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佛教史及汉传佛教大乘八宗
隋唐佛教史及汉传佛教大乘八宗
节选自佛教史
隋唐佛教史 结束南北分裂局面而开展的隋唐,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最强盛的朝代,也是中国佛教史上经典翻译、宗派竞立的巅峰时期,其影响不仅深入中国各阶层,而且远播至韩国(高丽、百济、新罗)、日本、越南,开启各国佛教的灿烂新页。 隋唐佛教的兴盛繁荣,除得力于佛教本身在南北朝所奠定的稳固基础外,更有赖于国家的统一强盛及护持提倡。隋朝高祖文帝即位后(五八九至六零零),立即废止北周毁佛政策,下诏修建寺院、重整经像、设“五众”及“二十五众”宣讲佛教义理□,更以大兴善寺做为译经的中心□,计其一生致力于佛教的推广,所度僧尼达五十多万人,修建寺院三千多所,立塔一百一十座,写经十三万卷,佛教在隋文帝时代的盛况可见一斑。
隋炀帝承文帝以佛教治国的方针,对佛教的提倡亦不遗余力,建寺、度僧、造像一如文帝,并亲从天台智者大师受菩萨戒□,迎请吉藏大师入慧日道场弘扬三论□,因此三论与天台二宗在隋代帝王的大力护持下能开宗立派。另外,信行以末法思想为前提,所创的三阶教亦流行一时□。
唐朝皇帝除武宗外,对佛教多采保护政策。高祖于帝业初创时,曾奉佛求福,即位后,更设十大德以统摄僧尼□。太宗则于玄奘大师西行求法归国后,于慈恩寺组织大规模的译场,法相唯识宗即在太宗的支持下创立。武则天时代更是崇信佛法,他实行了一连串的佛教措施:开沙门的封爵赐紫,诏令僧尼于道士、女冠之前,于寺院中设立悲田养病坊,组织译场,开凿龙门石窟。其中以对神秀大师的礼遇,使禅宗大盛,而诏令新译《八十华严》,更是直接促成法藏创立华严宗的大功臣□。玄宗则崇信密教,对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礼敬有加,曾请不空入宫授灌顶法,因之密宗兴盛一时。肃宗亦曾召不空等百余沙门入宫朝夕诵经祈福,并受灌顶皈依。代宗除下令建寺、度僧外,并于戎狄入侵之际,召沙门诵《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为国民消灾。宪宗时,迎佛骨于凤翔法门寺,更掀起社会上一股崇佛的热潮□。
隋唐佛教因有帝王的护持,得以迅速发展,其兴盛繁荣表现在许多方面,如译经、著述、艺术等,尤其中国化佛教宗派的成立,更是重要的特色之一。
在译经方面的成就:隋朝在短短三十多年中,共译经典一百七十部七百卷□,主要的译家有那连提耶舍、闍那崛多、达摩笈多、彦琮等。其中梵汉文俱佳的彦琮,为中土僧侣主持译场的先锋,曾在《辩正论》中提出译经者须具“八备”的条件,对后来译经人才的评选发挥极大的作用。
唐代的译经,基本上由国家护持,规模组织完善,而且多由精通梵、汉的中国僧侣主持,使得译经在量上、质上皆为历朝之冠。著名译师有玄奘、义净、不空、菩提流志、实叉难陀、般若三藏、善无畏、金刚智等,其中尤以前三位最为杰出,他们都被列入中国“四大翻译家”之内。此三人译经各有所专,玄奘所译包括瑜伽、般若、大小毗昙,成就最大;义净重在律典;不空专于密典。概言之,截至唐朝,印度大乘佛教的精华几已全部译介,而且所译经论较之前朝,更有选择性、系统性与完整性。
随着经论的大量译出,高僧硕德的著作也相对丰富,如针对佛典,加以系统分类精确的经录,较重要者,在隋代有法经的《众经目录》七卷、彦琮的《众经目录》五卷、费长房的《历代三宝纪》;唐代有道宣的《大唐内典录》、智升的《开元释教录》、圆照的《真元新定释教目录》。其中以《开元释教录》影响最大□,为后世大藏经编目和雕印的准据。
另外,还有大量针对经论所作的各种佛典注疏□,而结合个人体验和研究所撰著的通论专书也纷纷问世。这些表现各人独特思想见解的著作,乃各宗派形成及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因此,显示隋唐佛教兴盛的天台、三论、法相、华严、密宗、禅、净、律等八大宗派的创立,实与经典的翻译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隋唐佛教的发展,对文学、艺术也提供了绝佳的题材与灵感,当时文人学士对于佛教的磅礴精深与僧侣的精神修养,产生崇高的敬意,归向者颇多,如韩愈□、白居易、柳宗元、王维、李翱、裴休等,都与佛教有深厚的因缘,因此蕴含佛教哲理的诗文创作也应运而生。又由寺院的讲经发展至社会的俗讲也甚为流行,进而创作了许多变文作品□。随着变文的流传,又发挥成多彩多姿的经变图相,更增添寺院画像以及继南北朝以来持续开雕的石窟壁画的内容。
