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20世纪法照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圣凯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在中国净土教理史上,法照大师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南宋宗晓“六祖 说“和志磐”七祖说”中他分别被尊为净土三祖和四祖,并且有“后善导”的尊称。日本学者 本善隆说:“法照可以与唐太宗、高宗时代的善导相提并论,是代宗、德宗时代唐净土教史上的杰出代表。”1这样一位重要人物,在僧传、史籍中只见到一些充满神秘色彩的传记;对于他的思想与著作, 我们只知他曾创立“五会念佛”法门。除此之外,再也一无所知。
  1900年,敦煌藏经洞的发现,大量的敦煌遗书被加以整理与研究,同时有关法照的文献也相应地出现在世人面前,如法照的著作《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卷中、卷下,及由日本高僧带往日本传世本《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都编入大藏经。于是,许多学者利用敦煌发现的新资料以及其他资料,对法照大师进行大量的研究,取得引人注目的成果。 本文对就国内外法照研究情况作一综述,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 日本、欧美等国的研究情况
  对法照及净土五会念佛的研究,以日本学者着手最早且成果最丰富。早在本世纪30年代初,日本著名佛教学者矢吹庆辉就在《鸣沙余韵》中对英藏敦煌文献中的净土五会念佛赞文予以收录和解说。21933年,本善隆先生出版研究法照的巨著《唐中期の净土教——特に法照 禅师の研究》3,在国际学者中影响很大,这是一部享誉半个多世纪的名著。本书所用的资料极为丰富,最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金石文字以外,就是敦煌遗书, 主要材料为法照所撰《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中下二卷(缺上卷)。眆本善隆先生先用大量的篇幅叙述唐中期的社会背景,以及当时佛教各宗派的发展情况,从社会与佛教两方面说明法照大师的净土教的发展机遇,也为法 照的净土思想提供了溯源性的考察。
  关于法照的籍贯,《宋高僧》说“不知何许人也”4,《广清凉传》则说法照“本南梁人也”5,敦煌卷子P4641号《五台胜境赞》也说:“南梁法照游山寺,西域高僧入化城。”在《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五会念佛”下有小字注云:“梁汉沙门法照”6,而敦煌卷子S370号咏法照在五台山睹灵异之事的《五台山赞》也有说:“梁汉禅师出世间,远来巡礼五台山。”可见,法照的籍贯或是南梁或是梁汉。本善隆先生从法照在南岳所拜的师父承远是汉州人,以及法照所倡导的五会念佛曾经受四川剑南地方禅宗的“引声念佛”影响一事,认为南梁或梁汉是唐代的汉州,因为这个地方以前又称“梁州”,所以法照就是四川北部的人。本善隆先生还对法照的一生,如师事承远、建立五台山竹林寺、太原、长安地方的布教、示寂进行了详 尽的考证,对法照的著述也做了详细的介绍,并且对五会净土念佛赞文进行调查。其书第十二章“法照の净土教批判”对法照的净土思想做了充分的论述,认为法照的净土教继承承远、慧日、善导、道绰、慧远等人,但以继承善导的教导最为显著7,法照的念佛特别重视口称念佛,即所谓称名念佛的实践。法照师承承远,慧日、承远主张禅、戒、净共修,所以法照深受他们的影响。同时,当时长安佛教界诸宗调和融通的思想已是一种思潮,所以法照的净土教与华严、天台及不空的密教之间的交涉也是理所当然,对此,本善隆先生都有所阐发。
