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教三界神灵信奉及其主要祭祀
在辛饶·米沃且创立雍仲苯教以前,西藏还是自然崇拜的原始巫教时期,那时信奉的神灵还没有系统,没有分类,是一种“万物有灵”的泛神论观念。而到苯教时期,开始有了人为的宗教初步分类和大致的不同系统。苯教信奉“天空为神界,中间为赞界,下面为龙界”的所谓三界神灵。
神界
据藏文典籍记载,天界分为七层,有天父六君子,连同赤顿止为七神,赤顿止之子即为聂赤赞普,聂赤与此后的六位赞普合称天赤七王,居住于七层天。七王“在其子能骑马射箭之时,就沿着天绳,如同彩虹一般向天空飞去”。苯教的始祖和九位创世神也居住于天界虚空中的须弥山之顶。藏族巫师作法时,身上要缠以五色丝带象征彩虹。唐卡神像的两侧挂有红、黄色两根绸带,其意也在使神灵驾虹飞上天界,或天神顺虹桥降下人间。西藏祭仪和民俗中普遍使用的五色彩箭、五色经蟠、五色毛线等也与此有关。祭祀天神的仪轨,主要是焚神香煨桑。煨桑时,要烧起一堆雪松枝(后来一般用柏树枝和艾篙等),往上撒神灵最喜欢的“三乳”(乳汁、奶酪、酥油)和“三甜”(砂糖、蔗糖、蜂蜜),还有当地生产的青稞炒熟后磨成的糌粑(藏族的主食)和其它一些香末及药物,再洒少量的头道青棵酒和洁净的茶水等。雪松和柏树被认为是九位创世天神中的主神“塞”的神树,烧起雪松枝的烟火,苯教神祖和以塞为首的九位创世神,会顺着这股祭献香火冒出的烟缕自天而降,煨桑焚祭的目的在于让神灵吸收桑烟,并通过桑烟和祈祷把人间的信息送到天界报于神知。比如,煨桑冒出白烟,并能缓缓上升,缕缕不断,则意味着神已欣然接受;如果冒出的是黑烟,且在长时间内被风吹得散乱无序,则意味着遭到神的拒绝。煨桑一般要选择当地最高的山顶、隘口、险关、桥头、山脚、河滨、村头和城镇的三叉或十字街口等处,筑起一个大小与环境相当的煨桑灶。每家每户喂桑时,则在一个小“桑崩”中于房顶或房院的明显高峻、洁净之处进行。
赞界
苯教视中界为游魂“赞”的世界。藏谚曰:“人死而赞魔生”。苯教认为,人活着时灵魂可以离开躯体远游,并能寄附在某种物体上,由此而产生了西藏一些得道高僧举行灵魂转移的所谓“夺舍”法术。藏族著名的古典长篇小说《郑宛达娃》,就是反映大臣的儿子为篡权,利用王子灵魂迁入杜鹃鸟去密林游玩的机会,把自己的灵魂迁入王子的身躯而回宫冒充王子去接位的故事。但是,在人死后灵魂却变成一种赞魔。藏族的地方保护神,一般都是当地熟悉的人死后变成的赞。因为苯教的观念是,人死后灵魂并不能下地狱,也不能升入天界,特别是凶死之魂,只是在中界徘徊、游荡。据说赞穿着红披儿,内有铜甲,骑一匹栗色灰斑皮毛的马,经常出现在日落时分,手持一把半月形镰刀和一条套索。赞,也是一种火神,藏族赞的信仰与中亚、突厥地区最重要的民间拜火信仰相融合。苯教经典中描绘的赞,往往是一身红焰,居于高高的西方铜色山,铜色红类火。赞系凶神之主阎王,不是居于地下,而是地上的“魂城堡”。魂城堡“坐落在一块红铜平原上,周围的铜岩刺向天穹,红褐色的兀鹰在天空翱翔,赞魂在天空四处漂荡,毒蛇攀援,红色山岩中央是一座沸腾的血海。”这个苯教观念中的阎王,后来成为桑耶寺的护法神,寺旁建有他的一座魂房“赞康”,外面始终盖着红布。在拉萨通往日喀则的大路至羊卓雍湖,一路上建有七座赞康,据说属于赞系的火神七兄弟,他们的配偶都是生有狗头的女鬼卒。藏区山顶的玛尼堆上凡擂着羽箭(外涂红色)的地方,说明也是火神赞的居处。赞,也有祖先崇拜的因素,中界是赞也是人的世界。游近天界的赞有较强的神性,居于中界的赞完全是人亡之游魂。而神赞、游魂赞与具有人形的火神赞融和后,则具有勇武强权的象征。唐蕃会盟碑上称藏王为“神变赞普”,即为能变幻身形的大巫师,所以赞普中的赞为人神之中介,由此男巫师演变成为君主、国王之意,赞普也就成为人间的神变之王。由此可见,古时西藏社会特殊的政治、宗教体制,都建立在藏族早期神魂人巫观念的原始信仰之上,这为政教合一制度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作为人神中介的巫师在西藏获得格外的尊荣,在西藏地方政府机构中还为巫师安排了固定职位。五世达赖以前,藏政府的宣谕神为色拉寺附近的“噶玛恰”,此后又让位于哲蚌寺附近的乃琼,其主神为白哈尔。
