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查:森林中的法语(二)
诸行无常
佛陀从来不曾要求闻法者与修行者改变自然,只教导他们觉知与随顺自然。觉知“诸行”(sankhara)无常的实相即是智慧,我们须清楚觉知,一切“行”为皆具有生灭的本质。否定生灭无常,即为邪见,是无明的知见,无法灭苦。持邪见者将一直在生死中轮回,不得解脱。
就像昆虫在水桶边缘爬行一样,它们拼命移动,却哪里也去不了,只能一直绕圈。愚痴凡夫的想法也是一样,没有止境,也无法解决,陷入窠臼之中。我们以为自己已经往前走了很远,却不知仍在原地打转,一直回到同样的地方。我们没能跳出内心的轮回,原因在于我们缺乏洞见,误将妄念当成智慧,因此无法看清身边的事物。这不是法,在法中,我们可以透过佛陀的话语,产生洞见。真实的智慧即是明白法尔如是,毋须造作,只须放下。
如实观察
事物原本自然,毋须增添或删减,但是我们却经常看不顺眼,认为它们不是太大就是太小,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妄想。这都是凡愚的欲贪在作祟,其愚蠢与无聊的程度,就像有人与树扭打一样。因此,佛陀建议我们,要以法为基础,如实观察。
我们所认识的一切事物,皆自有其存在的因缘,如果能如实觉知,则无论它们如何生灭,我们皆可不动于心。无论身体发生什么事,我们都不会受到影响,因为我们了解,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成,无法强求。唯有如此,我们的心才得以安住,并保持平和。佛陀要求我们将念头安住在身、受、心、法上,没有什么事物需要造作或解决,只须如实观察即可。
身体经历生、老、病、死,片刻也不得安稳。了解这个事实即是法。法尔如是,无可改变、破坏或解决。当你了解这点,就不再需要语言,也将没有负担。如果你能够如实观察,对于正在做的事就可以保持正念,无论身在何处,都只是观因缘生灭,法尔如是。你究竟想找什么?又为何沮丧与哭泣?你是为谁辛苦为谁忙?你想拥有或成为什么?你凭什么说长论短?到头来,你能对自然说什么?这就是轮回的事实,就是这么一回事。当你了解这个深奥的事实,你就会得到平安与解脱,不再有忧伤与冲突。
“我”与“我所”
观察因缘的生灭与变异,即名为学法。你应该于听闻之后,在生活中加以落实。如果内心仍有渴爱,就不是真的见法;如果仍有嗔恨与烦忧,也是因为尚未通达法义,内心依然被遮蔽,不得自由。只有挺身对抗,才可能解决问题。一切问题都肇因于“我”与“我所”的信念。当你如此相信时,当“我”与“我所”的想法生起时,自私与各种麻烦的问题就会接踵而来。
一位旅客抵达旅馆后,先向柜台询价,并告知停留时间。但是,他住了一阵子之后,却开始认为这里就是他的家,而忘了要离开。当旅馆经理请他退房时,他拒绝搬出,并说:“这里就是我的家,我为什么要搬走?”于是,他们之间起了冲突与争执。
当我们开始认为这个身体是属于我们的时,我们就和那位不肯退房的旅客一样。我们对于暂住的地方有了错误的想法,并且发现自己一直处于冲突的情况中。同一对父母所生的子女成天吵架,或同村的村民相处不来,或同一个国家的居民彼此对立,都是因为执着“我”与“我所”的缘故。
法的实相
因此佛陀劝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个身体,从其中看出法的实相,而不需要进行改变与破坏。我们说:“一个看见“行”(sankara,造作与迁流之意),并且放下执着的人,具有快乐。”心与身,皆是无常之“行”,不是我或我的。因此,那些看见“行”的人,皆很平静。他们了解身心皆非自我,只是变动不居的现象。
一切存在的事物,都只是“行”。没有生命或个人,没有一个会快乐或痛苦的人,一切都只是“行”。痛苦与快乐都是自找的。如果你像这样看见“行”,你就看见法。没有一个实体可以被称为自我、本体或个人,没有人在喜悦、受苦、生气或爱恋,也没有人死。事物只是存在与迁流变化而已,这就是“行”。行者的见法即是如此。如果你也能如此看,即名为功德。一切功德皆源自于见法,这亦是寂灭之所在。
如果你因为见解不清,而尝试去调整或改变法,就会引来苦。例如呼吸,它是持续吸进与呼出空气,不能间断,身体赖此维生。它是滋养,就像食物一样,进入身体,产生支持。空气进进出出,“行”才得以存活。如果只进不出,或只出不进,就有麻烦了。但是,出生以后,我们就不想变老,也不想死;相聚之后,我们就不想分离;拥有之后,我们就不想失去。只是进而不想出,违背自然,因此我们才会感到痛苦。
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因缘具足,果便随之而生。谁创造这些?它只是自然的法则,没有人创造它。它随着因缘,自然生灭。这就是法。
法师们的教导,都只是方便的语言,不是真实的法本身,它是引导人们悟入实相的道路。我们却自以为拥有法、了解法,甚至以为自己就是法。果真如此,我们就不应该还有贪嗔痴。如果我们真的看见或悟入法,就不应该还有这三毒。因此,我们只不过是苦的奴隶,片刻也不得休息。如果我们真的见法,烦恼就应该从我们的眼前消失无踪。最深奥的法也只是如此,再简单不过。
戒法清净
有一套行为准则,人们靠着它彼此自制与体谅。这是一套无诤之法,称之为“戒法”1(siladhamma),是清净的行为之道。它是维系大众和乐所需的法;不过,若未达解脱,这样的乐也只是另一个苦的起点。
有戒法一定比没有好,不过,这样的乐,终究还是会走向苦。单靠它无法让我们超越。创造超越的因缘,是另外一回事,需要靠定与慧。
涅槃寂灭
因此当你闻法时,不要只是听而已,要将它放在心里,并付诸实行。让它成为达到涅槃——无死以及寂灭的因缘。
身为佛教徒,我们需要学习这些,一点一滴地学,并且透过禅定加以落实。虽然心中仍有贪嗔痴,我们仍要保持觉知,知道它们是我们的敌人,同时也知道法。“啊!它们何时才能被断除呢?”应该透过修行,一步一步加以断除——而非透过睡觉。修持戒与法的过程,虽然仍有贪着,但是只要清楚知道它们存在即可。如果心里有苦,尽量不要让它扩大,应该限制它并保持正念。当你看管牛只时,它们可能会走进田里,因此须加以控制。它们可能会偷吃一些稻米,只要不吃太多就无关紧要。它们只能吃一点点,因为有你在看着。如果你整天都在睡觉,它们就可能将作物吃光,因此你可不能大意。
我们研究与修行的目的,都是为了见法;当心见法时,我们就能熄灭苦。无须质疑修行的目的,因为我们拥有完整的眼睛、耳朵与双足。睁开眼睛,我们就可以看见,不需要等待,或盲目摸索。我们不是聋子,当我们听见时,就可以进行思惟。领行觉醒,我们便可以提前出发,无须等待那些还在沉睡者。
为什么?因为这是一个充满不安、迷惑与缺失的险境。佛陀教导我们,知道之后就应该赶快离开,而不是留下来陪那些愚痴者一起等待。如果你的双腿走得动,就赶紧走,不要等那些执迷不悟的跛脚者。为什么?因为必须逐步远离敌境,直到你确定自己已经自由与安全为止。换言之,应该逐步开发善德与知识,直到断恶为止。你一点一滴所种下的善因,也将成为其他人的解脱之因。快快觉醒吧!
莫停莫待
种在同一个水池里的莲华,不会同时盛开。可能有一些开了,有一些还在水里,另外一些则在水面上。你必须量力而为,如果随便停下来等待,一不小心就可能会被鱼与鸟龟吃掉。
火焰即将烧到你的屋子时,你不能视若无睹,或者稍事休息。你必须赶紧抱起财物,向外逃命。贪嗔痴之火的逼迫就像这样。死亡一直紧跟在后,没有一天停止。至少,我们应该降低生死轮回的次数。我们行善与修行时,口里念着:“愿它成为了悟涅槃的因。”我们应该如何创造涅槃的因呢?禅定是最基本的。你不能只是坐在这里听讲,那无法成为涅槃的因。开始时你聆听,接着你必须思惟其中的意义。必须舍弃的事物,就舍弃吧!“这个家伙还不了解……”“我不确定他所修行的方式……”不要自以为是,拿别人当退缩的借口。如果老虎就在后面追赶,你还会想等别人吗?危机就在你的眼前!
