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金刚礼一本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通理大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作供梵叹如常依慈氏礼声
  志心归命礼:
  法身非相,应化非真,福智无比,无为福胜,
  一相无相,化无所化,无断无灭,法界通化,
  庄严净土,如理实见,离色离见。一切佛宝。
  志心归命礼:
  善现起请,尊重正教,无法可得,依法出生,
  一礼合相,法会因由,大乘正宗,无德无说,
  持经功德,如法受持,非说所说。一切法宝。
  志心归命礼:
  妙行无住,正信希有,离相寂灭,能净业障,
  一体同观,威仪寂静,究竟无我,知见不生,
  净心行善,不爱不贪。无诤三昧,一切僧宝。
  志心普奉为:
  三十二分满,一十八住圆,二十七疑遣,德海难思议。 
  四恩并七趣,法界诸群生,罪障皆消灭,速圆般若海。
  志心忏悔
  志心普忏愿:
  先身有报障,今日受持经。暂被人轻贱,转重复还轻。 
  唯愿八金刚,清净四菩萨。我今与众生,速圆般若海。
  唱处世界
  处世界,如虚空。如莲花,不著水。
  心清净,超于彼。启首礼,无上尊。
  吟回向偈
  我以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所。
  志心普命:十身无碍佛,法报化三身。愿共诸众生,皆共成佛道。
  志心普命:十藏甚深法,戒定慧三乘。愿共诸众生,皆共成佛道。
  志心普命:十地圣贤僧,上中下三根。愿共诸众生,皆共成佛道。
  礼忏归依竟,所集诸圣因。施一切群生,皆共成佛道。
  [题解]
  《金刚礼》,中国僧人所撰忏仪典籍,作者通理,一卷。
  通理(1048—1098)辽代著名高僧,法名恒策,通理为赐号,字开玄,俗姓王,西京道奉圣州樊山县新安镇(今河北省涿鹿县矾山堡镇)人,他生于辽兴宗重熙十七年,七岁出家,活动于辽道宗咸雍、大康、大安年间,卒于辽道宗寿昌四年。通理深受朝野敬仰,道宗对他非常器重,特赐紫袍,皇室百官等100余人礼他为师,门徒甚众,德被遐迩。一生以讲经、传戒、刻经为业,尤以续刻房山云居寺辽代石经最为杰出。
  《金刚礼》为通理在续刻石经时所刻,他于大安九年(1093)正月筹集刻经经费,主持刻经事宜,至大安十年(1094)就停止刻经。所以,《金刚礼》最晚撰写于他停刻石经(即1094年)之前。由于历代藏经均无著录,因此它的流传情况现在还不得而知。但就其内容来看,属于由念经功德生发扩展而成的佛教“忏仪”类文献,如文中说:“罪障皆消灭,速圆般若海。”末后又说:“礼忏归依竟,所集诸圣因,施一切群生,皆共成佛道。”而通理在石经停刻之后就到房山西北山区的莲花峪结庵而居,后为道宗皇帝宣请为“内殿忏悔主”。可见他对佛教“忏法”的精通。
  《金刚礼》是依《金刚经》而创造的一种礼忏方法,共八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标名《金刚礼一本》,作者“通理大师集”,题注“作供、梵叹如常,依《慈氏礼》声。”说明在举行“金刚礼”的仪式时,需要“上供”(即以精美的饭菜、果品等设立佛前,举行一定的念诵仪式),念诵时的行腔、接腔等(梵叹)与平常日用课诵的方式一样,板点、节奏则依《慈氏礼》的礼诵方法。可惜《慈氏礼》已经失传,无从考知《金刚礼》在念诵时的音调高低、节拍快慢。然行腔、接腔与现在的佛教课诵似应无多大出入,如行腔者(一人,即维那,僧职之一,在殿堂里专务领唱)举腔唱;“志心归命礼”,接腔者(众人)接下来就唱:“法身非相,……一切佛宝。”然后再举腔,再接腔。这种礼忏方式,至今仍在汉传佛教圈里颇为盛行,据说这种梵呗能够反映出唐朝的梵呗特征。如田青教授说的:“从音乐上分析,赞类音乐先由‘维那’举腔领唱,然后众僧和之。举腔之初,有腔无板。……可视为唐乐遗绪”(见《中国宗教音乐?中国汉传佛教音乐》,田青,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5月,第16页)。
  第二部分(即主体部分)是把《金刚经》的“三十二分”的名称汇集在一起,又把须菩提证得的“无诤三昧”放在末尾,计三十二句,每句四字,共一百三十二字,再分为三类,分别纳入“一切佛宝、一切法宝、一切僧宝”之中,每类前均冠以“志心归命礼”,这与其它忏仪的形式是一致的,只是在内容上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
  第三、四部分是“发愿、忏悔”,也是依《金刚经》的内容而作的,如说:“三十二分满”即指《金刚经》的三十二分;又如:“先身有报障,今日受持经。暂被人轻贱,转重复还轻。”即依《金刚经》中“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而来,由此可见“金刚礼”是《金刚经》中“消业思想”的具体展示。
  第五、六、七、八部分与其它忏仪基本一致,分别为:“唱处世界”、“吟回向偈”、“志心普命”及末后的总回向。
  《金刚礼》作为佛教“忏仪”被保存下来,对中国佛教的忏法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它用一种“楞严弯”的形式雕刻,就给辽代版本研究提供了硬性的碑刻信息;同时也是研究《金刚经》以及辽代佛教音乐的重要史料。此外,对研究佛教的“消业思想”和“民众佛教”都有其独特的参考价值。
  需要说明的是:本忏仪在房山石经辽代刻经中是以“楞严弯”的形式镌刻上去的(见“覆”帙,页92下),这次为了合乎体例,依据佛教惯用方法,把它转写成文本的形式,使读者能够一目了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