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地区佛教>> 西藏佛教>>正文内容

显密圆融 见行并重——试论藏传佛教特色之一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石世梁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共分三个支系;南传佛教、北传佛教的汉语系佛教和藏传佛教。这三支佛教源流渊浩,各自拥有大量信徒,影响遍及亚、欧、美、大洋等洲。
  南传佛教属小乘佛教,汉语系佛教和藏传佛教同属大乘佛教;三者之间有同异之处。如何评估藏传佛教的特色或特征,学术界似乎看法不尽一致。即使在佛教界内,佛教徒间也有不同看法。笔者不揣孤陋,略抒己见,求正于各方人士。
  (一)
  佛教典籍,浩如烟海,义理渊冲。《俱舍论》说“佛正法有二,教、证以为体”。意谓一切佛法可以教、证两法统属之。显教为教法,密教为证法。宗喀巴大师说:“教者正为抉择修行之法轨,证者如抉择而起修”[1]。有教无证,不足以成佛果;有证无教,则成邪法。宗喀巴大师23岁时(1379年),“闭关静修,兼阅《释量论》之广释《正理藏论》,以见第二品(成量品)道建立为缘;于法称论师之著述理路,引起无量不可压服之猛利信心;发毛占坚,雨泪惊垂。后凡阅《释量论》等时,无不尔也。”大师在静修中,徒因明诸论中领悟了修习、成佛的阶位学说,所以惊喜交加。法尊法师评论说:“师以无垢智力,总观因明一切诸论,特见陈那《集量》,法称《释量论》等,摄尽一切上下请乘修行次第,悉无错道,错固无果,缺亦然也”。“且如种谷,虽必须其种,然水等有失,其实亦必无获,任求何果,悉不能舍此他求”。[2]法尊法师于此提出了教证二法的关系。正由于此,密教的思想、理论基础在于显教。所以当代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说:“其实真懂了显教,密教就懂了嘛”[3]
  当代高僧能海法师[4]在论及显密关系时说:“显是密之显,密是显之密,有则双存,无则并
  遣。若不知显,则不了密之性相;若不知密,则不悉显之作用”。[5]又说:“密法若不与小乘合,有
  人说不是佛法亦无以自白”。“若无《生圆次第》,则《法蕴足论》为虚设可惜;若无《法蕴足论》,人
  将谓《二次第》为外道,亦无可辩白”。能海法师于晚年特重《阿含》,撰有《杂阿含学记》,认为所
  有密法道理及秘密修法,在《阿含经》里均有含藏。[6]
  约而言之,显教心要有如下数端:一、说一切法从因缘生,苦、空、无常,三十七道品的《阿含经》;二、说甚深无相法理,说一切法本来是空的般若经;三、说一切法皆是唯识,了二空之理,修六度万行,示广大道次的《解深密经》等;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的《法华经》、《涅槃经》等;五、说毗卢法界、普贤行愿,自受用报身佛境地与世俗行相即相入,自在无碍的《华严经》。如是在密教中尽融兼摄,依显教之见,而起修、行、证。故说显为密的基础,密是显的善巧方便。若离开了大小乘三藏经论,去探索密教思想及其渊源,那是很难说清楚的。
  有人说:“宗教发展起来的学说,对于大乘,不论是那一派,只要对他们有利,他们就随意剪裁、割裂”。[7]此说值得商量。历代大德顺应不同时代的需求,从不同角度,把佛陀所说经典的深义,归纳、演绎产生了无数的论典的无数的修行指示。如《大唐西域记》等各种资料记载:龙树、提婆、无著、世亲既是大乘佛教深观、广行两派的创始人,又都是密教行者,他们的显密著作很多。如龙树的《中观论》和《五次第》,就是显密方面久享盛名的代表作,怎能说他们对自己的学说“剪裁、割裂”呢?认识来源自实践,龙树、无著等大乘论师都是从修证实践中写出自己的显密论著,多属内证境界,即本于内证经验而立说,所谓“从禅出教”,成为一派宗师,又安能说是“随意剪裁、割裂”?大乘性宗(又称般若宗、空宗或深观派)相宗(法相宗、唯识宗、有宗或广行派)一讲空、一讲有,看来是对立的,但若对实际修证来说就分不开。达摩东来,创立禅宗。他传的心法是般若,但又以唯识的《楞伽经》来印心。首先要有般若正见,第二要想破执著,则非研究唯识不可。唯识把也间一切的作用,现象、实相分析出来,到最后归于唯识所变;既然是唯识所变,还执著些什么?这就是两者关系。禅宗说如是,藏传佛教实修实证中也是如此,从空到有,再离空有两边。这又怎能说是“随意剪裁、割裂”?大乘佛教后期,在印度两派各执所见,互相辩驳,以致流于玄学空谈,脱离了广大教徒,密教圆融各宗教理于实践,便于广大教徒实践,使佛教在印度又昌盛了几百年。这又有什么不对呢?