获得法益
涅槃不是一个你可以停留或到达的地方,或者换个方式来说,既没有到达,也没有停留。那里没有前进、后退或停止。当你进入并看见法时,果报自然会现前,毋须索求。见法,并得到你的法益,接着,即使你尚未到达菩提道的终点,也将不会再有疑惑。
这对有心学法的人来说颇为重要。除了导师的法之外,没有其它事物可以让我们和谐相处,并且超越苦的经验,得到寂灭之乐。
法比任何你在家里能找到的东西都要好,家里的事物通常只会带来麻烦,难得带给我们平静。在家庭与财务的领域中,只有会令我们烦忧与受伤的事物。法比它们有价值多了。
如果置身于家庭事务中,我们一定要有法,不能没有它。少了法,它们就会不完整。不要轻忽,真的深入思惟法之后,我们就会知道它的价值。家庭事务始终存在,但是我们见法之后,就不会再执着于它们。虽然生活中仍有忙碌与纠葛,但是我们知道它们的本质,便不会再执以为真。就像与小孩相处,他们常说:“妈!看这个。爸!我想要那个。嗨!看看我。”父母亲于是对他说:“喔!当然,好!”但是却不会将它放在心上。你回答是为了让孩子感到快乐与安全,但是你的心并不会受到影响,因为你有完全不同的思惟模式。因此,你可以善尽家庭与世俗的义务,做你应该做的事,却不会随波逐流。你的目标是寂灭与离染,而非屈从与纠缠。这就是名为圆满的成就与受用,即使拥有资产,你也能如实觉知,知道如何使用与驾驭它们。
闻思修
如果你能如此修行,就能知道法的真实价值。不过,一定要透过听闻、思惟与修行的过程。
如果你认为事物是真实的,便会衍生苦与恐惧。你会害怕即将发生的事,到处皆令你怵目惊心。其实,你只是害怕自己。只要一动念,恐惧便接踵而来。它欺骗你,创造幻象来误导你。对于如此惊惶的人,无论他们进入屋内或森林,都很容易遭到鬼魂的惊吓,即使只是老鼠爬过,也会被当成鬼魂的声音而吓破胆。他们动辄感到害怕,其实这都只是意识设下的陷阱。
迷失于假像
或者你有些家庭困扰,经常想哭,你责怪他人:“这个人不关心我,那个人老是找我麻烦。”经常抱着这样的心态。其实没有人做什么,而是你,制造了那样的假像。你自己创造了那样的假像,然后迷失于其中,最后再以悲欢收场。当你快乐时,你同样创造了一个假像。无论悲欢或快乐,都是你自己在导演。“这很棒,这真的很棒!此时你已经忘记自己,在欢笑声中迷失了。心拣择某件事令你感到恐惧:另外一件事则令你憎恶,因此你讨厌它;接着,你爱上另一件事物,你为它疯狂与流泪,没完没了。你就这样反复不断,制造假像。
这一幕又一幕不断在人们身上重演,其实根本什么事也没发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让我们欢笑或哭泣,事物本身并不值得我们爱恋或憎恶,而是你自己的心在作祟。因此佛陀说要专注于当下的心,在关键点上纠正你的心。法是真实的,它是确定的实相,但是,我们却不真实。我们只会本能地做出反应,或者欢笑与哭泣,或者爱恋与憎恶。事物被说成非善即恶,我们不自觉地在后面拼命追逐。因为我们相信自我本体的存在,并且认为事物是属于我所有。这就是被无明染污的邪见。
因此,你不应该把任何事物——健康或生病的身体、兴奋或沮丧的心情——看得太真实,这样做只会害了你自己。佛陀说当快乐来临时,不要太相信它,它不是让你欢笑或哭泣的对象,它不是真实的。因缘聚合,所以它发生了。根本没有什么事,只是我们的执着,让它变成那个样子。由于没有见到法,所以我们才会一直将不真实的事物看成真实。
不过,当我们说事物不真实时,有人或许会抗议,那是否什么也不用做了。其实,它不是被动与消极的观念,只是不走极端,以及不过度相信事物真实而已;反之,它是以中庸之道看待事情。当事物还没有转坏,或者当身体还没有生病时,好好照顾它们,如此才能做最有效的利用。当事物转坏时,你只是平静地放下它——不会无端陷入哀伤的情境中。我们总是习惯将身心看成自我,称它们为“我”或“我的”。但是当我们陷入这样的执着时,我们已经远离法,唯一的结果就是再继续受苦。
你们应该了解,一切修行都是为了让心见法与证法。见法之后,即使你还有嗔恨的坏习惯,纵令它发作起来,能量也会减小。同样的情况也适用在贪欲上,这都是由于正确修心的结果,它会让你变得更敏锐。法尔如是,你不需要去改变或调整它。不要尝试去解决已经完成的事,而是应该去解决还不圆满的事。你应该尝试刨平一个凹凸不平的木块,而不是只会坐在那里哭泣。如果这个木块已经很光滑,你就根本不需要再去刨它。与其调整法来适应你,不如调整你自己去适应法。
法即实相
法即实相。心触及实相时,感觉无大无小,无苦无乐,唯有寂灭。即使仍有思想,心也能保持平静。倘若接触外境,则感觉恰到好处,无一物可以增减。见法时,心的特征即是如此,与法相印。
就像房间里只有一张椅子,你就坐在那里,当其它人来时,已经无处可坐。心就像这样。烦恼可能进来,但是因为心里已经有法,它们找不到地方坐下,因此只能黯然离开。如果你有正念正知,当贪嗔痴的恶习因为感官接触或心灵活动而生起时,它们将无法在心里安坐。那里只有一个座位,已经被正念占住了,因此恶习便无法坐下,它们将会离开房间。它们不能令你离开法。正道与烦恼在内心激战,如果没有人在那里坐镇,烦恼就会抢先坐下,成为主人。这表示你没有清明的心,不了解法,因此才会让烦恼有机可乘,苦难也将永无停止的一天。
掌握正道
正道与烦恼就像这样彼此抗衡,如果充分掌握正道,当心中浮现事物时,我们便能见法。这多么让人振奋啊!然而陷入烦恼的人,在这一点上往往容易退缩。此处只有心与境,如果心不受境的愚弄,还会有什么问题呢?境是境,心是心。闻法之后,接着便是让内心通达。当法进入心后,就不会再有问题——正道即是以如此的禅修方式斩断烦恼。
如果没有人当家作主,不请自来的客人就会大摇大摆地进驻,他们会下来,大吃大喝,搞得一团糟。这是你希望的结果吗?因为你不了解法,不知道对与错、善与恶,并且不认识心境接触与反应的方式,才会让他们喧宾夺主,作威作福。情况不错时,你感觉欢喜;但是当情况不好时,你就沮丧与哭泣,这就和屋内无主的情况一样,只能随着外境团团转。这就是不了解法的缘故。因此你必须如法修行,让法进入心里。所以我们才要在朔、望与其他节日闻法。
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专注于此。当感官对象生起时,要谨记它们是它们,心是心,将二者分开,否则你将无法认出它们。追随你自以为是的观点,会将你带向痛苦。它们都是不圆满的,无法令你满足,才会造成痛苦。心已经被境所污染,无法明辨事实,因此请为你自己准备好正念与正知。
我们说举手投足之间,你都应该在心里保持觉知,即念佛(Buddho)。佛即“觉知者”,念念相续,念念分明。当境生起时,你清楚觉知它的存在,如此不但可以解决问题,还可以彰显实相,这就是念佛的功德。让“觉知者”持续生起,是修念佛的目的。如此,即可名为闻法而解果,知法而起修。你应该先见法与修法,最后内心才能与法合一,如此方可名为悟道与见道。这就是佛陀证果的教学之道。
注释
①戒法:为佛陀所施设戒律之法,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
善语非关高下,它只是佛陀的语言,目的是为了减少众生的烦恼与痛苦。
闻法的目的,是为了让心能够见法与证法,而不只是增长知识或记忆。
语言是一条道路,为人们指出方向,引导心去认识与了解法。
这就是佛陀所说的法。我们既不是这些事物,也不是它们的主人。
没有见法,就会有苦。如果你真的看见了,就不会再有渴爱,也不会再为世间的事物而欢笑或流泪。
佛陀从来不曾要求闻法者与修行者改变自然,只教导觉知与随顺自然。
没有什么事物需要造作或解决,只须如实观察即可。
当“我”与“我所”的想法生起时,自私与各种麻烦的问题就会接踵而来。
身心皆非自我,只是一个变动不居的现象。
如果我们真的见法,烦恼就应该从我们的眼前消失无踪。最深奥的法也只是如此,再简单不过。
如果心里有苦,尽量不要让它扩大,应该限制它并保持正念。
你一点一滴所种下的善因,也将成为其他人的解脱之因。快快觉醒吧!
当你进入并看见法时,果报自然会现前,毋须索求。
你可以善尽家庭与世俗的义务,做你应该做的事,却不会随波逐流。
无论悲欢或快乐,都是自己在导演。
当快乐来临时,不要太相信它,它不是让你欢笑或哭泣的对象,它不是真实的。
心就像这样。烦恼可能进来,但是因为心里已经有法,它们找不到地方坐下,因此只能黯然离开。
如果充分掌握正道,当心中浮现事物时,我们便能够见法。
第二章 思法
作者:阿姜查
现在法
我们修行佛法,是因为我们看出高贵宝藏的价值,那是内在的财富。我们以前贪爱物质的财富,但是如今我们希望把它换成内在财富。这种财富没有四大元素的灾祸,如火灾或水患,也不用担心盗贼,那是他们找不到的东西。没有任何外在威胁可以动摇心的喜悦。这就是佛陀所说的功德。供养与布施是这种喜悦的来源之一,因为我们可以藉此克服贪心与悭吝。
无论修行何种法,包括布施、持戒、禅定或慈悲,佛陀说它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即追求寂灭。因此“现在法”(paccupanna dhamma),亦即当下之实相,就显得格外重要。我们修习各种被称为法的行为,例如供养寺院以赞助佛教,不过,我们应该了解它的实质意义为何。只是追求福报并无益于“佛陀教法”(Buddhasasana,或译“佛教”)的提升,我们需要分辨福报与善巧方便的不同。福报本身缺乏智慧,而没有智慧就无法解脱痛苦。没有善巧方便的福报,就像背负重物却不知如何放下一样,它最后只会将我们压垮。善巧方便知道何时应该放下,二者共同撑起“佛陀教法”。我们藉由闻法以增进善巧与喜悦,然后再藉着正思惟来造福自己与他人。我们应该学习放下,因为执着只会带来苦。苦(dukkha),“生命无所不在的缺撼”,是可以避免的,但是你知道它的因吗?苦就存在于当下,我们毋须回顾过去。万法皆有其因,它们不会无端冒出。只有无知才会造成痛苦。一颗大石头重吗?如果我们从上面走过去就不重,但是如果我们想要将它举起来,那就得另当别论了。
苦恼瞬间生起,非内心本有
因此如果我们对生、老、贫、富等现象无知的话,则它们皆是苦。佛陀说我们应该了解苦、集、灭、道等四谛。如果了解的话,就没有什么可以让我们痛苦的了。
有些人说苦是内心根深柢固的一部分,因此将永远存在。我今天才和一些人谈到这一点,我试着解释苦非内心本有,而是于当下生起的。当你感到厌恶时,当下就体验到苦。举柠檬为例,如果你不去碰它,它会酸吗?怎么样才会有酸味呢?当柠檬接触到舌头时,才会感觉酸。如果你没有经验过它,它就等于不存在。唯有当舌头接触到它的当下,它才生起,接着才有厌恶与苦恼。这些苦恼不是内心本有,而是瞬间生起的。
当心达到寂灭时,便是解脱道的终点,这是佛陀希望每一个人都能觉悟的目标。但是在抵达终点之前,我们必须先知道如何修行,以便达到平和的心境。我们的心所以无法平静下来,是因为它们不了解真实法。心仍然未经调伏与不可信赖,缺乏如实觉知事物的智慧,所以无法看见真理或“实相法”(sabhava-dhamma,或译“自性法)。“Sabhava”意指“像那样存在”,或“依照本来的样子存在”。无论佛陀是否出世,万法依然存在,它们不会变成另外的样子。
一步一步把我们带往涅槃
一般都是从正见学起,接着是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与正定。虽说有八支,然而,它们都是构成一条道路的实际要素。当见解正确,就会有正确的思惟,接着语言与其他各支也都能步上正道。心如果建立在正确的基础上,则所行进的道路必然不会偏差,将一步一步把我们带往涅槃。
佛陀告诉我们要放下。当愉悦的经验出现时,他说只要觉知愉悦即可;当痛苦出现时,也只要觉知痛苦。没有一个人在经验愉悦与痛苦。这些事都是前因所衍生的后果,如果我们修行正确,将找不到任何拥有者。佛陀说只有乐或苦——没有自我、个人或本体。这是正见,没有拥有苦乐等情况的自我或主人。
感觉只是感觉,哪里有个我?
