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塑造文殊形象 普化文殊信仰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康立群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塑造文殊形象 普化文殊信仰
  康立群
  收稿日期:2006-01-10
  作者简介:康立群(1945-),男,河北省平山县人,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主要从事法律思想史、旅游心理学、五台山文化等研究。
  摘要:在改革开放和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背景下,建议五台山区政府开发一个五台山般若苑。苑内各景点的分布、安排,是由殊像寺、塔、陈列馆、文殊雕像群、佛艺演示场、开智堂、园林和服务设施等组成。每一景点都要围绕着普化文殊信仰这一主题。   关键词:五台山;般若苑;文殊信仰;文殊形象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176(2006)04-025-08
  在“四论五台山需要包装”(《五台山研究》2005年第1期)一文中,笔者提出将五台山打造成佛国“麦加”,并对景区博物馆的建设作了宏观规划。本文是在此基础上,将上述规划细化为具体方案,再加以论述说明。希望能给有关方面和读者一个清晰完整的概念。   当今全球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衡量一国综合国力,关键是看其中文化知识的含量。智慧作为一种对事物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在当今社会中尤为重要。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旺发达,小到一个家庭一个人的生活事业,无不如此。总之,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人类要以智慧面对新事物,迎接新挑战。竞争说到底是文化知识的竞争,是智慧的大比拼。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近些年“文殊热”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正在悄然兴起。文殊菩萨在佛教界是通天达地、智慧第一的佛母、佛师、首席菩萨,被视为智慧的化身、成功的象征。人们虔诚地礼拜祈祷,是期盼从文殊那里受到启迪,学习他的聪明才智,运用智慧来面对人生、面对未来;是希望从五台山这座智慧山、清凉山汲取灵感,净化心灵。正因如此,“文殊热”无疑有着积极意义。它是人们重视知识、热爱文化、追求智慧的心理折射,是佛教吻合时代步伐、与时俱进的必然结果,当然也是建成佛国“麦加”的有利条件。所以,今天方兴未艾的“文殊热”与历史上的文殊信仰相比,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发生了质的飞跃,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对文明、理性的呼唤。   般若苑的设计方案正是基于上述分析进行构思的,它以殊像寺为中心,集中配置佛教文化诸元素,力求建成一座充满时代气息,满足游人求智心理,体现当代佛教精义的园林式文化设施。下面是般若苑示意图,图中各景点图案并非效果图,仅用以示意而已。   在“四论五台山需要包装”中,对建馆宗旨、目的、意义和位置、范围、风格等方面已作了介绍,本文不再重复,仅对苑中景点逐一说明.
  2002年8月,五台山研究会举办了“五台山佛教文化国际学术会议”,与会学者一致确认“文殊信仰是五台山文化的核心”,也可以说,文殊信仰是五台山的灵魂。所以,塑造文殊形象、普化文殊信仰是般若苑的主题。苑内各景点的设置、安排都是围绕这一主题的。  
  (一)设置雕像群的思路
  1、我们先简要分析一下佛教中另一个同类现像——观音信仰,或可从中受到启发。观音信仰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从历史上看,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他的愿行——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人在世上总免不了天灾人祸、痛苦困厄,尤其是下层民众,辛劳一世,生活艰难,甚至连温饱都不可得。人们在陷于苦难又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时,就将目光更多地投向了观音菩萨,把改变命运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至少也可以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心理上的安慰。
