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札嘎仁波切著:山法宝鬘论(四)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札嘎仁波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专心一意
  有些人对此不以为然,他们认为修道次第倒也可以,但供养僧众、铸造佛像、讲经说法、广作布施,功德也是非常大的。如果产生此等想法,那就应当自己提醒自己说:唉,我不要这样想,比修道次第功德更大的法以前出世的诸佛以及历代大德均未曾得过;现今住世的所有佛陀大德同样未曾得过;未来即将出世的诸佛菩萨也不会得到。而且此法门不是已被诸圣者们赞叹为“诸佛菩萨成就之遗道、三世诸佛同行唯一道”了吗?唯修此道次第法便已经足矣。依此可以调伏烦恼,可以生起地道功德,因而再没有比它功德更大的法门了。如果还想另外去寻找其它比这功德更大的法门,则此人显然已被魔加持了。因此,我们必须一心一意地修持这一法门。
  一心一意的品德不仅是修行者所应具备的,就是以世间的道德标准来衡量,一心一意者也算是最上等的人。相反,最恶劣的莫过于三心二意的人,胡思乱想、朝三暮四的人一个法也修不圆满。我们应当经常心想:有上师传授自己的这一个教言就已经足够了,如果能深信不移地加以修持,则这种诚挚的信心就是一切善法的根本。因而很快会获得加持。一想到这些,拥有唯一的道次第法,自己就应当心满意足了。如此专心致志精勤修持无常观等内在瑜伽,功德极大。
  《妙法白莲经》中云:“设使无量无边世间界所有众生得以成佛,于无边无际之大劫中安住,若有人以妙衣、神馐、卧具、妙药、资具等一切于彼等前恭敬作供养,待诸佛涅槃后将以七宝作成遗塔,以宝伞、幢幡、华盖、花鬘、涂香、薰香作供养。若有人一心一意闻法,仅于弹指间作意诸行无常或诸行痛苦或寂灭空性或无我,则其福德胜过前者许多倍。”诸如三千大千世界无量无边世间界中的所有众生成就正等正觉果位直至数劫之间住世,若有人于彼等佛陀前作供养,则此善根远远比不上仅在弹指间观修诸行无常的福德。如此说来,将道次第修法抛在一边,于别处哪里能找到比它功德更大的其它法。因此,平日里要精进修持内在瑜伽。所谓的内在瑜伽指的也就是无常法门,如果集中精力实修无常观,则可使自相续迅疾解脱,生起珍宝菩提心后能净化他相续,成办广大的度众事业。
  依止寂静的神山观修无常,功德无量。《三摩地王经》中云:“造罪故舍诸凡愚,如野兽般静独居,何人喜欢寂静处,彼沙门享大安乐。”像野兽一样无有挂碍地安住在寂静处的修行人,远离了贪爱自方嗔恨他方的伏怨护亲等类的痛苦,积累广大无边的善根,依此后世中享受增上生、决定胜的大安乐。
  《宣说诸法无生经》中云:“善男子,若有菩萨将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悉皆安置于十善道中,若有任何菩萨独自居于静处,甚至仅于弹指间诚信诸法一理,乃至为缮写或思考或传授或读诵而安住,则此者福德胜过前者数多倍。”令许多众生奉行十善的福德固然很大,可是如果住于静处认真调伏自相续,则已相当于利益天边无际的众生,因此福德远远胜过前者,是最殊胜不过的了。
  《富楼那请问经》中也说:“舍俗出家后远离一切愦闹,于遥远之寂静山间、林园处安住,精进修行,善法不会虚耗。”又云:“喜爱住山林园故,能令善妙功德增,居于静处而修行,断除贪恋五欲妙。无有一切愦闹故,善法之缘不退失,相互之间不言语,互不询问不交谈,空旷静处极幽静,诸佛极其赞叹之。”居住在寂静的神山中,无有散乱喧嚣,自然成了善法增上的原因,因此,诸佛也对神山寂静处予以高度的赞赏。