我们经常说我的脚、我的手、我的朋友,一直都有一个我在。但是根据佛法而言,那是没有认清自我。了解这些都不是自我,才是认清自我。你只是看见而不去碰它,就像你看见一条毒蛇,只要不去捉它,就不会被咬。那仍然是一条蛇,但是它的毒液却与你无关。因此佛陀说要认清自我,这种说法不只难以听闻,并且难以理解。世俗的规范或教导,在佛陀清明的心看来,都是颠倒的;而觉者的教导,在世俗人的心看来,也是难以接受的。
当世人觉得他们是善恶经验的主人,而经历着苦与乐时,他们其实都正受到无常的眷顾。因为一切事物皆不断在变化,执着它们只会造成更多的苦。事物来来去去,不断变化,你只能在喜与悲的两端之间,疲于奔命。不安源自于邪见,它让你起非份之想。你终究难逃苦乐的轮回,它们也将持续压迫你。
感觉就只是感觉,乐就只是乐,苦就只是苦,没有苦乐的人,这就是正见,佛陀希望我们如此思惟。如此思惟一段时间之后,心即可慢慢尝到法味,看清正在发生的事。我们所经验到的乐是怎么一回事?而苦又是什么?它们是稳定与恒常的事物吗?它们有多么确定?好好检视这些我们先前经验过的事物。我们享受过的快乐——它结束了吗?我们曾经不快乐吗?它一直存在吗?当我们慢慢了解现象的本质,不再那么执着时,心便得以平静下来,因为我们不再渴望拥有。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享受生活,并目利用我们所持有的物品——厨具与家具等,虽然它们并非真正属于我们所有。我们使用它们,但是清楚觉知它们并非属于我们所有。我们可以轻松自在地使用它们,而毋须受制于它们。我们在深广与超越的知识基础上使用它们,如果我们不能站在这些事物之上,就会被它们压在下面,以渴爱的心背负起它们,声称:“这是我的。”自甘受役于它们。这样的邪见只会把我们引向痛苦,因为事物永远不可能如我们所愿。
无常的本质
为什么事物会毁坏?因为它们存在。了解它们终将毁坏,当它们真的毁坏时,你便不致于太过悲伤。如果杯子不是我的,彼此之间没有关系,则它是否毁坏就与我无关。你的房子里有许多器皿,因此你最好如此思惟,不过,你还是必须教导你的孩子们要好好照顾它们。如果你只是说:“它不是我们的。”最后你可能连吃饭的盘子都没有。了解是一回事,说话则是另外一回事,如果你教小孩子成人的观念,可能没有人要洗盘子了。
活在这个世上,有许多必须做的事,但是我们应随时放下,保持内心平静,没有苦恼。如此我们才能轻松地做事,这便是正命。即使面临艰难的工作,也不会有问题。
远离生灭法
佛陀希望我们远离生灭法,但是我们却渴望出生。我们希望获得什么?我们还不了解其中的利害,没有看到佛陀所见到的实相。他指出几种我见,包括“我比他人好”、“我和他人一样”,以及“我不如他人”。无论何种见解,都有一个我,都是不正确的。如果没有这些我见,就没有障碍。
人们想要快乐与财富等事物,他们只想享福,想获得眼前的利益,而不愿意好好追求精神上的进步。算术中有加、减、乘、除,而他们只想要加法与乘法,这是多么自私与荒谬的想法。人们在修习解脱道时,可能仍然会生病或有其他问题,于是他们就怀疑:“为什么这件事会发生?修行的功德在那里?”但是这根本无关功德。积累功德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一只猫变成一只狗。你无法改变“行”(sankhara)的本质,它原本就是不可靠的。无论发生什么事,你都毋须太过担忧与沮丧。
我们所称的善巧或增上,超越世智辩聪的层次,它需要福慧双运才可得。福就像生肉,一段时间之后就会腐坏,智慧则像盐巴,能够加以保存,或者你也可以将它放在冰箱里!有此一说,智慧像闪电,渴爱(tanha)则像河流。因此,佛陀建议,无论行动、饮食或观看,都不要让渴爱喧宾夺主。活在世间而不为世间所污染,清楚觉知这个世间,不要让心被渴爱所淹没。换言之,要放下。
跳脱生死轮回
佛陀的教导,是为了帮助众生跳脱生死轮回,但是心智低劣的我们却无法认同。当我们听到佛法说没有任何东西属于我们时,我们便开始害怕失去,它只会让我们更不舒服。
事实上,我们可以承认它们,认为世间的事物是属于我们所有,但是那只是世俗的真理,而非解脱的层次。我们需要学习生活中各种约定俗成的事物,例如,我们的名字。我们出生时,并没有带名字来,直到出世之后,才被命名,没有任何旧名字被替换——它原本是一片空白。在空白处,你可以放进任何东西。人们出生时便是一片空白,然后被冠上一个名字,为其存在定位。因此,我们可以称某人为张三、李四或任何一个名字,这是世俗大众所共许的。他们并非真实的张三或李四,而是一个假名罢了,没有实质的意义。事实上,根本没有一个实体存在,有的只是一堆因缘的聚合。但是,如果我们希望张三前来,我们必须呼唤:“张三!”如果我们想要叫李四,我们就必须使用这个众所共许的名称。它们有益于彼此的沟通与运作,仅此而已。
无我之思
出生之后,事物便消逝,消逝之后,事物又再出生,一切因缘法皆如此生灭不已。看清楚事实后,我们就会了解,佛陀所教导的确实是真理。当我们明白这个实相后,就没有什么事情能够让我们痛苦,或剥削我们。明白“没有自我”与“没有任何事物属于自我所有”,将能令我们比以往更自在,我们将更能轻松自如地处事与生活。
有些人这样想后,就失去了做事情的欲望,因为他们无法获得属于他们的东西,所以提不起劲。事实上,只有那些拥有欲太强的人才会受到打击。我们最好只为了做事而做事,时时刻刻谨记“没有自我”与“没有任何事物属于自我所有”,好好调伏自己的心,使其能放下。无论工作或行动,都经常提醒自己放下与不执着,以符合实相。
这就是正见与正思惟。我们了解世俗的真理就只是世俗的真理,并且明白事物如何生出,以及往后命名的种种。佛陀说一切名称都是空虚不实的,他在教导目迦逻伽(Mogharaja,意译为痴王)婆罗门时,说:“目迦逻伽!你应该观世间空虚不实。”这些话足以令一个凡夫丧失信心。“观世间空虚不实,死神就无法追踪你,他将看不到你。”佛陀如此教导他的弟子。
存在于空性
说这个世间空虚不实,可能会让你误以为世上没有东西。当我们看钵或痰盂时,这些东西确实存在,不能说它们不存在,但是它们是存在于空性之中。它们存在,但自性是空的。我们依惯例称某样东西为痰盂,那只是创造出来的名称,或者我们也可以称它为罐子。事实上,就名称的角度来看,它们是空的。但是我们却会习惯性地加以执着,而误认为真实。
有两个人,一个比较聪明,另一个比较笨。后者到市场买东西,他不确定那是什么——糊里糊涂买了一个夜壶回家。他将它当作饭锅,并且觉得很好用,他不知道别人都怎么使用。
聪明人前来看见这个情况,感到惊讶与不解:“这个人在做什么?真恶心,竟然拿夜壶来做饭锅。”一个被称作笨人,另一个是所谓的聪明人,为什么后者会感到憎恶呢?那个壶是新的,从来没有被当作夜壶使用过,所以很干净,为什么会对它感到恶心呢?这是因为观念上的执着,这样的执着会引来厌恶与嗔恨。“嗨!看看这个白痴,竟然拿夜壶来盛饭。”这两个人,究竟谁才愚蠢呢?