  藏传佛教各派都尊奉六圣二庄严,以深观、广行两派为两大车轨,以两派论师为传承师长。宗喀巴大师说:“我礼龙猛、无著足,摄两大车善传流;深见、广行无错谬。圆满道心教授藏”。[8]又说:“若不依二大车轨,欲求真实义者,如同生盲者无人引导,即趋险处”。[9]能海法师认为只有通达深、广两派义谛,才能证悟佛理,圆满成就。他引圣妙吉祥经说:“有名无著比丘者,善巧论藏真实义。经藏了义不了义,种种众多极辨析。指示世间诸明体(五明),分辩宗道(大乘)如理成。彼是持明(咒道)成就者,……修持真言具威力,生成众生殊妙慧;……释经性相摄或分。……了悟大乘大义体,究竟获得大菩提”。他又说:“不知深般若(深观),圆成(圆满成就次第)难修学,不学广般若(广行),生起(次第)艰于行。如医师药匠,不解医科理,虽终身勤劬,不获胜利誉;无方更教他,害人亦害己”。[10]假如不是既通显,又通密,身体力行,教证双美,又安能出此肺腑之言?
  (二)
  土观·罗桑却季尼玛说:“一切教法皆三藏所摄,离此无余教法。三藏主要所诠是三学(戒、定、慧);一切证法,皆三学所摄,离此无余证法”。又说:“凡立为是不是佛教,乃依见、修、行三者违不违背三藏教法;自心行持,随不随顺三学证法而为判定”。[11]笔者认为这里所说有这样几层意思:
  一、一切教法、证法皆来自三藏。一切密法也皆由经藏、对法藏所摄,密乘戒为律藏所摄。若背离三藏,则一切教法、证法皆不应理。
  二、证法为戒、定、慧三学。由戒生定,因定发慧,戒中有定慧,定慧中有戒。戒学为律藏所诠,定学为经藏所诠,慧学为论藏所诠。若背离三藏三学道,则不应理。
  三、行者依闻、思、修三门而入三学道。依见、闻经教而起定解;如理思惟所闻诸义,由闻、思远离惑,依禅定而修,由修而通达真实义谛,此即修所成慧。闻、思为修慧之助缘,修慧为断惑证理之用。
  藏传佛教各派皆以“见、修、行、证”为行者修持四门。见、修、行、证,或作基(抉择正见)、道
  (修习、行持)、果(现证菩提),即将修、行并为“道”一门。以下按四门分说:
  见 梵名捺喇舍囊Dar sana,思虑、推求、审详,而抉择正理之谓。释迦牟尼最初说法讲四谛、十二因缘,八正道。四谛、十二因缘为佛教根本教理;八正道按《佛学大辞典》解释:“谓之正能到涅槃,故谓之道”,正见者“见若、集、灭、道四谛之理而明之也,以无漏之慧为体,是八正道之主体”。正见,从佛教的角度看,是离诸邪倒之见,是依三藏所说之见。《大智度论》说正见即是智慧。所以正见列为八正道的首位。
  《宗派建立宝鬘论》说:“若远离甚深之正见,则如何修习慈心、悲愍心、菩提心,亦不能拔除苦根故”。[12]慈心、悲愍心、菩提心虽然都是大乘修法,但见地不清,知见偏离,连观念都不清楚,譬如大海航行,虽有舟辑,却无舵手,何能到达目的地?所以唯有具有正知正见,才能真修实证。
  连花生大师说:“若无正见、发心所引导,密法悉皆转为邪法”。因为密教中的一些修法(如三脉、脉轮等),印度其他教派也都采用;此在《奥义书》、《瑜伽经》中有明载。与其他教派根本区别之处,在于“见”“行”两个方面,当然佛教在修的方面自有殊胜之处。而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乃至港、台地区,有些人以传授藏传佛教为名,甚至以“大师”自居,竞相宣扬传授无上瑜伽和大圆满法,其实他既没有仪轨、更没有心法;既不讲“正见”,也不讲发菩提心和六般若波罗蜜多,更不讲普贤行愿和戒行。他们宣扬追求的是神通。佛教认为神通在禅定过程中产生,但不是追求目的,即使一旦获得神通,也不准炫耀,更不能执著。他们宣扬经过一次“灌顶”,就可以使人“开悟”;他们本身既无见地,那能开什么智,悟什么理,欺人之谈而已。当然气功界有些朋友从现代科学来探索藏传佛教中某些被人称为“神秘主义”的现象,这还是可喜的。
