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現代佛教應有的傳教精神及方式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摘自《法光雜誌》第三十九期,81年12月10日出刊
  「惠敏法師,我剛才向他道喜,他是我們的新科博士,雖說是「新科」,但卻是一所有名的老大學--東京帝大。東京帝大在日本的佛學研究界和京都大學雙雄並稱,它有它自己的學派,早期的木村泰賢,到後來的宇井伯壽,再下來的中村元、平川彰,皆是此一系統培出養來的學者。
  我們今晚有幸請惠敏法師就傳教問題發言,他在日本有機會和日本新興宗教接觸,對這方面的問題,相信可以給我們「現代佛教」許多寶貴的意見。」(中略)
  惠敏法師:方才巴宙博士提出了一個翻譯佛典的問題,讓我想到傳教,可能有兩個方向應該考慮,一個是屬於自己宗教圈內的,另一個則是不同宗教信仰的圈子。這種分法,最常見於基督教的傳教工作上,對一個不是基督教的世界,他們是以"Mission",所謂「傳道」的這個觀念來進行,因為這須要培養翻譯及口譯的人才,或者培養具備語言能力及擁有當地所須技能(如醫療--等)的傳道士。可是他們對原有的基督教社會的傳教工作,則以另一個名稱"Evangelism"來稱謂,我們翻譯成「宣教」。因此,兩方面的做法是不一樣的,比方說,對一個既定的中國社會與另外一個完全不同背景、語言的社會,提到傳教問題,想一定會有不同的意義。所以方才巴教授提出的翻譯問題,確實值得注意。
  整個佛教的理論基礎,可能是根源於「法布施」的精神,這種精神演變到最後,特別是大乘佛法,把所謂的傳播分析成十種(不管是對自己或對他人),稱為「十法行」。十法行是印度瑜伽行派所歸納有關「弘法」的一種看法,他們對法的傳播注重書寫(當時印刷不發達),書寫越多,才有辦法傳播。另外,經典的供養、施他、聽法--等等都有功德。其實「聽法」是很重要的一環,因為法的活動,少了聽眾就無法進行,像今晚的座談,諸位同學若沒參加,我們五個人還談什麼?所以聽法也被列入十法行之一。
  此外,聽法之後,還要時常去讀、受持、去背,背熟後,還要為人解說,解說後,也要能經常的諷誦,然後才談到思修,這便是十法行。從「法施」到「十法行」,可以清楚地看出佛教在弘法方面的理論發展軌跡。
  其次,我們可以發現在傳教的過程中,會有一種「組織」現象的產生。從佛教史來看,即使在窮鄉僻壤也有「會」的組織,例如「維摩會」,或是以某部經典為主的某某會。而中國傳到日本,日本也有「會」的組織。除了「會」以外,還有另一個名詞稱作「講」,如「報恩講」等等;另外,於日本江戶時期就有專以富士山為信仰而形成的「富士講」。
  用「講」或「會」的組織傳教,事實上對傳教活動能有效地將佛法傳播的面擴大,進而帶動整個佛教的發展,這是一個重要的歷史事實。
  談到新興宗教,日本新興宗教的形成是有其背景,因為日本佛教寺院與信徒的關係是以「檀家制度」來維繫,這是在家信徒(施主;梵文是danapati,音譯為檀越)以家庭為單位,與寺院締結的葬儀契約制,該制度起源於江戶時代(相當於清朝),而且代代相傳直到今日的情形為多。
  一般人死後,信徒們將骨灰安置於寺院的墓地,該寺之骨灰塔(亦是以家庭為單位)安置費、葬儀的超薦供養、周年忌等之佛事供養等是寺院的主要經濟來源(每寺院平均有四百戶檀家)。此外,寺院的維修、改築、對大本山的獻金、僧侶之僧階取得費等,寺院亦可向檀家募款。
  這種制度的優點是:寺院的經濟基礎穩定,不須再辦其它活動有安定的收入。但問題是:卻亦因此造成寺院弘法活動蕭條不振,在家信徒亦因此沒有請法、求法的習慣。所以,寺院與信徒的關係只是建立於葬儀與骨灰塔的關係,這便是日本佛教被批評為「葬儀佛教」的原因。