其实,夜壶本身什么也不是,它不过是个普通的容器,是我们将它命名为夜壶,之后如果有人拿它来盛饭、汤或咖喱,别人就会觉得恶心。这些负面的情绪代表什么意义呢?这只是因为执着于名称,习惯上大家都说:“这是一个夜壶。”它并非绝对与不可变更的夜壶实体,它的用法完全取决于我们的想法与意愿。如果它很干净,便可以有许多不同的用途。
性空唯名
如果我们能如此认清事实:所有事物都是性空唯名的存在,我们并非它们的主人——我们就可以自在地使用餐盘、夜壶与一般锅子,没有任何挂碍。这些事物自己没有名字,我们可以赋予各种名称,只要运作方便即可。
因此才说语言是一回事,心则是另外一回事。如果其他人称某物为痰盂,我们也可以随着他们这样说:如果他们称某物为夜壶,我们也可以照着做。换言之,我们可以调整自己,以顺应这个世间,随顺世间生活。佛陀与他的弟子们生活在一个大社会中,他们与各式各样的人一起生活,或善或恶,或智或愚,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们都能适应得很好,因为他们了解世俗谛与胜义谛的道理。当你这样了解时,心便很舒坦,很平静,不再执着,这是正见的自然结果。你知道何者为世俗的惯例,何者为解脱,心不再受到扰动。放下负担,轻松自在。
法即现存的因缘
佛陀希望我们修法,但是什么是“修法”呢?法是一切事物,是眼睛所见到的色,耳朵所听到的声,这些都是法,因为法即现存的因缘。一旦有生,必定有灭,我们不需要对它们期望过高,它们原本就是如此。我们应该内观这个实相,在身心之中看出它来,而不须向外寻找。身与心的成份皆不稳定,亦无法持久,它们缺乏固定不变的实体,佛陀建议我们不要把它们视为真实,你怎么能将缺乏实质的事物视为真实呢?一直处于生灭变易状态的事物,怎么可能是真实的呢?唯一真实的是,它们的无实体性。
佛陀希望我们看清这个实相,即事物皆是无常、苦与无我的。缺乏如此的洞见并执着于事物,唯一的结果就是受苦。唯有正观并放下,才有可能带来解脱。
为什么真实修行的人值得尊敬?因为他们皆已见佛。当他们坐在那里时,佛陀就好像出现在他们的面前,无论行走、站立或倒卧都一样,片刻不离。他们在心里亲自见证,因此由衷恭敬佛、法、僧,佛陀的教法亦得以因此而维持兴隆。它不可能遗失,因为它存在于心中。无论身处何处,他们都可以听到佛陀的教法。
当我第一次接触这个观念时,非常不解。我前往聆听阿姜曼1(Ajahn Mun)开示,他说:“你!独自修行,聆听佛法。当你坐在树下时,聆听佛陀开示;当你走路时,聆听佛法;连你睡觉时,也要聆听佛法。”我当时怎么想也想不通,因为它无法藉由思惟测度而被理解,只能由清净心加以印证。我无法正确思惟这些话,因为其中谈到的是真实见法的经验。不过它并非遥不可及,因为法是无所不在的。
我们认为佛陀很久以前就入涅槃了,不过事实上,见到法的人就见到了佛。这并不容易了解。当你见佛时,你见到了法;当你见到佛与法时,你就见到了僧。它们都存在于心中。不过,洞见不只是玩弄文字而已,否则,经常可以听到类似的言论:“佛陀就在我的心中。”然而他们的行为却荒腔走板,完全不照佛陀的指示去做。
觉知法的是心,觉知的人则是佛。佛陀教导法,他已经觉悟法,不过法并不会随着他的涅槃而消失。假设你是一位老师,你不会生下来就是老师,你是透过学习而增长见闻,并从教学之中累积经验。如此辛勤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有一天你会退休并去世。虽然你死了,但是,老师不会死,因为让你成为老师的美德并未消失。同理,让一个人成佛的实相,或究竟法.并不会消失。因此我们可以说有两个佛陀,肉体的与心灵的。佛陀说:“阿难!善 加修行,充实自己,你一定能在佛陀的教法中证果。凡是见到法的人即见到我,见到我的人即见到法。”
法就是佛,佛就是法
我们听到这样的话,却无法真正理解,对于“法就是佛,佛就是法”的观念,感到困惑。不过,事实就是如此。开始时,没有佛,当他觉悟法,即被称为佛。成佛之前,他是悉达多.乔达摩王子。我们也是一样,被称为乔或爱莉丝或某某王子。但是,若能觉悟法,我们也是佛,与他无异。由此可知,佛陀依然活着。
佛在哪里?我们的一切行为皆存在着实相。我们认为做坏事没关系,反正没有人看见。小心!佛在看。佛陀仍然持续在协助我们行走正道,只是我们没有看见,不知道而已。行者们对于善恶没有疑惑,他们正在见证自己的行为;可是我们却以为自己做坏事,没有人会看见。那是不可能的,我们都在看。无论我们在哪里,或者做什么,都无所遁形,那称为业(kamma)。行为的实相一直都存在,佛陀就是根据这个原则在教导。如果世间上每一个人都能修行并觉悟实相,他们就能转变成佛,成为传法者。
所以说佛陀依然存在,你应该为此而感到高兴。但是有些人却感到挫折,他们说:“老兄!如果佛陀还在,我早就成功了,我现在已经开悟了。”不过,他确实在此,在修行的正道或善恶的准则上。
人身难得
佛陀称人为“特殊的有情”,是能够觉悟法的众生。举例来说,我们具有动物所缺乏的思考能力,经由够格的教师训练后,我们就可以修行并了悟实相。比起其他众生,我们可以说是得天独厚。
经典上说“人身难得”,这有点难以理解。我们心想:“怎么会?经常都有人出生,甚至一次就生两个。”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不知道真正的人是什么。我们环顾四周,看见许多人,无德之人是其中一个类型。这些粗鄙之人,只是另一种动物而已,徒具人的名称。
初来到这个世间时,我们什么都不知道,不知道如何修行,也不知道人类存在的真实价值。长大后,我们跟随父母师长学习,逐渐发展美德,并成为完整的人。这时我们才可以说人已经出生。
人类的潜能优于动物,我有时会举一只睡在稻谷堆上的狗为例。当这只狗饥饿时,它必须出去寻找食物,无论那个稻谷堆有多大,它完全无法受用。因为狗无法将稻谷去壳,然后烹煮。它可能四处游走,却一无所获,不得已只好重回稻谷堆上。它躺在那里,饥肠辘辘,最后可能就饿死在稻谷堆上。
所以说人类具有较佳的潜能,它可能被使用在善或恶的用途上。一个恶人,一种我们称为畜生的人,可能会摧毁一个国家,但是我们从来没听说过一只狗会摧毁一个国家。从另一方面来说,一个对法有兴趣并且认真修行的人,将可能完成令众生难以思议的事。
五戒之助
其实,修行善法并不容易。它虽正确,不过做起来却有困难。一个简单的例子是五戒。我们在一切时中都应该遵守五戒,它们是查验一个人是否够格为人的标准。这五戒包括:一、禁止杀害任何生命,并且应该对他们慈悲;二 、不偷盗,尊重他人的权利;三、了解正当的性关系,并且知所节制;四、说实话;五、杜绝麻醉品。如果每一个人都能遵守,这个世界将可以减少许多麻烦。即使尚未觉悟,也可以减少冲突,进入真正人的世界。戒律虽然不多,不过持守者,将可获得许多福报。我们可以坦然面对未来,因为我们未曾对他人造成伤害,死亡来临时,我们不会懊悔。因此,学习五戒是为了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以“修福”的方式学佛也很好,虽然这仅是一棵树的表皮与枝叶而已,不过依然很好。树都需要树皮,不是吗?当你供养或参与法会时,是以出于相信因果的善念去做,而非贪染之心。当你回家后,别人问你:“你到寺庙去,有得到什么功德吗?”你可以对他们详加解释功德所在,这是一种“善巧方便”(upaya),教导也是一种方便。
应该知道,这是世俗谛。真实的法是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的。
当一个老师在教导学生时,她举A先生有这些钱为例。如实上,没有A先生这个人,她用粉笔在黑板上创造了这个人,它是A先生吗?是的,是一个假设,一个名称,但是他无法四处奔跑或行动。为了学习,我们可以谈论这个A先生,但是他无法起身移动。这就是“善巧方便”。没有A先生,我们只是为了某种目的,用字母A来什表这个人。
有正念正知即可修行
只要具有正念正知,我们就可以修行。有些人会想,我没有时间修禅,我必须做生意。嘿!当你做生意时,要呼吸吗?只要有时间呼吸,你就有时间修行。禅定无他,警醒与觉察而已。所谓做生意也可修禅定,不知者会以为是在市场里闭目静坐。觉察意指觉知当下正在做的事,你今天说话、行动或思考时有出错吗?如果你有正念,就应该知道。
所以不要以为修行一定得剃度出家,住在寺里。无论从事商务、家务、写作或任何事,都可以修行,它就和呼吸一样——不需要刻意拨出时间来做。即使睡觉也要呼吸,为什么?呼吸是生存所必需。事实上,呼吸是极细致的滋养,我们不能两分钟没有它。我们可以两个小时或两周没有精致的佳肴,但是我们可以多久没有呼吸呢?因此佛陀要我们观察呼吸,进与出,配合反复念佛。身体各部位都需要它,它是最重要的食物。当你静观时,你就了解它对于你是多么可贵,更甚于钱财、黄金与钻石。如果它只出不进,你的生命就完了;如果它只进不出,你也一样会
死。
由观察呼吸,进而观生命无常,是念死的禅修。只要明白这个事实——如果呼吸只进不出,或只出不进,你的生命就完了——如此就足以改变你的心。这个明白会让你开始觉醒,你的外表会改变,你的行为也会随之变化。你会害怕造恶,并对坏事生起羞耻心,你将不再随着贪爱或嗔恨而冲动行事。正念会自然增强,智慧也会及时生起,教导你许多事物。
