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创造美国佛教文化(上)
推动创造美国佛教文化(上)
摘录自《沈家桢传》
何 哲
有朋友问过笔者:“沈家桢是一位理工科毕业的工程师,又做过政府官员和大企业家,按理说,比一般人还入世,他怎么会对佛教那么热衷呢?真是有点令人难以理解。” 笔者认为佛教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帮助人“出世”,而在于帮助世俗社会变得更干净、更美好。笔者找出科学大师爱因斯坦的两段话供朋友参考。
爱因斯坦的第一段话是:“当我还是一个相当早熟的少年时,我就已经深切地意识到,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无价值的。而且,我不久就发现了这种追逐的残酷,这在当年较之今天是更加精心地用伪善和漂亮的词句掩饰著的。每个人只是因为有个胃,就注定要参与这种追逐。而且,由于参与这种追逐,他的胃是有可能得到满足的;但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却不能由此得到满足。这样,第一条出路就是宗教,它通过传统的教育机关灌输给每个儿童。”
爱因斯坦说的第二段话是:“仅仅依靠知识和技术并不能使人类过幸福而优裕的生活,人类有充分理由把对高尚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的赞美,置于对客观真理的发现之上。人类从像佛陀、摩西以及耶稣这样的伟人身上得到的教益,就我来说,要比所有的研究成果以及建设性的见解更为重要。”
朋友听了这两段话,便说:“既然连爱因斯坦都这么推崇宗教,沈家桢热衷于佛教事业也就不奇怪了。”
爱因斯坦所说的“胃”,是指人类广义的物质需求,从他的话里可以看出,这位大科学家对精神需求有强烈的欲望,而且他也指出,要想满足精神需求,第一条出路便是宗教。不过,爱因斯坦本人并不是宗教徒,他赞美宗教却不参加任何宗教组织,也许是宗教组织不许跨教的规定阻碍了他,要不然,他说不定会同时加入好几个宗教呢。
沈家桢的性格与爱因斯坦的性格不太一样,他没有爱因斯坦那种情绪强烈的语言,他的性格比较平和淡泊,很看重中道。他对“胃”的需求并不曾厌恶排斥过,相反,他把创造财富与人类同享,视作神圣的事业之一,满怀热情和奋斗精神去完成,而且从中体验其无穷乐趣。他深知固然不能单凭知识技术使人类过上幸福而优裕的生活,但是没有知识和技术,人类就更不可能过幸福而优裕的生活了。他通过为社会创造财富,体现自己的生命张力和蓬勃的生命活力,这与爱因斯坦取得伟大的科学成就同含一个道理:一个人如果对社会没有实质的贡献,他的本性便无法发掘出来。所以,人活在世上,最重要的就是发掘自己的这种创造本性。不管是在哪个领域工作(包括宗教领域),道理都是一样的。
沈家桢对人类的精神需求也从中道角度看待,与物质需求一视同仁,他认为两大需求是人类航船的双桨,缺一不可,并无高下贵贱之分。本著这种正确的观念,他在工程师、政府官员、企业家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几十年,做出成就。他也通过创造美国佛教文化,在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方面做出成就。一个人能以如此不偏不倚的态度对待人生,实在是不简单。
与处理航运方面的事情一样,沈家桢在创造美国佛教文化方面也喜欢深谋远虑。他在五大湖与底特律爱迪生电力公司签订的是二十五年的运煤合同,谋求的是美国百年的资源合理配置,而在建设美国佛教文化和弘扬佛法方面,他的眼光放得更远更宽,谋略更深。