  第二方面是观音的形象。观音本为男性,五台山镇海寺有其真容塑像。但是这个形象却不符合东方人的审美心理,于是东方文化就对其形象进行了改造。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笔下的观音,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一幅经过“整容”后的形象。他变成了一个具有东方人容貌的中年女性,端庄华贵,慈祥善良,无所不能且隐隐有威严之气。这一造型得到了广泛认可,遂成为观音的“标准像”,随着这一形象被搬上银屏,更加深入人心。
  总之,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愿行与她走下神坛平易亲切的形象相结合,造就了经久不衰的“观音信仰”现象。应该指出的是,观音形象的改变,并未违背佛教的教义、宗旨,也没有背离佛经中对观音的描述。人物可塑性强是佛教的一大特点。   2、笔者前些年带团时发现,游人对五台山的大名早已如雷贯耳,但对文殊菩萨却比较陌生,近年来情况虽然有所改变,但也还是不甚理想。笔者在上文谈到,在全球经济知识化的大背景下,文殊崇拜满足了人们的求智心理,与其他信仰相比,是在精神上更高层次、更具理性的追求,是社会进步的反映。从这一意义上说,它预示着佛教文明的复兴。普化文殊信仰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还有赖各界人士在政府组织协调下,继续挖掘、研究、弘扬文殊思想、业绩及其在佛教中的影响、地位。在这项工作中,要特别注重影视、小说、连环画、美术、摄影等文学艺术表现形式的作用。举两个例子。
  不少年轻人在看了金庸写的《鹿鼎记》后,到五台山来作“寻踪旅游”。他们要问康熙皇帝是在哪座寺里见到了出家的父亲却错过相认,顺治为了躲避儿子翻山去了哪座寺院。笔者告之前者是镇海寺、后者是清凉寺。参观时不断以书中情节加以对照,还登上了清凉寺内相传是顺治所住窑洞的废墟,感到极大满足。有一次几个女孩子随团旅游,通过聊天得知,她们萌生来五台山的念头竟是由于看了《还珠格格》,因为第二部的开头讲的是太后老佛爷从五台山拜佛回宫,由此引发了兴趣。在镇海寺笔者讲述了康熙在此艳遇小梅,并且“编故事”说坡下那一溜破旧平房中有碾子的院落就是小梅故居,她们很认真地寻找察看还拍照留念。这正应了大文豪巴尔扎克那句名言:小说是一个民族的另一部历史。
  任何景区规划的成功,都离不开富于想象力的创意。普化文殊信仰就需要把他和广大信众的距离拉近,将菩萨从神坛上请下来,依照佛经中的描述塑造一张聪明睿智、可亲可敬的鲜活面孔,引导信众由直观感性深入到理性世界。
  关于文殊菩萨的基本身相,崔正森先生在其所著《五台山佛教史》一书中设立专门章节作了详细描述,以此为蓝本并参阅其他相关资料,笔者将文殊形象定位为十五六岁的少年,其相貌则以镇海寺文殊“真容”和殊像寺大殿内文殊“瑞相”为原型,天庭饱满,面部丰腴,五官分明,目光深邃,眉间点有慧痣,具有明显的西域人特征。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收稿日期:2006-01-10
  作者简介:康立群(1945-),男,河北省平山县人,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主要从事法律思想史、旅游心理学、五台山文化等研究。
  摘要:在改革开放和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背景下,建议五台山区政府开发一个五台山般若苑。苑内各景点的分布、安排,是由殊像寺、塔、陈列馆、文殊雕像群、佛艺演示场、开智堂、园林和服务设施等组成。每一景点都要围绕着普化文殊信仰这一主题。   关键词:五台山;般若苑;文殊信仰;文殊形象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176(2006)04-025-08