  這是日本傳統佛教的現況,但宗教是人性中之普遍性的需求之一,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新興宗教應運而生。新興宗教沒有骨灰塔來支持經濟來源,因此需要弘法,大力的弘法才有信徒來維持它們的發展。尤其是新興宗教又強調「現世利益」,因此更能吸引信徒,譬如日蓮宗系統的新興宗教,告訴信徒唸了「南無妙法蓮華經」以後,病就能好,工作就能順利,並且用見證的方式使人信仰;所以現世利益的強調,是新興宗教的特色之一。
  另外,促成新興宗教蓬勃發展的原因,即是新興宗教「老鼠會組織」的應用。它比原來的「會」和「講」更發展出許多小組織,它告訴你拉幾個人入會就有多少功德,而且你就是那個組的小組長,然後小組的成員又成為另外小組的小組長,這種強有力的老鼠會結構,當然就成了新興宗教發展的王牌之一。
  至於未來佛教傳教的觀念,或許我們可以將弘揚佛法的工作發展出一種學問,比方說是「弘法學」。其內容可以包含:弘法史(歷史性的研究)、弘法地理學(地域性的研究)、弘法統計學(數量性的研究)、弘法理論學、弘法方法學等等。因此,我個人認為因應時代潮流,佛教或許可以考慮發展「弘法學」。
  同學問:台灣的法師既然弘法力很強,為何仍存在有新興宗教,日本新興宗教為何能夠打入台灣佛教?佛教界是否應有回應?
  惠敏法師:您問的問題確實是很需要解釋的一個問題。台灣的新興宗教成立的背景和日本不太一樣。所謂「新興宗教」至少可分為二類,第一種是在史上成立雖然很早,但一直不被官方所承認,以後才因政府法令修正而成為正式的「宗教」(新的舊宗教,如台灣的一貫道),第二種是依然以現存的宗教(如佛教等)為其基礎,但卻以新的方式與主張問世,而和其母體分離(登記為新的宗教團體),或者貌合形離(未登記為新的宗教團體)。
  在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不久,政府就發布「宗教法人令」,所以「新興宗教」正式成立環境已有四十多年的歷史。對於這個挑戰,日本的傳統佛教在「大眾弘法」上雖然比較弱,但是在組織上有其悠久的基盤。所以,仍然可以與「新興宗教」相抗。
  但是,台灣佛教真正走向正規化或弘法化, 可以說是民國三八年以後的事情,一些大陸來的法師開始從事一些弘法活動,這算是第一波。第二波則是在大專佛學社團設立以後,這些年輕知識份子出家以後亦大力進行弘法,現在較有名的一些弘法大將,幾乎都是那一波培養出來的法師。所以說,佛教在台灣真正步入弘法正軌是近幾年的事,可是新興宗教(一貫道之類)他們已有很深的底子,特別是在草根性濃厚的鄉村,這些地方佛教的力量還沒有伸展,而且台灣佛教在組織上又一直很鬆散,因此新興宗教在各地的基礎還是很穩固的。
  至於日本的新興宗教會在台灣興盛,我想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它們挾著日本文化與經濟之優勢力量。譬如說,創價學會在東南亞也很興盛,就是隨著「日本貨好,所以日本來的宗教亦好」的心理而造成的。會去信仰日本宗教的另外一個原因是過去受過日本教育的一部分人,他們喜歡與日本人接觸,讓他回憶以前的情景;這也可以說是受日本強勢文化的影響而再出現的吧?!所以我想每一國家新興宗教的興起背景並不一樣,與其社會的變化有很大的關係。
  最後提到佛教界對新興宗教是否應有反應,我個人認為適度的回應是應該要有的,假若他們對佛教的教理有所曲解,佛教界當然不能不聞不問。不過我個人也認為,佛教在面對一種辯駁的時候,教界似乎應該要有比較統一的見解方予回應,不然很容易就被--瓦解,久而久之造成人人會明哲保身,佇足旁觀,這樣對佛教也是一種傷害。當然,這與台灣佛教缺乏一個比較有力的中樞統一機構有關,因為沒有中樞機構,或者是缺乏有向心力的中樞機構,都無法整合佛教的力量一致對外,或許這也是台灣佛教界將來應該注意的課題。
  同學問:基督教徒只要受洗,即進入宗教生活,對基督教義能真正得到利益。學佛者常學佛多年還尚未能瞭解佛教的道理,如何使佛教徒能得到內明?或有次第的學習佛法?