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涵盖人类一切活动和一切社会现象,特定的文化则涵盖特定的活动和现象。文化的形成也有其规律,主要有两种形成方式,一种是自发无序的形成方式,一种是自觉有序的形成方式,美国佛教文化注定也会在这两种方式下逐步形成。 纵观美国佛教文化,虽然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但是已经具备相当的规模,初期阶段多是自发无序的形成方式:亚洲各国都有佛教僧侣和居士移居美国,传播各自的佛教宗派教义及修行方法,建立各具特色的寺庙,组织各自的佛教团体,实行各自不同的内部制度,对美国不同的社会群体施加影响……,所有这些,从宏观角度来看,他们之间并无约定的共同行动,都是自发的、在全局上是无序的,但不管各自具有何种特色,佛教文化的一根纲线却牢牢地拴著他们,使他们的活动成果都成为美国佛教文化的组成部分。
在这自发无序的洋洋大观里面,也存在著自觉的、有序的创造活动,而且一定会上升成美国佛教文化的主流。与其他宗教一样,佛教也是人创造的,美国佛教文化必须靠人创造才有可能形成。
据笔者观察,沈家桢始终抓住“理的契合”、“教义的传播”、“事的融汇”这三条大纲,推动创造美国佛教文化。
理的契合,是指佛教精神与美国社会精神的契合,这是美国佛教文化的核心。理的契合方法,从根本上说,就是寻找佛教精神与美国精神的契合点。
众所周知,中国佛教和印度佛教有很大的不同。那么,这种不同是怎样形成的?其根本原因首先就是理的契合。中国佛教有很多宗派,奉行不同的教义,大乘佛教主张“五戒”、“慈悲”、“自利利他”,儒家主张“仁义礼智信”,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一开始三教相争,各说各的好,互不相让,后来发现相争无益,改为三教合流。宋朝有位契嵩法师极力主张三教合流,他说:“五戒,始一曰不杀,次二曰不盗,次三曰不邪淫,次四曰不妄言,次五曰不饮酒。夫不杀,仁也;不盗,义也;不邪淫,礼也;不饮酒,智也;不妄言,信也。”他认为三教都是“圣人之教,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乎治。儒者,圣人之大有为者也;佛者,圣人之大无为者也。有为者以治世,无为者以治心。”契嵩的言论把佛、儒、道的基本理论都融合在一起,反映佛教精神与中国传统精神的契合,契合之后成为中国佛教文化的核心,有了这个核心,才逐步形成完整的中国佛教文化,佛教才在中国蔚为大观。
美国与中国大不相同,美国的基本精神是“平等、自由、博爱、民主”,讲究极其严谨的法治和科学精神。中国佛教进入美国,必须把佛教的精神与美国的精神相契合,否则行不通。这一番契合,绝非短时期能够完成,会有相当艰难的历程。
沈家桢为寻找契合点,下了很大的功夫,读者只要阅读他的著作,或者听他的佛学演讲,就不难发现他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拉近佛教基本精神与美国基本精神之间的距离,他对佛教基本教义“空”的阐述 ,让人猛看上去还以为是现代哲学、物理学、伦理学的论述,他甚至引用爱因斯坦的“能”的概念解释佛陀的“空”,这在佛教理论上是一大突破。美国是超级大国,一流的专家学者灿若群星,而佛陀在对宇宙和人类本源方面的论述是整个佛学的基础,颇具启发性,美国佛教文化的核心必然会因一流人才的不断参与探讨而逐步成形,沈家桢开创了此一前景,这是他对创造美国佛教文化的重要贡献。
教义的传播需要五大条件:完善的佛教组织机构及规章制度、佛教经典翻译、饱学的法师和居士、多功能的佛教寺庙、古今结合的传播方式。沈家桢在这五个方面投入了几十年的时间精力和上千万美元的财力。
(一)完善的佛教组织机构及规章制度
