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一段与印顺导师的因缘
记一段与印顺导师的因缘
邱敏捷
佛教认为,人不能长生不老,有生必有死,然对于印顺导师的圆寂,我们还是非常不舍,总觉得有导师同在,内心感到很温馨、有法喜!
记得,导师还在时,偶而都会问问师父传道法师什么时候再去看看导师老人家,沾一沾导师轻松自在、慈霭详和的法喜!而心里也总想,与导师的关系随缘就好!研读导师的著作,探究导师的思想,其实便与佛法同在,内心自然有一股喜悦与温暖。因此,我在学位论文完成后,也没再抽空去探望导师老人家,倒是有机会到嘉义妙云兰若获睹导师撰写《中国禅宗史》的手稿,并参观他在那里闭关阅藏的关房。然而,导师走了!这几年在慈济证严上人及其医疗团队等细心呵护的照顾下,导师于六月四日上午十时七分,安然舍报。
我们好想再瞻仰他一面。昨天(六月五日)中午随传道法师、得圆法师搭上由高雄飞往花莲的班机,一路看著各家报纸记者对于导师简要、忠实而贴切的报导,内心与有荣焉,且充满感恩、怀念之情。是的!这样一位当代佛教高僧,实在是很值得我们好好去作最后的顶礼!
在慈济大学追思堂念颂著本师释迦牟尼佛号、瞻仰著导师的遗容,导师真像是睡著了的样子,无病无痛、轻松自在,如几年前所见一般!我们知道是这身肉体疲累、松垮了,而不是他的心。诚如民生报记者所载:“心永远不离少壮时代的欢喜,愿生生世世停驻在这苦难人间。……这是庆祝百岁嵩寿时,坐在轮椅上的印顺导师虽齿已落、音已哑,依然坚持的生命态度。”是的!导师给人的就是这种对佛法的法喜与信心、生命的尊重与教化。撰述著作中,有他对流传二千多年的佛教思想的反省与抉择:“立本于根本佛教之淳朴,宏阐中期佛教之行解(梵化之机应慎),摄取后期佛教之确当者,庶足以复兴佛教而畅佛之本怀也欤!”生活实践中,有他个人平实、自在、谦和、不逢迎的僧格。
导师著作的思想风格,包括他展现出来的人格典范,一直都给人一种“气派”、“宽阔”的感觉。他说自己不是一宗一派的徒裔,也不教我们仅做一宗一派的信徒。
记得我在南师求学时代(民国六十七年间)参加佛学社,书架上有不少的《妙云集》,可是没有人讲给我们听,也不知道作者印顺导师是谁?总是多少多少看一点一点。毕业后(民国七十年),分发到高雄教书,因为同事的关系,认识了唐一玄老居士──我心目中一位可亲可爱的智慧长者。他常常教诲我们的一句话是:“不翻旧业,不妄想。”而唐老居士与印顺导师也有很深的法缘。
这些学佛的因缘,让我就读研究所时想再进一步接触、研究佛学。非常感谢传道法师讲了那么多的导师的著作,包括《妙云集》与《空之探究》等著作,且让我有随时请益的机会,可以由此进入导师佛教思想的殿堂。加上我又荣幸地得到台大杨惠南教授的指导,才真的有机会进一步了解导师的佛教思想。
所谓“含其英,咀其华,必然得它好处”,经历数年的耕耘,好不容易勉勉强强完成了学位论文《印顺佛教思想研究》,谈不上对导师的思想有多少深刻的认识与体会。后来陆陆续续的参加“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写了几篇有关导师思想的小文章,忝为导师祝寿的论文,包括〈从僧肇到印顺导师——《肇论》研究史的回顾与检讨〉、〈印顺导师人间佛教思想的两性平等意识及其影响〉与〈印顺《中国禅宗史》的特色——兼论其观点之影响〉等,期从各个角度的探究去分析、厘清导师的思想。在撰写的过程中,除了就问题点作学术论述外,尤深化、广化地亲近了导师的著作,这是让人感到非常喜悦、甜美的一件事。
回顾这期间,曾多次随传道法师北上台中拜见导师,分别记有〈参学记──随访印顺导师〉、〈生活修行之旅──参访印顺导师〉与〈博论通经的人师──印顺导师〉等三篇短文。导师曾勉励道:“读经论要有信仰,从信仰的角度来读就受益,不要仅作学术研究。”这种以佛法之信仰实践为主导的佛法研究,就如导师所提倡的“以佛法研究佛法”的方法与精神。
他从生前到圆寂,一路走来,始终如一。生前的平凡、平淡,身后的从简、从朴:“不发讣文、不传供、遗体从速火化”,简朴、平实的作风一如他生前。我想,瞻仰的信众应该很能够感受到这样的道风。
《妙心法雨》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