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的演变
寺院的演变
王寿云
佛教寺院的文物古迹,是一种从事宗教信仰活动的场所。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佛教的“寺院”二字,往往是连贯在一起加以称呼的。它是佛教僧团大家(僧侣)修学佛法,用功办道,以及安居生活的场昕。在印度,寺院则称为“僧伽蓝摩”(简称为“伽蓝”),意谓大家僧侣共住的园林,它一般是由国王、大臣、富翁、长者等发心施舍(布施)给树厂、露天宿息的此丘僧团居住的。相传,佛教最初的僧园——陀竹园(一称“竹林精舍”),是频婆娑罗王供给的,此为最初的佛教寺院。在佛经中常提到的“只树给孤独园”简称只园精舍(一称“只桓精舍”),是佛陀时代的一个大伽蓝,它是须达多长者为佛陀及佛教僧团而建的,供佾家精修梵行之用,于是“伽蓝”便成为今天佛寺的代名词了。此外,在印度早期佛教中,还有一种是“阿兰若”处,意谓空闲之处,是单独僧人,或二、三个僧人建筑的小屋,它也是僧侣居住修道的生活场所。
佛教的寺院的“寺”之名称,远在汉代的时候,它是我国朝廷所属的宫署,当时在汉代(公元二十五年后)设有鸿胪寺,为接待四方宾客之用。永平十年二八七),印度高僧摄摩剩、竺法兰以白马载佛经和释迦牟尼佛像来华,到洛阳后,汉明帚对这二位印度高僧极为尊重,亲自接待,并将他们安置在鸿胪寺,以贵宾加以招待。随后,汉明帚郎敕命在洛阳城西修建僧院,供二位高僧居住。为了纪念白马不远万里驮经之功,便将这座僧院命名为“白马寺”。以后,凡是西域等地外来的僧侣都招待于白马寺,摄摩腾和竺法兰二位高佾长期禅居于白马寺内译经传教,示寂后也葬于寺内。白马寺由是成为中国佛教早期传播和弘传活动中心,被后来的佛门信徒崇称为佛教“祖庭”。于是鸿胪寺的“寺”也成为中国佛教僧院的一般泛称。
北魏太武帚始光元年(四二四)修建的僧舍,曾一度被称为招提(梵语的音译),作为僧人居住之昕。我国从南北朝开始,人们都把寺院称为“伽蓝”,‘洛阳伽蓝记’一书则专门记载洛阳伽蓝盛衰情况。由于“伽蓝”可以接纳远道而来的僧人,所以,又称它为“十方僧物”,又其犹如树林丛骤,故亦称为“丛林”。早期佛教寺院平面布局,一般是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建筑:前有寺门,门内建塔,塔后建有佛殿,塔在佛教中的位置却占以主体的,也是全寺的中心所在,它一般位于寺的中央,这种伽蓝的配置称之为“塔院”,这是受印度佛寺影响的。在这个时期还有另外一种佛寺,它是由贵族和富人施舍现成的住室为寺,因此许多佛寺原来就是一所许多院落的住宅。其特点是“以前厅为佛殿,后室为讲堂”,将院落形的住宅与佛寺融为一体,佛寺内建有许多楼阁以及花园等,这种形式则已是具有中国色彩的佛教建筑形式了。由于这些历史原因,中国汉族地区的佛教寺院,在近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基本上是采取了中国传统的住宅院落形式作为寺院的布局。
隋朝大业年间二八O五—六一八),隋炀帝又令全国所有的寺院玫为“道场”之名称。至唐朝以后,才将佛教道场更新称为寺,这一名称一直延用至今天。‘法苑珠林’说:“佛寺亦称道场,寺有多名,或名道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寺总称为道场,而“院”则归属于寺内的某一部份的建筑形式而存在的,原来中国的古代建筑,特别是府第和住宅是用一个一个院落组织起来的,特别是大的佛寺,更体现了这一特点。这种院落式的佛寺布局,现在全国各处都可以看到,一般从山门起,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每隔一定的距离便布置一座殿宇,周围用廊屋或楼阁等建筑将它的围绕起来,构成一座规模齐全的寺院。
然而,作为道场而言:凡是以弘法利生、广行佛事、传戒说法、绍降佛种、续佛慧命的场所都可以称之为“道场”的,作为佛寺而言,是出家修行的清净众人所聚居之处,义是生殖道芽圣果以续佛慧命之所在,均称为佛寺。以后,历朝帝王热心佛事,因此,他们又在各地赐建道场,供出家僧众修习安居,寺院规模逐渐宏伟。人们在区别和对寺院归称上,按习惯将男性比丘佾居住的地方称为“寺”,将女家此丘尼居住的场所称为“庵”,以加区别。但是,在我国广东等地的“庵”、“堂”等佛寺,并非都是女众居住的,有的还有大僧此丘居住的。在我国福建等地,那些奉佛茹素的斋姑,则在小佛堂中带发修行。
