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佛教经典常谈\七、维摩经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渡辺照宏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只要有无知和对生存的意欲,
  我的病也就不会好。
  只要众生有病,我就有病。
  若众生病愈,菩萨也就痊愈。
  因为菩萨的病是从大慈悲产生的。
  维摩与毗舍离
  《维摩经》是一部具戏曲风格的作品,主角是在家信徒维摩(Vimalakirtii,又称维摩诘、无垢称、净名),住在商业自由都市毗舍离。毗舍离位于恒河中游北岸,很早就有很多佛陀的信徒,思想非常先进,成为佛教革新运动的舞台。
  据说玄奘和唐朝使节王玄策都曾亲眼目睹过维摩宅第的遗迹,但他是否为真实的人物并不清楚。如果从《大集经》(《大正藏》一三.二一七上、二四〇下、三一二中下、三一三下)中也出现其名,《顶王经》(一名《善思童子经》)和《月上女经》有男子维摩与一女子的记载看来,或许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诵读《维摩经》时,可以看到一位支持颠覆既有教团的改革精神者,其鲜活的面貌。或许我们可将造部经典看作是住在毗舍离的在家信徒们所实际合力制作、传承下来的吧!
  原 典
  《维摩经》的梵语原典已散佚不存,但是从其为二、三本论书所引用的地方来看,可以想象原文的旨趣,而且可知此经在印度也曾被广为读诵。现存汉译本有以下三种,此外,也有藏译。
  一、《维摩诘经》,支谦译,222~229年左右。
  二、《维摩诘所说经》,鸠摩罗什译,406年。
  三、《说无垢称经》,玄奘译,650年。
  最古老汉译是严佛调(188年)的译本,但是现已不存。
  现存三个译本繁简有别,但是章的区分与内容并无太大的差别。其中,鸠摩罗什流畅的译本最受喜爱,自古只要提到《维摩经》,一般就是指此译本,因此就以此本来作说明。
  再者,藏译与汉译三本中的玄奘译最为一致。此外,还有发现到以中亚的死语粟特语(Sogdian)写成的译本以及于阗诏译的断片,并有人加以解读。
  序 曲
  佛陀停驻在毗舍离郊外的僧院。在此聚集了弟子八千人、菩萨三万二千人,尔时,有一名叫宝积(Ratnākara)的信徒率五百青年前来礼拜。他们都是菩萨,立志建设佛国土(理想世界),为此前来求法。佛陀说,菩萨建设佛国土应该与所化众生的根性相应,而且负责建设的菩萨,其心也必须是清净的。心若洁净,则所建设的佛国土也是洁净的。(以上是第一章<佛国土品>)
  维摩生病
  接下来的一章,说明维摩的人品。他是在家信徒,有妻子、家庭,食衣住行与一般人无异,甚至还会去各种场所,也会出入游戏场所,与赌客交往。不仅与王侯贵族交谈,也与庶民、小孩亲近。但是无论何时,都能说出与听者相应的教法,孜孜不倦地予以适切的指导。外表上看来与一般的市民无异,但实际上却已具备作为菩萨的一切资格。
  维摩生病了。与其说生病,倒不如说他故意装出生病的样子;因为菩萨会依需要示现出各种形貌。当维摩生病的传言传开时,王侯贵族、学者以及一般的市民都前往探望。维摩就藉此机会说:「就是这么一回事,肉体是极易朽坏的。」并阐扬说对我们而言,更重要的是「佛陀之身」亦即「真理之身」(法身)。他教导前来探病的客人,必须以这种「佛陀之身」为目标而精进努力。(以上是第二章<方便品>)
  佛陀的弟子们
  在病床上的维摩思念佛陀。佛陀感知到此,就想要找人去探望维摩。首先,佛陀命弟子舍利弗前往,但是他马上辞退,坦承自己曾有过的窘况——