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保持正念,智慧就会生起。它很简单,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要呼吸。当你躺下时,可以集中注意力直到睡着。这真的很简单,它会让心平静下来,无论你是出家人或在家人。
禅定是帮助我们超越痛苦的良方,藉由它我们可以明辨是非;但是如果我们没有修行,就无法看清楚。无论做什么,都要明明白白。这便是佛陀对弟子们生活的要求。
猎人的陷阱
身体有可能不会疼痛、发烧与生病吗?我们众生都被恶魔(Mara)的陷阱困住了。当我们被陷阱困住之后,恶魔就可以对我们为所欲为,他可以折磨我们的眼睛、直朵、四肢,或身体的任何一处。
这就和人们为动物设下陷阱一样,挖掘一个窟窿,或用饵钩,引诱它们进来。当鸟儿来食饵,被逮住时,它能怎么做?它的脖子已经被掐住了,还能去哪里?它想飞却飞不开,即使拼命挣扎也没用。然后拥有这个陷阱的猎人抵达,看见被困在陷阱里的鸟儿,就和他所计划的一样。
他抓起鸟儿,如果它想反抗,或想攻击他,他可以轻易就扭断它的颈子;如果它想飞,他就会折断它的翅膀:如果它想逃跑,他会折断它的双脚。陷阱的主人如今主宰一切,这只鸟儿无论如何都逃不开他的掌握。
我们也一样被困在陷阱里。佛陀看见了,并且明白真相。他原本是一位王子,享有一切荣华富贵,当他看见世间的苦后,他舍弃了一切。他清楚看出世间的本质,了解其危险性,因此义无反顾地放下与离开。人一出生之后,便陷于其中,他看见自己像鸟儿一样被困在陷阱里。索套环绕着他的颈项,他看出其中的危险,因此放弃一切,孑然一身地离开。觉悟之后,他指出此点,让我们思惟,在不确定的领域中,何者有害,何者有益。他不愿自己沦落,也不愿被陷阱困住,他选择出离,让自己全身而退。在见法与觉悟之后,他教导我们觉知这些事物。
观察这出人生戏码
虽然他解释了世间的谬误与危险,但是人们仍然被无明障蔽,无法看见。心是如此厚重与顽固,并且还不断在累积痛苦与欲望。在这出人生的戏码中,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不难看出世间的业与苦。如经中所说:“生即是苦。
”生在这个世间,你苦吗?出生之后,我们具有双手、双脚、眼睛与耳朵,它们都昭示了苦的存在。我们必须设法活下去,为了一家的前途而打拼。在接触外界的过程中,我们频频陷入困境。除了自己的头痛与忧虑之外,我们还要担心孩子的未来,以及财产的问题……
出生之后,我们随时可能遭受变故。耳朵可能变聋,眼睛可能变瞎,四肢或身体的任何部位都可能受伤。我们无法优悠自在,因为我们都被困在陷阱中,那是猎人设下的陷阱。那位猎人如今握有主宰权,我们成了他的猎物。
他可以照顾我们,也可以打烂我们的嘴,或折断我们的翅膀。这个陷阱的主人,就是身魔(khanda-mara),或译“蕴魔”与烦恼魔(kilesa-mara)
在这里,许多人不想了解法,只想逃避。他们不往正道着手,只想捡便宜,结果当然只有——苦。它肇因于渴爱,渴望拥有,而不愿活在当下。
因此佛陀教导我们,观察自身,以达到离染与觉醒的目标。了解一切都是因缘法,没有独立存在的个人或自我。就像我们种田时,装设稻草人,以防稻谷成熟时,小鸟会来偷吃作物。我们收集稻草与稻秆,扎成人形,并为他穿上裤子与衬衫,小鸟看了就会害怕,不敢来偷吃。稻草人成为我们的帮手,从此之后,稻子有机会成熟,我们也可以收割了。但是其实它不过是稻草与稻秆扎成的假人,一旦我们收成之后,就可以将它弃置在田里,那里正是它的来处。
我们就像稻草人一样,当意识离开身体之后,就什么也不是——与稻草扎成的假人没有两样。稻草人哪里也去不了,最后只会被弃置在田里。
但是现在我们可以活动,可以到处行走,对于事业与旅游,充满憧憬。我们想走就走,想留就留,可以恣意唱歌、跳舞与玩乐。用一句俗话说,我们现在只是在等死。收成的时间一到,稻作收割完后,稻米被打包运走,而稻草人则被丢弃在田里。
走到终点,就得放下
当收成的日子来临时,我们就得离开。只有不知道事物始末者,才会随事浮沉,被耍得团团转。当他生病时,希望自己没病;当他变老时,希望自己没老;当他快死时,又希望自己不会死。但是法尔如是,它们原本就是生灭不已,无法改变。
由于不了解自然的法则,因此才会希望事物稳定而持久。这是我,那是她——每件事都从“我”与“我所有”的角度去看待,而没有考虑到法。重点是,走到终点时,每个人都得放下。无论名、闻、利、养,或一切苦乐经验,都无法从世间带走,它们都是虚妄的世间成就。
我们人与受困在龙中的鸟或水族箱里的鱼一样,命运操纵在主人的手里,随时会被取走。主人随时可以杀死被囚禁的奴隶。这就是轮回之苦,求出无门,除非他能了解法,如实认识这个世间。
看看法,不要看太远,如果看太远,你将看不见。如果你对法有疑惑,就看看自己,看看这个身体和这个心,它们可靠吗?你凭什么把它们当作自己?它们的本质为何?它们稳定吗?能持续多久?身与心都是因缘所聚合,并无不变的实体。
自然的法则
我们的头发会变白,牙齿会动摇与脱落,耳朵会失聪,视力会失明,皮肤则会干皱,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没有能力主宰它们。它们有自己的发展因缘,不听从任何人的指示。
就像一条向南流的河流2,如果我们希望改变它的流向,可能吗?当然只会自讨没趣。泰国的河水原本流向南方,而我们希望它转向北方,有人办到过吗?是河水错,还是我们错了?这只是自找麻烦而已。自然就是如此,事物皆遵循各自的轨道前进,无论我们怎么强迫它,它还是会照着既定的路线前进。我们无法改变它,即使想动手脚,也是无能为力,不是吗?
因此,佛陀希望我们闻法后,深入思惟,如实观察河流的实相。如果它向南流,就让它继续流,不要作无谓的抗争。一个智者站在河边,看着它向南流,会欣然接受,因为法尔如是,彼此之间没有矛盾与冲突。逝水如斯,奔流向南,这是自然之法。人生也是一样,人生中一定有老、病与死。从出生开始,中间变老,未了则消逝。能够如此思惟并看见实相者,将可维持平静与自在。
“行”的智慧
佛陀教导我们“行”(sankhara)的智慧。水即是“行”,川流不息;这个我们以为属于我们所有的身体,其中的四大元素,也是不停变换。生命从子宫出生之后,就一直向前流——从小孩,到成年,再到老年——川流不息。逝者如斯,法尔如是。
我们应该了解,这个身体不是一个实体、个人或自我,它只是因缘的聚合。无论为它哭泣或欢笑,或是有人想阻挠它,它还是这样。它不会想讨好任何人,佛陀希望我们看清这点。它是无常与不稳定的,由于不了解它的本质,才会造成苦。这个身体只是地、水、火、风的组合,不是一个实体、个人或自我。它最后会消逝,这就是自然的法则。
如果我们想要修法,并过如法的生活,就应该看看自然。你们有注意过树吗?有大、小、高、矮等不同的树。当干季来临时,它们的叶子就会掉落;当雨季来临时,树叶又会再长出来;当倒下的时刻来临时,它们就会倒下;当生长的时刻来临时,它们又会再度生长;当解散的时刻来临时,它们就会解散。我们也是一样。那是“行”的本质。我们出生、变老与倒下,接着再次出生,就像树与叶子一样——没有差别。
森林里有美丽的树与丑陋的树;有些弯曲多节,有些笔直高大;有些树有木髓,有些则无。人也一样,有好人与坏人,还有谄曲的人与端正的人,这也是自然。
就树木的情况而言,它们存在的因缘为何呢?是土壤与水分滋养它们,让它们成长与开花;就人类而言,则是业。业即行为,它让我们强壮或衰弱,并影响我们的智慧高低。树随季节——热、寒、湿等——而生出,人类则随业——他们的行为——而出生。
做好事,事情就会变好;做坏事,则只会带来痛苦。美好的行为让生命更美好,丑陋的行为则只会让生命更丑陋。这个存在的实相就称为业。举例来说,今天你为什么会来这里?你来寻找某种特别的业——你希望找到平静、喜悦与自在。持戒、修禅与闻法,是根本的因,是创造善业的根源。
闻法后的觉悟
闻法之后,还需要觉悟。有大觉悟,就会有大成果;如果只有小觉悟,就只有小成果。很少的正见,就会有很多的痛苦;如果具足正见,痛苦就会止息,内心将能获得平静。
你们今日来此,是为了寻找心灵的滋养。应该藉由内观来训练心,这就名为修法。经由身念处,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不需要向外寻找。
当我们真的清楚看见时,就能保持客观与离欲,会厌弃世间。虽然过程中会有一点恐惧,不过慈悲的心念会将它抚平。因此佛陀要我们洞见生、老、病、死的实相,如实观察,这就是法。
如实观察就是修法
如果我们能如实观察,就可以名为修法。我们将了解一切人类并无不同,无论是来自哪个村庄、省分或国家。如果我们真的生起洞见,就看不到差别。每个人都一样,开始出生,中间变化,最后则消逝。因此佛陀希望我们思惟戒与法,了解“他们和我们一样,我们也和他们一样”。如此,就会有了解与体谅,因为我们都一样是生、老、病、死的亲戚,我们都是一家人。如果我们了解这一点,内心就会生起人饥己饥的感受。当我们深入思惟这个身体时,就知道大家都一样:别人的小孩就和我们的小孩一样,别人的父母也和我们的父母一样;我们自己的存在和别人一样,别人也和我们一样。如果能够如此洞察,就能终结伤害、嫉妒、冲突与侵略。
