时,一群外道弟子开始趁虚进来,摇动龙树的心意,变成恶魔的怂恿了。
根据《龙树菩萨传》上说,外道弟子讥讽龙树:“老师虽然贵为一切智人,到底还是佛的弟子。所谓弟子之道,就是酌量接受对方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难道你还有什么短处吗?你已经样样皆通。倘若还有一点儿不通,你就不是一切智人。”
龙树被说得哑口无言。他心里有屈辱感,突然受制于某种邪慢心了。
他暗自思量:“在全世界的教义里,途径纷杂;佛经虽然绝妙,在推理方面尚有未尽圆满的地方。现在,我何妨在这方面推演,好让后学者觉悟。只要理路不错、没有过失的话,这样做有何不可?还会有什么罪状吗?”
可见龙树的确熟读不少经典,才洞悉其中有未尽圆融的地方。
可是,他始终无意透过佛经,来请教释尊指点的核心部份,他只想靠自己的智慧来推测。在他起心动念之间,就已经受制于无明的傲慢了。在修持佛道上,他失去谦虚,那份受制于邪慢的智慧,不可能通达佛的悟境。
于事于理若不违背释尊,自以为靠本身的才智能够补充释尊的说法,光有这个企图也等于有增上慢了。
龙树想要马上实行自己的计划,自己建立一套教理与戒律,同时披上独自的衣服,显然要自立门户。
大体上虽然附属于佛法,据悉他有意稍微标新立异,因为他在暗忖:
“我要选择良辰吉时,授戒给尚不曾受过戒律的人,清扫众生的迷情。”
他授新的戒律予一群弟子,披上新衣,独自一人来到寂静所在,走进一栋水晶屋里了。
不料,他一看见这副打扮,好像在佛道修行的最后阶段,被邪慢任意摆布,被无明作用的魔鬼附在身上了。
他自立的戒律与教义,其实,早已跟佛教分道扬镳。毋宁说,外表太像佛,反而成了真正的魔。
但在《付法藏因缘传》里,也对龙树的慢心有一段描写:
且说龙树逐一降服了外道和不同学派的沙门,自称为一切智人了。
他心生骄慢,目空一切,便要从瞿昙的门进去。
忽然间,一位门神警告龙树:“你现在的智慧仍然像蚊虻。若跟如来一比,根本微不足道。
这种情状好像萤火虫比拟日月的光辉,把须弥山比做葶苈子一样。
依我看,你决不是一切智人。但是,你为何要从这道门进来呢?”
龙树的弱点被门神点破,不禁羞愧万分。
得自菩萨协助,迈向“无生忍”
依据《成唯识论》记载,所谓慢的烦恼,即是自恃甚高,以为自己比别人出色,继而轻视别人。
所以,凡是有慢心的人,纵使遇到对方颇有德行,自己也没有谦虚的心态。结果,自己在生死流转中永无休止,也会受尽苦楚。
这方面的傲慢多达七种或九种,现在不妨列举七慢。依据《俱舍论》的解说,计有下列的意思:
一、慢。目睹对方不如自己,就会自鸣得意,盛气凌人。即使事实如此,傲慢本身也不会烦恼。
二、过慢。对与自己同等的人,硬说自己胜过对方;对胜过自己的人,偏偏说对方跟自己同等。
三、慢过慢。对胜过自己的人,起相反的看法,认为自己胜过对方。
四、我慢。高估自己,自以为是。
五、增上慢。尚未证得佛法,就以为证到佛法。
六、卑慢。显然对方高过自己颇多,自以为只比对方稍差一些。
七、邪慢。显然自己没有德行,还一直以为有德行。
由此可见,龙树完全被慢心控制住。因为他读破万卷佛经,仅得到小智,就自我执著,错觉自己得悟了。
如果他自觉开悟,一直错觉自己证得佛性,还看不出摩性附身的话,结果会产生慢心,以为佛经不充实之处,可由自己来补充。
也许龙树对待其他沙门怀有慢心,难免也对释尊表现过慢与我慢,甚至陷入卑慢之中。
自视过人(我慢),陷入增上慢里;自以为证了佛的智慧,好像一切智人一样。装出有德行的样子(邪慢)。
吉人自有天相,一位大龙菩萨终于把龙树救了起来。
原来,大龙菩萨眼见龙树被慢心俘掳的情状,十分惋惜,怜悯之余,就把他带到海里,住在龙王宫。
据说大龙菩萨打开七宝的仓库,发启七宝的函文,授予诸种大乘佛经、深奥无量的妙法。
龙树阅读九十天,通晓经文的意义,他的心也深入佛经,体会了真正的利益。
大龙菩萨知道龙树的心意,问道:“你到底读完这些经典了没有?”