美国佛教会成立之后,沈家桢并不满足于组织机构在形式上的存在,更重视其实质内容。他多次强调组织应高于个人的原则,并拿基督教在这方面的成功范例解释他的道理,意在建立美国佛教“铁打的营盘”。他的这番苦心,短时期内可能会有一些人不理解,甚至误解,但是时间长了,肯定会被所有的人认同。为什么呢?因为美国佛教目前实际上只是少数族裔的宗教,如果在美国不求发展,实行佛教传统的宗派组织形式,当可以凑合维持小小局面。但是,如果要想发展成为对美国社会真正有影响力的大宗教,非走沈家桢指出的道路不可。佛教徒目前在美国华人中只占大约百分之十的比例,而华人在美国总人口中祗占百分之一的比例,也就是说,美国人里面祗要有百分之一的人口加入佛教,洋法师洋居士的人数就会超过华人佛教徒的十倍,有百分之十的人加入,就会超过百倍,如果没有一个铁打的营盘和一整套符合美国精神的规章制度,美国佛教岂不是又要出现无数山头宗派的一盘散沙局面吗?所以,沈家桢不断强调组织结构之重要性,主张实行彻底的民主法治,是有著深远意义的,这个意义现在还不特别明显,等到佛教徒的族裔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时候,就会凸显出来。
(二)佛教经典翻译
前面已经有章节专门介绍沈家桢如何投入钜资创办美国佛教会驻台湾译经院,如何在纽约华美协进社设立大乘佛教奖助金,资助翻译出版佛经,如何在世界宗教研究院设立翻译丛书,如何帮助其他地方的佛教团体翻译佛经。翻译佛经是创造美国佛教文化的首要环节,不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之分,直译是照原文翻译,不加一点解释,即便解释,也是“以经解经”,解释不清楚的,就干脆照搬原来的梵文发音。意译里面就有译者己见的成份,从不少中文经典里能看出来。最彻底的意译,就是完全用自己的语言和事例比喻解释佛教教义,中国的古人就是用这种办法把印度佛教变成中国佛教的,《六祖坛经》以及众多的大师论著都是例子。与中国当初的情形一样,这种彻底意译的方法在今日美国要比直译重要,没有这种彻底的意译,美国人就看不懂直译的佛经。但既然是意译,译者怎样翻译,里面的学问可就多了。沈家桢的演讲稿,表面上看起来都是他自己的语言,实际上在佛经里能找到不少出处,他的这种学风影响很多人,如今翻开美国佛教会出版印行的杂志和图书,就会看到有很多法师和居士都是用这种方法翻译解释佛经,这种主流化的译经倾向必然会在将来导致美国佛教经典的产生,既然中国能产生《六祖坛经》那样的中国佛教经典,美国早晚也会产生有如栋梁的美国佛教经典。
(三)饱学的僧众和居士
佛教是人的宗教,是人创造的宗教,传播者是人,作用对象也是人,佛教的一切都离不开人。因此,人是佛教的主体。佛教“三宝”里面,“佛”和“僧”都是人,“法”是靠人弘扬的,千转万转都转不出人的圈子。佛法教义深奥,需要众多饱学的法师和居士才能弘扬出去。所以,沈家桢非常重视帮助法师和居士解决实际困难,尽力为他们创造弘法的方便条件。他的措施有几种:一是请进高级人才。自从居和如捐建大觉寺,前来美国佛教会弘法的高僧和居士就络绎不绝,美国佛教会的历任会长和不少副会长、董事,大觉寺、庄严寺的历任方丈都是从美国境外请进来的,为了使他们能够在美国安稳扎根,沈家桢发邀请函,安排飞机票和在美国的生活条件、帮助办理永久定居身分等等,无微不至。二是从教会内部培养,如今已有一大批年轻有为的弘法人才。三是走出去帮助,比较典型的例子有美国西部的宣化上人、西藏佛教噶举派(俗称白教)第十六世大宝法王噶玛巴(Kamapa)、台湾居士周宣德。
台湾的于凌波先生所著《中国佛教海外弘法人物志》一书里面有一篇文章〈创办美西万佛城的宣化上人〉,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宣化上人是少数最早来美弘法的僧侣之一,早在六十年代,中国僧侣来美国本土弘扬大乘佛教的,第一位是来自台湾的妙峰法师(他是一九六二年三月来到旧金山),第二位就是由香港来的宣化上人了。宣化上人于一九六二年四月抵达旧金山,最初在华埠一处地下室中,主持佛教讲堂,一九七○年在华埠创设金山寺,七五年在洛杉矶创设金轮寺,七六年在北加州创设万佛城,以后又在西雅图创设金峰圣寺,在加拿大卡城创设华严圣寺,在温哥华创设金佛圣寺。此外,并成立国际译经学院、《金刚菩提海》双语佛教月刊、法界佛教大学、僧伽居士训练班等文教机构,对美国佛教发生了相当的影响。”
