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佛教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教乃教书,育乃育人;教育是教书育人。现代佛学教育,在总体上看学院林立;在表面上看,气势不凡;在内容上看,水平不高,程度堪忧。只有表面文章,没有内在的实际;只有总体上的多,而没有内在的精,根本经不起实践的考验,就这样的现时情况,还要出人才,出匠器,真乃空中楼阁,海市蜃楼。
  一、现代中国佛教院校的情况
  (现代一词的时限是从1980年以来,因佛教院校在文革期间全数被关,直到80年才得以恢复,这样,我就从此时开始说起。)
  现代中国的佛学院(高、中、低)不下三、四十所,中级以上的就有一、二十所,此中有中国佛学院,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天宁佛学院,宝华山律学院,甘肃省佛学院,福建省佛学院,闽南佛学院,峨眉山佛学院,五台山尼众佛学院,普陀山佛学院,哈尔滨极乐寺佛学院,云门佛学院,江西佛学院,江西尼众佛学院,九华山佛学院,重庆佛学院,湖南省佛学院,四川省佛学院,四川尼众佛学院,上海佛学院,河北省佛学院,岭东佛学院,宁海慈云佛学苑,天台山佛学院,等等。要罗列的佛学院,可能还不只这些,可就现代来说,这些佛学院都算是有些模样的。如:
  中国佛学院,可说是中国佛教的最高学府,现代佛学的圣殿,但因师资不足,资金缺乏,也是无法让圣殿发光。
  闽南佛学院,现代佛教教育的重镇,自1925年创办以来,人才可以说是辈出,可是,在师资与资金都不缺少的情况下,还存在着师资队伍素质不高,佛学教学水平的不足,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不够,业务能力较差的情况。
  福建佛学院,在已故的妙湛大和尚,圆拙律师的关怀下,已经成长成为一所比较正统的佛教院校,可是,师资与资金都不足,教学水平自然无法提高。
  普陀山佛学院,自成立以来,虽在妙善大和尚的支持和领导下,已经初具规模,但师资严重不足,生源不够。
  如上四所学院的简介,可以看到现代佛学院的一些现状。从此,就让我来发表一些愚见吧!
  二、佛教教育、教学
  1、佛之教育:
  台湾台北华梵学院院长晓云法师有一本《觉之教育》,其认为佛教的教育是觉的教育,我很赞同这样的提法,并且我更认为,觉之教育并不是佛教所独有的,现代社会教育也是讲究这一点的,即启发式教育,让学生能自己去领悟,去思考,去解决问题。柏拉图说:教育的目的是使人通过“认识你自己”趋向那绝对的善。蒋梦麟说:“教育如果不能启发一个人的理想、希望和意志,单单强调学生的兴趣,那是舍本逐末的办法。”
  佛在二千五百年前就利用这样的方法去教育他的弟子,而在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我们这些佛子还没有学会这种教育的方法,实在是令人悲哀的事情!
  佛经当中随处可见佛的教育事迹,如:
  A、《楞严经》中,佛问阿难“心”在何处,便有阿难的“七处诤心”,使阿难真的摸不着头脑,不知心在何处。要让有些人看来,佛很无聊,为什么不直接的告诉阿难,让自己的表弟如此难堪!也有人可能会说:“佛很逗,什么事都要难为别人一下,”可是,就会有一种申明大义的人,说佛如此英明,能让阿难体悟真心,发明智慧,确实的了知楞严大定的意义。
  B、《妙法莲华经》中的三周说法,佛为度有缘,而以不同的方式方法说法。第一周,度上根利众,佛就法体而直说诸法实相,十如之理;开三乘之权,使其了悟一乘之实。此时只有大智舍利弗一人解悟授记,即《法华》‘方便品’中所谈。第二周,譬说周,乃佛对法说周不悟之中根者,更做三车一车之说。初许三车是施权,后赐一车是显实,使之了悟一乘之理。第三周,乃佛为不能了解上述二周之下根者,说其宿世为大智胜佛下之一乘机种,使彼等了悟宿世久远之机缘而得悟,此便是宿世因缘周。佛陀在此不厌其烦的用这么多的方法去度众生,真是悲心可视呀!