龙树答道:“函里的经很多,我在这儿读的经比全印度的经量多出十倍。”
大龙说:“这里放的经典到处都有,任你数也数不尽。”
于是,龙树得到诸经一箱,深深地通达无生二忍。大龙菩萨看了,才把龙树送回南印度。
另外,《付法藏因缘传》也描述这段场面--
“当时,龙树获得诸经,在佛道方面豁然了解,通晓妙义了。他理解一相,深深进入无生二忍里。”
无生忍,也叫做无生法忍。认证无生的法性,即是彻底领悟不生不灭的真性。
这方面有两种,即是人空与法空--个人的存在是空,构成个人存在的要素也是空。
那么,龙树彻底领悟的纲要到底是什么?
发现《法华经》的“根源一法”上述大龙菩萨授予龙树若干大乘佛经和无量妙法。这些经典数量比全印度的佛经多出十倍,可见龙
树当时还不曾知道的经典,也一定不在少数。
虽然,龙树满怀傲慢心,也算深入佛法的相当境界,只有一些尚未通晓的道理罢了--依据猜测,他很可能贯注全神,从所有佛经里,找寻那一些自己还不懂的法理。
那一点不外是龙树毅然走上佛道的动机--对付无明,找寻宇宙生命的根本一法。
龙树读破万卷经,终于得到一法,情状仿佛晨间的阳光消蚀了朝露,总算领悟了佛道的根本一法。
换句话说,龙树拿到那把对付根本无明的利剑了。那把宝剑藏在《法华经》里。
当他阅读《无量义经》时,曾经看过其中一句话:“无量义是从一法里生出来,这一法即是无相了。”
接著,他继续读下去,又很注意一句话:“四十多年尚未显露真实。”
真实圆教的妙义,龙树根本不懂,它却藏在《法华经》里,难怪他会聚精会神地诵读。据说他几度发出颤抖的声音,欢喜得手舞足蹈起来。
这时候,他再也不敢心存傲慢、自以为是了。他终于对释尊浩翰无垠的智慧心服口服,对于佛陀的大慈大悲感动得泪水直流了。
总之,龙树最后明白《法华经》(寿量品)的妙义,领悟了佛法的境界,那就是《法华经》明白指出的根本一法。龙树领悟可以生出无量义的宇宙最根本的法理。
龙树得到诸经一箱,其中也许包括《法华经》(二十八品)、《无量义经》和《普贤经》等开结两部经在内。因为他体会到开结两部经的奥妙,才能具足无生二忍,进入悟境。
这里所谓无生法忍,是不是指他得到妙法--领悟宇宙的根本一法,而后进入境界呢?
诚如《付法藏因缘传》上说,豁然贯通,明白一相。
恍然明白《法华经》(寿量品)的妙义吗?在这一刹那间,龙树总算懂得“一相”了。
无相不相的一相-即是《南无妙法莲华经》。
难怪龙树在自己的著作《大智度论》上写著「余经不是秘密,法华才是秘密。”
大龙菩萨知悉龙树领悟了妙法,自知再也没有东西给他了,才送他回到南印度。之后,龙树才打从心底想要弘扬佛法了。
在龙树弘扬佛法的过程里;首先,他向婆罗门的咒术挑战。
因为婆罗门习惯应用咒术,一位婆罗门为了想胜过龙树,乃禀告国王:“我有本事赢过这个比丘,大王呵,您应该好好考验我们。”
国王说:“你真是大笨蛋。龙树菩萨绝顶聪明,简直能跟日月争光,他的智慧几乎可以比拟圣者的心,你为什么不服气?不尊敬他呢?”