沈家桢帮助宣化上人是从一九七一年开始的,那时候正是宣化上人创大业的起步阶段,那一年,沈家桢在旧金山华盛顿街买了一座市价二十三万五千美元的楼房,捐给宣化上人使用,国际佛学译经学院便设立于此。一九七四年,沈家桢又捐给宣化上人二十万美元修建金山寺。一九七八年,沈家桢从世界宗教研究院拿出大批珍贵的图书,委托两位居士帮助宣化上人,派到纽约取书的法师运了两卡车到旧金山办法界大学,这批图书重三千一百五十磅,共八十一箱。为了表彰沈家桢多年来的义举,宣化上人未事先征求沈家桢的意见,便在《金刚菩提海》月刊上宣布沈家桢为该刊发行人和法界大学董事,沈家桢突然看到自己的名字刊登在杂志上,只好暂时接受这些头衔,旋又全部奉还,他并不是为了得到这些头衔。宣化上人有一段名言:“冻死不攀缘,饿死不化缘,穷死不求缘;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抱定我们的三大宗旨。”这位法师是从来不主动化缘的。由此也可以看出,沈家桢捐献给宣化上人的那些房子、现金、图书,都是他主动捐献的。沈家桢非常心细,善察人意,知道人们需要什么。
西藏噶举派(俗称西藏白教)的大宝法王一九七四年九月十八日首次来美国,同来的西藏喇嘛有十人,沈家桢到纽约甘乃迪国际机场迎接。大宝法王及其随从下榻于沈家桢的“菩提精舍”,招待居住期间,大宝法王谈到在美国弘法的计划,沈家桢主动表示愿意把博南郡肯特镇的三百二十三英亩土地捐出来建西藏寺庙,这三百二十三英亩即是捐给美国佛教会一百二十五英亩之剩余部分。大宝法王大喜,于是派一名喇嘛专门负责联络建寺之事,而这位喇嘛的生活费用全部由沈家桢提供。一九七六年,大宝法王第二次到美国,在菩提精舍住了十六天,期间与沈家桢签订了土地转让合同,沈家桢在土地附近买了一座房屋专门供大宝法王的建寺人员使用。一九七八年,因建寺所需投资太多,一时筹集困难,大宝法王决定改变计画,另在纽约上州的伍德史多克(Woodstock)选中一座旅店,有三四十间房子,土地十一英亩,店主因年老退休要出售,大宝法王认为买下这里便可以很快利用,沈家桢帮大宝法王买下这个地方,改建成西藏风格的寺庙,美轮美奂,这座寺庙成了西藏佛教在美国东部的弘法重镇。一九八一年,大宝法王罹患胃癌,在香港住院治疗,沈家桢和夫人专程前往探望。大宝法王不久转到芝加哥国际医院治疗,一九八一年十月二十八日,沈家桢再次去芝加哥探望,得知大宝法王需要输血,便要求医生抽他的血,医生检验了他的血型,认为两人的血型不能相容。大宝法王听说沈家桢的血不能用,面露失望之色,六十八岁的沈家桢心里也十分难过,为无法挽救大宝法王的生命而遗憾。十一月五日,大宝法王在医院圆寂,遗嘱将自己的舍利子分作两分,一半供在西藏的本庙,一半赠送给沈家桢,这一半舍利子至今一直供奉在沈家桢家中的佛堂兼书房里,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两人的友谊是多么深厚。
周宣德居士是台湾佛教界的重要人物,被尊为大专青年学佛运动之父,台湾佛教今日之鼎盛,佛学研究层次之高,周宣德推动的大专院校青年学佛运动功不可没。周宣德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化工系,曾任教北京燕大、广东英华、江西工专、并曾担任教务长、校长等职。台湾光复之初,应邀来台担任台糖公司月眉厂厂长,后调总公司人事处副处长兼执行秘书、及任正工程师、顾问等职,他尊崇儒术,精研佛学,弘扬佛法不遗余力。