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牟子《理惑论》的三教关系
试论牟子《理惑论》的三教关系
常耘
从儒释道三教关系史来看三教关系,自佛教从印度传来中国就与儒道二教不断的产生磨擦和融合。而牟子站在佛教的立场著述《理惑论》,解答世人对佛教的疑惑,提倡三教一致论,拉开了三教关系的先河,奠定了佛教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地位。这些无不体现出牟子《理惑论》的价值所在。
两汉之际儒家和道教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两大主干。佛教传入中国后虽然后来逐渐受到统治者的信任和推崇,但一直取代不了儒家在政治者心中的地位。佛教在两汉时还处在萌芽时期,还站不稳脚根,更谈不上传播与发展了。故这个时期佛教在做传播工作时,利用当时流行于社会的儒家和道教的词语来解释佛教教义;同时用佛教的思想与儒道的思想进行比附,以至取得一致。这就是牟子《理惑论》最提出的三教一致论的中国佛教。全文除去序和跋共三十七篇,文章采用问答方式,牟子站在佛教的立场解答当时社会对佛教的疑问。
1.佛教与儒家的融合
两汉时期统治者对中国传统思想采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至此,儒家在中国社会成为了主导思想。佛教在传入中国初,为了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不得不与儒家的思想进行迎合,也只有与儒家思想的迎合,佛教才能得到正常的传播与发展。这样的例子在牟子《理惑论》中随处可见,如他在解释佛时说:“佛者,谥号也。犹名三皇神,五帝圣也。佛乃道德之元祖,神明之宗绪。佛之言觉也,恍惚变化,分身散体,或存或亡,能小能大,能圆能方,能老能少,能隐能彰,蹈火不烧,履刃不伤,在污不染,在祸无殃,欲行则飞,生则扬光,故号为佛也。”佛是谥号,就好像中国的三皇、五帝,道教的“至人”、“真人”一样没有什么不同。牟子一边是推崇儒家的三皇、五帝来比附佛陀,一边又与道教的神仙来解释佛,认为佛能够“蹈火不烧,履刃不伤,欲行则飞,坐则扬光。”以此来说明佛教与儒道是一致,不二的。
儒家的伦理纲常,也就是当时的社会伦理纲常,人人尊之,人人守之。在很大程度上佛教伦理方面受到儒家的攻击,成为当时儒佛不和的焦点,佛教还是采取迎合儒家的态度。值得一提的是,佛教利用儒家的思想来为自己辩护。儒家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曾子临没,‘启予足,启予手’。今沙门剃头,何其违圣人语,不合孝子之道也。”对此,牟子是这样回答的:“孔子曰:可与适道,未可与权。所谓时宜施者也。且《孝经》曰:先王有至德要道,而泰伯短发文身,自从吴越之俗,违於身体发肤主义。然孔子称之 ‘其可谓至德矣’,仲尼不以其短发毁之也。由是而观,苟有大德,不拘於小。沙门捐家财,弃妻子,不听音,不视色,可谓让之至也,何违圣语不合孝乎!豫让吞炭漆身,聂政面自刑,伯姬蹈火,高行截容,君子以为勇而有义,不闻讥其自毁没也。沙门剃除须发,而比之於四人,不已远乎!”
牟子说圣贤之人,不仁不智,怎么可以树德。他又举例说:从前齐人乘船渡江,其父落水,其子将父亲的头朝下,使水从口中倒出,父亲得以生存。头颠倒,是非常大的不孝,然而父亲得到了生命;如果拱手修儒家孝子之伦常,那么其父死于水中。牟子认为“苟有大德,不拘於小”。沙门捐家财,弃妻子,不听五音,不视五色,是不违背圣贤之道,不违背儒家之孝。沙门剃除须发是为了成就更大的道业——佛果,而不拘泥于剃除须发的小节。佛教认为一人成佛,父母兄弟皆可解脱得道,所以,出家剃除须发乃是大孝也。
佛教与儒家融合的地方大部分是伦理纲常方面为多,也是儒家不容佛教在中国发展的理由,而佛教不得不与儒家融合,原因是儒家的思想在中国社会民间中根深蒂固,形成一时的定局。佛教不但利用儒家的思想语言来解释佛教,认为佛教的思想与儒家的思想是一致的,同时还得用儒家现有的材料来反驳儒家对佛教的置疑。
2。对道教的批判
儒家的思想是中国思想的正统,而道教在最初形成时就与儒家的思想有意的靠近、融合,以此形成强有力的力量来打击外来的佛教,认为佛教是违背了中国的伦理纲常,与中国社会民俗生活习惯格格不入。此时的佛教也不甘示弱,在社会作用,教理教义等等方面驳斥道教。
牟子在《理惑论》中、一方面认为,佛教的思想与道教的思想还是一致无二的,“佛与老子,无为志也”;另一方面又批判道教。牟子对道家和道教进行分析,区别开来,而对道教的信仰,神仙方术加以批评驳斥。可见牟子对道教非常的精通,也是其驳斥的重要基石,所谓“知此知彼,百战百胜”。有人在问:修炼道教的人辟谷不食,视饮酒吃肉为老子之术。然而佛教是戒酒戒肉,反而食谷,两者为什么有这么大的不同?牟子曰:“吾观老氏上下之篇,闻其禁五味之戒,未睹其绝五谷之语,圣人制七典之文,无止粮之术。老子著五千之文,无辟谷之事。”
我看老子的上下文章,只有告诫禁止嗜食五味,没有说绝食五谷之语。老子的五千文中也没有说不食五谷。牟子说世人因“见六禽闭气不息,秋冬不食,欲效而为之。”却“不知物类各自有性”。他又说,我尝试过不食五谷的方法,行之无效。观察我以前的三个老师,称自己能活七百岁、五百岁、三百岁的,跟他们学习没有三年,都相继过世。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不懂《老子》的“损之又损,以至无为”的道理,所以“绝谷不食,而啖百果,享肉则重盘,饮酒则倾樽,精乱神昏,谷气不充,耳目迷惑,淫邪不禁。”这是日益而不是日损,故不到自己正当的寿命就一命呜呼了。牟子接着又评论尧、舜、周、孔这些圣人都有不能百岁,而现在的愚痴之人,却不食五谷,求无穷的寿命,真悲哀啊。
牟子在回答神仙不死的问题时说:这是妖妄之言,非圣人之语。又老子的话说,天地都不能长久,更何况人呢?成住坏空这是地球的规律,生老病死这是人的规律。牟子不但引用老子的思想,同时还揉合佛教的缘起性空论对道教彻底的破斥其”神仙不死论”,认为“神仙之书,听之则详详盈耳,求其效,犹握风而捕影。”牟子还对道教修炼方术,却疾不病的说法进行批判。他说(老子)云:“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巳。” 因而老子以有人身体为大患,武王、周公、孔子皆有过病疾,难道过去的圣人还不如今天的道士吗?
总之,牟子《理惑论》最早提出了三教一致论,同时也在佛道史上开佛道之争的先河,为以后的佛道之争拉开了序幕。牟子对道教的驳斥是非常的精确,对道家和道教分析、区别是非常的严格,也因此,促使了道教以后加强对自身理论的不断构建与完善。牟子在《理惑论》中提出三教一致论,不仅佛教在中国得到进一步发展,而且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贡献是非常的大,影响深远。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