  《弥勒狮吼请问经》中亦云:“迦叶,若有菩萨于十万年间以遍满三千大千世间界之鲜花、涂香、薰香等供品昼夜各三次供养善逝,若另有菩萨畏惧散乱愦闹之语、畏惧尘世并为现行成办他利而朝寂静处迈七步,则此福德已远远胜过前者。”又云:“昔日世间怙主佛,已经趋入胜涅槃,彼等悉于寂静处,获证无上菩提也。皆为菩提而精进,依止静谧之圣处,彼等均喜幽静处,不喜尘世之家庭。此乃诸佛行境处,何人步入此正道,彼证菩提不困难。”以往出世于世的所有佛陀全是依于寂静的山间修道最后现前正等正觉菩提果的,并非是置身于繁华吵闹的城区愦闹之处修行成就的。所以,我们这些人如果想要成就无上菩提,不隐居寂静的深山之中精进修持,就无法生起道相,更不可能获得佛果。不仅仅是身为初学者的我们不依止寂静处无法生起断证功德,就连已登三地的菩萨也需要修无常观。如云:“讲说五地难行时,静处知足与少欲,持头陀行护净戒。”在林间、深山等静静的地方,过着知足少欲的朴素生活,依靠化缘得来的食物维生,身著破破烂烂的粪扫衣等持十二头陀行,需要通过此种方式而成就五地的断证功德。
  有些人说:“住在像家乡那样十分喧闹的地方修法也未尝不可,依止寂静处又有何必要呢?”口出此等言论者纯粹是在说魔语。可是这种人在当今时代非常多见。他们自己做不到居于静处修行这一点,反而经常对其他在寂静圣地修行的人妄加评价说:他的行为好像有这样这样的错误。到处可见的此种人正是罪业严重的恶友,对他们口中的胡言乱语一句也不能听,必须像避毒蛇一样远离他们。《净刹庄严经》中云:“舍利子,设若在家菩萨于恒河沙数劫中以一切安乐资具供养恒河沙数如来及其眷属诸比丘僧众,设若另有出家菩萨向往寂静处且朝彼方向迈七步,则此福德已远远超过前者。”这里的意思并不是说在家菩萨虔诚作供养的善根不大,可是相对而言,在家菩萨所行的善法大多数都会被愦闹散乱的琐事中断,所以他们所行的道极为缓慢。相比之下,住在寂静深山中的菩萨不会受到愦闹散乱等琐事的干扰,每天都会积累无量的善根,因此修道特别迅速。也正是由于这种缘故,一切经续中才异口同声地高度赞叹居于寂静处的修行人。
  持之以恒
  在修持内在瑜伽的过程中也必须作好长期的准备,心里要想:我能活多久,就修行多久。有些人只是稍稍修行就认为:为什么相续中还没有生起什么觉受呢?从而心急如焚,这是修行的一大过患。诚如嘉瓦扬滚尊者曾经亲口所说的:“恶性习气如卷纸,新生觉受依缘灭,短时不能破迷执,当久修习大行者。”
  我们这些人由于多生累世以来久积而成的内心烦恼习气根深蒂固,所以只修一年或一个月不可能立竿见影地在心中生起觉受证相,若因未有一点体验就灰心失望,断然放弃,那说明他没有经过再三的思考。设想,自无始以来漫长的生世中串习积蓄的所有不善罪业,现在需要重新依靠对治加以净除,这样重重的罪障,怎么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清除得一干二净呢?本来自相续中的烦恼纷繁众多,却从不考虑“我恶业深重”,如果对此好好思索,那么就会认识到所要净除的烦恼业障数量如此众多、力量这般强大,不依靠各种各样的对治法怎么能净除?因而必须要有历经长期修行的思想准备。宗喀巴大师也这样说过:“就像断臂断足的麻风患者,仅仅服用一两次药根本无济于事,与之同理,我们无始以来罹患的严重烦恼疾病,仅仅实修一两次教言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因此希望诸位能以妙观察的智慧来分析正道的所有支分,并如河流般不断地精进修持。如《赞忏论》中云:‘愚昧心之相续中,久患难以治愈病,断手足之麻风病,短期治疗有何用?’”正如其中所说的那样,我们应当认真想一想:得了诸如麻风一类的严重疾病,只是服一两次药不可能痊愈,而必须要进行长期性的医治。同样的道理,我们无始以来就患上了像麻风那样顽固之症的烦恼疾病,依靠一两次服用教言的药物怎么能彻底根治呢?嘉瓦扬滚尊者对此也阐明过自己的观点:“诚如扬上师所说,欲求即刻得暖相,放弃修法之前兆,若需持续当如何?需要长久勿心急,速洒糌粑莫干吞(意思不明)。”上师所说的这一点极为关键,对此认真看待方得无边利益。从无始劫以来不断串习的烦恼不通过修行肯定无法断除,因此,必须要长年累月持之以恒地修行。尊者的话实在是千真万确,从无始轮回以来久积而成的烦恼,虽说很想迅速断除,可是不经过较长时间的对治,而在极短的时间内怎么能断除呢?之所以说相续中不能很快生起对治法,主要原因是从无始轮回至今未曾修习熟练对治的方法,现在开始需要重新学习,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于相续中怎么能生起来呢?