一九六○年,他突破当时的戒严禁令,在台湾大学首创佛学组织“晨曦学社”,这是台湾第一个大学生研究佛学的社团,之后,各大专院校的佛学社像雨后春笋般涌现,竟然达到八十余个,台湾知识界许多人崇信佛教就是从这个运动开始的,目前台湾有很多高学历著名的青壮年法师和居士,当时就是由于参加这些社团接触佛教,欧美各国的台湾留学生里面也有很多人参加过这类社团,他们定居异国之后,成为那些国家佛教界的骨干力量,对佛教传播全球作出贡献。一九六一年,周宣德创办《慧炬》杂志,后又创办慧炬出版社,这两个机构为弘扬佛教、培育佛学人才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周宣德弘法过程中,沈家桢始终给予他财力方面的有力支援,几十年不曾中断,他曾长期担任慧炬出版社的常务董事,直到现在仍然担任慧炬杂志社的名誉董事长。沈家桢帮助台湾佛教发展,等到庄严寺大佛殿需要资金的时候,台湾的佛教界就伸出了援手,帮助美国佛教会解决财务问题,因果报应丝毫不差。美国佛教会的副会长李祖鹄、董事赖金凤、张鸿洋及庄震威、苟嘉陵都是周宣德培育出来的佛学人才,他们都对美国佛教有大贡献,等于周宣德对沈家桢的回馈。
看待佛教弘法人才,沈家桢的眼界宽阔,他不计较对方是属于哪个佛教宗派,也不计较对方属于哪个族裔,只要是弘扬佛法,他都尽力帮助。他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帮助美国欧裔、非裔、西裔人士学佛,期望从他们中间涌现大批的法师和居士,甚至出现方丈这样的人才。美国佛教会资助的天主教徒汉斯.海伦巴克(Haus Hallundbaek)是丹麦移民的第二代,他正在攻读以美国佛教为主的博士学位,和沈家桢交情最为融洽。
(四)多功能的佛教寺庙
沈家桢的建庙,概括来说,很注意把握三点:质量、数量、结构。
质量:山林型园林布局、一流建筑家的设计、先进的建筑材料和工艺、美国首屈一指的巨型木结构建筑、创造欧美记录的大佛像、千年古观音木雕像、配套齐全的现代化服务设施,构成高质量的美国佛教会寺庙群。
数量:大觉寺、观音殿、大佛殿、和如纪念图书馆、斋堂、印光楼、太虚斋、退而不休寮、钟楼、鼓楼、报恩亭、净月亭、净成园、曲桥、千莲台……美国佛教会已经拥有了这些,计划兴建的还有很多:地藏菩萨殿、山门牌楼、国际学院建筑群、女众寮房、接待休息大厅、大寮、殿前通桥、菩提道左右护法神兽等等。
结构:美国佛教会现在已经有了两座寺庙,大觉寺和庄严寺。一座在纽约市区,一座在纽约上州,两庙相距八十英里,互不隶属,关系平等,但都归美国佛教会管辖,这种寺庙结构是现代民主社会的“平行寺庙结构”,比中国佛教传统的“丛林寺庙连续体结构”更符合美国国情,比较容易在美国发展壮大。丛林寺庙连续体结构是佛教宗派以其代表性寺庙作为中心,师徒相承,不断分衍,层层递级,上下相属,最后形成寺庙连续体,其结构形式是祖庭││传法主寺││传法子寺││传法孙寺,即所谓的“子孙庙”,它的基本特征就是以宗派为依托,两个不同的宗派很难形成寺庙连续体。而美国的平行寺庙结构是在民主原则下形成的,没有宗派之分,建庙只考虑在某一地区弘法之需要,而不考虑任何宗派因素。因此,只要弘法方便,且经济力量具备,不管是哪个宗派的佛教徒,都可以在其所在地区建庙。从美国佛教会的发展趋势来看,将来欧裔、非裔、西裔会员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要求在各州兴建新的寺庙。美国基督教的教堂有三十多万座,与其相比,美国佛教的寺庙数量还差得很远很远,理应成千上万地兴建,等到美国佛教拥有几万个寺庙的时候,这种平行寺庙结构将会发挥关键性的平衡作用,使得所有寺庙都能够在民主体制下健康发展。
(五)古今结合的传播方式
有了佛教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有了佛经译本,有了饱学的法师居士,有了功能齐全的寺庙,弘法就方便多了。然而只有这些还不够,还必须有很多具体的传播方式,才能把佛法弘扬开来。