  有一次当舍利弗坐于林中树下,入冥想时,维摩前来说:「冥想不是这样做的。身心都不出现在此现实的世界,是为冥想;灭却身心却依然能示现美妙的动作,是为冥想;不断除轮回世界之迷妄,就这样依然能进入理想的境地,是为冥想。」(译者按:原本作「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不起灭定而现威仪,是为宴坐;……不断烦恼而入涅盘,是为宴坐。」,《大正藏》一四.五三九下)
  人称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经维摩这么一说,竟无言以对。由于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所以他认为自己没有资格去探病。
  其次,佛陀指名大目犍连(Mahāmaudgalyāyana),但是他也坦承有被维摩考倒的经验。如此,十大弟子一个一个坦承各自的失败,婉拒前去探病。(以上是第三章<弟子品>)
  同样地,以弥勒为首的三位菩萨与给孤独长者,也分别说了理由,辞退不去。(以上是第四章<菩萨品>)
  两位大师的对谈
  最后,佛陀指派文殊菩萨,他无法推辞佛陀的命令,也就接受了这个任务。许多弟子和菩萨们都想听听他们的问答,所以就一起同行。文殊菩萨与维摩之间的问答构成本经的核心。
  维摩知道有人要来探病,就以神通力将家里变得空无一物,也不留侍者。除了自己所躺的一张床外,看不到任何的家具。
  维摩一看见文殊菩萨,就开口说:「难得您来,欢迎欢迎!你不来而来,不见而见,不闻而闻」。文殊菩萨答:「您说的极是,已来者不来,已去者不去,已见者不见。嗯!您的病怎么样啊?佛陀令我前来探望。」
  「文殊菩萨啊!(在这世上)只要有无知和对生存的意欲,我的病也就不会好。只要众生有病,我就有病。若众生病愈,菩萨也就痊愈。因为菩萨的病是从大慈悲产生的。」
  两人继续对答,谈家中的空无一物,生病与病人的心理等。(以上是第五章<文殊师利问疾品>)
  彼时,舍利弗发现房间里没有椅子,就开始担心「菩萨和弟子们要坐在哪里好呢?」维摩见此,问舍利弗:「你是为求法而来?或者是为找椅子而来?」于是就开始开示何谓求法。之后,从须弥相(merunimitta)佛国土中取来三万二千把椅子。这些都是高几万公里的大椅子,但是摆在方丈的室内,仍然绰绰有余。菩萨们快乐地坐下,弟子们得到帮助后终于也登上高座。
  维摩对目瞪口呆的舍利弗等,开示「不思议的自在力」。佛陀和菩萨超越了空间与时间的大小,而且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化身成任何形貌。(以上是第六章<不思议品>)
  接着,话题转到众生(一切生物)。菩萨是如何看待众生的呢?维摩主张,不可以认为众生是固定不变的。他提到许多的譬喻,如映现在水中的月影、虚幻的人影、映现在镜中的形貌、阳炎、谷响、空中的云彩、水花、水泡、芭蕉心、闪电等。简言之,一定要打破实体的观念。正因为如此,菩萨不执于众生,而能够以慈爱慈悲来指导他们。救济是真切的,但心必须始终保持冷静。
  文殊菩萨继续问维摩,话题转到万物以无住为本这个主题。
  此时,一位住在维摩屋内的天女出来散花;落到菩萨身上的花随即掉到地上,但落到弟子们身上的花却附在他们身上掉不下来。接着是惊慌的舍利弗与天女间的问答。拘泥于男女以及迷悟之区别的舍利弗,与超越一切差别的天女之间的言语交锋,最后达成了「就因为不悟,所以才是悟」的反论。(以上是第七章<观众生品>)
  之后,又是维摩与文殊菩萨之间的问答。话题转到如何实践佛陀的教法。维摩断言「非道之道」(非道)才是菩萨道。小乘佛教修行的目标是否定贪、瞋、痴,但毋宁要在这些烦恼中,才会有觉悟的契机,不是吗?就好比莲花开在泥沼中,而非干燥的土地上。即正因烦恼多,才能达到洁净的境地。
  菩萨之母是「智慧的完成」(般若波罗蜜多),父是「方便善巧」。以「对法的喜悦」为妻,「慈爱」与「哀悯」是女儿,「法」以及「(绝对与现实的)二重真理」是儿子。(以上是第八章<佛道品>)