  当今,大多数修行人只是修了一年或几个月,就一边想一边说:“我已经修了这么长时间,怎么相续中还一点感觉也没有呢?看来,相续中生起证相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干脆现在只念一点经,作一点礼拜,转一点经,这样不是也很好吗?”只凭这么一点儿精进哪里能行。就拿显宗来说,成就圆满正等觉果位需要积累三大阿僧祇劫的资粮。我们仅仅在一年或几个月的时间里就想生起觉受证相,这要求未免太不现实了。甚至声闻解脱三有获得阿罗汉的果位最快也需要历经三世,据说有的独角缘觉需要经过一百劫才能得果。如果说要现前缘觉的菩提也需一百劫积累资粮的话,我们这些人不用说一百劫或三世等漫长的岁月,就连短暂的今生也不能实修到底,那么不要说是佛果,恐怕连声闻缘觉的果位也修不成。倘若落到这种地步,那该怎么办呢?
  如今这个暇满人身若毫无意义地空耗,则今后不仅不能实修法义,反而将会感受恶趣的所有痛苦。因此,从现在起必须发起勇猛的精进心。如《喻法书》中云:“所谓的以跑去印度,意思是说,去往印度的路途极其遥远,要有持久的耐性才能去,时间仓促不可能抵达,还没走到一箭许的路程就已经上气不接下气,几乎要断气身亡了。成就佛果也与此相同。”有的人说要修行,最初的几天或几个月里白日不与人说话,夜晚不睡觉,精进达到了这样的程度,可是没有坚持多长时间,逐渐越来越松懈,这是绝对要不得的。要做到长久精进,平时应当松紧适度,有坚持不懈的勇气和毅力。我们这些修行人对法也有喜新厌旧的毛病,最初时兴高采烈地修持,中间信心有少许的变动,只是在有兴趣的时候才修持,没有兴趣时便弃之一旁,到了最后说什么“修法实在很有困难”从此完全放弃。以这样的修法方式怎么能圆满资粮、净除罪障呢?此等智慧浅薄之辈口头上说“必须精进修法”,可是根本不懂得如何精进。由于对精进的方法一无所知,致使最初过紧、中间过松、最后放弃的人时有出现。请你们看一看噶当派的诸位大善知识们的传记,他们这些高僧大德开始是由在家人而逐渐步入佛门的。对于正法生起了定解以后依止寂静处,依止寂静处也是最先住在离城区寺院较近的静处,再一步一步地远离城市寺庙,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老住的山也越来越高,直至最后圆寂。我们这些人最开始就声称“我对佛法已生起了稳固的定解”断然离开上师与道友,自信十足地说“我现在不要眷属、仆人,独自地修行”于是前往高高的片石山或雪山处,他的这种举动让别人也不由得生起“此人实在了不起,值得皈依”的敬仰之心。渐渐地,他说“住在海拔过高的山上化缘不方便”、“由于气候太冷也承受不住”、“生病就医不方便”以诸如此类的借口而挪到较低的山中,没过多久,又说“这里也不行”而搬到更低的地方,最后对深山生起了厌恶之心,居然以“现在修法主要调伏自心就可以了”的理由为自己开脱。并且认为无有侍者与生活来源不行,为了方便起见而跑到城区中让自己的侄子、侄女等侍候自己,简直就像在家人中的老爷爷一样养尊处优,此类人也是很多的。这也完全是由不能持久坚持精进所导致的。
  相反,如果最初心里就作好这种打算:住在这么妙不可言的神山静处,仅以化缘维生即知足满意,每天对所享用的饮食多少和修行的时间长短作适当的安排。如此周密考虑之后,每一日的作息松紧适度,有条不紊,在有生之年应当始终如一按部就班地如此修行。心里也要这样思量:我如果要修持正等觉果位,如果慌慌张张、手忙脚乱也不行,以此弄得精疲力竭,会造成修行退步;如果不慌不忙、慢慢悠悠也不行,因为人的一生十分短暂,所以应当依靠这个身体在相续中生起满意的证悟境界,也要依靠这个肉身来堵塞后世投生恶趣的大门。这么一来,便可再度获得人身,又能继续修持道次第,直至成就正等正觉的果位。一边如此想一边发起广大心。《蓝色手册》中云:“具有方便事业品,乐恭言悟作比喻,诚心欲求解脱者,高瞻远瞩发大心,循序渐进舍琐事,戒律清净方便行,积资净障近解脱。”这其中的意思是说,《经观庄严论·具方便品》中云:“极难事业本体有种种,数多劫中具大精进者,一切佛子身语意自性,于诸事业无有厌离心。”我们应当按照此论所说的多劫中精进修道也不生厌倦之心而行持。