1.法会。
这是古老的传播方式,主要在寺庙里举办,佛教信众聚集在寺庙里,举行特定的佛教仪式,聆听高僧大德宣讲教义和修持法门。法会的名称内容很多,美国佛教会每年固定举办的有释迦牟尼佛圣诞浴佛法会、观世音菩萨诞辰法会、观世音菩萨出家法会、观世音菩萨成道法会、清明法会、盂兰盆法会、春季祭祀安灵法会、秋季祭祀安灵法会、地藏法会。非固定的法会有水忏法会、梁皇忏法会、禅七、准提七、精进佛七、般若法会、消灾法会、周日共修、英文佛学法会、摩诃止观、传戒法会、密乘净土法门千手千眼观音消业闭关法会、西藏弥陀灌顶法会、地藏法门占察善恶业报经行法法会、四臂观音闭关法会、泰国动中禅修、日本临济宗禅研习会。
沈家桢对法会非常重视,所有的重要法会他都参加,几十年来,参加过的法会足有五六百次,每当举办隆重的法会,他都身披黑色缦衣(又叫海青,居士穿的佛教服装),以极其谦恭的态度,在佛像前跪拜顶礼,虔诚献供,他的举止感染不少人。宗教有其独特的仪式,表现宗教之庄严。所以在法会上持严肃的态度,不仅是对宗教的尊敬,也对自己正心正念的修行有益处,是培育自我约束力的好方法。美国佛教会举办过多次大型法会,其中两次选在新罕布夏州的松坛天主教露天教堂举行的,每次都有上千美国各族裔人士参加,对佛教在美国的传播作用相当大。第三次、第四次大法会是大佛殿的奠基典礼和落成典礼,各有二千五百人和七千人参加,影响空前。
2.佛学讲座。
这也是古老的传播方式,利用寺庙经常举办。沈家桢在大觉寺和庄严寺举办的佛学讲座次数很多,笔者收集了他的部分讲座题目:“普贤行愿品大纲”、“大手印愿文”、“轮回”、“业”、“佛菩萨及阿罗汉”、“空性”、“缘起”、“各种教乘”、“各种法门”、“为什劝您念金刚经”、“心净则国土净”、“可以身相见如来不”、“在家人如何修学佛法”、“从因果的观点来研究忍辱”、“苦空无我的三个修行阶段”、“金刚经的研究”、“修福”、“缘”、“了凡四训中的佛法”、“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再谈四相”、“逆缘增上”。
法师和居士在大觉寺、庄严寺举办的讲座也很多,敏智法师的“解深密经”、“东土初祖菩提达摩”、“谈生死问题”。显明法师的“妙法莲花经”、“小止观”、“法华妙慧”、“法华经中之劝持品及安乐品”、“天台四教义”。圣严法师的“心经”、“六祖坛经”、“担柴运水皆是禅”。演培法师的“佛教的正确思想”、“从闻法胜义谈闻法应有的态度”、“维摩诘经方便品”。仁俊法师的“人之价值与心之势用,因之启示与果之创进”、“长爪梵志请问经”、“爱与悲”、“佛法最重视人类的三胜”、“学佛三要”、“倡导人通学菩萨”。明光法师的“佛化生活”、“感恩与惜福”、“人间净土”。星云法师的“观世音菩萨法门”。幻生法师的“业的力用│行为的价值”。赵真觉居士的“五明”、“金刚经”。杨管北居士的“儒佛教理相契之种种”。李恒钺居士的“维摩诘经”、“中观简介”、“中观的理论和修持”、“解脱与相似解脱”、“归纳各种宗教及佛教各宗派的基本原理”。继如法师的“随信行,随法行”、“从头开始”、“宗教、哲学”。洗尘法师的“为什么我们要信佛”。晓云法师的“浅谈真如实相”。法通法师的“因缘为世事之母”。净心法师的“佛教的基本道理││苦集灭道戒定慧”。悟幻法师的“知足与忍辱”。朱斐居士的“普贤菩萨的伟大││十愿王”、“阴德”、“色空不二浅释”。陈健民居士的“净土五经会通”。张澄基教授的“佛法与科学漫谈”、“观音菩萨之时代发展”。盖尔沙仁波切的“西藏佛法要义”。卡卢仁波切的“观音观想法”。圆一法师的“学佛的次第”。深华法师的“妙慧童女经大意”。赖世培博士的“大乘庄严宝王经”。普献法师的“金刚经”。游祥洲教授的“如何契入空性”、“净土与法身”、“一行三昧”、“世世常行菩萨道”。萨巴仁波切的“空性与缘起”。陈纲居士的“我”、“你”。苟嘉陵居士的“原始佛教的理与事”、“佛法与爱情”、“四念处”、“平常心是道”。