  入不二之门
  至此一直和文殊菩萨对谈的维摩,现在将发言的机会让给在场的菩萨们,希望他们谈谈有关入「不二」法门的问题。「不二」也可说是「对立的统一」。对此,第一个菩萨说。
  「生灭是二。不生者不灭。确信不生法(无生法忍)是入不二之法门」。接着,其它菩萨就各种对立说不二,如「我与我所拥有者」、「染污与清净」、「散漫与沉稳」。之后,大家问文殊菩萨的意见,文殊菩萨说:「大家所说的都很好,但都只是「二」。言而不言,语而不语,说而不说,此为入不二。」
  如此说了之后,文殊菩萨征求维摩的意见,维摩则保持沉默,不发一语。文殊菩萨赞美说:「这才是真正的不二法门。」(以上是第九章<入不二法门品>)
  远来之客
  讨论「入不二法门」时,达到了最高潮,此时,舍利弗又开始担心俗事。他想已经到了午饭时间,中餐应该怎么解决呢?维摩知道他的心事后,就指责他说:「你是想要吃饭,还是想要闻法呢?」但维摩还是想办法要从他方佛国土取来上好佳肴,于是就有菩萨们从名为「散发一切香」(众香)的佛国土将它带来。那些菩萨说,在彼佛国土中,佛陀只是放香,不需要言语说法,大家只是借着闻香,就可完成修行。
  对于从那个佛国土来的菩萨们所问的问题,维摩解释说:「在我们的国土中,因为众生不懂道理,所以必须要为他们解说地狱、畜生、饿鬼等趣,一一教导何谓善、何谓恶。」从他方佛国土而来的菩萨们闻此,深表同情地说:「真是辛苦。」维摩回答说:「正因为教化工作困难,在此佛国土,释迦牟尼佛和菩萨们的努力才有意义。」所有菩萨听到后,都非常赞叹。(以上是第十章<香积佛品>)
  维摩的真面目
  场景再度拉回到最初的僧院。突然一切都变得金光闪耀,维摩带领大家一起前来。从他方佛国土来的菩萨们也随行,在听闻释迦牟尼佛的说法后,满心欢喜地回到原来的国土。(以上是第十一章<菩萨行品>)
  佛陀向维摩问道:「如何见佛陀?」维摩回答说:「不见佛陀即是见。不应视佛陀为曾经存在、现在存在、将来存在者。」佛陀是绝对者,绝对者不会是感觉与思惟的对象。
  听到佛陀与维摩之间的问答,舍利弗愈来愈感到惊讶,心想维摩究竟是何许人也。因此,佛陀就说出了维摩的真面目。
  有一佛国土名妙喜(Abhirati),彼处有佛名阿□(Aksob-hya,无动)佛。那是洁净的佛国土,维摩就是特别从那里到此娑婆世界来救度众生的。
  释迦牟尼佛周遭的人们想要看看那妙喜佛国土。于是,维摩顺应他们的请求,而轻轻地将整个妙喜佛国土放在一只手上,展示在众人面前。(以上是第十二章<见阿□佛品>)
  落 幕
  本经主要的部分就此结束。接着,佛陀以往昔因缘来回答帝释天的问题。从前在药王(Bhaisaja-rāja)如来佛陀时,有一位叫做月盖(Soma-Chattra)的王子,他听说在一切供养当中,「法供养」最为殊胜后,就开始听闻佛法并身体力行,进而教导他人如何实践。结果,月盖王子在很久以后,也成为佛陀。那位王子就是今日的我——释迦牟尼佛。比起提供佛陀与其弟子衣食住等形质上的供养,「法供养」远比它要殊胜,这就是《维摩经》的思想。(以上是第十三章<法供养品>)
  最后一章在劝导要保存、读诵并推广此经典后,总结全经。(以上是第十四章<嘱累品>)
  《维摩经》的影响
  因为本经典的内容与《般若经》有许多共通点,所以在印度常为中观派学者所引用。汉译一出,立刻获得回响。从四世纪左右开始,就受到谢灵运等诗人的重枧。五世纪时,鸠摩罗什的译本完成后,几乎没有文人雅士不知道《维摩经》。即使在现代,梅兰芳还以「天上散花」为题,上演此经典的场景。
  在日本,这部经典也是最早为人所知的佛典之一。据称圣德太子曾作《维摩义疏》,而飞鸟时代学僧的研究在奈良时代以后也一直持续;镰仓时期,凝然作有注释。本经也极受禅者的好评。明治、大正、昭和时代,追求佛教新指导精神的人士中有许多人雅好《维摩经》。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