  在“四论五台山需要包装”(《五台山研究》2005年第1期)一文中,笔者提出将五台山打造成佛国“麦加”,并对景区博物馆的建设作了宏观规划。本文是在此基础上,将上述规划细化为具体方案,再加以论述说明。希望能给有关方面和读者一个清晰完整的概念。   当今全球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衡量一国综合国力,关键是看其中文化知识的含量。智慧作为一种对事物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在当今社会中尤为重要。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旺发达,小到一个家庭一个人的生活事业,无不如此。总之,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人类要以智慧面对新事物,迎接新挑战。竞争说到底是文化知识的竞争,是智慧的大比拼。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近些年“文殊热”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正在悄然兴起。文殊菩萨在佛教界是通天达地、智慧第一的佛母、佛师、首席菩萨,被视为智慧的化身、成功的象征。人们虔诚地礼拜祈祷,是期盼从文殊那里受到启迪,学习他的聪明才智,运用智慧来面对人生、面对未来;是希望从五台山这座智慧山、清凉山汲取灵感,净化心灵。正因如此,“文殊热”无疑有着积极意义。它是人们重视知识、热爱文化、追求智慧的心理折射,是佛教吻合时代步伐、与时俱进的必然结果,当然也是建成佛国“麦加”的有利条件。所以,今天方兴未艾的“文殊热”与历史上的文殊信仰相比,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发生了质的飞跃,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对文明、理性的呼唤。
  般若苑的设计方案正是基于上述分析进行构思的,它以殊像寺为中心,集中配置佛教文化诸元素,力求建成一座充满时代气息,满足游人求智心理,体现当代佛教精义的园林式文化设施。下面是般若苑示意图,图中各景点图案并非效果图,仅用以示意而已。
  在“四论五台山需要包装”中,对建馆宗旨、目的、意义和位置、范围、风格等方面已作了介绍,本文不再重复,仅对苑中景点逐一说明。  
  2002年8月,五台山研究会举办了“五台山佛教文化国际学术会议”,与会学者一致确认“文殊信仰是五台山文化的核心”,也可以说,文殊信仰是五台山的灵魂。所以,塑造文殊形象、普化文殊信仰是般若苑的主题。苑内各景点的设置、安排都是围绕这一主题的。
  (一)设置雕像群的思路  
  1、我们先简要分析一下佛教中另一个同类现像——观音信仰,或可从中受到启发。观音信仰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从历史上看,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他的愿行——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人在世上总免不了天灾人祸、痛苦困厄,尤其是下层民众,辛劳一世,生活艰难,甚至连温饱都不可得。人们在陷于苦难又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时,就将目光更多地投向了观音菩萨,把改变命运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至少也可以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心理上的安慰。
  第二方面是观音的形象。观音本为男性,五台山镇海寺有其真容塑像。但是这个形象却不符合东方人的审美心理,于是东方文化就对其形象进行了改造。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笔下的观音,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一幅经过“整容”后的形象。他变成了一个具有东方人容貌的中年女性,端庄华贵,慈祥善良,无所不能且隐隐有威严之气。这一造型得到了广泛认可,遂成为观音的“标准像”,随着这一形象被搬上银屏,更加深入人心。
  总之,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愿行与她走下神坛平易亲切的形象相结合,造就了经久不衰的“观音信仰”现象。应该指出的是,观音形象的改变,并未违背佛教的教义、宗旨,也没有背离佛经中对观音的描述。人物可塑性强是佛教的一大特点。