  几十年来,随着新资料的发现,在法照的局部研究上取得一定的进展,但对法照的综合考察则尚不多见,汤用彤先生 本善隆先生的研究评价说:“本君之书叙述详赡而少能在大处综论,后之学者如能继本君之芳踪,而特察世运推移之因果,则幸甚矣。”9汤先生的指点与期望,令新生代的中国青年学人振奋不已。1937年,道端良秀先生发表了《唐代净土教徒の精神生活》8,对唐代的净土信仰进行考察,认为法照对净土信仰的普及起过重要的作用。1942年,望月信亨先生出版了他研究净土教的巨著《中国净土教理史》,对法照的生平、著作、思想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他说:“盖法照所谓念佛三昧,依心念口称发得三昧。其旨趣无异于善导、怀感等之口称三昧。但彼制定五会念佛之仪则,合五音之曲调,以教唱佛名,以警策自、他之信心,而成就新的三昧,即其新的念佛方法。”并且认为五会念佛的创造受五祖门下流行的“引声念佛”的影响,而五会念佛中高声急念的方法是从怀感厉声念佛而来。(10)
  5、60年代,佐滕哲英先生发表了《龙大图书馆山内文库藏法照念佛赞——本文并解说》11、《法照和尚念佛赞について》12、《敦煌出土法照和尚念佛赞》13等一系列论文,对日本龙谷大学山内文库所藏敦煌本《法照念佛赞》及英、法所藏相同的净土五会赞文写本进行了细致地比较研究。佐滕氏通过比较研究,认为龙大所藏《法照念佛赞》是完本,是法照净土教的贵重研究资料。并且指出,由圆仁《入唐新求圣教目录》所说:“念佛赞一卷,章敬寺沙门弘素述”14,佐滕氏将本书的集录者拟为弘素,为明显误解。15在《法照念佛赞》中的《法照和尚憬仰赞》有一句“传法真言劝念佛”,佐滕氏认为这是法照念佛与密咒双修的重要资料;《兰若空赞文》中“华严和尚法先宗”,华严和尚即是北宗禅的第七祖华严和尚嵩山普寂禅师,这说明法照的净土教与禅的关系;《法花廿八品赞文》,是廿八品品名的略颂,这是说明法照净土教与《法华经》关系的资料。16佐滕氏对龙大所藏《法照念佛赞》的研究可谓细致而又深入。
  1957年,藤原凌雪出版了专著《念佛思想之研究》17,其中对法照的籍贯、生平、著述等方面进行了简单地介绍。由于作者是一位净土真宗的教徒,所以以善导、法然为正统,但对法照的念佛思想予以极高的评价:应该说:法照是唐代文化之烂熟期中,作为代表大历、贞元时代之中国净土教,若列出其名者有飞锡、少康,尤其在当时对于中国有其出 色的信望与布教力,进而扩展到日本净土教影响力,想来也许法照就是如此超拔而出人头地之人。18
  法照虽然有“后善导”的称呼,但对善导的净土教并不是简单的继承。藤原凌雪先生分析说:因为当时净土教之一般倾向的接受各宗派的影响,一方面承受天台、华严、律、真言、净土等所有矛盾思想,同时其中在法照独特之神秘的,并且创设了音曲的五会念佛方法,使这种活用在实地布教上。所以完全不同于善导特意的醉心锐意正行与杂行之差距,分判正定与助业,以强调称名正定业教义之特色。到了法照时代感觉到只有微薄之影响了。然而,又依据称名念佛为新的倡导法,为普及流行一般民众之间 行仪实践之一点上,想来不是有辱“后善导”之声名的。19
  中国净土教可分为三流:即慧远流、善导流、慈愍流。法照曾游化庐山, 可见曾受慧远流的教育;法照又师事承远,承远依据慈愍三藏之指导归投净土教,所以藤原氏认为法照的净土教接受了由来所有的三流。对于法照与慈 愍三藏的区别,藤原凌雪先生分析说:法照多分接受慈愍之教义,然而也不与慈愍三藏安全相同,慈愍说“俗无真有”,以哲学的基础采取相宗之说 (应译为:采取相宗之说为 哲学的基础),对于法照是根据性宗之说而主张中道实相。又在实践方面,法照比较慈愍、承远之热烈的布教力更加浓厚地推展,尤其说五会念佛之特殊方法,在民众教化上,推动出伟大的成绩。20
  藤原凌雪先生以净土宗徒的真诚,对法照的思想进行全面又细致地分析,他的许多观点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启发。1976年,上山大峻先生发表了论文《敦煌出土净土法身赞》21,对法照所撰的《净土法身赞》进行考察,文中对敦煌遗书中现存的六种卷子进 行比较研究,指出流行于敦煌的法照倡始的五会念佛,是中原禅净合一直接影响的产物。 1972年,广川尧敏先生对敦煌新发现的与法照有关的资料进行考察,发表了论文《敦煌出土法照关系资料について》。(22)广川氏在这篇论文中详细开列了分藏于英、法、俄、日等五国所藏有关法照创作和编集的净土赞文、法照门徒所作的净土赞文,以及论者推测可能系净土赞文所涉及到的71个敦煌写本的卷号,堪称是目前对敦煌藏经洞所出有关法照的资料进行调查最为全面的研究成果。但是,根据国内敦煌学者的研究,他将《九想观诗》、《出家赞》、(《儿出家赞》)、《散华乐赞文》、《法身礼》、《无相礼》、 (《法身礼》的异名)列为净土赞文是不妥的。(23) 1984年,广川尧敏先生又对敦煌所有有关的净土礼赞文进行调查,完成了论文《礼赞》。(24)在文中,广川氏首先将礼忏文与礼赞文进行分别说明,然后再将昙鸾、彦琮、善导、传善导作、法照、法照门徒等所作的礼赞进行详细综合性地论述,这是对敦煌净土赞文比较全面研究的成果。