  金厄瓦格西的舅舅乐恭曾经专程奔赴云讷地方前去拜见大善知识博朵瓦,即将返回时顶礼而请求道:“对于修行解脱道的人来说,除了要高瞻远瞩,发广大心、循序渐进、舍弃今生琐事、净护戒律、依靠各种方便积累资粮净除罪障之外还有什么其它的方法呢?”博朵瓦以极赞同的口吻回答:“仅此而已,你说的这些足以表明你具有传承。此外,修行解脱者目光短浅,眼睛只是盯着鼻尖而坐也是不行的,必须要有远大的目光。”要将目光放远,具有大精进才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勤修正法,而像眼观鼻尖般鼠目寸光的我们这些人只是在短短的时间里奋发精进。如颂云:“何者无量时间住,为利无量之众生,欲求无量菩提故,奉行无量之善法。依靠此四种无量,圆证菩提不困难。”我们必须通过这里所说的四种无量,为利益一切有情而修行,仅仅在短暂的时间里修持是不行的。想到这些必须发起广大之心。对于三士道的证悟从暇满难得开始直至双运果位之间,已经明明白白完全领会之后再进行修行,直到相续中对暇满难得已生起了证相,才可进行下一步,寿命无常、业因果等每一修法虽然已经在相续中生起了证相,但仍旧需要再三修习。总之,从暇满难得到最后的现空双运之间的所有道都应由浅至深、循序渐进地予以修行。对于今生的琐事无论好坏一概舍弃,全身心地投入到利益后世的修行上即是舍弃一切琐事。所有的修行必须以戒律清净为基础,破戒之人即便再如何修持,相续中也不可能生起证悟的境界,如云:“破戒之人毁诸法”。如果戒律清净,平日里言谈举止就不会违越正法,谨小慎微,这样一来,内心的分别妄念也就不至于纷纷涌现,而能处于宁静安然之中。
  大善知识博朵瓦仁波切曾经说:“少许修习无境界,思窍诀致寻他法,依彼未生又寻他,此行如狗逐鸟儿,最终一无所获也。”对此,我们这些修行人实在该好好反省反省。我们大多数人最初在上师面前修学诸如道次第一样的窍诀,对之审视一番后进行修持,如果相续中并没能生起验相,便认为修心较其更好,便舍弃道次第而开始观心,因为相续中也未能生起证相,而认为现在修密宗的生起次第很好,于是不再观心而着手修持生起次第,最终相续中仍旧没有什么证相出现,就再度去寻觅其他的法门。总是不能专心一意地修持一法,心思繁杂,头绪颇多,意志不坚,精神分散而修持,如此修行,一个法对自相续也起不到作用。无论是任何窍诀,在修道的先后顺序以及相续中未生起前前境界就不会产生后后证相这一点上都是无有差别的。
  因此,内心必须全神贯注地专修一个窍诀才会有结果。如善知识博朵瓦所说:“就像人们所说的山羊闻草的比喻一样,例如,山羊总是习惯性地用鼻子来闻,往往在绿油油青草遍布的地方不尽情享受,只是边走边吃一点草尖,逐步前行,最后到了没有青草的荒野中只好吃一些鸟粪之类的东西。与之相同,有些人在一位贤善上师前得受了甚深的窍诀,不实地修持,而到一些讲学院走马观花,并装出一副不经探寻众多宗派法门修行时会感受不足的模样,最后已到了满头白发、牙齿脱落的老朽之年,闻思仍然还没有使法融入自相续,也从未实修过,这样做有什么利益呢?即便是闻思也要在一位上师座下认真进行,修行中的疑义也要在上师面前加以遣除,对于上师所恩赐的教言的诚信必须达到如此程度:纵然金光闪闪的一位佛陀降临,自己也再不需寻求除此之外的教言了,只此足已。
  我们这些修行人对佛法进行取舍而不实修,对上师也进行取舍,在一位上师面前求法时说“除了您以外没有其他的依靠处”而听受教言,没住多长时间,似乎对上师与教言生起了厌恶之心而跑到另外一位上师那里,结果又旧调重弹,之后再跑到其他一位上师跟前,最后自己以信心依止的根本上师一位也没有。《蓝色手册》中云:“现在我们中的一些人就像秋夏两季的公牛一样,它们对所有的母牛都不随从。”对自己无有丝毫利益急急忙忙地修行已经失去了一切实修的要点。如此取舍教言、取舍上师修法不成功也是由于自己的信心与精进不足的过患所致,可是不了知这点,反而错误地认为是因为上师的证悟境界低或者教言无有加持所造成的,这实是在积累弥天大罪。