此外,隋唐佛教的兴盛也引起韩、日各国的仰望,纷纷派遣学僧前来学习观摩,韩国方面有义湘、太贤、惠日、法朗、信行、道义等,日本有道照、智通、玄昉、智凤、最澄、空海等。韩、日佛教因此获得大规模的开展。
总体而言,隋唐帝室除了对佛教护持,对于儒、道亦采支持的态度,亦即以“三教并用”做为其宗教政策。因此,佛教与儒、道在当时鼎足而立,互为争胜,尤其道教对佛教的明争暗斗更是无有间断,因此在武宗时,因个人极度的偏好道教长生之术,再加上道士赵归真、宰相李德裕的反佛鼓动,终于进行一连串的毁佛事件,以会昌五年(八四五)最甚,总称“会昌法难”□,共废毁寺院四千六百多所、小寺四万余座,迫令还俗僧尼二万六千五百余人,没收寺田数万顷。这次的灭佛,使佛教受到严重的打击,佛教文化财,包括经藏典籍大多佚失。幸宣宗即位(八四七)后,立即下诏复兴佛教,尔后几代皇帝也相继护持。唯随着唐末王朝的日趋衰落,佛教的鼎盛时期也随之结束。
唐灭,五代十国分治北、南二地□,动乱频仍,五代中版图最大的后周,在国家财政窘迫之际,于世宗当政时又再一次的毁佛(九五五)□,佛教经此法难及战火的摧残,已衰颓不堪,着重义理研究的宗派盛况不再,唯剩着重实践的禅宗以及强调信仰的净土宗在民间流传着。以永明延寿禅师提倡禅净双修,最受崇敬□。
[注释]
□文帝为提倡义学,于开皇十二年选聘当时各学派著名的高僧硕德,以长安为中心,依不同经论进行系统教学,计分为“五众”:大论众、讲论众、讲律众、涅槃众及十地众,每众各设众主一人,以领导教学。“二十五众”,亦为开皇十二年文帝所敕选的二十五位高僧教化团体,由此一团体的众主教授大众佛教概论、读经法、出家修养论等。
□大兴善寺是文帝于开皇二年敕令建造的,是隋初国家的根本寺院,后代许多著名高僧及译经家、僧官,如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皆曾奉诏驻锡于此,成为密宗发源地。
□隋炀帝在开皇十一年(五九一)皈依智者大师受戒,时值炀帝(晋王广)尚任扬州总管,智顗授其总持菩萨的皈依名号,晋王广亦回赠智顗“智者大师”的尊号。智者大师被尊为天台宗的创始人,以常居天台,世称天台大师,亦为宗派立名之由。
□安息人,祖世为避仇而移居南海,后从僧朗出家,止于嘉祥寺,世称“嘉祥大师”。着疏甚丰,有《中论疏》、《十二门论疏》、《百论疏》、《法华经义疏》等,集三论思想的大成,为三论宗的开祖。
□隋代信行(五四零至五九四)所创的三阶教又称普法宗。此宗将佛教按“时”、“处”、“机”(指人)分为三阶,以第一阶为正法时期,“处”为佛国,其“机”唯有佛菩萨,所修持者为大乘一乘佛法;第二阶为法时期,“处”为五浊诸恶世,“机”为凡圣混杂,流行大小乘(三乘)佛法;第三阶为末法时期,“处”为五浊诸恶世,“机”为邪解邪行之人。信行以为当时已进入第三阶的末法,若依据第一阶的一乘、第二阶的三乘等别法来修行,甚为困难,故必须依第三阶的普法,皈依一切三宝,断除一切恶,修持一切善,方始有成。此即三阶教的根本主张。信行自称一乘菩萨,倡导第三阶的佛教,废具足戒,强调苦行忍辱、从事劳役,并以乞食为生,一日一食,反对偶像崇拜而仅礼拜佛塔。又认为一切众生皆是真佛,故路见男女,一概礼拜。在经济方面,于隋文帝开皇三年(五八三),设置十六种“无尽藏行”制度,劝化信徒施舍钱粮,而由寺院库藏,然后布施或借贷给贫苦信徒,或供修缮寺塔经藏之用。唐朝为对僧尼的统理建立制度,故采僧官制及设置度牒,而唐初高祖于武德二年为统摄僧尼,维持纲纪,置有十大德来担任此职。
□法藏(六四三至七一二),字贤首,祖先康居国人。早年师事智俨,听讲华严,深入其玄旨,以能通西域诸国语与梵文经书,遂奉命参与译事,先后译出《新华严经》、《大乘入楞伽经》等十余部。尝为武后讲华严十玄缘起的深义,而指殿隅金狮子为喻,武后遂豁然领解,后师乃因之撰成《华严金师子章》。师一生致力于华严教学,集组织理论的大成,又将佛教各种思想体系分为五教十宗,推崇华严为最高者,实乃华严宗实际的开创者。