  1977年,江隈薰发表了论文《唐代净土教の行议》(25),文中对怀感、 慈愍、法照三人的净土实践仪式进行分析,认为法照所提倡的五会念佛是将 愿生的心情积极地摄入念佛的“行仪”中。1987年,美国的维斯坦 (Weinstein Stanley)出版了《唐代的佛教》(Buddhism under Tang)(26),在书中对法照的生平及五会念佛进行了考察,对法照在净土信仰的普及教化 上予以了高度的评价。
  二、中国的法照研究情况
  中国对法照的研究起步较迟,但是从90年代以来,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汤用彤先生完成《隋唐佛教史稿》一书(27),对净土宗进行考察,证论了法照是剑北地方萧梁所置南梁州人,并且认为庐山莲社事迹的流传跟法照的巡视有关;1934年,汤用彤先生著文评本 善隆《唐中期の净土教》,对法照的净土教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28)
  1977年,乐观法师的《香光阁随笔》一书出版(29),他利用金石碑 文及敦煌遗书的资料对法照进行全面地研究,书中列出了大量与法照有关人物如承远、智诜、处寂、无相、无住、光胜、良忍等人的传记,对五会念佛进行溯源性地考察。乐观法师根据《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及《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赞》对五会念佛的仪式进行复原,并且利用音韵学对五会念佛进行分析,用工尺谱、简谱、五线谱标出五会念佛谱,使现代人得以闻此千古绝音,法师功莫大焉。
  1989年,赵树锋先生发表了《净土四祖法照》一文(30),对法照的生平、著作、思想进行了简单地介绍,着重说明了法照与五台山的因缘。1994年,施萍婷先生发表了《法照与敦煌文学》、《法照与敦煌初探——以P2130 号为中心》两篇论文,(31)利用有关法照净土五会念佛法门的敦煌写本,对法 照与敦煌的关系作了颇有新意的探讨。在《法照与敦煌文学》一文中,公布了他收集的有关法照净土五会念佛赞文的敦煌写本62个卷号;施先生利用P2130、P3792V3认为法照祖籍凉州,法照生于天宝九年(750),寂于开成三年(838);施先生着重对P2130 进行研究,认为P2130是《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上卷, 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1996年,张先堂先生从佛教文学的角度讨论了法照的净土五会念佛赞文,发表了《敦煌本唐代净土五会赞文与佛教文学》一文。(32)以前的研究着重于净土五会赞文与佛教史的关系,而此文则从佛教文学的关系着手,揭示了净土五会赞文的文学特点:即丰富性、音乐性、通俗性、文学性。张先生说:佛教赞文是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佛教在中国的普及发展过程中为适应礼佛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具有新的质素的文学体裁。(33)
  1998年,张先堂先生又发表了他对法照净土五会念佛赞文研究的新成果——《晚唐至宋初净土五会念佛法门在敦煌的流传》,文中公布了他调查有关净土五会念佛赞文的敦煌写本64个卷号,考察了净土五会 念佛法门在敦煌的流传年代,指出上限年代是晚唐懿宗咸通四年(863),下限年代是北宋雍熙三年(986)。(34)由此可见,净土五会念佛法门这种 通俗的净土宗修行法门流传实在久远。