  如果自己的信心十足,那么依止一位上师与一个窍诀不可能不调伏心相续。倘若自己不进行实修,则即使依止一百多位上师,得受各种各样的教言,也无法调伏心相续。无论是佛法还是上师,如果能专心致志地依止一个,那么修法必然会究竟圆满。打个比方来说,就算是要成办世间上的事,如果一件事还未完成又着手第二件事,结果两件事都完成不了。做起事来既不是无有一点紧迫感而置之不理,也不是急不可待、草草率率地做几日就抛之脑后,具有持之以恒精神的人办任何一件事,不但质量过硬而且能完成到底。因此说,我们这些修行者如今已经获得了清净的人身,此时理应专心修持一法,放下自以为是地觉得我是修法人而忙碌那些无益于心相续的善法。
  如果最初修习这一窍诀的修法,也认为依此能够调伏内心的烦恼,而专心修持,有时心能专注所修的任何所缘境,而感到自心有进步,有时无论再怎么修,心也无法专注于所缘上,就会生起现在一直停滞不前,好像再如何修也不会有什么长进的感觉。也就是说,感到心能专注所缘境就精进修持,觉得心无法专注便懈怠不修,这是不行的。心能专注所缘境说明是上师的恩德与前世的微薄善业习气所致,心不能专注所缘也是由于自相续被十分浓厚的烦恼黑暗所遮蔽而使善心不能够显露出来。如今我仅仅以此还不足够,因为无始以来烦恼将内心层层遮障,我只凭修持一两次的修法怎么能拨开烦恼的厚厚遮掩呢。有时信心、悲心等善妙功德也会明显现前,根据这一点推理,只要自己以顽强的毅力修行,则一定会现前正道证悟的验相。所以,无需心灰意冷,应当提高心力。有时心稍稍能专注所缘,如果认为现在我的心已经得以净化,成了一位大修行人,而沾沾自喜,生起贡高我慢之心,则应当提起正念:心只是稍微能专注一点儿,如何能压制内心强有力的烦恼,自心修习虽然有了提高,但仍旧需要更加精进修行。依靠忆念心生我慢之过患而摧毁自命不凡的傲气;当生起怯懦之心时,通过观想心一缘专注的功德而鼓励自己。总之,应当以这两种方式力求使精进永不间断。《手册》中云:“欲求一心精进者,赞德毁慢而修行。”又云:“如是赞德与毁慢,不断精进大方便。”阿底峡尊者也曾亲口说过:“藏人成佛数少有三因,藏人心思繁多不守誓,虽喜正法然心不稳重,虽喜窍诀然不实地修。”尊者的话实实在在一点不错。我们这些人依止一位上师心不满足,还要依止第二个,依止第二个也不满足,还要依止第三个、第四个上师……,依止所有传法的上师,这种行为是不合理的。在一位上师前都不能守护誓言,那么在诸多上师前怎么能护持誓言呢?在多少位上师座下依止也相应有同样多的誓言要守。所以说,如果自己连一个誓言也不能守护,那依止多位上师非但无有功德利益,反而会积累罪业。因此,应当全心全意地依止一位具足法相的上师,在其前稳重安住。藏地的佛教徒普遍存在的一种弊病是,虽然表面上对正法兴趣浓厚、十分喜爱,可是一旦享受正法美味之时,却像小孩子采花一样得到一个舍一个,得此失彼,这是绝对不行的。如果能全力以赴实修一个教言,现在相续中虽然未能生起境界,但这些境界也是无常的有为法,终有一日必定会生起。因此我们应当坚持不懈地精进修持一个正法窍诀。如果听别人说“上师的窍诀这个很深那个很深”,自己未全部得到,心里就不舒服,然而已经得过的最为甚深的窍诀一个也不实修,置之度外,这样一来,任何加持与悉地也不可能得到。许多大善知识都曾经说过:在座的诸位都说想唯一修行,可是所谓的修行,要想一步登天获得佛果也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应当知足少欲,守持清规戒律,如果想修寂止,当断绝一切散乱愦闹之事,想修胜观者多观法义。我们这些修行人修法成功的一切因都不具备,只是求得一点窍诀,稍稍加以修持,如果在相续中未能出现什么觉受,就全部归咎于窍诀与上师,于是放弃原来的法与上师而去寻觅其他的窍诀与上师,这种现象在当月日‘今的时代里极为多见。这种人就像狗追鸟的比喻一样。