  修《无量寿经》说:“应当信顺,如法修行”。[13]“信顺”属认识方面,在思想上确立三藏中所
  说,然后按三藏所说如教如理而修。现在有些人在讲禅宗时有相当误解。《瑜伽师地论》中讲“周偏寻思”、“周遍伺察”(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讲止观时也反复说),在禅宗中叫“参”,通过参禅,达到开悟即“见道”,见道就是把握般若空性。禅家开悟,也决非一夕功,也不是不需要基础。所谓“理可顿悟,事须渐修”。开悟之后,也决非一了百了,尚须乘悟起修,以达成道;道力充沛以后再“弘道”。所以禅宗有破“三关”之说,破初关是开悟,明心见性,见空不见有;破重关是起有而修。按佛教说大乘菩萨不止于内心悟道,更重要的是行愿,看行为是不是利世利人。所以禅门多行“禅净(净土宗)并修”或“禅密兼修”。如法华经药草喻品说:“渐渐修行,皆得道果”。一些东西方学者多说宁玛派大圆满法统系受汉地禅宗影响而形成者,若从见地上说两者或有共同之处(禅宗之理系按《楞伽经》、《金刚经》、《思益经》等所说),但若从见、修、行、证细加考察,则迥异很大。因此似宜从实践等多方面探求,以得出客观公允之结论。
  藏传佛教宁玛派关于共三乘、密教外三乘的修持理趣说:声闻派“依九住心方便等修三摩地,由断违成顺门证奢摩地,观四谛十六行相生起观慧,如是修习止观二门。”
  独觉乘“于独觉乘不共道十二支缘起遮止流转,勤修还灭。”
  菩萨乘“于二谛无别之义解修相应,依于止观双运瑜伽,于学道中依次修习三十七菩提分法。”
  事续乘“由自实性及本尊实性依六尊门生起自三昧耶身,其前迎请本尊智身,凝视观察主仆承事,持诵之实性,声、心及体。又修静虑实性,谓火住、声住及声际实性静虑。此即修习四真实性。”
  行续乘“于自生起三昧耶身前,观本尊智身如兄弟或伴侣之相,有相(喻伽)修种子、手印、色形三类本尊,无相(瑜伽)则依转、住、起三法修胜义菩提心。”
  瑜伽续乘“依五现证菩提及四种变门修自为本尊,召请融入智尊,以四印印持等方便瑜伽,于胜义无相智及显现世俗金刚界尊二者无二状中而修等引般若瑜伽”。[14]
  其简略说如是。若不依仪轨和上师教导很难有明确了解。细说上述修法,非本文所论述范围。但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所说声闻、独觉两乘修法系依《阿含经》教法,菩萨乘依大乘经论之义。密教外三乘的修法和理论,在《圆觉经》、《解深密经》及《瑜伽师地论》等中,均可看到有详细论述,只不过更加具体化和加上了一层密教的色彩而已,以使行者易于入门和因循。
  行 《俱舍论》说:“行名造作”。谓身、口意之造作。为防犯身口意之过失,佛说共与不共之戒,以防非止恶。《楞严经》说:“摄心为戒”;《涅槃经》说:“戒是一切善法梯凳”。能海法师说:“无戒行无力,不堪有所涉”,“三娶戒不全,漏池难蓄水”。言无戒行者难涉佛法堂奥,难成大器。三乘共持之戒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四种。声闻、独觉两乘尚须行头陀十二行。大乘行者为依菩萨之行,除奉上述戒外,还需受菩萨戒,行六度、四摄事。密乘行者除上述戒行外,以菩萨戒为基础,须别受密乘戒。其实每次灌顶,都含有受戒。有关戒律,均为《律藏》所摄。