对赞的仪轨和祭祀,苯教使用的一种法器叫垛。赞垛是用两根长木条做成的大十字架,然后以细木条架成菱形框,再用彩线或细木棍织成菱形网:赞垛的上端拴鸟羽,两边各架设一个小垛,称为天手,天手下系彩带,下端捆上白芥籽盒。最初的垛,只是为降伏凶魂的,后来演变成一种普遍使用的法器,用以降伏所有的恶魔。在藏区的每一个村庄旁,总有一个石砌的四方形小红房间,这就是为当地游魂所建立的居所“赞康”。祭祀时要供献山羊血肉,亦即要作红祭血肉供。早期拉萨的巫师,在藏历新年都要举行杀除赞魔的仪式,届时巫师身穿盔甲,在祈请神魂附体后,全身乱颤,双眼圆睁,狂怒地穿行各个街道,向归岁之凶魂游赞射出一支支神箭,最后将事先准备好的赞魂俑像投入火中烧毁。后来藏传佛教格鲁派在拉萨创立传召法会后,以驱送活鬼的仪式替代之。
龙界
苯教宇宙结构中的下界为“龙”的世界。据《十万龙经》记载,龙居于大海、湖泊、江河、沼泽、瀑布、水池、山岩、土地、树林等地上水下的所有地方。龙,藏语音为“鲁”,是苯教九位创世神之一。藏族的龙信仰,最初由蛙而来。苯教巫师献给龙的供物主要是蛙。吐蕃早期赞普多数娶龙女为妃(赞蒙)。传说有个赞普之妃生得异常美丽,但后来却变丑了,问其故说因许久没吃到家乡的蛙了,后来弄了油炸青蛙一吃,又恢复了美貌。其妃名意即为龙王。所以,藏族最初的龙,是对鱼、蛙、蛇、蝎之类的崇拜。藏族三界宇宙观中本来就有天阳地阴之说,故居于地之上下的龙都属阴性,称为母龙,实际上是从原始地母观念发展而来的。《十万龙经》中就有与“地母生万物”相类似的“母龙生万物”的神话。苯教神系中居干天界的最高神滚多桑布之配偶滚多桑姆,其原始含义为“无限空间伟大之母”和“大地之母”,她的形体会发亮,而且光芒四射,是与希腊神话中宙斯的儿子阿波罗相似的光明女神。据一份藏文木刻本的祭神书说,“父亲天空雷声隆隆,母亲大地闪电弯弯,儿子骏马是雪山的精华”。苯教认为天和地是阴阳统一体,没有地狱观念,对灵魂也不分绝对的善恶,赞是恶魂,有时也可以是善魂,甚至又等同于祖先,井能护佑人。故而人死后灵魂不进入地下,而地之上下属于龙的世界。龙神仪轨及其画像中,被描绘成穿一身羽毛长袍的象征雾的无缝隙的水质丝绸长衫,乘骑一匹带白色水纹的蓝马,手捧一只装满宝石的水晶花瓶。龙神各类多得不胜枚举,总的可分为五大类:属于善神类的叫甲仁,属于障碍神类的叫芒仁,其他三类可善也可作恶。他们分居于东、南、西、北、中,把人类封锁于其间。龙,是人世间240种病恶之源,称为龙病。龙,又被称为水神,主雨水,管避水旱灾害,防止疾病、饥饿、受伤和人们的贪心、嫉妒等。求雨巫师进行仪式时,穿蓝衣服,手拿蓝障幢,供蓝色食品。藏戏《顿月顿珠》中就有为祭龙神,需要把一个属虎的少年掷下湖去以祭龙的情节。龙,又是财神,家在水底,水底有她居住的五百座龙宫。她还可以游动居住,每一户人家也都有龙王的居处。故而藏家每逢藏历新年,都要在灶后被烟熏黑的墙上,用糟把面点画一只蝎子和一个雍仲符号,在其旁还要点画上酒壶或茶壶以及供奉食品,以祭龙之财神。拉萨龙王潭供奉的龙女名叫墨竹色青,形象为十五妙龄美女面相,头上有九个蛇头,下身为鱼尾。她是苯教八大龙神之一,被莲花生收服成为藏传佛教宁玛派中地位很高的护法神。她也是女性,特别是年轻美貌之女性的保护神。传说五世达赖在迁入刚扩建完毕的布达拉宫之后的一天,天刚破晓,走出寝宫向四周随意眺望,以活佛之神眼,发现龙女墨竹色青正蜷缩在布达拉宫北侧的古柳树枝上,凌冽的寒风吹得她瑟瑟打颤,心里非常不忍,就命僧侣百姓在布达拉宫后就着取土之凹坑,修起一个人工湖,湖心岛上盖一座加了琉璃瓦的龙王阁,请龙女墨竹色青在这里永远驻锡。每逢藏历4月15日“萨嘎达娃节”,许多年轻漂亮的女子,都要到龙王潭来煨桑祭祀,要以三乳、三甜来敬献供奉,向龙女墨竹色青叩头膜拜,然后在人工湖中荡着牛皮船,或者在草坪林卡欢歌狂舞,野餐娱乐,祈求她赐给幸福、欢乐、富裕和财运兴旺。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