这样的洞察即是正见,具足正见,即解脱道。有正风,就有正思惟、正业、正命、正语、正精进与正定。经由正见,进入解脱道后,便会有正确的连锁反应。能够这样做,无论在哪里,都是在修法。
佛陀教导我们观察自己,而非遥想天堂、大地、山顶、云朵或天空。法就在我们的身边,如果我们能了解自己,执着与渴爱就会减少,这都是洞见的力量。没有洞见,烦恼不会减少,我们也无法平静。
修行人应该知道行为的后果,不能盲目地修行。他应该清楚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是做对或做错,以及后果会如何。如果一个人什么都不知道,他的修行不可能有成果。他可能只是人云亦云,盲目跟随团体运作,人家叫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完全没有任何洞见。佛陀希望我们明辨是非,清楚觉知当下发生的事。不是每个人都一定能觉悟,如果我们现在没有洞见与觉知,以后也不会有。现在,就要看见。
身体的本质
仔细观察身体,直到离欲为止。我们将了解,我们就和笼中鸟或水族箱里的鱼一样,猎人或主人随时都可能将我们带走,或摧毁我们的四肢、感官与器官。我们的身体随时都可能瓦解,它的本质就是如此。我们无法阻止它发生,它也不会听从我们的命令。为什么?因为它们不是真实的,它们并非真的属于我们所有,没有一样东西值得信任。它们并非真的是,或一定是我们的脚、我们的手,我们的眼睛或我们的耳朵。那是世俗的说法,只是假名罢了,不能说成是我们的。
仔细思惟这些事物,它们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是色、受、想、行、识的积聚——你可以称它们为“五蕴”、“色法与名法”,或“身与心”,这都是就它们的本质而言。你就应该了解,它们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
佛陀说:“比丘!正观内心者将能逃脱死魔的陷阱。”但是我们真的了解心吗?它叫我们哭,我们就哭;它叫我们笑,我们就笑;当它渴望某样东西时,我们就紧追不舍。这些事情并不难理解,心应该不难教才对,但是人们却不愿意教它。如果它生气,马上降伏它——拿起棍子,它就会听话,但是我们却不愿意像这样训练自己。如果的要训练自己,你怎么可能睡成那样?睡觉时,并不是糊里糊涂掉入梦乡。每天训练自己,当头碰到枕头时,记得观察吸气与吐气,并且思惟:“真好——今夜我还能呼吸!”每天这样告诉自己。你不需要反复唱诵与念诵,只要问自己:“我还在呼吸吗?”当你早上醒来时,马上想到:“嘿!我还活着。”到了夜晚,你再一次问自己:“躺下去后,我还能再起来吗?”小憩片刻后便警醒。当你再度感到疲倦时,再一次问自己同样的话。你每天都必须这样做,只要像这样精进,总有一天你会看见。你会看见自我与他人的实相,以及什么是世俗的惯例与假名。你会了解它们的真实意义。之后,原本重的会变轻,长的会变短,困难的会变简单,一切都会变得不一样。但是你必须精进,才可能办得到,如果你惛沈懈怠,就什么事也做不成。
用心向内看
向外看,你将看不见实相。我们早已具足一切,因此毋须外求。出生之后,一切事实俱在,只需用心观察。事物出现时,我们马上看出它们是无常、苦与无我的。我们看见这个,并且认出我们就像这样,其他人也都像这样。这是思惟法的第一步,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就可以抵达终点。这是一条终结生死的道路。
只要用心,我们就会知道。就像在田里工作,只要看太阳,我们就知道,何时是收工回家的时候。
工作时,我们需要知道时机。只要经常保持专注,我们就会知道,上工或收工的时间到了吗?如果仔细观察,我们一定能看见并知道……同理,只要持续观察身与心,我们也一样会知道……它以前曾经像这样吗?它现在如何?它像个小孩吗?如果我们像这样思惟与观察,心就会自然转向。心情会转为平淡,在烦恼的生活中,它会感到安静。持续这样的思惟,将能令心转向;如果心不转向,我们就见不到法。
创造解脱的因
事出必有因,我们精进修行,就是在创造解脱的因。例如,一对经历过爱情与争吵的夫妻,当其中一人死亡时 ,就只剩下孤单的另一半。原本恩爱的一对,如今只剩下一个人,那个人很可能会向寺庙求助。就像一个人生病时 ,他很快就会想到要找医师;如果没有生病,他就不会有这样的想法。
像这样发生的事情就称为因,人们的情感运作也类似于此。如果我们的生活既安逸又舒适,就不会想到这些事 ,心也不可能会转向。同理,修行时也必须生起出离心,不过我们往往做不到。我们去听开示,尊贵的教师使用各 种方法教导我们,就是为了帮助我们看清楚。头发像什么?牙齿、皮肤与指甲的实相为何?瞧,它们像以前一样鲜 嫩吗?它们有变老吗?和以前有差别吗?佛陀告诉我们,思惟自己的身体。向内观察,就像它染上病痛了一样, 专注地看。此时,你只会想赶快找医师来治疗它,你很自然会想到医师与药方。这很自然。如果高烧与疼痛持续不 退,这会变成你唯一关心的事。但是先前,在你生病以前,你根本一点也不关心这些事。如果有人叫你去找医师, 你还会嗤之以鼻呢!现在,因出现了。
我们的修禅也像这样。为什么我们要针对头发与皮肤,这些我们原本就有的东西进行思惟呢?它们是因之所在 ,是出离与行舍的因。它们可以产生智慧,也可以制造烦恼。智慧生起,烦恼则消退;反之,烦恼生起,智慧则消 退。洞见生起,无明则消退……佛陀经常要我们思惟生、老、病、死,为什么?因为解脱之因就在这里。
“身念处”禅修法
思惟死可以让我们对于此世生起出离心,如果持续观察此点,一步一步深入它,对于世间的厌离也会随之加深 。思惟法,最后你将见法,亦即实相。当你见法时,你就能达到寂灭,除此之外,它还能将你带去哪里?
这就是因,这种禅法称为“身念处”,即观察身体的禅修。从头顶到脚底,再从脚底到头顶,反复观察。如此 禅修,将有助于生起出离心,让心转向。
假设你有一个美满的家庭,一栋大房子,以及许多财产。当每件事都很平顺时,心就不容易转向,因为太舒适 与安逸了。就像你乘船出海,如果这艘船很好,水面又很平静,谁会想到要游泳呢?但是如果这艘船开始沈没,游 泳就变得很重要——或者你还能漠不关心?有人会问:“老是叫我们观察身体各部份,到底有什么用?”它的作用就是救命。如果你独自出海航行,可能不会想到要游泳,但是先将游泳学好可能更安心。如果这艘船开始沈没,除了游泳之外,你还会关心什么?
如此修禅,并且真的看见实相,正果就会不请自来。了解无常、苦与无我,由此而发起净信,你便已经完成思 法,而进入修法的阶段。
了解这一点后,你接着就会了解许多事。只要精通这一点,你的修行就可以辗转增上,于内在或外在,自己或 他人的身体中,看见无常、苦与无我。这是功德的来源,是佛陀的教法,也是你必须深入观察的地方。佛陀不会教 导不相干的事物,包括人们不会去的地方,或人们看不到的事物。他指出的都是我们切身的事物,无论行、住、坐 、卧,皆须臾不离。
怕什么?无处可逃啊!
即使这些事物如此贴近我们,我们仍然看不见!就像我们在禅堂里放置骷髅(死人的骨架)一样,世间人只会谈论,却不曾真正见过。有些人见过,却感到害怕,他们逃离禅堂,一点也不想看。这些都是视而不见的人,如果他们真的看见,就不会害怕。如果害怕,你还能跑去哪里?骷髅始终跟着你,想想看。即使你跑开,它也跟着你跑,无论你到哪里,它都跟着你。你到底在怕什么?根本无处可逃。
如此了解之后,你才能出离。“喔!事情真的是无常、苦与无我的。”当你看见骷髅时,你知道它就和你一样。你坐在那里抽烟嚼槟榔时,骷髅就在那里;你来回走动时,骷髅也跟着你;你闲聊时,它也在那里。它就和你一样。未来你也会和禅堂里的骷髅一样,每一个人都会变成这样。
先前,骷髅和你一样,也是一个活人;之后,我们也会和它一样,变成骷髅。你害怕吗?这是真的吗?你能逃到哪里去?
因此看一个人时,你知道他就和你,以及其他人一样。当你如此看一个人时,你就了解世间所有的人,包括我们自己在内,都没有什么差别。整体而言,我们都是一样的人。
请认清这个事实。
先前,骷髅和我们一样;之后,我们会和它一样。藉由这样的思惟,心将会转变。持续思惟,你将了解一切事物皆非真实,并且不可信赖。唯一真实的是因果业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正确的思惟,会引导你走上正道;错误的思惟,则会让你误入歧途。它正在发生,这是唯一真实的事,果报一定会回到你的身上。
正确的思惟
死后,连骷髅也带不走,更何况家庭、朋友与财产呢?它们都是不可靠的。从我们自己的骨头开始,没有一样东西是真实的。带领我们转世的是身口意的善恶业。善有善报,恶招苦果,只有这件事是确定与真实的。
因此佛陀希望我们深入观察,不要汲汲钻营,趁着还有一口气在,尽量行善去恶。一旦死了之后,你就无能为力了。佛陀希望我们了解时间紧迫,赶快起身力行。你还有眼睛与耳朵可用,意识也尚未离开躯体,因此能够观察与了解事物。放下吧!及时放下,就可以换来轻松自在。何为放下?即舍与观。当意识离开躯体后,你还能完成什么事?他们会将你的身体焚化或掩埋,故事就此结束。
我们有尊敬与供奉死者的传统,还用尽一切谚语来称颂它的功德。人们拿出米糕,说那有益于亡者;不过,接下来却是他们自己在享用。亡者此时在哪里?而他或她又得到了什么利益呢?
