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劝发菩提心集》讲记(六)a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慧沼大师撰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劝发菩提心集》讲记(六)
  五、劝发胜劣重广门(下)
  唐·慧沼大师撰 吕姝贞讲述
  二、四种因缘
  复有四缘:
  除了发菩提心的十种因缘外,菩萨发心修集无上菩提,又有四种因缘为:一者、思惟诸佛发菩提心;二者、观身过患发菩提心;三者、求最胜果发菩提心;四者、慈愍众生发菩提心。此说明菩萨是由于思惟诸佛、观身过患、求最胜果、慈愍众生等四缘,而发菩提心。今分别说明如下:
  (一)思惟诸佛
  一、思惟诸佛发菩提心,复有五种:
  思惟诸佛之修学过程及种种殊胜事而发菩提心,又有五种:
  一者,思惟十方三世诸佛初始发心,具烦恼性,亦如我今,终成正觉,为无上尊。以此缘故,发菩提心。
  一者,思惟十方过去、未来、现在一切佛最初的发菩提心,也和现在身为凡夫的我一样,同样具有种种烦恼,但经由不断地修学六度四摄等,终究会成为无上正等正觉,成为最尊贵、最令人敬重的佛陀。菩萨以这样的思惟而发菩提心。
  由上述,可澄清一般人对凡夫菩萨的质疑,认为凡夫菩萨尚在修学阶段,未有果证,可能自身难保,又将如何摄化他人?试想:如果没有幼稚园、国小、国中、高中职等各阶段教师的引领教导,我们每一个人又将如何一步一步的从基础的奠定进而到大学、研究所等专业领域的修学?
  此外,《劝发菩提心集》卷下〈十五、六度九种分别门〉中,谈及“清净施”17中的第三种“不积聚施”,即是菩萨不应于长时渐渐积集众多财物等,然后顿施。因为菩萨积聚之后顿施,易令先来乞求之人生起嫌恨之心;或当别人不需要时,却强为顿施所蓄积之珍财法宝,也是不适宜的。所以菩萨不积聚施,随时获得财法就随时布施,始终不会贮积而后布施。因为菩萨深知财、命二法,无常难保,有来求者,随遇随施,始终不会说:“等我财富圆满具足,然后才布施。”因为菩萨若待积集圆满而布施,则将令众生大受苦恼。
  因此,若要等待菩萨学到一定的果证,才能化导众生,则众生不知又将流落何处?所以,凡夫菩萨随分随力对众生的随时帮助,仍是必要的。若当自己能力有所不足时,也可以请教或引介其他师友,或更有专门认知的人,加以协助。据此,人菩萨行者特别重视“此时”(当下)对众生的关怀与净化。
  二者,思惟三世诸佛发大勇猛,各各能得无上菩提;若此菩提可得法,我亦应得,以此缘故。
  二者,思惟三世一切佛发大勇猛心,以坚毅的力量来利济众生、不惜身命行一切难行之事,进而完成自己的理想──觉悟真理,因此,各个能获得无上正等正觉。若此正觉是可以因修学而获得的法,我若依此法来修学,也应该可以获得此殊胜之果证,依此因缘而发菩提心。
  三者,思惟三世诸佛发大明慧,于无明壳建立胜心,积集苦行,皆能自拔超出三界。我亦如是,当自拔济,缘此事故。
  三者,思惟三世一切佛,灭除嗔诤心,得一切大智慧,教化无量有情破除种种因无知所造成的烦恼因,进而建立从初发心乃至证得一切智智之殊胜心,并且少欲知足、不畏惧艰难困苦地积集一切善根,自己皆能从中超脱众生所存在的欲界、色界、无色界。我也是这样,应当自己拯救自己,脱离生死轮回的苦海,因此而发菩提心。
  四者,思惟三世诸佛为人中雄,皆度生死烦恼大海。我亦丈夫,亦当能度,缘此事故。
  四者,思惟三世一切佛是具有息灭贪嗔痴等烦恼、方便度化众生等大雄力之人,因而皆能度脱生死的烦恼大海。我也是有志气而勇敢刚毅的大丈夫,也应当效法诸佛能度脱烦恼大海,因此而发菩提心。
  五者,思惟三世诸佛发大精进,舍身命财,求一切智,我今亦当随学诸佛,缘此事故。