  证 《俱舍论》说:“如实觉知四圣谛理,故名为证”。即以正智如实证悟真理,取得成就(果位)之意。
  依宁玛派所说:菩萨乘证得“所断谓二障与习气俱一切皆断,所证谓如所有尽所有所摄之法一切皆证,究竟断证功德,现得佛位,即能究竟自利法身二相及利他色身二相。”
  事续乘“于分位中成就所欲持明之位,究竟证得身部遍照、语部无量光、心部不动、三部持金刚随一大菩提位。”
  行续乘“于分地中得共同悉地(成就),究竟能证三部及宝部持金刚位。”
  瑜伽乘“世间悉地为空行持明,出世悉地于前四部上更增事业部,即于五部密严(刹土)中成佛。”
  大瑜伽乘“于分位中即成道之果四持明位,究竟即得双连金刚持位。”
  随瑜伽乘“能究竟为随瑜伽不共五道之体之五瑜伽及其所摄十地,即得普贤之位。”
  极瑜伽乘“究竟道之四种所显,获虹身大迁转胜身,即得普贤位或十三最上智地。”[15]
  (三)
  藏传佛教往往自称为“大密大乘之教”。这说明藏传佛教是以密教和大乘佛教为两重支系的。当然对小乘佛教的理论也兼容并摄,因为大乘佛教的教理是以四谛、十二因缘、八正道、戒定慧、三法印等为其基础的。
  这种特点充分体现在藏传佛教的观行仪轨或成就法仪轨中。这类仪轨包括礼拜赞叹、供养、忏悔、随喜、回向、发菩提心、皈依;或顶礼、供养、忏悔、随喜、请转法轮、请住世、回向等七支,所以又叫七支仪轨。仪轨分加行、正行、结行三个部份。
  今依噶玛噶举派西藏教日仁波卿所集《大手印加行所摄上师相应金刚亥母合修念诵略轨》(亦名《趣入最圣道乘法》)略说[16]。
  仪轨正文前说明如何念修本仪轨。要求行者律仪整肃,心愿悲切等等;念诵时须随文义作观,切勿散乱,即身、口、意须相应。[17]
  一、仪轨加行部份:(1)先赞礼噶玛巴上师功德,次自己发心皈依,誓精进勿退。次观诵人身难得,三界无常、业果、轮回,决心趣入解脱道。此系依原始佛教教义。(2)皈依发心:先观诵皈依之境,自己前方噶举派历代上师如树状围绕,观想自己与无量众生一起皈依佛、法、僧三宝。次观诵发菩提心及受菩萨戒文,庆幸自身得成佛子;决心利他,发菩提心永不退转,常行菩提行,发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此系按大乘佛教教理。
  二、仪轨正行部份:(1)圣会明现。行者须先观空,诵观空咒;观想无际明净空中,显现莲花,莲花(代表佛法)上有日轮,日轮上现种子(梵文),由种子转化成金刚亥母。故其首颂即曰:“偏一切法自性主宰者,不来不去无住如虚空;原本不具来去住诸相,只如水月随缘而显现”。此讲由空起有,为中观“缘起性空”所释。也深符般若《金刚经》义。下颂即曰:“自心显示现量妙法身”,“身与受用(身)自心所变现”。言礼拜、供养诸尊为自身心识所现,此系唯识宗所释。次诵 历代上师功德,观想金刚持、萨罗哈、龙树、霞瓦勒(山林尊者)、弥勒巴、底洛巴、那若巴、玛尔 巴、米勒日巴、热琼巴、冈布瓦、一至十四世噶玛派黑帽系法王、红帽系法王、噶举派四大八小系诸上师、本派传承上师“偏聚如云海”,周匝围绕于本尊、佛、菩萨等。行者至心祈求,启请加持,求证佛化、报、法三身。(2)供养——须弥供,以语念诵,身作手印,意观想供养诸尊。本仪轨因系略法,供养部份比较简单。(3)忏悔、随喜、请转法轮:向上师诸尊至诚仟悔所作众罪,今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随喜(见人之善事随发欢喜之心)一切众生诸善根”;祈请上师长久住世,永转法轮。如是清净三轮,成就善根已。(4)灌顶(受戒):观想上师予以无上瑜伽部四种灌顶,使行者具备修成佛三身之因。(5)圆满成就:观想上师化光融入自身,行者“身口意严然同于上师,金刚三业无二无分别,三门作业即道自解脱”。