婆罗门回答:“大王,难道不想看他受挫的情状吗?我要用道理考考他。”
国王听了,也觉得有道理,乃吩咐龙树:“你明晨一块儿到殿里来坐一下。”
次晨,国王跟龙树一块儿坐著,那个婆罗门从后面进来,走到宫殿前,口中念念有词,只见大池塘一片宽阔清净,中央露出千朵莲华。
之后,他跃身坐在莲华上面,向龙树夸耀说:“你坐在地上跟畜生有什么不同呢?你能不能过来跟清净莲华上那位大德智人辩论抗议呢?”
此时,龙树不甘示弱,大显神通,立刻造出一只长出六根牙齿的白象。他坐在白象上走到池水上,直奔婆罗门那朵莲华座,并用象鼻把婆罗门绞紧、勾起来,向上高举,再往地面一丢,使婆罗门的腰部受到重伤了。
婆罗门向龙树鞠躬敬礼说:“我不自量力,妄想羞辱大师。恳求您同情我,让愚蠢的我能够开窍吧!”
这场神通比赛,最后是龙树大获全胜了。
高举红旗、战胜国王
龙树大力宏扬大乘大佛法,造出《优波提舍》十万首诗句,到处展开辩论。另外,他又作《壮严佛道论》五千首诗句。《大慈方便论》五千首诗句,《中论》五百首诗句,《无畏论》十万首诗句,其中包括驰名的《中论》。
根据《佛祖统记》卷五上说、《大悲论》明示不少天文、地理、制宝和制药等方法。《大庄严论》也明示一切功德的修行法门,而《大无畏论》也明示第一义的法门。
至于龙树怎样驳倒南印度国王,这段逸事很著名。
且说南印度那位国王(萨达哈姆王朝)统一各国以后,信用邪道,大力摧残佛教,竟使国内看不到佛教沙门,甚至使远近各国的百姓也纷纷被邪道同化了。
这时候,龙树心里暗忖:“树木若不把根砍掉,枝叶是不会倒下来。若不去教化国王,正道誓必不能推行。”
根据记载,该国的政治是由王家出钱,雇人保护王室,而龙树自告奋勇去应征,担任护卫队长。
他手执戟,走在队伍前,整顿行列,跟大家打成一片,率领团队;威武不严,却也能推行命令,法令不明确,士兵却很服从他。国王看了非常高兴,问道:“那位杰出的将官是那一位?”
侍者答道:“他是应征来的人,不吃公家的米粮,也不要领钱。一旦有事情,他都能服从命令,圆满处置,建立良好的典范。我不知他心里想要什么?”
又见《付法藏因缘传》记述,龙树手执红旗,走到国王前面。
因为龙树菩萨为了教化满怀邪见的国王,才特地执红旗跑到国王面前。历经七年,国王不禁好奇地问他:“走到我前面的人,到底是谁呀?”
关于国王与龙树的问答,《龙树菩萨传》与《付法藏因缘传》两者记述一样,没有离错。
国王把龙树叫过来,问道:“你是什么人?”
龙树回答:“我是一切智人。”
国王大吃一惊,问他:“一切智人,全世界只有一个人,你居然自称一切智人,到底可用什么来测验呢?”
龙树答说:“若想知道智,才要问说。”
国王心想:“自己颇有知识,也是大辩论师,即使问倒他,让他没有话说,也不足以提高自己的声望。如果敌不过他,结果会不堪设想。倘若不问他,无异自认不行。”
国王犹豫不决,才不得不问龙树。
国王问:“你知道诸天的神正在做什么吗?”
龙树答:“诸天的神正在跟阿修罗作战。”
国王听了,很困惑,有意要否定龙树的话,但又提不出证明,即使想要肯定它,自己又不明白。情况仿佛一个人的咽喉里被东西塞住,吞也不是,又吐不出来,进退两难,狼狈万分。
国王在困惑,尚未发话时,龙树又说:
“这是空话,根本不能取信于人,大王,请你稍待片刻,我会马上拿出证据来。”
话刚说完,忽见空中出现许多兵器,彼此在交锋,兵器纷纷掉到地面上了。
国王说:“矛和戈等兵器,纯粹用来作战,你怎么知道诸天跟阿修罗在交战呢?”