狗追鸟的比喻是这样的:首先一只乌鸦用嘴啄一块牛粪,狗以为它那里有吃的东西便兴致勃勃地跑过去,结果乌鸦飞走了,于是狗有些不好意思,就在乌鸦飞走的地方用鼻子闻来闻去,装出有东西可吃的样子。与此相同,我们有些人得到了一个两个乃到许多窍诀仍然不满足,到处乱跑,最终相续中所应生起的境界一点没有出现。不禁暗想,如果在别人面前,显露出我依止了数多上师,请求了数多窍诀,可如今相续中仍旧没有什么境界的话,必定会被他人讥讽,于是假装对窍诀有真实体验的样子,这种现象也是屡见不鲜。头脑简单、无有主见、朝三暮四的此类人修法不可能成功。仅仅是心能稳固安住也算不上是实修教言的暖相。一切窍诀的核心就是菩提心,如果相续中没有生起纯熟的菩提心,则无有利益。所以,阿底峡尊者的《道炬论》中所讲述的三士道的次第必须在心相续中无误地生起来。《手册》中云:“有一位格西说:‘现在我们中的有些人很想使心久久安住,实际上,我们漂泊于轮回时,有顶等持以下得多次,未曾得过觉受一无有,然依此未解脱轮回处,菩提心昔从未生起过,中等出离心亦未产生,如若生起已得小乘道,如今我等不会成现状,当生前所未有菩提心,依靠各种方式积资粮,未来具足四分之圆满,为能获此发愿积二资。未来之时若堕恶趣中,此生殊胜功德亦难得。”我们从无始以来曾经多次获得过心稳固安住的境界,虽然四禅、四无色定得过许多次,可是仍旧未能从轮回中解脱出来。如今大多数修行人内观自心,如果达到了稳固安住这一步,就生起傲慢之心,得意洋洋地认为自己现在已成了一位修行境界相当不错的大修行者。事实上,这是由于他们没有细致分析什么是好的大修行者,什么是不好的“大修行者”。关于上、中、下三等大修行人,正像前文中已详细地阐明过的那样。
  此外,可以如此概括:内心对现世的欲妙无有贪恋,放下今生的一切琐事,对死亡无常与业因果已得坚定不移的信解,进而如理进行取舍,已经将小士道与共同道次第修完,此种人是下等修行者。如果相续中已经生起了此等证相,也就说明已经打好了一切道的基础,此后接连不断获得善趣的贤妙人身,直至成佛。
  如果在此基础上,断除对三界轮回的贪执,而生起希求解脱的渴望之心,则是中等修行者。倘若相续中生起此种定解,就像获得了一把斩断轮回树根的斧头一样,不会再度退转轮回,所以已经获得了容易趋入成就佛果的正道之小乘道。
  在此基础上,心想,只是自己从轮回解脱出来还不够,而为了无不作过自己父母深重如山的一切有情,必须成就正等正觉果位。相续中如果生起了这样的珍宝菩提心,则是伟大的修行者。意义最大的非菩提心莫属,所以说修持菩提心之人是大修行者。
  我们应当以被菩提心所摄受的形式,通过各种方便积累二种资粮。未来连续不断地获得具四圆满(法、财、欲、果)的身体,直至究竟福慧二资,现前圆满正等觉果位。
  以上依照诸位大德的窍诀而宣说了终生实修实证的教言。
  接下来,再以偈颂的方式加以总结。
  结 文
  那莫格热!
  至尊三恩德上师,所赐甘露般教言,
  遣除相续惑恼热,感念大恩祈悲护。
  所得珍宝此人身,较纯黄金更稀罕,
  如今倘若不修行,此后怎得如是身?
  相续烦恼盛烈火,加上恶业之干薪,
  恶友赤风四处起,依此人身亦难得。
  戒律不净大地上,信心种子已腐烂,
  恭敬苗芽不能生,依此人身亦难得。
  闻法之水未引来,思慧耕耘未具备,
  增进修行穗不生,依此人身亦难得。
  月复一月岁岁去,月亦随日而流逝,
  人寿不能久存留,临近到达死主前。
  外敌匪兽恐怖多,内在四大不调合,
  魔障抢夺自性命,人寿难以久存留。
  死主索链已备好,今年明年即日中,
  何时套住不一定,放弃长住打算妙。
  且观喜爱住宅者,为使房屋不渗漏,
  身语屡屡付辛苦,终无自由弃而去。
  说我珍爱此财物,一针亦不施他人,
  被死主敌带走时,舍不得中留财去。
  声称亲友父母恩,不忍抛弃需长处,
  现在死主呼唤时,频频目视弃而去。
  说世间事大多数,意义重大而成办,
  死时毫毛亦必舍,深思此景诚灰心。
  说无空闲修正法,需积财物积福德,
  至于死敌关头时,我未完事对谁说?