张鸿洋居士的“大乘佛法的基本教义”。庄震威居士的“施无威者”、“如何参与社会服务”。超凡法师的“禅门三观”。蔡宽静居士的“生物学与佛学”。宏印法师的“妙云集导读”、“佛法缘起观”。梦参法师的“佛弟子如何坚定道心”。日常法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纲要”。传道法师的“观音应现种种身度化众生故事”。林世敏居士的“快乐自在的学佛”。王守益博士的“佛法与科学”。大寂尼法师的“阿含经与净土思想”。昌愿法师的“谈谈唯心”。哥伦比亚大学皮莱(Pillai)教授的“佛学心理治疗”。鲍勃.舍曼(Bob Thurman)教授的“维摩诘经”都很有影响。三十五年来,在大觉寺和庄严寺举办过的大小讲座有上千次。
3.游方弘法。
单靠在美国佛教会的寺庙里宣讲佛法是不够的,听众毕竟有限,于是法师居士们经常到外地宣讲佛法,还举办菩提巡回弘法系列活动,联合美国三十多个佛教团体参与。沈家桢也在很多地方发表过佛学演讲:纽约天主教会学校、新罕布夏州松坛露天大教堂、德克萨斯州达拉斯佛学社、上海佛学院、上海玉佛寺、华盛顿佛教会、纽约皇后区世界青年佛教会、新泽西州觉印佛学社、宾夕法尼亚州理海大学佛学社、美国圣约翰大学、纽约华美协进社、台北三福公司、花莲慈济功德会、新竹国立交通大学、台北实践堂、台北慧炬杂志社、台中佛教莲社、嘉义嘉商中山堂、高雄佛光山研究院、高雄国军英雄馆、台南市立图书馆、台北十方禅林、洛杉矶市政厅、洛杉矶钻石楼、洛杉矶蒙特利公园市政厅、宾夕法尼亚州美东家庭夏令营等处。
4.访问交流。
庄严寺建成之后,声名远播,吸引很多佛教界人士来访,双方有缘交流,推动美国佛教的发展。沈家桢接待过的来访者有中国普陀山普济寺方丈妙善法师、上海龙华寺方丈明旸法师、上海玉佛寺方丈真禅法师、北京居士林理事长杨德能居士、香港法住学会主持人霍韬晦居士、北京《法音》杂志主编净慧法师、普城佛学社访问团、中美文化协会访问团、台湾佛光山宗长星云法师及弟子慈庄法师、慈惠法师、永庄法师、纽约市布朗市区天主教学校师生访问团、宾州大学城佛学社访问团、于念慈居士、台湾新竹圆度法师、纽约曼哈顿大学比较宗教学师生访问团、华盛顿佛教会访问团、康奈尔大学佛学社访问团、泰国华宗大尊长仁得法师、新泽西州慈仁念佛会访问团、纽约慈恩寺拜山团、纽约东初禅寺百人访问团、纽约《侨报》员工访问团、俄罗斯圣彼德堡寺方丈沙玛耶喇嘛(Tenzin Samayer)、纽约《美东时报》社访问团、普城玛瑞斯特学院(Marist College)历史系师生访问团、韩国佛教访问团、罗彻斯特(Rochester)佛学社访问团、台湾灵鹫山方丈心道法师、台湾杨德胜居士、南加州佛友访问团、台湾慧炬杂志社访问团、中国国家宗教事务局外事司郭伟副司长、中国宗教学会李平晔博士等等。
5.出版发行。
美国佛教会的重要出版物有三类:第一类是英文简报,每两个月出版一期,报导英文弘法活动和学佛心得,此刊由欧裔佛学家参与编发,美国佛教会负担印刷费,读者都是欧裔人士。第二类是英文和中文的佛经及佛学论著,由美国佛教会集资出版,免费赠送读者,此事由美国佛教会副会长李祖鹄居士主持,三十多年以来已向社会赠送佛书一百几十万册。第三类是中文杂志,其中最重要的是美国佛教会的会刊《美佛慧讯》,主编王沈醒园居士、傅丽卿居士,这两位都是女中豪杰,学问好、手笔精、编法老练。这本刊物已经办了十二年,凡是美国佛教会的大事,在这本杂志上都有报导,图文并茂,读者多,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佛教杂志之一。