  C、《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据‘入法界品’载,善财童子遍求法门要义,初参文殊师利菩萨,复游行南方,先参德云比丘,次第辗转指示,终参普贤菩萨,即得一切佛刹微尘数三昧门。善财如是历一百十城,参五十三位善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就如现代所说的开放式教育一样,而这种教育方式在佛陀时代就已经实行了。
  三个例子,可知佛教在教育方面的成就。佛陀是大智大勇之才,所以可如意说法教,在教学中,有着高超的技能,能让成千上万的众生以“一音闻法,随类而得解”,这才是真教实育啊!
  2、佛教教学;
  佛教的教学工作是无处不在的,所谓佛教的教就是教学的教,即用佛法的广大深理去教育无边的苦难众生,让苦难的众生能学佛法,能体悟到佛法,更能证佛之正觉法性。
  佛陀自转法轮以来,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中,佛教就是以学院的教学方式来弘传的。在印度有竹林精舍,给孤独园,以及世界历史上最早的学院,可能也是最大的学院──那烂陀寺。
  那烂陀寺分八大院,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所载,本寺为七世纪时印度第一大寺,僧徒常达万人,修学大乘及小乘十八部,吠陀、因明、声明、医方、术数等。盖本寺初期为唯识学派之中心,其后演变为密教之中心。大乘有宗著名的论师,如护法,德慧,护月,坚慧,光友,胜友,智月,戒贤,智光等人都曾先后在此讲学,担任本寺住持。
  佛法初传中国,多数弘法活动是以讲经说法为主的教学式传播。现存于云南的上座部寺院还保留着学校的功能,寺中的出家人即是教学者。历史上有很多记载,文人骚客都在寺院中有初学的过程,到了明朝,便有了讲寺的出现,直至民国年间,中土兴起办学之风,就有了闽南佛学院,支那内学院,武昌佛学院等。关于寺院教学最明显的即藏地的诸大寺,每个大寺中都有自己的学院,学员都有上万人或几千人,并有辩经的地方,有正规的学制,有统一的教材,教学工作很成功。
  三、佛教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现代)
  近期或是近年来,一直听到的,看到的以及我所想的,都是佛教教育。一个困扰着中国佛教的大题目,也是当今佛教的大难题!有不少教内大德、长老、法师和教外的专家学者,这些有识之士,饱读之士,纷纷润笔挥墨,为中国佛教教育献计献策。有曰:“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这么多的教内教外的人士,没有一个臭皮匠,个个都是诸葛亮。但这些诸葛亮都是文字的,嘴巴上的,没有一个象臭皮匠那样实践出真知的!这也许是时代的“英雄”,只说不做的吧!
  有人有理想中的佛教教育,可是,为什么不把自己的理想现实化呢?每日不甘默默的本职工作,到处开会、讲经。当然,有理想是好的,开会、讲经也是提高个人的自身水平和自身价值。然而,本职工作都不去认真的做好,那理想不是妄想吗?那开会不是混吗?其他的也就不需说了!记得“理想者”讲课时与学生漫谈,是真的“漫谈”,漫无边际的瞎谈,并不是以启发式的方法来谈论专题性问题。这样学生上课确实很轻松,可是学生得到了什么呢?做为法师的又给与了他们什么呢?理想化的东西是不可取的,应该把所想的实践于自我的本职工作中,让学生,让自己都能得到受益,这样才有说话的权利,如果空谈大家都会!甚至有的佛教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根本没有方法,就是一位“鸭工”,只会灌输,不知让学生消化;语言生硬,没有吸引力;动作死板,没有灵活性;上课只有理论的表述,没有实践的论证,不能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等等。
  不过,近来有不少让学生去学习中参与实践的说法,如禅修,念佛等。可是,在这些言论中,我感到理论是好的,但不合乎实际,就现在的佛学院来说,北京中国佛学院有禅修课吗?据我了解没有。闽南佛学院有,可如同虚设,没有达到禅修的目的,反而却起了反作用。主要的问题是没有上下一致,有特殊,有不同,思想也是不一,故没有成效。另外,禅修没有指导也是问题,但这不是根本问题,古来的大德哪个有专人指导,不都是自己体悟的吗?难道我们就与其不同吗?所以,在实践课上是不应该找什么客观原因的,修行就要当下就是,才可以有成就。
  现在闽院学生的学习时间是十分紧张的,根本没有什么闲暇时间,复习时间都没有,那还有禅修的时间呢?闽院在整体安排上,可以说是比较完善,但其内容设置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现在就应解决的问题是怎样让学院式与丛林式的优点存在于现有的基础上。丛林的优点是重修重行,而学院则重学重教,从此中可以看到两种行式的不同,但应该是没有根本上的不同,因为所要达到的目的都是一个──成就。只是学的过程有些不同,可是我们可以用其长补其短,这一点在天台宗的教观双运里,早就有明确的说明了。
  四、说 明
  我认为现在佛教教育应从三方面去整治:
  1、教育管理层的改革;
  首先,教育工作的好坏,大部分的关系是在于教育管理层的好坏。一个有思想,有能力,有理念的教育管理层,绝对能办好佛教教育工作,这是我坚信的。现在佛学院管理人员的素质跟不上,没有教育理念,没有教学思想,更缺乏管理教学工作的能力!有的根本没有教育经验或没有对教育工作的热心,只是过日为生而已!这样的管理人员能办好教育吗?有的思想观念十分陈旧,认为自己的思维都是正确的,没有倾听意见的心情,以老为本。如此的管理人员能够让佛教教育辉煌吗?还有的管理人员,真的没有做管理工作的能力,就算有思想、有理念也没有那份能力去实现它。这样的佛教教育管理人员,怎能做好佛教教育的管理工作呢?