□善无畏与金刚智、不空,于玄宗开元年间先后东来长安传授密法和翻译经典,并称“开元三大士”。三人首将密教传至中国,奠定密教基础。
□当宪宗迎佛骨至京师,“王宫士民瞻奉舍施,惟恐弗及,有竭产充施者,有燃香臂顶供养者”。此崇佛热潮,正是帝王支持所产生。
□此数据乃根据道宣律师的《大唐内典录》所载。
□《开元释教录》,凡二十卷,唐代智升编于开元十八年(七三○)。全书依序列举自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六七)至唐代开元十八年,凡六六四年间,一七六名译经僧所译大小乘经律论,共计二千二百七十八部七千零四十六卷。其中最后两卷为大、小乘的入藏目录,总计入藏经典一千零七十六部五千零四十八卷,历来所谓“一切经五千余卷”之称即出于此。又其中的“有译有本录”,将大乘经分般若、宝积、大集、华严、涅槃五大部,并注明单译、重译,为后世大藏经编目所遵循。智升复将本书入藏目录以千字文编号,预防混杂,编定《开元释教录略出》四卷,为北宋以后雕印大藏经编号的依据。
□例如:随文解释义理者,称义疏;随文解释字句者,曰文句;总论一经之大义者,称大义;恒不随文出疏,而分门别类以释全文内容者,则称玄义;对疏之注释,常称疏抄;笔记师之口述者,称记述等。
□韩愈虽曾写(原道)一文贬抑佛教,又于宪宗迎佛骨时,上(谏迎佛骨表)反对此事,然被宪宗贬至潮州时,却遇大颠和尚而皈佛。
□变文即是将佛典故事或经史内容加以改编,使其趣味化、生动化、通俗化,而适合教化民众之文,是受佛教影响而流行的说唱文学作品之一。尤其经典在唐朝大量传译之后,部份佛教徒为致力于佛法的普及,则于开讲佛经时,尽量改编为通俗的故事体裁,甚至配以通俗音乐吟唱的“俗讲”讲经法会,于是变文在中唐、五代非常盛行。此外,为配合讲经变文,描绘经中所叙述故事的“变相图”也应运而生。
□唐武宗会昌二年,开始整肃佛教团体,对不守戒律的僧尼,悉令还俗,将僧尼的私人财产没入国库等。会昌四年,令小规模佛堂、兰若等无额寺院的僧尼还俗。会昌五年,对全国寺院及僧尼数量予以严格规定,被毁大、中佛寺四千六百多所,小佛堂达四万余所,还俗的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没入田园数千万顷,佛像及佛具改铸为货币或具,使佛教遭受前所未有的劫难,虽宣宗复兴佛教,却已非往昔面貌。
□五代在北方,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在南方,为前蜀、吴、吴越、闽、南汉、南平、楚、后蜀、南唐、北汉。
□后周世宗显德二年为削减寺院的力量,乃实行排佛政策,下诏内容为:□无敕赐匾额的寺院一律废毁。□禁止私度僧尼。□未经父母、祖父母认可者,不能出家。□男子十五岁以上,须背诵经文百纸,或读诵经文五百纸;女子十三岁以上,须背诵经文七十纸,或读诵经文三百纸以上者,方可出家。□禁止私自传戒,须由祀部发给度牒,始可剃发受戒。□奴婢、奸人、奸细、逃亡中的盗贼、恶逆的徒党等,不得剃度出家 。共废毁寺院三万三百三十六所,又下诏毁佛像,收钟、磬、钹、铎等以铸钱。
□永明延寿禅师(九零四至九七五),净土宗六祖,法眼宗三祖。临安府余杭(浙江杭县)人,俗姓王。字仲玄。初为吏,三十岁依龙册寺翠岩令参禅师出家。后往天台山参谒德韶国师,初习禅定,得其玄旨,成为法眼宗三传者。后于国清寺行法华忏,颇有感悟,于是朝放诸生类,夕施食鬼神,读诵《法华经》,又精修净业。后住明州雪窦山传法,法席大盛,并复兴杭州灵隐寺。建隆二年(九六一)应吴越王钱俶之请,迁永明大道场,接化大众,世称永明大师。师曾召集慈恩、贤首、天台三宗僧侣辑录印度、中国圣贤二百人之著书,广蒐博览,互相质疑,而成《宗镜录》一百卷。对当时各宗派间的宗旨分歧,持调和的态度。高丽王见此书,乃遣使叙弟子之礼,并派国僧三十六人前来学法,法眼的禅风遂盛行于海东。开宝八年示寂,世寿七十二。赐号“智觉禅师”。另着有《万善同归集》六卷、《神栖安养赋》一卷、《唯心诀》一卷等六十余部。