  2、笔者前些年带团时发现,游人对五台山的大名早已如雷贯耳,但对文殊菩萨却比较陌生,近年来情况虽然有所改变,但也还是不甚理想。笔者在上文谈到,在全球经济知识化的大背景下,文殊崇拜满足了人们的求智心理,与其他信仰相比,是在精神上更高层次、更具理性的追求,是社会进步的反映。从这一意义上说,它预示着佛教文明的复兴。普化文殊信仰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还有赖各界人士在政府组织协调下,继续挖掘、研究、弘扬文殊思想、业绩及其在佛教中的影响、地位。在这项工作中,要特别注重影视、小说、连环画、美术、摄影等文学艺术表现形式的作用。举两个例子。
  不少年轻人在看了金庸写的《鹿鼎记》后,到五台山来作“寻踪旅游”。他们要问康熙皇帝是在哪座寺里见到了出家的父亲却错过相认,顺治为了躲避儿子翻山去了哪座寺院。笔者告之前者是镇海寺、后者是清凉寺。参观时不断以书中情节加以对照,还登上了清凉寺内相传是顺治所住窑洞的废墟,感到极大满足。有一次几个女孩子随团旅游,通过聊天得知,她们萌生来五台山的念头竟是由于看了《还珠格格》,因为第二部的开头讲的是太后老佛爷从五台山拜佛回宫,由此引发了兴趣。在镇海寺笔者讲述了康熙在此艳遇小梅,并且“编故事”说坡下那一溜破旧平房中有碾子的院落就是小梅故居,她们很认真地寻找察看还拍照留念。这正应了大文豪巴尔扎克那句名言:小说是一个民族的另一部历史。
  任何景区规划的成功,都离不开富于想象力的创意。普化文殊信仰就需要把他和广大信众的距离拉近,将菩萨从神坛上请下来,依照佛经中的描述塑造一张聪明睿智、可亲可敬的鲜活面孔,引导信众由直观感性深入到理性世界。
  关于文殊菩萨的基本身相,崔正森先生在其所著《五台山佛教史》一书中设立专门章节作了详细描述,以此为蓝本并参阅其他相关资料,笔者将文殊形象定位为十五六岁的少年,其相貌则以镇海寺文殊“真容”和殊像寺大殿内文殊“瑞相”为原型,天庭饱满,面部丰腴,五官分明,目光深邃,眉间点有慧痣,具有明显的西域人特征。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观音的愿行决定了她平民化的形象和大众熟悉的面容,而文殊以智度人的愿行则要求他不但平易和蔼、还须气质高雅、天资超众。西域人的装扮、相貌既符合其身世原貌也易于表现这点。若塑造成汉族少年模样,难以突破“寒窗士子”的传统模式,体现不出智慧化身那种气韵。总之,塑造出一个符合愿行、特色鲜明且为众生所认可接受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文殊形象,对于五台山建设有着深远意义,是整个般若苑构思规划中的点睛之笔。图③“文殊菩萨雕像群”就是基于上述考虑设计的。
  (二)雕像群位于牌坊以南,由三部分组成
  1、在一平台上呈半圆形立5座文殊石雕全身像,分别代表东西南北中五顶文殊,相貌一样,表情、姿式、服饰、器物各异,与“聪明”、“智慧”、“无垢”、“孺童”和“狮子”各境相对应。身旁各有一石狮,姿态不一。中台孺童文殊居中,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一手抚狮头,一手做说法印,表情自信从容,顶有五髻,戴宝冠。用紫红石雕成,以符“身为紫金山”的记载。其他四像可分别用青石黑石白石等雕刻,既符各境也增强了观赏性,立像高2.5米,坐像酌减,间距5米,分别表现文殊读书(聪明)、手持莲花(无垢)、戏耍(狮子)、抽剑(智慧)等动作。石狮高80厘米,长1.5米。
  2、在上述五座石雕身后,立一直径4米、高2.5米的石柱。据《文殊般涅槃经》所载,文殊有三十二相,可根据点化对象不同“变身为异道”。为凸现文殊的大智、神通、广种慧田的济世慈悲,在石柱上浮雕文殊二十六相(前边五石雕为一相,陈列馆中六臂文殊、老文殊、大威德金刚各为一相,殊像寺大殿中塑像为一相,还有一相下文将提到)。这二十六相的设计造型,包括古今中外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行业、不同地位、不同身份的各色人等,使每一位游人都能从中找出与自己对应的一相。设计造型力求独特新颖、个性鲜明、布局巧妙。 第3部分在下一节讲到。
  1、文殊发塔系五台山最著名的文殊灵迹之一,那则贫婆乞粥的故事广为流传,其中包含的智慧、哲理发人深省,已成为佛教中的一个经典。现发塔位于塔院寺方丈院东跨院山海楼脚下,地面狭窄,不利瞻拜。
  建议将发塔请人般若苑,位于二十六相石柱后侧,塔前为一组石雕,由文殊化现的贫婆、所牵二子、一条瘦狗和面露不悦之色的年轻胖和尚组成,是文殊三十二相之一。
  2、瑞应活佛乃藏传佛教五大活佛之一,宗教辖区在我国东北地区。他尊崇文殊、仰慕五台,曾专程前来朝山,圆寂后,徒众尊其遗愿,将舍利置于圣域。佛塔今在凤林谷内。该塔通体纯白、造型精美,是一处有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但位置偏僻,少人知晓,未能发挥作用。