  1997年,张弓先生出版了《汉唐佛寺文化史》(上、下),在“文苑篇”中,从佛教文学的角度考察了法照的净土五会念佛赞文,对赞文的句式与和声进行了研究,认为“善导是唱赞文学的发轫人,净土大师法照是著名的唱赞文作者”。(35)同年,湛如法师在他的博士论文《敦煌佛教律仪制度研究》中(36),专题考察了敦煌净土教赞文,其中对法照的《净土法身赞》与《大乘净土赞》进行了研究,从思想的角度阐发了法照与蜀地净众禅门的内在联系。他说:净土宗的指方立相,强调人们具足信愿行三种资粮即可往生西方,而念佛又是其中的主要途径,法照把念佛与禅门的无念相结合,提出念 至无念的高层次之修习境界。又以般若性空的无相理论,对指方立相加以诠释,如:“佛相空无相,真如寂不言”,是将指方立相的观点,提升到自性空寂的理论上来。(37)湛如法师从《大乘净土赞》的禅净合一思想与无念之思想出发,认为赞 文中“念如知无念,无念是真如”思想,与四川保唐寺金和尚的“无念即是真如门,有念即生灭门”(38)的主张是相同的。对五会念佛与《大乘净土赞》的思想进行根机适应的分判,他说:《大乘净土赞》的唯心净土,则是对根机胜解的向上全提。敦煌净土系赞文,是在净土教法会行事逐渐完善的情况下而形成的礼赞仪轨。《大乘净土赞》中的唯心净土主张,是以自性清净为基础,结合禅宗与天台的真常唯心理论而构建唯心净土。它不同于传统净土教的西方净土,也有别于唯识宗在妄识上的净土及三论的空性净土。这种己心弥陀、唯心净土的思想,是对传统净土教的革新。如果说法照的五会念佛的主张,是为了庶民的信仰的实践需要,而《大乘净土赞》则是契合僧侣、士大夫等阶层的根机。(39)将《大乘净土赞》与佛教其它宗派的思想对照分析研究,对我们研究法照的净土国思想很有指导性与启发性。
  1998年,刘长东先生在他的博士论文《晋唐弥陀净土信仰研究》中(40),利用新的资料考察了法照的籍贯、生卒年代、生平事迹,驳正了本善隆先生的旧说。刘长东先生认为法照是陕西汉中的洋县大 里人,俗姓张,生于天宝五年(746),卒于开成三年(838),享寿93岁。刘先生对法照的两种净土五会念佛行仪的性质、特点作了分析,论述了法照的思想有融合南方观想和北方持名的特征,令我们耳目一新。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法照研究情况的考察,可以发现法照作为唐中期净土教的重要人物,已经引起国际学术界很大的关注,并且对法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中国学者对法照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已经取得了喜人的成绩。随着新资料的不断发现,国际间的合作日益深入,对法照进行全面综合性考察的时代已经来临,我们充满殷切的期望。
  注释:
  ① 本善隆《南岳承远传とその净土教》,《本善隆著作集》第四卷,513页,大东出版社,日本,1976年。
  ②矢吹庆辉《鸣沙余韵》,岩波书店,东京,1930年。在张先堂先生的大作《晚唐至宋初净土五会念佛法门在敦煌的流传》中提到矢吹庆辉先生曾著有《法照和尚念佛赞について》,见《敦煌研究》1998年第1期,第62页。其实,张先生的误解来自施萍婷先生的《法照与敦煌初探——以P2130号为中心》,因为在施先生的大作中曾引用佐藤哲英的《法照和尚念佛赞 について》中谈到矢吹庆辉先生对法照大师的评价,而误将《法照和尚念 佛赞について》的作者写成矢吹庆辉。笔者查《佛教史学》第三卷第二号, 唯有佐滕氏的大作,故特此澄清。
  ③ 本善隆《唐中期の净土教——特に法照禅师の研究》,东方文化学院京都研究所,日本,1933年;此篇论文后收入《中国净土教史研究》,《本善隆著作集》第四卷,大东出版社,日本,1976年。全书共分为十二章,目录如下:一、序说——中国佛教的性质和净土教二、代宗、德宗时代的长安佛教三、代宗、德宗时代的长安佛教各宗派四、净土教的发达普及五、法照传研究资料的研讨六、法照传考七、法照的著述八、关于五会念佛 九、五会法事赞所收的赞诗十、飞锡、少康的念佛教十一、法照的净土教十二、余论——法照净土教和日本净土教的关系。
  ④《宋高僧传》卷21,《大正藏》卷50,844a。
  ⑤《广清凉传》卷中,《大正藏》卷51,1114a。
  ⑥《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大正藏》第47,476a。