  五者,思惟三世一切佛发深信心而不疲厌地勤行大精进,舍弃身命等财宝,志求通达世间一切无分别智,我现在也当跟随诸佛学习,依此因缘而发菩提心。
  上述说明发心修学无上菩提的四种因缘,首先应当思惟三世诸佛的懿行风范,并以“发大精进,舍身命财,求一切智”来效法诸佛之勇猛精进、学习诸佛不畏怯的精神,以及求通达宇宙间一切真理的智慧。
  (二)观身过患
  二、观身过患发菩提心,复有五种:
  审视自身之种种过患而发菩提心,又有五种:
  一者,自观我身五阴、四大俱能兴造无量恶业,欲舍离故。
  一者,自己审视自身的色、受、想、行、识等五阴炽盛之苦,以及由地、水、火、风等四种物质的特性所构成的身体,因不能调和,皆能兴起造作无量无边的恶业,期能舍弃远离这种种造作恶业的情形。
  所谓四大,即︰以物质的坚定特性,能任持物者为地大;以湿为特性,能摄收物质者为水大;以暖为特性,能成熟物质者为火大;以动为特性,能增长物质者为风大。
  二者,自观我身九孔18常流臭秽不净,生厌离故。
  二者,自己审视自身两眼、两耳、两鼻,及口、大小便道等九处,经常流出气味难闻、肮脏不干净的物质,而生起厌恶舍离。
  三者,自观我身有贪、嗔、痴无量烦恼,烧然善心,欲灭除故。
  三者,自己审视自身一切心念具有贪取、嗔怒、愚痴等无量烦恼,长劫毒害身心,烧然著自己善良慈悲的心,想要摧破贪、嗔、痴三毒之苦。
  四者,自观我身如泡、如沫,念念生灭,是可舍法,欲弃捐故。
  四者,自己审视自身一切心念犹如流水上的无量泡沫,须臾变坏,刹那刹那转变,皆是生灭法,是可以舍弃之法,想要弃舍捐除,以远离执著妄想。
  五者,自观我身无明所覆,常造恶业,轮回五趣,无利益故。
  五者,自己审视自身被无明所障蔽,因迷惑而经常造作恶业,以致于轮回于地狱、饿鬼、畜生、人、天等五道之中,无有任何利益。
  (三)求最胜果
  三、求最胜果发菩提心,复有五事:
  三、为求最殊胜的果报而发菩提心,又有五种:
  一者,见诸如来相好庄严、光明清彻,遇者除恼,为修集故。
  一者,见一切如来色身在外形方面,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庄严微妙的相貌,且特别光明澄净,凡值遇的人皆能因而去除烦恼,这是因为一切如来于因地中多修学善法、广集善业,为效法如来而发菩提心。
  二者,见诸如来法身常住、清净无染,为修集故。
  二者,见一切如来的教法永在世间、清净无染污,能远离一切尘垢,饶益众生,为修集一切善法而发菩提心。
  三者,见诸如来有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清净法聚,为修集故。
  三者,见一切如来所有的无漏五蕴──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又称为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是名五法身)。即:坽防非止恶的戒;夌心住一境的定;奅无学之正见、正智的慧力妵无学位中与尽智、无生智及无学之正见相应的胜解心所,以绝缚离羁的解脱;妹已断苦乃至已修道之尽智,及知已断不复更断,乃至已修不复更修的无生智的解脱知见等大小乘无学位(佛与阿罗汉),所具备的五种功德无垢清净法聚,获大安稳。为修集而发菩提心。
  四者,见诸如来,有十力、四无畏、大悲、三念,为修集故。
  四者,见一切如来在佛德方面,具有十种智力、在说法时具有四种无恐惧之相、恒常地具有救济众生苦难的大慈悲心、随时保持著三种纯粹正确的意识等十八不共法之性德。为修集如来之种种圣德而发菩提心。
  今略释“十力”、“四无畏”、“三念”的内涵如下︰
  “十力”,即:
  1.处非处智力︰即如来具有如实了知正理(合理)与非理(不合理)等一切道理的智力。处,指道理;凡由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之理,称为是处;反之,则称为非处。
  2.业异熟智力︰系指如来具有如实知晓众生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业报的智力。
  3.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系指如来具有如实知晓一切静虑、解脱、等持及等至等禅定的浅深次第的智力。
  4.根上下智力︰如来具有如实知众生信、勤(精进)、念、定、慧等五种善根根机优劣差别的智力。
  5.种种胜解智力︰如来如实知晓众生的乐欲胜解、种种知解的智力。
  6.种种界智力︰如来具有如实知晓众生之种姓及其行为等的智力。
  7.遍趣行智力︰如来能了知到达人天等六道各别因果的智力。
  8.宿住随念智力︰如来能忆念知晓过去世种种事的智力。
  9.死生智力︰如来以天眼而知晓众生死生时及未来生的善恶趣,乃至善恶业的成就等的智力。
  10.漏尽智力︰指如来具有知晓自己诸漏已尽,不受后有,又如实了知他人断除烦恼与否的智力。
  “四无畏”,又称四无所畏,即因佛具有十力之智,所以,佛陀对其他任何人都具有绝对的自信,对任何人的问答论难,都绝不害怕,也不必臆测。此四无畏即于大众中说法时的四种无恐惧之相:
  1.正等觉无畏︰又称一切智无畏。因佛陀对于一切世间、出世间法等皆悉觉知,即使面对因不了解诸法而施以种种问难的众生,也不会感到怖畏。因佛陀自信是一切正智之人,所以能得安稳、无畏。
  2.漏永尽无畏︰又称漏尽无畏、漏尽无所畏。因佛陀自信一切烦恼障碍都已断尽,所以更不须怖畏外在的障碍。
  3.说障法无畏︰又称说障道无畏。意指佛陀说烦恼与业障碍诸法时,都能具足自信,而对于任何非难无所怖畏。也就是佛陀无畏地宣说“染法能障碍圣道”。
  4.说出道无畏︰又称为说尽苦道无畏。指佛陀无畏地宣说能尽灭诸苦的道法,也就是佛陀能具足自信,宣说修道时能消除种种烦恼与苦难的戒、定、慧三学。
  “三念住”,是指佛陀在任何场合,皆能保持著纯粹正确的意识。也就是在三种情况下,佛陀都具有正知正念:1.第一念住:当众生信奉佛陀时,而恭敬听闻,佛陀不生起欢喜心,而安住于平等心的正知正念之中。2.第二念住:当众生不信奉佛陀时,而不恭敬听闻,佛陀也不生起忧心,而安住于平等心的正知正念中。3.第三念住:当众生同时信奉佛陀也诽谤佛陀时,而恭敬听闻或不恭敬听闻,佛陀不但不生喜心也不生忧心,安住在平等心的正知正念中。
  五者,见诸如来有一切智,怜愍众生,慈悲普覆,能为一切愚迷正道,为修集故。
  五者,见一切如来具有通达一切法相的智慧,能怜愍一切众生,慈悲砟及一切众生,且能为一切愚迷之人,开示正道,是因为其多修集善根。为效法佛陀而发菩提心。
  (四)慈愍众生
  四、慈愍众生发菩提心,复有五事:一者、见诸众生,为无明所缠故。二者、见诸众生,为众苦所缠。三者、见诸众生,集不善业。四者、见诸众生,造极重恶。五者、见诸众生,不修正法。
  四、因慈愍众生之忧苦而发菩提心,又有五种:一者、见一切众生,被错误的认知所障蔽缠缚。二者、见一切众生,被众苦所缠缚。三者、见一切众生,修集一切不善业。四者、见一切众生,造作极重大的恶业。五者、见一切众生,不修学正法。今分别说明如下:
  1.无明所缠
  众生之所以有生死,是由于被“无明”障蔽所造成。无明是蒙昧错误的认知。因为我们对宇宙人生还没有彻底体悟到真理,所了解到的,也都只是片面虚妄而不实在的。因此,经常在错乱、颠倒中,生起烦恼惑,广造一切恶业,而受生死轮回不已。
  无明所缠,复有四事:
  至于被蒙昧错误的认知等烦恼所缠缚,又有四种:
  一者,见诸众生为痴爱所惑,受大剧苦。
  见一切众生被愚痴爱染所迷惑,而受极重大猛烈的痛苦。
  二、见诸众生不信因果,造作恶业。
  见一切众生因不信因果业报,而造作种种恶业。
  三、见诸众生舍离正法,信受邪法。
  见一切众生舍弃远离佛陀所说的教法,信受邪魔外道妖异不正的法术。
  四、见诸众生没烦恼河,四流所漂。
  见一切众生没入恼乱身心令不寂静的种种烦恼河中,为四流所漂。
  所谓四流,即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一、欲流:系指眼、耳、鼻、舌、身等五根,相应于色、声、香、味、触等五境而起的识想,即所谓的五欲。二、有流:系指色界、无色界的贪、慢、疑等。三、见流:系指错误偏邪的思想见解。例如:认为世界为有边界或无边界、谓世间为有常或无常、臆度如来死后存在或不存在等邪见。四、无明流:系指与痴相应的烦恼;三界各有五种,合之共为十五种。又因烦恼如瀑流,所以,此四流又称为四瀑流。也就是众生被烦恼缠缚而漂流于生死大海中,如在瀑流中漂荡、洄漩而无法超脱一般。因此,若要度脱生死瀑流中的众生,必须断除众生的烦恼。欲断除众生的烦恼,应当精勤修习佛法,以自度度人。所以,菩萨应广学一切佛法。
  2.众苦所缠
  众苦所缠,复有四事:
  被众苦所缠缚,又有四种:
  一、见诸众生畏生、老、病、死,不求解脱而复造业。
  见一切众生害怕出生、衰老、生病、死亡等苦,却又不求解脱而更造作一切恶业。
  二、见诸众生忧悲苦恼而常造作,无有休息。
  见一切众生被贪嗔痴所驱使,而自陷于忧悲苦恼的深渊,进而常造作一切恶业,无有歇息。
  三、见诸众生爱别离苦,而不觉悟方便染著。
  见一切众生与自己最亲爱的父子、夫妻、兄弟、师生、朋友等对象(包含人、事、物)别离时,心理上深切地产生懊恼、悲伤、失意而沮丧等痛苦,不但不经由修行,证悟真理,以达灭除无明、烦恼的圣者境界,进而产生方便染著之心。
  四者,见诸众生怨憎会苦,常起嫌嫉,更复造恶。
  见一切众生与自己所讨厌的人相遇的苦痛,经常生起仇怨、憎恨,又更造作种种恶业。
  3.集不善业
  集不善业,复有四事:
  修集一切不善业,又有四种:
  一、见诸众生为爱欲故,造作诸恶。
  见一切众生现世中为追求感觉快乐的爱欲,而造作一切恶业。
  二、见诸众生知欲生苦,而不舍欲。
  见一切众生知道一切欲望所产生的苦恼,而不舍弃一切欲望。
  三、见众生虽欲求乐,不具戒足。
  见一切众生虽然想要求得快乐,但却不具足戒行。
  四、见众生虽不乐苦,造苦不息。
  见一切众生虽然不喜好苦事,却不停地广造苦因。
  4.造极重恶
  造极重恶,复有四事:
  造极重大的恶业,又有四种:
  一者,众生毁犯重戒,虽复忧惧而犹放逸。
  见一切众生毁犯极重的戒,虽然很担心害怕,却又犹如放逸一般。
  二、见众生兴造极恶五无间苦,凶顽自蔽,不生惭愧。
  见一切众生造作极大重恶的杀(害)父、母、阿罗汉、出佛身血等身业,以及破和合僧(破坏教团)的口业而堕入无间地狱受苦,却凶恶、愚蠢无知地自己遮掩,而不知生惭愧心。
  三、见众生谤毁大乘方等正法,专愚自执,方起憍慢。
  见一切众生谤毁大乘广大平等之理趣的正法,却不接受劝告,固执己见,一意孤行专愚自执地生起憍慢的心态。
  四、见众生虽怀聪哲而具断善根,反自贡高,永无改悔。
  见一切众生虽然天资高、领悟力好但却具足断善根的因缘,反而自己贡高我慢,永无改悔之意。
  5.不修正法
  不修正法,复有四事:
  不修正法,又有四种:
  一、见众生生于八难,不闻正法,不知修善。
  见一切众生生于地狱、畜生、饿鬼、长寿天、边地、盲聋喑哑(眼不能见,耳不能听,口不能言)、世智辩聪、佛前佛后19等八种不得值遇佛陀、无法听闻教法的障难之中,又因处在这八种情境中的众生,或因恒受众苦,或因无暇修学善行,而未曾听闻正法,所以不知广修善法。