沈家桢的佛学著作出版不少。一九八九年三月,他和显明法师应纽约侨声广播电台邀请,每周日下午二时在电台的“菩提心节目”中弘法,显明法师主讲《佛教大乘八宗概要》,沈家桢主讲《金刚经的研究》。每次讲十五分钟,总共讲了二十五次,讲词经庄博慧居士、傅丽卿居士、王沈醒园居士根据录音整理,集结成一部三百八十二页的书《金刚经的研究》,由台湾慧炬出版社印行,发行数量已经超过十万册。他的中英文佛学著作还有十二部:《沈家桢居士演讲集》、《福慧庄严》(与显明法师合著)、《五月花》、《佛学鸟瞰》、《普贤菩萨十大行愿的提要》、《观世音菩萨的修行方法及证悟过程》、《学佛缘由》、《缘起性空与人生》、《五眼》、《佛学一瞥》、《佛教给我们的启示》、《佛法与内观禅》,皆由台湾慧炬出版社发行。
6.缩微胶片。
在七、八十年代,缩微胶片是翻印保存图书资料的高新技术,也是一种传播佛法的好方法。沈家桢购买当时最先进的缩微设备,在世界宗教院设立缩微资料部,每年向各国研究者供应十几万片缩微胶片,绝大部分是佛教的珍贵版本,缩微技术能够把原著拍摄制作在胶片上,用放大镜就可以方便阅读,这一点是其他技术不能替代的,所以直到电脑发达的今天,仍然有人购买这种胶片。
7.电脑光碟。
电脑网路在九十年代蓬勃发展起来,很多家庭的电脑上了国际网路,坐在家里就可以了解天下事,很方便与世界各地联络,电脑网路使得传统的传播方式相形见绌,沈家桢及时注意到这种趋势。一九九四年四月,他听说美国欧裔喇嘛麦克尔.罗奇(Michael Roach)制成藏文佛典光碟,便邀请他到家里做客,罗奇来了,从皮包里取出一片闪亮的光碟插进他的手提式电脑里,萤幕上出现藏文经典,这张直径只有四点五英寸(十一点四三厘米),厚度一毫米,重量半英两(十四点一八克)的光碟,只用六分之一面积,居然储存进去二万五千页的西藏佛教经典。罗奇对沈家桢详述他如何以七年的时间,在南印度的几所西藏喇嘛庙中,训练出几十位年轻的西藏喇嘛使用电脑,还得到美国帕克基金会(Pack-ard Foundation)的支援,聘用技术专家设计若干软体,使西藏文得以输入电脑制成光碟。罗奇认为世界宗教研究院和如纪念图书馆收藏很多罕见的西藏文佛典,可利用电脑技术将全部藏文佛典存入光碟。他的提议得到沈家桢的支持,是年五月,世界宗教研究院聘请罗奇为研究员,请他主持制作藏文佛典光碟。
一九九四年六月十六日,沈家桢在汪隆、王果贤家里谈到建立一个电脑佛典资讯库的计划,两人当即表示愿意出资赞助。一九九八年,沈家桢告诉笔者:“此为佛教电脑资讯库之开始,汪隆、王果贤功德极大。”但是汪隆和王果贤都不愿意张扬自己的善举,故而多少年来没有人知道他们是美国佛教会电脑资讯库的推动者。九四年七月,洛杉矶大觉莲社的沈乃宣居士、宾夕法尼亚州的张建雄居士、对电脑软体很有造诣的张景全居士(以上三位都是美国佛教会董事)、台湾的佛学家朱斐居士、郑振煌教授、于凌波居士在庄严寺聚会,谈话中都认为应当尽快推动制作电脑佛典光碟,因而与沈家桢共同发起成立美国佛教会电脑资讯库功德会。九月,美国佛教会会长敏智法师召开董事会讨论此案,全体通过,美国佛教会电脑资讯库功德会正式成立,会长沈家桢,这一年,他八十一岁,又承担起一份繁重的工作。
电脑资讯库功德会的目的是为使佛法永住,广为流传。总库设在世界宗教研究院和如纪念图书馆,在世界各地随缘设立分库,最初的分库有三个:第一分库,负责人是洛杉矶大觉莲社的沈乃宣;第二分库,负责人是宾州理海佛学社的张建雄;第三分库,负责人是台湾慧炬杂志社的郑振煌。该组织采会员制,凡出钱出力赞助者,不分年龄、性别、国族、信仰,都可以成为会员,会员可以享受免费获得光碟的待遇。九四年十月,电脑资讯库功德会的代表沈乃宣、张景全、陈君珩访问台湾,中央研究院的谢清俊教授、佛光山的慈惠法师、谢玲玲居士、大愿基金会的杨国屏教授积极赞助合作,促成中华电子佛典协会。一九九五年五月,分库又增加四个:第四分库,负责人是新泽西州慈仁学社的杨又清;第五分库,负责人是纽约州的梅志国;第六分库,负责人是三藩市的张维英;第七分库,负责人是阿拉巴马州亨城佛学社的曾繁聪。一九九九年,分库数量增加到十个,八个在美国,两个在台湾,会员人数达到五百四十名。(未完待续)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