  ⑦ 本善隆《中国净土教史研究》,487页,大东出版社,日本,1976年。
  ⑧汤用彤《汤用彤学术论文集》,51页,中华书局,北京,1983年。
  ⑨道端良秀《唐代净土教徒の精神生活》,《大谷学报》第18卷第4期,1937年;后收入《唐代佛教史の研究》,法藏馆,日本,1957年。
  (10)望月信亨《中国净土教理史》,印海译,185—189页,慧日讲堂,台北,1974年。
  11佐滕哲英《龙大图书馆山内文库藏法照念佛赞——本文并解说》,日本庆华文化研究会,1951年。
  12法照和尚念佛赞について》(上、下),《佛教史学》第3卷第1、2号, 平乐寺书店,日本,1952年。
  13敦煌出土法照和尚念佛赞》,《西域文化研究》第6卷《历史と美术诸问题》,法藏馆,日本,1963年。
  14《入唐新求圣教目录》,《大正藏》卷55,1084a。
  15佐滕哲英《法照和尚念佛赞について》(下),《佛教史学》第3卷第2号,40页,平乐寺书店,日本,1952年。
  16佐滕哲英《法照和尚念佛赞について》(下),《佛教史学》第3卷第2号,42页,平乐寺书店,日本,1952年。 
  17藤原凌雪《念佛思想之研究》,印海译,法印寺,美国,1997年。
  18藤原凌雪《念佛思想之研究》,印海译,310页,法印寺,美国,1997年。
  19藤原凌雪《念佛思想之研究》,印海译,311—312页,法印寺,美国,1997年。
  20藤原凌雪《念佛思想之研究》,印海译,329页,法印寺,美国,1997年。
  21上山大峻《敦煌出土净土法身赞について》,《真宗研究》,第21辑,1976年。
  22广川尧敏《敦煌出土法照关系资料について》,收入石充之博士古稀纪念论
  文集《净土教の研究》,永田文昌堂,日本,1972年。
  23张先堂《晚唐至宋初净土五会念佛法门在敦煌的流传》,《敦煌研究》1998
  年第1期(总第55期),49页。
  24广川尧敏《礼赞》,《讲座敦煌·7·敦煌と中国佛教》,463页,大东出版社,日本,1984年。
  25江隈薰《唐代净土教の行仪—怀感、慈愍、法照について》,《日本佛教学会年报》第43号,1977年。
  26Weinstein Stanley, Buddhism under Tang,Camb 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7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中华书局,北京,1982年。
  28汤用彤《汤用彤学术论文集》,49—51页,中华书局,北京,1983年。 
  29乐观法师《香光阁随笔》,香港菩提学会、东莲觉苑、般若精舍倡印,1977 年。
  30赵树锋《净土四祖法照》,《五台山研究》1989年第4期。
  31施萍婷《法照与敦煌文学》,《社科纵横》1994年第4期:《法照与敦煌初探—以2130号为中心》,1994年国际敦煌学讨论会打印本。此次撰写论文,通过敦煌研究院的马德先生,向施萍婷先生求赐这两篇大作,以及日本学者佐滕哲英《法照和尚念佛赞について》(上、下),在此对二位先生的厚爱,表示衷心的感谢。
  32张先堂《敦煌本唐代净土五会赞文与佛教文学》,《敦煌研究》1996年第4期。
  33张先堂《敦煌本唐代净土五会赞文与佛教文学》,《敦煌研究》1996年第4期,64页。
  34张先堂《晚唐至宋初净土五会念佛法门在敦煌的流传》,《敦煌研究》1998年第1期,48—64页。
  35张弓《汉唐佛寺文化史》(下),823—83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 1997年。
  36湛如《敦煌佛教律仪制度研究》,中山大学博士论文,1997年。
  37湛如《敦煌佛教律仪制度研究》,131页,中山大学博士论文,1997年。
  38《历代法宝记》,《大正藏》卷51,185页。 
  39湛如《敦煌佛教律仪制度研究》,183页,中山大学博士论文,1997年。
  40刘长东《晋唐弥陀净土信仰研究》,四川联合大学博士论文,1998年。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