中国大乘八宗的开展 中国佛教经南北朝时期的拓展发扬,随着隋唐的统一,在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融和及帝王的护持等条件下,使得佛教经典翻译更有系统,义理更为明确,南北各学派的思想学说特色更加明显,且因各有师承、专重的经典及独到的思想主张□,于是八大宗派在隋唐正式形成,开创了中国佛教的黄金时代。兹将大乘八宗在中国的开展分述如下: 一、天台宗
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成立的佛教宗派。奉《法华经》为根本经典,智者大师依据此经“会三乘归一大乘”的思想开展出“五时八教”□的教相判释,建立天台宗的思想体系。本宗教学组织主要分为教、观二门。教相门为一念三千、性具善恶;观心门有一心三观、三谛圆融等。本宗法统传承,初祖上推至龙树菩萨,其次为慧文|慧思|智顗|灌顶|智威|慧威|玄朗|湛然□等祖师。隋朝四祖智顗(五三八|五九七)以慧文、慧思的禅观思想为基础,进一步依据《法华经》撰述《法华文句》、《法华玄义》及《摩诃止观》□,开创出具中国特色的教义及教判理论,乃天台宗实际创立祖师。入唐后,唯识、华严创立并大兴,天台相形失色,直至中唐,九祖湛然提倡“无情有性”之说□,使天台宗风大振,后世称其为天台中兴之祖。唐武宗会昌法难及五代战乱后,宗门式微,至北宋有四明知礼、慈云遵式的弘扬复兴,民国以来则有谛闲、倓虚及慧岳等诸师的弘扬。
二、三论宗
三论宗是由鸠摩罗什传译龙树、提婆中观学,译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而奠定三论宗的理论基础。主要思想是透过“破邪显正”、“真俗二谛”、“八不中道”、“涅槃世间”的道理,阐释《般若经》“诸法空性”之义。其传承法统为龙树|提婆□□须利耶苏摩|罗什|僧肇|昙济|僧朗|僧诠|法朗|吉藏□。罗什之后,因北魏太武帝灭佛,宗风不振,经僧朗的复兴,至唐朝吉藏,完成三论的注疏,又著作《三论玄义》,集三论思想的大成,因此被誉为三论宗的开祖。该宗至唐中叶后,因天台、唯识、禅宗的盛行而趋衰退。目前台湾研究三论者,以印顺长老最负盛名。
三、唯识宗
唯识宗乃通过分析“法相”而得出“万法唯识”的结论,因之得名。唯识宗亦称“法相宗”。根本经典有《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六经十一论□。其学说承继无着、世亲印度瑜伽行派的理论,主要教义有唯识说、三性说和五种姓说等。本宗由玄奘大师自印度传译一系列瑜伽唯识的经论而奠定基础,实际创宗者为其弟子窥基,二传弟子慧沼,盛极一时。该宗以义理繁琐,晚唐后逐渐式微,直至清末民国间,因唯识富科学探讨的意义,研究者增多,如杨仁山、太虚大师、欧阳竟无等。
四、华严宗
华严宗因奉《华严经》为根本经典而得名。主要教义有“六相圆融”、“十玄缘起”、“法界三观”等,总称为“如来性起法门”。华严宗判释一代教法为五教十宗□,以《华严》为所宗,杜顺和尚着《五教止观》,即为此教判的奠基者,被誉为华严宗初祖。智俨大师撰著《华严经搜玄记》等,奠定华严立宗的基础,是为二祖。三祖法藏贤首大师,集华严宗的大成,建构以“法界缘起”为本宗思想体系的理论,曾为武则天宣讲《华严经》,令其心开意解,茅塞顿开,故华严宗可说是在武则天的护持下,由法藏所创立。四祖清凉澄观大师则渐融入天台、禅宗的思想□。五祖圭峰宗密禅师,倡导教禅一致□。会昌法难后,华严宗门式微,至宋代,乃有子睿、净源重兴,元、明、清续有人才宣扬宗义,民国后,有月霞大师创办华严大学,今有成一法师所创办的华严专宗佛学院继传宗脉。
五、律宗
律宗以研习及持守戒律得名。东晋时陆续传入《十诵律》、《四分律》、《摩诃僧只律》、《五分律》等律典。北魏法聪弘《四分律》,慧光承之,继而唐朝道宣更以大乘教义阐扬《四分律》,撰著律学五大部,创南山律宗□。另与道宣同一时代的,尚有法砺所创相部宗□,怀素所开东塔宗□,合称为“律部三宗”。后唯存南山宗独秀,后代所称的律宗即指此宗。南山律宗将戒律分为止持戒及作持戒;教理有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判一代时教为化教及制教□。