放下执着,生起净信
功德来自修行,而非供奉死者。佛陀并不称颂死亡,他赞扬人身难得,趁还活着的时候修行很重要。觉察错误,立刻改正;发现善事,立即去做。这是你的两个好朋友,你的庇护所。现在它是你的庇护所,未来它也将是你的皈依处。物质的享受不过尔尔,不是吗?你们看现在的年轻人,他们努力追求享受,最后仍然一无所有。我们已经不再年轻,应该及时住手,转而寻求平静与恬澹。我们已经做够了世间的荒唐事,现在,该是停止的时候了,不是吗?
虽然还住在家里,你们应该好好思惟这些事。你们身未出家,但是应该让心出家,觉悟实相。世间的成就与财物有其限制,无法带来究竟的利益。它们终将流逝,因此,就让它们流走吧!佛陀希望我们都能修禅并见法。如此思惟,即是经典中所说的前行,是第一步。它将摧毁我们的身体。摧毁身体——这究竟是什么意思?经由见到无常、苦与无我,我们就能放下对身体的执着,生起净信。
请思惟这点,由此你将能生起出离心,停止伤害他人的行为。不害,即是戒。如果不了解这点,你就不知道什么是业,以及何者是错误的行为;如果了解,你的身与口就会停止造恶,这就是戒。断除恶行,即是戒。
放弃恶行后,心就能静下来,并入定(samadhi);心入定后,就能生出智慧。佛陀初次传法时,弟子们只听到这样的话,当下在座位上就开悟了。有一些人达到阿罗汉果,究竟解脱,就在这样简单的开示中。那么,他们什时候持戒?什么时候修定与入定呢?他们了解轮回之若后 ,便决心出离,那就是戒。之后,心中没有恶念,只有平静,那就是定;进入定境后,心便能深入思惟,并生起智慧。
如此闻法与思法后,就能自然生出戒定慧,这就是解脱道。许多人和我们一样,对此有许多疑惑:“啊!他们 背后一定有很多善业,才可能办得到。”不过,现在仍有人解脱。它真的可能,只要我们认真闻法与思惟,就可能 解脱。心必须要出离,要放下。如果现在无法放下,可以在明天或稍后的禅坐中放下。今天无法觉悟,可以明天再 悟,明天无法觉悟,可以留待明天之后再悟。如果我们真的对于法有兴趣,就一定要觉悟。
听到法的名字时,不要以为它是有别于自然的东西。我们拥有它,我们就是它。无论你修什么,努力让心如实看见——看见无常、看见苦、看见无我。看见我们这个世间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与持久的,如此而已。
内观实相
当你持有如此的正见时,无论看什么,都会转为内观的实相;外在现象与你本身没有差别,持续内观,每一样事物都是法。当你看见动物时,法就在那里。大生物是法,小生物也是法。包括岩石、泥土或青草,它们都是法, 因为一切都是自然。
见法之后,你就能依照所见去修法。佛法就是这样,它不是离我们很远的事物。我们说的是道的根源。如果你 有信心,并努力求法,你会向哪里去寻找?无论前往一间寺庙,或再往其他寺庙寻找,或到森林行脚与参访,它都 一直在那里。法,就在你自身之内——就在你的身上。 闻法的原则也是这样,不需要听很多,应该为了觉悟实相而聆听。过程中,你应该问自己:重点是什么?应该如何观察?应该如何修行?应该如何调伏内心?我们希望超越假象,解脱痛苦,然而什么是假象?这个痛苦又在哪里?应该如何超越它?
无论乐与苦,或爱与恨,都是你重要的老师。它们是解脱的根源。如果你执着爱的感觉,就会引发痛苦。深入观察这点,这些感觉将为你指出解脱道来。如果你执着它们,就永远无法解脱。深入观察这点,你就会有所觉悟。
超越爱与执着
为什么我们说要超越爱与执着呢?回想一下,在你的生活中,无论是在家里或其他地方,当你非常依恋或钟爱某人时,是否都会为你带来痛苦。如果你有所怀疑,请想想这点,你必须了解这是份什么样的感情。不要迷失自己 ,不要再沉睡了,不要让你的心陷入惛沈。钟爱某人,或执着钱财,都只会为你带来痛苦。切记!如果你无法记取 教训,就把它写下来!看着它!这就是实相。
当你有爱与恨的感觉时,你必须看着它们。它们正在教导你,提醒你不要落入极端的方式。冲动有可能引你陷入放纵或压抑两种极端的模式,即经典中所说的纵欲与自虐两端。佛陀刚悟道时,就是教导弟子不要陷入这两端。 它不只在佛陀的时代有效,即使到了现代依然有效。
应该从哪里观察起,才能了解这个实相呢?就从你自己的心里。习惯上当我们喜爱某人时,会一直想和他们在一起,但是当我们讨厌某人时,则甚至不想靠近他们。你们有过这种感觉吗?请仔细观察并教导自己,你看见它们是如何引你走向痛苦吗?这里谈论的是苦圣谛与苦集圣谛,即渴爱与执着。仔细观察你的生活,你就会了解这个事实。你的贪着与焦虑能带给你什么好处?不要让你的心被非理性的贪欲所绊住。这就好像你吃香蕉时,会将皮剥掉,但是当小鸡或其他动物想去吃它时,你却又觉得那是你的,这就是贪念在作祟。得到时感到高兴,失去时则感到沮丧,这就是佛陀所说应该避开的两端。告诉你的心,让它避开。
贪爱与憎恶都是深渊
因此修法者,听到教导后,应该仔细观察这些爱憎的情绪,当它们生起时,要努力降伏内心。仔细观察并避免落入极端的反应中,将有助于心的提升。不要让自己陷入深渊!贪爱是一种深渊,憎恶也是一种深渊。
佛陀了解这些事,他透过修行,看见它们是无常、苦与无我的。贪爱生起时,将它放在一边,憎恶生起时,也将它放在一边。如果你无法将它们放下,就应该训练心如此做。这些事本身无法让心平静。
这就是法,这就是佛陀的教法。你必须向这里观察,必须向这里寻找平静,因为这是涅槃之道。“你想追逐那些事吗?你将因此落入恶道。”这样告诉你的心。不要陷入执着,或为这些事巧立名目。
你下过田吗?你应该知道怎么鞭策牛,好让它听从你的话,到达你想去的地方。因此,为什么不鞭策你自己,抓稳心的方向呢?
没有业因之处
我们谈论的是到达一个没有业因的地方,在那里业因已经耗尽。如果有贪爱或憎恶,意味着有因存在,有因就会有果。如果有生,就会有灭,这就是自然。当贪爱与执着存在时,就会有憎恶与反感。如果有天堂可达,未来就有地狱可入,反之亦然。生与有的领域就是这样,因此佛陀希望我们仔细观察,这不只适应于少数人而已,它们放诸四海皆准。因此你应该去哪里修定?你修定的对象是什么?当你看见时,就应该迅速放下。
就在当下精进。以善巧方便调伏你的心,使它柔软,就像铁匠把铁熔化后,再把它塑造成各种有用的器具一样。就像这样,我们以戒律、禅定与智慧调伏我们的心,使它柔软与降伏,获得平静。
注释
①阿姜曼·普里塔(Ajahn Mun Phurithat)1871年出生在湄公河西岸空将乡的坎崩村,1886年,十五岁的阿姜曼出家为沙弥。在为其两年的沙弥训练结束后,他还俗返家帮忙农务。1893年,当他二十二岁时,再次出家成为寮族传统的僧侣。是一位公认具有极大影响力的教师。阿姜曼卒于1949年。
②南亚的河皆向南流。
无论修行何种法,包括布施、持戒、禅定或慈悲,佛陀说目的只有一个,即追求寂灭。
苦非内心本有,而是于当下生起的。当你感到厌恶时,当下就体验到苦。
没有一个人在经验愉悦与痛苦。这些事都是前因所衍生的后果。
感觉就只是感觉,乐就只是乐,苦就只是苦,没有苦乐的主人,这就是正见,佛陀希望我们如此思惟。
当我们慢慢了解现象的本质,不再那么执着时,心便得以平静,因为我们不再渴望拥有。
活在这个世上,有许多必须做的事,但是我们应该随时放下,保持内心平静,没有苦恼。
无论行动、饮食或观看,都不要让渴爱喧宾夺主。活在世间而不为世间所污染,清楚觉知这个世间,不要让心被渴爱所淹没。
出生之后,事物便消逝,消逝之后,事物又再出生,一切因缘法皆如此生灭不已。
这些东西确实存在,不能说它们不存在,但是它们是存在于空性之中。
所有事物都是性空唯名的存在,我们并非它们的主人。
法是一切事物,是眼睛见到的色,耳朵所听到的声,这些都是法,因为法即现存的因缘。
它无法藉由思惟测度而被理解,只能由清净心印证。
觉知法的是心,觉知的人则是佛。佛陀教导法,他已经觉悟法,不过法并不会随着他的涅槃而消失。
如果世间上每一个人都能修行并觉悟实相,就能转变成佛,成为传法者。
一个对法有兴趣并且认真修行的人,将可能完成令众生难以思议的事。
真实的法是眼看不到,耳听不到的。
无论从事商务、家务、写作或任何事,都可以修行,它就和呼吸一样——不需要刻意拨出时间来做。
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保持正念,智慧就会生起。很简单,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要呼吸。
他不愿自己沦落,也不愿被陷阱困住,他选择出离,让自己全身而退,在见法与觉悟之后,他教导我们觉知这些事物。
心是如此厚重与顽固,并且还不断在累积痛苦与欲望。在这出人生的戏码中,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不难看出世间的业与苦。