  据《大乘义章》卷八(末)所述,八难是:“一切三涂、盲聋喑哑,苦障故难;长寿、郁单,乐障故难;世智辩聪,恶增故难,以其邪见违正道故;佛前佛后,善微故难。”20此中说明,地狱、畜生、饿鬼三涂,因报障深重,而不得会遇圣人,且因众苦逼恼,而不能修清净梵行,所以称为难。生于长寿天(指色、无色界诸天)之有情,因寿命长远、寂静安隐,且大多数都误以为已达涅槃,而不修学佛法,所以称之为难。边地(指郁单越洲)因乐报殊胜,无有一切苦难之事,不但不知佛法,且不求出离,所以称为难。盲聋喑哑诸根不具之人,纵使生长在有佛法之国,也不能目睹圣人或听闻佛法,故称之为难。世智辩聪者,虽生长于有佛法之国度,却因深陷邪见、妄执深厚,故称之为难。佛前佛后者,因不得值遇佛陀,而不知出离之道理,所以无求成佛之心,故称之为难。
  此外,《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三,有六难的说法,即︰佛世难遇、正法难闻、善心难生、难生中国(指佛法盛行之地)、难得人身、诸根难具等六难。此中,佛世难遇、正法难闻,相当于佛前佛后及长寿天难;善心难生相当于世智辩聪;难生中国相当于边地;难得人身相当于三涂;诸根难具相当于盲聋喑哑。
  关于八难的对治,《增壹阿含》卷十六说︰“奉持八关斋法,不堕三恶趣,持是功德,不入地狱、饿鬼、畜生八难之中。”21《大智度论》卷十三说︰“受行八戒,随学诸佛法,名为布萨,愿持是布萨福报,愿生生不堕三恶八难。”22此皆说明奉行八戒,则能不堕入三恶道等八难之中。
  二、见众生值佛出世,闻说正法,不能受持。
  见一切众生值遇佛陀出世,且听闻佛陀所说的正法,却不能受用持守佛陀的教法。
  三、见众生染习外道,苦身修业,永不出离。
  见一切众生受到习俗的熏染而学习外道,自苦其身修诸恶业,永远无法出离生死烦恼。
  四、见众生修得非想非非想定,谓是涅槃,善报既尽,还堕三涂。
  见一切众生修得无色界之非想非非想定,误认为是达到究竟的涅槃,待一切善报用尽,还堕入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
  肆、结语
  菩萨见诸众生无明造业,长夜受苦,舍离正法,迷于出路,为是等故,发大慈悲,志求菩提,如救头然。一切众生有苦恼者,我当拔济,令无有余。
  菩萨见一切众生因无明而广造恶业,而导致长夜受苦,舍离正法,迷失于出路,因为这些原因,而发大慈悲心,志求无上菩提,就如同救助被火烧到头部般的紧迫,且刻不容缓。若一切众生有苦恼的人,我也应当拔助救济,让众生没有任何烦恼苦迫。
  由上述可知,菩萨见诸众生不修正法而起无明惑,广造诸恶业,以致长夜受苦,永无出期;同时也表达菩萨发心救度众生出离险境之殷切。
  诸佛子!我今略说初行菩萨缘事发心。
  一切佛子!我现在简略地说明最初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发心缘由,如上所述。
  注释:
  1.《大正藏》第45册,页401c,述及清净施有十种,即:“Ⅰ不留滞施;Ⅱ不执取施;Ⅲ不积聚;Ⅳ不高举;Ⅴ无所依;Ⅵ不退转;Ⅶ不下劣;Ⅷ无向背;Ⅸ不望报恩;Ⅹ不希异熟。”
  2.隋?慧远述《大般涅槃经义记》卷第一(之上)(大正37?624a)说:“两眼、两耳、两鼻,及口、大小便道,是九孔也。”
  3.《长阿含》卷九、《中阿含》卷二十九。
  4.大正藏》第44册,页629a。
  5.《大正藏》第2册,页625c。
  6.《大正藏》第25册,页159c。
  《妙心法雨》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