  建议将塔请入苑内,移于殊像寺西南,背后土丘象征兴安岭、长白山,丘上广植花木,塔四周铺设一圈砖道以供游人、信徒绕塔行走。
  塔随着佛教由古印度传人中国。作为舍利塔,有两种基本塔式,一为宝瓶或覆钵式藏塔,一为汉族地区常见的塔式,构成了佛教建筑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殊发塔与瑞应塔均是藏式佛塔,故拟请入一汉式佛塔,以使般若苑在架构布局上完整、平衡。
  五台山汉式塔甚多,据笔者考察,以移请弘教祖师灵骨塔最为适宜。该塔保存较好,造型优美,是典型的密檐式宝塔,由于位置冷僻造成资源浪费。此塔定位于殊像寺后山坡上。绿树掩映,宝塔挺秀,将成为苑内重要一景。  
  如上所说,文殊信仰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思想上的感悟。但精神的内涵总要有物质的形式来包装、来表现,为此,笔者设计了一套开智仪式,既正规隆重又轻松活泼。经过仪式的洗礼,象征着完成了人生中一道重要程序,在树立、坚定文殊信仰和开启人的智慧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从而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记。从旅游角度讲,也体现了游人的参与性、趣味性。
  下面作具体说明。
  1、开智堂位于塑像群东南方向现在般若亭一带,由15米长廊与一半敞开亭式建筑连接组成。   2、18岁以下为开智对象。   3、仪式程序。
  位置在现在殊像寺前停车场以北,半圆形中低周高乐池状。每天表演数场,每场20分钟左右,中间休息5-10分钟。每场内容均有青黄两套节目,做到形式多样,对已有传统节目进行整合包装,注入时代元素,鼓励不断创新。也可请社会上的艺人参加表演。      
  殊像寺是全山独尊文殊菩萨的唯一一座寺院,在宣传、介绍、广告中,要突出它是五台首寺—文殊祖庭的重要地位。参观项目有:   1、笔者在“四论”中提到,该寺“建筑规范工整,气派华丽,有代表性”。以此为范本,向游人介绍寺庙建筑布局。
  2、“四论”中也指出,“殿内塑像精美绝伦,为全山之最,观赏性强”。四壁悬塑造型逼真、生动,表现了“五百罗汉朝文殊”的盛况,是普化文殊信仰的好素材。
  3、对青黄法事活动进行加工包装,便于游人观摩并从中学到佛教知识。
  4、开放部分生活场所供参观,加强僧俗交流。
  5、开展体验做僧人的活动,并由住持赐予法号,发给象征性的度牒。
  6、游人可在指定地点烧总香,以示对文殊菩萨尊崇信仰。香的形制专门设计。
  上述活动中有多项须与寺庙方面协调,故不详述。牌坊则仍在原处不动。
  陈列馆位于现在珠宝玉器店的位置,分为七个展厅,总面积约800平方米。因参观者主要是一般游人,故以图片、绘画、模型、雕塑、实物为主,文字说明务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一)序厅   1、引言   对佛教的起源、基本教义、佛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以及五台山佛教历史,准确、简洁、通俗地予以说明。
  2、绘制大幅世界佛教形势图,勾画出当今世界以中国为中心的连接东北亚、东南亚的佛教文化大圆弧。   标出中国境内主要的名山宝刹的分布,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突出“金五台”丛林之首的地位,并由此昭示了五台山在世界佛教中至高至尊的地位。 3、境内外佛教圣地照片。
  (二)文殊厅   1、有众多人物的大型泥塑:老文殊说法。   简介文殊生平、法绩及在佛教中的地位、影响。
  2、“六臂百艺文殊”塑像。前两臂双手持弓箭,后四臂手中分别拿笔、墨、纸、砚,喻文殊文武双修,精通百艺,是文化知识智慧的化身。
  3、“文殊信仰”历史久、范围广。
  绘制“万里朝文殊”图。内容为宋时,日本善慧大师率徒隆冬朝台,“始见东台顶,感泪先落”之情景。
  绘制“春绿菩萨顶”图。内容为八十多岁的乾隆皇帝第六次朝台并写下“六度重兹到五台”著名诗句。
  境内外著名文殊寺院照片,包括日本、韩国、尼泊尔之文殊寺,成都文殊院,承德殊像寺,太原崇福寺,河北蔚县阁院寺、小五台、西安南五台、敦煌五台山图、河北平山县小五台、山西洪洞县小五台等等。   游人朝台和法事活动场景,国际旅游月和佛学研讨场景,五台山研究会活动场景之照片。   4、实物陈列
  (三)黄教厅   1、简介藏传佛教历史、五台山黄教的发展及文殊在密宗中的地位。   2、绘图表示黄教分布情况,标明历史上五大活佛的宗教辖区一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章嘉、瑞应。