  三、仪轨结行部份:回向(将自身一切善果回向众生,愿众生悉得安乐,悉得解脱)。发愿(发愿永持佛法,行菩萨道,利乐众生等)。以吉祥赞作为结束。
  按上师瑜伽在藏传佛教中属基本修法,是修本尊法的不共加行法。不仅入门时所必修,即在修无上瑜伽部时,仍须每日念修。止贡噶举派在讲授大手印前必先修五支加行(即止贡派创始人仁钦白的《五具》):①修菩提心;②修自身为本尊;③于上师修敬信;④修无分别见;⑤封印回向。[18]实际上不管修显教大手印,还是修密教大手印,此五支加行都非修不可。如修显教大手印专注瑜伽,心缘一境,缘于何境?应缘于上师、本尊也。
  本仪轨虽系略法,但已含无上瑜伽修法内容。如仪轨中的四灌顶;如“睡为证光明法身瑜伽”,此为那若六法中的梦观成就法;如“其光融已又复收入‘啥’,‘啥’收明点渐化为‘那打’;过此离心即住无缘空,应入自心光明无整定;此心明空体性当流露,如是随力住大手印定”。“凡眠梦醒及诸所贪境,于幻观中相应证四身”等等。文简义略。修无上瑜伽当须别依仪轨,及上师指导。
  本仪轨虽系略法,但大小乘教义俱摄。如文中观“世间诸趣受用等,恒为三苦火逼烧”;观三界无常、观业果、轮回等,为佛教基本教义——四谛所摄。文中所说:“断除我执妄心”、“灭除非法寻思”、“通达自性无生”、“彻证法身所显”、“了达幻有不灭”、“证知凡圣无别”等等均为大乘教理所讲。文中说:“于菩萨学处,依次第而住,如彼利众生,发大菩提心,我今如是学,亦如彼学处。此“学处”系讲大乘菩萨行六度四摄之行。文中除专有发菩提心愿文及发四无量心外,全文处处贯彻发菩提心,利乐一切有情,悲心恳切。龙树说:“胜义(般若空理)与悲心同修者,成菩提道路也”。根桑泽程仁波卿说:“康、藏有修生起、圆满(次第)而成魔者,即不达空性与悲心等和合之过患。……因无菩提心即与外道法相同,以外道亦修观想、气功,惟无皈依处与菩提心耳![19]
  此略轨若与四世班禅大师罗桑却吉坚赞所集之上师瑜伽仪轨参照,因一系略法,一系广法,后者在显密教证两法上有大量专段颂文。如有菩提道三士道和密宗道次第,菩萨六度行的大段颂文。此外在密法方面也较多、较详。
  密教讲方便与智慧双运。能海法师说:“慧者何?般若是也。般若无相,寓于六度万行,故日慧行,若废行而谈慧,则慧亦无所见”。[20]聊聊数语,深释般若之性,也讲了见与行的关系。《大集经》说:“能调众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方便有善巧之义。方便与智慧相辅相成,缺一则不能成双运。藏传佛教正是体现了这一特色。
  [责任编辑 陶长松]
  注:
  [1]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略论》卷一。
  [2]法尊法师译述:《宗喀巴大师传》第8页。
  [3]台湾《十方》杂志第10卷、第7期、第2页。
  [4]能海法师(1886——1967年),四川绵竹人。1928年入藏,1929——1932年在拉萨哲蚌寺依止康萨喇嘛学习显密教法。1933年返回内地后于京、沪、汉等地宏传格鲁派显密教法。1940年再度到拉萨,得康萨喇嘛衣钵之传。次年10月返回成都。先后在成都、重庆、绵竹、上海、五台山等地建立道场多处。译、著、述近百部之多。从学者无虑数万人,影响所及遍及海内外;美国罗斯福总统曾亲笔函邀赴美弘法。1951年任全国政协特邀代表。1954年、1958年当选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成立,出任副会长。迄今成都昭觉寺、上海金刚道场、五台山塔院寺、圆照寺等仍由能海法师法嗣主持,依格鲁派之规讲修。