因此佛陀教导我们,观察自身,以达到离染与觉醒的目标。了解一切都是因缘法,没有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人或自我。
走到终点时,每个人都得放下。无论名、闻、利、养,或一切苦乐经验,都无法从世间带走,它们都是虚妄的世间成就。
这只是自找麻烦而已。自然就是如此,事物皆遵循各自的轨道前进,无论怎么强迫它,它还是会照着既定的路线前进。
这个身体只是地、水、火、风的组合,不是一个实体、个人或自我。它最后会消逝,这就是自然的法则。
如果具足正见,痛苦就会止息,内心将能获得平静。
如果我们了解这一点,内心就会生起人饥己饥的感受。当我们深入思惟这个身体时,就知道大家都一样。
佛陀教导我们观察自己,而非遥想天堂、大地、山顶、云朵或天空。法就在我们的身边,如果我们能了解自己,执着与渴爱就会减少,这都是洞见的力量。
它们并非真的是,或一定是我们的脚、我们的手、我们的眼睛或我们的耳朵。那是世俗的说法,只是假名罢了,不能说成是我们的。
只要用心,我们就会知道。就像在田里工作,只要看太阳,我们就知道,何时是收工回家的时候。
事出必有因,我们精进修行,就是在创造解脱的因。
佛陀经常要我们思惟生、老、病、死,为什么?因为解脱之因在这里。
了解无常、苦与无我,由此而发起净信,你便已经完成思法,而进入修行的阶段。
先前,骷髅和你一样,也是一个活人;之后,我们也会和它一样,变成骷髅。
放下吧!及时放下,就可以换来轻松自在。
我们已经不再年轻,应该及时住手,转而寻求平静与恬澹。
心中没有恶念,只有平静,那就是定;进入定境后,心便能深入思惟并生起智慧。
无论乐与苦,或爱与恨,都是你重要的老师。它们是解脱的根源。
当你有爱与恨的感觉时,你必须看着它们。它们正在教导你,提醒你不要落入极端的方式。
不要让自己陷入深渊!贪爱是一种深渊,憎恶也是一种深渊。
第三章 修法
作者:阿姜查
寂灭之道
我们修行是为了去除贪、嗔、痴,那是我们每一个人内心都有的烦恼。把我们困在生死轮回中,让我们的心无法止息。
不只是让心止息,还包括身与口。在你修身与口之前,一定要先修心;不过如果只修心,而忽略身与口,也行不通。修心,直到它变得平顺、细致与光亮为止,就像木匠刨制木器一样。要想拥有一根光滑的柱子,你必须先砍树,接着,切下粗糙的部份——根与枝,然后进行裁锯。修心也是一样,你必须先从粗糙的部份下手,从粗到细,循序渐进。
修法的目标是降伏与净化心,不过做起来却不简单。你必须从外部的身与口着手,再逐步向内,直到它完全平顺为止。你可以拿完工的家具,例如椅子与桌子等做比方。虽然它们现在看起来很光滑,但是它们先前也曾经是带有枝叶的粗木,必须先经过计划与处理的步骤。这是你得到美丽家具的方式,也是你净化心的方式。
到达寂灭的正道,或佛陀所揭示获得真正安乐的方式,是戒(sila)、定(samadhi)与慧(panna),这是修法之道,也是彻底断除贪、嗔、痴之道。这条道路必须得对抗我们好逸恶劳的习性,因此,必须作好奋战的准备。
从迷惘到觉悟
佛陀说这是适合我们所有人的修行之道。他所有证道的弟子,先前都和我们一样是凡夫。他们和我们一样,有手、脚、眼、耳,以及贪、嗔、痴,没有任何异于我们之处。他们藉由修行,从迷惘到觉悟,从丑陋到庄严,从无用到获得大利益。你们必须了解,你们也有同样的潜能。你们和他们一样,都是由五蕴所组成,你们也有身体、苦乐的感受、想念、意行与识;此外,你们都一样有一颗不安的心。面对相同的情况,你们一样都有分辨善恶的能力。佛陀时代的觉者,和我们没有两样,都是从平凡与迷惘开始,有些人以前甚至是强盗与凶手。佛陀鼓励他们修行,获得道果。过程中,他们也一样是修戒、定、慧。
如果能将心看好,则看管身与口的行为,就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因为它们都受到心的驱策与监督。心是一切行为的根源,你们应该时时维持正念,将心从恶转向善。如此,透过觉察与自制,你们的语言与行为,就能获得改善。在戒律的保护下,你也得以轻松自在。
保持自制,注意你的语言与行为,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就是戒。坚持正念正知,这就是定。这样的定有助于持戒,因此可称为“定共戒”,不过它仍与戒不同,有其内在与深刻的一面。
在心投入修行,建立起稳固的戒与定之后,你就有能力观察各种内外现象的经验。当心接触色、声、香、味、触、法时,“觉知者”便会生起,清楚觉知爱憎、苦乐,以及各种心所与心境。
持有正念,你就能看见事件在内心生起,以及你对它们的反应。“觉知者”会自动将它们当成思惟的对象。在意识的领域中,能分辨一切现象的善恶与是非者,就是智慧。这只是初步的智慧,随着修行的进步,它会更加成熟。这是修习戒、定、慧的第一个阶段。
执取善法的烦恼
修行的过程中,新的执着与烦恼会陆续在心中生起。这意味着你开始执取善法,并且害怕内心的污点与过错,担心它们会影响你的禅定。在此同时,你变得更加精进,喜爱并细心呵护修行。每当内心接触外境时,你便戒慎恐惧。此外,你也会注意别人的过错,包括一此小细节。这是因为你很关心修行,这是修行的一个层次,建立在合乎佛陀基本教法的见解上。
你持续这样修行,甚至到挑剔与批评的程度。你经常对周围的世界表现出喜爱或憎恶,并且对于一切事物充满不确定感,喜欢探讨修行的理念,好像入迷一般。不过,不需要太担心,此时,修得多总比修得少要好。多修行并且留意自己的身、口、意,关于这点,永远不嫌多。
具备基础,持续修行
具备基础之后,内心会生起强烈的羞耻心,并且嫉恶如仇。无论在何时何地,或者在公开与私下的场合,都不会做出伤害自己或他人的事。保持正念,节制身、口、意,以及明辨善恶,都是此时用功的焦点。你专注于这样的方式,毫不动摇,此时的心,已经成为戒、定、慧。
如此持续修行,德业自然与日俱增,不过,这样的修行程度还不足以生起“禅支”,它还是太粗糙。虽说如此,心其实已经相当细密——相对于修行粗浅的人而言。对一个尚未观心与修定的凡夫来说,这些已经够细密的了。就像一个穷人,拥有几百元已经算很多,但是对一个百万富翁来说,根本没什么。当你贫困时,几百元就很多了,同样的道理,修行初期,你或许只能放下一些较粗的烦恼,对于未曾放下并且尚未觉悟的你来说,这已经相当深刻。在这个阶段,你可以从努力修行中,得到一些满足。
戒定慧转化提升
果真如此,这意味着你已经进入正道。你正在经历第一个阶段,它很难维持很久。当你的修行更深入与细密时,戒、定、慧会从原地,从原来的素材,转化提升。这就像椰子树,从土地吸收水分,再由树干往上送,当水分抵达椰果的时候,已经变成干净香甜的椰汁,而它原本只是地下水而已。椰子树被粗糙的土与水的元素所滋养,它同时吸收与净化,结果将它们转化成比原先更清净与甘甜的物质。同样地,修行从粗糙开始,经由禅定与内观的淬炼,它将变得愈来愈微妙。
心愈微细,正念就愈集中。事实上,当心愈往内集中时,修行就愈简单,你不会再犯大错或严重脱序。当疑惑在不同情况下生起时,例如不知道应该怎么说或怎么做时,你只须暂停心的活动,努力往内集中,禅定就会愈来愈坚固,智慧也会增加。这时你就可以轻易看清楚状况。
之后,无论从何处着手,你都能清楚看见心,以及与其对应的法。你看见身体需要依赖心才能运作,而心也经常受到外缘的影响。持续内观,智慧就会持续增长。最后你将心与法的思惟也抛开——这意味着你开始体会到身体是虚幻不实的,身体的质感渐渐消失。
心的真实状态。
现在,检视心的本质,你可以看到在自然状态下,原本是无为的。就像旗杆上的旗子,或树梢上的叶子一样,原本是静止的。如果它飘动,那是因为受到风的影响。心的自然状态也一样,只是受到爱憎,或其他情绪的影响。
本身是独立、清净与光明的,其自然状态是平静的,没有乐与苦。这就是心的真实状态。
因此,修行的目的就是向内寻找,持续观察,直到找到本心为止。本心也称为清净心,是没有执着的心。它不受外境的影响,不会追逐喜欢或讨厌的现象。此外,它一直都是觉醒的,完全明白它的一切经验。
当心处于自然状态时,不会变成任何东西,也没有什么事可以动摇它。为什么?因为觉醒的缘故。心知道自己是清净的,它已经达到本身原始独立的状态。这是止观双运的结果,洞见一切事物皆是因缘和合所生,没有任何人能主宰它们。
过去,因为贪、嗔、痴的根已经深植于心,当你的眼光触及喜欢或讨厌的事物时,心都会立即反应。你会执着它,并经验乐或苦,时常陷入这样的经验中。透过内观,你将了解,你是受制于旧有的习惯与反射作用。心本身事实上是自由的,因为执着而有痛苦。这都是因为心不了解自己,缺乏光明所致。心不自由,是受到外在现象的影响,换言之,它缺乏庇护,无法真的信赖自己。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