  其中达赖、班禅、章嘉、瑞应四大活佛均与五台山结有佛缘,彰显五台山在佛教界的显赫地位。   3、大威德金刚“乐空双运”塑像。
  4、展示著名黄庙图片和相关法器、法物。
  (四)综合厅   1、厅中央置大型立体沙盘模型。中间低,四周看台逐层升高,呈乐池状。展示景区地形地貌、范围、景点分布、各种自然资源、道路交通、气候、服务设施等。   介绍推荐精典线路、专题线路,
  2、四季风光图片
  3、法物陈列
  4、历代帝王朝山图表。绘制康熙“风雪登北台”图。简介有清一代皇室与五台山的密切关系。这一佛教圣地对凝聚各民族向心力,维护国家版图,巩固王朝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实际是当时除北京、承德之外又一政治中心,堪称“佛都”。
  5、历代名士游山图。选取若干人物配以不同场景组成一长幅画卷。
  6、通过图片、实物介绍当地民俗风情和土特产品,如台蘑、油糕、莜面、扒糕、台砚、六道木佛珠、山药等。  
  (五)上师厅   1、以绘画、照片、泥塑反映五台山当代高僧能海上师出家、求法、弘法、爱国爱教、寺庙建设及“文革”悲剧等传奇一生。
  2、五台山历代高僧图,简介生平、业绩。
  3、景区内佛塔照片选展。
  (六)友谊厅   五台山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和中外人民友谊的纽带,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今天和平、发展的全球大趋势下,必将传承佛缘,续写辉煌。重点介绍中日之间友好交往。
  1、蜡像制作日本圆仁大师率二弟子与竹林寺长老依依惜别。
  2、历史上各国高僧赴台图表、绘画。
  3、以五台山为法源的丛林寺院及与文殊密切的教宗。如:日本的五台山、清凉寺;韩国的五台山、文殊寺、文殊庵;藏密、东密、华严、净土等宗。   4、现代中外交流的盛况。统计数字、图片、实物等。
  (七)尾厅
  1、绘制大幅1948年4月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雪后登山海楼图。图旁配毛泽东对陕北公学毕业同学的临别赠言:“从建立山西的五台山,到建立全中国的五台山,争取最后的胜利。”
  2、中外要人、名人、佛界大德参观照、题词。
  3、用数字、图片展示在各级政府关怀、支持、领导下,各民族僧众共建文明山、和谐山的事迹、成果。
  八、图⑨苑门及综合服务设施
  般若苑的修建堵住了凤林谷原来的出路。经实地察看,此路南移至梵仙山脚下比较适宜。苑门在牌坊以东现在公路边,另在大门两侧及现在塔院寺前停车场以西开三处出口。以上与部分拆迁和改道相关联。
  向游人提供综合服务,是般若苑的一项重要功能,除苑内参观讲解服务外,在大门外侧还应设置以下服务项目:
  1、安排导游;
  2、出售旅游纪念品;
  3、提供素餐;
  4、联系食、宿、乘车、购物;
  5、治安、医疗服务;
  6、所提意见、建议。
  设计、生产有特色受欢迎的旅游纪念品,是目前我国旅游业的薄弱环节之一。笔者根据多年带团经验,正在研究系列开发方案。      九、图中空白部分
  般若苑内空地分为坡地、平地两部分。坡地部分可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条件,栽种风景树和观赏性强的乔灌林木等。平地部分进行园林式美化。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又古诗云:四面云山水做主。引一道溪水贯穿于苑,不但与般若苑主题相吻,也使全苑景色“活”起来。因改道路,现在的般若亭和水池势必要移位,应探寻水脉,在佛艺演示厅以北另开泉眼,水可穿苑而过,般若亭也迁移新泉眼处。
  十、其他  
  1、般若苑的修建涉及民房拆迁、公路改道、停车场再建等问题;
  2、苑内参观约需2-3个小时,须修建2-3处公厕,并在停车场旁建司陪休息室;
  3、门票和苑内有关的收费,本着薄利多销原则,区别情况制定标准,门票对旅行社给予优惠;
  4、苑内工作人员、寺僧的培训,管理制度的建立;
  5、向外界的宣传、广告、推介。
  以上设计方案说明,希望能得到有关部门采纳,并诚恳欢迎提出宝贵意见。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塑造文殊形象 普化文殊信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宋朝水陆
下一篇:隋唐之际安康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