唐末五代,律宗与诸宗衰落,直至宋代,因有允堪、元照律师的弘传,加上天台宗师多兼弘戒学,律宗乃应运中兴。明末清初古心律师及其法嗣三昧律师在宝华山主持戒席达百余坛,宝华戒坛名震一时。清末民初因有弘一、慈舟律师的弘扬,律宗乃存续不衰。
六、密宗
密宗因自称受法身大日如来真实言教(密咒)的传授,且须经灌顶等入教仪式和秘密传授方可传习,故称密宗或密教。该宗以《大日经》、《金刚顶经》为根本经典,主要教义为胎藏界、金刚界两部曼荼罗所代表大日如来智德显现的宇宙万有之说□;另以一切万法的六大本体□,四曼相大□,三密用大□,阐明本自具足如来德性,当身即是大日觉位,修习手结契印,口诵真言,心观大日如来的三密加持,则能达到“即身成佛”,顿证当体大日佛位。密教思想早在三国时期传入,至玄宗开元年间,印僧善无畏、金刚智、不空陆续来华,译出弘传《大日经》、《金刚顶经》□后,始形成宗派。该宗传承法系为龙树|龙智|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一行|惠果□。密宗因理论教义与修持方法与中国传统文化习俗颇有差异,因此民间不甚流行,唯在元、明、清之际仍受朝廷护持□,今日中国西藏地区乃密教盛行区或。另外,欧美及台湾密宗的弘扬也有日渐兴盛趋势。
七、禅宗
禅宗的“禅”,即梵语“禅那”的简称,原义是心念的专一。禅宗即因主张以禅为生活中的修持而闻名。本宗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著称,此思想乃根源于佛陀在灵鹫山拈花示众,迦叶破颜微笑的典故,成就了“以心传心”的美谈□,此后历代祖师“以心传心”次第传承。
南朝时,菩提达摩携付法衣钵东来,被奉为中国禅宗初祖。再传慧可,三传僧璨,至唐朝四祖道信,融和达摩所传《楞伽经》禅法与《般若经》离言绝相之教,进一步开展出“随心自在”的禅修生活,成为中国禅宗的基本风格。五祖弘忍发展道信倡导的修行与农耕结合,强调于日常生活中持守真心,成为自然的农禅生活。中国禅宗即在道信及弘忍师徒的弘传下正式形成。其后分为神秀、惠能二派,北宗神秀主渐悟说,南宗惠能主顿悟说。南宗因神会的力争,乃逐渐取代了北宗地位,于中唐后独盛。六祖惠能的弟子有荷泽神会、青原行思、南岳怀让三系,后二系更开演为五家七宗□,成为中国禅宗的主流。禅宗重视心性的特殊教法,虽历经唐末至明清各代的战乱,仍能屹立不摇。今日台湾许多道场如佛光山、法鼓山、中台山等,皆为禅宗丛林,其影响之深远可知。
八、净土宗
净土宗以专念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得名。根本经论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和《往生论》等三经一论。主要思想可归纳为信、愿、行三资粮||由信发愿,由愿起行。行则包括四种念佛□、十六种佛□、发三种心□、修五念门□等种种法门,其中尤以念佛法门,仗佛愿力接引往生,三根普被,而称为易行道。
本宗的弘扬以东晋慧远于庐山结社念佛为开端,乃中国净土的主流,后有北魏昙鸾的弘扬,至唐代道绰、善导承其旨。开元初年,慧日倡禅净双修、戒净并弘的“不舍万行”,承远、法照、飞锡继其说。因此,净土宗在唐代可分为慧远、善导、慧日三系。唯该宗并无祖徒相传承的直接法系,直到宋朝石芝宗晓法师,将历代弘扬净土法门有重大贡献者,如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和省常等诸位大师列为净宗七祖,明代又举袾宏、智旭,清代举行策、省庵、彻悟及民国印光共成十三祖。
净土法门不仅禅师力倡兼修,亦为天台、律家所重,又因简单易行,彻上遍下,无所不宜,故流传广远,历代不衰,至今仍弘传兴盛。近代台湾以广钦、煮云、李炳南及妙莲等倡导念佛最具代表性。
[注释]
□依汤用彤《隋唐五代佛教史》载,宗派的成立应具备三个条件:□教理阐明,独辟蹊径;□门户见深,入主为奴;□时味说教,承继道统。