“你也许以为我在撒谎,还是自己实际看看比较好。”
龙树一说完话,只见阿修罗的手、脚、指头、耳、鼻等,纷纷从空中落下来。
这样一来,国王、臣民和婆罗门等,总算亲眼看到空中有诸神跟阿修罗双方交战的状况了。
于是,国王才向龙树敬礼,接受他的教化。据说宫里上万的婆罗门,也纷纷理光头发。接受佛教的具足戒了。
寂静涅槃
据说龙树活的年岁很长。《大唐西域记》上记载:
“龙猛菩萨精通医术,自己会制造长生药品,服后养生,所以,活了几百岁,面貌还不见衰老。”
《南海寄归传》也记载龙树活了几百年,相当长寿。
因为他每天早晨实践一种卫生法,那就是洗脸的灌鼻法。原来,他用水清洁嘴巴以后,再从鼻孔喝水一洗,无异龙树独特的长生术。倘若不愿通过鼻孔,由口喝下也不妨。
耆婆也使用灌鼻法,这是印度自古以来惯用的卫生法之一。此法也有益胃肠的健康。
活了好几百岁也许言过其实,然而,他愈老愈能保持年轻气概、斗志高昂,却是不净的事实。
许多书籍都记载他那套独特的医学知识。除了许多佛书,还有些医学的专业书如,《隋书》里也出现《龙树菩萨药方》、《同和香法》、《同养性方》等;另外,《西藏大藏经》的“医方明部”中,也收录龙树的著作:《治疗法一百》、《龙树论师阿婆药仪轨》等。
《司休达医录》算是古印度医学的一本外科书;其中也有些章节是龙树写的。龙树除了写过不少药学书以外,在外科方面也有若干卓越见解。
根据普东那本龙树传,发现龙树写过《瑜伽百篇》的医学书和炼金术(化学)等作品。
后来,龙树也难逃一死。关于他的死,《龙树菩萨传》跟《大唐西域记》的记载不同,但有一点一样,就是他在寿命结束时,根本是自寻死路,意指自己选择死的方式。
所谓寿终正寝,等于成全自己的生命,安静地走向自己最后的地方。
先看《龙树菩萨传》的记述--
龙树要去世前,曾向一位怀恨自己的小乘法师,问道:“你希望我在世间长生不老吗?”
对方回答:“不希望。”
龙树听了,才走进一间安静的房里,马上进入涅槃。
再看《大唐西域记》的叙述--
龙树服下自制的长寿药,也劝引正王服用,同保长寿。不料,王子开始困扰了。
王子问母亲:“我到底几时才能继承王位呢?”
王母答说:“看样子,那个日子不会来啦!这是龙树的福力所致使,因为他的药术很厉害。如果菩萨寂灭,大王也会崩殂。龙树的智慧浩翰、慈悲无垠。所以,你不妨去央求他。”
王子听了母亲的话,即登门求教龙树菩萨。
此时,龙树正在诵赞和经行。他看见王子时,问道:
“你今晚为何如危如惧跑著来呢?”
王子答说:“家母说,众生把生命看成宝贝。但是,十方三世的诸佛以前实践菩萨道时,不惜投身去救济饿虎,割下身上的肌肉去解救鸠子,甚至用身上的血去喂饥饿的药叉,他们都肯这样修行。
他们全都愿意舍身去解救众生,实践慈悲。但是。现在呢?龙树菩萨却怀著崇高的志向,期待佛果,也慈悲芸芸众生。我要求的是你的人头。如果我的本愿不错,请你垂怜,给我吧!”
龙树:“你说的不错。为了慈悲众生,应该不惜自己的生命。王子呵,你要明白,我一死,你爸爸也会共赴黄泉,这样行吗?”
只见龙树用干茅叶自刎了。王子大惊地跑回家,禀告父王事情的始末。据说国王听了,哀痛而死。
雪山童子与萨埵王子,继承尸毗王的后代。
《大智度论》上说:“好像释迦牟尼佛自己所以能够成为大医王,在于他肯解除众生的一切病苦,而不求名利,始终肯怜悯众生。”
大医王替人治病的动机,完全出于怜悯众生。
身为医生,一定要怀有大慈大悲的基本心态,真正想治好众生的身心苦恼才对。
医学当然要依据这种精神透过慈悲发挥出来,否则,等于谋杀病人一样。
如果只看病情,而不顾病人,显然不是“医学的胜利”,或“人类的胜利”。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