  惠敏法師:根據我的觀察(或許只是局部性也不一定),台灣的信眾皈依以後,不光只是停留在皈依的階段,因為他還是會不斷參加一些道場所舉辦的活動。在台灣,學佛的風氣要比其他國家來的旺盛,信徒求法的精神很強。因此,我還不清楚您所提出來的問題的重點之所在。我這好像不算是回答!?
  同學又問:我的意思是佛教的經典太多,不像基督教只有一部聖經,常使得佛教徒有不知從何處下手的困擾--
  惠敏法師:因為目前學佛的模式還是這樣,你皈依以後,就是聽經嘛!大部份都是法師講什麼,你就聽什麼,不可能你皈依以後,法師就給你一部大藏經。或許你是想是否有比較簡單的作法,皈依以後,就像基督教給一本聖經。基督教只有一本聖經,是因為基督教對聖典在中世紀已經規定,不准再增加。但是佛教可不是如此,佛教隨著歷史不斷在結集;所以本身對於教典的看法,兩個宗教是不一樣的。我不曉得你想讀的是--
  同學再問:我們上阿含,覺得很有內容,所以是否可以就讀阿含就好?
  惠敏法師:這就牽涉到道場和師父的問題。譬如說某位師父,他對某某經很有研究,但他不見得對阿含有研究。佛典中很多地方真的很難懂,縱使叫信徒看阿含經,沒有老師解釋的話,好像並不是想像中那麼單純,任何人都可以接受,所以或許佛教本身應該要因應現代社會重新整理一些新的弘法教材吧!
  同學問:日本社會為什麼會形成神教辦喜事,佛教辦喪事的現象?又為什麼日本佛學研究鼎盛,卻不能影響佛教的弘法活動?
  惠敏法師:日本本來是「神佛習合」,神教和佛教是合在一起的,佛教院旁邊大都有個神社,神社是附屬於寺院的形式。明治維新以後,政府下令神佛要分離(這也有許多政治的背景,這我們不談),是因為要鞏固「明治」這個主宰的權威性;由於神道跟皇家有直接關係,因此談到「分業化」,當時似乎就不成文地約定結婚典禮由神社舉辦,此外也為婦女祈求「安胎」「安產」,或者小孩子三、五、七歲時一般人會到神社禱告,祈求小孩能夠平安長大。至於喪儀則由寺院來主辦,寺院以辦喪事為主,主要跟骨灰塔附屬於寺院有關,神社一般是沒有骨灰塔。日本也有佛教婚禮,但是不普遍,大部分是為出家眾舉行(日本出家眾可結婚)。
  第二點你問的問題,這跟他們的佛教結構有關係,因為佛教的弘法基本單位是寺院,但是日本的寺院以剛才所說的「檀家制度」就可以維時其經濟基礎,因此寺院與信眾間之說法為求法的供需關係不強。而且光做那些佛事都已經夠他們忙的了。另一方面,佛教寺院的後繼者,若是會讀書的則會走研究路線,將來當學者、教授,大多數不願意當寺院住持。他們是在大學裡面,或在學會,或在專門雜誌上發表論述,那是一般人不太容易接觸的場所,所以「研究」與「弘法」之間自然而然形成一道鴻溝;這也是結構的問題,日本佛教方面也覺得很困擾。補救的方式,就是一些媒體,例如NHK電視台有製作一些佛教入門講座,請一些學者去講,不過還只是侷限在一種知識性的傳授,宗教性很淡薄。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