□《法华经》的主要思想,以一切众生皆能成佛,因此主张声闻、缘觉、菩萨的三乘将同归于一佛乘。三乘的修行只是方便说,智者大师以此调和大小乘思想,将佛陀一代时教依说法的时间与方式而成立“五时八教”的判教。五时为:□华严时,为佛陀成道的最初三七日间,为大菩萨众说华严的自证法,正说圆教,兼说别教;□阿含时,次十二年,为小乘根机说四谛法;□方等时,再次八年,说《维摩》、《思益》、《楞伽》、《楞严》等经,并说藏通别圆四教,令小乘人耻小慕大;□般若时,更次二十二年间,说般若等诸部,正说别、圆二教,兼说通教,以破小乘人大小各别的执情;□法华涅槃时,最后八年间,说《法华经》,正明圆教,会三乘归一佛乘,令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八教为:化仪四教及化法四教。化仪四教,是佛陀说法的仪式分法: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化法四教,是佛陀教化众生所使用的教法内容,亦即依众生根机,所施设的种种法门:藏教、通教、别教、圆教。
□据《摩诃止观》卷一上载,慧文依《大智度论》修得观心之法,又揭示《中论》之偈以为“一心三观”的基础,慧思受彼观心法后,启发法华三昧。智顗于陈天嘉元年(五六○)谒见慧思,受法华三昧、四安乐行,读《法华经》至“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之文,豁然开悟。太建七年(五七五)入天台山,隐栖十年。天台宗之名亦由此而得。所著《法华玄义》、《摩诃止观》、《法华文句》,被奉为“天台三大部”。其门人颇多,其中,灌顶(五六一|六三二)师事智顗二十余年,领持其教,智顗著作多为灌顶所记。其后传承智威、慧威、玄朗,玄朗之下有湛然(七一一|七八二),夙习天台之学二十年,着有《法华玄义释签》、《法华文句记》、《金刚錍》等二十余部,提倡草木砖石亦有佛性之义。
□《法华玄义》、《法华文句》,为阐释《法华经》思想的论着,《摩诃止观》则为智顗著作中体系最圆熟的论书。书中详说圆顿止观之法,阐述智顗独特的宗教体验与宗教实践。
□佛教界一般主张有情(即一切有情识的生物)方具佛性,但是湛然据《大乘起信论》所说“真如缘起”,认为山川、草木、大地、墙壁、瓦石等无情亦具佛性。其所著《金刚錍》:“应知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真如是万法,由随缘故。”主张此真如即一心,或称本觉。万物由一心、本觉随缘所生,故万物亦体现一心、本觉。
□罗什门下高足多人,慧观、道生、僧叡等多弘法江南,僧肇、昙影、道融等则宣教关中,遂形成三论宗南北二学派。西元四○一年至四八○年之间,北派以无人才,南派亦因受《成实论》压迫而未能发展。南朝时,僧朗(高丽人)师事昙济,评破《成实》为小乘,得梁武帝崇信,稍振三论之势。之后传僧诠、法朗、吉藏。吉藏大阐三论,着《大品经义疏》、《中观论疏》、《百论疏》、《十二门论疏》、《三论玄义》等数十部,集三论宗的大成,为三论宗的黄金时代。高丽慧灌为吉藏弟子,传法于日本,成为日本三论宗鼻祖。
□六经:《解深密经》、《大方广佛华严经》、《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阿毗达磨经》、《楞严经》、《厚严经》(《大乘密严经》)。十一论:《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大乘庄严论》、《集量论》、《摄大乘论》、《十地经论》、《分别瑜伽论》、《观所缘缘论》、《唯识二十论》、《辩中边论》、《阿毗达磨集论》。
□华严宗以五教十宗判释如来一代教法。五教系依杜顺和尚的《五教止观》,由贤首大师所倡,将佛陀一代教法依所诠法义的浅深分为: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顿教、圆教。十宗则依佛陀所说的义理区别为:我法俱有宗、法有我无宗、法无去来宗、现通假实宗、俗妄真实宗、诸法但名宗、一切皆空宗、真德不空宗、相想俱绝宗、圆明具德宗。前六为小乘教,后四为大乘教,依序即大乘始教、终教、顿教、圆教,第十即华严的教旨。
□澄观大师早年因曾参学于天台湛然、禅宗慧忠和慧云,故思想受此二宗的影响。