  现今轻视修佛法,注重世间之琐事,
  今生后世交界处,除善法外未见利。
  若有财物称富翁,有财无法世间人,
  将受饿鬼饥渴苦,若富尔时当享用。
  无财有法修行人,今生被称穷乞丐,
  来世多数生善趣,善法富足方有利。
  说离现世之亲友,不得和谐之友伴,
  以善法调心相续,圣者僧众成其友。
  从不念及自死亡,口口声声大胆说,
  帮他亡人作超度,不久自己亦离世。
  今生事成称能人,若降敌匪称英雄,
  随意造罪称智者,颠倒是非红尘事,
  若加观察如儿戏,今生受用虽圆满,
  无自由弃他人享,不善恶业毁灭因,
  造罪怎能算能人?外敌土匪父母性,
  心无怜悯利刃刺,恩将仇报开狱门,
  怎能步入英雄列?从事农商养家人,
  聚集信财养亲友,称世佛法同进行,
  积罪怎能算智者?居于静处每一日,
  三门精勤行善法,若说今死亦无悔,
  乃真能人然罕见。烦恼怨敌兴起时,
  挥舞悲心安忍刃,若能摈除烦恼敌,
  乃真英雄然罕见。身不放逸依静处,
  语不放逸唱悲歌,意不放逸修慈悲,
  乃真智者然罕见。相续谨护腰带松,
  正念知惭衣服落,堕罪原形暴露出,
  破戒裸奔切莫为。顶需唯一上师饰,
  心间佩悲嘎喔盒,六度项链长悬垂,
  若带此饰最美丽。身虽佩带珠宝饰,
  然心烦恼浊水染,冒出八法之臭气,
  诸佛菩萨谴责处。住所故乡毒树上,
  相续贪嗔叶繁茂,恶业花开果累累,
  若享斩断解脱命。故意服用毒物者,
  无智慧人住家乡,忆念死亡劝己者,
  住于法藏寂静山。行者岩洞妙宫殿,
  成为世人应礼处,彼者美名传十方,
  依此可辨贤劣者。故乡住宅人所砌,
  静处岩窟天然成,舒心悦意若相比,
  世间房屋终塌毁,谁人见之亦哀叹,
  修行人之修行房,世人礼绕生信境。
  罪人住于父母家,心积贪嗔恶业中,
  称我报答父母恩,实将自他抛恶趣。
  诚心修法修行人,抛弃父母不会面,
  修法父母引入道,回报恩德此殊胜。
  于寂静处而享受,知足少欲无尽藏,
  无有不足乏少名,此乃真实之富翁。
  自无眷仆真舒畅,不护官面真自由,
  无有琐事真安乐,日夜怎不勤行善?
  妙树凉荫利身体,百鸟齐鸣极悦耳,
  野兽起舞真优美,住寂静处最幸福。
  故乡增长贪嗔境,青年时代享财物,
  同时积累不善业,老态龙钟财受用,
  无有主权子孙用,不善罪业留自心,
  最终感受恶趣苦,尔时唯成熟自身,
  子孙水会分担苦。为他快乐而劳累,
  痛苦自受之愚者,若细思维以此事,
  毁坏自己今来世。无始以来无论住,
  轮回上下各道中,恶业之力而牵引,
  感受痛苦与不幸,若善观察轮回处,
  当生厌恶尽力断,轮回恐怖之深渊,
  昔造罪业果临头,能引后世之痛苦,
  永无解脱之时机。自精通造地狱因,
  业因果亦无欺惑,地狱业卒擅分辨,
  善恶之业于此理,若详分析心颤慄,
  怎能不生畏惧感?仅以自心所思维,
  身体所行语所说,目视造罪堕地狱,
  再三观察此身体,积累恶趣罪业因,
  心不堪能似呼唤,地狱痛苦来此者,
  依如恶趣之劣身,积累罪因有何责?
  依此修法善妙身,若积恶业则应呵。
  自获如此妙身时,应灭集谛业惑因,
  懈怠痛苦火焰上,加上恶业之干薪,
  烦恼之风所吹动,自身点燃痛苦火,
  自心是否已着魔?自愚无知蒙蔽心,
  着贪嗔魔疯狂者,已被亲友与恶友,
  游说之酒所迷醉,今成最重之疯子。
  无始以来所积累,恶业毒海涌心中,
  又再加上求现世,所积罪业池中水,
  自己于己不疼爱,反而自取而毁灭。
  相续烦恼魔加持,在此之前于烦恼,
  所说惟命是从也,肩负效力之重担,
  亦投烦恼敌足下,言听计从反愈厉。
  吾等即应从今起,爬至烦恼敌头上,
  不听从其所摆布,自己随意当作主。
  无误抉择善与恶,罪恶视为祸殃后,
  不让点滴住相续,立即忏悔得清净。
  善妙功德如意宝,于自相续宝库中,
  一点一滴而积累,任惑心敌不欢喜!