  2、 教育工作者;
  佛教的教育工作者以法师为主,在家的学佛研究者为辅及一些社会课老师组成的教育工作的队伍。(在此,我主要以法师来说。)
  出家的法师,在佛教教育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是普遍的只有教而没有育,即只有教书上课的工作,而没有育人的过程。这样,只不过是一个教书匠而已,并不能称为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教育者,必须要对受教育者负责,只对书本用功,而不对受教育者负责,不能说是一个真正的或是成功的教育者。出家人有信仰,因为这个信仰而剃披出家,如果在教育工作中没有让受教育者的信仰加强而是相反的减少了,或是没有了信仰,那就是失败,就是误人子弟呀!更严重的是误了这些佛子的成就,那可是罪无以赎呀!所以,作为教育者,应该有教书育人的根本知识,还要有师表,即为师之表,这样才能有教书育人之说。
  教育者应该有教育心理学的知识,这样才能观察到教育的成效如何,没有心理学的知识,不能说是一个完整的教育者。佛教教育心理学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心理学,作为佛教教育者,应该好好学习佛的教育心理学,即“观机逗教”四字心理学的核心说,这四字看上去简单,实际应用确是不容易,只有在长期的工作中积极的锻炼,认真的观察学习,才能真正应用自如。
  作为一个教育者,他应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教育者的心理素质是提高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是培养学生成才的可靠保证。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心理素质有显现的作用和隐性的作用。所谓显现的作用,是说教育者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所谓隐性的作用,是说教育者具备的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种影响是其他任何教育手段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
  3、受教育者;
  我在教学工作中,常常反对一种现象,即学生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故,教育者就连讽带刺的批评,不尊重学生的人格,甚至言辞激烈武力加之,这样的教育者怎能让受教育者接受呢?受教育者不能接受教育者,那又怎能让受教育者接受教育者的教育呢?学生本来就是一张白纸,教育者是艺术家,怎么画就是方法的问题了。我们既然是教育者,就应该允许受教育者犯错,如若不然,还要受我们的教育做什么?我们这些还可以称得上是教育者吗?
  学生有学生的个性心理,有强有弱,有中性的,还有更复杂的。这样的心理在教育工作上是真的很难做好的,但是,这些工作才是教育的重点所在。对学生的教育是要以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建立自我的人生观、世界观,要培养受教育者的意志力和个人的潜能。做到了这些,才是真正的教育工作。教育的中心人物就是学生(受教育者),教育工作的成就就是学生的成就,教育工作的失败也可能就是学生生命的结束!
  五、结 语
  最后,就向所有能为佛教教育献身的人们表示敬意!让佛教教育与教学事业早日完善!有了你们,佛教才能发展;有了你们,佛法才能流传于世;就是有了你们,佛的伟大事业才能光芒四射!

  (水镜山人)


  注释:

  1、此段选自李伯黍、燕国材主编的《教育心理学》1999年第八次印刷版,第400—401页。
  2、图—1:
  A、教育机智
  教育者的心理素质
  B、教育能力
  1、 组织教学的能力
  2、 语言表达的能力
  3、 了解学生的能力
  4、 独立创造的能力
  5、 实际操作的能力
  6、 适应新情境的能力
  C、人格特点
  1、正确的动机
  2、浓厚的兴趣
  3、 热烈的情感
  4、 坚强的意志
  5、 良好的性格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