□宗密大师“禅教一致”的思想来自于其师澄观,主要为调和佛教内部各派与儒、道各家的思想,着有《注华严法界观门》、《禅源诸诠集》和《华严原人论》等,影响后世甚钜。
□道宣律师(五九六|六六七)因住终南山,故称其所创的律宗为南山宗。道宣曾从北魏慧光三传弟子智首受《四分律》义,主张《四分律》形式虽属小乘,而内容则通大乘。先后撰著《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四分律拾毗尼义钞》、《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四分律注戒本疏》、《比丘尼钞》等五书,是为该宗的五大部疏钞,并于终南山创设戒坛,制订佛教授戒仪式。道宣门下以周律师(或谓秀律师)为南山宗第二祖。
□全称相部律宗。以法砺(五六九|六三五)居河南相州,故有此称。法砺曾于静洪处学《四分律》,后往恒州,依洪渊探究律学深旨。后随缘教化,讲说《四分律》。尝慨叹律文广博,乃折衷诸说,撰《四分律疏》十卷、《羯磨疏》三卷等。
□又称东塔律宗。唐代怀素(六二四|六九七)为初祖,以其居长安崇福寺东塔,故有此称。怀素初投玄奘研习经论,未久从学于南山宗道宣、相部宗法砺,然以尚未尽善,遂撰《四分律开宗记》二十卷,纠弹旧疏十六大义的缺失,而别创一家,世称新章(新疏),一时学者归之。
□道宣将佛教分为化教与制教,化教为化益之教,为诸经论所诠定、慧之学。化教又分性空教(小乘)、相空(说《般若经》等的大乘浅教)、唯识圆教(说唯识教义的大乘深教)。制教为制戒之教,诸律所诠,由对戒体的看法分为三宗,即:实法宗(有部以戒体为色法)、假名宗(成实论以戒体为非色非心)、圆教宗(据唯识宗教义以戒体为心法)。道宣称该律为圆教宗,以心法(阿赖耶识所藏种子)为戒体。
□“金刚界”与“胎藏界”二者合为密教根本两部。密教视宇宙万象皆为大日如来所显现,表现其智德方面者称为金刚界,表现其理性(本来存在的永恒悟性)方面者称为胎藏界。如来内证的智德,其体坚固,不为一切烦恼所破,犹如金刚宝石的坚固,不为外物所坏,故金刚界具有智、果、始觉、自证等诸义。反之,如来的理性存在于一切之内,由大悲辅育,犹如胎儿在母胎内,亦如莲花的种子蕴含在花中,是故譬之以胎藏,故胎藏界具有理、因、本觉、化他等诸义。
□密教以六大为宇宙法界的本体,诸法缘起的根源。六大为地、水、火、风、空、识。六大遍满法界,虽一尘一毛,亦必具有六大,无一不为六大所造者。此乃就其普遍之义而称六大,就诸法之所依而称体大。
□四曼,为四种曼荼罗的略称,指大曼荼罗、三昧耶曼荼罗、法曼荼罗、羯磨曼荼罗。相,谓相状差别;大,谓周遍。为体、相、用三大之一。密教建立大、三昧耶、法、羯磨等四种曼荼罗以尽万法的相状,乃与六大“体”大、三密“用”大相对而称四曼相”大。四种曼荼罗系自外界明其相状而得认知,故称为相;以周遍于万法,故称为大。曼荼罗,为轮圆具足之义;相大,则谓于一法具足众法而轮圆周备,故称曼荼罗为四曼相大。
□三密,为身、口、意三密。三密的作用遍于法界,赅通宇宙万有,故称三密用大。即众生的三业相应于佛的三密,无隔无别,彼此不二。此理非凡夫所能了解,须经修持后,方能体悟,故称之为密。如来因三密而成就清净功德,一切山河大地法界体相,均是如来清净法身,因众生不知,故称“身密”。一切音声皆是如来说法语言,因众生不知,故称“语密”。识大周遍法界,如来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而众生不知,故称“意密”。密宗之修行者,即藉结手印功德之力,将自己的身业转成如来的身密;藉持咒功德力,将自己的语业转成如来的语密;藉观想本尊的功德力,将自己的意业转成如来的意密。藉三密加持作用,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一切国土可成净土。在三密加持下,令众生均能圆满具足如来智慧德相,成就即身成佛的妙行,显示众生本觉的果德。