  [5]《能海法师全集》第一册第50页 上海市佛教协会印行本。
  [6]印顺编著《能海法师传》。
  [7]吕澄:《印度佛教源流略讲》第25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79年版。
  [8]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一。
  [9]转引自《土观宗派源流》第187页 西藏人民出版社84年版。
  [10]同注5第103页、第53页。
  [11]同注9第180页。
  [12]班班多杰《藏传佛教思想史纲》,上海三联书店,92年版第332页。
  [13]《无量寿经》第169页,上海古藉出版社,90年版。
  [14]《九乘建立略论》士登尼玛著,郭元兴译,载台湾《十方》第7卷,第10期。
  笔者所以引用宁玛派的材料,因为众所公认宁玛派重密法修证,而不像格鲁派那样主张由显入密、显密并重。
  [15]同注14。
  [16]因为一般说噶举派重师教而不重经,重密而不重显。所以笔者选择了噶玛噶举派的仪轨作分析。噶玛噶举派后来吸收宁玛派修法,传出了《噶玛心要》;止贡噶举派后来也学习、吸收宁玛派密法,逐渐合流(见克珠群佩译《直贡法嗣》,将由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
  密教的仪轨为了防止有人盗法,所以仪轨中多采用段落倒置,故意漏掉一些段落等做法。笔者因为未经上师传授,所以只好参照其他派系的上师瑜伽仪轨,以供读解。
  [17]西方学者有译“仪轨”为“礼仪书”者,不妥。此盖受西方宗教仪式中“祈祷、作弥撒、唱赞美诗”等影响而误解。藏传佛教的仪轨,除某些事部仪轨如烧香法、增益法等以外,均修本身成就,要求反复观诵、深刻了解三藏所说义理,并使身心发生变化。如瑜伽部修转识成智、五智成就;无上瑜伽部修成就佛的三身;大圆满法修现证虹身。
  [18]同注9第82页。
  [19]《密宗法义精要》第119页,上海市佛教协会印行本。
  佛教显密两教都说修持不当易入魔境。在道教中叫“走火入魔”。《香港佛教》第378期(91年11月)第13页上讲修定中所感若干现象:现恐怖之形象;现美丽的男女相;忽见幻相幻境;忽知过去未来之事;急得他心通;喜怒无恒;或多痴喜;或多睡多病;或心生懈怠;或率起精进;或多疑多虑;或数日不饥不渴,使人受著;或饮食忽多总少;或皮肤神色灰败等等。佛教修戒定慧,本来是为了对治贪瞋痴;如执着于贪瞋痴便入魔境。对治之法是修空性,破我法两执,及发猛利菩提心。汉地佛教界多以暂停修定,观诵《心经》对治,亦观我、法两空之理也。能海法师在《全集》第一册331页中详述入魔有二十四因、“魔”的种类及对治之法,系根据哲蚌寺刻本译出者。当前修气功者,产生过患之事时有所闻,录此以供参政。并说明藏传佛教与当前气功界所谓传授藏密有根本不同之处。
  [20]同注6。
  ——————————
  [作者简介]石世梁,男,汉族,现在西安治金建筑学院工作。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