佛教发展到唐朝,佛寺的布局形式逐渐地发展,成为南边建佛塔,北边建佛殿,周围绕以门廊等以庭院为单元的建筑群。形成了中国寺院的基本形式,这个时期的伽蓝配置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供奉佛像的佛殿已逐渐成为寺院的主体,塔尽管是佛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但已不是佛寺中的主要建筑,不再位于寺院的中心,有一些寺院已开始在寺旁建塔,另成塔院。入末以后,特别是清朝,佛教整体的寺院,在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上,从山门(或天王殿)起,一般为五进,它每隔一定的距离,布置一座殴堂,四围对称,并用廊屋或楼阁将它围绕起来,成为较完整的一座佛教寺院,我们在下文中还要介绍到它。
唐末以前,漠地僧人建立佛教寺院,一般是不太受政府限制的。以后,随着佛教纵济利益开始同封建帝王的利益上发生冲突,于是国家宁对佛教进行了相应的控制,并儿还规定新建寺院要向政府申请,得到批准方叮兴建。甚至有些佛教寺院的名称等,也要政府颁发。到了元朝,皇帝又开始将佛教寺院分成“禅”、“教”、“律”等三种体系,进行必要的管理。于是,我国佛教形成了以宗派门户各自修行为主的寺院形式在社会上存在。明清以后,一直延至到近代民国年间。全国各大寺院都以禅寺为主,特别是清末明初,禅宗与净土宗结合,寺院逐渐变成了禅净双修的道场,其它的宗派寺院则存其名而无实丁。于是,近世佛教又形成了从大寺院派生的“下院”或“子孙”小庙。这些小寺院(庙)多以依赖十方丛林的法脉续延和门庭相续,他们都是以师徒相称的。
从近世伽蓝配置来看,它有:
一、供奉佛、菩萨的佛殿,如大雄宝殿、毗卢殿、药师殿、三圣殿、弥勒殿、搂引殿、大悲殿、韦殿、伽蓝殿等,其名称主要是依殿小所供奉的佛、菩萨像而定。
二、供奉佛舍利、经典的殿堂,如舍利殿、藏经楼(阎)、转轮殿等。
三、供奉祖师的殿堂,如开山堂、祖师殿、影堂、罗汉堂等。
四、供讲经皈戒修学的殿堂,有法堂、禅堂、念佛堂、学戒堂、云水堂等。
五、供生活和待宾的,有斋堂(五观堂)、客堂、上客堂、方丈寮、僧寮、延寿堂等。
上述殿堂中有宗教性的建筑,如山门、天王殿、佛殿、法堂等,建在寺院南北中轴线上,其余的殿堂则散落在各处,并作对此,形成宏观的一座佛寺。
在近世,我国广东等地也出现家庭性质的精舍,住家敷位,若按律修持,倒也颇合佛教制度。“精舍”是指精进修行者所居之处,也表示佛音演化的场所。在我国汉代儒者教授其学生的地方,也称“精舍”。它是有别于佛门中所称为是行者修行的精舍。佛教精舍的起源,始于佛陀时代的印度,当时,给孤独长者将买得只多太子的园林奉献给佛教僧团——佛陀,作为佛陀说法度众的场昕,所以,在佛经中,将此称为“只园精舍”。
另外,在佛教中还存在住山洞修行的,或为茅蓬,它属于比丘佾人在山林旷野无人之处,以简单的建筑材料,而建成的简陋遮风避雨的住所。自耕自食地行精进苦行,犹如佛经中听言的“阿兰若”处,人们称其为“茅蓬”。然而非“茅蓬”均为简陋之处,五台山的“广济茅蓬”则为十方大丛林,竟然是一座完整的佛寺。
在现存的中国佛寺中,较著名的古佛寺有洛阳白马寺,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大同华严寺,蓟县独乐寺,宁波保国寺,河北正定龙兴寺,广州光孝寺、六榕寺,山西洪洞趟城广胜寺,杭州灵隐寺、净慈寺,上海龙华古寺、静安寺。以及天台宗发祥地的天台山国清寺,净土宗发祥地的山西郊城玄中寺,三论宗发祥地的南京摄山栖霞寺,慈恩宗发祥地的西安慈恩寺,禅宗发祥地的河南嵩山少林寺,广东韶关曲江曹溪南华寺。此外,还有中国佛教圣地,国际著名的“四大菩萨道场”的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峨嵋山普贤菩萨道场,九华山地藏王菩萨的道场等各大佛寺,以及弥勒菩萨显化的奉化雪宝山,迦叶尊者显化的云南鸡足山等,都是佛教著名的道场和寺院。
若按宗属来区别佛寺,在我国现在大致可以分为讲寺,它属于天台宗,如天台山的国清讲寺,高明讲寺,以及南京的鸡鸣讲寺等;属于禅宗的禅寺,如武汉归元禅寺,宝通禅寺,上海玉佛禅寺,以及杭州云林禅寺(灵隐寺)等;属于净土宗的净寺,如南京三昧净寺,苏州灵岩山寺,上海龙华古寺等;属于律宗的律寺,如苏州西园戒幢律寺,南京宝华山隆昌律寺,古林律寺,妙语律寺,杭州昭庆律寺等;属于密宗的密寺,如上海静安古寺,长安兴教寺等。
总之,佛敦寺院既是佛门僧人居住生活,以及宗教活动和修行之场昕,同时又是佛教信徒朝礼、诵经、坐禅、修学佛法的宗教活动和开放场所,也是人民群众旅游参观的名胜古迹,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地方。
原载《内明》第270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