□《大日经》由善无畏所译出,《金刚顶经》则有三种译本:□唐代不空所译的《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凡三卷。为流传最广泛者。□唐代金刚智所译的《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又称《略出经》,凡四卷。开元十一年(七二三)译出。□北宋施护所译的《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教王经》,凡三十卷。所谓金刚顶,即诸经中最高之意。所谓略出,系自十万颂的广本略出其精要。为求加快证入佛、菩萨的境地,故于该经详述密教独特的秘密修行仪轨。梵本今已不存。
□一行,唐代河北人,尝师事善无畏、金刚智,与善无畏共译《大日经》,并笔录成集,继之撰《大日经疏》,至今亦为密教所重视。此外,一行又精于禅、道、数学、历法等,亦为我国天文历算家。惠果(七四六|八○五),唐代陕西人,受不空赏识,尽传其三密法要,建立“金胎 不二”思想,历任代宗、德宗、顺宗三朝国师,倍受崇敬。当时各国入唐求法者,多从师受密宗教义,曾授法予日僧空海、新罗僧惠日、悟真等,而将此宗传入日本、新罗。
□元世祖尊八思巴为国师,敕封“大元帝师大宝法王”的尊号,喇嘛教(喇嘛教实即以密宗为骨干的西藏佛教)遂成为元代的国教。明朝建国后,对西藏仍依元朝旧制,成祖封噶举派的德欣喜巴(Dezhin Shegpa )为大宝法王。至清代,对蒙古采取怀柔政策,亦优遇喇嘛僧,如康熙、雍正皇帝都曾为其建寺,雍正并改北京雍和宫为喇嘛寺。
□拈花微笑的典故,在禅宗典籍《宗门杂录》、《人天眼目》、《佛祖统纪》、《五灯会元》等,均有记载。故事是说佛陀昔于灵山会上,手拈一花示众,当时与会大众都默然无对,唯大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陀遂付以“正法眼藏”。世尊的拈花付法乃成为后世禅门付法的根本典范。
□荷泽神会(六六八|七六○),曹溪六祖惠能晚年弟子。惠能示寂后,两京之间皆偏向神秀一派。师欲振六祖之风,着《显宗记》,定南能为“顿宗”,北秀为“渐教”,确立“南顿北渐”之名,并竭力发挥惠能思想,南宗因而取代北宗地位,影响广远,乃至天下“凡言禅,皆本曹溪”,南宗之盛,神会居功甚伟。贞元十二年,皇太子集诸禅师,楷定禅门的宗旨,以师为禅宗第七祖。青原行思法嗣石头希迁,门下高足有天皇道悟、天然丹霞、药山惟俨等,尔后开衍为云门、法眼、曹洞三宗。南岳怀让门下法嗣以马祖道一为上首,其百余弟子中,以百丈怀海、南泉普愿、大梅法常、章敬怀晖、大珠慧海、庞蕴居士等人,被推重为禅林尊宿,尔后开衍为临济、沩仰二宗。至唐末五代,我国禅宗已形成以上五家之正系。至宋代,临济宗更分衍出黄龙、杨岐二派,至此,菩提达摩传来我国的禅宗乃蔚为“五家七宗”。
□念佛即忆念佛的意思,又转为观念佛的相好,或唱念佛的名号。此四种念佛的方法乃根据宗密的《华严经行愿品别行疏钞》卷四所载,即:□称名念佛,谓专心称念佛的名号,如是岁月既久,则念念不断,纯一无杂;□观像念佛,谓观佛像,口称佛名,则心不散乱,本性佛从而显现;□观想念佛,谓于心中观想佛之相好圆满,观想纯熟,则三昧现前;□实相念佛,谓观自身及一切法性真实的相,乃无形无相,犹如虚空,念念相续,则三昧现前。
□十六观法出自《观无量寿佛经》,谓念佛行者由忆念弥陀之身与净土,得以往生西方的十六种观法,即:日想观、水想观、地想观、宝树观、宝池观、宝楼观、华座观、像观、真身观、观音观、势至观、普观、杂想观、上辈观、中辈观、下辈观。
□《观无量寿佛经》谓,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当发三种心,即:□至诚心,谓此土众生欲生彼国者,当发专至诚实之心,正念真如,求愿往生;□深心,谓欲求无上佛果者,必须心契深理,厚种善根,如深根难拔;□发愿心,谓以真如实心、趣果善心,以此二心功德,至诚回向,发愿求生净土,速证法忍,广拔一切众生苦恼。
□《往生论》中所载五念门:□礼拜门:一心翘勤,恭敬礼拜阿弥陀佛;□赞叹门:称彼如来名,赞叹彼佛;□作愿门:一心专念,发大誓愿,愿生安乐国土;□观察门:以智慧观彼佛、彼土、彼菩萨的庄严功德;□回向门:以己功德回向一切众生,令得毕竟解脱。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