  善恶地位当调换,苦乐地位当调换,
  今生来世当换位,不积罪业弃痛苦,
  舍弃今生求后世。往昔自心未得乐,
  今以善钩勾招之,以往所有之恶业,
  今如灰尘向外倒。今现一惑二对治,
  今现二惑八对治,相续盛燃对治火,
  猛加正念之干薪,今烧对治之烈火,
  烦恼飞蛾敢看否?将被火焚莫近前。
  劝汝迅速去往于,无对治心之暗室。
  今后无有机会来,如我对治之灶前,
  如是行者虎劲歌,寂静林间中传出。
  若未逐出烦恼敌,则彼猖狂卧吾心,
  派出妄念之信使,招集恶业之军队,
  驱赶善心之民众,与惑敌战称行者。
  自为烦恼所控制,称大上师大法师,
  亦非如理修行人。日日夜夜手不离,
  摧毁烦恼对治刃,正知哨兵守岗位,
  精进骏马需具备。多种对治烦恼刃,
  念无常刃最锋利,贪心嗔心与痴心,
  烦恼军官一出现,立即挥起断其头。
  摧烦恼敌之兵器,舍弃其一握其二,
  复舍苦苦觅其它,关键时刻手空空,
  被烦恼擒遭殴打。无有实修之懦夫,
  不能战胜烦恼敌,故握一把对治刃,
  与之殊死作搏斗。行住坐卧一切时,
  当如野兽假寐般,观察惑敌是否来,
  远远出现则备战,彼勿说近无常刃,
  甚至看亦不敢看。嘎单一脉相传师,
  至己根本上师间,碎尸万断烦恼敌,
  均依利刃无常观。上师标志即是此,
  切莫舍之推敌众,弃此它刃无可寻,
  过去未来今出世,所有一切佛佛子,
  亦唯依此无常观,利刃胜伏四魔众。
  上师顶上坚头盔,戒律结实之铠甲,
  善友庞大之军队,无常最利之兵刃,
  精进驯良之骏马,具备此等之士夫,
  纵然魔军如海涌,无需畏惧轻易胜。
  不离怙主上师尊,无官靠山亦心甘;
  不离道友之军队,远离亲友亦心甘;
  不离知足内财产,外无财物亦心甘;
  不离精进好坐骑,无血肉马亦心甘;
  挥舞无常此兵刃,无铁小刀亦心甘;
  不离寂静之圣地,遗弃故乡亦心甘。
  不住家乡赴静林,静处行者之故乡;
  弃离长官依上师,上师老父乃法王;
  抛弃亲友依法友,道友行者真亲人;
  舍弃财物依知足,知足行者之财宝。
  自身受用诸亲友,不能常存坏灭法,
  诚心忆念生厌离。心不随从放逸转,
  三门谨慎宫殿中,清清净净而安住,
  修行人之好传记。渐进而修道次第,
  自心每一修法量,尚未真正生起前,
  切莫跨跃而修行,如此速生证相德。
  仅修一次不足够,当活到老修到老,
  人生百年如一日,坚持不懈而精进。
  具恩上师如意宝,作为真实佛陀想,
  观于顶上求加持,观于心间修净信,
  日日夜夜恒祈祷。除上师外无他佛,
  诸佛上师之本体,生起信解而祈祷,
  已为上师所摄受,一切证相自然生。
  珍宝出离菩提心,证悟无二正见义,
  勤修生圆之次第,彼等相辅相成也。
  前前产生后后果,此等互为不可缺,
  希望精通实修要。实修佛法之心语,
  为令居静处行者,心生欢喜而奉献,
  活佛假名札嘎我,无修行然通道歌,
  一心喜爱寂静山,身体远离诸愦闹,
  语说静处之功德,所修之法念无常。
  真实佛陀上师尊,加持相续成法藏,
  加持语言如笛音,加持身体具实义,
  愿以教言甘露蜜,速遣众生惑恼热,
  令诸有情皆获得,佛陀四身之果位。
  无修行者之忠告,静处行人之山法,
  住山不可缺少法,修法根本即此论,
  亦是勤修之助伴,开示善说之上师,
  劝心修法鼓励者,遣除修法之魔障,
  如理修行需此论。世间法之好武器,
  价值连城此山法,称赞其为宝鬘论,
  此串珍珠献行者,愿能欢喜而接纳。
  居于寂静处的所有修行人均需要的这部山法宝鬘论,对于放下今生、依止静处专心致志实修《菩提道次第广论》与略论以及大乘之修心窍诀的所有住山修行人在即生中如何才能与法相应的道理,应自己许多舍弃今生的住山弟子再三诚恳劝请,有札嘎活佛名称的罗桑华丹真年札依据嘎当新旧派的诸多大德自然流露的教言,于康区霍库地方炉霍境内神山处稳固尊胜寺附近远离世间喧闹有数百忆念无常、看破今世的瑜伽行者居住的极为幽静、极为神圣的给它山沟处,撰著圆满。此论由诚信佛法的汉族比丘释慈氏记录。以此论典愿使佛法如意宝通过讲修之方式得以广泛弘传、长久住世。
  译于色达喇荣寂静圣地
  二00二年十月二十日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